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如何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精选14篇)

好文 分享 时间:

传统文化通过课程、活动和环境渗透校园,增强学生认同感,培育道德情操,如何更好地实现融合?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传统文化如何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传统文化如何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篇1

我们认为将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以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增强校园文化内涵,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校园文化。

我们认为将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目标应该包括:

1、制定融入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方案;

2、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吸引学生参与;

3、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4、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我们认为将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时可以采取的策略有:

1、制定传统文化教育计划:在学校课程设置中增加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相关课程,如国学、书法、国画、民族音乐等,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

2、举办传统文化活动:通过举办传统文化主题的讲座、展览、文化节等活动,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加强文化交流: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其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4、发挥教师作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素养,使其能够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

5、建设传统文化社团:鼓励学生成立和参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社团组织,如汉服社、书法社、国画社等,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6、创新传统文化教育方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多媒体等,创新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将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是打造具有中国特色校园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制定融入传统文化的教育计划、举办传统文化活动、加强文化交流、发挥教师作用、建设传统文化社团和创新传统文化教育方式等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增强校园文化内涵。同时,制定相应的宣传推广措施和风险管理措施,可以确保融入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方案的有效实施。

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篇2

一、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工科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1.完成高校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

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并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它的优秀基因也得到弘扬。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完成育人职能和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高校有责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扬。

2.提升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随着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等得到强化和提升;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在公德意识、修身意识、共处意识等方面开始出现不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及价值观念中表现出的诸如人格问题、人际问题、等倾向都是人文意识缺陷的外化。优秀传统文化里,更多的是如何处理人与自己、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个很好的弥补了目前工科高等教育里所缺乏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

二、工科院校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1.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容乐观

部分对传统文化缺乏理性认识。本校区抽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你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感兴趣吗?”23%的学生对传统文化失去兴趣,47%的学生持无所谓态度,30%以我们的传统文化为自豪。访谈调查结果表明,在大学生课外阅读中,关注古典文化的非常少。

2.学生对传统文化有很实际的需求

调查问卷显示,“如果一些传统文化能告诉你如何更好的待人接物,你会感兴趣吗?”这个问题回答“是”的统计结果为95%,问卷和访谈调查表明,学生对某些传统文化有很迫切的需求,只是鉴于文化的承载方式,他们不能静下心来去慢慢品味。目前,普通学生所受的教育里,很难系统的告诉他们如何立身做人,如何为人处世,而同学经常咨询的问题,如应该怎么处理事情,应该如何待人接物都反映了同学的强烈需求。

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工科校园文化的措施

1.与时俱进,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传统文化如果只是停留在过去,它就会僵化。我们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和方法,让优秀传统文化里讲仁爱,重民本,崇正义,求大同的精神展现出新的时代价值,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2.在校园文化中增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建设的多元支撑

结合校园自然景观,注入人文内涵,让“天人合一”的校园环境充满着着厚德载物的育人氛围。如在墙上等空白处展示传统文化故事,设置橱窗,分期进行同学感兴趣的人文主题宣传。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在哲学社会科学教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加大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培训比重,邀请国学大师,等举办专题讲座,建立一套人文教育选修课程。在专业课程的教育目标中,加入人文精神。在如今的校园中,要不断探索和开拓传统文化在高校校园里的应用范围和形式,如以某些传统文化为主题,举行个体成长类型的团体辅导;以团日活动和传统节日为依托,开展以某些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团日党日活动;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体中举行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利用学校博物馆、校史馆等,挖掘、整理和研究传统文化;建设不断适应时代需要的传统文化网络教育平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崇高的民族精神、永不枯竭的思想道德育资源,我们必须要传承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发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中,探索出一条体现中国特色、遵循教育规律、具有学校特点的道路。

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篇3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积累,其中蕴含了诸多的德育内容,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要资源。在高校教育中融入优秀的传统文化,一方面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爱国情感,另一方面有利于高校学生品德修养的提高。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广袤而又深刻的历史文化,其丰富的内涵与底蕴为教育提供了许多优质素材。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融入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将传统文化与其相融合,使高校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

首先,在新时代下,高校教育要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教育中,这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作为高校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高校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德育素养、提高大学生德育水平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教育的有效融合,能够丰富高校教育内容,提升高校教育质量。

其次,在高校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理论课教学,才能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历史发展规律,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高校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课外实践活动等方式来强化理论课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使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传统文化中探寻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的内容,让学生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它是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世界文明成果。它体现了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方面的价值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人们的普遍价值取向。而高校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是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主要方式。

高校的德育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应切实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觉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行动指南,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一方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通过开展理论课教学,使学生明确我国现阶段所处的历史阶段,把握国情,认清国内外形势。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用科学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使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用我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去影响、感染学生,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信心。另一方面,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如充分利用校园官网、校园广播站、宣传栏等平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作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利用节假日、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以各种形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通过多种途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学生道德建设的主旋律,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良道德传统的精华,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中最具价值、最具生命力、最具影响力的部分,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也是国家稳定和社会和谐的道德基础。中华传统美德经过历史的积淀和洗礼,其内涵已远远超出了其本义,而是在世代相传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它是一个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凝聚力,一个民族创造性的源泉。因此,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应作为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一个重要而特殊的内容来加以重视,要把它作为教育工作的切入点来加以研究和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大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认知与实践,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既是一件关乎青年成长成才的“小事”,也是一件关乎国家、民族命运的“大事”。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学生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高校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一项十分重要且必要的任务。

