清朝历史【优秀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清朝历史【优秀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关于清朝历史:乾隆皇帝的“三希堂”【第一篇】

很多人游故宫,都惊诧于导游讲的所谓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房子,却忽略了位于故宫博物院养心殿西暖阁的一间小小书斋。它原名温室,后改为“三希堂”,是清高宗弘历即乾隆皇帝的书房。透过窗户,窥探这仅八平方米的小小书斋,驻足于此,也总能令人付思联翩。

乾隆皇帝作为“文奋武钦”的一代帝王,其书房虽小却极为雅致。楠木雕花隔扇将其分成南北两间小室,里边的一间利用窗台摆设乾隆御用文房用具。窗台下,设置一铺可坐可卧的高低炕,乾隆御座即设在高炕坐东面西的位置上。其御笔手书的“三希堂”匾额和《三希堂记》墨迹,至今还悬挂在墙上,匾额两侧对联为“怀抱观古今,深心托豪素”(豪素指书法),从内容可见乾隆之胸襟与志趣。“三希堂”的陈设幽雅朴素,既弥补了空间的不足,又带有极强的人文气息。古朴而不失优雅,清新而富有内蕴。

书斋之所以改名为“三希堂”,是因为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间在此收藏了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这三件古代墨宝,尤其受到乾隆帝的。珍爱,并特意贮存于此,不时把玩。实际上,至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时,“三希堂”还收藏了晋以后历代名家一百三十四人的作品,包括墨迹三百四十件以及拓本四百九十五种。这些中国书法史上的精品力作,凡经乾隆亲自鉴赏过的珍品,往往钤有“乾隆御览”和“天子古稀”二玺。

由此可见,乾隆皇帝在艺术上拥有最挑剔的眼睛和最精微的直觉。他是古往今来搜罗最富的收藏家和鉴赏家之一,同时在诗词、曲赋、书法、绘画、音乐上都有很深的造诣。身为帝王而有如此才华,加上天下太平能游历神州,真是不虚此生,这在帝王群里也堪称“个中翘楚”。他又是帝王中少有的高寿者(可能与其广泛的情趣爱好相关),因年事已高祭天时在天坛留下的“古稀门”,也成为一段佳话。

乾隆还是世界上产量最多的诗人。他一生作诗41863首,而《全唐诗》作者2200多位,一共才48000余首。同时他还是一名语言学家,其语言能力超群,精通满语、汉语和蒙古语,藏语和维吾尔语也达到了“能之”的程度,这在古代帝王中是绝无仅有的。

清朝皇帝中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和功绩当以他为最。乾隆亲自倡导并编成了大型文献丛书《四库全书》,共收录古籍三千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保存了大量古典文献,是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他开博学宏词科,招纳天下人才,下令征求书籍,完成《明史》《清文献通考》《大清会典》《大清一统志》等,这些成就与他的博学不无关系。由于乾隆皇帝对文化事业的热心,汉学从乾隆朝愈益兴盛,至嘉庆朝,形成了著名的“乾嘉学派”。

在建筑艺术方面,乾隆在北京及京畿保护、扩修、兴建的皇家宫殿园林,如皇宫的宁寿宫及其花园、天坛祈年殿(换成蓝色琉璃瓦)、清漪园(颐和园)、圆明园三园、静宜园(香山)、静明园(玉泉山)、避暑山庄暨外八庙和木兰围场等,这些皇家园林,无不体现着清代园林文化的辉煌,是我国园林艺术史上的璀璨明珠。

驻足“三希堂”外,感觉其空间虽小,但管中窥豹、小中见大。“三希堂”引领着天下读书人的人文风尚,同时更见证了一代盛世的人文辉煌。

清朝历史【第二篇】

清朝(公元1616年~公元1911年)是由女真族(满族)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它是中国历史上继元朝之后的第二个由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时期,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自此之后,中国脱离了帝制而转入了民主革命时期。

女真族是满族的前身,长期居住在今黑龙江一带,以畜牧渔猎为生。明朝后期,在女真族出现了一位出色的领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在他的统治下,女真族迅速崛起。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脱离了明朝的统治;虽然明朝多次派兵攻打女真族,但都被击败。公元1636年,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在沈阳改国号为清,正式开始了灭明的战争。明崇祯帝十七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后,远在山海关的总兵吴三桂以为明帝报仇为名引清兵入关。此时皇太极已死,其子世祖福临在摄政王多尔衮的辅佐下,于同年五月攻占北京,四个月后清朝将都城迁至北京,开始了它在关内的统治。

