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感悟(汇总10篇)
身正则自有威信,身不正则难以服人,领导者的榜样作用不可忽视,如何才能做到呢?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感悟”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感悟 篇1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源于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家孔子的作品《论语》中的名言,深刻地概括了人们行为习惯中真正正义和良知所在。它给了我们一块遵守道义、尊重他人的立场,提出了要求人们自律、自觉的原则。
“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准则是明确的、正确的,他就不应该需要别人的命令和强制手段去实施行为,他应该自觉遵守其行为准则,自律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意思是,即使有权威的人发出命令,一个人也不应该犯错,不应该违背自己的本心,违背他认为良知和正义的原则。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反映了他深刻的伦理思想,强调要求人们的自律自觉,要求个人的行为需要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以及秉持真正的正义和良知。实际上,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它给人们指出一条正确的道路,即要将自律自觉纳入生活,以自觉的行为替代欺骗,以正义取代自私。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在社会上获得最大的认可和尊重。
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审视自我,秉持“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思想,否则我们就会遵守着虚假的道德标准,忘记
了生活中最真实的自律自觉,混淆了正义和良知。
总结起来,孔子提倡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思想是文化传统和社会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教会我们要求人们的自律自觉,尊重别人,以及维护正义和良知。这也提醒我们,不仅要遵守别人的命令,也要勇于承担责任,以自觉的行为去替代欺骗,以正义的行动来抵御邪恶,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坚持正义原则,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感悟 篇2
孔子主张仁爱。
爱人就是对一切人的尊重和爱敬之情,把人当作是具有平等人格的人而对待,即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颜渊》),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子路》)。
仁字在上古时代已出现,意为二人以上的人与人之间亲密友善的关系。孔子继承了仁的基本内涵并作了重要发展,明确指出仁的基本精神是爱。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比如马厩失火,孔子退朝回来,曰:伤人乎?不问马。但是孔子的仁爱与基督教的博爱、墨家的兼爱又有区别,不是不分亲疏远近、一律平等的爱,而是有等差的爱,要遵循亲亲、尊尊的原则。亲亲、尊尊是西周宗法社会的原则,其本质就是礼。礼是血缘法则、道德法则和阶级法则的综合体。人的行为不仅要遵守仁,也要符合礼。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已内在地包容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血缘关系和阶级关系。仁学包含了道德上的人格平等和尊严等内容,这一点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命题中表现的很明显。他既承认人是目的,且承认人在道德上是平等的,人人都有道德上的尊严。这里并无贵贱、高下之分,只有君子、小人之分。而这同当代社会的人权思想有着共同的契合点。孔子对子夏说,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就是从道德实践上说的,并不是从地位或职业上说的。
孔子还要求统治者的行为要端正,政者,正也。子率而正,孰敢不正。
为官者道德的高低是政治好坏的决定性因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次,选拔官吏要以道德为标准,孔子认为,如果有道德的人的职位在没有道德的人的上面,那么人民就会信服;如果没有道德的人的职位反而在有道德的人的上面,则民不服。再次,他主张推行教化,反对统治者的杀戮政策,子欲善而民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意思是说就像草随风动一样,为官者的言行影响着老百姓,以此要求统治者发挥身教作用,引导天下风气向善。爱人表现在政治上便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雍也》),采取合乎民情的便宜措施以促进生产,使人民富足。
孔子还非常挑食。
颜色难看,不吃;气味难闻,不吃;烹调得不好,不吃;不合时令,不吃;切割得不好,不吃;没有合适的酱,不吃。我想,现在最挑食的小孩,恐怕也只有他的三分之一罢了!
