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的历程分享最新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览】优质的范文能让您的写作方便快捷,远离加班,以下这篇“发展的历程分享最新5篇”是由阿拉题库网友整理分享的,供您参考之用,希望对您有些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发展历程【第一篇】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做为一支担负治安保卫任务的人民武装力量,它有着自己光荣的历史。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了保卫革命根据地、适应对敌斗争和巩固人民革命政权的需要,在各个苏区、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我们党和人民政府就曾先后建立了不同名称的担负治安保卫任务的人民武装力量,如警卫营、警备团、保安团、保安大队、保卫大队、保卫队、警卫队、政治保卫队、除奸团等,担负着保卫首长、警卫机关、肃清特务汉奸,看押罪犯和维护社会治安等任务。在这漫长的民主革命动岁月里,这支部队都是人民军队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人民军队一起成长壮大,在民族民主革命中做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和各级人民政权的相继建立,担负治安保卫任务的人民武装力量也相应有了发展。一九四九年八月三十一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成立中国人民公安中央纵队,隶属公安部建制领导,担负党中央、中央政府和北京的治安保卫任务。同时,存较大的城市中,已有由人民解放军为骨干组建而成的公安总队、公安大队、纠察总队,在省、地区和县组建了警卫营、警卫连、公安大队、保卫队、执法队等,在铁路沿线组建了铁路公安武装。此外,在解放较晚的边沿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也在建立公安武装,当时,这些部队大部分属于各级政府公安机关建制领导,一部分属于军队系统建制领导,主要执行警卫首长、机关,警备城市、剿匪肃特、看押罪犯、维护社会治安和守护铁路等任务。第一、建立中国人民公安部队(1949年10月--1950年9月)。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保卫国家经济建设的恢复和发展,保障民主改革的进行,维护社会治安,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统一的军队,即人民解放军和人民公安部队”的规定,一九四九年十二月第一次全国公安会议制定了《整顿各级人民公安武装的方案》,于一九五零年一至五月,将各地公安武装统一整编为“中国人民公安部队”,隶属于各级公安机关。经过整编,除中国人民公安中央纵队(两个师和一个团)外,另新建和改建了三个公安师。十二个公安总队、一个纠察总队、一个警卫团、三个省公安团和若干个公安大队、公安中队和公安队。

同一时期,国家公安机关在边境上开始建立了边境管理机构和部队,开展了边防工作。

第二、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1950乍9月--1955年7月)。

随着形势的发展,从一九五零年起,公安部队进行了全国性的整编,逐。

渐将编制、番号、供给、装备等各不相同的公安武装,整编为统一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遵照中央军委一九五零年九月二十二日的电令,为了统一领导全国公安部队,于同年十一月八日成立了全国公安部队司、政、后、干领导机构,并相继成立了中南、华东、东北、西北、西南军区公安部队和铁道公安部队的领导机构和华北地区公安部队(由军委公安司令部直接领导)。至一九五一年十月,按军委批准的总定额,接管和组建了二十个公安师另三个团。

省、市以下地方公安部队,遵照军委、政务院一九五零年十二月十九日的联合命令,仍属各级政府公安机关建制供给,其军事训练、行政管理、政治工作,由各级公安部队司令部代管。

根据一九五一年七月十五日《中央批转公安部第一次全国边防保卫工作会议的决议》,公安部对各地的边防机构和部队也进行了整编。除中苏、中蒙边境外,各大区和边疆省、市先后成立了边防局(处或科)、边防分局、边防团、海防大队、派出所和检查站,隶属于公安机关。云南、西藏:边境以及深圳、珠海一线的边防任务,由迸驻该地区的解放军野战部队担任。

一九五一年九月,中央军委决定,将全国的内卫、边防和地方公安部队,于一九五二年上半年,统一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隶属于军事系统,担负内卫和边防任务。

第三、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军(1955年7月--1957年8月)。

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根据国防部一九五五年五月十二日批准的公安部队整编定型、定额方案,全国公安部队又进行了一次整编。国防部七月十八日公布公安军番号,将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军”,这次整编,将专区和县公安部队移交给公安机关,改为“人民武装警察”。中央公安部成立武装民警局,各省公安厅成立了武装民警处。基本上又恢复了一九五二年以前的形式,同时,将担负岛屿、要塞守备任务的边防公安部队拨归将军区建制序列.中央大区和省直属公安部队改为公安军,军委、各军区公安部队司令部改为公安军司令部,撤销了省公安总队部机构,由省军区兼公安司令部。

