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创作分析论文(8篇)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影片创作分析论文(8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影片创作分析论文【第一篇】
宋太祖建国后,为了削弱相权和加强皇权,特在中央机构上实行“二府三司制”,主要是因宋朝权力中枢实行政、军、财三权分立,三司使、枢密使被相权分离,三者相互牵制,进而强化了君主专制,三司不仅要负责中央财计,还要负责地方财计,成为北宋宰相主民,三司主财,枢密使主兵的三大支柱之一,其中相权三司也占据着重要地位,掌握三司许多实质权力,也是本文探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一、关于北宋时期三司使的相关概念。
在汉代,三司特指太尉、司空和司徒,唐代的三司是御史大夫、中书和门下。自武则天即位之后,三司则是尚书刑部、御史台、大理寺杂按。在《唐律疏议》中提到,问曰:“有人于殿庭诉事,或实或虚……不以实者,依上条杖八十,得实者,不坐。”唐代前期在三省六部的政治体制下,宰相总揽军、政、财大权,中期“安史之乱”爆发之后,从租庸调制和均田制被废除到“两税法”的实行,宰相、户部理财的体制在此过程中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首先,理财措施的推行,使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成为盐铁和茶叶等禁榷专卖,户部中盐铁的地位急剧上升。其次,持续不断的军阀割据战乱让国家经济遭受重创,户部中专理钱谷收支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第三,两税法的实行使户部负责征收两税事务的户部司地位逐渐突出。三司设立的最初目的是集中中央权力,分割宰相的财权,但由于三司涉及部门较多,监察部门、兵部、吏部等职权都受到了侵犯,政府在经济管理中过分集中权力,长此以往导致机构的过分臃肿,降低行政效率,这不符合宋朝统治者分权制衡的目的,最终还是走向了废止。
二、北宋时期三司使的性质。
1.参议军政、调遣军费。北宋时期有一政治家说过,中书、枢密院和三司分别在民、兵、财三方面活动,三者独立,互不干涉,逐渐让人们产生三司不过问军事的误解思维。然而从史料记载中可看出,三司使和军政有着紧密的关系,除了直接针对军事发表自己的意见,还调发军粮,经度军费。例如建隆元年(960)李筠大肆进犯,宋太祖御驾亲征,命三司使张美派发军粮,然而在此之前,李筠经常花钱雇凶干一些非法之事,此时张美已经知晓李筠的意图,便暗地里囤积了大量的军粮,保证宋太宗与李筠开始作战时的粮草充足,经费无缺,战争在意料之中取得胜利,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三司使张美良好的战前军粮调度。通过上述材料可看出,三司使的基本性质是调发军粮和经度军费,如不能按照朝廷所发布的'命令行事,就会受严厉的处罚。除了财政事务,三司使还经常就一些军政大事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叶清臣在三司使期间就曾询问御边之事,对训练军队,减少冗兵提出了不少具有重要意义的建议。
2.处理三司日常事务。三司使分为盐铁、户部、度支三个机构,淳化四年(993)五月又合并为三司,不久全国分为十道,分属左、右计并设立一名官员管理。次年底罢免左、右计和十道,又分为盐铁、户部、度支三个机构并各置官员管理,直到咸平六年(1003)再度合并为三司。三司中每一司的职权都不止涉及一案事务,与其他案例纵横交错,如负责贸易、百官俸禄、四方赋税等夺取了太府寺的权力,监管城池土木等建筑工程夺取工部之权。不过,三司使可以根据自身所需调整以上机构,其下属官吏也众多,有三部判官、三司判官、推官等,即使在宋太宗号令裁减官员的情况下,仍有数百人隶属三司。三司使还具有升降和裁减众多属官的权力,其如宋神宗熙宁七年,三司使罢免孔目官、勾覆官各一人,宋仁宗景祐三年,章衡为盐铁判官时,就以官员众多为理由,罢免了一些官员的职位等。总而言之,三司使要同时负责和干预中央、地方财政,财务监督、财务出纳、土木建筑、军器制造、水利工程等事务都有涉及,其中占据核心和主导地位的是管理国家财政事务。
3.编撰会计事件录。会计录指各种财政统计数字并附有分析说明文字的著作,景德四年(1007)宋真宗时期是最早的会计录编撰年代,当时主编的是三司使丁谓,具备编撰背景,例如宋真宗十分喜爱泰山寺庙,想花费金钱对其进行大修,但也怕运用过多的金钱影响朝廷正常运转,便询问当时担任三司使的丁谓国库是否充足,后者则回答国库充实并呈献了自己所编撰的会计录《景德会计录》,内容涵盖了某地居民的户口和赋税缴纳实际情况,为了使国家可以更方便地考察收支是否处于平衡状态。通过全面总结以往财政情况,进而得到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切实的财政数据,为后续财政预算都打好了基础。总之,三司使的性质不单单是处理国家财政事务,它还涉及编撰会计录、处理其他日常事务、参议军政和经度军费等。朝廷还会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派遣三司使访问邻国和审理案件,可见涵盖范围十分广泛,虽然出使邻国和审理案件具有一定随意性和偶然性,但仍不影响其权力的扩散。
三、北宋时期三司使与相权的关系。
宋史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就是北宋三司使与宰相的关系,宰相作为处理国家大事的政府首脑,权力较大,有时会插手管理国家政治,对三司使的态度较为蔑视。其手中还掌握三司使及三司属官的任免奖惩大权。总的来说,三司使的地位和宰相还相差甚远。
首先,财政事务由宰相和三司共同处理。在宋太宗至道元年三司孔目官李博上报有关三司71例利害事件,中书可以审定其中44件并给予执行的权力,剩余19件要待三司使等人商议后才可执行。从这件事中可看出,宰相在肩负领导和执行双向管理,张方平针对此现象深有体会,他说道:“财计之任虽三司之职……事有关于安危之机,其根本还在于枢密院、中书等。”具体来说,二府和三司管理范围不同,前者掌握实质权力,后者是具体执行,但宰相会在执行阶段直接越过相关机构插手财政事务。例如宋真宗祥符年间库府火灾事件,当时火势十分严重,库房中放置的帛绢几乎被大火烧的一干二净,此时三司使就上书希望用银两去他国购买帛绢来充足库房,但遭到了宰相的反对,宰相认为,库房失火说明国家防范措施做的失败,已经成为弱点之一,为何要将弱点呈现到他人面前,之后宰相便私下用密符督促,不到数日,宋朝接收了百万匹的帛绢。关于宰相干预严重现象,当朝皇帝自然不会放任不管,比如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北宋公主待嫁,宫中自然要制备嫁妆,关于嫁妆的种种事务,宰相又要一一干预和过问,此时宋神宗早已对宰相干预事务过多不满,便委婉地劝诫:“嫁妆之事涉及较多方面,宰相要忙于多项事务,不必再劳累过问此事,交给三司解决即可。”上述种种事件说明宰相不止单纯地与三司共同管理财政,具体到什么事都要过问,三司在这过程中逐渐被架空。
其次,宰相还控制三司使的任免奖惩权,典型事例莫过于如三司使叶清臣的两次任免。康定元年(1040)三司使选拔时,据以往惯例,宰相要向宋仁宗上报今年候选的三司使名单,起初叶清臣并不在其中,但宋仁宗对其十分赞赏,则推崇他出任三司使。后来叶清臣与宋庠等人交往密切,身为宰相的吕夷简对叶清臣等人的抱团现象较为反感,一怒之下就随便寻了个借口罢免了叶清臣的三司使职位,让其出任江宁府知府。庆历八年(1048)四月,叶清臣二次出任三司使,权力在翰林学士之上。此时,宰相陈执中一心想抵制叶清臣,则处处在日常事务中为难他,并联合许多宰相在朝廷上公开排挤三司使,最终降低了其应有的职位。叶清臣的第三次罢免是在皇祐元年(1049)的三月,这天,叶清臣在例行的早朝中和贾昌朝因某件事发生了争执,双方各执一词,都不退让,这时某宰相为了平衡双方,就以朝廷之上公然喧哗为名罢免了双方职位,可见计相的地位和宰相相比还是具有一定的差距。
第三,宰相还掌握三司使下属官员的任免权。在景祐三年,三司淘汰了许多官员,然而在淘汰过程中必然会引起他人不满,因此就出现了被淘汰官员大闹宰相府的事件,受到哄闹的第一个宰相就是吕夷简,吕夷简面对众人的喧闹视而不见,之后众人又到宰相王曾府上,王曾好言劝慰众人才稍微平缓事态。此次事件引起吏员不满,许多宰相都遭到了闹事,但最终结果仍只字未提三司使,宰相依旧掌握三司属官的任免权。再比如以下事件,刘沆为集贤相,身份地位都较高,他打算任命比较看好的刁约为三司判官,但首台陈执中在知道此事后和刘沆发生了不小的争执,甚至严厉指责刘沆收受了刁约的好处才这么“卖命”推荐他,刘沆对于陈执中的指责再三澄清,并说明自己只是认为他是一个可用之才,如成大器,可今后在朝廷上帮衬你我,陈执中听见此言论,便松口答应了刘沆的推荐。从上述现象中可看出,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在北宋已经达到顶峰,不管是财政上还是政治官员选拔上,宰相都可以运用自己的权力,三司属官自然就依附于宰相,希望能得到宰相的庇佑,以致三司事务逐渐落入宰相手中。
综上所述,三司使是唐宋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变革的产物,是在巨大变化中逐渐形成发展。其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战乱使国家财政面临危机,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逐渐以盐铁和茶叶等商品经济买卖为主,再加上两税法的实行,逐渐突出两税事务的户部司地位。北宋的中央集权将三司使推到了权力的最高位置,虽然最后失败,但完成了历史使命,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当时北宋时期的财政状况,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书写了重要篇章。
影片创作分析论文【第二篇】
:油画艺术创作的具象与抽象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具有哲学观。在具体的论证中,重点论述了具有与抽象的艺术观及其基本概念,文中作了详细分析,试图以分析论证的形式给予油画艺术创作的具象与抽象性得到全面解读。
:油画;具象;抽象;创作
油画,英文为“anoilpainting;或apaintinginoils”,发源于西方国家,前身是15世纪以前欧洲绘画中的“蛋彩画”,后经尼德兰画家扬凡艾克(janvaneyck)改良起,直至清末戊戌变法以后,许多青年学子先后赴英、法、日等国学习西洋油画,归国后带来了西方及日本先进的教学方法及理念1,如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等引进油画艺术画种,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直到当下的茁壮成长。
具象,关于“具象”的解释,“具”是具体的、用具、量词、具有等。“具象”在《新华字典》解释为“具体,1.明确,不抽象,不笼统;2.特定的。”2《中华字典》解释为“具象‘具’多指抽象事物”。3《当代汉语词典》未作出详细的解释4,但能够领略到“具象”的具体意思。“具象”在英文翻译为“concretization”,也作“具体化”的意思。抽象,关于“抽象”的解释,在《新华字典》解释为“1.从各种事物中抽取共同的本质特点成为概念;2.笼统,不具体”。5《中华字典》解释为“从事物中提取一部分”6其它未作出相应解释,与《新华字典》有同样的意思。《当代汉语词典》同样未作出专门解释,只有“语汇”单独列出7。“抽象”在英文翻译为“abstract”,意为抽象的,理论上的,难解的,抽象派的,茫然的,抽象概念,抽象派艺术作品。因此,具象与抽象之间的是具有哲学美学的层面,具有极强的思辨性,起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的高度。具象和抽象又是如何辩证的?我的理解是现实主义与抽象表现主义的博弈,本文详做论述。
