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关古驿道解说词(优质5篇)

零零七 分享 时间:

梅关古驿道连接南北,历史悠久,风景秀丽,见证了商旅往来与文化交流,蕴含丰富的历史遗迹与人文故事,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下面由阿拉网友分享的“梅关古驿道解说词”范文,供您写作参考,希望您喜欢。

梅关古驿道解说词

梅关古驿道解说词 篇1

梅关古道梅岭的得名相传是根据南迁越人首领梅绢的姓氏得来的。在战国时期,中原战乱不堪,大批越人迁往岭南,其中一支以梅绢为首的越人,翻山越岭来到大庚岭上,被眼前的岭南风光所吸引,决定在梅岭一带安营扎寨,他们发扬了越人勇敢顽强、刻苦坚韧的民族传统,艰苦创业,使这带迅速兴盛起来。因为梅绢是首率队的拓荒者,后来又因破秦有功而受项王封为十万户侯,因此人们就把这一带称之为梅岭。梅岭在岭南经济文化发展史上起了重要作用。梅岭自越人开发后,成了中原汉人南迁的落脚点,中原文化逐步在梅岭生根开花,并向岭南传播开去。梅岭既是古战场,也是革命战争年代红军多次战斗过的地方,特别是陈毅同志带领部队在这一带坚持了三年游击战,并在临危之中写下了壮志凌云的《梅岭三章》,使梅岭的`知名度更高。

梅岭得名的另一说法是梅树多梅树,故称梅岭。梅岭的梅花树遍布岭南岭北,每到冬天梅花怒放,漫山遍野,成了梅花的世界。“庚岭寒梅”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四大探梅胜地之一,梅岭的梅花有两个特点:其一,据《南雄府志》记载:“庚岭梅花微与江南异,花颇似桃而唇红,亦有纯红者。岭上累经增植,白者为多。”其二,由于岭南岭北气候的明显差异,出现了南枝先开,北枝后放,界限分明的奇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登梅岭赏梅赋诗云:“梅花开尽杂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庚岭寒梅煮酒,要看红雨熟黄梅。”他从岭上梅花到古道行人,从梅花开放到花落、梅熟都作了生动的描绘。

梅关古道被两峰夹峙,虎踞梅岭,如同一道城门将广东、江西隔开。南雄梅关历来是南北交通要通,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史称南雄“居五岭之首,为江(西)、广(东)之冲”、“南北咽喉,京华屏障”。南雄的县名也与梅关有关,南雄乃南粤雄关,而雄关指的就是梅关。现存的关楼建于宋嘉佑年间,为砖石结构,古朴雄伟。明万因年间南雄知府蒋杰在关楼上立匾题刻,北面门额署着“南粤雄关”四字,南面门额则写着“岭南第一关”在关北侧,有一块高米、宽米的石碑。上刻“梅岭”两个楷书大字,每字约6平方尺,字体刚劲有力。这块碑为清康熙年间南雄知州张凤翔立。关楼两侧有一对联“梅止行人渴,关防暴客来”。

梅关古驿道解说词 篇2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到大余旅游观光。中国有句古语“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今天我们在大余的第一站游览的景点是一座海拔不高,但却蜚声海内外的名山——大余梅岭。

梅岭位于大余县城南10公里处,又称为大庚岭,是江西省同广东省两省的分界线、分水岭。这里海拔仅有746米,但地势险要,奇峰叠秀,而且山峰连绵不断,逶迤数百里,把江南天空一分为二,所以地理学家们把这里称为“一山分割两边天”。在古代,这里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分界线,它还是两个古代民族,两种不同文化区域的分界线。梅岭北面是属于中原地区汉民族居住的土地,归属于比较发达的汉族文化区域,梅岭南面则是古代南蛮族居住的土地,是蛮族部落文化区域。两个民族、两种文化在这里交汇相融,使梅岭积淀了浓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特有的历史文化风情。