世祖顺治皇帝在位的十几年里,清朝的统治者一直忙于消灭李自成的部队及一些明朝的残余力量。到顺治十八年,吴三桂率军入缅,消灭了明朝最后一支力量,清朝才彻底征服了中国。明朝降将吴三桂、耿仲明、尚可喜三人因灭明有功,分别被封为云南、福建、广东的藩王。公元1662年,顺治帝薨,其子玄晔在辅政大臣敖拜、索尼、苏克萨哈等人的辅佐下登基即位,年号康熙,是为清圣祖。康熙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他在位的六十一年是清朝发展最快的一段时期。康熙即位之初,朝政一直由辅政大臣主持,致使敖拜结党营私,严重危害了皇帝的统治。康熙八年,年仅十六岁的康熙成功的翦除敖拜及其党羽,开始亲政,先后平定了"三藩"叛乱、准葛尔部叛乱、西藏叛乱;招抚台湾郑氏家族;击溃进入东北的沙俄军,与之签定《尼布楚条约》,使得清朝的统治得以加强。在经济方面,康熙帝废除原先满人执行的圈地制度,并且鼓励开荒,兴修水利,减少农民的赋税,使耕者有其田,大大加速了农业的发展。

康熙之后,继雍正帝即位的乾隆帝也是清朝历史上的一位明主。他在位的六十年是清朝的又一快速发展时期。乾隆皇帝在其父雍正的统治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经济,国力更加昌盛;又以承德避暑山庄为行宫,加强了同蒙、回等少数民族的联系,稳定了清朝对外族的统治。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统治的时期,社会稳定,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大清帝国达到了有史以来的鼎盛阶段,史称"康乾盛世"。

公元1796年,八十八岁的乾隆皇帝将帝位让于其子仁宗颙琰,年号嘉庆,自己为太上皇。嘉庆皇帝不如康熙帝与乾隆帝一样有作为;他在位二十五年,在统治上一直延续其父的政治方针,清朝进入了缓慢发展的阶段。

公元1821年,嘉庆帝卒,由道光皇帝即位,是为清宣宗。道光帝在位期间,西方各国已经开始进入中国的经济市场,他们以鸦片来敲开中国的大门,使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人们深受鸦片毒害。1838年,道光帝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去广东主持禁烟。林则徐到广东后,打击烟贩,没收鸦片达两百多万斤,又在虎门当众将其销毁,即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之后,英国于1840年以保护侨民为名对中国宣战,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公元1840年,林则徐在虎门销烟以后,英政府以保护侨民为名,出动军舰企图进攻广州,史家一般以这一事件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此时清王朝正值道光帝(1821~1851年)在位。战争伊始,道光帝认为英军不堪一击,但随着战事的发展,英军围困珠江口、攻占浙江定海、直逼天津大沽,使得道光帝大为震惊,忙派琦善等人与英军谈判,同时又将林则徐治罪,重新开放广州。然而,英军并不满足于此,他们继续对虎门、宁波、厦门等地进行攻击,并于1842年攻占吴淞。至此,清政府不得不向与英国签定《南京条约》。此后,法国和美国也效仿英国,与中国签定了中法《黄埔条约》和中美《望夏条约》,中国的门户从此被打开了。

公元1851年,清咸丰帝即位,在同年一月发生了震惊朝野的“太平天国”。 洪秀全以"拜上帝会"为名,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事。在两年的时间里,太平军先后攻取了汉阳、岳州、汉口、南京等南方重镇,于1853年定都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制订官制,建立了太平天国。此后,太平天国又进行了数次北伐与西征,但由于1856年“天京事变”使太平军的石达开部主力出走,大大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实力。此后,太平天国后期虽然有李秀成、陈玉成等将领的极力支撑,但清政府经过几年的剿乱战争,天国都城天京于1846年被曾国藩所部湘军攻陷,太平天国宣告失败。

清朝历史【第三篇】

清朝12位皇帝

清朝(1636年—1912年)是我国历史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有12位皇帝,享国共268年。在这12位皇帝中,有雄才大略的,有碌碌无为的,也有懦弱无能的,抛开历史因素不谈,都说相由心生,光从皇帝的长相,就能看出清朝的国运。

清太祖努尔哈赤(1559年—1626年):25岁起兵统一女真各部,之后建立后金,割据辽东,是清朝的奠基人。

清太宗皇太极(1592年—1643年):努尔哈赤的第八子,清朝的开国皇帝,在位十七年,这期间不断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于明朝作战,为满清入关入主中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清世祖顺治(1638年—1661年):皇太极的第九子,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6岁登基,在位期间努力发展生产,恢复战乱后的经济,整顿吏治,重视发挥汉官的作用,全国领土除东南沿海外基本得到统一,但24岁就英年早逝。

