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豫剧现代戏经典之作《朝阳沟》精编2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解读豫剧现代戏经典之作《朝阳沟》精编2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解读豫剧现代戏经典之作《朝阳沟》1

在中国戏曲现代戏的发展史上,由河南省豫剧三团打造的《朝阳沟》一剧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演出剧目。该剧历经53年而盛演不衰,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与思考,以对今日的戏曲现代戏创作带来一些启迪和借鉴。

一、豫剧剧作家杨兰春创作的《朝阳沟》,是一部主题积极向上、人物鲜活生动、故事平中见曲、讴歌时代精神的文学剧本。

《朝阳沟》一剧共分八场,主要写的是城市姑娘银环和未婚夫栓保相约在高中毕业后同赴栓保家乡朝阳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栓保先行,银环因母亲反对,左右为难。后在栓保的鼓励下来到了农村,但因不适应体力劳动,思想又产生了动摇;得到母亲病重、催她返城的信后,便不顾栓保母子的劝告,离开朝阳沟。途中与党支部书记相遇,受到了教育,归家以后,又发现母亲竟是装病诳她回城,当即对母亲提出批评,毅然重返朝阳沟。她母亲醒悟之后也随后来会亲家,并决定在朝阳沟落户,与栓保一家共同为农业生产出力劳动。全剧表现出了新旧观念的尖锐冲突,展示了社会主义初期农民的精神风貌,反映了知识青年的特定历史足迹。不仅语言富有个性特点,而且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域色彩。

1958年,知识分子上山下乡的热潮激发了杨兰春先生的创作激情与灵感,他仅仅用了七天时间就完成了原始的剧本草稿和舞台呈现,创造了中国戏剧创作史上的神话。《朝阳沟》一剧所反映的是1958年我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和政治背景,在当时一经推出立即产生了轰动效应,被拍成了戏曲电影故事片后更是风靡全国。用今天的眼光来审视,那个时代的人民喜欢《朝阳沟》,是因为这部戏反映的是当时人们所处时代的面貌和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它让人感到是那么的真实、可信,那么的可爱、可亲。时过境迁,现在的观众还是那么喜欢看这部戏,那就值得深思了。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老观众已经被中国社会巨大的变化冲淡了旧时的记忆,上世纪70年代后成长起来的观众更是对该剧所反映的时代精神――现在看来已经有些落伍与荒唐可笑的上山下乡热潮难以理解,然而,他们却也很愿意拿出时间去欣赏这部经典之作。笔者以为,其根本原因就是杨兰春先生写出了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特定的一系列人物如银环、栓保、栓保娘、银环妈、二大娘、老支书、栓保爹、巧真、老小孩等,这些人物是那么的鲜活、生动、形象,而编织的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还是那么有意思,所产生的情感撞击还是那么感人至深,所生发出来的主题思想对当今时代的人们仍有着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故而,虽然这部戏所反映的时代内容远离了当今人们的生活,却能够深深地镌刻在各个时代的观众心中。

其实,这部戏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气候的影响,这一点我们从《朝阳沟》的多个演出版本中都可以看到。但总的来讲,杨兰春先生能以政治为背景,从人物出发,写出人间真情,其中既有银环和栓保的爱情,也反映了婆媳、姑嫂、邻里等之间的感情,还有建设美好家乡的热情与愿望,它表现了中原大地淳朴热诚的民情、民风、民俗,这也使得这部戏能够超越时代的局限而经久不衰。

《朝阳沟》一剧的台词通俗易懂,这也是它能迅速普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例如,栓保的两句唱词:“早上不来等晌午,晌午不来等晚上。天天盼,夜夜等,哎!谁知道你的心比那冰棍还凉!”这些唱词,富有浓郁的河南口语的特点,听起来备觉亲近。杨兰春先生正是借助于这些朴实无华的词汇创造出了一个戏曲文学剧本的意境。例如,银环下山时的大段唱“人也留来地也留”,银环在下山的路上触景生情,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她的犹豫不定、徘徊不前、悔恨羞愧、痛苦留恋的复杂的思想情感和内心世界。这段平实朴素的唱词渲染了朝阳沟山清水秀、花红草绿、满山遍野丰收在望的景色。这真是天人相应、相互渗透、情景交融的一副和谐广阔的自然生活图景,是能够引发观众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二、豫剧音乐家王基笑、姜宏轩、梁思晖、鲁本修共同创作了风格统一、个性鲜明、优美动听、继承传统和勇于创新的豫剧现代戏音乐旋律和声腔艺术。