梅岭自古以来以梅花著称于世。自西汉初年,梅岭就开始种植梅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几经岁月兴衰变迁,到现在,山上山下,古道两旁,梅树拥簇,红梅白梅交织一起,尤其是寒冬腊月季节,银装素裹、唯余茫茫;白梅开放,傲雪斗霜;红梅展妍,清香四溢,点点飞红,娇艳迷人,吸引着无数游人为之流连忘返。古往今来正如元朝吏部待郎聂古伯留下的“黄金台上客,大庚岭头春,如是无诗句,梅花也笑人”。有多少文骚客为之挥毫泼墨,题词赋诗,使梅岭留存下众多的咏梅佳句,根据有关资料记载,历史上众多文人学士因为触怒权贵,抗击朝庭,被贬官去职,发配岭南,他们途径大余梅岭时,都为这里的梅花景色惊叹不已。三国东吴大将陆凯奉命率军前往海南途经梅岭时,留下了一首《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树春”。据考证这是最早赞叹梅岭梅花的诗句,它开创了梅岭梅文化的先河,后人在梅岭风景区内修建了一座“折梅亭”也叫“一枝春亭”,以示对陆凯的缅怀纪念,这便是现在“一枝春”赞誉梅花的由来。在此之后,北宋著名的大诗人苏东坡也曾经贬谪到海南儋州做官,他经过梅岭古驿道时题赋了好几首梅花诗,其中最有名的是《庚岭梅花》“梅花开尽杂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此外,唐朝的张九龄、宋朝文天祥、明朝的汤显祖、清朝李如筠等众多诗人都曾经为梅岭梅花题诗赋词,“花以文名,文以花传”,使得梅岭梅文化在中国诗坛占据重要一页。

梅岭的梅花,不仅数量之多,满山遍野,有“梅国”之誉,而且由于气候原因,曾出现过同一枝梅树“南树凋泠,北枝始开”之奇特景象。虽然这一景象现在难以见到了,但是同是一座山,越过关口的广东年年种梅树,就是不开花。

(古驿道)梅岭不仅以梅花称奇,更以梅关古驿道闻名于世。大家脚下踩的是一条鹅孵石铺成的石头路面,这就是悠悠千年的梅关古驿道,它弯弯曲曲伸向梅岭山顶,穿过顶端山坳延伸到山的南面,通向广东省。这段古驿道,长约公里,宽约米。大家可不要小看这样一条小路,在以前可是中国江南唯一的一条“国道”,是中原地区同东南沿海相沟通的交通枢纽,南来北往的人都要经过这里。现在看到的是保存了原始风貌的古驿道。古驿道开凿时间是唐朝开元四年,即是公元716年,到现在有1300多年历史。当时是为了唐朝经济发展的需要才开通的,唐朝时期经济空前发展之后,对外输出瓷器、丝绸、茶叶,除了北方“丝绸之路”到达西亚、欧洲之外,还有通过水运、由长江到达赣江,溯章江而上来到大余梅岭脚下,然后由挑夫挑过这条古驿道送往广东南雄,然后由浈江、珠江运往海外。所以在古代这条驿道发挥着重要的经济大动脉作用,有人把这条航路称为“水上丝绸之路”。梅岭驿道即是这条“水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陆路通道。开凿这条驿道的人是当时唐朝内供奉张九龄,张九龄是广东省始兴县人,在他年青时期进京考科举,经过梅岭只有一条崎岖的羊肠小道,小道上有许多商人非常吃力地挑着担子过往梅岭,这种景象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中,所以当时他就下了决心,要把梅岭开出一条通往四海的大道。后来他考中进士做了朝庭重臣,第一件事就是向当时的唐玄宗李隆基奏请“开凿庚岭驿道”,皇帝李隆基也考虑到这条路的重要性,很快批准奏请,并命张九龄率当地民工凿修。关于张九龄开通这条古驿道有一个传说,讲梅岭这里一带有一个镇山妖精,能破土重生,破石重合,张九龄带领民工经过九九八十一天的艰辛劳作,好不容易把驿道开通,可是第二天早上起来修好的驿道不见了,梅岭山顶依然原样,好象没开凿过,没一点痕迹,张九龄夫人知道是妖精作怪,便舍身祭山,从此,驿道就开凿成功了。后人为了纪念张九龄夫妇,在梅岭南侧建“张公祠”和“夫人庙”纪念其功勋。

