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实用(精彩10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实用(精彩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第一篇】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程改革的今天,应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兴趣的潜在因素。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境,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适宜的问题,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做到一上课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学习状态”,这是上好课的第—步。
1.讲究授课艺术,课堂有新意。在课堂组织时注意方法和语言的艺术性。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协助者。教师的角色便是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和主动担当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反复朗读课文,品味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精炼。学生具有好奇心和好胜的特点,只有不断的更新和变换方法,才能激发探知和求知欲。精心备课,有特色有创意以精湛的艺术获得学生认可。为课堂注入鲜明的时代艺术活水。
2.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尊重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必须做学生信赖、喜欢的老师,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上课时应用循循善诱的语言启发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应用期待的目光看待他们。回答错了既不能讽刺,也不能不加理睬,而是耐心的引导这些学生,使之正确的回答完毕,再予以肯定。这样,学生体会到探索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3.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严谨活泼的课堂氛围。教师必须相信学生有潜在的尝试能力,对学生的探索活动要充满信心,循循善诱。创设师生心理相容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老师既是师长,也是最可亲近,的朋友,可以与之交心的朋友。一般情况下,上课半小时以后一些学生因为端坐时间较长,感觉不太舒服,导致精力的分散和课堂效率的下滑。这时,我会不失时机地让学生站起来模仿一个动作,齐诵一句口号,分组朗读一组对话等。配音朗读,依次表演,学生的优选表演会赢得热烈掌声。一个随意的安排,也许就成为一个亮点!
4.运用多媒体教学,营造轻松环境,调动兴趣。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多媒体教学具有多彩的画面、动听的旋律的独特效果,鲜明的表现力和直观的形象性,最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唤起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状态。
发现学生学习的亮点,让他尝到成功的喜悦,并且针对做得好的地方进行表扬,然后再委婉的对他提出更高的要求,告诉他你的期望,他一定兴趣高涨,会调动所有神经去学习。这样他的学习兴趣就会更浓烈。十次说教不如给学生一次表扬,十次表扬不如给学生一次成功。每个学生都愿意学有进步和获得成功。
思考和质疑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质疑是动脑思考的结果,也是学生创造的起点。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学中,我们常常设置一些质疑的环节,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很多方式去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感受到自己发现并提问与自我解决问题的乐趣,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共同讨论并得出了较满意的答案。可见在教学中,教师鼓励质疑,会大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富有情趣、幽默、诱导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科学的选取教学方法,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方式,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方法引导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的探究想法。
设计形式多变的课外作业,让学生在作业中玩,在作业中学习,甚至在作业中培养创新能力,给爸妈讲故事,编课本剧,采访等实践活动作业。
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要讲究语言艺术,并且要多元化,给学生新颖、多样的评价,让学生明确自己哪里表现得好,哪里还需要进步。采用积分、送礼物、发奖品、赠荣誉证书等方式激励学习的兴趣。
总之,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是调动学生情感的主要因素。因此,只要我们巧妙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第二篇】
1、积极期望。积极期望就是从改善学习者自身的心理状态入手,对自己不喜欢的学科充满信心,相信该学科是非常有趣的,自己一定会对这门学科产生信心。想像中的“兴趣”会推动我们认真学习该学科,从而导致对此学科真正感兴趣。一位学生对学习地理毫无兴趣,怀着一种焦急的心情等待下课铃声,为了培养对地理的兴趣,他作了这样的练习:“我喜欢你,地理!”重复几遍之后,他觉得地理不像从前那样枯燥无味了。第二天他在图书馆借了一本有关地理的书,回家后,收拾一下房间,高高兴兴地读了起来,再上地理课时也开始听老师讲解了,后来很喜欢地理,总是急不可待地盼着上地理课。
2、从可以达到的小目标开始。在学习之初,确定小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不可定得太高,应从努力可达到的目标开始。不断的进步会提高学习的信心。不要期望在短期内将成绩提高上去,有的同学往往努力学习一两周,结果发现成绩提高不大,就失去信心,从而厌恶学习。持之以恒地努力,一个一个小目标的实现,是实现大目标的开始。
3、了解学习目的,间接建立兴趣。学习目的,是指某学科的学习结果是什麽,为什么要学习该学科。当学习该学科没有太强的吸引力时,对最终目标的了解是很重要的。学习过程多半都是要经过长期艰苦努力的,这种艰巨性往往让人望而却步,而学习又是学生的天职,不能不学,所以要认真了解每门学科的学习目的。看书上的绪言部分,听老师介绍学科发展的趋势,或从国家、社会的发展前景的高度去看待各门学科。例如,记外语单词和语法规则,常常是枯躁无味的。但记住以后,会给听、说、读、写、译等技能的培养带来很大的帮助,而且考试中也会得高分。如果我们对学习的个人意义及社会意义有较深刻的理解,就会认真学习各门功课,从而对各科的学习发生浓厚的兴趣。
4、培养自我成功感,以培养直接的学习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每取得一个小的成功,就进行自我奖赏,达到甚么目标,就给自己什么样的奖励。有小进步,实现小目标则小奖赏,如让自己去玩一次自己想玩的东西;有中进步、实现中目标则中奖励,如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画或乐器等;有大进步、实现大目标则大奖励,如周末旅游等。这样通过渐次奖励来巩固自己的行为,有助于产生自我成功感,不知不觉就会建立起直接兴趣。