读完《论语》,我不仅对孔子的敬佩更进一步,而且更多了一种亲近感。孔子并非什么高不可攀的至圣,他也是一个有优点、有缺点的普通人。他似乎从书上一跃而下,成为我的一个好朋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感悟 篇3
一个人的成长成熟,要经过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的教育和培养。三者之间,互相影响,互为因果。无论哪个环节弱了,或者断了,都可能给一个人带来终身的悔恨与痛楚。
当下,在育人问题上本末倒置的现象最值得关注与深思。不论男女老幼,他们并不是仅仅通过说教的道理,来认识世界、认识生活的。如果他们在现实中接触到的情形大多与说教的相反,大部分人会先接受现实教给他的“道理”,至于说教的那些“道理”,则要视环境、条件和需要而“择机行事”了。
成年人有时说一套做一套,最初孩子们可能听信说教。可是他们不可能总是孩子,而是一天天长大成熟,他们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心去感觉。假如这些器官传递给他们的信息,都与人们说的“那一套”南辕北辙,他们会产生怎样的思想,会怎样思考与对待这个世界?这是值得每个人深思的问题。
“行”对人的影响大于“言”。记得在解放战争中,我军每进入一个新解放区时,由于国民党反动派作了大量的反面宣传,十有八九要遭到老百姓短暂的冷遇。可是用不了十天半个月,老百姓几乎同解放军亲如一家了。这个变化是怎么来的?不是光靠宣传,也主要不是靠开会,就是通过解放军干部战士给老乡挑水,扫院子,借东西用完就还,损坏了的照价赔偿,说话和气,买卖公平,不打人骂人,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等实际行动,使老百姓自己得出了结论:“共产党比国民党好!”“解放军比中央军好!”解放区老百姓的这个认识,不是靠谁的说教,而主要是自己观察得出的结论。这一点对当今各种形式的教育理应有深刻的启悟。
行动产生的影响与效果,表现最明显的是长者、尊者与领导者的身体力行。唐人孔颖达在谈论“神道设教”问题时,对尊者的影响说得再明白不过:圣人自身行善,也就由上至下教化了众人。这不必借助语言教诫,也用不着严刑恐逼,下民们自然规化服从。 对待某一种信仰及各种提倡的行为都是一样的:“语言给人的影响如蜻蜓点水,行动给人的影响才能入木三分。”
时下有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在一些地方,从下往上看,言教多于身教,言教的语气壮、质量高,而身教偶尔为之,多是苍白无力;从上往下看,誓言多于践行,承诺大于结果,甚至言行相违,有的人口说“不留人生败笔”,实际人生已经糜烂。这种人最缺乏的是人格魅力,他们的长篇高调,有时还不如民间的一两句俗语有用。
上个世纪80年代,我的一个青年时代的朋友,在沈阳市一家拥有一万五千多名职工的企业担任一把手。当时中央规定,只有正省(部)级领导才配专车,副职只能配工作用车。但这个规定不含企业,所以他上任时见到的,不仅企业头头都配有专车,连下面各处室的一把手也有专车。他到任后先从几个厂级领导抓起,上下班全都改乘通勤“面包”,接着封存了大部分轿车,只留下几辆,为全厂共用的工作用车。他一句话没说,一个制度没定,一个命令没下,各处室的头头,上下班都乖乖地同职工一起乘通勤大轿车去了。该厂的一位小车司机对我说,有一次早晨暴风雪突袭,他打电话告诉厂长,开车去接他,却遭到严辞拒绝,厂长仍然同几个副手共乘一辆“面包车”上班。这是个千真万确的真事,此人名叫金晶,时任沈阳低压开关厂厂长。
这叫做什么呢?这就是孔子在《论语·子路》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感悟 篇4
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教育启示:杜绝形式主义反对铺张浪费。本应自觉遵守,结果却要国家来作出硬性规定,真的是让人深思。回想以往许多官员会上喊的要精简节约,散会就铺张浪费,节约喊了很多年,结果一直不见成效的原因就是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体现了陶冶教育法。
该句出自孔子《论语·子路篇》。原文为: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孔子说:“自我品行端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实行;若自身不端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中共中央把“正衣冠”作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之一,意在强调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应加强自我约束、努力自我净化、实现自我完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论语》后世影响
《论语》进入经书之列是在唐代。“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传》《公羊》《谷梁》,加上《论语》《尔雅》《孝经》,这样是十三经。”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论语》中保留了一些人们对孔子师徒的批评讽刺,有的作了辩驳,有的没有回答。其驳议辩难部分对后世很有影响,如《答客难》等设为主客问答进行辩难的小赋,都从《论语》受到启发;其自我解嘲部分,表现了儒家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对“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奋进精神的赞扬。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感悟 篇5