(驿站)大家现在看到的是一座半环形的仿古建筑,这叫驿站。驿站是古代为过往的驿使、官员提供休息和换马的场所,同时也是供文人学士饮酒作诗的地方。宋朝时期苏东坡流放岭做官,后来遇上天下大赦返回江南,路过这驿道时,就曾在这驿站里喝过青梅煮的酒,挥笔写下《庾岭红梅》咏梅诗,传为佳话。驿站的后面有一个“倒马坑”,据考证是因掩埋长途跋涉运送货物累死的马匹而得名,唐朝诗人杜牧写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叙述唐明皇宠爱的`杨贵妃喜欢吃岭南荔枝,诏令八百里快骑将新鲜的荔枝从岭南飞马传送长安以博贵妃欢心。据传,岭南荔枝即是经此驿站飞传长安的。现在驿站是照客家围屋结构重建的,是一个观赏梅花的好地方,也是风景区里面休息、娱乐、购物的主要场所。

往上走十几米就有块诗碑,刻的是《登大庾岭》诗,这是陈毅元帅在这里打游击战争时期写下的。1935年夏天,国民党代表何应钦与日本驻华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在天津塘沽签定协定,将河北、察哈尔两省的大部分土地割让给日本。这一消息传出,引起全国上下的愤慨,陈毅听到这一消息,心里怒火顿起,挥毫写下这首诗,表达当时的气愤心情,同时也表达了他的爱国之情。这诗碑旁是一棵古枫树,这里我们可把它称作“千年古枫”,相传是凿修驿道时栽种的。当地人把它当作“树神”来朝拜,每月逢初一、十五都有人来这里烧香。

(憩云亭)再往上走,便是憩云亭了。憩云亭,初名半山亭。始建于宋,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南安知府周浩重建时更名。以前这个亭还有个称谓叫“介梅亭”,是1946年,蒋介石游梅岭而建的,但因该亭是搜刮民脂民膏而建,民众对此不满,因而“介梅亭”建后不久就被民众毁掉。现在的憩云亭是1991年由江西省旅游局拔款而建,面积27平方米,六角形,边长米,亭高米。亭棚顶及地面均嵌有梅花图案,轻巧秀美。亭柱楹联照录了清代亭联,是这样写的:过来共饮虔南水,归去咸携岭北云。

现在我们来到一块石碑之前,这块碑长米,宽米,上书有四个字“重来梅国”。这也是我们梅岭为数不多的古迹之一,它立于清朝同治年间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了,这石碑是清朝太平天国运动在大余活动的见证,为什么这么说呢?在清朝咸丰八年即1858年,太平天国因上层领导之间的相互猜疑引起大分裂,著名战将翼王石达开遭天王洪秀全排挤后,率十万精锐太平军脱离南京回到广东。1863年石达开为了向江西转战,派贤王李士贤率军强攻大余县城,紧要关头因天降大雨,太平军无法穿越章江河,攻城失败。当时守城的清军领头是刘胜祥,得知太平军不攻自退、自鸣得意。第二年,太平军又转战大余,但因守城清军强大,亦未能攻破,主动放弃离开,清军守将刘胜祥阻击太平军得胜,于是连夜向朝廷邀攻请赏,朝廷也因他阻击太平军有功,而提他做清军总兵,执掌兵权。刘胜祥进京做官几年后,一次巡视来到大余,故地重游,他来到梅岭看梅花,心情很高兴,随即叫人拿来笔砚,写下“重来梅国”四个字。“梅国”则是大余古代的一个美称。大余的“梅国”之称是来自南安新太守赵孟适,那是在公元1268年,南宋咸淳年间,新来的太守赵孟适早闻梅岭梅花之名,上任后即到梅岭观赏梅花,时值腊月正下鹅毛大雪,梅花绽放,山上山下茫茫一遍,白雪覆盖的梅岭,分外妖娆,看到这幅景象,赵太守当即叫人拿来纸笔,亲手题写下“梅花国”字匾,后把大余简称为“梅国”。