第四、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1957年9月--1958年12月)。

一九五七年一月,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为贯彻党的“八大”精神,决定裁减军队数量,提高部队质量,撤销公安军番号及其领导机构。八月,公安军番号撤销,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原公安军司令部缩编为总参警备部,负责研究和指导全国内卫、边防业务,指挥领导直属公安部队。七个军区公安军司令部和三个军区公安部队、处亦于三月至八月先后撤销,沈阳、北京、济南、兰州军区司令部设警备处或卫戍勤务处,其他军区由作战、情报等有关部门负责内卫、边防业务工作。

第五、改编为人民武装警察(1959年1月--1963年1月)。

一九五八年八月四日,党中央批准军委《关于公安部队整编问题的报告》,决定于一九五八年年底,将公安部队担负看押劳改,守护铁道和一般厂矿企业的内卫部队,中苏、中蒙、中越边境、沿海内湾和对外开放口岸的边防部队,以及机关、学校公安机关,改为“人民武装警察”。担负中央、各行(市)警卫、剿匪治安、守护重要铁道桥梁和军工厂矿任务的内卫部队,沿海边防部队,仍属军队序列。总参警备部与公安部十六局合编为公安部四局,各省公安厅以民警处为基础,成立了人民武装警察总队部,实行了以块块为主的领导关系。

为了进一步加强部队的领导和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增强组织纪律性,提高战斗力,一九六一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中央批准了公安部党组《大于改进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领导体制的报告》,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建制仍属公安机关,领导体制改为由军事系统和公安机关实行双重领导,在部队各项建设上,受军委和各总部领导;在执行公安任务和公安业务方面,受公安部领导。第六、改称为中国人民公安部队(1963年2月--1966年6月)。

一九六三年一月二日,周恩来总理传达中央的指示,决定恢复“中国人民公安部队”的番号。一月十六日,军委、公安部的电令指出:关于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名称,业经中央批准,改称为“中国人民公安部队”,自一九六三年二月一日起即启用新名称。其建制和领导关系仍按现有规定不变,即继续实行由军事系统和公安机关双重领导。

第七、整编中国人民解放军(1966年7月--1982年6月)。

“文化大革命”前夕,遵照毛泽东主席的指示,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自一九六六年七月一日起撤销公安部队这个兵种,统一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公安部队领导机关改编为第二炮兵指挥领导机构,将全国公安部队分别整编为独立师,团、营、连和县、市中队,归各省军区或卫戍区(警备区)领导。第八、重新组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1982年6月至今)。

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适应客观形势的发展,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一九八二年六月十九日,党中央批转了公安部党组《关于人民武装警察管理体制问题的请示报告》,决定将人民解放军担负的地方内卫任务及其执勤部队移交给公安部门,同公安部门原来实行义务兵役制的武装、边防、消防三个警种统一组建成“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公安部成立人民武装警察总部,省、市、自治区公安厅(局)成立人民武装警察总队,地区(市、州、盟)公安处(局)成立人民武装警察支队,县(市、旗)公安局成立人民武装警察大队或中队。新组建的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是公安部门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公安部门的领导下进行工作,并接受上级武装警察部队的领导。在编制序列、服装式样、供给标准、纪律要求、教材训练、边沿地区的协作和政治思想工作等方面,实行统一规划和管理。经常性的工作,实行由公安部门分级管理、分级指挥。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及其各级机关,实行义务兵和志愿兵相给合的制度,执行解放军的条令、条例和供给标准,享受解放军的同等待遇。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发展壮大起来的,几十年来,虽然这支部队的名称、番号和领导体制几经变化,但实践证明,它是党和国家不可缺少的一支武俟力量。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这支部队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全体指战员的积极努力,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创造了光辉业绩。