一般讲中西绘画艺术的核心就是中国是写意的,西方是科学的,也就是写实的。原因很复杂,简单从字面上理解,由于中西方文化底蕴的不同,思维思想的语境不同,导致在画种上有着深层的差异。如,中国传统书写、作画都是以毛笔为主,毛笔书写又是竖写,从上至下,从右至左的书写顺序,读书也是同样,几千年来一直占据着中国文化的核心部位;中国水墨艺术和中国文化都是写意的、写心的,抒发自我的艺术感受。再如,霍去病墓前的西汉雕塑,圆润恢弘的气势影响着美的思考和美术学的意义,影响着无数文人墨客的创作理念,同样感染者西方学者和西方的雕塑家。罗丹讲:“最好的雕塑是从山上滚到山下没有任何磕碰痕迹,那便是最好的雕塑。”8也许罗丹汲取了霍去病墓前雕塑的影响。在笔者看来,西方绘画则是科学的、逻辑性推理性极强的、有根据的,按照科学的精神进行的,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艺术,都是按照科学的精神创作的,每幅画都是按照标准的构图法则进行的,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和米开朗琪罗的《大卫》雕塑、西斯庭教堂壁画《创世纪》、拉斐尔的《圣母像》等等,中国的则不同。中国画构图是散点透视,西方油画则是焦点透视。这点在学术界是公认的。油画艺术具象与抽象之美,二者主要表现在具象与抽象之间。具象,一般是指现实主义;抽象,一般是指抽象表现主义。笔者以为抽象与具象是相对的,同理现实主义与抽象表现主义是相对的。其实二者有本质的不同。油画艺术的具象性也就是具有写实性的绘画艺术语言。如法国学院派古典主义著名画家安格尔(ingres),他的作品可以称得上是古典主义最后一名伟大画家,具有超强的写实性,他的作品《泉》就是典型的案例。代表作品《泉》是安格尔追求古典美、纯洁美和理想美于一身的艺术体现,是安格尔将理想之美与现实之美浑然一体的产物。安格尔在艺术上重素描轻色彩的倾向,他认为素描应该是画面中的主题和灵魂。赋予作品精神,而色彩只是装饰和辅助。安格尔的素描注重素描整体效应,并不单纯拘泥于细致的局部描绘。在其《越吐秀夫人像》和《小孩和羊羔》中将细腻的笔触有致地刻画了出来,显得惟妙惟肖。9他的造型艺术之美和丰富的作品表现给后世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影响着西方美术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抽象表现主义逐渐展露手脚,在所有的艺术领域抽象表现主义风格占据了主要的艺术地位。他的产生使纽约逐渐取代巴黎成为世界艺术中心。至此,美国的艺术时代到来了。战争的爆发使纽约俽起超现实主义热潮。主要画家有马松、恩斯特、达利、安德烈布雷东、马东等。在欧洲的超现实主义和由超现实主义变化而来的新一代美国画派之间搭起了桥梁。最早得到个性和特征性意象的抽象表象主义画家的是克利夫特斯蒂尔。抽象表现主义者非常重视绘画的道德功底,这个时期的代表画家有哥特里伯、巴吉奥特、罗斯科、班纳特纽曼等。他们的作品有很强的时代气息和艺术哲学思想,反映出艺术家创作的思潮与时代性倾向。抽象表现主义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次强有效的艺术爆炸,这一点从汉斯霍夫曼晚年的作品中看出来。10阿德莱因哈特在《作为艺术的艺术》一文认为:“艺术的精湛、悟觉、和完善只有经过长期的努力、精心的准备和策划才能得到。”11深知艺术创造的艰辛与不易,油画艺术家以自身的油彩艺术为导向和自身的艺术实践为核心的创作理念,表达自己的内心艺术感悟在画面上表现的淋漓尽致,一切需要说的,需要表达的都在画中。因此,我以为艺术创作的表达是发至内心的,通过画笔、纸张、画布、油彩等之间的关系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体。油画艺术创作的思维与时代的大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时代的发展和政治之间的有着密切的关联。西方为主导的油画艺术创作在发展发生的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的“主义”,如样式主义、巴洛克主义、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象征主义、野兽派、表现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构成主义、风格派、巴比松画派、学院派、波普艺术、偶发艺术、环境艺术、概念艺术等等。艺术的发展都有共同性,抽象——具象——抽象的变化过程,画家在创作的过程中基本是遵循这个规律。在西方美术史研究中,基本上绕不开这个规律。西方至有油彩开始,在木板上、油布上为作画的材料,画笔为画家作画的武器,画家是中央司令部,起到指导和发挥的作用。由写生到写意是一个发展的必然过程。这个规律在笔者的艺术实践中有很深的亲身体会,具有典型的艺术之美。
油画的具象与抽象在中国同时得到了发展,主要集中在画院和高等艺术院校,以及一些画家村中间。油画属于西画科,是舶来品,由徐悲鸿、林风眠等人引进,其实最早有传教士利玛窦、郎世宁等人在清代就引进,一开始在皇家宫殿进行画像,也有风景画的创作。徐悲鸿、林风眠将西画科的素描造型设置为学习绘画艺术的基本科目,一直延续至今。西方艺术造型是科学的,讲究构成关系,讲究色度的对比和几何关系,而中国画则是写意的、写心的,是抒发自身的内心世界的。其实二者也有自身的共同性,到了抽象表现主义时期的油画艺术则就是写意的也是写心的艺术,总之一切都没有离开的具体的“形”。“形”是绘画的基础,不管怎么变形都是以此来展开的。西方油画艺术传入中国,得到了中国画家特有的改良,但基本遵循西方绘画样式来创作的。其骨子里还是特有的中国心。那么怎么来转化内心的艺术创作之间的材料转换呢!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笔在在教学与艺术创作实践中都会考虑到“民族性”的问题,结合自身的油画创作实践中得到艺术感悟与读书所得的信息来论证油画艺术的抽象与具象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抽象与具象不是简单的学术概念,更是哲学美学的文化艺术范畴。西方油画艺术语言的中国化是必然的过程。笔者有深刻的体会,艺术院校的油画专业教学中基本都是中国化的油画教学,基本按照素描、色彩(水粉画)、速写来进行的初级阶段进教学,初级阶段完成后转入油画静物写生和人物写生,再到风景等画科,逐步形成一个综合体,自后要求画家形成自身的艺术风格,有自身的艺术感觉来寻找自身创作方向。中国油画就是这样的基本教学与创作过程。西方油画传入中国,再由中国画家来绘制就必然是中国画与中国化的形成过程,中国人骨子里就有一股写意的精神,因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而影响的。油画艺术具象与抽象也是相互转化的,相互影响的。
综上所述,通过油画艺术的具象到抽象的基本概念的了解到论证,基本将抽象与具象得以区分,论证了油画艺术的具有与抽象的之美的基本过程,结合西方美术史料的引述论证油画艺术的中国化转变过程,油画艺术语言的表达是画家自身的艺术语言的构造和精心的艺术设计的过程。抽象与具象是对立的,是相互转化的过程,具象中有抽象,抽象中有具象,二者是辩证关系。因此笔者认为,具象与抽象是对立统一的哲学关系,放在当下也看,西画在中国生根发芽并得到了茁壮成长,是与大的美好环境是分不开的,说明艺术界需要油画,有需要就要接受的受众。给抽象油画与具象油画在市场环境下生存有了一席之地,受到藏家的重视。
1.一家之言,待商榷。据1911年西洋归国的周湘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美术学校;1912年刘海粟创办上海图画学术院,并第一次起用人体模特写生,开创了人体写生课程的先例,国内产生很大的影响;1919年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先生倡导开办了第一所国立美术学校——北京美术学校(校长林风眠);1927年,中央大学开设艺术科(徐悲鸿任主任);1928年杭州创办了第一所大学制的国立艺术院校——杭州艺专,即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后改为浙江美术学院,今天的中国美术学院(林风眠任院长)等。
2.商务印书馆编:《新华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98年版,第253页。
3.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中华书局编:《中华字典》,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99年版,第253页。
4.参见莫衡等主编:《当代汉语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254页。
5.商务印书馆编:《新华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98年版,第63页。
6.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中华书局编:《中华字典》,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99年版,第63页。
7.参见莫衡等主编:《当代汉语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136页。
8.奥古斯特罗丹著:《罗丹艺术论》,葛赛尔编、沈宝基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许洪彬:《安格尔绘画艺术有何成就?》,载陈郎主编《世界艺术三百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29页。
10.蔺海莹:《什么是抽象表现主义?》,载陈郎主编《世界艺术三百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49页。
11.阿德莱因哈特:《作为艺术的艺术》,载《艺术背景》第一卷,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年版,第80页。
影片创作分析论文【第三篇】
在群众文化舞蹈实际创作过程中,舞蹈文化亲和性属于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群众文化舞蹈中亲和性的形象就是表现舞蹈的有关艺术形象,不但包括真实人物形象,同时还包括一些动物形象与植物形象,这些均与人民群众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就群众文化舞蹈中形象的亲和力而言,在当前已得到很多实践,这些形象在设计过程中所选择的均为普通大众式,通过这种形式使舞蹈亲和力得到突出,从而能够被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及接受。所以,舞蹈创作人员在创作舞蹈过程中,应当积极深入到日常生活及人民群众中,从而积极探索具备群众亲和力的相关舞蹈形象,并且在文化舞蹈创作过程中应当将亲和力形象作为主要形象,从而与人们实际生活相贴近,也能够使人们更加愿意接受,使人们更加喜爱。
影片创作分析论文【第四篇】
摘要:影像艺术以其独特的思想性、审美性与娱乐性充分调动人的情感和心理活动机制,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有效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本文主要论述了影像艺术赏析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并对其存在问题提出思考与对策。
为有效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方法、模式上做了很多积极的探索与研究,但就目前而言,其教学效果仍存在以下困境:多数老师仍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易让学生感觉晦涩平淡而产生厌倦;少数教师虽尝试课程手段创新,又易让学生感觉理论知识不够深入而产生抵触。鉴于此,笔者结合新时期大学生特点与心理需求,尝试将影像艺术引入课程教学,采取自主式、互动式、体验式教学模式,通过生动、丰富、形象的立体教学,提升心理素质,凸显心理健康教育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一、影像艺术赏析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
1.情境创设。
心理健康教育更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教学中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体验与感悟。优秀的影像艺术是人类心理世界的投射,寄托着人类真实而美好的情感世界,所以教师借助影片设计活动情境,更能让学生在影片中与未知的自我、未曾发现的世界相遇,激发学生“不吐不快”的情绪,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在生命教育中,为了让学生真切体会时间的宝贵与生命的不可复制性,教师截取美国电影《时间规划局》中一个关于心理体验的片段,让学生观影后摸着自己的脉搏,闭眼感受:如果生命只有倒计时30秒,你的内心感觉是什么?通过情境创设,学生无一例外地参与其中,无形中激发了探索欲望,促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与思考。
2.情绪表达。
优秀的影像艺术会对人的内心世界产生一定的冲击,正如罗伯特·麦基所言:“诸多电影故事高手为我们提供了我们渴求的双锋际遇。首先,使我们发现了一个我们不知道的世界。……就像一名劈路而行的林中探险者,我们瞠目结舌地步入一个未曾触及的社会,一个破除了陈规俗套的领域,在其间腐朽化为神奇,平常变成非凡。其次,一旦进入了这个奇异的世界,我们又发现了我们自己。”所以,当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氛围后,教师还需适时适地让其表达感受,觉察他人的情感世界。如在引导学生处理失恋危机时,教师截取爱情电影《失恋33天》中黄小仙觉察自己男友已移情别恋的片段,没有直接播放其内心痛楚与委屈的画面,而是先让学生体验:当你处于这样一个情感状态,你的内心会发生什么?让学生体会剧中人物与自己的内心世界,促其主动表达真实情绪。教学中,我们发现当学生的内心真实体验被表达后,感受、认知与思维能力也随之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3.觉察反思。
影像艺术往往通过人物一系列的困惑、痛苦与成长等塑造人物性格、表现深刻主题,让人们在影像中自觉地与人物发生情感碰撞,进而影响自身心理活动。如在引导学生如何发现独特自我、成就最好自己时,教师选取青春励志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中安迪因穿衣风格遭到同事嘲讽的片段,引导学生通过“影片中哪个情境、哪句话让你有所触动?”、“哪位同学的发言让你印象深刻,你的内心在发生什么变化?”的分享,体会安迪对自我质朴诚实形象的认可,更从交流中看到不一样的视角,共同探索人生问题,学会努力去做最好的自己。教学中,教师可从事实与感受层面两个维度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多角度、多层面感受世界、觉察自我,丰富生命体验。
