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修养作文的重要性与方法范例【精编10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道德修养作文的重要性与方法范例【精编10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道德修养作文的重要性与方法【第一篇】

人性可以解释为,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品性。

关于人性的说法,古代先哲有性本善,性本恶之说。

现代观点认为,任何单纯强调人性本善或者本恶的观点,都是不全面客观的,都是不符合事实真相的。

关于人性的来源,大家也有不同看法。

人性内源观,强调发明本心,寡欲静心。

人性后天论则强调外在环境和人为的作用。

一个人所处的环境会影响他的品性,这些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国际环境等。

人性包括多个方面的因素。

尧谷子的十八型人格理论认为,从空间的结构看,人性的要素包含行为、形体、情感、精神、认知、目的、历史、未来、多面和多变十个基本层面。

另有理论认为,在人性的大范围内,人性可以分为人的自然属性与人的社会属性两部分。

人的自然属性是指人的祖先刚跨入人类原始社会时就已经具有的各种本能的属性。

人的社会属性是指人在社会生活的不同关系中必然表现出来的各种性质或属性。

人的自然属性和人的社会属性彼此关联影响,共同组成人性的一个完整结构。

人性并不是由单一因素构成,它有一定的复杂性。

当我们在判断一个人时,不能单纯地根据某一事件进行判断。

要想全面地认识一个人,是非常不容易的。

通过对人性的基本了解,当我们做判断时,不至于太武断,处理事情也会更加客观全面。

其中两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内省和慎独。

高校教师要在内心省察自己的思想、言行有无过失。

以师生关系为例,如何认识和处理师生关系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课题。

对于学生而言,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创新能力。

对于教师而言,它能提高教师的管理效率和教学质量。

但是受社会生活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当今的师生关系存在不少问题。

比如师生之间实际交流少,缺乏相互了解,彼此漠不关心;一些功利性现象出现,教师为了私利,向家长索要现金物资,或者动用家长关系优惠购物等;师生关系出现对立与冲突,师生之间出现激烈的争吵、争论,甚至用暴力攻击对方躯体等。

对于这些不良的师生关系,教师需要进行反思,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言行,不能无故推卸责任。

教师要反省自己对待学生的方式是否欠妥,态度是否和善,行为是否过激等。

只有通过深刻的自我剖析,教师才能够不断找出问题,开展自我批评和自我思想斗争。

教师有自己的道德准则,座右铭或人生信条。

通过内省,教师能够根据这些准则、信条去改善自身行为,发扬优点,改正缺点。

高校教师的很多活动是单个进行的,能做到慎独,是教师良好职业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体现。

它并无捷径可走,也非一朝一夕就能达到。

在工作中,教师要不断地净化思想,规范行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当教师在处理学生事务时,教师不仅要在学生面前表达出真诚的态度,深切的关心。

在实际处理过程时,不管学生是否在旁,也要一丝不苟,切不可投机取巧,敷衍了事,无故拖延等。

无论事务是大是小,教师都要用心对待。

不做哪怕是非常微小的不道德的事,防微杜渐,持之以恒,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

生而为人,每个人围绕着人性展开各式各样的活动。

不管他是否思考人性这个话题,对人性的理解都会在脑海中无形地影响他的判断。

不同的人对人性的看法不一样,所以他们采取行动的方式也不一样。

如果一个人倾向于看到人性中的光明一面,在与人打交道时,他的心胸可能会开放一些。

但如果他倾向于黑暗一面,可能会更多地进行自我保护,言谈举止更加谨慎。

在生活中,他们要处理好与亲人朋友的关系;在工作中,他们需要与学生沟通交流。

教师了解人性,能够帮助他们有效处理人际关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此外,认识人性,也是教师进行道德修养的思想前提,帮助他们思考人生,端正态度,增强道德修养的勇气。

道德修养作文的重要性与方法【第二篇】

重视道德修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德是做人的灵魂和根本。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如何,直接决定着这个人的行为准则和人生方向。因此,做人德为先,育人先育德。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我忧也”。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应遵循的特定的职业思想、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以及与教师职业相适应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它是一般社会道德在特定的职业活动中的体现,但又突出教师职业领域内特殊的职业道德要求,是评价教师行为善恶的具体标准。教师作为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业人员,是学校教育教学职能的主要实施者,欲加强教育的内涵建设,就必须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而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很重要的一点是取决于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因此,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设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也是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最具体最现实的方式和手段,有利于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强化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净化教育行业风气,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道德理论的学习,不断完善自我,才不会迷失道德修养的方向,才能培养出真正完美的师德。每一名教师都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精于学习,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教师要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就必须不断学习和掌握教师职业道德知识,深刻理解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把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成为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行为准则。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师明辨是非、善恶和进行师德评价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明确师德修养的目的和方向。每一名教师都要虚心向周围道德品质优秀的人学习,在师德修养中,要向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一切伟大的教育家和优秀教师学习。一切优秀教师的道德实践,都是教师道德理论的具体化,具有鲜明、生动、形象、感人的特点,体现了教师的道德风貌。正如伟大的发明家爱因斯坦所说:“只有伟大而纯洁的人物榜样,才能引导我们具有高尚的思想和行为”。每一名教师都要向社会生活中学习,以自身的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和推进道德建设。

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离不开实践,实践是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道德实践是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教师只有在教育活动的实践中,提高道德认识,积累情感体验,磨炼道德意志,坚定道德信仰。作为一名教师,要始终铭记自己的职责所在,要不断在自己所分工的专业领域精益求精,刻苦钻研,才能在一个更高的平台,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职能。要积极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广阔的特点,树立良好的学术风气和教育风气,抵制腐败思想的侵袭,完成教师所应承担的社会培养人才的责任。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处理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中,才能认识自己行为的是与非,才能辨别善与恶,才能培养自己良好的教师道德品质。