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的历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的论述,这些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共同奋斗、追求、实践的结果。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不断涌入,我们在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当前,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形势下,我们在继承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时,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

对此,要科学地把握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的丰富内涵,赋予其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使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与世界文化发展趋势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相符合、与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相适应。要站在理论创新的高度,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总结历史经验,借鉴世界各国文明成果,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使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和共同遵循,不断增强我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影响力、感召力。

理想信念是人们在追求人生价值的过程中,将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可以帮助他们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社会目标有机地联系起来,在这一过程中,传统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道德思想,其中强调“仁爱”“和合”等思想都是对理想信念教育方面到了积极作用。学生们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他们,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人生目标,树立为国家和社会奉献自己一生的崇高理想。“仁爱”思想强调了人们之间应该相互关心、相互爱护,在这一过程中能够产生相互帮助、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等情感体验。因此,在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中,把传统文化与其相结合,也有助于提升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和社会价值实现能力。

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生“慎独”意识和人格修养的培养。《礼记》中说:“君子慎其独也。”慎独指的是在无人监督时,也能做到谨慎自律,自觉地按照道德要求行事。所谓“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吾日三省吾身”,就是强调在无人监督时也要做到自觉、自律,时时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要求。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大学生德育教育中要树立“慎独”意识,培养良好的人格修养和道德品质,就必须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在大学德育教育中,要有“慎独”的意识,就必须首先提高对“慎独”的认识。“慎独”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境界,是一种道德修养的体现。“慎独”意识的培养,不仅仅是德育教育的目的,也是大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对于大学生来说,提高自身修养和道德品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高校德育教育中树立“慎独”意识,就是要在大学中逐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慎独”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道德实践是指个体在实践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道德实践是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对道德规范的自觉遵循和自我践行。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我们需要把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观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同时,还要在社会生活中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做到知行合一。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结合时代发展特点和要求,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价值功能。通过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把优秀传统文化同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相融合,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新的发展。

作为中国人的“根”与“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在历史上积累的最深层次的文化软力量。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对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进行更深层次的发掘,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与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融合在一起,把新时代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篇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宣传。校园是学习的地方,必须通过教育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可以组织专家学者进行讲座、讲坛等形式的活动,向学生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并通过故事、诗词、歌曲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其中的魅力。还可以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览,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传统文化的实物和场景。通过这样的宣传方式,激起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从而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奠定基础。

    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课堂教学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可以在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程中引入相关内容,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语文课堂上,可以选择经典诗词进行研读和分析;在历史课堂上,可以讲述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在地理课堂上,可以介绍中华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等等。通过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要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要注重理论教育,还要注重实践教育。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如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传统手工艺制作、传统戏曲表演等。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要注重从环境上营造中华传统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有相应的环境支持。可以在校园中设置中华传统文化的展示区域,如传统建筑、园林、雕塑等。还可以在校园中设置传统文化的体验区域,如茶艺、书法、剪纸等。通过营造这样的环境,让学生在校园中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存在,进一步强化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意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包括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宣传、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注重实践活动和营造传统文化氛围等。只有通过全方位的措施,才能实现中华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校园中体验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篇5

为进一步贯彻xx市教育局《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xx教育局《xx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确保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在我校深入持久的开展下去,全面推进特色校园、活力校园、和谐校园的构建,xx二中*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传承与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中小学生的文化素养与道德素质,培育师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全面发展,努力提升学校品位和核心竞争力。

二、活动主题

传承传统文化精髓,培育诚信厚德少年,创建和谐文明校园。

三、基本原则

与课程计划相结合;与德育教育研发相结合;与日常行为教育相结合;与学校特色创建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四、基本内容

莒文化是东夷文化的先进代表,是齐文化与鲁文化的先声和前导,山东xx是莒文化的核心区域。因其有数十万年的文化根系,一万余年的文明启步,五千余年的文明史,对研究文明起源、华夏文化、中国早期国家的社会形态等重大史学和理论课题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我们今天了解和研究莒文化,对于更好地揭示莒地的历史文化发展,弘扬莒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传统,作为进行乡土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今天建设21世纪现代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借鉴,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让我们为此共同努力了解和学习莒文化。

研究和学习莒文化,xx二中编写了一整套莒地史话的校本教材,可以作为研究莒文化的依据。包括莒地历史上著名人物、莒地的风俗人情、历史遗迹等,当然还包括文化遗存,如周姑子戏、剪纸、书画、对联、过门钱子、武术等,都是我们研究和学习方面。

五、活动内容

1、继续深入贯彻落实莒文化校本课程的学习、践行活动。(历史教研组负责组织)

(1)计划在11月20日举行莒文化研讨会,邀请莒文化研究中心的专家举行报告会报告会。

(2)平时加强莒文化校本课程活动,利用学校的广播播放介绍莒文化,每两周利用其中一节班会时间诵读、学习莒文化校本课程,主要是高一、二年级学生学习。

2、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语文教研组负责组织)