(一)领导体系。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隶属于国家公安系统。受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双重领导,设有领导机关武警总部,机关编司令部、政治部和后勤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武警总队,地区(地级市、州、盟)设支队,县(旗、县级市)设中队或大队、站、所。有的总队还编有直属支队,按支队、大队、中队、排、班的序列编制。各级武警内卫部队受当地政府和上级武警领导机关领导;武警边防部队、消防部队和警卫部队,归公安部门领导;武警水电部队、黄金部队和交通部队,业务上分别归公安部和能源部、冶金部、交通部领导;武警森林部队实行林业部门和公安部门双重领导以林业部门为主、中央和地方领导以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边防、消防、警卫、水电、黄金、交通和森林武警部队的军事、政治、后勤工作,均接受武警总部的指导,编制序列与内卫部队大体相同。武装警察部队装备轻便、精良,有自己的服装式样、识别标志和军衔等级,其内务制度、纪律要求、队列基础训练和政治思想工作等则执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有关条令、条例和规定。

中国武警部队现任司令员是吴双战上将,此前几任司令员是杨国屏、李刚、李连秀、周玉书。现任政委是隋明太上将,此前几任政委分别是李振军、张秀夫、徐寿增、张树田和徐永清。

(二)任务。

武警部队的任务与职责: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组建于1982年6月19日,由内卫部队和黄金、森林、水电、交通部队组成,列入武警序列的还有公安边防、消防、警卫部队。内卫部队由各总队和机动师组成。武警部队根据人民解放军的建军思想、宗旨、原则,按照其条令、条例和有关规章制度,结合武警部队特点进行建设,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享受人民解放军的同等待遇。武警部队的基本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卫国家重要目标,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战时,协助人民解放军进行防卫作战。

武警部队属于国务院编制序列,由国务院、中央军委双重领导,实行统一领导管理与分级指挥相结合的体制。武警部队设总部、总队(师)、支队(团)三级领导机关。武警总部是武警部队的领导指挥机关,领导管理武警内卫部队和黄金、森林、水电、交通部队。在中国各级行政区划内,省级设武警总队,地区级设武警支队,县级设武警中队。在执行公安任务和相关业务建设方面,武警部队接受同级公安部门的领导和指挥。

和平时期,武警部队主要担负固定目标执勤、处置突发事件、反恐怖任务,并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固定目标执勤,主要是担负警卫、守卫、守护、看押、看守和巡逻等勤务。具体负责国家列名警卫对象和来访重要外宾,省级以上党政领导机关和各国驻华使、领馆,国际性、全国性重要会议和大型文体活动现场的安全警卫;对监狱和看守所实施外围武装警戒;对重要机场、电台和国家经济、国防建设等重要部门的机密要害单位或要害部位实施武装防守保卫;对铁路主要干线上的重要桥梁、隧道和特定的大型公路桥梁实施武装防守保护;对国家规定的大中城市或特定地区实施武装巡查警戒。处置突发事件,主要是对突然发生的危害国家安全或者社会秩序的违法事件依法实施处置,包括处置叛乱事件、骚乱及**事件、群体性治安、械斗事件等。反恐怖,主要是反袭击、反劫持、反爆炸。支援国家经济建设,主要有黄金地质勘察、森林防火灭火,参加国家能源、交通重点项目建设,遇有严重灾害时,参加抢险救灾。(来源:武警成都指挥学院招生信息网)。