教师所肩负的社会职责,决定了教师在道德水平要求上必然高于社会的一般人群。教师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职责,其教育学生的手段主要是自己的知识、才能、情感、理想和人格。其中教师的道德品质,人格的教育作用是其他任何手段所不能代替的。教师只有以自己纯洁的灵魂,高尚品格去影响学生的心灵,才能培养出具有优良品质的新一代,因而才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称呼。特别是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师的社会价值越来越突出。首先,教师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为教师职业道德所要求的是教师在自己的职业行为中必须遵循一定社会的道德标准,体现一定社会的道德风貌,反映社会发展的潮流和方向,合乎时代的要求。当教师将自己在本职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品格和境界融入社会整体道德环境中,成为社会道德环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时,他必然对社会的和谐、完善、发展,对公众利益的广泛体现做出自己特有的贡献。其次,教师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和声望,使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含量更高。教师的职责是为社会培养人,在培养人的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着教师以高雅的行为举止,高尚的人格品质,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影响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使学生从教师身上学会做人。另一方面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教师更准确、更有效、更积极的向学生传播社会的道德和真理。

以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为核心,将开展道德建设作为推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抓手。不断健全组织领导、标准规范、考核奖惩等各项制度和工作机制。建立切实可行的职业道德评估标准,加强对教师的考评。制定可操作的师德考核测评标准和测评方法,建立个人自评、教师互评、学生评价和组织评价的师德考评机制。这样既可确保学校师德考评工作落到实处,同时又有利于发挥教师、学生和组织等方面的监督作用。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除了提高教师自身的主观积极性、自觉性外,还要抓好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组织开展道德模范人物评选活动,引导和鼓励教师之间相互学习、探讨、交流和借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师德师风建设中,要注意归纳、挖掘师德师风建设中的典型材料,大力宣传师德师风先进典型的好思想、好作风、好经验、好方法,努力营造尊重先进、学习先进、追赶先进、争当先进的氛围,对在道德建设过程中成绩突出的,应予以表彰和奖励,并在教师职务评聘晋升和干部选拔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

良好的环境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荡涤人的胸怀,所以要充分重视学校软环境和硬环境在师德建设中的作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离不开社会大环境和学校内部小环境的支持。努力在社会上营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师的良好风气,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各方面的待遇,对教师的劳动予以充分的肯定,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献身教育事业的热情。要尽可能地给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使广大教师安心于教育事业。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育,一方面要加大宣传普及力度,利用广播、校刊、黑板报、校园网络等媒介作用,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实现家长、学校、教师、学生勤沟通、多了解、变方式、学方法、互补台、成合力,打造学生健康成长平台,借以带动教师师德修养的提高。另一方面举办道德讲堂、介绍先进人物的师德经验、专题演讲、齐诵《弟子规》等活动,进一步拓展活动空间,创新活动载体,始终坚持把创新当作推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蓬勃开展、永葆活力的“阀门”,做到“规定动作不走样”,又要“自选动作有特色”。从而进一步凝聚广大教师对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倡导职业道德新风,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深入人心,自觉成为广大教师行动的指南。

教师道德修养是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一项根本内容,教师应该通过上述途径和方法,积极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成为领导赏识、同事称赞、学生喜爱、家长信赖、社会认可的优秀教师,从而推动推动和谐校园建设。

道德修养作文的重要性与方法【第三篇】

之所以提出并进行“基础”课主题教学的探索和思考,直接的动因是源于对当前“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现实问题的检视,深层的思考则源于对“基础”课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的理念反思。

(一)“基础”课教学的三种类型及其问题检视。

从当前“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看,有三种主要的教学类型代表:

一是“政治灌输型”教学。这种教学类型的教师认为,“基础”课作为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国家主导意识形态灌输、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职责,因此必须坚守和突出“基础”课作为一门“政治课”的政治性立场。但从实际教学看,这种“政治灌输型”教学缺乏理论的深入论证和逻辑推演,缺乏思想的启迪和思维的激活,仅仅流于机械宣读、生硬照搬,其话语体系中充斥着“一定要、必须、应该、贯彻、落实、深刻领会、大力推进、积极响应……”等程式化、结论性语言。从教学效果看,这往往是大学生最为逆反和排斥的教学类型。

二是“知识传授型”教学。这种教学类型侧重以“纯科学”“价值无涉”的立场进行学科知识的讲解,且部分教师在伦理学、法学等方面专业知识基础扎实,视野开阔,知识渊博,更易于获得思维独立、拒斥灌输的大学生的好感,甚至为学生敬佩和崇拜。然而,这种无导向的“价值中立”不仅难以担负起“基础”课作为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导的职责,反而可能由于其无立场的“价值澄清”使得大学生思想更加困惑、迷乱。

三是“生活娱乐型”教学。这种教学类型的教师一般生活阅历丰富,熟悉社会生活动态,善于及时吸取社会生活中的新鲜案例,教学语言或幽默或煽情,教学中充斥着故事、段子、俏皮话,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常能博得学生的笑声和掌声。遗憾的是,笑声、掌声之后,这样的课堂给学生留下的思想启迪和心灵震撼却不多,个别有意迎合学生、庸俗浅薄的教学更是损害了“基础”课教学的声誉。对照“基础”课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显然可以看到这三种课型的局限和不足。