(1)利用早自习的时间诵读国学经典(包括莒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

(2)每周设一节诵读课,每月召开一次以诵读为主题的班队会。

(3)利用校园多媒体网络和各种影响资料进行宣传、介绍,与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交流。

(4)结合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计划,让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融入校园艺术生活,突出活动广泛化、故事化、体验化、兴趣化的特点,在学生中介绍xx地方戏-周姑子戏、剪纸、书画、对联、过门钱子、武术等,都是我们研究和学习方面让学生感受经典文化魅力,热爱经典。

3、推行孝信雅行教育活动

(1)以孝为先,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为重点,在学生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和道德体验活动,凸显教育的实践性和生活化特征,一道学生认知传统、弘扬传统,增进爱祖国、爱家乡、爱他人的情感。

利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开展“感恩父母践行孝心”的实践活动。

以劳动节、教师节、重阳节为契机,组织开展“感恩老师”、“感恩社会”、“关爱长辈”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行孝感恩、尊重他人,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以雅为标,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

以“礼仪、礼貌、礼节”为主要内容,开展“文明礼仪演讲比赛活动,时间大约11月中旬,通过演讲比赛培养学生养成谦虚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遵纪守法、言行合一的礼仪规范。

(3)以信为本,开展诚信教育。

以发诚信倡议、讲诚信故事等多种形式,将诚信教育引向学生家庭,并广泛开展“争做诚信少年”系列活动,积极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诚信美德。

4、积极开展特长教育,推进艺术素养培育工程。

(1)我校大力开展艺体活动,弘扬武术,强身健体,还激发学生正确的人生理想,挖掘学生潜在的才能,培养他们文化、艺术、体育等多方面的兴趣爱好。

(2)展示开展好特长教育活动。通过开设硬软笔书法、剪纸、地方戏-周姑子戏、舞蹈等特长教育活动,发展学生的特长,让学生能过学有所长,德识长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积极开展校园品位创建工程。

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积极为学生营造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完善图书室、班级图书角;利用板报、橱窗宣传、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营造“以人怡人、以文塑人、以文化人”的浓郁氛围。

六、保障措施

首先,莒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进校园有利于提升学校的办学品味。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传统文化的灵魂和精神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具体来讲,传统文化能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一是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二是可以养成良好品德,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其核心内容就是教育人、塑造人;三是可以指导人生实践。中国传统文化是历代中国人人生经验的总结,对后人具有多方面的指导意义。

第三,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教育和导向功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积淀,它包容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精华。在校园文化里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有意识地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可以使师生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兼容并包、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和勤劳善良勇敢等优秀民族精神,有利于学生以史为鉴、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发展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传统文化的`内容、表达方式以及在校园所形成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对学生有着直接或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具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和“滴水穿石”的力量。第四,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小学生及教师的人格塑造有着独特的资源优势。重义轻利、天人合一、修己安人、贵和尚中、忧国忧民等基本精神和价值观念,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是重建当代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思想资料,是校园德育建设的丰硕资源。传统文化中完备的德育内容和理论,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都是道德教育的首要内容。

第四、开展教研活动

各学校要把学习经典作为校本教研的内容之一,组织教师对经典原著进行研究,对原文理解有歧义的部分进行研究,对教法学法进行研究,以增强教师的文化修养、道德修养和研究能力。使国学教育更加符合本校教育工作实际。

第五、拓宽活动渠道

我校要围绕学习传统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师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要与读书、书法、绘画、歌咏、板报、校园剧、辩论、竞赛等活动结合起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篇6

引言

所谓优秀传统文化,指的是在文明演化中所沉淀的反映民族精神内涵和文化风貌特征的并对民族历史起积极作用,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称。中国传统文化是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大融合。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易经》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体现在“德”、“善”、“和”三个方面。如:《大学》中记载:“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德”指人的本性、品德。《尚书·皋陶谟》对“德”有明确的要求,提出“九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善”指好的行为、品质,是内在的德性主导下的外在良好行为。“和”是指相安,谐调,“君子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和”的概念体现了人与社会、自然的协调共生、长远发展。三个方面的结合,很好地体现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换个角度思考,即“道德观”、“价值观”、“人际观”三者的相融合。一个民族的发展是建立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上的,传承是国家发展的源泉,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一、大学校园文化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一)现实社会中道德观的缺失,价值观的扭曲和人际观的变异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际观”。当今大学生对外来文化盲目崇拜,甚至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的现象越来越多,崇尚美国大片、韩剧、日本动漫、洋快餐甚至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缺乏对多元文化的批判分析能力;另外,社会中存在道德失范的行为令人难以置信,如很多人面对路边跌倒的老人有“恐惧症”,学术不端,考试作弊,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等;近年来过圣诞节的人越来越多,而如中秋节,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却倍受冷落;近期又有报道称,教师节变成“送礼节”;人际交往中见利思义、诚实守信的人越来越少。这种价值观的扭曲和人际观的变异现象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践行不足。

(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不力

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但是历史发展至今,我们继承的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少,尤其大学生认知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发人深省。据《中国教育在线》调查结果显示,50%的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失去兴趣,20%的大学生持无所谓态度,20%是中间派,仅有10%的大学生以我们的传统文化为自豪。除此之外,大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占大量时间的是应用型书籍和娱乐休闲性书籍,而对于古代经、史、子、集的阅读与之形成鲜明对比。同时,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生对于文学、历史、哲学知识很少涉猎,对于传统文化不甚了解。这些现象充分表明我们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做的不够。