相关链接。

发展历程——煤炭革命【第二篇】

煤炭是中国的主要能源,也是中国重要的基础工业。中国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目前探明的保有储量为一万亿吨以上。1949年,我国煤炭总产量只有3240万吨,然而今天,一个采煤队的年产量就达500万吨。采煤是煤矿生产的基础,是煤炭工业的核心。因此,采煤机械化就成为煤矿现代化建设的核心问题。国有重点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从1978年的32%提高到现在的%。采煤作业中的落煤、装煤、运煤、支护、放顶五大工序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地面上的控制中心可以使上上下下的采煤工艺在时空上协调一致,综采技术革新了整个采煤工艺,同时引起了整个矿山在矿井设计、开拓准备、生产系统以及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划时代变革。综采代表着当代最新的矿井采煤技术,是一个国家煤矿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1989年至今,中国的煤炭年产量一直保持着10亿吨,比解放初期提高了30多倍,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产煤国。如果说机械化采煤是煤炭生产技术的一次飞跃,那么,洁净煤技术则是煤炭应用领域的一次革命,对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80年代初期,“洁净煤”这个名词在中国出现,洁净煤技术是减少污染和提高效率,在煤炭加工、燃烧、转化和污染控制的国际高新技术,也是21世纪的能源新概念。当美国“洁净煤技术示范计划”、欧共体“未来能源计划”、日本“新阳光计划”纷纷出台的时候,我国已将洁净煤技术列入国家863计划,与发达国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江泽民总书记1996年1月19日考察煤炭部水煤浆和煤炭液化科技开发工作时指出:“煤炭是我国工业的粮食,从战略上讲,中国的燃料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要依靠煤炭,而煤里面要有一部分转化成油的替代品。”煤炭的气化技术和液化技术是煤炭技术的又一大革命,我国适于气化的煤炭资源约占80%。把煤变成气,可以明显提高煤的利用率。中国的煤炭科学家首先在地下煤气化的领域里取得了突破,将开采与气化集中为一个过程,提高煤层的挖潜能力。煤炭地下气化是不经矿工开采,而在原地将煤炭直接化为可燃气体的技术。实际上就是把巨大的煤气炉搬到了地下。我国的科学家用报废矿井中的废弃煤作为地下煤气炉,通过加大氧化器、还原器和干馏器的各种技术,使在地下的煤炭生产出高质量的煤气。煤炭地下气化的煤气成本按照热值计算,仅为地面气化的1/3左右,对留在地下无法采出煤的利用,可达近70%。燃烧过的煤碴、氧化物等工业废料都留在了地下,大大减少了环境污染。煤炭的液化就是把煤变成油,在我国适用于直接液化的煤储量多、分布广,大约有2000亿吨,占保有储量的1/5,液化后能得到1000亿吨的燃油。在我国政府富有战略眼光的支持下,已经建成了具有世界水平的煤炭液化实验基地,并准备筹建百万吨级的实验工厂。如果把目光转向世界,从整个世界的石油储量大约只在1370亿吨这个角度看问题,我国的煤炭液化大约能使这个数量增加一倍。煤炭液化对合理利用煤炭资源,远期逐步替代石油能源提供技术储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煤炭技术的发展将会给我们带来一个能源利用的新的概念,一场新的革命。

考研历程分享【第三篇】

我并没有一开始就决定要考研,我原先的想法是先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在挣扎了一段时间之后,才决定要去试一试,但我并没有立马就下定决心,而是先做了一下试验,试验成功了才决定考下去的。

该阶段分为暑假前和暑假两个阶段

暑假前(4月初——六月初)

我从来都没有想过要去考研,因为家里的经济状况不是很好,自己也对数学提不起兴趣。自己的想法一直是:大学四年努力学习,毕业后回到我的高中母校去教书,然后买房娶妻生子,就这样过一辈子。但到了四月初,看到同学们好多人都去考研了,我实在是坐不住了,不少同学都对我说,你这么好的英语不去考研,实在是太可惜了。后来又去听了我们学校一位政治老师的演讲,一听更是坐不住了,于是拿出纸条,仔细分析,从家里的经济情况,自己政治,英语方面的基础,自己的学习状态,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就业形势、考研的代价等多方面写出了10几条考研与不考的理由,并征求了我家里人的意见,多数通过之后才决定试一试。

听别人讲,考研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最需要的是坚持。我担心自己没有这个毅力,怕自己坚持不下来,于是就决定先做一个试验,我买了王长喜的周计划,我对自己说,如果能在规定的九周把单词记一遍,我就去考;如果不能,那就不考了,因为如果坚持不下来,去考也不会有什么希望的。

当时我还有五门专业课(泛函、概率二、运筹、拓扑、微分几何)以及数学教育研究和教育研究方法,周六还有硬笔书法,而我又不想因为考研耽误这些事情耽误这些课程的学习,所以决定白天上课,不上课的时候就复习数学专业课,完成作业。晚上看中国教育史,看得很慢,就当做故事书来看,这时候会把辅导书上的重点默记下来,很费时。一个晚上三个小时也就看个两三节。至于单词,只能用零碎的时间去记了,我们早上八点上课,我一般会提前20分钟到教室,然后读单词一直到上课,上午两节大课之间有20分钟的时间,我有心情也会背背单词,有时会读出来,这样第一组20个单词就消灭了,到了午饭后午睡前,我也会抓紧时间,背个20多分钟的的单词,然后傍晚晚饭后也会背一背,再就是晚上10点回到宿舍,会一直背到11点的样子,如果不怎么累,还会快速的把今天背的单词快速过一遍。但无论我怎么努力,在我可利用的时间里我只能背到60个,背不到80个,所以调整计划,每天60个,从周一到周六,然后周日复习,这样一周也能完成320的原计划任务。对于昨天背过的单词,今天是没有时间去看的,我的对策是不管记没记住,勇往直前,先过了第一轮再说。按照这种方法,到了六月初,我终于如期记完了第一轮,同时中国教育史也看完了,期末考试也快开始了,我计划了三个星期的复习时间,在此期间,考研的事暂时搁在一边,单词没背,其他的也没看了,就一心复习数学。