5、把原有的其他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以培养新的学习兴趣。每个人在少年儿童时期都有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事,如爱玩汽车、爱搭积木等。到了高年级后,就应当去发现、了解与爱好有关的知识,如怎样当个好驾驶员?汽车是如何发动的?汽车的构造原理是什麽?我所学的知识中那些和它们有关系?这样就把对学习的兴趣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爱因斯坦中学时只对物理感兴趣,不喜欢数学,后来他在向纵深研究物理时发现数学是其基础,便又产生了对数学的兴趣。又如你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不感兴趣,而对写作非常感兴趣。这样你可以通过写作练习,体会出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对写作的重要意义,从而增强对语文基础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6、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确立稳定的兴趣。用学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一是能巩固知识,而是能修证知识,三是能带来自我成功的喜悦情绪。这种喜悦情绪正式建立稳定持久的兴趣所必需的。
7、保持兴趣的最容易的方法是不断地提问题。当你为回答或解答一个问题而去读书时,你的学习就带有目的性,就有了兴趣。准备一些问题是很容易的,仅仅把每节的标题成问题就是了。例如学习阿基米德定律时,你可问:阿基米德定律的内容是什麽?它是怎样发现的?怎样证明它的结论是对的?它的公式是什么?使用它应注意甚麽问题?我能否用其他的办法推出?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一开始你强迫自己详细看下去,但是,一旦你真正的往下看,你就会被吸引住。
8、想像学习成功后的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当我们满腔热情地去做任何一件事前,一般都对它的结果有了预期的想象,而坚持去做这件事情。例如你想像某个电影非常好看才促使你去看,假如你事先想像这个电影不好看,那么你一定不去看。厨师想象出自己做出来的佳肴是什么味道,继而辛苦劳作;作曲家想象出自己作出的曲子会产生什麽样的声音,从而激发出他的创作热情。你可以想象出考试成绩优秀,可以顺利进入大学,为家庭为社会作出贡献,为个人创造好的前程。也可以想象出考试成绩优秀,得到老师、家长的赞扬,得到同学们的羡慕等,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想像会帮你成功。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第三篇】
古人云:“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因此,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否,只有当学生对其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时,才会乐意去学,才会去积极思维,才会受教育于轻松愉快之中,这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及提高教学质量是行之有效的。
如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使课活起来,如何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呢?教学实践证明,只要教师认真专研教材,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备学生、备方法,选择灵活多样的、切合实际的方法,就一定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大胆创新尝试,寻求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法,正确把握知识,让学生成为学生的主人,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创设导入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的动力,数学教学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能否保持和发展。为此,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启动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措施。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人都有一种好奇心理,为此教学中巧妙地设置情境,能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依据每堂课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恰当的导入语,是上好新课的关键。创设导入情境的目的,是把学生的动机、兴趣迁移到学习上来,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产生探索的欲望。设置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或悬念,能起到较好的效果,从而开拓思维。学生的探究欲望油然而生,处使他们集中精力,开动脑筋,创造的灵感油然而生,学生带着探究欲望走进课堂。
二、巧设“设问”,激发探究兴趣。
“设问”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主要方式。是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师生之间的互动必不可少的,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为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感受数学思想,从而到达教学目的,“设问”在其中起到了引领作用。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激发学生“无疑而有疑,有疑而思解”,那么能使学生达到“解疑而心悦”的境界。数学讲究严密性和逻辑性,因此学数学常被视为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然而,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就如同投在学生心田中的一颗石子,能激起学生思考的波浪。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入门教师,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设疑,巧于设疑,通过设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学生就能随着设置的疑点,不断地探索下去,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来。
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设问”,打破学生头脑中的平静,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的思维进程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停滞了,要重启;受阻了,要疏导;判断和指向错了,要纠正;正确了,要肯定。课堂上,有效的“设问”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同时也是信息输出和反馈的桥梁,但要注意“满堂灌”,左一个“是不是”,又一个“是不是”,形式热闹而设问肤浅。