4.净化提升。
优秀影像艺术具有无可比拟的力量,能让观影者看到世间百态,并赋予人们一定的观看视角,进而影响观影者的信仰、习惯和情绪状态。如为了引导学生学会在困境中实现自身人生价值,教师选取励志电影《中国合伙人》中成东青因开办英语学习班面临被学校开除、采取独特教学模式壮大学校两个片段,让学生在体验人物内心世界基础上,用“你觉得自己从主人公身上学到了什么?”、“如果你内心深处也有这样一个角色,你会对自己有何新认识?”等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不仅体会了我国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的文化背景、社会观念、人物命运等,更学会了如何凭借坚忍不拔与拼搏进取等优秀品质实现人生、社会价值,在对话中帮助学生形成新感受、新认识与新思考,促其学会通过心理调适赋予生命新活力、新境界与新意义。
5.改变认知。
优秀影像艺术往往具备积极的教育意义,人们可以通过观影感受人物内在优良品质,激发自身潜在的强大力量。如为了让学生获得压力应对方式,教师选取《肖申克的救赎》中主人公在雷雨交加之夜从漫长下水管道中爬出的片段,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使其反思自身思维模式,聚焦情节、人物、主题等获得新感悟,尝试改变过往固化的行为模式。教学中也可以给学生布置相关作业,促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不断学习、尝试、行动中改变认知,获得自我觉醒与完善。
二、影像艺术赏析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思考与对策。
虽然影像艺术赏析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课堂教学效果起到了很多积极作用,但在应用中仍存在作品选择不太适当、教师把控课堂能力不够、硬件条件受限等带来的问题。为充分发挥影像艺术的育人优势,笔者认为教师除了需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提高综合素质外,还应侧重培养以下能力:。
1.影像的选择与运用能力。
选择切合教育目标的影片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前提,教者首先要准确把握影片选择的价值与贴切原则,即选择的影片不仅是积极向上、促进大学生深入探索和感悟的,还应贴近学生实际,能引起共鸣。此外,鉴于课堂时间有限性与教育实效性,还需根据教学目标与内容对所选影片做适当安排与截选,考虑哪些影片是学生提前观看并思考的,哪些是现场调用配合特定教学环节的;思考哪段影片能迅速让学生聚焦于具体事件的经验与感受,哪段能巧妙创设教学情景。上课前,教师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片段,切忌不加选择地运用影片、大段时间播放影片,削弱教育效果。
2.教学节奏的把握与驾驭能力。
影像艺术能否发挥独特教学魅力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高超的教学水平。所以,教师一定要提前做足功课,提升对影片的鉴赏、解读与思考能力,适时调整教学设计,把握教学节奏。总体来说,需做到四个“切忌”:。
(1)导入:切忌限制思维。在影片放映前可做简要介绍,但应把握适时适宜原则,不能先入为主表达自己的.价值观与感受,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式,影响课堂的顺利进行,丧失影像艺术赏析应用于课堂教学的优势。
(2)引导:切忌感受缺位。一般而言,教师可以通过一个贴近教学目标的关键点进行提问,但不能只注重事实层面引导而忽视感受层面的启发。
(3)分享:切忌打断。在创设轻松和谐讨论氛围后,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吐不快”的冲动,教师需尊重学生的表达欲望,避免因课堂时间限制打断学生,导致其体验不深刻、感悟不到位,错失自我探索与探索最佳时机。
(4)总结:切忌冗长。教师在总结时可引用学生分享的最精彩话语,将其与课程理论要点巧妙连接与提升,力争精要、深刻、灵动,但不能话语过长,脱离分享实际。
3.与学生对话的能力。
影像艺术因其互动性、灵活性、渗透性的特点,可通过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打破传统的封闭式、灌输式教育模式,让学生全身心体验、多角度思考,实现与自我、他者的对话,达到自我的教育、提升与完善。所以,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审美与文本解读能力还不够,还需站在学生角度去感受他们的情绪、困扰,体会他们的态度与情感,倾听他们的表达与诉求,与他们同呼吸、共情感,并能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内心情感与智慧调动学生遇见过去与未来的自己,让学生在对话中去体验、感悟和反思,享受自我成长的生命乐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本体价值。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集知识、体验与训练于一体的自我教育课程,具有很强的自主性、互动性与体验性。影像艺术赏析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通过影像搭建体验与思考的平台,在平等对话中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情感的支持,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有效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陆晓娅.影像中的生死课[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蒋萃.浅论影视欣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应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9).
影片创作分析论文【第五篇】
油画的写生与创作关系密切,写生是创作的基础,同时也是艺术家在创作前期搜集素材的一种方式。写生也可以成为创作的一部分,优秀的写生作品同样也属于创作作品,可以说,写生和创作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单纯地将写生和创作割裂开来是不正确的,简单地把写生视为习作也是不可取的,油画的写生与创作是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关系。
写生是创作的基础,最显着地体现在美术院校的教学体系当中。写生课程通常安排在大一、大二、大三学年,这些课程都是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而毕业创作通常安排在大四学年。通过前三学年写生的基础训练,为最终的毕业创作提供技术保障,这就体现了写生对创作的基础性作用。因为油画创作的要求相对较高,不经过系统写生训练是很难完成的,需要通过长时间的写生来解决构图、造型、色彩、解剖等方面的问题。这种课堂写生带有一定的练习性,不要求作品的完整性,通常也称为“习作”.因此,在这种情形下,油画写生更多的是尊重客观对象,较为忠实地记录对象,否则就无法达到学习的目的和效果。油画写生是油画创作的基础,是绘画者一生的必修课,并不仅仅是针对美术院校的学生而言。即使成名的画家也还经常进行写生练习,例如于小冬、杨参军、郭润文等油画家。
写生画不好,创作也肯定会受到制约。另一方面,如果在在创作中发现造型、色彩等方面的基本功还不够扎实、过硬,还可以通过写生的方法不断锤炼,以促进创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虽然照片搜集素材更为便利,但照片的形象不免呆板,色彩也不够生动,画家通过写生记录对象的特征,为创作打好基础,从写生得来的这种素材更为鲜活、生动。这种类型的写生不是简单的技法训练,而是为创作积累素材、研究素材。老一辈油画家由于其所处的时代科技不够发达,获取素材的条件不如现在便捷,很多创作都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搜集素材。如全山石在创作《娄山关》时,便对作品中的农民和民兵形象进行了写生。在其另外一张作品《英勇不屈》中,也对作品中的农妇和民兵形象进行了写生。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要想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就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人民群众中获取灵感,汲取养分。近年来,中国美协及其相关团体机构组织油画家们多次赴农村、厂矿等基层写生,对于油画家们搜集素材进而创作优秀的作品创作了条件。虽然目前相机已经普及,搜集素材的方式更为便利,但通过写生搜集素材的方式更能够记录画家作画时的感受,这种感受也会传递到创作中,使得创作更加真实、更具说服力,这是照片所无法比拟的。
很多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因图片资源缺乏或不理想,为了追求真实性和生动性,局部采用实物写生的'方式去完善作品。这种方法与搜集素材的方式不同。搜集素材的写生通常要小于正式创作中物体的大小,待正式创作时再将小稿放大。而这种方式是直接将写生的对象画在创作的画布上,其他部分则是在写生结束后作者再主观进行处理。这种类型的创作可以说写生占的比重非常大,写生的功夫就显得非常重要。例如“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的很多作品局部,都是通过模特穿上服装、摆上姿势,配合道具,打上灯光,直接进行写生创作。画家杨成国在创作《天边有座红房子》时,主体的人物是在课堂上写生的,在写生开始前就对模特的动态及服饰做了专门的摆放和选择,使得人物能与创作中的背景保持协调。而背景的花草树木建筑部分则是在人物写生结束以后加工完成的,客观的写生物象与作者对画面环境的设计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因此,我们要巧妙利用写生对象,使之更好地为创作服务。
写生本身就是一种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写生的方式来完成创作,这也是写生的最高境界。这种方式的写生不是简单的习作,而是在写生中融入了作者强烈的情感和主观处理,作品较为完整,超出了普通写生的范畴,达到了创作的高度,写生即创作。例如,弗洛伊德几乎一生都在通过写生的方式来进行创作,其作品的意义又远远高于现实,对象的精神气质、神态等都进行了强化处理。弗洛伊德在写生时极为用心,也极为缓慢,一幅头像通常能画一两个月,由此可见作者在写生中精益求精的态度。画家刘小东也是用写生的方式进行创作,即使是大尺幅的作品也是如此。他在创作《温床之一》时,由于画幅过大,画布是平铺在地上进行绘制的,在他的对面是十余名动态不一的模特,刘小东就是用这样写生的方法进行创作的。画家忻东旺也使用写生的方式来进行创作,他在人物写生时经常将额头部分的高光用刮刀厚厚地抹出,人物鼻子、嘴、眼睛中的线条也比实际中的要强烈,对人物的个性特点进行了夸张的处理。他曾说:“我力求不使每一幅写生作品仅成之为习作。”[1]画家王克举将画架搬到大自然中,用200×200cm的画布对景写生创作,当然,从他最终创作出的作品来看,作品本身与自然对象相比是有很大区别的,造型更加夸张变形,颜色更加主观、更具表现性。画家冷军的超写实作品很多也都是通过写生的方式来完成,通过对构图和物体位置的摆放,使得画面呈现出一种创作的意境。画家杨飞云直接将画架摆放在老乡家里进行写生创作,模特的形象与家中环境自然地融合在一起,通过对道具的摆放及周围环境的取舍,使得画面呈现出创作的意境。因此,这一类型的写生融合了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情感表达,也使得写生具有了创作的意味,这就是写生即创作的体现。只有将写生转换为创作作品,作品的艺术性才会更高。
油画写生与创作的关系既是相互独立、相互交叉,同时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如果将写生与创作割裂开来看,没有写生的基本功训练作基础,根本创作不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如果单纯地把写生当成习作的话,会使创作出来的作品缺乏深度。油画创作是油画写生的延续和提炼,创作时也要兼顾写生现场的环境气氛,捕捉写生感,时刻保持画面的鲜活和生动性。同时创作也不能完全当作单一的写生去对待,而是需要经过缜密的构思,才能将写生的秩序感、生动性、鲜活感、完美融合在创作中,达到写生即是创作的高标准。
[1]忻东旺。相由心生[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3.