(二)基于“基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的理念反思。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xx]5号)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具体到“基础”课而言,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精神。这表明,“基础”课是一门以我国主导意识形态为指导,以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主线,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规律,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增强法律意识,从而帮助其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课程。由此看来,“基础”课以培育社会主义“四有”公民为根本教学目标,是一门融知识性、政治性和生活性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知识性是指“基础”课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借助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法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体系的支撑;政治性是指“基础”课作为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意识形态教育和价值引导的使命;生活性是指“基础”课意识形态使命的完成必须与关注、服务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生活需求相统一。这三重性质与特征,生活性是根基,知识性是依托,政治性是导向,三者有机统一,缺一不可。只有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全面实现“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即服务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在“基础”课教学中,知识性讲授需遵循知识的逻辑,具有系统性、抽象性、普遍性、客观性等特征;政治性引导需遵循意识形态的逻辑,具有灌输性、价值性、排他性等特征;生活性指导需遵循生活的逻辑,具有现实性、具体性、鲜活性等特征。这三重逻辑既有统一也有对立,“基础”课教学中出现的许多问题,特别是前述三种“政治灌输型”、“知识传授型”、“生活娱乐型”课型中存在的问题,即根源于这三重逻辑关系的处理不当:或将课程当做“价值无涉”的客观知识讲授,或当做机械生硬的意识形态灌输,或当做简单肤浅的生活指南和“心灵鸡汤”。这其中任何一种偏失都会影响教学的效果,难以真正全面地实现“基础”课教学目标,并偏离了课程的本质要求。也有个别教师将三种“课型拼盘”当做三者的“有机统一”,即在教学中时而“价值中立”,时而“价值灌输”,时而“贴近生活”,如同“变色龙”般自觉不自觉地不断变化教学的性质和立场,学生常常困惑于教师的讲授为何有时“通情达理”,有时却又“强灌硬输”、“霸道无理”,从而严重影响了教学实效。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实现知识逻辑、意识形态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统一,这是促进“基础”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达成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关键所在。

二、“基础”课教学内容主题式整合的内在依据是什么。

(一)“基础”课教学内容的主题式整合。

“基础”课主题教学模式试图从教材体系中提炼深层次的理论主题,从大学生成长需求中提炼针对性的成长主题,在两者的契合点上建构“基础”课教学主题,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主题式整合。这一努力正是遵循和实现知识、政治与生活这三重逻辑契合与统一的探索与尝试。陈秉公教授认为,“基础”课的实施表现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的转化,主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第二个阶段是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主要解决怎么教、怎么学和将课程目标与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信念和品德的问题。两次转化和飞跃前后衔接、连续一贯构成了完整的课程实施过程,缺一不可。[1]因此,第一次转化重在内容,第二次转化重在方法。第一次转化关键在教材编写者,第二次转化关键在授课教师。笔者赞同这两个阶段的分析,同时也认为,在第二次转化中,依然存在着通过授课教师实现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转化的任务。并且,教师对教材内容体系的理解、诠释和整合能力,将是实现第二次转化的关键所在。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基于自我对于教材内容、学生需求、国家社会要求和国际国内社会背景的理解与把握,重新组织和整合教材内容,使之转化为更具针对性和“现场感”的教学内容,其创造性劳动的价值和难度并不亚于第一次转化。

(二)“基础”课教学内容主题式整合的现实依据。

在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的转化过程中,教师作为思想的使节,犹如希腊神话中诸神的信使赫尔墨斯,在教材与学生之间搭建起思想信息流转的桥梁和通道。赫尔墨斯作为诸神信使,他的任务是来往于奥林匹亚山上的诸神与人世之间,迅速给人们传递诸神的消息和指示。因为诸神的语言与人间的语言不同,因此他的传达不是单纯的报导或简单的重复,而是需要翻译和解释,前者是把人们不熟悉的诸神的语言转换成人间的语言,后者则是对诸神的晦涩不明的指令进行疏解,以使一种意义关系从陌生的世界转换到人们熟悉的世界。诠释学大师伽达默尔认为,要完成这样一项工作,需要在“各方利益之间进行中介”。[2](p1―5)对于“基础”课教师来说,其教学正是一项在“各方利益之间进行中介”的工作。能否兼顾各方利益或需求,是教师能否准确、有效地完成“中介”任务的关键所在。而教师能否兼顾各方利益或需求的前提则是:在教学过程中的“各方利益”本身是否存在可以兼顾的契合点。对于“基础”课教学来说,其中的“利益主体”一方为国家社会,其“利益诉求”乃是国家为维护其政权统治与社会管理而遵照其执政纲领对社会成员提出的“政治化要求”,为此,它需要通过领导“精神生产”的途径与方式来培养、塑造符合自身阶级利益和需求的建设者、接班人;另一方则是大学生个体,其“利益诉求”乃是个体健康成长和顺利发展的“社会化需求”,为此,他需要学习适应和融入社会的规则与精神,掌握相应的方法与技能,以此来减少或避免成长的阻力和障碍,并最大限度地获得社会的接纳与支持。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这两种利益诉求在国家根本制度保障下的一致性提供了两者契合的前提和基础:当代大学生本身即是国家的主人,其政治社会化既符合于国家社会的政治要求,同时也有利于自身成长为国家社会主人的发展需求。因此,在“基础”课教学内容的主题式整合过程中,兼顾课程的“政治性”要求与“成长性”需求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质言之,国家社会发展需求与大学生成长要求的契合提供了“基础”课教学内容主题式整合的现实依据。