三、创设和谐氛围,激发探究兴趣。
在教学活动中,素质教育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评价一节课的好坏,更多的应看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教师要千方百计的营造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驱使学生想学,乐学。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活跃课堂心里氛围,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和为学生提供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基础。教师微笑的面容、亲切的目光,可以消除师生间的鸿沟,缩短师生间情感的距离,可以给课堂定下一个愉快而安详的基调,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
当学生做错题时,教师要耐心的点把,对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更不能歧视,要同情关心他们,要多帮助多辅导,多给他们一些表现自己进步的机会。要努力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妙的进步也要及时表扬和鼓励,排除学习数学的消极心理障碍。教师要常用亲切、温和的言行去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和蔼的表情、温和的声调、期待的目光以及恰当的手势都能点燃学生心中的乐学之火。
四、设计竞赛形式,激发探究兴趣。
“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强大愿望。”苏霍姆斯基提醒我们:“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的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学生都有很强的好胜心,所以在教学中要创造一个竞争的学习环境,这样可以有效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中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以积分的形式让学生展开比赛。抢答、辩论对于活跃数学课堂,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思维能力是很有价值的,使课堂成为学生体验成功、展示自我的舞台。
五、设计数学活动,激发探究的兴趣。
让他们在实践和交流中享受到乐趣。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寻找多样的教学方法,使枯燥乏味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探究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养成勇于探究、敢于新、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不断提高他们分析问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第四篇】
“用智慧激活英语教学,做幸福的英语老师”让我对如何激活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了以下几点思考:
用老师的热情唤醒学生学习的热情,充满激情的一节课一定会让学生振奋。能充分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学习是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一种活动,师生关系好,学生便爱听你的课,乐于接受你的观点,对这门课有较高的学习热情,自然课堂效益高。
每个人都有一种求胜心理,教师可以此为切入点,巧妙组织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求胜欲望,活跃课堂气氛。组织例如课堂抢答、分组竞赛等活动。
游戏教学是寓教于乐的具体表现。在课堂中精心设计游戏,能使课堂气氛活跃,有新鲜感。游戏的种类应多种多样,不拘一格。虽然我们不能在一节课中总是使用游戏,因为太多的游戏使孩子们烦躁,但我们可以在一节课的大多数教学环节中使用游戏。组织教学中,通过游戏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地集中到课堂上来;操练时,比赛能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复习时,游戏能使枯燥的单词,句型变得可爱。游戏能使情景对话变得简单。巧妙设计游戏活动,能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激活课堂教学。
在教学中,课堂要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状态,老师必须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畅所欲言。语言交流充分地在课堂上展开。这种语言交流不能仅局限于课堂之上,课下交流也非常重要。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惑,帮助其及时解决。通过作业本上的沟通,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在英语教学中适当使用绘画的形式可以从直观上激发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简笔画就是一种直观,便捷,有效的教学方式,也是发展和保持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途径之一。
在英语教学中精美的课件使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并富有艺术性。并且当今英语教学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英语交际的能力。尤其农村学生,学习英语最大的困难就是缺乏英语的语言环境,学生们接触英语的机会少,语言不地道,所学语言不能真实地反映社会文化,在实际生活中也不能得体地、经常地运用。根据学生身心特点,英语教学应发挥多媒体的网络功能,创造各种语言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参与英语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同时不同的颜色搭配,随着不同的内容而变化,让人耳目一新,并能刺激学生的感觉,让他们始终保持着兴奋的学习状态,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
成功的英语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只有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多参与一些积极有效的、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才能使他们快快乐乐地获取知识,轻轻松松提高素质。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第五篇】
美国教育家布鲁诺说:“学习的最大动力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语文教师的担子是不轻的。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开展以下活动来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每天让学生摘录名著中优美的字句,利用早读时间每天读一句,周末进行小结,奖励摘抄句子最佳的同学,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与学生每周一确定读书的内容,利用一周的时间去进行阅读,在下周一的课外活动时间进行赏析。这样,学生有时间去借阅有关书籍,也有时间有针对性地去阅读相关内容。可以采用以下步骤:1.全班分为若干小组;2.每一小组确定一位负责人,检查本组成员的读书笔记;3.每一个小组确定一位中心发言人,说说书中最欣赏的是什么,理由是什么,对本小组最大的启发是什么,并朗读本组最喜欢的一段话;4.最后全班通过举手投票的方式选出表现最好的一组,给予奖励。