(庾将军祠)沿着这条小路我们来到庾将军祠,这庾将军祠是为了纪念西汉初期大将军庾胜而建立的,座南朝北,前方有一旗台,是西汉士兵用来镇军杨威,表达守军“一心向着国家,爱国之心”的一种方式。汉朝初期,梅岭以南有一个南越国,南越王手下有臣相名叫吕嘉,在汉武帝时期,拥王自立,意在反叛汉廷,汉武帝派遣楼船将军杨朴率军出横浦挥师南下。庾胜就是杨朴将军的前锋将领,他率军在前头一路冲锋陷阵,英勇骁战,直至消灭南越国,为汉朝一统江山立下汗马功劳。汉武帝为表彰庾胜将军,封他驻守台岭、把守梅关,庾胜驻守梅岭后,在这修建兵营,日夜把关(所以这祠的原址还是庾将军营旧址),并热心传播中原优秀文化和先进的耕作技术,造福了这里的百姓,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因他排行老大,所以叫他为大庾。1957年,改为大余,象征年年有余,希望这儿永远吉祥安康,后人为纪念其功德在这建祠纪念他,并把他驻守的台岭改称为大庾岭。

(关楼)好了,我们已经来到梅关楼前,大家看到这象古老城门一样的砖体建筑就是“一脚踏两省”的梅关古楼。再往前走,关外就是广东了。这里石壁对峙,地势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又是南北来往的重要关卡,所以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秦始皇时期,在这里修通南越道,筑横浦关,并有军队守关,这是梅岭最早的关楼,后来年久失修,横浦关倒塌了。唐张九龄凿通梅岭驿道后,在太平盛世,经济繁荣,梅岭亦未设立关卡,军队驻守也是时有时无。只是到宋代时,广盐入赣,为加强管理,增加关税收入始于宋朝嘉佑八年,也即公元1063年,南安知军蔡挺在这驿道口建筑关楼,并命名为梅关,且与其兄广东转运使蔡抗协议,以砖石分砌南北岭路。因此,这里就有“唐凿路、宋立关”的说法,梅关驿道的真正作用才得到体现。梅岭驿道自唐朝修通之后,直至宋、元、明、清,这里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商人、官人从这里经过,成为繁荣昌盛的“商业廊”,千余年不衰,“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盛况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即鸦片战争之时,清政府被迫签定五口通商之后,这里的驿道逐渐衰落,关楼也失去它应有的作用。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宋朝建立,有上千年历史的关楼。现在的梅关楼,门洞深米,内宽米,高米,洞门内两侧留有闸门缝道和闩门洞眼。这北面刻有“南粤雄关”,南面也刻有“岭南第一关”,城门二侧有“关防暴客来、梅止行人渴”对联,是光绪癸未年李化题。从这对联大家也可以想象当年梅关所起过的重要作用。北面东侧是登关楼的唯一蹬道。两侧竖有一块赭红色大石碑,上刻有“梅岭”两个大字,碑高米,宽米,为清康熙年间知府书题,字刚劲有力。

这里还可以把大余县城尽收眼底,大家看,玉带似的章水自西向东,穿城而下,街上栋栋新楼,蜿蜒曲折的公路和一片片农田,西华山选矿后的人造沙漠等等,还有这满山遍野的梅花,多象一幅幅美丽的油画。

(望梅阁)游完梅岭后,我们往右边这条路下山。在这里有一个亭,叫望梅阁。始建于宋,后亭圯。明天启五年(1625年)重建,现在的亭于1990年重建。阁楼分二层,高6米,底层米,为开放型廊柱式结构,上层西段为东西向长廊,长约7米,宽4米,西边的长凳供游人休息。“望梅阁”题匾为陈丕显书写。这阁楼上,是观景的好地方。