由于五月份去参加了南昌大学的考研咨询会,在那里碰到了首师的老师,看到了他们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招生简章。于是转而决定考首师的教育硕士,首师的教育硕士吸引我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教育硕士是一个新生事物,只要读两年,一年集中学习理论,一年实习和准备毕业论文,时间短,且与中学教学实际很贴近。二、首师的教育硕士全部是公费的,并且实行双导师制,一个是首师的老师,另一个是北京市中小学的优秀教师。首师与北京市的十几所中小学签订的合作协议,聘请了120名中小学的优秀教师作为教育硕士的导师。而这正是我心目中中小学教师培养的理想模式。但教育硕士要考两门专业课,一门是教育学,只有大题目,没有选择题,且是自主命题,相应的资料很难找,为了买首师的教育学资料,还被人骗了一回,当时说一个星期就到的,后来又说寄的是平邮,要20天,可等20天后依旧没有收到,打电话问他,他不接,发短信他不回,总之就是被骗了,很伤心。另一门是数学。

暑假的前一个月在复习数学和英语,政治是在辅导班才开始看的,从7月9号到8月7号,除了7月25日到8月1日回了躺家。我一直在学校的教学楼的自习室看书,上午看外国教育史,下午看数学分析,晚上看英语。

外教史是这样看的,先看这一章节的课本,然后看教育史辅导书,然后做完辅导书上的习题,再把教育史辅导书上的重点背下来。教育史看得也算比较慢的,看了一个月才看完,效果一般般。

数学分析则是先看课本,在草稿纸上去一边抄写书上课文中的基本定义定理和证明过程,一边抄写一边理解,看完课本以后就做后面的习题,至少有一半做不出来,做不出来就对着同步的辅导书去抄写答案,一边抄一边理解。进度相当的慢,一天只能看个一两节,加上当时几乎每隔一天要去打一下篮球,所以下午只能从两点到四点半,学习两个半小时。这样一直到8月7日,我才看了六章的数学分析。

至于英语,则是每天早上看半个小时的英语单词,晚上从7点开始做阅读理解真题,用的是张剑的黄皮书,一天只做一到两篇,由于是刚开始做阅读,我尽量放慢速度,给自己充分的时间,尽可能的读懂文章的内容,在看了两到三遍,充分思考之后才作答,这样一般要二十五到三十分钟才能做完1篇。做完之后还要对答案,回过头去再看一遍,然后看后面的解析,句型分析,全文翻译,全文翻译是看了中文然后在看英文,一句一句的对着看。在看完了这些之后,最后还要看一遍整篇文章,边看英文边理解中文的意思,这样光文章就要看个四五遍,所以要一个半到两个小时才能消化1篇文章。晚上10点回到寝室,又要看半个小时的单词,同时会看一下一本有中英文对照的经典美文,享受一下被美文陶冶的快乐。然后到11点十多分钟的样子去睡觉。

这段时间在上我们学校的'政治辅导班。总共十天,为了充分发挥辅导班的作用,这段时间我除了在晚上10点回到寝室会记一下单词外,其他的时间都花在政治上,上课认真听讲,该划的划,老师说的课本上没有的就做好笔记,晚上则把当天讲的内容先快速的看一遍,然后用铅笔做后面的选择题,当然错得非常厉害,多选要错一半,单选错30%,而且因为一天讲个好几章,选择题也有做不完就空着的情况。

上完了辅导班,看一下时间,来不及了,加上看了两个上午的数分一无所获,卡壳了。最终觉得回过头来考华师的课程与教学论。这段时间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每天白天看教育学,快速的把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的课本过了一遍,看得相当快,一天看个100页,十二校的原理五天左右就看完了,然后又快速的看完了教育心里学和教育研究方法,期间做了一下辅导书后面的选择题,题量很少,每章也就10个题目左右。