《朝阳沟》每段唱腔都谱写得那么经典、那么迷人、那么雅致、那么细腻、那么优美。银环唱的“祖国的大建设一日千里”“妈妈呀消消气我求求你”“难忘我今日里初次上阵”“上午挑下午抬”“走一道岭来翻一道沟”,栓保唱的“自从你写信要下乡”“那个前腿蹬”“咱两个在学校整整三年”,栓保娘唱的“看见了新被子实在难过”“银环儿你不要多操心”“银环你该怎样看待自己”,银环妈唱的“短命丫头你气死我”,二大娘唱的“我代表娘们家来欢迎”“俺外甥在部队给我来信”,老支书唱的“我到县里去开会”,银环和栓保对唱的“走一道岭来翻一架山”“翻过了一架山走过一道洼”“新一代要立壮志汗洒高山”,银环和妈妈对唱的“我把你养来把你生”“儿呀儿,你年轻没长心”等,都是千锤百炼、久唱不衰的经典名段。

正因这部戏拥有着一系列典型的、鲜明的豫剧现代戏唱段,树立了豫剧现代戏人物的音乐形象,所以才能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这部戏历经53年的风雨洗礼,很多唱段依旧是常听常新、百听不厌。音乐家们在继承豫剧传统板式和声腔的基础上,大胆地融入了河北武安落子的音乐成分,吸收了山东琴书、河南曲剧和河南越调、河南道情的音乐元素,经过加工、提炼、创新、发展,创作出了豫剧现代戏的新唱腔,同时也真正奠定了河南省豫剧三团在中国豫剧界的地位,形成了豫剧古典戏表演艺术大师们所创立的流派之外的一个以河南省豫剧三团命名的新流派。

例如“亲家母你坐下,咱们说说知心话”“棉花白,白生生”“那个前腿弓”等唱段,唱词句式都是将武安落子所具有的排比、轻快、明朗特点的三字、六字句式音律引入了这部戏,取得了新颖别致的艺术效果。栓保教银环锄地时唱的“那个前腿弓,那个后退蹬,把脚步放稳劲使匀,那个草死苗好土发松。你前腿弓,你后退蹬,心不要慌来手不要猛,好好,又叫你把它判了个死刑”。这段戏完全套用了河南道情的唱腔旋律,但转化为豫剧唱腔又是那么的准确。在这部戏刚刚被推上舞台的时候,熟悉与习惯传统豫剧唱腔的观众并不买账,但随着河南省豫剧三团的演出推广,该戏渐渐被观众所接受和喜欢并且推崇备至。例如,著名作家段荃法在当年看这部戏时曾说,“猛一听,不像是豫剧,仔细听听应该是豫剧,慢慢品品是一个和豫剧已有流派不同的新豫剧。”《朝阳沟》的音乐唱腔现在已经成为了豫剧现代戏的经典传统,是当今豫剧现代戏唱腔创作的源泉和范本。

同时,值得强调的一点是,著名豫剧现代戏表演艺术家王善朴正是通过这部戏开创了豫剧现代戏男声声腔艺术的先河。

三、豫剧现代戏表演艺术家魏云、王善朴、高洁、马琳、柳兰芳、杨华瑞等联袂演出,塑造了一群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典型鲜活的艺术形象。