近翻古籍,看到《论语·子路第十三》。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孔子关于从政论述中流传最广的名言之一。与此类似的还有:“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意思是为官要义在于正,如果居上位的领导拿正道做表率,下属岂敢走歪道?由此可见,孔子论从政最推崇的品质就是一个“正”字。
古往今来,多少清正廉洁、务实为民的清官廉吏受到百姓的崇敬与爱戴,他们的形象深入人心,他们的故事久久传颂。君不见,一代廉吏包公、于廉、海瑞的故事热映荧屏,经久不衰;人民公仆孔繁森、牛玉儒、谷文昌的事迹震撼人心,影响甚广。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无论时代怎样发展,清正廉洁永远是时代的呼唤,勤政廉政永远是人民的期盼。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向着伟大复兴前进的时候,我们无法忘记,正是中国共产党勇于坚持真理,敢于自我革命,才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10年前,党中央审议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中央八项规定。中央政治局率先垂范,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严格遵守,净化了党风政风。十年磨一剑。良好的党风政风带动了社风民风,不只天价月饼、粽子、高档烟酒茶遭遇市场“寒冬”,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民间陋习也得到了遏制,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成为新晋“网红”,新风正气充盈社会。
早年间有个关于“洗脚”的公益广告,妈妈哄孩子睡觉后,帮年迈的母亲洗脚。年幼的孩子醒来后看到了这一幕,便踉踉跄跄端着一盆水跑过去,要帮妈妈洗脚。身教胜于言传,对于党员领导干部而言更是如此,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关键要“正其身”,因为党员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着个人,更代表着单位,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要时刻明确自己的职责,要以比一般群众更高的标准来作为自己言行的依据,把执行做到位,把工作做好。当群众批评或者提醒、指导时,先自我内省,看看自己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好,还需改进,而不是怀恨在心。
党员领导干部从我做起,事事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才能形成风清气正的环境。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感悟 篇6
首先大家应该理解这句论语的意思是:“如果自身行为端正,不用发号施令,事情也能执行彻底;如果本身行为不端正,就是发布了命令,也没有人会听从。”由此我感触很深。比如,为了实施好停课不停学的计划,学校就安排了老师开始线上教学。对于网络技术很好的年轻老师自然不在话下。可是对于像吴老师这样的老教师就应该有难度。听妈妈说,吴老师为了给我们上好网课,每天工作时间为早5 点,晚12点。中间除了吃饭几乎不休息。都在不停的备课不停的修改教案中。还有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吴老师为了顺利给我们上好网课,淘汰了他的旧电子设备,花“巨”资购置了一套先进的电子设备。我认为,作为老师,吴老师是老师的表率!更是我们这些弟子的表率!所以我们同学不用吴老师发号施令,就会乖乖学习,否则就对不起吴老师的一片好心!假如吴老师不像现在这么用心上网课,随便应付我们,那我们是不是慢慢也就开始应付学习了呢?吴老师再让我们好好学习,我们是不是就不想听话了呢!这就真正应验了论语这句古话“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感悟 篇7
今天批改“国培计划”新郑初中生物班《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这门课学员的作业。我有一些收获,又阅读了《论语》中的一些言论,有一点感悟,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老师的思想、信念和道德,以及态度,仪表和行为等方面,在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孩子的成长产生着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和教育作用。身教这种教育方式比批评、责骂与训斥效果好得多,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教育境界。正所谓“润物细无声” 。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强调身教胜于言教,我国现代哲学家杨维说;“师者,人之模范也”。俄罗斯教育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把学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要求孩子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而且要做的更好,更具有示范性,在无形之中为幼儿树立榜样。我希望我的孩子成为积极向上、勇于创新、不怕困难、对人以诚相待、有同情心和责任感、尽力做好任何事情,有一定心理承受力的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而我首先就要使自己成为这样的人。