(三)民族高校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双重特殊地位

民族高校学生在地域经济、民族习俗、宗教信仰和人格品质上都具有明显的特征。西北民族大学学生中有65%以上是少数民族,与其他一流大学相比,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方面有一定的差距,比如双语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普遍较低,对优秀传统文化了解极少。长期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受地域、宗教、风俗习惯影响很大,使他们很难接受一些新的、积极向上的观念和思想,其观念也很难转变。可见,在民族高校校园文化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水平较低,民族高校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我国55个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构成元素之一。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应更好地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民族高校就是一个很好的保护、学习、传承并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地。所以,在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族高校有着双重的特殊地位。

二、如何在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

(一)加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规划

校园制度文化环境是依据学校有意识选择的、具有强烈的规范性、组织性、秩序性,属于校园范围内必须强制执行和严格遵守的文化类型,如培养目标、校规、校纪、教学及管理制度,以及相应形成的严密的组织机构。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而其内在机制建设是保障。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建设优秀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推进了德育建设,提高了学校的发展层次,形成了具有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出了一个文明、和谐的校园。

但是,在校园文化内在机制的规划中还有些不足之处。比如:在教学方面,双语少数民族班中开设古代文化课的很少,例如《论语》、《易经》等;汉族学生班中开设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基础课也很必要,能使汉族学生了解更多的少数民族语言及其文化。在校园文化活动方面,增加更多的民族特色文化活动,如成立社团,开展民族文化活动,做好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同学之间的团结和文化交流。

(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

20xx年***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中国***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并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重大战略任务。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来进行。物质文化方面,传统文化主要表现在特色建筑、服饰等,将其文化内涵赋予实物之上以表现其魅力,给人们以视觉美。精神文化方面传统文化从信念、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方式等表现出一种内在美,使得我们能在人格塑造、道德情感、价值取向方面树立崇高的目标。目前,物质文化方面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忽视了精神文化方面,这也是导致社会上出现“怪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在开发和研究少数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应拓宽领域,学校开设有藏语、蒙古语、维吾尔语的本科学院并有其硕士点、博士点。但有很多少数民族有语言,其文字却在传承中被丢失、遗弃,如:土族、东乡族、侗族、哈尼族等,我们觉得民族院校有义务去挖掘这些资源,挽回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上的损失。民族院校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中更应责无旁贷。

(三)在实践中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真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优秀传统文化只有通过实践检验才能得到认可,而被认可的传统文化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加大力度、全方位的进行教育和熏陶。西北民族大学坚持德育为先,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价值追求,汇聚各民族优秀文化,发挥多元文化共生存的优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努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曾先后两次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光荣称号。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体现,是育人的重要途径。为此,学校充分挖掘潜力,广泛运用教育资源,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在校内,开展讲座、会谈、民族教育月等,在校外,应让学生走进少数民族地区,亲身体验其文化,在实践中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真谛。

三、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前景展望

(一)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底蕴丰厚,有助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胡锦涛***说过:“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绝,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民族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是社会总体道德素养提升的标志。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市场经济和物欲突显、而社会道德相对缺失的今天,坚持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我们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提高校园文化的综合实力,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支撑,少数民族文化为特色,使学校校园文化底蕴丰厚,以便更好地实现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

(三)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

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在充分挖掘和阐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价值的基础上,使之全方位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强大的校园文化软实力。大学是培养国家高层次人才的摇篮,大学生则是建设国家的中流砥柱,民族高校地位和文化的特殊性更需要我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先进性体现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上,而大学生自身的道德素养和高校的文化底蕴就很好的反映了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可见,在当今国际竞争力极强的形势下,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使我们国家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迫在眉睫的要务。

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篇7

为进一步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传统和美德,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奠定基础。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职业院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学院工作的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与加强学院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结合起来,与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及长远发展结合起来,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认真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培养既有职业技能、又有文化知识的技术技能人才。

二、活动时间及内容

(一)活动时间

20xx年12月至20xx年5月

(二)内容形式

1.开展诵读经典活动,营造书香校园

每学期开展一次主题为“我读书,我快乐,我成长”的“人人诵读中华经典活动”。充分利用学院图书馆、班级图书角,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推荐读物、读本,开展“我与好书同行”活动,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提高读写能力,夯实文化底蕴,陶冶情操。(由教务处、宣传部、团委负责)

2.组织主题班会,出一期主题黑板报,开展传统节日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组织开展“明礼知耻·崇德向善”主题班会。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省委“五礼五耻”10字和孝老爱亲、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团结友爱等开展讨论。每学期各班出一期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为主要内容的黑板报,并进行评比。利用传统节日在学生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开展礼仪培训。在校园营造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氛围。(由学工部、各系负责)

3.利用道德讲堂,举办系列讲座,上好一堂传统文化课,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利用道德讲堂,开展系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讲座。发挥道德讲堂文化育人的功能。上好一堂传统文化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由宣传部、团委、教务处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营造良好氛围。切实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引领广大师生自觉和主动参与活动中来,充分利用宣传栏、展板、校园网、校园广播等媒介做好活动宣传报道工作,加深学习中华优秀传统知识的力度,不断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大力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广泛宣传学院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的情况。