《朝阳沟》一剧由豫剧现代戏的奠基人杨兰春与许欣共同执导,由马琳、魏云、柳兰芳、王善朴、高洁、杨华瑞、韩登庆、高颂喜等联袂主演(《朝阳沟》一剧中的主要角色银环先后由马琳、魏云、柳兰芳饰演过,1963年拍电影时最终确定了由魏云来饰演),在表、导演艺术家的通力合作下,该剧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不但剧中的几个主要角色银环、栓保、栓保娘、二大娘、银环妈被观众所喜爱、所熟知,就连戏份不多的几个次要角色如巧真、老支书、栓保爹、老小孩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著名豫剧现代戏表演艺术家魏云饰演的银环,从外形到神情都是那么的统一与和谐:两道浓密的眉毛、一双深邃明亮的眸子、两条黑黑长长的大辫子、高挑的个子、匀称健美的身材、端正俊雅的面庞,把一个在城市长大的高中毕业生王银环的外在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了观众的面前。朴实无华、自然生发、生活真实与程式化相结合的豫剧现代戏表演风格,加上从内心深处有感而歌的宽厚圆润、优美流畅、富于动感、极具磁性的豫剧现代戏女声唱腔,把银环的思想、情绪、情感的变化刻印在了观众的心中。王善朴饰演的栓保性格坚定、性情纯厚、英俊潇洒;高洁饰演的栓保娘善良沉稳、可亲可敬;马琳饰演的二大娘风风火火、泼辣风趣;杨华瑞饰演的银环妈一蹦三尺高、火辣市侩;高颂喜饰演的巧真天真直爽……正是由于这一批杰出的豫剧现代戏表演艺术家们的联袂主演,塑造出了一群典型的艺术形象,才使这出戏有了极强的艺术生命力,从而丰富了中国豫剧现代戏的人物画廊。

《朝阳沟》成就了河南省豫剧三团,成就了魏云、马琳、柳兰芳、王善朴、高洁、杨华瑞等一批杰出的豫剧现代戏表演艺术家。反过来,河南省豫剧三团以及那些豫剧现代戏表演艺术先驱也把《朝阳沟》这部戏推向了中国豫剧现代戏的一个高峰。戏与人交相辉映,人与戏难解难分。

作者单位:河南省豫剧三团

追忆经典豫剧《朝阳沟》2

1958年,杨兰春以河南登封曹村群众为原型创作编排的豫剧《朝阳沟》,红遍大江南北,50多年来常演不衰。1963年,《朝阳沟》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全国放映。1964年元旦,演员们受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受此影响,剧中“银环”的原型赵银环也名声大震,被推选为河南省第五届人大代表和河南省妇女代表,登封曹村和杨兰春的故乡――河北省武安市管陶乡列江村也分别改名为“朝阳沟村”。如今,与《朝阳沟》有关的命运沉浮的人物已归于沉寂,有的已经离世。但是,影响和点燃了几代人激情的豫剧《朝阳沟》,依然是中国当代戏剧史上难以逾越的一座高地。

七天诞生经典豫剧《朝阳沟》

1958年3月的一天,时任河南省文化局副局长的冯纪汉让河南省豫剧三团团长杨兰春准备为正在召开的全省地、市、县文化局局长会议写个新戏,创作时间只有一个星期,并在会议结束时给大家演出。当时杨兰春还不会吸烟,冯纪汉笑着留给杨兰春一盒烟,说:“兰春!看着办吧!我听你的。”

1921年,杨兰春出生于河北省武安县的一个山沟里,他1938年参加工作,1943年参加八路军,1945年随大军南下到河南。1947年转业到地方后,先后任洛阳县、市、专区文工团(队)长。1952年,杨兰春到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学习,期间他和田川、胡沙等合作改编的《小二黑结婚》,成为中国歌剧舞剧院的保留节目。从戏剧学院结业后,杨兰春担任河南省歌剧团编剧兼导演。1956年起,他先后担任河南豫剧院艺术室副主任、豫剧三团团长、河南省文化局核心小组成员等职。