影片创作分析论文【第六篇】
主题公园景观设计过程中,充分融入文化的元素就比较重要,这是对城市化发展的重要促进力量,在文化融入下能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涉及到的内容也比较多,在具体化的设计中就要从不同角度进行考虑分析,在景观设计的多样化层面要能加强,只有在这些基础层面得到了加强才能真正有利于设计目标的实现。
一、主题公园的特征以及景观设计建设重要性分析。
1、主题公园的特征体现分析。
主题公园自身的特征比较突出,在集仿性的特征层面就比较鲜明的呈现,也就是能够让游客在主题公园中欣赏到不同景物以及主题,在主题公园的建设中,会对一些有着代表性的建筑进行模拟建设,所以能够在集仿性方面的特色上充分体现。在主题公园的主体性特征层面也是比较突出的,这也是主题公园的灵魂所在,是公园的自身个性的展现[1]。再者,主题公园自身的特征还体现在教育性层面。主题公园的比较重要的特色就是有着寓教于乐,这是和一般公园有着不同的地方。在主题公园的观赏下,能够带给游客轻松愉快的感受,并能够从中对丰富的文化内涵加以体会,对地域的风情能得到充分的领会学习等。在主题公园的独立性特征上也比较突出,也就是在主题公园的建设方面和车市环境有着很大差别,这样就形成了独立性的特征。除此之外,主题公园的特征还体现在参与性的特征上,在主题公园的建设应用中,游客的参与度也会加强,在一些互动性的设计层面,对游客的主动参与情绪有着调动。
2、主题公园景观设计建设重要性分析。
主题公园的建设是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对城市休闲娱乐需求的满足,人的生存发展适合生态环境有着紧密联系的,在主题文化公园的建设下,就能对城市的生态环境得以积极改善,对城市的主体休闲娱乐需求得以有效满足。对主题公园景观设计建设是对城市文化宣传以及认知需求的满足,文化作为城市的灵活所在,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过程中,充分注重文化的表达,就能对城市文化的传承以及传播[2]。主题公园能够对城市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等进行全面的呈现,对城市的认知度进行有效增加,从而起到文化宣传的作用。
二、主题公园景观设计文化表达的原则和具体的方法实施。
1、主题公园景观设计文化表达的原则分析。
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对文化的表达要充分注重相应原则的遵循,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有利于设计的科学性。在整体性的规划以及统一协调的设计原则方面要加强重视,公园景观的设计中,要注重整体性的把握,对景观设计的文化表达要能综合性的考虑,在整体布局上能科学化呈现。主题公园景观设计文化表达的地域性原则要充分重视。不同的地域在文化层面也是有着不同的,而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中的文化表达,就要和当地的地域文化紧密结合,注重地域性原则的遵循。持久魅力的文化在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的融入,才能提高景观设计的文化内涵,在特征上才能鲜明呈现。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的文化表达,要能充分重视可持续原则以及创新性原则的遵循。在景观设计中要注重可持续性,将文化价值能充分的融入利用,发挥文化价值作用,注重文化内容的创新性运用[3]。在这些原则的遵循下,对主题公园景观设计的科学性才能有效保障。
2、主题公园景观设计文化表达方法实施。
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文化表达的方法实施,要充分重视方法的科学化应用。笔者结合实际对文化表达的方法进行了探究,在这些方法应用下,就能有助于景观设计的科学性。1)注重主题公园景观设计地域文化的融入。随着城市化的大发展,对主题公园的`建设需求也有着增加,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中,充分注重地域文化的融入就显得比较重要,在不同的区域以及文化的主题公园建设也有着不同的作用发挥,有的主题公园景观设计是时尚文化为主的,而有的是历史文化为主的[4]。在具体的景观设计中文化表达,就要充分注重和当地的地域文化优势紧密结合,对地域文化要能充分的挖掘,将当地的历史文化以及民俗文化和科技文化等综合性应用,在设计中在每个景观设计的环节和文化内容的结合上科学化呈现,展现当地的文化特色和优势。2)加强主题公园景观设计文化形象展现。在对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过程中,文化的表达要注重文化形象的良好树立,在文化的独特性层面能充分重视。主题公园的设计中,景观设计是重要的内容,景观设计质量的优劣和文化表达的方式以及表达的内容有着直接联系。一方面景观设计是主题公园的重要特色呈现,另一方面在设计中的文化表达层面也是城市文化的集中体现[5]。所以在文化形象的良好树立层面就比较重要,在景观设计中要将当地的特色文化以及经典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关系得以妥善处理,在景观设计中错落有致的呈现。3)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文化表达,在传承和创新层面要注重方式应用。传统的景观设计有着其独特之处,可以在景观设计中加以借鉴应用,古典园林景观设计中对小中见大以及精在体宜有着重视,在对借景以及框景等设计手法方面比较有特色。将古典园林的景观设计方法应用在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也是比较重要的,这对文化表达也有着积极意义。通过历史场景的再现以及文学诗歌的物化等,能够将景观设计的人文性增强,对人的美的享受也有着积极意义。在对象征以及隐喻的手法应用下,对文化进行表达也是比较重要的方式,通过空间环境的联想以及意象化呈现,对不同文化的精髓呈现就会对人产生共鸣。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中文化表达,要充分注重方法的科学应用,由于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和一般的公园设计有着不同,在设计的复杂程度上有着增加,以及在对设计的要求上也比较严格,在对文化的表达过程中,就要和多种设计方法相结合,充分展现主题公园的景观文化功能,促进设计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何昕.城市公园景观符号设计[j].中外建筑.(08)。
[2]姚罗昕.浅析都市农业文化主题公园的景观营造——以长沙市隆平中央公园为例[j].花卉.2016(12)。
[3]张云龙.城市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营造[j].现代园艺.2016(08)。
[4]丁丽娟.浅谈旅游景观设计[j].明日风尚.2016(08)。
[5]陈佳,陈祺.民俗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表达的探究——以扶风旅游文化产业新区“一镇二园”为例[j].绿色科技.2016(07).
影片创作分析论文【第七篇】
聂耳是一位划时代的作曲家,他是民族呼声的代表,是伟大的人民音乐家。二十世纪三十年的中国大地,正处于黎明之前的漫漫长夜。在深重的民族灾难和阶级矛盾中,聂耳以自己的歌声冲破了黑暗,像暴风雨中的海燕一样,翱翔高歌。正如冼星海指出:聂耳,他产生在中国音运一个沉默的年代,也是中华民族处于一个灾难深重的关头。但他冲破了这大革命前夜的沉默……这位年轻的作曲家,虽然英年早逝,他却“以最新的、革命的和斗争的姿态出现,”用满溢的才华、大胆创新的精神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留了三十余首歌曲。
“聂耳作曲,不甘于人云亦云。他理解时代的使命,以新的音调、新的节奏、新的曲体结构去表达人民大众的心声。”聂耳创作的大量抗日救亡歌曲正是那个时代所需要的新兴音乐。在靡靡之音泛滥充斥的时代,聂耳说:“你不听见在这地球上,有着无穷的一群人在你周围呐喊,狂呼;你要向那群众深入,在这里面,你将有新鲜的材料,创造出新鲜的艺术。喂。努力,那条才是时代的大路。”他就本着这样的认识,以不拘一格的独创精神,创作了这个时代迫切需要的振奋国民、召唤民众的新声,作出了大量的群众喜爱的革命歌曲。
从1933年起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聂耳创作了三十余首歌曲,这些歌曲无论从内容、形式还是风格来看,聂耳的独创精神贯穿始终。
聂耳的作品正确深刻地反映了三十年代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他的独创精神首先体现在他对题材内容的选择上。在已知的全部聂耳所创作的歌曲中,有24首是以劳动人民这个社会最底层的阶级为题材,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聂耳是第一个倾注全部心血、用占全部创作的绝大部分篇幅致力于反映最底层人民劳动和人民生活题材的作曲家。这不仅是他的革命的世界观在创作上的反映,也是他的独创精神的体现。聂耳的作品正确深刻地反映了三十年代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在他的歌曲中,有代表工人阶级生活和思想感情的《大路歌》、《码头工人歌》等,有刻画妇女形象的《梅娘曲》、《铁蹄下的歌女》等,也有为青年学生而作的《毕业歌》和儿童歌曲《卖报歌》等。他的独创精神首先体现在他对题材内容的选择上。在已知的全部聂耳所创作的歌曲中,有24首是以劳动人民这个社会最底层的阶级为题材,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聂耳是第一个倾注全部心血、用占全部创作的绝大部分篇幅致力于反映最底层人民劳动和人民生活题材的作曲家。这不仅是他的革命的世界观在创作上的反映,也是他的独创精神的体现。
聂耳在创作中很重视音乐的民族风格和丰富的艺术形式的创造和发展。他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总是以深刻反应现实和密切联系群众相结合为出发点,不仅在创作的方向和方法上是一位坚定的革命者,而且在艺术形式和艺术形象的创造上也是一位大胆的革命者,他的主要成就影响就在于他用前所未有的全部音调和节奏,唤醒中国这头沉睡的雄狮,通过他的政治头脑和艺术手腕组成了巨雷般的音响,震动着广大的劳苦大众和无数革命志士。
聂耳的作品善于概括当时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中富于典型意义的'呻吟、愤怒、呐喊等语调的特点,给予艺术的处理,而形成具有独特个性的,也是这个时代所特有的坚强、有力、短促的旋律和节奏。聂耳的歌曲每一首都能在黑暗的旧中国照亮穷苦大众的心灵,每一首都在革命的风暴中鼓舞着革命者的斗志。他的作品对半个多世纪的中国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与鞭策。在他的歌曲中,让革命的音调与革命的语言结合,不仅流畅,通俗易懂,而且深情激越昂扬,中国的五声音阶与七声音阶为大众最易接受,聂耳给予其新的生命。他的许多歌曲千百万人一听就爱,一学就会,并且传唱至今很受欢迎,这绝不是偶然的,他的歌曲具有独创性,假如没有革命的创新精神,没有革命的亲身体验,是不能产生这样的作品的。