(三)“基础”课教学内容主题式整合的理论依据。

“基础”课作为一门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课程,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价值性和实践性的统一,是“基础”课教学内容进行主题式整合得以可能的内在理论依据。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要求包括“基础”课在内的所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秉持严谨的科学态度,严格遵循知识生成与传授的逻辑来展开教学,以此来充分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科学和真理的力量。其次,与一般宣称“价值中立”、“价值无涉”的理论不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鲜明的、公开的价值立场和追求。这就意味着,所谓“纯科学”的价值无涉的“知识型”教学不可能真正完成,并且有悖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和职责。第三,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对于“基础”课而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大学生处理思想问题、道德问题与法律问题的理论武器,“基础”课教学以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为己任,就必须秉承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精神,充分关注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现实需求,以具有实践品格的.教学来帮助大学生获得了解社会与人生的认识框架与实践能力。忽视、轻视教育对象及其生活世界的“基础”课教学既是盲目的,也注定是无价值、无效益的。事实上,“基础”课作为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以专业知识讲授和学习为主要目标的课程相比,具有自身鲜明而独特的课程特性。一般专业课程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要目标,“基础”课教学作为一门以教学生学习做人、学习做事的综合性课程,则不能仅仅止步于知识,而需在“转知成识”、“转知成智”、“转知成行”上下工夫。因此,科学性与价值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本来就是“基础”课教学的应然状态与应有之义。“基础”课教学的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教学逻辑都决定它必须以生活为根基,以知识为媒介,以信仰为目标,并以生活、知识与信仰的三位一体来克服教学中一定程度存在的“精神分裂”与“逻辑错乱”。

三、如何进行“基础”课教学内容的主题式整合。

从目前的教材内容体系看,经过教材编写组专家的集体努力,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清晰的逻辑体系,“教材的内容遵循思想、行为发生的规律,按照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理论的逻辑,由思想到行为、由自律的道德行为到他律的合法行为而依次展开,形成了一个环环紧扣、有机融合的完整体系。”[3]可以看到,无论是教材的逻辑主线还是基本框架,现有教材内容体系所体现的政治性引导的意识形态逻辑是清晰明确的,这与该课程的意识形态功能也是相适应的。因此,要实现“基础”课教材内容的主题整合,就需要在坚守教材现有政治性、方向性基础上,着重从两个维度下工夫:一是深度挖掘教材,探询教材背后的基础理论和重大理论问题,通过教材内容的再组织来提炼教材内容体系中蕴含的理论主题;二是深入调查研究学生,掌握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及其思想品德发展规律,了解大学生成长中的思想困惑和价值需求,从中提炼大学生关注和困惑的主要现实问题,即把握大学生的成长主题。理论主题的提炼意在知识性的维度上增强和保证“基础”课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深度;成长主题的提炼意在生活性的维度上增强和保证“基础”课教学的针对性和生活厚度。在此基础上,寻找教材中的理论主题与大学生成长主题的契合点,形成“基础”课教学主题及其内容体系,才有可能在价值维度上获得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的自觉性与精神高度。这无疑是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它要求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透彻理解,对教材中蕴含理论问题的深刻认识,对大学生成长需求的准确定位,对大学生成长规律的科学把握。这需要教师看到教材观点背后的理论问题,看到生活现象背后的成长问题。需要说明的是,教材内容的主题式整合,绝非抛开现有教材另起炉灶,而必须以遵循教材的基本精神,覆盖教材的核心理论观点为基础和前提。

(一)成长主题的提炼。

为提炼和概括大学生成长主题,笔者结合自身近从事“基础”课教学的实践,以“社会变革时期中国大学生道德价值观调查”为主题,自20xx年至20xx年间通过面向全国9个省市9所高校近200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研,以及北京地区部分高校大学生的访谈与座谈,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规律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4]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大学生所有的需求与困惑均围绕其社会身份的发展变化而产生。如作为一名社会性个体,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包括婚恋关系)以顺利融入社会共同体?作为一名学习者,如何高效地学习以适应学习型社会的挑战?作为一名劳动者,如何获得职业并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准备?作为一名公民,如何处理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如何正确看待和履行公民权责?等等。事实上,这正如马克思所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p505)个体的成长乃是其社会本质的不断丰富和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伴随着社会关系的丰富和拓展而不断发展。社会关系的发展要求个体不断学习和逐渐培养相应的社会角色意识与能力,大学生成长的问题和困惑归根结底来自于其社会角色意识和能力与相应社会关系发展要求的不协调、不匹配和不适应。笔者的调查研究结果和教学实践经验均显示,伴随大学生社会化角色发展的成长问题主要反映为如下三大现实主题:求学、求友(偶)、求职,其核心则是“求发展”。即大学生在自身健康成长中追求学业发展、人际发展、职业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寻求更高层次的政治发展,以充分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二)教材主题的提炼。

“基础”课教材由三大版块构成,即思想、道德和法律。透过这三大版块,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分别对应和解决的主要有三大问题:“思想”版块主要解决“人生有方向”的问题,该版块实质上对应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关理论问题,体现为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引领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在此基础上确立的远大理想信念等问题;“道德”版块主要解决“做人有准则”的问题,该版块实质对应的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有关理论问题,集中体现为个体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与个体道德四大领域中的道德规范问题;“法律”版块主要解决“做事有底线”的问题,该版块实质对应的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有关理论问题。对于大学生的成长而言,教材中三大版块围绕“人生有方向”、“做人有准则”、“做事有底线”三大主题的内容设计的价值和意义,概括起来其核心就是“助发展”。即如何从发展方向、发展准则、发展边界等维度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引导助推、保驾护航。