当年,受对河南郏县大李庄乡回乡知青参加农业合作的“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批示的影响,郑州街头也不断出现敲锣打鼓送知青下乡的火热场景,杨兰春结合1957年秋他在登封县曹村抗旱浇麦时的难忘经历,突然有了创作灵感。思考了两天两夜后,他便开始动笔写戏。杨兰春把河南省豫剧三团的有关演员都集中起来,进行排练。起初,杨兰春用录音机把编好的唱词录下来,到最后几场的时候,由于录音速度慢赶不上进度,只能手写。有时候灵感突发,他只能随手拿个纸烟盒什么的记录,然后交给演员读台词同时学唱。最后一场,杨兰春干脆就到排练场去直接口述,让演员当场串词。就这样,他七天七夜编排出了《朝阳沟》,布景、道具总共花了元。

杨兰春生前在《豫剧朝阳沟诞生记》中写道:《朝阳沟》能在短短七天里连写带排就上演了,我觉得跟我在登封大冶镇曹村一带的生活经历有关系。1945年,豫西抗日先遣支队组织曹村伏击战,我所在的连队有5个战友长眠于此。1957年7月,我回到曹村深入生活,正赶上天旱无雨,全村男女老少整天往山上挑水。我和老乡们朝夕相处,他们有啥知心话都愿意跟我说。农村年轻人和我也熟悉了,要我在剧团给他们找点工作。可老农民却对我说:“老杨,你说这新社会,读两天书上两天学都不想种地了,这地叫谁种呢?”我觉得农民说出了一个真理。那时正是党号召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我就抓住了这个主题:城市知青王银环下乡与劳动人民相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958年3月20日,《朝阳沟》在郑州的一个剧院进行首场演出,观众是全省各地市、县的文化局长。开演前,冯纪汉向台下简单介绍了剧情和编排经过。戏要开演了,杨兰春说:“等等,还有四句唱词没想好呢。”冯纪汉立即到大幕前说:“同志们,稍等一会儿,还有四句合唱的词没想好呢。”观众哄的一声都笑了。杨兰春赶紧编了四句词后,又说:“戏还没有名字哩。”冯纪汉只得又到幕前对大家说:“再等一等,戏还没有名字哩!”又引起全场一阵哄堂大笑。杨兰春立即想起曹村的山坡上有朝阳寺,那一带的地理环境是丘陵山沟,就把剧名定位《朝阳沟》。2008年3月,杨兰春回忆说:“豫剧《朝阳沟》50年常演不衰,成了保留剧目。每演一次《朝阳沟》,我都想起冯纪汉同志。是他的平易近人,尊重作者、导演的好作风,推动了《朝阳沟》的出世。”

50多年来一剧红遍大江南北

《朝阳沟》于1958年5月19日在郑州公开演出,编剧杨兰春,导演杨兰春、许欣,音乐设计王基笑、姜宏轩等人,舞台美术设计关朋。该剧表现了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故事,歌颂了知青王银环和回乡青年栓保纯真的爱情生活,曾激励了无数知识青年建设美好家园的青春热情。《朝阳沟》没有直接触及当时的“”运动,而是把时代政治主题转化为山村的生产生活、家长里短、男女爱情,以及城乡之间文化观念的冲突,城里人对农村人的偏见,农村人渴求与城里人平等相处的愿望等,这一切在今天仍然有很大现实意义。

剧中刻画了有追求而又动摇的城市姑娘银环、勤劳忠厚的农村青年栓保、刁蛮泼辣的银环妈、温和善良的栓保娘、心直口快的二大娘、平易近人的老支书、木讷老实的栓保爹、风风火火的巧真等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在这些人物身上洋溢着社会主义时代农民的精神风采。另外,剧中人物语言富有个性,有浓郁的中原农民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唱词生动、风趣,节奏明快。比如栓保娘向银环夸耀农村大丰收景象:“棉花白,白生生;萝卜青,青凌凌;麦子个个饱盈盈;白菜长得瓷丁丁。”方言口语,纯正地道,让人回味无穷。豫剧《朝阳沟》数次进京演出,从此红遍大江南北,50多年来常演不衰。