这里最值得一提的是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这是聂耳谱出的时代最强音,它吹响了一个伟大民族奋起的号角,唱出了三十年代前半叶正值生死存亡紧要关头的中华民族最有力量的声音。聂耳的创作歌曲音乐语言新颖,曲式结构自由,开创了新时代的新风格,新气魄。这独创来源于他走的是新道路,写的是新题材,他在用“新鲜的材料,创造出新鲜的艺术”。后来《义勇军进行曲》被命名为国歌,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奋起的强大力量。每当国旗升起的时候,随着那雄壮嘹亮的音乐响起,便给亿万中国人民无限鼓舞,它是民族兴旺、民族团结、民族自强的号角,它鼓舞着我们中华民族勇往直前,走向世界。
聂耳这位伟大的人民音乐家,中国新音乐的奠基者,虽然英年早逝,但在抗日救国的音乐运动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时候,以其歌声唤醒了全国人民,使音乐艺术成为革命的有力武器,其功力之高,是同时代作曲家中最突出的,他是带着这种明确的思想从事着他的音乐创作。他所有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的歌曲,所表达出的劳动群众的志向和心愿的力度和真实性是同时代的作曲家无法达到的。
聂耳之所以能够独创,是同他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和刻苦钻研艺术技巧是分不开的。不难发现,在聂耳的作品中民族的音调特征并不是偶然地出现,而是一个普遍而鲜明的特征,不论是他的战斗性的进行曲和劳动歌曲、或者是抒情性的民歌和戏剧性的独唱曲,他都能按照不同的体裁构成鲜明的民族风格。
聂耳从小就热爱我们的民族音乐,他对音乐的热爱越来越强烈的时候,也就是他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和研究越深越广的时候。他学习和记录民间歌曲,他熟悉各种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他在音乐气质方面,是深深地扎根在民族音乐的优良传统。因而,他的全部歌曲都有着浓厚的民族色彩,歌曲中的革命内容都得到了真实的完善的体现。聂耳虽然离开我们很久了,但他的作品和思想却象火花那样照亮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新音乐发展的道路,他的歌曲不仅在革命战争年代是卓越的艺术珍品,而且永远是我们人民值得骄傲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汪敏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华乐出版社,。
[2]聂耳,冼星海学会编。永生的海燕。[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12):139。
[3]时代的号角,人民的知音。求是杂志[m]。2002,(17):42。
影片创作分析论文【第八篇】
随着时代的发展,纪实摄影也随之诞生,这是摄影流派在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在摄影技术发明的最初阶段,其受到了绘画艺术的影响较深,最初的摄影,主要追求的是一种画意美。随着摄影参与者增加,形形色色的人逐渐参与在内,逐渐的形成了多种意识的创作方向,多种摄影流派随之形成。来自于德国的沙乐门博士在1930年初拍摄的海牙会议的会场刊登在伦敦画报上,这个事件在当时的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在沙乐门的带领下,美国的托马斯以及法国的布勒松等随之纷纷的进行效仿,那时这种流派被称之为“堪的派”。其中堪的就是真诚坦率、真实以及自然的意思。其主要创作方式就是取材来源于显示
生活
,在被拍摄对象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缺少目的性的进行拍摄。主要注重的就是写实,而忽略了社会性。堪的派的拍摄手法与纪实摄影有很多相似点。纪实摄影是建立在拍摄应的基础之上,但纪实摄影同时关注社会及人们的生活环境,将作者积极向上的创作思想注入进去以后,最终形成替代性摄影流派。但纪实摄影同时延承了堪的派的真诚坦率、真实以及自然。2纪实摄影的定义看纪实摄影的特征与本质
美国经济学家罗伊斯特莱克在1945年时,曾经突出要为纪实摄影下一个定义,但直到目前,也没有形成一个公众所认可的定义。木歇尔兰富德是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高级摄影导师,他写过一本《世界摄影史》,在这本树种他说,纪实摄影是指“反映现实情况和现实事件的真实影像”。而我国的摄影学者黄少华则认为“纪实摄影是摄影家对显示世界中具有社会意义的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关系作相对全面的诚实生动的描写以导致观众被描写对象的關注与正确认识的一种摄影艺术形式。”
经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从中概括出摄影的被指及特征:第一,以纪实为方法,将摄影镜头对准社会生活。第二,纪实摄影的对象及题材一定具有社会意义,能够激起大众的共鸣及关注。第三,作为及时摄影家,一定要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对拍摄对象要有深入的了解与尊重,深入实际,尊重事实且将真实情况揭示。第四,纪实摄影的作品,是完整的系统的作品,它能深入的详细的反映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
3摄影本质和特征看纪实摄影的重要性
选择题材
纪实摄影是以图片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它能够系统的、完整的将我们经历过的生活真实的记录下来,采用真实且直观的形式,将我们曾经发生过的历史凝结起来。以往传统的摄影方法,多呈现出浮躁矫情及高高在上的感觉,让我们觉得与我们的实际生活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而纪实摄影不同,它主要以纪实为中心,主要的拍摄对象是普通人的生活,主要的关注点也是群众百姓所关注的问题。纪实摄影不仅关注社会生活,同时对人民的精神生活以及内心的活动更加关切,很容易就能激起读者的共鸣,给读者带来一种亲切的感觉。
将作者的自身人格魅力带入纪实摄影中
摄影者在拍摄的过程中,一般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以旁观、记录的方式进行。其二是将自身生活融入在内,亲身体验。其中林添福的《半个世纪的
爱
》就属于旁观、记录的方式。应用摄影记录的方式,将一对对历经风霜的老夫妻客观的描述出来,或安详或恬谈的面容深深的印在读者的心中。侯登科的《麦客》则属于将自身生活融入在内,亲身体验的方式,他用了多年的时间去亲身体验麦客,与麦客们吃住在一起,亲身的体验他们是如何用命换钱的过程。不论是哪种拍摄手法,拍摄者们都怀着一颗赤诚的心去面对被拍摄对象。笔者认为,纪实拍摄的最大魅力就在于摄影作品中蕴含的真实情感。这就要求拍摄者怀着一颗平和的心态进行拍摄,不能有功利心在作祟。尊重被拍摄对象
照相机的镜头具有指向、探究以及侵略的特征,这就注定了被拍摄对象的被动位置。但是采访却是一个平等的环节。作为摄影者一定要对拍摄对象有所了解并尊重。在平等与真诚的基础之上,这样才能从被采访者获得更有价值的事件,最终将平等的影响展现给广大读者。
纪实摄影不属于艺术
纪实摄影是跨边缘的工作。纪实摄影具有政治、社会、历史以及文化意义,这才是其主要的价值体现。作为纪实摄影者,应具备最基础的文字功底以及文化修养,只有这样,拍摄出来的照片才不会只流于表面,显得苍白空洞,最后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作品,才能让读者感受到更深层次的内涵。
新纪实摄影
随着摄影的不断发展,近些年,很多摄影师以纪实的手法进行拍摄,但他们的作品具有非常强烈的个人特色在内,这些摄影师大多年纪较小,其拍摄的桌品注重于将自己的内心想法反映出来,被人们称为新纪实摄影。纪实摄影和新纪实摄影相比较,新纪实摄影强调的是个性化的视觉,去展现摄影者的表现手法以及内心。不是单纯的将客观事实反映出来,其中参杂这摄影师的内心想法。新纪实摄影的诞生受到很多年轻人的追捧,其拍摄手法比较适合年轻人追求时尚、注重自我的心理。
4结语
我国开始纪实摄影的时间短暂,虽然时间不长,但它却成为摄影行业的主流之一。纪实摄影具有直面现实、关注生活、揭露人性、真诚自然的特点,读者在阅览拍摄作品时,能感受到参与和亲切的感觉,在作品中能够将真实的生活展现出来,将典型、突出、精粹的实际生活定格于作品中,纪实摄影具有平易近人的魅力,希望以这种魅力吸引更多的人去关注它。
众所周知,自从1839年达盖尔发明摄影术以来,至今已有170多年的发展历史。起初,是因为摄影术带给人们真实还原本质的特性。大家都会用其清晰、真实的特点来拍摄人像,风光等等。满足真实记录人在社会中的生活状态以及大自然客观面貌的目的。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有一些摄影师模仿学院派的风格进行拍摄,不在单是满足于客观真实的记录。随后,社会更加飞速的发展,使人们思想也跟着活跃起来,摄影创作模式有最开始的客观写实逐渐演变的更加多元化,也出现了更多的摄影流派。比如写实主义摄影、自然主义摄影、抽象主义摄影,现代派摄影等等。但无论如何变化,摄影创作仍然不会离开两个大的方向,即纪实摄影以及艺术摄影。
关键词:艺术摄影;纪实摄影;摄影模式
一、纪实摄影与艺术摄影发展现状
纪实摄影和艺术摄影都是一种摄影艺术。纪实摄影里面包含着新闻摄影,摄影师主观的希望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对曝光,用光,构图以及拍摄角度,高度,使用光圈景深等等的调整去表现被摄对象。同时一定不能主观的要求被摄对象,不能干扰其自然的状态。在拍摄过程中只能通过调整自己的拍摄机位,选择拍摄时间,确定拍摄的构图等等。所以说,纪实摄影更加注重内容的真实性,内容的真实,决定着图片的价值。真实的记录下客观的存在的事实,有新闻传播的价值和表现真实存在的价值。而艺术摄影现如今主要用在商业摄影领域,更加注重于主题表现和摄影师的主观意愿。在客观表现的基础上,需要通过主观创意展开
想象
,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的两次审美的过程。需要画面的视觉冲击力以及画面唯美的感觉,同时将画面中的表现的主题植入观者心中,进而和观者产生共鸣。二、两种摄影模式对时效性的要求不同
纪实摄影一般用在新闻出版行业当中。在创作过程中要求必须要求客观,准确,真实,效率。要求发现新闻,即刻赶到现场,真实的记录,并且发送出去。如果隔日发送那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即使不用在出版行业,作为纪实摄影也是越迅速的呈现给观者效果越好。同样也需要有时效性的。
艺术类摄影创作周期一般来说是不受时间限制的。其创作周期可以是几天或者几个月甚至几年都可以。因为摄影师想表达的是当时的一种状态,一种感觉。即可以快速的完成展示出来供观者欣赏,也可以时隔多日再去给世人呈现当时的情景,讲述当时的故事。