(三)教学主题的整合。

如此,在生活维度上以“求发展”为核心的成长主题,与在理论维度上以“助发展”为核心的教材主题,就在“发展”问题上找到了契合点。这里的发展无疑包括“个体发展”与“国家社会发展”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又围绕“个体与社会”关系这一核心问题在政治、伦理、法律等维度上找到了“共同发展、和谐发展”的契合点。即全面、健康的个体成长与发展需要在适应、融入和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实现,个体的健康发展则是国家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和原初动力。因此,“基础”课教学内容的主题整合应该紧扣“国家社会与个体共同发展、和谐发展”的契合点和主脉搏。这一点事实上也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精神实质和价值归宿。围绕“共同发展、和谐发展”的教学主题,笔者在近五年的教学实践中尝试将其细化和分解为“大学之道”、“信仰之道”、“身心之道”、“相与之道”、“乐业之道”、“家国之道”、“德法之道”、“自然之道”等分主题,并在此基础上再将每一个分主题转化为以问题锁链方式呈现的具体专题。事实上,“基础”课教学内容的主题式整合或许有多个维度和进路,其主题的专题化分解也有多个着眼点和识破点。但不论教学内容如何整合,专题如何分化,“基础”课教学主题整合与专题分化都应具备如下特点:其一,应是对教材内容的问题提炼和重点聚焦,其二,应是对教材内容的理论挖掘与深度拓展;其三,应是对教材内容贴近和针对大学生成长主题的生活化转化。笔者围绕“基础”课主题教学的实践探索表明,这种努力兼顾理论深度、价值高度与生活厚度的教学探索让师生共同收获了思维训练、价值引导和生活智慧,也得到了大学生的喜爱和认同。当然,笔者深知,教学活动本身是一项“缺憾的艺术”,我们以不断的教学探索和创新来追求教学实效提升的努力将永无止境。

道德修养作文的重要性与方法【第四篇】

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既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又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下面是本站网友给大家搜集分享的“道德修养作文的重要性与方法范例【精编10篇】”,加强教师职业理念学习,然后才能教书育人。

(一)高校教师必须参加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在成为一名高校教师之前,各大高校都有岗前培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学习,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在学院每周开展的政治学习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学习。同时,高校教师大部分是党员,更应该具有过硬的思想作风、高尚的思想品质及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通过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精神指导和充实自己,提高政治素养。此外,高校教师还可以通过学习模范教师的先进事例进行自我激励。如杨小玲,武汉市第一聋校中学高级教师,曾借调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指导老师、手语指挥,北京残奥会开幕式演出手语指挥。从教二十余年来,她以广博的爱心感召学生,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用舞蹈开启残疾学生的人生梦想,拓展残疾学生艺术个性,塑造残疾学生健康心灵,鼓舞他们自信、自立、自强,帮助他们成人、成才、成功,将一批批学生培养成全国残疾人顶尖艺术人才,带领残疾学生走上世界的舞台,使他们拥有同样精彩的艺术人生。这样的模范教师还有很多,通过学习他们的职业道德理念,为自己今后教学生涯添砖加瓦。

(二)高校教师必须拓展专业知识、发展专业能力和形成专业自我[2]。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理论体系与经验系统,专业知识的拓展要求教师不断扩大知识范围、补充知识及更新知识,即从知识理解、掌握到知识反思,再到知识创新及知识结构优化。对于新教师来说,自己所在学院一般都会安排新教师听课,学习有经验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形成独特的教学方法。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设计教学的能力、表达能力、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育教学交往能力、课堂反思能力及教学创新能力等。其中,最关注的是教师的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课堂反思能力及教学创新能力。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指教师对课堂的管理和掌控能力。课堂反思能力是正确评价教育教学状况的能力。通过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问题,及时反思和调整,更好地组织今后教学。教学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等能力。教师的专业自我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创造并体现出符合自己个性与能力的独特教育教学生活方式及自身在教育生活中形成的教育观念、教育价值与教学风格的统一。具体包括对自我教学形象的正确认识、积极的自我教学体验、正确的教学动机、对教学状况的满意度、对理想教学生涯的清晰认识等。

(三)搞好教学。教学是教师的首要任务,也是最主要任务。教师要明确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在认真钻研教材和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组织好教学活动。教师要经常和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目前很多高校都实施了学生评教活动,这一活动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选择适合所教班级学生的教学方法,搞好教学。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以人为本”已经不是一个陌生和新鲜的词汇,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理解,“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促发展、谋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3]。

对于高校教师而言,都有同样一种感受,那就是学生一年比一年难教,难在哪里呢?“90后”学生与“80后”,甚至“70后”学生有着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的思想都很活跃,都非常有个性。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和更新要求,怎样对待和教育学生显得尤为重要。一些高校中出现师生矛盾与不和谐,一部分是学生自身的问题,另一部分是教师的不足,这就需要教师树立和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把学生的利益作为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地域、民族、家庭背景、经济状况及身心缺陷等歧视任何一个学生。要关心和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不讽刺、挖苦和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4]。虽然教师面对的不再是小学生或中学生,不会像中小学教师那样每天围着学生转,但是大学教师对学生的人生是有非常大的影响力的,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师生关系才会良性发展,才会更和谐,学生才能在教师身上学到做人的道理,把教师作为自己人生的航标灯,一路前行。