1958年夏,《朝阳沟》进京参加了全国现代戏题材汇演,《人民日报》及首都各大报纸都刊载了评论文章。1964年元月1日晚,和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中南海怀仁堂观看了《朝阳沟》。演出结束后,走上舞台慰问演职人员。当时,大家都像孩子似的蹦了起来,争着要和握手合影。

1963年冬天,长春电影制片厂将《朝阳沟》拍成戏曲艺术片,影响随之扩大。电影版的《朝阳沟》在原舞台剧的基础上虽然有了压缩,但主要情节、唱段仍保持了原剧的特色,其拷贝发行量位居当年第一。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出版社、音乐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等部级和省级出版社,先后出版了15种《朝阳沟》版本,灌制唱片,广为流传。京剧、评剧、吕剧、眉户、滑稽戏等都移植、演出过本剧。

20世纪60年代,在轰轰烈烈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中,剧本做了大的改动。“”中,《朝阳沟》被说成写“中间人物”,没有突出“高、大、全”的人物形象而禁演。但由于其在民众中的深远影响又不忍舍弃,便要求重新改编,以符合当时的政治形势。改来改去都不如原版的,更由于杨兰春的坚持,终究没有乱改。

没有杨兰春就没有朝阳沟

诞生50多年来,《朝阳沟》在全国各地已演出超过5600场。如今,河南、陕西、河北、山东等省的老百姓依然对其耳熟能详。杨兰春连同他的《朝阳沟》,也由此载入了中国戏剧的史册。《朝阳沟》影响了几代人,成为了一个时代文化精神的标志,大家公认,这在中国戏曲史上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奇迹。45年后,《朝阳沟》更是荣获“中国戏曲现代戏突出贡献奖”。著名戏剧评论家廖奔认为:“杨兰春把豫剧现代戏的发展推向了成熟。”

今天看来,豫剧《朝阳沟》设计了情趣盎然的矛盾冲突,主要人物刻画鲜明生动,传达了时代精神。该剧继承传统,娴熟地运用了古典艺术创作手法,音乐不墨守成规,勇于创新,催生出了一些脍炙人口的经典唱段,如“走一道岭来翻过一座山,山沟里空气好实在新鲜……”“亲家母,你坐下,咱们说说心里话……”“咱两个在学校整整三年,相处之中无话不谈,我难忘你叫我看,你记得我让你看刘胡兰……”等。

因为《朝阳沟》,杨兰春被人们称为“朝阳沟之父”、“中国戏曲现代戏的奠基人”,后担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剧协名誉主席,并当选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但是,杨兰春因写《朝阳沟》等剧本被戴上了“”的帽子,强制下放劳动改造,后为他鸣不平摘掉了帽子,又是总理的指示解救了他。

1976年年初,登封大冶公社曹村大队干群联名上报,将村名改为“朝阳沟大队”,大冶公社新修的水库也被命名为“朝阳沟水库”,并载入《登封县志》。2004年,杨兰春的老家、位于太行山深处的河北省武安市管陶乡列江村也改名为“朝阳沟村”。中国剧协副主席、戏曲理论家张庚说:剧作家以地名作戏名不胜枚举,但因一个戏的影响而以戏名为地名者,在中国戏曲史上也属罕见。

1982年,杨兰春创作的《朝阳沟》续篇《朝阳沟内传》,获全国优秀剧本奖。杨兰春创作的豫剧《刘胡兰》、《冬去春来》分获河南省第一、二届戏曲观摩会演导演一等奖,优秀剧本奖。如今的朝阳沟是登封市大冶镇的一个行政村。1957年,来这里体验生活的杨兰春曾笑着和同事说:“我百年后就埋在这里。”2009年6月2日,89岁高龄的杨兰春老人逝世。当年11月19日,杨兰春老人的部分骨灰安放在登封市朝阳沟村的杨兰春文化园。按照遗嘱,他的另一半骨灰安葬在河北省武安县朝阳沟村。