将朗读与名著阅读结合起来。可以成立朗读兴趣小组,教师对参与的学生进行专门的朗读技能培训。引导学生要用心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把握名著,让学生明白,只有深入理解作品,才能有感情、有节奏、有。
技巧。
地朗读。在兴趣小组成立后,可以通过朗诵比赛、评选“十佳朗读能手”等活动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比赛时还可以让学生们制作好幻灯片,配上音乐,把内容显示到屏幕上,让听众也能更好地享受文字带来的美感。
对于低年级的同学,可以开展故事会活动,让学生有声有色地讲自己最喜欢的故事,并对优秀者给予奖励,这样的活动有利于激发低年级同学的阅读兴趣。
在名著中,有很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初中课文出现的杨修、曹操、范进、香菱、夏洛克等等,这些人物,形象鲜明,各具性格特征,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进行评价,并展开辩论比赛。这种活动既能让学生去阅读名著,也能让学生去深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能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与人生观。
在初中课本中,有很多名家名篇都很受学生喜爱。特别是小说与剧本,学生都有参与分角色朗读的兴趣,比如《智取生辰纲》《杨修之死》《我的叔叔于勒》《变色龙》《威尼斯商人》等。我们还可以让高年级学生自己选拔编剧、导演、演员等,将这些文章改编成剧本,并进行表演,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在课内节选的名著中,有很多都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与之相关的如著名的电影《音乐之声》,动画片《花木兰》,电视剧《三国》《红楼梦》……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影片播放给学生欣赏,让学生对名著的内容有直观的感受。教师还可以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与原著不同之处,建议学生将影片与原著进行比较,感受一下更喜欢哪一种写法,思考影片塑造的人物形象与自己阅读中所感受到的形象是否一致,由此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上课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拓展,要将节选自名著的课文讲得精彩生动,利用它们吊起学生阅读原著的胃口。这样,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到名著面前,使他们对作品有一种向往和期待,读起来自然就有亲近感。同时还要善于营造阅读名著的氛围。从交流的需要出发,学生从名著中就能读出乐趣,读出成就感。比如上《智取生辰纲》时,里面的人物描写非常细致,于是教师就可告知学生,《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将(其中还有三名女将),也是个个性情不同,人人描写传神。学生自然就会在课外找书看。
我们每学期可以举办一次读书征文比赛活动,并给出阅读的范围。要写这类文章,学生就必须以阅读为基础,这样,就会让学生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为写而读,读写互动,既满足了学生喜欢读书的愿望,又保证了他们能够读好书,不盲目无序地乱读。
新课标中指定的阅读的名著各有不同,我们可以以年级为单位,进行名著知识竞赛活动,让学生主动去阅读指定的篇目,从而有效避免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
总而言之,开展读书活动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只要教师引导得当,活动形式符合学生心理,相信一定能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第六篇】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为此,教学中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我注意发奋做好以下几点。
一、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的资料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动地调动全部感官,用心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学生感到亲切的情境。如透过“小猪帮小兔盖房子”学习“比多少”,透过“小动物排队”学习基数、序数。让学生觉得日常生活中充满了数学问题,对数学知识感到亲切可信,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动机。另外要选取与儿童生活密切联系的情境。例如:透过在站台上上、下车的人数来学习加减法。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最容易产生兴趣,如果发生在身边的事情能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就不但能激趣,而且能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透过操作,培养小组合作意识。
“动”是儿童的天性,教学过程中,只有自己亲自动手做一做,才会知道得更多,掌握得更牢。我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操作。如分一分、数一数、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使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在操作中明白新知的来源与发展,体验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愉。同时在教学中,我还提倡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不断创设有好处的问题情境和数学活动激励每一个学生自己去探索数学,独立思考,发表见解,善于倾听其他同学的不一样意见,在小组交流、合作中到达共同获取知识、发展潜质的目的。如在“拼积木”活动中,学习小组透过合作交流、讨论,拼成的形状各种各样。教师再加以点拨和鼓励,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萌发了创新意识。在“随意拼”活动中,让学生利用各种实物和立体模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拼出自己喜爱的东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拼出了火车、大炮、坦克、长颈鹿、机器人等物体形状。这样的实践活动较好地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和“不一样的人学习不一样层次的数学”,使学生在尝到学习乐趣的同时,又激发了求知的欲望。
三、设计趣味性和开放性的练习。
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构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要使学生持续愉快的情绪、振奋的精神,教师就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童真世界出发,设计适于儿童心理特点的吸引学生愿意学的灵活多样的练习形式。如一题多变、开放题、找朋友、做医生等,让学生透过练习,提高学习兴趣。
四、设计适合学生特点的游戏活动。
