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阅读答案(汇总5篇)
【导言】此例“《三国志》阅读答案(汇总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三国志》阅读答案【第一篇】
阅读下面的文言材料,完成4—6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桓帝世,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
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颐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
光和末,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颍川贼。迁为济南相,国有十余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于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久之,征还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乡里。
金城边章、韩遂杀刺史郡守以叛,众十余万,天下骚动。征太祖为典军校尉。会灵帝崩,太子即位,太后临朝。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未至而进见杀。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其姓名,间行东归。出关,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邑中或窃识之,为请得解。卓遂杀太后及弘农王。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冬十二月,始起兵于己吾,是岁,中平六年也。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
注释:邑中,指县里或地方上。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莫能审其生出本末 知道
B.故世人未之奇也 奇特
C.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 授官
D.光和末,黄巾起 起事
5.下列各句,都能表现曹操做事“有权数(有谋略)”的一组是 ( )(3分)
①不治行业 ②奏免其八,禁断淫祀 ③奸宄逃窜,郡界肃然
④太祖乃变易其姓名,间行东归 ⑤始起兵于己吾
⑥出关,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
A.①③⑥ B. ②③⑤ C. ②④⑤ D. 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曹操的身世不为人所知,但他是汉朝相国曹参的后代。
B.东汉乱世,梁国的桥玄和南阳的何颐很看重曹操。
C.二十岁开始,曹操相继担任了郎官和济南相等职务。
D.曹操回到故乡陈留,就立即筹资招兵买马,准备讨伐董卓。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
①不就,称疾归乡里。(3分)
译文:
②邑中或窃识之,为请得解。(3分)
译文: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课内部分4分)
译文:
参考答案:
4. B (“奇”在文中的意思是“认为……奇特”,意动用法。)
(“有谋略”不仅指能对眼前形势看得准确并决定取舍,也指对未来的形势预测恰当。①指曹操不注重修养德行和学业,不合题干要求。②治理地方有胆识和办法,符合要求。③指治理地方的结果,不合题干要求。④指曹操不愿与与董卓同流合污,是有谋略的行动。符合要求。⑤指曹操“东归”的目的,这也是有谋略的表现。⑥描述曹操“东归”时被抓,与题干不符。综合起来,答案为C。本题对“权数”“谋略”词语的理解是关键。)
(原文第一段所描述的是曹操的父亲曹嵩的身世不被人所知,不是曹操的身世。这里张冠李戴。)
7.①他没去赴任,声称有病,回乡静养。
②县里有人暗里认出了他,为其求情,
③见课文
《三国志》阅读答案【第二篇】
原文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译文
董遇,字季直。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欢学习主。汉献帝兴平年间,关中李榷等人作乱,董遇和他哥哥便投朋友段煨处。董遇和他哥哥入山打柴,背回来卖几个钱(维持生活),每次去打柴董遇总是带着书本,一有空闲,就拿出来诵读,他哥哥讥笑他,但他还是照样读他的书。
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替它作了注释;对《春秋左氏传》也下过很深的功夫,根据研究心得,写成《朱墨别异》。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是什么?董遇说:"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采稆负贩②忘恩负义
③读书百遍,其义自见④曹刿请见
2.下面句中"而"字的用法不同其他三项的是()
A.性质讷而好学B.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C.面山而居D.非死则徒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3.翻译句子。
①苦渴无日
译文:
②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译文:
4.你怎样理解"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书百遍"。
答:
《三国志》阅读答案【第三篇】
邓艾字士载,义阳棘阳人也。少孤,太祖破荆州,徙汝南,为农民养犊。年十二,随母至颖川。读故太丘长陈寔碑文,言“文为世范,行为士则”,艾遂自名范,字士则。后宗族有与同者,故改焉。为都尉学士,以口吃,不得作干佐,为稻田守丛草吏。同郡吏父怜其家贫,资给甚厚,艾初不稍谢。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时人多笑焉。后为典农纲纪、上计吏,诣太尉司马宣王,宣王奇之,辟之为掾,迁尚书郎。