(二)做好几个相结合。以优秀传统文化课题为切入点,做好传统文化与校园特色文化的相结合;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生养成教育相结合;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常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抓节点活动,充分利用好重要传统节日,突出传统文化的内涵,讲解传统文化知识,举行特色活动,让广大学生在参与中亲身体验节日习俗,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三)抓师生互动,做好示范。学院全体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学生干部要积极主动参与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带头研读经典,带头践行中华传统文明,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学习、宣传、实践活动,努力形成师生互动、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全体师生进一步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篇8

优秀文化对于校园文化建设至关重要,需要学校和学生共同努力,积极构建良好的校园风气,使传统文化融入校园各个方面,提升学校的社会形象。

一、学校要积极主动引入优秀传统文化,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发展不能只注重硬件设备、校园建设等硬实力的内容,同时还要注重校园软实力建设,让学校不但有顶尖的科学技术,同时也有深厚的校园文化。具体来讲,学校要增强对学生实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历史文化知识;经常举办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活动;要增开语文和其他相关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让学生奋斗有了更为清晰的方向,这样学生就不会被低俗文化所影响,逐步形成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品格。

范自我 

校园文化建设不但需要学校的努力,同时还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让学生对学习传统文化有更为清晰的理解。这样,学生就能够按照传统文化来要求自己,对自己身上存有的问题实行审视和纠正,积极学习,汲取丰富的文化营养,对那些低俗文化坚决拒绝。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传统文化熏陶中获得最大益处,促动自己文化水平的提升,同时也促动了校园文化的建设。

三、积极举办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吸收传统文化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将各种传统文化形式如戏曲、国画、书法、武术、太极等引进校园;举办文化艺术节,通过歌舞、戏曲、歌剧等形式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表现出来,会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活动中逐步理解和接受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修养,也使校园形成了浓郁的弘扬传统文化的气氛。

弘扬传统文化,学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课堂是文化传承的主阵地,教师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引领者。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校园建设和人才培养至关重要。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形成准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提升学生素养,树立良好的校园形象,保障学校健康持久的久发展。

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篇9

如何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是青岛校园文化建设一直要做的事情,必须做好这些细节。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文化环境、学校传统、学校精神、校园制度和文化活动的总称,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活动文化。校园文化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对于增强学校教育的感染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充分发挥这些功能,要求校园文化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孔融让梨。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指反映民族精神内涵和文化风貌,对民族历史起积极作用,促进历史发展的思想文化和观念形式的总称。

中国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与之相对应的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道德传统。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学校教育效率的重要保证,也为校园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发展动力。

墨水-记录文化。

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全体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中,主体的主动性得到调动,校园文化才能得到创新和发展。因此,必须努力提高校园主体的人文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人文文化积淀丰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了几千年文明的智慧,包括反映民族精神的基本价值观,如自强不息、崇尚和谐、重义轻利等。

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可以在传承和弘扬中创造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增强学校的人文底蕴;在把握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的基础上,引导校园主体注重个人道德和品行的修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积极健康的校园主流文化,为校园主体提供精神支持和精神安慰。

荥阳四中校园文化建设。

如何更好地将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开设更多关于传统文化的课程,系统地对中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纳入教学大纲,开设更多关于传统文化的课程,系统有针对性地教育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倡导和鼓励学生组成各种兴趣小组,学习国学名著,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精心组织活动,让广大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的影响下升华思想。

精心设计和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活动,如邀请校内外专家举办一系列弘扬传统文化的专题讲座;充分利用节日和纪念日,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民族精神的主旋律;组织以班级为单位的中国传统文化主题演讲比赛、征文比赛、书画比赛、歌舞比赛,让学生感受经典。

启迪人生。

置身于这样的校园文化中,师生员工很容易实现耳濡目染,促进主体人文意识的养成,提升主体平等向善、独立自信的人文情怀。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发挥其对学校人文底蕴的形成、对主体人文意识养成和主体性调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篇10

一、搭建课程体系

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第一步是要搭建相应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在课程中了解、感受和体验传统文化。这些课程可以包括中国文化、中国历史、民族传统文化、书法、绘画等等。在这些课程中,教师应该遵循“传承、创新、实践、交流”的原则,以自主学习和体验为主导,让学生更加主动地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

另外,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生需要和兴趣,注重启发学生自主探究、思考和研究的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传统文化,才能真正使他们在身心上接受和认同传统文化,并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

二、强化校园文化氛围

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也可以体现在校园文化氛围的建设中。学校可以在校园内设置传统文化展览、文化嘉年华、文艺晚会等传统文化活动,吸引学生的关注。同时,学校也可以在学生活动中注入传统文化元素,增加文化品味和品位。

此外,学校还可以建立各类文化俱乐部,吸引志同道合的学生参加。这种方式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归属感,也能有效加强校园文化氛围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和体验机会。

三、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

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包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承袭和创新的精神理念等。同时,学生应该通过传统文化信仰、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学习,建立自己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培养学生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教授传统文化的思考方法,例如启发性问题学习法、类比学习法、经验学习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理解来认识传统文化。这样不仅能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也能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人文素质,更有利于其成为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综合人才。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在传统文化的学习、校园文化氛围的建设以及学生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的培养等方面,都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和耐心。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推动现代社会的健康发展,并为塑造更加健康和向上的新时代人才贡献更大力量。