游戏是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教学中设计如开火车、找朋友、夺红旗等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不仅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明白和运用知识,让学生在一种简单快乐的氛围中解决问题,这样,他不仅仅获得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五、在实践中让学生体验学习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注意应用意识和实践潜质的培养,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用心主动的活动是儿童获取知识、发展潜质的重要途径。一年级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较少,接触社会的范围较窄,在用数学的实践活动中,我多采取模拟现实与数学游戏相结合的形式,选取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活动资料,如跳绳、踢球、赛跑等,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这样就能够给学生以亲切感。
总之,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搞笑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等,使学生透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精编阅读(二):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第七篇】
叶圣陶先生在《论写作教学》中指出:“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心理学的研究也告诉我们,让学生及时看到自己学习的成绩,受到成功的鼓舞,是推动他们学习的强大动力。受此启发,近几年来,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在注意抓其他措施的同时,还试着走这样一条路――通过《海贝》校报,将学生好的习作推荐到报刊,让他们有发表的机会。自《海贝》校报创办八年来,已有30多篇学生习作在《福清时报》《福州日报》《独生子女》《小学生周报》《少年先锋报》《学习方法报》《小学生优秀习作》《读写天地》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事实证明,这样多层次创造学生作文发表的机会,消除个别学生惧怕习作的心理障碍,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强化了学生写作的“心理环境”,既能激发学生个体的作文兴趣,又能调动学生群体的作文积极性,对于帮助学生提高写作热情和写作水平是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经常鼓励和帮助学生反复修改、锤炼佳作,向各级各类报刊杂志投稿,并给以推荐介绍,这是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一条佳径。
首先,有助于学生解放思想,看到自己身上具有的聪明才智和潜力。开始,我也不敢想象自己学生的习作能上报。有一次,我发现《海贝》校报上《我的爷爷》这篇习作确实写得不错,就产生了一个想法:何不将它推荐到报纸去呢?于是我立即和小作者当面商讨,提出修改意见,并告诉她这次向杂志投稿,如果被编辑老师选中,就会变成铅字发表,那么爸爸妈妈、亲戚朋友甚至全国的小朋友都能看到你的大名。这样一引导,孩子激动不已。再让张婷同学根据批语进行修改定稿,然后寄给了《福州日报》的《习作园地》版,不想竟然发表了。从此,我就开始向一些报刊推荐学生习作,陆续也有多篇发表在各类报刊上。梦妮同学的《飞碟梦》在《福州日报》上发表后,当时她高兴得手舞足蹈。她在另1篇《我的作文发表了》习作中,就写了当知道自己的习作登在报纸上时,“我一蹦三尺高,这是大姑娘坐花轿――头一遭,怎不令我欣喜若狂呢?”“放学后,我怀揣着报纸,脚下生风,恨不得一下子飞回家里……”这些对我很有启发,对学生更产生了极大的鼓舞。当班上有同学发表了习作,其他同学也必然会啧啧称赞,投去羡慕的眼光。也许这些同学中就有人在想:原来我们班上也有能人,可我并不比他差,我也一定会写出好作文,下1篇看我的!学生站得高了,看事物的眼光远大了,破除了神秘观念,对写好作文就更充满了信心。要知道一旦学生的习作发表了,激发出来的'写作兴趣要胜过教师空洞的说教几千倍。
其次,使学生进一步明白生活中可供写作的素材多得很,只要处处留心,就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发表的学生习作,大多是我从《海贝》校报上选出来的。学生在这些习作中,写的是普普通通的人,写的是平平常常的事。这些人每个学生都可能遇到,这些事每个学生都可能经历过。如王秀玲同学发表于《福清时报》的《买鸭》一文,就写了作者和妈妈亲身经历――买鸭这个情节,巧妙地推出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本现实,以平凡之中见新意。再如蔡平平同学发表于《小学生优秀习作》的《我的表妹》一文,写了“我”和表妹玩沙子被迷了眼,表妹为我吹掉沙子的事,这类事情哪个学生没有经历过?还有张立立同学发表于《福州日报》的《成长的烦恼》一文,就写了自己被迫当“小皇帝”的苦恼,向那些溺爱孩子的家长提出了一个深刻的课题。张倩倩同学发表在《小学生优秀习作》上的《好样的!棒球少年》,它是1篇电影观后感,字里行间散发着儿童的童真、灵感。还有,像余佳莉同学发表在《少年先锋报》上的《真情无价》,是读了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后写的读后感,习作发自小作者内心的呐喊,饱含真情。可见,即使是普通的人、平凡的事,只要细致观察,用心揣摩,认真去写,也能写出好作文来。把这些好的作文寄到报社、杂志社,就有可能变成一个个自豪的“铅字”。有了“我要发表”这个目标,学生写作就有了主动性、目的性。他们就会大量地阅读,厚积薄发,习作才会进步神速,进入良性循环态势。
再次,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写作方法。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摆脱作文的重重束缚,我很少直截了当地强调写作技巧,而且淡化文体,鼓励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探讨写作方法,对学生无疑是更有趣、更有吸引力和更有说服力的。每次学生有习作在报刊上发表,我都打印出来张贴在红榜栏上,还在习作指导课上念给大家听,要求大家思考好在哪处,妙在何方,有那些值得学习的写作方法?如:组织讨论张婷同学发表在《福州日报》的《我的爷爷》一文时,许多学生指出该文最突出的特点,一是注意了抓特点,通过生动细致的外貌和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描写,结合一个具体事例来表现爷爷的特点;二是表达了真情实感,用富有童趣的文字,把一位对工作认真、几十年如一日的刻印师傅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使人感到可亲可敬。在讨论张美同学发表于《福州日报》的《一堂精彩的辩论课》一文时,同学们经过讨论,各抒己见,弄清该文主要特点也有两个:一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把整个数学活动课过程写得完整、具体、清楚;二是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把在辩论过程的所见所闻写得详;把自己受教育的感受写得较略。再如,张晶晶同学发表于《独生子女》报上的习作《没有电的晚上》,同学们读了以后,都说习惯了灯火通明的夜晚,突然来个“停电”,的确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张晶晶同学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得有板有眼,而且着重写了几个堂姐妹在户外以为遇“鬼”所发生的一系列事。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曾有过的事,所以读起来觉得趣味盎然。这样,让学生在以前对有关写作方法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再经历一个由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再回归理性认识的过程,进一步深化了对写作方法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在今后的写作中加以运用。这样,就形成了积极习作的氛围,增强了学生写作的信心。