在杨兰春文化园东侧的“戏剧家杨兰春之碑”上,著名学者李铁城撰文:“综观中外戏剧史,一戏之出,城乡传唱家喻户晓数十年久演不衰,两省之村争以戏名为名,一人逝争迎遗骸归葬,可谓举世无双。此戏乃《朝阳沟》,此人乃《朝阳沟》编导杨君兰春也。”

赵银环注册“银环”商标

当年,杨兰春根据曹村劳动积极分子赵银环、赵栓柱、赵汝山、冯春花、巧珍等人的性格特点,创作出了豫剧《朝阳沟》。

在《朝阳沟》中,银环和拴保是一家人,而生活中的“银环”和“拴保”却是同姓同辈,没有婚姻关系。银环的人物原型赵银环,今年已经74岁。杨兰春1957年到朝阳沟体验生活时,赵银环才15岁。《朝阳沟》唱响全国后,她也成了名人,很多人都坐着车来看她。

1983年,赵银环到登封大冶镇做计划生育工作,她泼辣能干,工作有声有色,杨兰春知道后,专程赶到朝阳沟,创作了《朝阳沟后传》。1997年,银环回家,因不是正式职工,镇里每月只发给她170元的生活费。后来,丈夫的企业倒闭,家里背上了22万元的债务;大儿媳离婚,留下8岁的孙女张雯雯;赵银环的二儿子开拖拉机替人送砖时,出车祸身亡。为挣钱给孙女雯雯治病,赵银环曾在郑州打工。

2006年,赵银环申请注册“银环”商标,2009年注册成功。2013年5月1日,赵银环在儿媳、孙女的陪同下,从河南省某商标事务所领回了“银环”商标证书。

今年已是70岁的“拴保”,原名“赵栓柱”,30多年前,他到附近的卢店镇吴岗村当了上门女婿 。按当地的风俗,上门后要改名换姓,于是赵栓柱便改名为现在的刘现省。刘现省说,当时剧本很薄,故事情节也简单。剧中的拴保不完全是他,只是有一点像。1957年杨兰春在曹村驻队时,听别人讲起他积极抗旱的事后,把他编进了剧本,成了《朝阳沟》里的主人公。他清楚记得河南省豫剧三团王善朴、魏云等演员在曹村演唱《朝阳沟》时的情景,当时天下着小雨,群众打着伞挤得人山人海,谁也不愿离开。到了1962年,刘现省的父母相继去世,哥嫂也另立门户,他一人孤零零地过日子,后来他当了上门女婿。他的妻子叫刘春孩,比他小10岁,农忙的时候,他和家人一起下地干活,农闲的时候,他就跑到煤矿上当矿工,补贴家用。

剧中,人物形象与原型反差最小的是“巧真”。剧中的巧真是一个快言快语、敢恨敢爱的辣妹子,而生活中的巧珍,也是心直口快、爱说爱笑的人。巧珍在家排行老大,家里缺劳力,她只上了一年学,早早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巧珍说,当年杨兰春到曹村写剧本时,非常喜欢她的性格,见面时总爱半真半假地说:“这妞儿老好!”如今,巧珍早已当上了奶奶,她比生活中的“银环”和“拴保”大几岁,辈分却小。平时在村里,一旦遇上了,她都会热情地叫他们“银环姑”和“栓保叔”。巧珍8岁的时候,家人就给她订了一门娃娃亲,她19岁时嫁给邻村的李根松。结婚时,婆家共花了10块钱,买了一条床单、一斤棉花。巧珍的丈夫较老实本分,10年前,曾搞过运输,整天忙个不停,如今年纪大了,两人就在家颐养天年。

“银环”和“巧真”永别《朝阳沟》

《朝阳沟》公开演出前,所有演职员都来到曹村体验生活。热情好客的群众,按照杨兰春和大队支书的分配,每家每户都腾出了房子,让剧组的客人吃住在家。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山草香为大家分享的2篇解读豫剧现代戏经典之作《朝阳沟》就到这里了,希望在朝阳沟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

48 7458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