这个时间决定把辅导班学的东西消化一下,把后面没做的习题做完。并把马哲部分再看了一遍,听说另一个班的陈老师马哲讲得很好。我混到辅导班里把马哲又听了一边。75岁的陈老师果然功力深厚,不带书也讲得条理清晰,特别是容易出错的概念,更是讲得很透彻。这个时候还写了一个文章,即学马哲的一些小经验。完了之后开始做选择的第二遍,刚开了个头,暑假就结束了。

英语这段时间还是记单词,因为政治花的时间较多,所以英语好像是除了早上记单词和晚上10点后记下单词之外,没有做什么题目。

这样暑假就结束了,整个暑假期间做了四件事,一是把教育学的课本过了一遍,而是英语的单词记了第二遍,并做了三年的阅读真题,也就十多篇,三是上了政治辅导班,并把选择题做了一遍,四是决定回头考华师,明确了方向。

中国戏曲发展历程【第四篇】

戏曲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支奇葩。戏曲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闪边,其声腔曼妙委婉、韵律动人;其人物形象饱满、鲜明生动;其故事感人至深、脍炙人口。戏曲纵横古今、博雅通实、韵律无穷,是一门品赏不尽的艺术。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歌谣。如果说戏剧史西方的歌谣,那么戏曲则是古老中国五千年灿烂辉煌文明史上的优美歌谣。然而,中国戏曲这么博大精深的艺术,或许是因为太古老太遥远,竟没人说得清楚它究竟起源何处。关于戏曲的起源,有一下几类说法:其一,起源于宗教仪式说。这一说法认为,中国戏曲的形成于原始鬼神崇拜之间有着颇为密切的关系。英国牛津大学教授龙彼得他在《中国戏剧起源于宗教仪式考》一文中认为:“在中国,如同在世界任何地方,宗教仪式在任何时候,包括现代,都可能发展为戏剧,决定戏剧发展的各个因素,不必求诸于遥远的过去,它们在今天仍然还活跃着。”其二,起源于原始歌舞说。这是非常主流的一种说法,许多学者都认为中国戏曲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原始时代的歌舞。原始时代的歌舞虽具有模仿性质,但它的宗教性质却决定了它并非审美静观之物,不是纯粹的表演,还不能成为“戏曲”。不过它一初具戏曲的前期形态了,中国戏曲就酝酿于这种原始时代的歌舞中。其三,起源于古代宫廷优人说。戏剧只能活在舞台上,没有演员的当众表演,也就不会有戏剧。上古宫廷的俳优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职业演员。他们或笑谑,或歌舞,或弹奏,以供人主之笑乐,所以不少古代学者视之为“优戏之始”。优可以说是中国戏曲最早的专业演员,他们为中国戏曲的发展积蓄了深厚的底蕴。其四,起源于傀儡戏说。早在戏曲正式诞生之前,傀儡戏就已在我国广大地区普遍流行,是深受群众喜爱的表演艺术,因为傀儡戏是以演绎人物故事为职,故被称为戏曲之源。戏曲的起源决定了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风貌,同时也具有十分顽强的生命力。

到汉代,“百戏”开始盛行。“百戏”不是指一种单一的艺术形式,而是熔汉时杂乐和各种表演艺术技艺为一炉的综合体,是盛行于汉代广大社会,包含有民间散乐、歌舞杂奏、杂技、角抵、幻术等音乐艺术形式的总称。“百戏”又称“角抵戏”。《东海黄公》就是一出古老的角抵戏,演的是秦朝末年善施法术的黄公到东海区降服白虎却法术失灵被虎所杀的故事。在《东海黄公》的表演中,有人虎相斗、人被虎杀的情节,有特定的服饰、人物、情节冲突和既定的结局,这显然已不属于两两相角、以力的强弱裁定胜负的角抵竞技,而是衍化出为表演既定的故事内容的戏剧表演。因此,这出古老的艺术也一度被许多学者看做中国戏曲的雏形。汉以后的魏晋六朝一直到隋朝都盛行百戏,百戏的发展为戏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成为戏曲萌芽的摇篮。