沿着水泥阶梯往下,我们来到的是梅花诗碑园。前面讲到,在古代有许多文人学士,达官贵人因触怒权贵而贬谪,或流放岭南,他们经过这里时留下许许多多的赞咏梅花的诗词,据初略统计,这些诗词共有千余篇。1996年,选出其中有代表性的几十首诗,请当代中国书法协会会员书写雕刻成碑,组成梅关诗碑林。第一首是《自题红梅诗》“去年南郡赏元宵,歌舞声中度画桥,烂漫新诗谁记得,红梅云落路遥遥”。这是明代书法家张弼所写的。张弼是明成化二年的进士,曾在南安府做知府,他来南安的第二年就离任,在江苏太湖畔与朋友赏梅时想到在梅岭赏梅情景,所以写下这样一首诗。这一首是文天祥所写的《南安军》。文天祥是江西吉水县人,南宋时期著名爱国民族英雄,在公元1278年,文天祥率领义军在广东省的五坡岭抗击元军,因为力量悬殊,文天祥兵败被俘,元军统治者因仰慕文天祥的才学、正气,想引诱投降,把他从广东押往北京,经过梅岭时,他想到已快到家乡,希望自己不能投降元而能终埋故里,所以从梅岭开始绝食,诗中:“饥死真我志,梦中行采薇”即是当时的真实写照。文天祥这一行动未能实现,因后来被押解的元兵发现了,强行他进食,后来他被押到京都后,关在牢里,忠贞不屈,以英雄气概写下《正气歌》著名文章,于1283年就义,其它的诗碑大家可以细细品味自行欣赏。

(陈毅隐蔽处)梅岭不仅梅花众多,古驿传奇,而且还是座革命的名山。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陈毅、项英等同志从中央苏区突围,在这里建立以梅岭为中心区域的游击根据地,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陈毅元帅写下了《登大庾岭》、《偷渡梅关》和《梅岭三章》等光辉诗篇。现在来到的是“陈毅隐蔽处”。发生“梅山事件”时,他就隐藏在这里。“梅山事件”发生在1936年冬天,当时由于一个派往国民党内部做兵运工作名叫陈海的地下交通员发生了叛变,他为了在国民党面前立下功劳,就想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引诱陈毅等同志下山,一举抓捕。于是他以中共中央名义写了一封信,信中要陈毅等同志到大余县城地下交通站(春花酒楼)同党中央的来人接头联系,陈毅不知是计,一大早书生打扮同黄赞龙两人一起下山来到县城,当他们距离交通站只有三、四十米远时,就发现了交通站被国民党包围搜查,陈毅两人灵机一动,撤进一家酒铺,这时有人告诉他们陈海叛变,要他尽快离开,为了安全起见,陈、黄分散离开,后来陈毅在一妇女帮助下撤出县城,回到梅岭,沿着古道向上走时,又遇到搜山的国民党士兵下山,他隐身于此,敌人搜捕不到,便放火烧山,火已烧到眼前,陈毅视死如归、义无反顾,多亏突降一场大雨,将火浇灭。著名的《梅岭三章》就是陈毅元帅当时写的。

梅关古驿道解说词 篇3

梅关古道始通于秦汉,是古代沟通中原与岭南的五条交通要道之一。唐开元四年,为适应当时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张九龄又奉诏另凿新道。前后用了二年的时间,开通了一条宽1丈,长30华里,两旁广植松梅的大道。

江西母亲河千里赣江的上游,五岭之首大庚岭的北麓,有一个美丽如画的地方,青山巍巍,绿水长流,古道悠悠,雄关屹立;梅花漫漫,牡丹亭秀。这方灵山秀水造就了有“南枝花落,北枝始开”的千亩梅花奇观;有江南现存最长,最完整的千年梅关古驿道及古关楼;有充满怀古幽思情调的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的汤显视笔下南安府衙后花园牡丹亭十景;有江南最大的明代寺庙群落——江南名刹丫山灵岩古寺;有集“险、奇、特”为一身的.龙山瀑布群;有景色幽美的河洞热水温泉度假区;有令人留连忘返的钨都奇观——“雅丹沙漠城”和“地下迷宫”,有理学名字王阳明陨落纪念亭;有清纯玄妙的三江口原始森林;有奇花异草汇集的瑞香花卉生态观赏园;有湖光山色俱美的油罗口风景区;有陈毅元帅隐蔽处……诸多景观韵味隽永,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

梅关,位于南雄市城北28公里、粤赣两省交界处的梅岭上,是古代连接长江、珠江水系陆路最短的交通要道。梅岭是五岭(南岭山脉)之一的大庚岭一段,故梅岭又称大庚岭,一向以梅花出名。越王勾践的子孙汉将梅娟,曾在此筑城据守,并在岭上广种梅树,因而得名。