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篇11

文化自信是党***提出的重要方针,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文化自信的底气和依据。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需要学校积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推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

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民族精神建设、社会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而学生作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传承力量[1]。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引导学生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校园文化内容得到丰富

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人文资源。因此学校应对这些文化中的智慧、神韵等深入挖掘和弘扬,以便与校园文化建设更好地融合。通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这些含有深刻思想与内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促使校园文化得到丰富。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构建和谐校园环境

结合校园实际情况,合理布置环境,重点打造建筑、雕塑、喷泉等校园元素,促使校园环境的整体立意、人文气息得到增强,学生不断增强的审美需求和文化需求得到有效满足[2]。校园环境承载着校园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借助设计的优化。例如,在校园绿化规划过程中,学校要将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传统思想体现出来;将名人警句张贴于校园墙壁上,对历史人物雕像科学树立,以历史人物命名校园建筑等,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等内容充分彰显出来。再如,学校还可以对传统节日场所进行开辟,以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纪念和弘扬,这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形象化、具体化将会得到实现,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也能够得到显著增强。

(二)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科学开设,能够促使学生的课余生活得到丰富,学生也能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将个人的才能和特长充分展现出来[3]。在这些校园文化活动中,学校要引导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对校园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切实感悟,进而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提升的目标,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可以在校园文化活动实施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相关人员需要对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活动对接形式深入思考,对校园活动合理设计,促使校园活动的文化底蕴得到增强。例如,可以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将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实施下去;也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我爱经典”等主题的演讲比赛等。要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的课堂学习相融合,将传统文化的凝聚力、感染力发挥出来,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总之,学校要在校园精神提炼过程中积极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发挥出来。

(三)完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支持着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同时也属于潜在的教育力量,能够对学生的思想情感、道德行为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需要在校园制度文化构建中积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优势,将校园制度的规范功能、导向功能充分发挥出来。要想将校园制度文化的功能和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学校需要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制度文化,依据平等、公正等理念,对校园规章制度体系大力完善,鼓励那些正确行为,惩戒不良和错误行为,引导学生能够对自己、他人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此外,学校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作用,在增强制度管理的基础上,还需要充分贯彻人文关怀,给予学生足够的理解和尊重,以便促使学生的认可度得到提升,能够自觉地将制度规范落实于日常学习、生活实践中。

三、结语

在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需要学校积极挖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采取科学的措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校园文化建设效果,还可以有效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篇12

传统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推动我国历史前进的一种力量,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也是实现中华腾飞的思想基础和强大动力。传统文化教育是我国整个思想教育的基本工程,也是学校思想教育的主旋律和永恒的主题。为了使我校更好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特拟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通过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通过深化校园文化内涵,创新学校文化,构建适宜学生成长的和谐校园;根据青少年成长的客观规律,高处着眼,小处着手,把口号变成行动。

使青少年在系列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和教育;通过青少年的实践体验,使青少年情感得以升华,行为得以内化,逐步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增强青少年的道德规范意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2、基本原则:

一是贴近生活原则。这次教育活动要与学校生活,尤其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受到教育,在教育中学会生活。要根据未成年人身心特点,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

二是继承创新原则。教育活动既要体现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要求,又要体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要求,在创新过程中形成学校特色,实现“一个年级一特色”,“—个年级一精品”。

三是实践体验原则。主体活动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加强学生的道德实践环节,帮助学生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达到在实践中认知,在实践中养成的目的。

二、活动主题

深化校园文化建设观念,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创设和谐校园环境,践行“忠、孝、礼、诚”主题教育活动。“忠”:以精忠报国、爱校爱班为主线,贯穿培养青少年政治素质方面的要求;“孝”:以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为主线,贯穿培养青少年生活真情、情感亲情等方面的要求;“礼”:以、谈吐儒雅、行为文雅、为主线,贯穿培养青少年行为习惯以及情趣、志趣方面的要求;“诚”:以诚实守信、以诚相待为主线,贯穿培养青少年道德品质修养方面的要求。

三、活动内容和形式

1、爱国爱校爱班教育(13日—17日)

(1)利用板报、宣传栏等宣传爱国主义知识,校园广播站要经常性地播放爱国主义歌曲,努力在全校营造爱国主义教育氛围。各班要定期更新黑板报。内容以宣传祖国的发展变化为主。

(2)班主任负责开“我爱我班”主题班会,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让学生自我参与,自我接受教育。

(3)利用升旗开展“爱国爱校爱班”教育。

(4)以“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组织一次演讲比赛。

2、感恩教育(20日—24日)

(1)利用板报、宣传栏、校园广播站等宣传孝道。

(2)各班级召开《感恩从心开始让爱温暖彼此》的主题班会

(3)各班级都要确立自己的“感恩老师”教育活动口号。上课前对上课的老师说声:您辛苦了。下课说声:谢谢您老师。

(4)利用升旗开展“感恩”教育

3、礼仪教育(27日—31日)