“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特别是从事教学活动的高校教师。因为大学生跟小学生和中学生不同,大学生基本已经是成年人了,他们的思想已经成熟,有自己的价值观,认知水平也有了更高起点。因此,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新形势下,教师只有连贯地、持续地学习以习得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对自己所教学科有足够把握,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俗话说,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而现在教师要有源源不断的新鲜之水,尤其是高校教师。那么,新鲜水从哪里来呢?来源于所谓的终身学习[5]。目前,终身学习思想观念正变为社会及个人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学习越来越成为个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国教师继续教育已经趋向制度化,教师将是最先进入终身学习体系的一个群体,终身学习已成为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与普通人相比,教师的终身学习更具系统性、目的性和紧迫性。教师进行终身学习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参见研修班、出国进修及投身科研活动等。教师除了通晓本学科知识外,还应该多方面拓展和涉猎各学科知识,现在的双语教师就是一个例子。高校教师要不断更新自身知识体系,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即使做不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也要有能让学生佩服的资本。一旦教师停止了学习,教师的工作便如同机械地运作,在机械枯燥的活动中,教师会丧失对课堂的激情,这种不良情绪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因此,学习本身也是在拯救教师自己。学习就是这样一种东西,使学生尊重教师、亲近教师及敬佩教师,让教师永葆活力,更有魅力。因此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提高教学水平。

高等院校在人们心目中原本应该是一片圣洁之地,担当着“传道、授业、解惑”职责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是品德高尚、甘于奉献的楷模。然而,近年来发生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职务犯罪案件如同笼罩在这片“圣坛”上的阴影,令人心头沉重。据统计,发生在高校及教育领域的腐败案件近年来呈上升趋势,数量之多,金额之巨,情节之恶劣,涉案人员职务级别之高,让人触目惊心。

人们不得不反思高校教师这个让人尊敬的职业,为什么会有人走向犯罪的道路,归根结底就是一些教师经不住外界诱惑,如金钱和名利,让他们不得不陷入“困境”,无法自拔。这些腐败事例为高校教师敲响了警钟,那就是要抵制诱惑,为人师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并且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心怀警惕,防微杜渐,远离腐败。

高校教师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是人类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对传播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刻不容缓。上述四种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当然,职业道德修养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时间沉淀。

道德修养作文的重要性与方法【第五篇】

作为培养教育高等专业人才的高等院校,必定肩负着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素质人才的重任。

而作为学院的一名车间实训老师,不仅仅需要知道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职业道德修养,更重要的是需要知道在平时的教育行动中实践这些职业道德修养,让知识指导行动,并让知识在行动中得到检验,修改和完善,继而更好的知道实践。

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是在平时的教育实践中,在处理师生之间的关系,处理和同事之间的关系,处理与其他社会成员的关系时得到检验和提高的。

而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与学习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是衡量教师道德是非、指导教师道德行为、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标准,是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它具体地向教师表明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正确回答了教师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

要将教师的师德修养,转化为教师个人的内心信念,需要教师有一个自觉学习、接受教育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教师应把教学堪称自己一生的事业来奋斗。

虽然初登讲台有些不适应,但随着对教学工作兴趣的提高和对教学内容的熟悉,教师的教学技能也会一步一步地提高。

因此,教学过程是一个有模仿到创造,由不稳定到稳定,再到飞跃的逐渐完善的过程。

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自身必须具有坚持不懈和执着追求的精神,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大胆探索,勇于追求,积极进取。

总之,教师好做,但教学却不好做,要想真正胜任教师这一职业也并不容易,非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

此时,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成了至关重要的一环,它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根本,也是教师有所创造和革新的催化剂。

是教师道德行为最深层的根据和重要保证。

道德修养作文的重要性与方法【第六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道德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在校大学生不能不充分认识到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对社会、时个人的重要意义,并针对自己的不足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所以下文为大家阐述大学生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从业人员、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职业道德既是对本行业人员在职业生活中行为的准则要求,又是本行业人员与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在整个道德体系中占有显著的位置。职业道德大体上由八个基本因素构成,即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荣誉和职业作风。职业道德的特征表现为,在内容上具有鲜明的职业特点.在形式上具有多样性和适用性,在作用上主要是用来约束从事本职业的人员。大学生虽然还未从事某种职业。但在校期间的职业道德修养是至关重要的。

20xx年11月13日《中国青年报》报道.重庆某公司在本年度7月,招聘了21名大学生。令人惊讶的是.在随后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该公司陆续辞退了其中的20名本科生,仅仅留下了1名大专生。第一批被公司辞退的是2名来自某重点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他们在第一次与客户谈完生意后,将3万多元的设备遗忘在出租车上。面对经理的批评他们说:“对不起,我们是刚毕业的学生。学生犯错是常事,你就多包涵吧。”第3个被公司辞退的是一名本科毕业的女学生.喜欢睡懒觉,上班经常迟到,还在工作时间上网聊天。

另有3名大学生与客户吃工作餐时大声喧闹。席问,一名男生张嘴吐痰,一痰刚好吐在了客户的脚边。有一次.公司领导带领员工到外地搞促销,在海边租了一套别墅,有20多问客房.但员工有100多人,很多老员工、甚至领导都只能睡在过道上。而有些新来的大学生却迅速给自己选定好房间.然后锁上房门独自看电视。这些大学生好几次走出房门看见长辈睡在地上.却视而不见,不吭一声。最后被开除的是1名男生,他没有与对方谈妥业务就飞到南京,让公司白白花了几千元的机票钱。当领导问及此事.他却说:“我没错,是他们变卦,你是领导我也不怕。”就这样.3个多月下来.公司招聘的21名大学生中,有20人因责任心不强、缺乏敬业意识等职业道德被公司辞退。该公司仅留用了一位女大专生。其原因是该生工作责任心强。爱岗敬业、工作勤奋.职业道德素质较高。广东20xx年大学毕业生的。