梅关古驿道解说词 篇4

欢迎各位游客来到梅关古驿道,这是一条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化底蕴的古道。以下是对梅关古驿道的详细解说:

一、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

梅关古驿道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南安镇梅山村大庾岭山脉中部,与广东省南雄市接壤。这条古道开凿于唐开元四年(716年),由唐朝名相张九龄主持开凿,是中原通往岭南的主要通道和重要关隘。它北接江西章水,南连广东浈水,如同一条纽带将长江和珠江连接起来,成为南北文化交流与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

二、建筑特色与结构

梅关为台门式建筑,青砖结构,门洞高米。南面门洞上额书“岭南第一关”,两边对联题“梅止行人渴,关防暴客来”。北面门额题“南粤雄关”。古驿道原长约千米,现保留约1875米,麻条石筑边,中铺卵石。古驿道途中有明代古桥两座,即广大桥和接岭桥,均为砖石砌筑,单拱式桥。

三、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

梅关古驿道在政治、军事和交通运输史上具有较高的史料和研究价值。它是古代中原及江南百姓因战乱等原因向广东珠三角大迁徙中最大的通道,对广府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它也是海上丝绸之路到广州之后与中原的连接线,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延伸。

四、人文古迹与传说

梅关古驿道上留下了许多文人墨客的足迹和诗篇。如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曾在此赏梅赋诗,留下了“梅花开尽杂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红雨熟黄梅。”的佳句。此外,还有文天祥、陈毅等历史人物在此留下过足迹和诗篇。

五、维护与现状

历经二千余年沧桑,梅关古驿道依然保留完整。这得益于历代官府和民众的维护与修缮。1984年、1995年,江西省文化厅先后拨款对古驿道和关楼进行过全面维修。如今,梅关古驿道已成为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六、旅游信息

梅关古驿道距离大余县城约10公里,距离南雄市区约20公里。游客可以自驾前往,也可以乘坐当地公共交通工具到达。在游览过程中,请注意保护文物古迹和自然环境,共同维护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以上就是关于梅关古驿道的详细解说。希望各位游客能够在这里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度过一个愉快的旅程。

梅关古驿道解说词 篇5

现存的梅关古道约8公里,路面铺砌青石的鹅卵石。在古代它是连接长江、珠江水系最短的陆地交通要道,曾被誉为中国南北贸易的黄金通道。史料对此处如是记载:“长亭短亭任驻足,十里五里供停骖,蚁施鱼贯百货集,肩摩踵接行人担”。在太平盛世,经济繁荣的唐代,古驿道上并未设立关卡,军队驻守也是时有时无。到了宋代,广盐入赣,为加强管理,增加关税收入,公元1063年,南安知军蔡挺在驿道口建筑关楼,并将其命名为梅关。位于粤赣交界之处梅岭之上的古驿道除了在经济上曾经做过卓越的贡献之外,还是历代兵家活动要寨。早在公元前220__年,赵佗就率秦军经过梅岭入粤,在岭口设横浦关。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又两次督师度岭北伐。甚至连开国元帅陈毅也曾带游击队在梅岭战斗过三年,并因此写下了流芳后世的《梅岭三章》。而古驿道两旁林立的花中君子---梅,每至寒冬,竞相怒放,其娇艳独特的景致,更是令得无数经此的文人墨客雅兴大发,自三国吴陆凯的《赠范晔》迄今1700多年,咏梅篇章数不胜数。

古道上,梅岭是粤赣交界的'一个隘口,秦时在此设关,叫梅关。梅关是南岭上最重要的关隘之一,关上耸立的关楼,为北宋时筑。关楼拱门两面嵌石刻,北为“南粤雄关”,南为“岭南第一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陈毅曾在此领导了三年游击战争,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梅岭三章》。现在,当年陈毅活动过的地方,已被开辟为旅游景点。

寒冬腊月,满岭梅花盛开,是沿古道观赏粤赣两省风光的大好时节。

48 38455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