的确,发表是提高学生写作热情和写作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作为语文教师必须以“发表”为目标,在不断写稿、发表中尝到乐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这是解决目前作文教学费时低效的成功之道。
――.9获第六届“语文报杯”全国小学教师论文大赛三等奖。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第八篇】
激趣之导语篇。
从心理学认知角度出发,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接受过程是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具体的事例,直观的图文,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进一步学习。现有的信息技术教材已经为教师提供了很多实例以及素材,教师可在其中选择,也可加入自己的创新。如第六章第一节“宏的基本操作”,该节内容既是第六章“程序设计基础”的入门,是学生能否顺利的、带着浓厚兴趣进入“程序设计”这扇门的关键所在,也是第三章excel应用软件中的一个功能。结合这两方面特点,出现了以下几个导语设计的例子:a、引用课本实例,即直接采用教材提供的“绘制带颜色的矩形”这一操作录制宏、运行宏直至引入宏的概念及功能。这符合了以具体、直观的实例操作引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一发展过程。但若能加入教师的一些创新性,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请看b、c两例:b、教师打开excel应用软件,提问学生如何对多张工作表进行同样的修饰美化。这一步有新旧联系,前后贯通的功用:学生会主动回忆第三章中如何对excel应用软件的工作表进行美化的操作,同时提出疑问,若采用以前学习的操作,不能高效地解决今天的问题。教师在学生的疑问中采用“宏”,迅速地将多张工作表修饰完毕。这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被激发出来了,对“宏”的重复执行功能也有了很直观的认识。这一导语的设计,将教材的前后知识进行联系,并引入了新的实例内容,满足了学生不局限于课本的要求。从实际上课的效果评价,是一次非常好的课堂开端。c、该位老师上课的时候正是美伊战争爆发之时,战争带来的消极后果正笼罩着全世界。这位教师提出了“炸弹变气球”的美好设想,既运用“宏”的重复执行功能,将图片中的灰暗的炸弹变成象征美好与和平萧山中学沈燕的气球。所有听课的学生和老师都被这美好而善良的愿望打动了,这堂课中,学生十分的配合,迅速地进入了教师预期的教学情境中。(以上两位老师的公开课在区评比中获并列一等奖,其中一位是我校的老师。)。
这三个教学导语的实例说明,教师要研究教材,但不能局限于教材,要结合需要性和创新性,或将前后知识点相贯穿,或与身边所发生的事相联系,设计一个包含所学新知识的能吸引学生,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导语。
设计导语还可以从帮助学生理解的角度出发,如在学习计算机内部工作原理和枯燥的二进制这两块理论内容时,在教学过程中可设计以下导语:我一上讲台,就问学生:“今天的天气如何?”学生们很疑惑,但还是积极地回答了我的提问。然后我解释了同学们刚才“了解天气情况”这一动作过程:用眼睛去采集信息、输入并存储到大脑、大脑加工判断,最后用嘴巴输出信息这一人类处理信息的全过程和计算机内部处理信息的过程是十分相似的。这时,学生通过类比,理解和记忆本知识点就容易得多了。又如二进制的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是一个难点,我就采用和学生做一个“猜姓”游戏的方式来揭示其原理。只要准备好全班同学的姓,按照二进制原理排列组合成多张表,然后请学生回答几个是与否的问题,我就可以正确无误地说出这位同学的姓。我在与学生见面的第一堂课上就玩了这个游戏,学生自然十分惊奇,很想知道为什么。然后我一点一点提示,最终游戏的谜底被学生们揭开了,同时他们也掌握了二进制的原理。这种设计导语的方法要求教师针对蕴藏在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运用合理的课外知识辅助,巧设悬念,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最终达到让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的目的。
其实,一个导语的设计也体现了一名教师教学素质。他是否具有研究教材,并在教材的基础上提高一个层次,用自己的理解来诠释知识点,是否对本学科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对相关学科知识的涉及和了解。一个好的导语为一堂成功的课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引导着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主动迎接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激趣之任务设置篇萧山中学沈燕。
刚才提到的从教师自身和课堂导语出发,树立了学生学好计算机的信心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兴趣和信心作为前提,再以“任务”驱动,激励学生去完成学习任务,这是教师上好信息技术课的关键。信息技术课的每一节课都有其教学目标与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备好每节课,将教学目标与要求作为一项“任务”提出,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操作练习都围绕这项任务逐步展开。
其实,现在入校的高中学生中,部分学生还很少接触或没有用过电脑。绝大多数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只有兴趣不等于就能学好信息技术课。如果不加以引导,有些学生仍然不会重视,上课玩玩电脑了事,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教学的方法,将学生初始的兴趣逐步转移到课程的教学上来,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准备适量的范例与练习,组织好教学。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调动并维持学生的兴趣,力求上好每一节信息技术课,引导学生去完成教学任务。
“任务”设计时,要注意以适当的比例分别设计出适合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任务”。对于个别学习的“任务”,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独立自立能力。对于协作学习的“任务”,则要求由多个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协作完成。比如,在学习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的知识点时,正是美英发动对伊拉克的侵略战争期间,我就以《nowar》为题,让同学们通过网络手段收集相关的图片和文字信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课堂中完成他们的幻灯片作品。该任务一布置下去,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并且由于采用小组合作形式,学生在操作中互相协作,出现的问题大家讨论解决。在学生任务完成的同时,本堂课的情感教育目标也实现了!