迈入唐代以后,形成了一种新型的表演模式——弄参军。弄参军得名于表演的角色,“参军”属于官职的名称,是当时的芝麻小官;“弄”是古代百戏乐舞中角色扮演或节目表演的代称,如汉代百戏有“弄丸”,唐代有“弄参军”、“弄兰陵王”等。弄参军将两者结合,成为唐代戏曲的专有名词。弄参军的内容是提前准备、精心安排的。弄参军既风靡于宫廷,又流行于民间;既有男演员,又有女演员,如周季崇和妻子刘采春都擅长演的弄参军《望夫歌》。据唐赵璘《因话录》记载:(唐)“肃宗宴于宫中,女优有弄假宫戏,其绿衣秉简者,谓之‘参军桩’。”除了正式的参军戏,还有一些参军戏的延伸。

之后,出现了庙会和瓦舍,它们为戏曲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登上历史的舞台提供了客观和主观的条件,使其拥有固定的场所、稳定的观众和专业艺人群,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而宋代出现的宋杂剧标注着戏曲真正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宋杂剧主要流行于都城以及繁华的商业城市,如北宋的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南宋的都城临安(今杭州)。在北宋时期,杂剧没有明确的范围艰定,它不仅继承了唐代的“参军戏”,还广泛吸取各种表演艺术的技法,因此包含了傀儡戏、滑稽戏、角抵戏等,如《目连救母》就是其中精彩的一出。宋杂剧的演出形式有着生动活泼的特点,在表演形式上大致分为“滑稽戏”和“歌舞戏”两个类别,它们表现内容的方法各异,题材丰富。其中,“滑稽戏”所占比重比较大,《宋官本杂剧段数》中的280个剧种中,绝大多数都是滑稽戏。而歌舞戏在宋杂剧中则居于突出的地位。宋杂剧在开始的时候上演一段歌舞,表演一段生活中的俗事,称为“艳段”;然后再上演正杂剧,通名“两段”,可以是一段滑稽戏,一段大曲;最后是开玩笑式的小节目“杂扮”。金灭北宋后,继承了北宋的杂剧,称为“金院本”。金院本和宋杂剧名异实同,在表现形式上也没有太多的区别,但是金院本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和地域色彩,是金朝在燕京(今北京)定居时形成的北方派杂剧。金杂剧是宋杂剧向元杂剧转化的渡口,起到继往开来的作用,推动了中国戏曲的历史性发展。