调查报告。

也显示。在接受调查的2200家用人单位中,有29%认为近年所招收的大学生最缺乏实干精神和职业道德。所占比例远远高出其他八个选项。还有很多类似的报道,这都说明在校大学生必须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1.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突破。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及社会上的种种不道德现象。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早已深入人心。人们一般将人类社会生活分为家庭生活、职业生活、和社会公共生活等不同领域。与此相适应的社会道德就有家庭道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道德的一个特殊且十分重要的领域。因为人们崇高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主要靠在职业生活实践中学习和锻炼。可以说职业道德建设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突破。当代大学生虽然不再是过去的。天子骄子”,但依然是社会中最有活力、最有影响力、最受关注的庞大群体。他们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水平引领着社会道德建设的主方向。加强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就是为社会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2.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有力保证。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力军。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能使大学生自觉的认识到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的社会价值。使他们深刻感受到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从而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积极工作,自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多作贡献。

3.改善社会关系、改造社会风气。在人们普遍感觉世态炎凉、世风日下的时候.具有较高职业道德修养的大学毕业生充实到各职业岗位中去。对改善社会关系、改造社会风气可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因为大学生本身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能促使人们紧密协作、互相学习,整个社会就会形成健康、团结、和谐的良性循环状态.势必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改善整个社会的道德面貌,推动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是大学生个人成才的需要。成才是每个大学生成长的目标。新型合格的社会主义人才.不仅要有坚定的政治方向,而且要有良好的道德观念不仅要掌握科学的理论知识、娴熟的职业技能和良好的文化修养.拥有良好的身心素质.而且需要有主动的服务意识、灵活的应变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热情、富有亲和力的团队精神、应对挫折的能力等.最不可或缺的是较高的职业道德品质。“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冲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故高校必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大学生必须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才能使自己成才,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2.是大学生个人成功的需要。成功就是达成预先所设定的目标,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寻求幸福和快乐。这是每个人一生的追求和梦想。成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大学生要想成功必须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遵守职业纪律、敬业奉献。没有人能随随便便就成功。

自觉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觉性是进行职业道德修养的关键因素。“修”有修明、整治、提高之意,“养”有养成、涵养、培育之义。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育熏陶。修养”作为动词,其意为锻炼、改造等l作为名词.表示锻炼、改造所达到的高度。“修养”既是社会对个体的要求,也是个体的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在一定的客观社会因素制约下,大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能否取得成效。除受客观因素的制约外.关键在于自身的自觉性。职业道德修养是大学生人格的自我完善,必须依靠每个大学生的自律,自觉性是其原动力。因此大学生应充分意识到在职业道德修养过程中自觉的重要性.勇于剖析自己,敢于tl我批评.善于主宰自己.保持自我的道德评判和选择能力,不断提高职业道德修养的自觉性。自觉提高对职业道德的认识。职业道德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修养的指导思想。

只有学习职业道德理论知识.包括对职业道德的基本理论、职业内部、外部关系及调节这些关系的道德原则、规范的认识、理解和接受。以树立和把握正确的善恶评价标准.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没有正确的职业道德认识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和道德判断能力.就不可能有正确的行为选择和行为习惯。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就将成为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职业道德对于大学生来说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了。如前所述.职业道德修养不能是对社会还是对大学生个人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至少关系着大学生能否就业或者能否就好业。自觉加强职业道德理论学习。学习职业道德理论是提高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的前提和方法。高等教育专业化.特别是高职教育更突出职业特点。

一般来说,高校都开设有职业道德或就业指导等课程。本人在一高职院校中作为这门课程的专业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了解到部分同学对这门课是没有多大兴趣的。他们认为只要技术水平高、操作技能熟练就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职业道德课程不能教给他们任何技术操作方面的知识,故这门课程没有实用性。这是同学们对这门课程开设的意义错误的认识。如果说专业课程教给大学生的是如何做事,职业道德课程则教给他们的是如何做人。要学会做事必先学会做人。要学会做人首先得认真学习其基本的理论。职业道德的基本理论包括职业道德的起源、本质和发展规律,职业道德的特点和社会作用。职业道德的理论基础,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基本规范等。同学们应自觉学习这些理论知识.并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觉悟和品德.增强善恶、是非,荣辱观念.保证自己职业道德行为方向的正确性.即学会做人。自觉学习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光辉榜样。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主要是通过广泛地阅读道德模范人物的光辉事迹,从中去体会、感受模范们的伟大、崇高。使自己的内心得到高尚职业道德的熏陶和感染,以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近几年.每年都评选出全国道德模范人物。其中有著名的大科学家、企业家,但赣穹管.j窑155更多的是我们身边平凡的人,如乡村小学教师、偏远山区的乡邮递员、乡村敬老院的护理人员、乡村法官、居委会办事员、最普通最朴实的农民和村主任等。他们的身影虽弱小,但他们的形象是光辉巨大的。

只因为他们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无私奉献.不图名利。做人做事,无愧于心。人生的辉煌就是崇高的职业道德在平凡中的展示。2.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提高职业道德修养。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实践是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和达到高层次的道德境界的根本途径。道德实践是道德的归宿,修养从根本意义上说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非常现实的实践问题。一个人只有积极投身于道德实践之中,才可能真正理解道德的内涵,才能培养发自内心的道德情感.形成坚定的道德意志和信念,养成相应的道德行为习惯。职业道德理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去分析和解决职业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在校大学生虽然没有直接从事职业的真实的实践.但可以尽可能地在现实的生活、学习中培养与职业有关的道德修养。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着实提高职业技能。职业技能是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要素,着实提高职业技能是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方面。在校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好专业知识。为较高的职业技能夯实基础。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应该掌握一门职业技能.这是由高职院校的特点所决定的。