又如,信息技术课程整合通常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把学科“任务”包含其中的真实性问题情景,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学习过程中。在这个整合过程中,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教师进行“任务”时,要尽可能体现学科整合的思想,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让学生熟悉“word”操作的学习中,可以设置这样一个任务:在word应用软件中输入1篇语文课文,然后进行排版美化,并自己画一幅小插图。在这个任务中,就整合了语文、美术学科的内容;在“利用excel,创建本班同学某次考试的成绩表,计算出总分和平均分并排出顺序,最后写一个简短的分析报告”这个任务中,就整合了数学、语文等学科的内容。学生会因为发现了学科之间的互通性而兴趣大增,纷纷着手操作。
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新学材料的兴趣。”无疑,学习兴趣是愉快学习的重要条件。但目前教学领域中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强制性教学,这种教学容易造成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形成厌学心理,使他们在学习上没有积极性、主动性,更谈不上创造性了。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他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的学习,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甚至有时会废寝忘食。因此浓厚的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是开发学生智力、提高成绩的关键。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第九篇】
令语文界同仁最为头痛的问题莫过于语文教学效率不高这一顽症了。而在语文教学中,对教师而言,最难教的是。
作文。
;对学生来讲,最难写的也是作文。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一起来探究这个“头痛”症的病因,对症下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不少学生作文脱离实际,生编硬套,字词不够废话凑,像挤牙膏似的想一句写一句。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我们先来看峻青的《海滨仲夏夜》一段中的描写:“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这段文字确确实实是描写海上的晚霞,绝非别处,只有在海上。作者抓住了海滨夏夜的特色,用“橘红色”来形容晚霞,用“染成了红色”写海水的色彩,用“燃烧”一词生动地描绘了晚霞的情态。为什么峻青能把海滨夏夜的景写得如此逼真形象呢?是因为作者以生活为写作素材,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感受和思考,才把这一景色写活了。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全景式的扫描生活,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这“源头”就是我们的五彩缤纷的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自己真正的创作源泉吧。
现在有不少学生在“题海战术”中苦沉浮斗以提高分数,“重理轻文”的现象较为严重,以致于有些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理科书”,平时很少课外阅读,缺乏写作材料,对作文望而生畏。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多阅读文章。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但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意所欲,内容应笔而生,如泉之涌,滔滔不竭。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培养好文风。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吴增祺说:“文章之体,往往古有是作,而后人则仿而为之,虽通人不以为病。”这是指文章体式上要加以模仿学习。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成为一代风范,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来的。再如左丘明的《左传》善于用对话叙事写人,司马迁的《史记》善用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这些手法都为后世的。
散文。
家、小说家、戏剧家所模仿。模仿是创新的一步,但不能一味地模仿,开始求“与古人合”,其后必须“与古人离”,所以我们必须强调模仿时还要加以创新,培养好文风。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而“写”却较少,没有实践,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在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作文时,让学生构思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进行演讲,培养口头作文能力,并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说话过程中对口头语言的叙述,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写作能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五、多加肯定,少点批评。
我们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应尽量肯定他们的优点,用委婉的话指出不足之处。大家都知道,春秋时期,有一位了不起的人才,叫管仲,他的优点是很有才华,他的缺点是贪财。鲍叔正看中了管仲的才华而重用他,让管仲在齐国的争霸事业中一显身手,使齐国得以九合诸侯,雄极一时。如果当时鲍叔正只看到管仲的缺点而不加以利用,管仲能发挥自己的优点,齐国会有后来的成功吗?同样,在作文中,有些学生的习作并不见佳,但在用词、组句等方面有一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我们也应多给予赞美,激发其创作的兴趣。否则,教师若是把学生作文评得一无是处,这不仅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而且打击了他们的写作兴趣,以为写作是件“高不可攀”的事,难以“登堂入室”。
一般地说,学生课外时间有限,过分要求写整篇文章,会让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中学生平时可以进行多练笔,多记日记。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倘若我们中学生平时能按照这样去做,平时多记日记,多写片段,让自己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享受和乐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写作水平。为此,在平时作文教学中,我强调每位学生每天至少练笔一次,大至对时政国事的抨击,小至遣词造句,不一而足。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练习,笔头熟了,素材也丰富了,有些内容还运用到作文中去,从而减轻了写作的难度。
俗话说:“乐此不彼”,要学好一种东西,兴趣是至光重要的。它是获得知识进行创造性创作的一种自觉动机,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创作的内在动力,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创作,培养他们创作的兴趣,而推荐发表文章是激发学生创作的一个好办法。每次作文,我要求学生以真对待,选出一些较佳习作,编写作文专刊,名曰《春芽》张贴出来,并在课堂上为之大喊大叫,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以点带面,让学生感受到作文的份量,大大提高他们创作的积极性。