(1)各班组织开展“学礼仪、讲美德,做文明学生”主题班班会

(2)开展“读百家箴言,摘礼仪佳句”的读书活动。组织学生网上或书报杂志等收集相关资料,各班整理并编写出简易读本,并总结本班的礼仪标语。

(3)开展“礼仪之星”评选活动。

(4)利用升旗开展“礼仪”教育

4、诚信教育(11月3日—11月7日)

(1)各班组织开展“诚信回归”主题班班会

(2)结合实际开展一次“诚信伴我行”的征文比赛。

(3)开展“诚信”五个一活动:收集一个讲“诚信”的故()事;收集一条讲“诚信”的格言;出一期“诚信”在身边的黑板报;写一封呼吁“诚信”的书信;召开一个“诚信回归”的班会。

(4)利用升旗开展“诚信”教育

四、活动要求

1、加大宣传力度,创造浓厚的’舆论氛围。通过倡议书、广播站、宣传栏、班团队会、国旗下讲话等多种形式将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宣传到每一位教师,每一个学生,并争取家长的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2、传统文化教育要长抓不懈,寓教于各项主题教育活动之中,寓教于课堂教学之中,抓好养成。各年级、各班一定要强化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练,让传统文化教育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

3、加强师德建设,教师要学会“四个一”,即一张笑脸相迎、一句好话回应、一双眼神鼓励、一颗爱心相待。以身作则,做好学生的表率,起到带头和示范作用。

4、各年级、各班要根据学校实施方案,结合班情,拟定出自己班级实施的具体方案,因需而搞,形式多样,凸现特色。要作好记录,每阶段有一份主题活动设计及活动后的感想。

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篇13

一、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理念文化

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知荣明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总结和改进,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思想体系,确立了以“崇圣尚贤”为主题的圣贤教育,形成了较为系统地特色理念文化。

办学理念:汲取圣贤智慧提升核心素养践行立德树人

校训:崇圣尚贤。即以圣贤的道德要求自己,“志于道、立于德、据于仁,游于艺”,引导师生求真向善,笃学敏行,快乐成长。

培养目标:

志存高远、诚信仁爱、笃学敏行、身心两健的现代少年。志存高远,表现为志远大、爱家乡、勇报国;诚信仁爱,表现为讲诚信、有爱心、会做人;笃学敏行,表现为爱科学、勤学习、善探究、勇实践,能创新;身心两健,表现为会健体、好阳光、乐成长。

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制度文化

1.实施尚贤管理

尚贤管理是指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的自然、社会属性,注重人的发展需求,刚柔并济、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着眼于文化上引领、制度上规范、评价上激励、人格上凝聚。主要包含六个方面: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信念;2.秉承立德树人的育人思想;3.营建积极向上的教育文化;4.建立科学民主的教育制度;5.构筑安定有序的育人环境;6.形成家校共育的育人合力。

2.建立科学民主的教育制度

经过近一年的时间,完成了一章程五制度的制定,被***教科所方铭琳博士在点评时给予高度评价。五项制度(校务委员会制度、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学术委员会制度、家委会制度、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制度)也经历了校委会的多次磋商,经过了全体老师的几次讨论最终定稿,完善了相关制度的机构组织,对学校管理和各项工作的推进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课程文化

1.探索崇文课程,体现生本化课程文化

我们崇文课程的定义,指国家课程校本化、学校课程生本化,体现为学校以课程统整为形式的多元化动态生成课程。操作步骤:一是教师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内涵,精心研读所任教学科的课程标准,以此为基础有效地进行课程的统整。二是学科内整合:对自己任教学科的内容,教师根据个人实际、学生实际适当地进行增、删、减、替换的尝试,以达到学科内的优化。三是学科间的整合。从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转型为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跨学科教学。

2.实施崇文课堂,体现生命化课堂文化

崇文课堂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生命智慧。树立“发展为本”的理念,加强知识学习,注重思维与能力培养,重视精神锻造,全面提升学生的生命智慧;树立“在生活中学习”的理念,融通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实施跨学科教学和深度学习;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理念,坚持以学为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实现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的转变;树立“育人为本”的理念,以学评教,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归依。

3.开展社团活动,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以中华传统艺术、传统项目为内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有乒乓球、剪纸、面塑、书法、棋艺等等。学生采取自愿报名的形式参与到各社团的活动中去,每周三课外活动时间进行活动,节假日以少年宫的形式定时开放。在辅导老师方面,学校选配专业老师进行指导授课,此外,我们还聘请校外辅导老师进行授课,来弥补特长老师不足的问题。经过一年多的社团活动,我校学生也出了不少优秀作品,在各级大赛中荣获很多奖项。我们将《弟子规》以校本课程的形式进行授课,每周一节,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将《弟子规》划分成三个层次,张贴在三层的楼道中,供学生随时诵读。

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行为文化

1.学校围绕“圣贤教育”,确立了系列化德育教育主题——尚德教育

尚德教育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志向高远的爱国主义教育为引领,以诚信爱心的做人教育为基础,以阳光和谐的生态教育为主体,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生成道德智慧,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健康成长。尚德教育的理念是抓德育就是抓质量,目标是学会做人。我们将尚德教育分为励志教育、诚信教育、生命教育、环保教育、养成教育、礼仪教育六个方面,每项教育都制定有详细的活动方案,每周一主题,每学期一循环,扎实有效开展活动。