出参征西军事,迁南安太守。嘉平元年,与征西将军郭淮拒蜀偏将军姜维。维退,淮因西击羌。艾曰:“贼去未远,或能复还,宜分诸军以备不虞。”于是留艾屯白水北。三日,维遣廖化自白水南向艾结营。艾谓诸将曰:“维今卒还吾军人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吾令不得还维必自东袭取洮城。”洮城在水北,去艾屯六十里,艾即夜潜军径到,维果来渡,而艾先至,据城,得以不败。赐爵关内侯,加讨寇将军,后迁城阳太守。
景元四年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由,蜀守将马邈降。蜀卫将军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陈待艾。艾遣子忠等出其右,司马师纂等出其左。忠、纂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击。”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将斩之。忠、纂驰还更战,大破之,斩瞻及尚书张遵等首,进军到雒。刘禅遣使奉皇帝玺绶,为笺诣艾请降。
艾至成都,检御将士,无所虏略,绥纳降附,使复旧业,蜀人称焉。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维今卒还/吾军人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吾/令不得还/维必自东袭取洮城。
B.维今卒还吾军/人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吾/令不得还/维必自东袭取洮城。
C.维今卒还吾军/人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吾令不得还/维必自东袭取洮城。
D.维今卒还/吾军人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吾令不得还/维必自东袭取洮城。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鳏: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寡: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孤:年幼丧父的孩子;独:年老无子女的人。文中“少孤”即指邓艾年幼时父亲就死了。
B.“艾遂自名范,字士则”,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名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字供长辈呼唤。
C.“辟之为掾”中“掾”即掾吏,是官府中佐助官吏的通称,分曹治事的属吏,官府里的办事员。
D.“迁南安太守”中“迁”与徙,都指调动官职。“迁”一般表示升官,“左迁”是降职的委婉说法。“徙”则表示一般的调职。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邓艾因战乱迁徙汝南,为农家牧养小牛。后在颍川看到1篇谈及如何作文和做人的碑文,便把名字改用碑文的文字,以励其志。
B.邓艾做过都尉学士,后来改任看护稻田和牧场的小官。同郡一个官吏的父亲可怜他家贫,送给他很多财物,邓艾最初没有表示感谢。
C.邓艾和征西将军郭淮一道抵御蜀国的偏将姜维。姜维撤退,邓艾认为应该分兵把守,后又识破了姜维的计谋,得以不败。
D.邓艾率军从阴平进攻,他击败了马邈和诸葛瞻后,到达雒城。后主刘禅捧着皇帝大印,到邓艾面前请求投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后为典农纲纪、上计吏,诣太尉司马宣王,宣王奇之,辟之为掾,迁尚书郎。(5分)
(2)艾至成都,检御将士,无所虏略,绥纳降附,使复旧业,蜀人称焉。(5分)
参考答案
解析字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名供长辈呼唤。
解析刘禅派使者拿着皇帝的大印,请求投降。非后主刘禅捧着皇帝大印。
7.(1)后来担任典农纲纪、上计吏,拜访太尉司马懿。司马宣王认为他与众不同,征召他任太尉府掾,又升任尚书郎。(诣,拜访或往;到,1分;奇,意动,认为奇异,认为与众不同,1分;辟,征召,1分;句意2分)
(2)邓艾到达成都,巡视并约束将士,没有发生抢劫掠夺的事。安抚收纳投降归附的人员,让他们都回复旧业,蜀国人都称赞邓艾。(检御,巡视约束1分;所字结构1分;称,称赞1分;句意2分)
《三国志》阅读答案【第四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孙权,字仲谋。兄策既定诸郡,时权年十五,以为阳羡长。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建安五年,策薨,以事授权。权哭未及息,策长史张昭谓权曰:孝廉,此宁哭时邪?且周公立法而伯禽不师①,非欲违父,时不得行也。况今奸宄竞逐,豺狼满道,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是犹开门而揖盗,未可以为仁也。乃改易权服,扶令上马,使出巡军。是时,惟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张昭、周瑜等谓权可与共成大业,故委心而服事焉。曹公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屯吴,使丞之郡行文书事。待张昭以师傅之礼,而周瑜、程普、吕范等为将率。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鲁肃、诸葛瑾等始为宾客。分部诸将,镇抚山越,讨不从命。
(建安十三年)荆州牧刘表死,鲁肃乞奉命吊表二子,且以观变。肃未到,而曹公已临其境,表子琮举众以降。刘备欲南济江,肃与相见,因传权旨,为陈成败。备进住夏口,使诸葛亮诣权,权遣周瑜、程普等行。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惟瑜、肃执拒之议,意与权同。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备、瑜等复追至南郡。