三、两种摄影模式的社会功能不同
纪实摄影有着展示和教育的功能。比如纪实摄影中的新闻摄影,更是有着宣传作用,也是给读者一个客观展示以及导向的作用。将真实客观的照片提供给人们,肩負着向大家传达有新闻价值或者有着教育意义的功能。一般纪实类摄影给观者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一幅或者几幅图片搭配简短的文字说明,再加上时效性很强的特点,会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以及
心灵
上的震撼以及共鸣。艺术类摄影创作的过程出了有展示教育功能外,摄影师更加强调其作品的审美价值,更加喜欢将作品艺术化含蓄化的处理。同时也希望观者在观看自己的作品中,能够得到艺术层面的直观感受,从而达到对观者传达作品意义的目的。
四、两种摄影模式在拍摄手法上也是不同的
纪实摄影的拍摄手法,一定要是抓拍的,万万不可以摆拍。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人在环境中的位置,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情,动势都是瞬息万变的。只有用高速的快门去抓拍,才可以将绝对真实,自然,生动的画面定格在那一个瞬间。如果使用摆拍,就会缺少生活气息,同时也不会打动观者。而艺术摄影创作过程中强调,抓拍和摆拍都可以使用。艺术摄影的摄影师更加强调主体人物心态的完美呈现,他们认为在客观表达主体状态的同时,同时也需要一些辅助手段去锦上添花,比如拍摄中人工光源的应用,人物服饰造型上的选择,后期暗房或者电脑对整体色调的调整等等。都是为了更加完美的呈现摄影师的主观审美意识。
五、两种摄影模式对画面细节和表现的意境是不一样的
纪实摄影通过对人物细节的深度刻画,从而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状态。很多作品都是由于画面中人物的眼神,表情等细节从而使一幅作品让人过目不忘。所以说纪实摄影是离不开细节的刻画。艺术摄影因为更加注重摄影师主观的审美品位为创作基础。相比细节来说,更加关注的是作品整体意境的表现。所以这类摄影师认为,摄影是客观呈现和主观表现的结合。在一定层度上可以说,艺术摄影可以是唯美的,同时可以是纪实的,同样也可以是用观念表达的。摄影师和观者是需要在审美品位上引起共鸣的。
六、结论
纪实摄影与艺术摄影都是摄影艺术,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数码时代普及,摄影已经越来越平民化了,人们都在不知不觉当中用相机或者手机记录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但是如果将摄影上升到更高的一个高度,就需要我们当代摄影师的共同努力。在经历了摄影170年的历史过程中,两种摄影无论从创作模式,表达方式上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通过互相的借鉴融合取长补短,一步一步的成为现如今摄影的两个大的方向。纪实摄影的客观呈现,艺术摄影的主观表现,乍看起来是两个不同的方向,但是现如今,这两个方向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部分。当代摄影师也需要不断的提示自己的能力,开拓眼界,需要更加有创造力的表现方法和技巧,在纪实摄影和艺术摄影创作中为社会呈现出更加完美的作品。
情感体现里的“情”是指摄影作品画面中定个一瞬间的事情,而不是简单的讲故事。在拍摄照片时,情感是形象思想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正是因为带有情感的,审美表现才能得到升华为审美意象。纪实摄影以人为基本主体,一幅好的纪实摄影作品,能否突出其中的情感是很重要的,一幅好的纪实摄影,不应只是为画面好不好看,还要用过捕捉画面的技巧揭示事件生活最真实的样子,把事物的主题内涵通过生动的瞬间形象揭示出来,达到遇情于境、情景交融。任何一幅优秀的纪实摄影,都可以从“情”这个窗口中看出他内在的信息。这就是人们说的“作品是作者感情流露的象征”。
由于有些摄影师太注重照片的整体效果,结果照片就显得平淡无味,看后毫无印象,起不到纪实应有的作风。还有一些在拍摄人物时,深入了解不够,对生活的不了解,过份执着的追求表面效果,不明白情感表现在画面中的作用。有些照片只不过是用相机记录下来,缺少了情感和形象感染力,这样的照片就像喝了白开水一样,暗淡无味,无法引起欣赏者的兴趣。
1纪实摄影情感表现的重要性
纪实摄影对整体效果要求非常高,拍摄具有这里时代具有特点的人,这是纪实摄影追求所在,最难拍摄的就是看着平常但是有能反映出人物情感的主题,有些含有很大信息量,切具有一定价值的,有照片不一定能表现出来,而必须借助文字进行详尽的叙述。读者不能了解照片的表达内在意义,就没有
什么
情感可言了。《希望工程》是谢海龙的代表作,他的这组照片有很大的影响力,主要因为他的照片光看就能激发人们对于希望工程孩子们的关怀,看过照片的人都会想要捐出自己的一份爱心,这种情况下,文字的说明,就显得画蛇贴足了。他的照片看似简单但是为什么没人比他拍的好,其实就是缺乏了情感。当然还要有敏锐艺术眼光,善于发现美,善于表现自己的思想,更重要的是责任以及自己的社会观,这样才能真实地记录反映了问题。不难看出,好的纪实摄影,通常是神情兼备,而且能传达出一种信息,但是一幅好的照片是否能用画面的形象开传达出信息,一定程度上来自于拍摄主题的形象是否符合大众的情感和行为特征。这里的特征指的是事物标志的显著特点,如果拍摄形象的内心情感与外在形象都具备一定的标志性,那么他的行为肯定具备了本身语言表达的要素,无须拍摄者话语解释。这样的照片才能看出情感。
2摄影作品中的情感性
被摄对象的客观情感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我们常常被周围的一些事情所感动,如果将这些瞬间拍成一幅摄影作品,相信一定是感人的。摄影具备一定的纪实性,所以我们必须真实的记录现实生活、准确传达的被摄对象的一切。我们可以利用一些造型手段与光影和环境控制,将被摄对象想要表达的情感直接的、真实地表现在画面上。拍摄者直接抓拍现场瞬间的气氛和人物一瞬间的情绪,可以直接拍摄被摄对象情绪,并且深入发现被摄对象在心灵深处的情感的变化。这样的表现手法是最平常的。被摄对象的情感固然重要,但是也不能有些时候操控被摄对象,其客观情感并不明显。
拍摄者的主观情感
摄影作品是拍摄者内心想法物化以后的形态,他的内容已经不是客观的还原生活本质,也不是逼真描绘的生活场景。而是通过艺术上的改变,夹杂着拍摄者的思想、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他是一种心灵化以后的生活和心灵物态化的生活。拍摄者在进行拍摄的时候,总会通过自己特有的角度去观察被摄对象,试图将自己的想法感情带入到照片当中。拍摄者或是寓情于景或是借景抒情,将主观情绪隐藏在客观写实的艺术当中。照片中的的景是画面的空间表现,来自于现实的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反应和认知,拍摄者会把自己的想法以及感情寄托在画面内容当中。景是所有照片的基础,有情无景,那么拍摄者将无法寄托自己的情感想法;情是照片的灵魂,单单有景无情,那么照片就成了一种简单的记录手段。只有情景交融才能被称为艺术。因此,摄影者塑造的人物形象蕴含着主观的审美认知以及自己独特的审美情感。
情感的转移与延伸
情感是表达创作意图的方式之一,情感的表现让审美表象提升成成审美意图。在拍摄照片的过程当中,拍摄者从形式到内容上了解拍摄对象的在审美角度上特点,并且将自己内心的感情传达在拍摄的作品中。那么这样欣赏者在欣赏作品的时候,照片画面的冲击足以引起视觉上和情绪上的情感体验,让他能够理解拍摄者想要表达的东西,被作品的情绪所感动。例如谢海龙的作品《大眼睛》一样,照片中最为精彩的就是的小女孩眼神,他的眼神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都说眼睛是进入内心的窗口,这样就形成了这幅带有情感的摄影作品,作品在发表之后得到了很大的关注度,从而这种情感演变成为对所有山区的那些想读书的孩子们的关注,从而推动了希望工程的发展。
作为一个摄影师,经常会因为人物所表达出来的情感所感染从而激发创作的欲望,然而照片同时又在被欣赏的时候激发起欣赏者们内心的感情。所以可以说照片是一个摄影者的全部他讲所有外在于内在的都寄托在画面当中,因此这也成了与欣赏者之间情感交流的桥梁,它不仅能寄托着拍摄者的情感,也能激发出欣赏者的情感,这种就是在情感上的传递与延伸。
3摄影中情感表现的方式
人物面部的情感表现
人们对事情的客观反映,主要体现在脸上,高兴,难过,痛苦等等,因此可以说人的脸,是通往或走进人内心的捷径。拍摄人物表情,是最直接的情感表现,也是最为突出的,让读者一目了然。说到这里不得不说一下,谢海龙的《大眼睛》。《大眼睛》是希望工程的代表之作,其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了照片的记录性质,蕴含着更多的含义及情感。一幅好的摄影作品,能否成功在于如何选择拍摄的主体,就是人物。人物是摄影画面的中心,也能直观的体现出作品主题想要表达的思想。《大眼睛》这幅作品,拍摄者选择的是一个平常的农村小女孩作为画面的主体,准确并且深刻的表现了一个农村小女孩渴望读书,寻求知识的一种状态。如今这幅作品已经成为了希望工程的标志。然而《大眼睛》特写的运用是他成功的另一个因素之一。
人物身体的情感表现
除了人物面部表情可以表达情感之外,身体的动作和姿态也是可以直接表达情感。列如“高兴的跳了起来”这里就是用动作来体现人物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本能反应会在不经意间现实出来。也就是说瞬间的捕捉。
最早提出这一方法的'是法国摄影家h·卡蒂埃·布勒松。他提出的摄影概念“决定性的瞬间”也就是瞬间的捕捉。就拿他最脍炙人口的照片来说。他于1958年拍摄的《男孩》就体现了这种风格。他没有深沉的主题,却是他最为经典的一幅作品,一个小男孩的两只手里,各抱一个大的酒瓶,踌躇满志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好像完成了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一样。照片中的的男孩位于照片的中央,他昂首挺胸,边走边跳。身体显得很轻盈,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了他的心里是十分高兴的。因此身体也是表现情感的手法之一。
4结论
摄影是一种交流的方式,但他没有语言,他用一种艺术形式并且传递着感情。特别是对于纪实摄影这类具有真实记录生活场景的摄影方式。因此本文意在研究摄影作品的情感表达,以及体现方式。托尔斯泰曾说,“艺术起源于人们想把自己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于是想要重新唤起这种感情,通过某种外在的形式表达呈现出来”。人们在观察生活的时候,并不是被动的接受生活的信息,而是融会了思想,隐藏了主观的意识。我们将这些情感转移到我们的被摄对象上,最终形成我們的摄影作品。作为摄影作品的创作者,如果要避免使摄影变成单纯的记录和复制,就要在创作过程中融入情感。
一、引言