2.树立“我的班级我自主”

即:人人都是管理者的班级自主化管理理念,建立学习小组和行政班委的管理組织,实施自主定标和自主检查,采用四反馈、四清的评价方式,实现星际达标和人人闪光。在自主管理的班级里,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每个学生都是管理者,又都是被管理者,学生在参与中感觉到自己是班级的一员,应该为管理班级尽自己的义务和责任,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增强了学生间的对话与交流,加深学生互相之间的信任与了解。在这种满足学生主体性和自主发展的氛围中,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会得到充分调动,与人共事、与人合作、与人竞争、与人发展的热情会空前高涨,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五、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环境文化

我们的总体思路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以崇圣尚贤为主题,建设圣贤校园,努力通过打造“三风”,即园林风格、书院风范、名校风采,建设“三园”,即探索求知的学园、生动活泼的乐园、充满亲情的家园,践行“圣贤”学校文化。目前,已完成了教学楼楼道、校园墙壁、部分科室的文化创设。另外,我们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系统,植入《弟子规》歌曲,在早上七点至七点半半个小时的时间进行诵唱,下午课外活动时间,播放《校歌》、《四德歌》。以圣贤为主题的文化建设已初步成型。

校园文化建设处在一个多元化变革时期,我校在这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文化体系,同时也存在一些困惑和制约因素,如社会、家长、教师、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漠视与淡忘;理科知识过剩,人文素养严重不足等问题。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正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让传统文化精华成为构建校园文化主题的思路,无疑是对“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这一精神的准确理解,我们学校将坚持不懈的探索下去。

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篇14

一、指导思想

文化作为人类活动的结晶,集中反映了民族精神、民族生活和民族经验。每一部伟大的作品都来自于时代、民族、国家以及整个人类进步发展的深刻关心与思考,承载和传递着民族的血液和精髓,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今后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要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武术等课程,以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演讲时指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基于以上认识,着眼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人文素质教育,努力加强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加强学生的特长培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坚持以引导激励为主、多方面渗透熏陶的原则,采取结合各科教学、融入少先队活动、链接闲暇教育等方式积极开展古诗文诵读、传统美德和礼仪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画、书法、舞蹈、民族乐器和古乐欣赏等活动。学校充分认识开展“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活动的重要意义,以此提升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

二、我们的思考

1、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当今中国的青少年,他们生在和平年代,长在太平盛世,

没有经历**、饥荒和瘟疫等艰难困苦,在阳光雨露中成长。改革开放以后,社会进入转型时期,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东西文化剧烈碰撞,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上物欲横流,这一切都构成了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背景,使得部分青少年丧失比较和鉴别能力,极易迷失方向。如何有效地教育好孩子,是我们面临着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树德立志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教育核心问题,是教育工作者长期的奋斗目标。国家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西方国家早就瞄上了中国的人才资源,他们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不惜重金,抢挖我们的精英人才。西方精神文化产品的进入,实际上就是文化渗透,用他们的价值观来影响我们的青少年。在这场关系国运兴衰的斗争中,我们并非束手无策,我们除了要继续坚持用各种常规思想教育手段外,还必须拿起得天独厚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武器,不懈地教化和熏陶我们的后代。

2、丰富的内涵

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连绵五千年,积累了丰厚的精神财富,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它的博大精深早已令世界折服。今天它仍在国家建设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也为世界各国所借鉴,这在四大文明古国中是绝无仅有的。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东方文明领先世界数千年,这是不争的事实,更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与骄傲。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唐诗、宋词和元曲,它还涵盖了哲学、政治、经济等所有的社会领域。

它教给人们道德伦理、风俗礼仪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从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正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化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铸就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朴实无华、明礼守信、热爱和平、自强不息的民族秉性。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宝库,它也是取之不尽的思想宝藏。面对如此无价的民族瑰宝,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充分发掘它来教化子孙,塑造新时代龙的传人。当然,中国传统文化也得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要与时俱进,不断地完善与发展。

三、目标与内容

目标:

1、传承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明;

2、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表现形式;

3、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有关的传统文化;

4、知道中国传统文化对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性。

内容:

1、中国书法艺术

2、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国画)

5、中国民族服装化

8、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唐诗、宋词)

9、中国民族音乐(含民族器乐)

四、我们的设想与做法

(一)设想:针对小学生思想品德的需要,除思想品德课外,

我们觉得还应对语文等课程、教材做相应的改革和调整,突出重点,强化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教育。教学形式应力求生动活泼,注意实效。可精编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题材的专题视听资料(或反映有关中国历代杰出人物的生平事迹,或展现祖国壮美山河、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的资料)加以编辑整理,形成系列教材,有计划地纳入德育课堂。此外,学校要利用各种形式,有目的地强化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认知,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小学生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让我们的学生做一个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中国人。

(二)做法:

1、结合课程改革,开设拓展课与探究课,开发校本课程。

2、营造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如学校文化布置、举行中国传统文化节(书画展、唐诗宋词吟颂比赛、民族音乐表演等)

3、组建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主要由班主任、语文教师、品德与社会课教师、音乐美术、拓展课探究课教师组成。通过校本培训等多种途径培训教师。

4、通过《学校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的开展,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让孩子打好传统的根基。

48 39236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