十六年,权徙治秣陵。明年,城石头,改秣陵为建业。闻曹公将来侵,作濡须坞②。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余。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
(《三国志·吴主传》)
注①周公立法而伯禽不师:周公制定的礼法制度,他的儿子、受封于鲁国的伯禽却没有遵守。按照古人的解释,伯禽在服丧期间。徐戎(周代居住在今徐州一代的少数民族)作乱,伯禽就停止服丧而率兵讨伐,平定了徐戎。 ②濡须坞:修建在濡须口的堡坞.夹濡须水而筑。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权哭未及息 息:停止 B.领会稽太守 领:兼任
C.公烧其余船引退 引:拉 D.此宁哭时邪 宁:难道
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孙权励精图治的一组是:(3分)
①策薨,以事授权 ②招延俊秀,聘求名士 ③乃改易权服,扶令上马
④公烧其余船引退 ⑤闻曹公将来侵,作濡须坞 ⑥权与相拒月余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③④⑤ D.②⑤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权继位之后,任用贤才,优礼士人,用对待师傅之礼事奉张昭、周瑜、鲁肃、诸葛瑾等人,一时间,孙权手下人才济济。
B.荆州牧刘表死后,其子刘琮投降曹操。此时的东吴内部分为主战、主和两派,孙权不顾主降派张昭等反对,联合刘备与曹操决战,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
C.孙权到秣陵(建业)后,曹操来犯,孙权与曹操大战于濡须坞,双方均不能获胜。看到孙权阵容齐整,曹操只好撤兵。
D.孙权作为一代英主,面对曹操的入侵,敢于抗击;经过赤壁之战,大败曹操,后又在濡须之战中取得胜利。
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荆州牧刘表死,鲁肃乞奉命吊表二子。(3分)
(2)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是犹开门而揖盗,未可以为仁也。(3分)
参考答案:
2.C(引:退) 3.D(①是权力交接,③是张昭所为,④是说曹操)
4.A(文中只说对张昭以师傅之礼)
5.(1)荆州牧刘表去世,鲁肃请求奉孙权的命令向刘表的两个儿子吊唁。
(2)(4分)(您)竟然还要哀伤兄长,顾全礼法制度,这好比是开门迎接强盗,不可以认为是仁义。
参考译文
孙权,字仲谋。他的兄长孙策平定江东诸郡时,他才十五岁,就被任命为阳羡县令(不满一万的县令称长)。郡里推荐他为孝廉,州里推举他为茂才(秀才)。建安五年,孙策去世,把政事交给孙权,孙权哭泣还没有停息,孙策的长史张昭对孙权说:孝廉,现在难道是痛哭的时候么?古时周公立法而他的儿子伯禽却没有遵守,这不是伯禽要违背父亲,而是当时不能实行。况且如今犯法作乱的奸人相互争逐,凶如豺狼的强人布满道路,(您)竟然还要哀伤兄长,顾全礼法制度,这好比是开门迎接强盗,不可以认为是仁义。于是就让孙权换去丧服扶着他上马,让他出去巡视军队。这个时候,孙氏只占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并且深入险要的地方还没有完全服从,天下英雄豪杰分布在各个州郡,投奔和借住在江东的中原人士,以江东政权的安危来考虑留下还是离去,还没有结成稳固的君臣关系。张昭、周瑜等人认为可以辅佐孙权共成大业,所以全心服从侍奉于他。曹操上奏汉献帝封孙权为讨虏将军,任会稽太守,驻屯在吴郡,派郡丞到吴郡管理文书等事。孙权用对待师长的礼节对待张昭,周瑜、程普、吕范等都做了将帅。招揽才学优秀的人才,聘请著名的士人,鲁肃、诸葛瑾等开始成为孙权属下的官员。孙权又分别部署军队,平定山越,讨伐不服从命令的人。
(建安十三年)荆州牧刘表去世,鲁肃请求奉孙权的命令向刘表的两个儿子吊唁,将以吊唁的名义观察其变化。鲁肃还未到荆州,而曹操却已到了荆州境内,刘表的儿子刘琮率众投降。刘备准备渡长江向南,鲁肃与刘备相见,于是转达了孙权的想法,并陈说了决定胜败的各种因素。刘备进驻夏口,派诸葛亮进见孙权,孙权派遣周瑜、程普等出发。这时候曹操刚得到刘表的部下,势力强盛。议事的官员们(都听说曹军的势力)畏惧,纷纷劝说孙权迎降曹操。只有周瑜、鲁肃坚持抵抗的主张,与孙权意见相同。孙权任命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各领一万人,与刘备一起进军,与曹军在赤壁相遇,大破曹军。曹操烧掉战斗中尚未毁坏的船只,率军撤退,士卒遭受饥饿疫病,死者过半。刘备、周瑜等又追到南郡。
建安十六年,孙权把治所迁到秣陵。第二年,修筑石头城,把秣陵改名为建业。听说曹操将要来侵,建造了濡须坞。建安十八年正月,曹操攻打濡须,孙权与曹操对峙了一个多月。曹操远远看到孙权的军队,感叹它整齐严肃,便撤退了。
《三国志》阅读答案【第五篇】
阅读与欣赏。
伯瑜①有过,其母笞之,泣。母曰:“他日笞汝未尝泣,今泣,何也”?对曰:“他日得杖常痛,今母老矣,无力,不能痛,是以泣。”(选自《韩诗外传》)
司马芝,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遏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②!”贼曰:“此孝子也,杀之不义。”遂得免害,以鹿车③推载母。 (节选自《三国志?司马芝传》)
[注释]①伯瑜:人名。②母老,唯在诸君:我的母亲年纪大了,她的养老就拜托给诸位了。③鹿车:用人力推挽的小车。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其母笞之(用鞭、杖或竹板打)
B.同行者皆弃老弱走(逃跑)
C.遂得免害(于是)
D.杀之不义(指代母亲)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他日得杖常痛,今母老矣,无力,不能痛,是以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则选文中的主人公对母亲的孝,分别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以前挨揍非常疼,今天母亲老了,没劲了,不能打疼我了,因为这个我哭。
3.伯瑜的孝体现在为母亲的年迈和自己惹母亲生气而伤心落泪。司马芝的孝体现在遇贼时宁愿自己死亡也不愿丢下母亲,将她的养老送终问题拜托山贼。
上一篇:新学期开学祝福寄语【精编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