清圣祖康熙(1654年—1722年):顺治的第三子,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2年,是我国历史上在位期间最长的一位皇帝,康熙皇帝的功绩大家都耳熟能详,除掉鳌拜,平定三藩,统一台湾,三征葛尔丹都取得了胜利,为国家统一领土完整作出过重大贡献。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雄才大略的君主。

清世祖雍正(1678年—1735年):康熙的第四子,44岁继承皇位,在位13年期间,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吏治,财政,平定青海罗卜藏丹津的叛乱等,并创立秘密立储制度,雍正也是清朝最勤劳的皇帝。

清高宗乾隆(1711年—1799年):雍正的第四子,是我国历史上实际掌权最长的皇帝,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在位期间使得康乾盛世达到了顶峰,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多民族得到统一。但乾隆晚年时国库财用耗竭,清朝开始走向衰败。

清仁宗嘉庆(1760年—1820年):乾隆的第十五子,在位25年,前四年并无实权,乾隆死后才独掌大权,嘉庆本人比较痛恨贪官,一上台就除掉了和珅,但嘉庆在之后的肃贪中成效甚微,清朝各地民族矛盾突出,如白莲教叛乱等,嘉庆只能算得上守成之君,清朝出现了中衰。

清宣宗道光(1782年—1850年):嘉庆的第二个儿子,道光皇帝在位期间清朝进一步衰败,虽然他做了一些努力,如严禁鸦片,厉行节俭,但由于能力有限,还是发生了著名的鸦片战争,清朝战败,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清朝和西方差距逐渐加大。

清文宗咸丰(1831年—1861年):道光皇帝的第四子,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有实权的君王,在位期间为挽救清王朝的危机,重用汉族官吏曾国藩平叛太平天国,捻军起义等,但内忧外患不断,与西方签定了不少丧权辱国的条约,咸丰在世的时间也不长,31岁就去世了,而他最有名的是娶了个厉害的女人——慈禧。

清穆宗同治(1856年—1875年):咸丰帝的长子,6岁登基,母亲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在位13年,重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镇压了太平天国的起义,但19岁就去世了。

清德宗光绪(1871年—1908年):光绪皇帝的父亲是醇亲王奕譞,生母是慈禧的妹妹,因同治死后无子,因此继承皇位,在位期间,慈禧把持朝政,爆发了甲午中日战争,清朝战败割地赔款,戊戌变法运动,触动了慈禧的权利,因此慈禧重新垂帘听政把光绪软禁了起来,后来提前慈禧一天暴亡,享年38岁。

清宪宗宣统(1906年—1967年):宣统皇帝是中国的最后一位皇帝,这位末代皇帝在位期间结束了清朝的国运。

清朝历史【第四篇】

清朝历史中包含哪些民族特色

大家知道,清王朝是从东北兴起的,由女真的后裔首先创建的一个较小的民族政权,后来在与明朝的搏斗当中慢慢壮大起来,最后取而代之,于1644年建立了统一的大清王朝。

那么,它跟被取代的明朝有什么区别呢?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清朝的民族特色。明朝是在推翻征服者(蒙古人建立的大元王朝)基础上建立的。所以明朝在一开始打出的旗号,就是清除蒙元的影响。最典型就是朱元璋的四句口号:驱逐鞑虏,恢复中华,陈纲立纪,救济斯民,这是朱元璋《谕中原檄》里面提出来的。

当然,原本里面也有不同的说法,比方说“恢复中华”最初叫“光复中华”,不管怎么样,不影响基本意思。很显然,他这是采取民族革命式的立场,来组织这场反元运动的。所以在他确立的明朝帝国,政治架构其实是以中国先秦理想的国家模式为他的模式的。明朝帝国的政治结构我们可以简单的说是“华夏+四夷”的模式。

所谓华夏,就是以居住在长城以内的中原地区的汉族为中心,各个边疆民族住在汉族的周边。明帝国在边疆以外,而且采取的政治策略是“守在四夷”。“守在四夷”是儒家的传统理论,认为汉族作为文明高的一方,应该是居住在国家中心的位置,少数民族因为文化落后,应该住在国家的边缘区域。

所以在明朝对待国内其他民族的策略,是实行怀柔政策。最初设立卫所,比方说在东北,女真就设立了各种各样的卫所,任用少数民族的人士担任卫所的首长。但是这些少数民族人士的首领,一般不被允许来到京城,而是在明朝确立的边防界限之外活动,最多允许进入到边界的城市。所以,他们基本上没有机会跟明朝的主体民族——汉族进行接触。