总之,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只有首先努力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才能进一步引导他们热爱写作,诸熟门径,让那些貌似“老大难”的作文都成为“小儿科”。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第十篇】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无论什么事,只要有了兴趣,做起来就会甘之若饴,不知疲倦,自然事半功倍。若想要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是关键。
一、紧扣文本,联系实际。
文章有它的主旨、材料、线索、结构、表达方式、表现技巧、语言、风格、文体等方面的特点,教师可以选择最突出的特点作为突破口。
以《自然界与人类》一文的教学为例,这是1篇行文严谨的科学论文,从人类发展对自然界所产生的影响这一宏观的角度,对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辩证的论述,既肯定了人类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界的主观能动作用,又严峻地指出了人类的非理性活动对自然界所造成的破坏性影响。如果我们不联系实际,仅就文本内容大讲特讲三百年前自然界与人类的关系,学生会觉得这些与我们无关,听之无趣,对于教师的提问应付了之。事实上,自然界与人类的关系时至今日已是环保的一大主题,所以恩格斯的观点非但没有过时,相反相当睿智深刻。深入理解了文章的主旨以后,我们发现今天的环保、污染、可持续性发展等话题都是这一主旨在新时代的延续。这样,联系实际,三百年的时间距离被拉近了,学生兴致勃勃,争相发言,“白色污染”、“温室效应”、“废水、废气、废渣”等现代工业文明的恶果与文本内容形成对照。学生在激烈的讨论中,对自然界与人类的关系了然于胸,更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环保的热情。
二、以情动人,循循善诱。
语文课应该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特别优美的散文和诗歌,真情实感是它们的精髓。体会文章真情实感的最好手段是朗读。朗读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思想的理解,使他们的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叶圣陶先生有一段关于朗读的描述:“吟诵的时候,对于讨论所得的.不仅是理智的理解,而且是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确实,朗读就像一位出色的导游,把读者引入神奇的境界。
1.范读引路,传达文本的感情基调。
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是优秀的朗诵者。因为,声情并茂的范读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心灵的启迪、美的熏陶,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范读时教师本人鲜明的爱憎强烈地影响着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鸣。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更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朗读水平,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展示“坚韧”,唤起朗读的激情。
以《离太阳最近的树》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红柳不屈生命力的时候,先让学生想象贫瘠的高原上红柳生存的情景,接着演示红柳的画面,再配上一段话语:冰峰林立,雪原寂寥,一片红柳丛昂然立着。它们有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这是令人震撼的生命力的展示。苍凉雄壮的美感、铿锵的话语能唤起学生朗读的激情。
3.多种朗读法结合运用,做到动情。
自由读、默读、动情朗读、挑读、配乐读等朗读法结合运用。真正做到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要做到以情动人,教师还要真正吃透课文,熟悉学生。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真正地互动,学生和文本、学生和教师之间才能出现情感和认知的交流,如山色一般生动,似流水一样自然。这样,语文课堂就活了,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热爱语文课堂,从而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北京市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的窦桂梅老师曾说:“‘教到深处’是情感,情感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和生命,没有情感的教学就像荒无人烟的沙漠,没有一点生气。”这种情感是双向的。语文教师要有才情、真情、激情,表达对真善美的赞美,对假恶丑的深恶痛绝;借助书本重现人生的喜怒哀乐,阴晴冷暖;抒发对未来的憧憬,对理想的向往,对生命的尊重,对生活的热爱。但教师在课堂上,绝不能只做个人表演,而是要以情激情,以情怡情,以情动情。语文教师应善于将学生好学上进的热情、欲望内化为他们持久的情感、永恒的兴趣和执着的追求。
三、形式多样,以美激趣。
罗丹曾经说过:“不是生活中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想让学生去发现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离不开语文教师,当然,教师的启发、展现、引导和促进本身也要求美。
1.用多媒体感受形象美。
比如上《故都的秋》这一课,在精心创设的浓浓秋意情境中,转入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在秋蝉的残唱中,在“息列索落的秋雨”中,我们由郁达夫先生引领着,悄悄地进入故都的秋。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一系列北国秋天富有特色景物,如“碧绿的天色”、“驯鸽的飞声”、“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槐树的落蕊”、显出“淡绿微黄”的枣子树等,再加上配乐朗诵,文章的意境也就不再模糊了。
2.通过绘画展现美。
有的教师这样教《风景谈》这篇散文:要求学生抓住五幅景物的特点,在黑板上画出文中内容。学生们跃跃欲试。几分钟后,在绘画上较有天分的学生的大作便开始出现在黑板上了,其中有一幅《高原归耕图》让人印象深刻。从中可以欣赏到起伏有致的山坡,高高挂在天上的一轮明月,扛着锄头的农民,骑在牛背上的牧童。更妙的是一串萦绕山坡的音符,让人不由得感慨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绘画能力。然后,大家对照这幅画一起学习,欣赏这幅风景,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很快就理解了这幅风景的内涵。
3.用音乐舞蹈体会美。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既然一半是艺术,那么它就离不开一个美字。真正的艺术是美的艺术,正是这美的艺术吸引住了许多人的注意力。京剧是中华艺术的瑰宝,而梅兰芳的京剧表演更是脍炙人口,他几乎成了美的化身,无论扮相、唱腔,还是他优雅的水袖,无一不让人为之惊叹。那么在学习《看戏》一文的时候,就可以播放梅先生的演唱影像,让学生直接观看京剧表演的一笑一颦,接受艺术美的熏陶,畅游于艺术的海洋中,这样学生就能真切地感受到课文学习过程中的美。
总之,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只要语文教师能紧扣课文内容,从文本出发,始终把学生的需要和想法放在备课和教学设计的首位,就能让学生喜欢语文,热爱语文,从而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中等专业学校(225400)。
上一篇:海底两万里阅读心得(最新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