从1839年达盖尔摄影术的发明开始,摄影行为就在人类社会中饰演着重要角色,几乎在人类所有活动中,人们都在以这种形式那种形式利用摄影为人类自身的存在、发展、完善服务。传播媒介的发达及先进的光电子技术发展的今天,摄影的普及性和易于被各阶层人士接受的特性包容并蓄地以摄影文化的形式渗入现代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照相机以它的公正、真实、直接可视等无与伦比的客观性包容了整个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无论是纪实摄影还是新闻摄影都可以客观地反映事物的状态以及事物的发展,可以起到一种记录的作用。近几年来,无论是新闻摄影还是纪实摄影,都是很受欢迎以及最常被使用的两种方式,但是这二者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二、纪实摄影和新闻摄影概述
(一)纪实摄影概述
1.纪实摄影概念
纪实摄影是以记录生活现实为主要诉求的摄影方式,与新闻摄影略微不同的是,纪实摄影都是来源于生活中的一些素材,如实反映生活的一些状态。如果非要做一个比喻的话,纪实摄影更像是一种纪录片,具有記录和保存历史的价值。
2.纪实摄影的价值意义
与新闻摄影相同,纪实摄影也有属于自己独特的特点,首先,光看名字我们就可以知道,所谓纪实,指的就是记录事实,因此,针对于纪实摄影来说,一定具备真实性;另外,与新闻摄影不同,纪实摄影具备一定的美感,也就是在拍摄时,摄影师会比较注重拍摄的效果以及拍摄的质量,而不是抓拍或者只是为了取证现场;同时,纪实摄影还具备一定的历史性。所谓的历史性主要指的是纪实摄影可能是为了记录某一个瞬间或者是记录某一个事件而特意拍摄的。由此可见,光从特点上就可以发现纪实摄影与新闻摄影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性。
(二)新闻摄影
1.新闻摄影的概念
新闻摄影,指的是以图片的形式记录正在发生的事件,然后再借助于这些图片对该事件进行新闻报道。之所以很多人喜欢新闻摄影的方式来代替传统的文字新闻,一方面来说这种新闻摄影的方式更具有说服力,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种图片与文字共存的方式更具有吸引力,可以吸引更多人的关注。新闻摄影一般都是有很少的文字说明,大部分的真相以及事件发生的过程都靠图片来展示以及说明。
《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中针对于新闻摄影的解释是这样的:“以图片的直观形象和简要文字说明结合起来报道新闻、传播信息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由此可见,针对于新闻摄影来说,其主要的核心还是在于借助于图片实现对于新闻的报道以及传播,其主旨还是新闻。
2.新闻摄影的特点
新闻摄影一共具有四大特点:首先,就是时效性。因为新闻最注重“新”字,必须是在事件发生以后第一时间进行报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具有时效性,如果是发生很久的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事情,那就称不上是新闻了。因此与文字新闻一样,摄影新闻也需要具备时效性,这是新闻摄影的第一个特点,同时也是最重要以及必须具备的特点;第二个是真实性。所谓的真实性就是要保证图片所拍摄的内容一定是绝对真实的,不可以伪造,更不可以断章取义进行报道,混淆视听。虚假的新闻报道不仅会被谴责,还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因此,对于新闻摄影来说,第二个需要具备的特点就是真实性。第三个是典型性。所谓的典型性指的是新闻摄影的图片要包含典型事件、典型形象、典型瞬间三方面。不能随意的一个瞬间都用来报道,换句话说,就是要做到简洁性,要让观众在看到图片的第一时间就能捕捉到事件发生的重点。最后一个特点是现场感,所谓的现场感。指的是图片的拍摄都是现场抓拍的,不是特意布置的场景,也不是特意摆出动作,更不能一味追求艺术效果,而忽略了新闻的特性。
三、纪实摄影与新闻摄影的区别
(一)纪实摄影主题先行,新闻摄影讲究时效
针对于纪实摄影来说,大都是摄影师提前拟定好一个主题,然后摄影团队根据拟定好的主题去
寻找
与此相关的事件或者是场景,进而实现图片与主题的统一性。比如中国纪实摄影的代表作,解海龙“希望工程”,从这个拍摄活动开始之前,他就已经想好了自己要拍摄的主题是什么,于是他便跟随着自己设定好的主题进行拍摄,寻找合适的背景、合适的视点以及合适的构图,整个拍摄过程都比较自由,且比较轻松。但是针对于新闻摄影就不同了。新闻摄影并不是事先拟定好主题进行拍摄,而是根据现场拍摄的图片进行主题的拟定,且新闻摄影更要求注重一个“新”字,比起画面的美感,新闻摄影更需要的是画面的真实性。由此可见,新闻摄影新闻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决定着摄影的目的、内容与手段,而纪实摄影则比较被动。(二)评价的标准不同
针对于纪实摄影,大家的评价标准是主题的创新性以及拍摄出来的照片的效果的好与坏,而针对于新闻摄影,大家评价的标准都是新鲜性、重要性、接近性、真实性以及客观性等等。纪实拍摄更具备主观性,而新闻拍摄要求的是客观性。针对于新闻摄影,要求必须是现场进行拍摄的,可以不考虑画面的美感,只要保证画面的真实性以及画面的清晰性就可以了,而针对于纪实拍摄来说,则恰恰相反,必须注重画面的审美效果。针对于纪实摄影来说,所拍摄的内容可以是新鲜的,也可以是已经存在的,可以是对于事件的记录以及对于历史的记录,但是新闻摄影则恰恰相反,新闻摄影必须保证足够新鲜,必须具备时效性。这是新闻摄影的最本质特征,同时也是最重要的特征。由此可见,由于基本特征不同,导致针对于纪实摄影和新闻摄影的评价标准也是大相径庭。
(三)纪实摄影从创作上与新闻摄影不同
针对于纪实摄影的创作来说,是结合了摄影师的主观意见以及生活中的一些特例事件来进行结合的,是具有很鲜明的主观性特征的;而对于新闻摄影来说,新闻摄影要求的是客观性创作,如果做一个比喻的话,纪实摄影好比是命题作文,而新闻摄影好比是
话题
作文,创新性以及创造性要更强一些。另外,在创作上,二者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对于美的追求。纪实摄影更注重美感,而这个却是新闻摄影不需特殊注重的。针对于拍摄的不是很好的新闻摄影,我们不会说摄影师技术不好,我们会说很真实;而针对于拍摄的稍微有一点偏颇的纪实摄影,却会被批判成摄影师技术不够高。由此可见,二者确实存在很大的差异性。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纪实摄影还是新闻摄影,都可以称得是各有千秋,二者无论是在特点特征、创作要求、评价标准上还是审美角度上都存在很多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的存在决定了二者各自的价值,同时也保证了二者的存在意义。希望在本文相关的一系列的描述以及介绍下,可以让大家更清楚地认识到什么是新闻摄影、什么是纪实摄影,以及二者到底有着
怎样
的区别。人文关怀听上去似乎是一种很崇高的精神,但是在具体的拍摄中,摄影家们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体现自己的人文关怀精神。近几年来,都市报出现并逐渐占领市场、很多老版的报纸都开始改版以及网络的的快速兴起,大量的新闻图片被各种周刊、网页应用,也因此出现了一大批纪实摄影师,还有很多只是普通的用手机记录下来一个事件,也被称之为纪实摄影。虽然我国的纪实摄影现在正在处于量变到质变这个转变的阶段中。这些年来也确实涌现出了一些比较好的照片,但是对于周刊,报纸,网络的需求还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这些极速出现的摄影师们多数是业余的,水平也是层次不齐,确实缺乏实践的经验,缺少
专业
的知识。正是因为如此,即使每天网络上漫天遍野的纪实新闻,但大多数都是拍的极为随意,甚至有些是不雅的,不适宜被公众所知道的,这些问题就是目前纪实摄影的现状,这种现状就是因为缺乏人文关怀。1人文关怀的主要问题
摄影师在各种新闻事件的拍摄中,不仅仅是以采访者,拍摄者的身份,很多时候也是新闻事件的目击者和参与者。由于纪实摄影都是在一个真实的环境里,实际现场可能很严肃端庄,也有可能很混乱,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突发一些不可预见的情况,不可预料的东西太多,不定因素太多,所以摄影师在拍摄现场的不正确、不合适的做法,很容易影响到整个事件的自然发展。这不仅仅是在给现场添乱,也会为自己的采访、拍摄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这个时候有经验的摄影师就尤为重要,而有经验的摄影师都会懂得如何更好地处理,体现出自身人文关怀的精神。
在纪实摄影中,如果没有深入的调查和对现场情形及时的正确的判断的能力的话,就不容易抓住事件的本质,不易发现拍摄对象的真实想法,拍出的照片就会或是图不达义,或是言过其实,只是仅仅停留在表面,挖不到深入的东西,从而导致人文关怀的缺失。不同的人或事物要用不同的方式去拍摄,当你拍摄人物的时候,如果你用了超广角镜头导致人的身体畸变,会使画面看上去让人很不舒服,所以拍摄不同的东西要选择相应的正确的方式。摄影师要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尽量避免伤害被拍摄者的情感与利益。拍摄时不仅仅要掌握好的时机,也要关注人本身。
人文关怀也有反面的现象存在。有些不专业没有人文关怀的摄影师就会在不经意间表现出了一种无视拍摄者,只顾着自己的利益的情况。还是要说到广角镜头的运用,用广角镜头可以达到一种夸张的效果,但是这样子就丝毫不顾及被拍摄对象的感受,仅仅追求自己要的效果。而有些周刊为了版面效果和发行量也会经常把这些拥有“视觉冲击力”的东西发表出来,而不去关注被摄者的心情。所以说,人文关怀不仅仅关乎人的爱心,还和个人的道德有关。
在我的理解里,其实人文关怀并不用很刻意,在日常中就可以发现,虽然日常并不那么令人振奋,但人都是过着平凡的日子,不是都说要从生活中发现美吗。在如今的中国,摄影与社会的联系仍然处于比较低的程度,摄影家们宁愿爬山涉水到远方去拍摄壮丽山河的美景,去拍摄少数民族,和我们不一样的种族,却不愿意把目光投向自己身处的城市,去发现自己的身边点点滴滴。这些摄影师把人文关怀狭义为风光花草,却对于身边的日常无动于衷。这可能就是如今人文关怀存在的最大问题吧。
2纪实摄影师该如何更好地实施人文关怀
摄影在这整个社会中生存着运行着,就会受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和制约,特别是如今媒体逐步走上市场,网络越来越普遍于我们的生活,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很容易迷失方向。更何况我国的纪实摄影至今还不是很成熟,在很多方面都不是很完备,所以要想让摄影师们都表现出人文关怀,所有的纪实摄影界的人都要付出努力,才能推动纪实摄影的发展。
首先,作为一个纪实摄影师,应该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尊重事实,尊重人性,按照事物本来的情况来反映生活,这时作为纪实摄影必须要有的专业素养。一定要客观公正,不能仅仅是为了追求效果,追求观众的追捧。其次,纪实摄影师肩负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所以就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个无处不在的镜头,一颗时刻准备好的关怀之心。我们要营造的是一个宽容和谐的社会,让每个人在人文关怀的氛围中成长,在这样环境的熏陶下,那种精神就驻扎在了心里。切记不要把人文关怀仅仅放在台面上,说说而已,要在实践里表现出来才是真的!