当然,明朝也曾在特殊时期对少数民族实行比较柔和的政策,比方说,曾经封蒙古的俺答汗为顺义王,曾把三卫的首长迁到明朝的近边地区居住。但是从总体来看,明朝是排斥边疆民族的。

作为最初明朝辖下的满洲,满洲这个名称出现得很晚,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有说是从李满住这个人名来的,但他其实是女真族的后裔。女真族的后裔在15世纪末慢慢强大起来以后,开始内部的统一事业,就是从努尔哈赤开始的。努尔哈赤首先统一了建州的内部,随后又统一了邻近的两大女真部落。一部分是所谓的海西女真的四部;另外一部分是更远的靠近黑龙江地区的野人(东海)女真的一些部落。这样就形成了自己的满洲的政权。

满洲政权对外的国名有变化,最早他们称自己为“后金”,后来改为“大金”,1636年以后又改为“大清”。这个政权从1636年以后,已经带有了明显的学习汉文化的色彩,比如在确定国号的时候,“大清”就是针对他要反抗的大明。

我们知道,明和清在字面的含义上都是接近的,清明清明,政治清明,所以他蕴含着对抗、分庭抗礼的意味。需要注意的就是,这个政权从一开始就是以多民族的多元共存作为自己的特色的。大家知道,女真的部落虽然很多,但是人数很少,要跟明朝对抗,那它必须尽快地吸纳周边的各种各样的部落。

属于自己同一个文化的女真的部落,那自然是发展的重点;跟自己邻近的有共同点的部落,比方说蒙古人,也成为它积极吸收的部分。在金国时代,满洲政权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以女真后裔做基干,同时吸收蒙古人,再后来吸收了一部分辽东汉人的民族。所以在入关以前,满洲人建立的政权其实已经是以满、蒙、汉三族为主要民族。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族系,比如说北方的通古斯人的一些民族,像索伦人这样一些部落。

入关以后,它的民族性得到了加强。为什么呢?因为有人统计过,在入关之初,八旗系统的人口不超过20万人。从战斗力上来说,这是一支精兵,但是如果要统治明朝辖下的广大版图,区区20万人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在入关之初,在跟明朝鏖战的时候,清朝对北方民族基本上采取的就是源源不断补充的政策,不断的把北方其他族系的民族,索伦、达斡尔、鄂伦春等民族吸引或者加入到八旗队伍里面,这些人叫做“新满洲”。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是女真人,但是他们毕竟跟女真人的文化是相近的,在习俗、语言上,在各个方面属于一个大的系统,叫“北方族系”系统,所以把他们全部纳入到满洲这个阵营当中,来跟明朝争夺天下。这个过程从1644年到1681年,经历了三十几年的时间。这三十几年的时间里,他先跟李自成作战,然后跟南明的势力作战,夺取明朝的版图。

从民族层面来判断,清朝初年的民族关系,可以用康熙皇帝使用过的几个概念来表述一下。

第一个概念是“首崇满洲”,尊崇满洲。满洲作为征服者,是主体部分,是这个政权的主人,所以当然首先要得到重用,在社会、政治地位上要得到优先。

其次,康熙皇帝使用的概念叫“满蒙一家”。这个概念讲的是什么呢?就是满蒙两个民族是要融为一体的,通过什么办法呢?通过满蒙联姻,通过政治上的结盟来实现这样一个目标。

有关满蒙联姻,国内已经做过非常充分的研究,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看一看南开大学杜家骥教授的《清朝的满蒙联姻研究》,这部著作有六十多万字,非常详尽地归纳和阐述了清朝满蒙两个民族通婚联姻的过程,分析了他们的影响。

那么简单地说,在整个清代,满蒙两个民族是持续不断地大规模地联姻。联姻首先是清朝皇室带头,从努尔哈赤开始,到皇太极,到顺治,这几代皇帝都带头跟蒙古贵族通婚。努尔哈赤有两个妃子是蒙古族的;皇太极封的五宫后妃全部都来自蒙古;顺治有一半的蒙古血统,顺治的母亲孝庄太后是蒙古科尔沁部贵族的女儿,顺治的两个皇后都是科尔沁贵族的女儿。

所以从皇帝这个角度来看,一直到乾隆皇帝还有蒙古人的妃子。当然皇后已经不是了,康熙的皇后就不是蒙古人,雍正也不是,乾隆也不是,但是他们都有蒙古人的妃子。而且清朝的历代皇帝都有蒙古的血统,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事实。这样的联姻有将近七百次(我说的不光是皇室,还有满洲的贵族大臣,但是以皇室为主),涉及到内蒙古、外蒙古和西蒙古的很多个部落,以内蒙古为主,特别是科尔沁部。

48 3264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