荀子颂扬孔子教人是“早正以待”。孔子不仅是以身作则的提出者,而且也是这一原则的实践者。要以身作则,就要言传身教,把“有言之教”和“无言之教”结合起来。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意思是说,可以与他谈,进行有言之教,而不去同他谈,这叫做错过了人才;不可同他谈,只能进行无言之教,却偏与他谈,这叫做浪费了语言。聪明的教师既不要错过人才,也不要浪费语言,应采用“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两种方式。孔子相信“无言之教”的威力。他对学生说过:“予欲无言”,学生说:“您老人家假若不说话,那我们还有什么可以传述的呢?”孔子说:“天说了什么呢?四季照样运行,万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呢”?所谓无言之教,即是通过暗示或榜样去教育学生,这是有其一定的心理学依据的。
以上是有关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感悟的全部内容。总之,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通过不断地修炼自己,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和修养,以此来推动我们的人生发展和事业成功。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感悟 篇8
初拿到《正面管教》这本书,看到名字,就想到了《论语·子路》中孔子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中国的父母,绝大多数都把教育孩子当做命令式的管理来做,而书的名字正好迎合了众多家长的心理。但读完全书,却有了不一样的看法。
首先,对于正面一词的认识: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正面!既不是俯面,也不是仰面。俯面,是上对下;仰面,是下对上;正面,是面对面。管教,需要一种地位平等的原则。如果一位家长无论形式上做得多漂亮,俯面看孩子,言行中全是我正确你错误的教,或者仰面看孩子,言行中全是围着孩子利益转的教,都不是平等的面对面。所以,正面管教讲述的是一种既不俯视导致强行灌输,也不仰视导致娇纵的管教孩子的认识方法,纠正了家长的心态。
其次,正面什么?
一、正面孩子的现在
既不逃避推诿,也不上纲上线,就事论事。常在长辈那里听到,比如“孩子还小,这点事不算什么”;比如“小时这样,大了自然而然就好了”。自古未闻狼孩突然变成社会人的事例,人猿泰山的传说不过发生在故事里,但很多父母不懂。不能立即就着“孩子的现在”防微杜渐,常见的结果是什么呢?幼时任其“自然而然”,大了开始急。
二、正面孩子的行为
不是管教人,而是管教人的行为。不是把坏孩子管教成好孩子,而是帮助孩子建立起符合他自己人生愿望的行为习惯。这里说说“让孩子快乐”,孩子不做作业的当时是快乐了,难道孩子到了学校,在老师和同学面前还快乐得起来?说个谎骗个人,当时是快乐了,最后没人信自己说的话了,还能快乐得起来?“狼来了”的故事只是为了教育孩子编出来的?它恰恰说的是人社会化生存的大道理。我就允许孩子沉默,因为这是孩子在现实惩罚和说谎不快乐之间的折中选择(这一在成年人中被称为良心煎熬的现象,我认为才是对人真正的惩罚,肉体和外物的惩罚算球)。等到孩子嘴上认错比谁都快,行为却从不改正的时候,家长就该好好反省自己了。这很可能是因为没有真正管教到孩子行为,只是管教到孩子嘴巴导致的。
三、让孩子正面自己
正面自己,不是盯着他人,而是正视自己的愿望。别说孩子,就是成年人,又有几个是愿意自己不如别人的?时点上现实的不如,愿望上又不接受,怎么办?自己努力呗。因“不如”而羡慕,不是一种坏的心理状态。因“不如”而要嘴上踩两下,就变成了嫉妒,开始发酵。因“不如”而要行为上给别人下绊子,便发展成了恨。统称羡慕嫉妒恨。羡慕完全可以发展为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盯着别人比烂,君子不为。无论别人好坏,君子“反求诸己”,这是中国的文化。
最后,这本书讲述了什么?美国教育学博士,杰出的心理学家、教育家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一书,其英文名字为Positive Discipline,直译为积极的纪律。书中指出:“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他们受益终生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如何运用正面管教的方法使孩子获得这种技能,就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那么怎样做才算着有效管教或者说是正面管教呢?这就要回到书中有效管教的4个标准了。即:1.是否和善与坚定并行?(对孩子尊重和鼓励)2.是否有助于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心灵纽带)3.是否长期有效?(惩罚在短期有效,但有长期的负面效果)4.是否能交给孩子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格?(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善于解决问题、敢于承担责任、乐于奉献、愿意合作)。
正面管教以相互尊重和合作为基础。正面管教把和善与坚定融合为一体,并以此为基石,在孩子自我控制的基础上,培养孩子的各项生活技能。这就要求我们要抛弃过去那种错误的观念“想让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让他感觉更糟。”把尊重和理解放在首位。要正确解读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的信息,她是想寻求过度关注,还是寻求权利,亦或是为了报复,为了自暴自弃。因为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当一个孩子行为不当时,要把这一错误行为看成一个密码,并且问你自己:“她真正想要告诉我的是什么呢?”要践行有效管教的4个标准,最终赢得孩子和我们的合作并让孩子学会关注于解决问题。