3人文关怀在纪实摄影中的价值体现
人文是什么,它泛指了这个社会中的各种文化的表现、现象。人文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观念。在这里的人文所指的还有文明的成分,人文其实是一种精神上的东西,是一种文化的现象,也是社会现象的综合。所以人文会因为地域的不同,民族的不同,历史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其所反映出来的东西也会有所不同。
人文摄影,“人文”这个概念是很有广度和深度的意义。“人文摄影”这个名词,它的含义很难说得清楚。在我看来,人文摄影跟环境和社会有很大程度上的关联,和人的关系也密不可分,但人文摄影不等于人像摄影。人文摄影,它既是一种文化概念,又是一个摄影体系。人文摄影讲究的是社会态度也就是群众态度的表现,不过也要讲究美学。从我的理解上来看,所有一切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或者精神文明那都是人文的表现。人文摄影最重要的拍摄手法就是一定要“真实”。是用来表现某个“人”以及和他相关的环境等,从一种人性的高度来关注这个“人”的生存的状态、生活的方式、他的精神层面,以及他的未来和发展。从精神观念上解释人文摄影的话,人文摄影是以研究人文的视角,以人文关爱的情怀,去拥抱这个世界上的所有。和
其他
摄影类型不同的就是它的独特视角,去发现、挖掘、提炼独特的人文精神以及甚至发现深层次的文化内涵。4人文关怀的特点
从表现对象和角度来说,新闻纪实摄影是关注有新闻价值、有社会意义的“事物”为主,那么人文摄影就是关注“人”为主。纪实摄影中的人文关怀是指摄影师在拍摄过程中,以被摄者为主,通过对被摄者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的采访和拍摄,采取的最大可能保护被摄者心理精神和物质利益的行为,这是一种人性化的做法。在纪实摄影中,人文关怀最为经常出现的就是在新闻界。新闻传播与人文关怀有共通点,那就是本质都是以人为本,新闻报道是为人服务,为社会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如果非要说在其他领域的人文关怀是专门针对某个人或者某群人的的某一方面的需要的话,那么人文关怀就可以普及到个人,社会,国家,无论是普通群众还是弱势群体,都是其中一部分。对于拍纪实摄影的摄影家而言,在他们的工作中会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就更会尊重他人,优先考虑被摄者的感受,这不仅是摄影者最基本的职业要求,也是摄影者职业素质的表现。摄影者在工作中不仅仅要履行自己职责,坚守自己职责,还应该具有他人关心关爱的情怀,要对被摄者多一些同情和体谅,简而言之就是多一些人文关怀。人文摄影中最为重要和独特的特征就是人文情感,人文精神的传达!
5结论
纪实摄影真实的、客观的反映了事物本来的面貌。纪实摄影在允许的范围内,把社会现实记载了下来,使整个人类社会很好的了解了各种各样的人和风情。当然,人文因素在这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使人文关怀的思想在纪实摄影中担当了很大一部分作用,也是起着主导的作用。纪实摄影不仅仅是对一种文化的纪录,对生活的纪录更是对人们在社会中的态度的纪录,对精神的纪录。而我们为什么需要人文关怀,因为这是一种精神价值,心中但凡有了这种价值观,作品就会有了力量,就会蕴育着深厚的内涵和情感。
纪实摄影是凸显纪实性、真实性、强调客观反映的摄影形式,其目的在于纪录社会现实,使更多的人关注社会、干预生活。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外来文化的影响、价值观的改变、叙事模式的建立以及观看视角的改变,对纪实摄影提出更高要求。同时,在当代纪实主义中,艺术性的表现也正在被逐渐的发觉和接受。只有追求真实自然的艺术性,才是纪实摄影的永恒魅力。摄影师应了解纪实摄影的概念和特征,明确纪实摄影的真实性与艺术性的关系,正确把握纪实摄影的真实性和艺术性,运用摄影技术去进行纪实摄影的艺术性创作。
一、纪实摄影概述
到目前为止,摄影的各个学派对纪实摄影的概念范畴略有不同,而我的理解是摄影人对现实世界中具有社会历史意义的人与人、人与生活、人与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作相对全面的、真实生动的描写,以影响或启示观众对被描写对象的关注与正确认识的一种摄影样式。
从摄影技术诞生起就有纪实的特点,是借助光学原理将现实事物呈现。在发展早期并没有得到社会的正确评价,随着各类报刊的发展,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需要一些形象性的报道时,社会才意识到纪实摄影真实纪录生活的特点,决定它的价值取决于照片自身的信息价值,用事实说话,内容胜过千言万语。其特征是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和系统性。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大量摄影作品都是以纪实性作为主要特征与功能存在。常见的纪实摄影主要有见证重大历史事件、关注特助人群、定格当下生活、捕捉重要现象、记录社会文化等,一般包括图片故事、图片系列、图片短评等类别。
二、艺术摄影概述
摄影的“艺术性”是什么?就是通过影像反映生活、表现思想感情所达到的准确、鲜明、生动的程度以及形式、结构、表现技巧的完美程度。就是利用光线、线条和影调等构成所需的造型语言,并借助这些语言来表现它独自或共同赋予人们的形式感、形式美感。
摄影又称“拍照”,其艺术性在“拍”而不在“照”,如果摄影人机械地照下取景器中的场景,没有融入自己的思想,就是“照”。而“拍”就截然不同,它是摄影人通过仔细观察和大脑的形象思维,结合自己的审美经验,运用一定的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法技巧等摄影艺术语言,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想情感转化为具体、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的创造性活动,而绝非是仅仅按动快门机械式的记录和再现。
总之,艺术摄影只要有摄影的元素,就可以根据灵感和想象,运用各种摄影技法来创作表现。
三、纪实摄影和艺术摄影的关系
摄影术诞生至今已近一百七十年的时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飞速发展,各个摄影学派不断地创立并形成自己的风格。他们在学术上有分歧,也有共鸣,尤其对摄影的纪实性与艺术性的相互关系问题比其他问题讨论得相对较多。
(一)纪实摄影和艺术摄影的对立
纪实摄影首要是将客观发生的影像记录下来,真实性列在第一位,注重事实本身。在特种情况下,甚至可以放弃技术性的要求。在重大突发事件中摄影,就是图片有点跑焦,清晰度不够,还是要刊发,因为事件场景不可复制。但是,如果这幅图片偏重艺术性,虚无缥缈、如梦如幻,就不能被刊用。
全球很多媒体都对纪实照片的真实性提出了极严格的要求,必须尽量避免影响正在发生的事件,不加任何干涉,在不被觉察中拍摄到的图像,因此也给摄影人运用艺术表现手段带来了一定限制和难度。
(二)纪实摄影和艺术摄影的统一
纪实性是原则,占绝对的指导地位,艺术性服从和服务于纪实性。一幅真正优秀的纪实摄影作品,一定是纪实性和艺术表现力的完美结合。
纪实摄影作品的真实性必须放首位,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艺术创作,艺术必须为纪实性服务,在不干扰、不影响,甚至不破环、歪曲真实事实等情况下,可以采取恰当的艺术表现手法拍摄,从而达到更加良好的视觉效果,但决不能因为追求艺术而歪曲和偏离了真实性原则。在实际创作中,有一定拍摄经验的摄影人并非为艺术性表现而表现,而是在纪实摄影作品里很恰如其分地融入了艺术表现的元素。
四、纪实摄影艺术化常见的几种表现技法
一张好的纪实摄影作品不仅让受众者为其内涵所震撼,也要被表现形式新颖、生动所感染。在越来越追求真善美的今天,艺术性已经成为纪实摄影作品真实性的必要表达载体。
(一)构图
构图是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在一定的空间安排和处理人与物的关系和位置,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艺术的整体。好的构图在保留要素的情况下提倡创新,不仅要将点、线、形态、光、色彩等进行搭配,还要运用视觉要素把它们组织起来,提升艺术感染力。
(二)用光
摄影是光影艺术,没有光,就没有影,一个成功的摄影家,也就是一个光影学家,用光来作画,用光来写诗,用光来抒情。只有摸透光的变化规律,了解它所带来的艺术效果,才能创造性用光和利用光的特殊性来表现作品的艺术特殊效果。
(三)色调
色调也是黑白摄影的影调,指黑白灰,有高调、低调和中性调之分。色调是艺术摄影的灵魂,由明暗反差和丰富的色彩来组成。无论是明朗亮丽,还是低沉浓郁,都给人以清新震撼的感觉。
(四)透视
摄影在一个平面的二维平面上,能展现三维世界,即表现出事物的高度、宽度和深度。摄影人在摄影中有意识地依靠镜头和摄影的技法,思考、追求和强化透视效果,使画面更加有新意。
(五)质感
质感是创造艺术美、赋予人们形式美感的重要手段之一,如同立体感一样,使一些作品的画面增添光彩,增强艺术感染力。如果画面上所表现的对象清晰度不够,画面模糊,不是漆黑一团,就是白版一块,表现不出质感来,不仅会影响作品的真实性,而且会缺乏吸引力,无法使人产生鲜明的印象。
(六)节奏
艺术美的灵魂是有节奏的,在摄影作品中的再现和组合更是丰富多彩。在纪实摄影表现中,利用环境、人物、线条和色调,形成若干个相同或相似的部分。韵律和节奏是摄影中的一种重要构图方法,当一张照片中包含富有韵律和节奏感的要素时,能让观看者产生一种审美上的愉悦感。
(七)动感
动感常采用虚实和动静对比的方法来表现。就是通过快门速度控制曝光使画面部分清晰,部分模糊。表现动感有追随法和静止法。追随法即相机随动体的移动而转动,形成主体与相机相对静止,而本来静止的背景、前景等相对运动,结果图像主体清晰,背景变成模糊的线条。静止法相机不动,用慢门拍摄的方法,达到运动的主体模糊,静止的背景清晰,具有更强烈的动感。
(八)瞬间
摄影瞬间是指事物或物体在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的记录。摄影是空间与瞬间的美的组合,在变化过程中抓拍,从而获得震撼人心的艺术佳作,把美留给人间。但瞬间不是纪实摄影的专利,在艺术摄影中,拍摄人像作品、社会生活作品都要求摄影人瞬间抓取人物神态表情和精彩的典型瞬间。即使是风光摄影,也要瞬间抓取。比如,稍纵即逝的光影、千变万化的浮云流水、美景中的任何动物等。
(九)创意
纪实摄影作品也要求不断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创意就是创立新意。作为一名摄影人,应该意识到摄影不是机械地记录,而是表现个性、思想、洞察力、想象力和审美能力的手段,如果创意与摄影技巧完美结合就会相得益彰。
五、结语
总之,在纪实摄影中,虽然真实性的还原是首位,但艺术表现力的影响也是不能忽视的。一幅优秀的纪实摄影作品应是真实性和艺术表现力的完美结合。每一位纪实摄影者都应该练就一双慧眼,去捕捉稍纵即逝的精彩瞬间;勤于实践,磨炼敏锐的眼光和快速的反应能力,在纪实摄影中贯穿艺术性的原则与元素,从而提升纪实摄影作品的表现力。相信经过努力,我国的纪实摄影事业将会蒸蒸日上,为人民塑造新形象,为时代谱写新篇章,拍摄出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统一的作品,记录当代、留给历史。
下一篇:温暖心窝的话语【范例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