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时产生于元代的文学主题。我们常说的中国三大文学体裁“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华名翁灿烂辉煌的长卷中最为绚丽的篇章,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虽然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元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元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综合各种民间艺术发展而成的一种成熟的戏曲形式。虽然说中国戏曲的源头至今众说纷纭,但是中国戏曲成熟与繁荣的标志,却都一致公认为元杂剧。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点。元杂剧在金代就已经开始了其演变、形成的过程,是在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到了元代初年才趋于成熟而与原来的金院本有了显著的区别。二者继承的关系可以从其剧目上看出一二。不少杂剧就是把金院本加以丰富或改编而成的。如《太湖石》、《打球会》均取材于同名的金元本。此外,从杂剧的角色行当以及歌舞、表演、念诵等各种表演形式等方面,也不难看出其与金院本一脉相承的关系。元杂剧在形成的过程中还广泛吸取了其他艺术的成就和特色,如宋金时期的说唱艺术诸宫调就对元杂剧产生了极重要的影响。在舞台艺术方面,特别是在曲调的音乐和声腔形成方面,元杂剧还充分吸取了北方各民族的民间歌舞及各种百戏等因素。同时,在金元时期,在北方有很多少数民族的人民和汉族人民杂居,这对于元杂剧能够融合各民族的艺术成就,特别是接受各民族音乐和歌舞的影响,以形成元杂剧的戏曲声腔,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元杂剧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唱。元杂剧主要有三个角色,即正末、正旦和净。元杂剧一剧一角色,由正末演唱的成为“末本”,由正旦演唱的称为“旦本”。此外,还有外旦、贴旦(女配角)、外末、副末(男配角)和杂(有孤、驾、卜儿等)。元杂剧“一人主唱”——即在旦本戏中,正旦一人唱,在末本戏中正末一人唱,分工十分明确。元杂剧综合了丰富的文学和动听的音乐,继承和发展了说唱艺术,同时表演中也不乏滑稽和舞蹈。可以说,元杂剧是一个朝代的戏曲,它随着元代的兴起而孕育,伴着元代的发展而繁荣,最终随着元代的灭亡而退出历史舞台,但元杂剧具有空前的艺术成就,代表了中国古代戏曲的鼎盛时期,标志着戏曲的成熟,在我国戏曲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元杂剧的逐渐衰落,南戏迎来了发展的第二个春天。到了元末明初,南戏发展更加迅猛,并产生了一种新的戏曲形式——传奇。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传奇渐渐繁荣和成熟,成为继元杂剧之后戏曲发展的又一个高峰。“传奇”一词来源于唐代对奇异荒诞小说的统称,自元代起,“传奇”一名指称戏曲,宋元南戏、元杂剧都曾称为“传奇”,自明代以后,则多之明清两代以演唱南曲为主的长篇戏曲作品,寓意着具有传奇性和新颖性的特色。至今,戏曲学界对于传奇的指称范围尚没有达成一致的看法,有的认为传奇包括元末南戏,有的认为传奇可追溯到昆腔......可谓众说纷纭。明清传奇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等一系列因素,都促使传奇进入繁荣时期。这时期,传奇不仅创作人才辈出,各种优秀剧本更是争奇斗艳,开创了一个崭新的辉煌局面。明清传奇的舞台艺术在南戏、北杂剧和元杂剧的基础上,有了更为显著的进步。在面部造型中,分为俊扮和丑扮,并用各种各样的脸谱色彩来区分不同人物的性格。另一方面,传奇演出注重场景的布置,充分运用简易的道具和写实的灯彩,达到了很好的视觉效果。需要特别强调的事,传奇突破了杂剧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的体例,使《西厢记》那样五本二十折且部分突破一人主唱格局的剧本形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稳固。同时,传奇时代的开始,标志着南戏的结束,二者的区别不仅仅在于称谓的变更,更在于体制上已有很大的变化。明清时期常演内容复杂、人物众多的大戏,增加了许多新型人物,传统角色行当就分化、派生出新的角色,明清时期的角色行当没有改变以生、旦为主的体制,在角色行当的分工上趋于细密和合理,更专业化,表演的程式化加强。纵观明清传奇,传世作者八百多人,作品存目有两千六百种左右,保存至今的作品有六百多部,真可谓是繁盛一时。明清时期最突出的作品是历史剧,出现了“南洪北孔”两位伟大的剧作家,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是这一阶段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明清传奇的崛起,不仅在戏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后来遍地开花的民间地方戏曲也有深远影响。

近代,各个地方剧种涌现,京剧、越剧、黄梅戏、豫剧、川剧......纷纷走上历史舞台。戏曲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中国戏曲如一枝春意盎然的红杏,蓬勃着生命和活力。

党的发展历程范文党的发展历程简介党的发展历程简短介绍4【第五篇】

1、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发展党员工作十六字方针,以壮大入党申请人队伍和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为基础,严格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认真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

2、加强对青年教职工的培养。一是政治上引导,党支部要引导青年教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向党组织靠扰;二是思想上帮助教育,当青年教职工提出入党申请后要及时确定联系人,采取定期谈话方式,帮助思想上进步;三是创造条件鼓励青年教职工在教学科研和业务上发展;四是生活上关心,使其感受党组织的温暖和关心。对于条件成熟的教职工及时列为入党积极分子,并做好培养工作。。

3、对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做到普遍教育、重点选拔、专人培养。第五党支部要定期组织向学生讲授党的基本知识,启发政治觉悟,鼓励他们靠近党组织,对其中有入党意愿、基本素质好、二年级以上的学生进行重点启发和引导,鼓励其递交入党申请书。对申请入党的优秀学生,经党支部考察后,及时列为入党积极分子,确定专人进行培养。

4、突出实践培养和实践锻炼。各支部要通过工作实践考察入党动机和思想表现,要吸收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党内活动,有意识分配任务,特别是对学生入党积极分子要提出更加明确的要求,为他们提供接受组织考察的机会。

5、严格执行制度、遵守程序。各支部要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和《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基本程序图》的要求,坚持党员标准,严格把握培养、教育、考察、审批等环节,切实做到工作不走样、程序不变通,要求不降低,不断提高发展党员工作的规范化水平。

48 28828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