端正学习态度、制定学习目标,为堵养良好的职业理想和职业态度做准备。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热爱学习的大学生越来越少了,尤其在高职院校中就更明显了。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和经济建设第一线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但据本人与同学们的交流所了解的情况是,大部分高职生有自卑心理,认为是自己高考失误不得以的选择,而且流行一句话:高职院校就是高考落榜者的收容所。”有相当一部分高职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也没有比较明确的学习目标。严格遵守班纪班规、校纪校规,以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职业纪律品质。不少任课教师都感受到现在部分大学生的纪律观念越来越淡薄。迟到、早退现象严重,无故旷课者有之,作业抄袭者有之,考试作弊者有之。特别是在中职生中更为突出。这方面的问题除学校加强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是大学生严格要求自己,通过自律规范自己的行为,杜绝此类行为出现,树立较强的纪律观念。

道德修养作文的重要性与方法【第七篇】

想要作为一个美甲师,你必须知道这个职业应有的道德修养,这能使你在美甲行业做的更持久,那么作为美甲师,职业道德修养为什么重要,下面网友来告诉你。

加强美甲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是美甲师对于自己的自我完善。美甲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才能给美甲师自己有深刻的信念,而且要将这信念转化为道德的行为操守,不断完善自己,形成自身的职业道德和信念。所以,美甲师职业道德修养,是众多美甲师自我实现价值的必经之路。

加强美甲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是美甲师事业步步高升的重要保证。美甲师的事业成功其实就是美甲师这一生的体现,而决定美甲师事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就是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则。美甲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水平,会决定美甲师本职工作完成的质量。

加强美甲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是美甲师能否促进自己事业发展的重要关键。美甲师要在尊重和满足服务中得到发展。美甲师职业道德修养程度的表现直接体现着美甲师行业的职业道德状况。所以,美甲师要加强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形成行业形象的前提条件。

加强美甲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是美甲师能否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形式。在社会转变期间,各种思想充斥着市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所以,美甲师只有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才能提高服务质量,才能保证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促使美甲师行业在社会的良好发展。

一个人想要成功,仅仅只靠某一方面的优秀是不会走长久的,现在的社会就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所以作为其中的一份子,也要顺应这个发展潮流,在我们北京京彩美甲化妆学校,要教给同学们的不仅是美甲技术,也会帮助同学们从心理,思想上完成一个更好的蜕变,让同学们能够在今后的美甲师这条路上少走些弯路,少些绊脚石,尽快实现自己的目标。

-->

-->

-->

-->

-->

-->

-->

道德修养作文的重要性与方法【第八篇】

进行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不但要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还应该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方法。下面是本站网友给大家搜集分享的“道德修养作文的重要性与方法范例【精编10篇】”,开展好自我批评,严于剖析自己。俗话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不仅要求我们不但要能够认识别人还要正确地认识自己,作为教师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善于发现自己身上的缺点和不足,经常反省和检查自己思想和行为上的问题,明确前进的方向,增强自身修养动力,高标准地要自己。

2、认真想革命前辈、英雄和优秀教师学习。

爱因斯坦说过“只有伟大而纯洁的人物榜样,才能引导我们具有高尚的思想和行为”。周恩来同志也始终坚持“活到老学到老”的立场。革命前辈、英雄和优秀教师都具有崇高的革命理想、忘我的献身精神,默默地无私奉献,他们不涂名利地位,全心全意地为国家、民族和人民谋利益,有时候甚至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在工作中他们忠于职守,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怕艰难险阻,善于战胜困难,敢于攀登高峰。这些高贵的品质都是提高我们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榜样,值得我们认真地学习,这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净化我们的心灵,还能鼓舞我们的斗志,激励我们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3、善于从教育对象中吸取营养和力量。

在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学生的窥视下,学生是喜欢评论老师的,也经常把叫是的言行加以对照、比较,看看教师的言行是否一致,表里是否如一,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检查自己,审视自己,寻找自己在思想、工作和行为上的不足,并努力加以改进。同时,学生朴实、善良,有一颗纯洁的童心,与他们接触会发现许多道德品质上的闪光点,比如:关心集体、助人为乐、热爱劳动、见义勇为等等。所以在学生身上有许多可贵的品质也值得教师学习,教师应该放下架子,主动到学生去,利用课余时间同他们一起活动、一起娱乐、一起谈心,多看、多听、多观察,从各种渠道了解学生的心声和对自己品德行为的评判,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注意听取学生的批评、建议,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诚恳、主动、虚心地想学生学习,进一步提高自己职业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教师职业道德是学校精神文明的窗口,是教师应具备的重要品质。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活动的最基本的要求。

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呼唤着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实施素质教育不仅需要教师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更新知识,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更需要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加强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将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能否健康顺利的实施。

因此,必须足够重视学校的职业道德建设问题,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让教师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辐射和示范作用。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指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的自我认识、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提高,是教师自觉地将社会主义道德原则、规范和要求转换为自己道德品质的道德活动。

教师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跨世纪的人才,所以就决定了教师队伍的优良性,那么建立一支优良的教师队伍就必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修养,既有利于促进教师道德品质的完善,提高师德水平;也有利于造就一代新人培养学生优良品质。教师周围的人们并间接地影响整个社会的一切,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并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在科学理论的知道下经过长期的实践进行缉拿哭锻炼的结果。所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

我国古代有很多的思想家都曾经探索过用“内省”、“修身”、“读书”、“静养”等途径来进行道德修养。如:在明朝的时候个叫黄绾的读书人,他非常笃信儒家的修养经,并亲身实践“闭门思过”、“闭门修养”的方法。但最后通过自己的实践还是说明了理论和实践相分离,不管在道德修养上如何虔诚,如何认真,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能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48 16417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