为人父母,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自己首先要做到的是:“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家长的榜样作用。其次要心平气和的对待所发生的一切事,和孩子平等相对,换位思考。儿童是发展中的人,我们要做的是赢得孩子,而不是操纵孩子。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感悟 篇9
近翻古籍,看到《论语·子路第十三》。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孔子关于从政论述中流传最广的名言之一。与此类似的还有:“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意思是为官要义在于正,如果居上位的领导拿正道做表率,下属岂敢走歪道?由此可见,孔子论从政最推崇的品质就是一个“正”字。
古往今来,多少清正廉洁、务实为民的清官廉吏受到百姓的崇敬与爱戴,他们的形象深入人心,他们的故事久久传颂。君不见,一代廉吏包公、于廉、海瑞的故事热映荧屏,经久不衰;人民公仆孔繁森、牛玉儒、谷文昌的事迹震撼人心,影响甚广。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无论时代怎样发展,清正廉洁永远是时代的呼唤,勤政廉政永远是人民的期盼。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向着伟大复兴前进的时候,我们无法忘记,正是中国共产党勇于坚持真理,敢于自我革命,才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10年前,党中央审议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中央八项规定。中央政治局率先垂范,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严格遵守,净化了党风政风。十年磨一剑。良好的党风政风带动了社风民风,不只天价月饼、粽子、高档烟酒茶遭遇市场“寒冬”,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民间陋习也得到了遏制,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成为新晋“网红”,新风正气充盈社会。
早年间有个关于“洗脚”的公益广告,妈妈哄孩子睡觉后,帮年迈的母亲洗脚。年幼的孩子醒来后看到了这一幕,便踉踉跄跄端着一盆水跑过去,要帮妈妈洗脚。身教胜于言传,对于党员领导干部而言更是如此,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关键要“正其身”,因为党员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着个人,更代表着单位,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要时刻明确自己的职责,要以比一般群众更高的标准来作为自己言行的依据,把执行做到位,把工作做好。当群众批评或者提醒、指导时,先自我内省,看看自己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好,还需改进,而不是怀恨在心。
党员领导干部从我做起,事事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才能形成风清气正的环境。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感悟 篇10
俗话说:正人先正己。我们做人做事,必须首先从自己做起,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只有这样,才有说服力,才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别人,去感动别人,去教化别人。为人师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些铿锵有力的话语都是前人用实践总结出来的箴言良训。
凡事都有技巧,都有方法,尤其是人的思想工作,更是要用对方法,用对技巧。对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事,要对症下药,因人施教,因事而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客观分析,冷静判断,灵活掌握,灵活运用,才能事半功倍,心想事成。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教三千,不如一个行动,无声的行动,胜万语千言。现实中的说教太多了,人们就会有逆反,就会感到厌倦。比如说,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领导对员工的批评,正是因为没有言传身教,才导致最后的矛盾和冲突,结果事与愿违,尴尬的局面,违背了自己的初衷。
社会在不断进步,人们的思想情感,人们的审美追求,人们的是非标准,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发现,不断总结,不断提高,才能使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和谐,变得更顺畅。只有理顺了这些关系,洞悉了人们的思想情感,才能达到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才能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结果,才能实现自己渴望的美好心愿。
上一篇:网格长先进事迹材料【14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