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弘扬企业家精神精编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如何弘扬企业家精神精编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新时代的企业家精神1

毫无疑问,企业家是一个企业的领导者,而且这个领导者在某种程度会决定一个企业的命运,尤其是在这个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领导者对企业的影响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再探讨企业家精神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新时代重塑企业家精神的必要性

1.思维方式的转变

在如今网络普及化的时代,几乎人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各种价值观念不断整合。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企业需要有对价值系统的全局观,如果忽视这个全局观,忽视了商业模式的创新,而仅仅是专注于产品的话,被时代淘汰可以说是迟早的事,所以说企业要转换自己的思维方式来适应这个时代。

2.产业的重新整合

网络的兴起,让一大批像阿里巴巴、百度、腾讯、京东等等互联网企业异军突起,取代了很多传统行业,获取了高额的利润。很多传统的行业,比如制造业,也都在思考着,如何利用网络技术,利用新时代的特征,把自己的制造能力分散在更加广阔的制造业从业者手中,而不是集中在企业手里,从而使产业重新整合。

3.要素的重新分布

网络的飞速发展,让地球成为了“地球村”,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可以说当今世界的全球要素已经重新分布,中国经济不可能永远在自己假设的环境中发展。而国内企业想要立足国际市场,就必须建立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不断与世界各国的高手同台竞技,才能取得长久的发展,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中国企业应对世界发展大势的唯一生路。

4.群体智慧的崛起

网络时代的交往和信息的水平以及自由流动的特征,已经让传统的命令式、金子塔式管理没有了立足之地。传统的管理方式下,企业再谈创新和创意的似乎成为了一个笑话。在这自由和平等的时代,我们正倾向为员工赋权,让企业内部的创新能够更加自由地表达,通过这种方式来增强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更符合未来企业发展的潮流。

当前,我国部分企业家目前存在诚信原则缺失、生活作风腐化、社会责任感较低等诸多个人问题,其所经营的企业将低劣质产品投向市场,这些问题都给消费者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在这种局势下,企业家应该进一步意识到,重塑新时代背景下的企业家精神,推动企业内部改革,增强企业对外部市场的占有等一系列因素对企业效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企业家精神的一般内涵

在通常的情况下,我们一般所说的企业家更指的是具体的个人,而企业家精神,指的是抽象意义上的企业家概念,也就是企业家们的共性所在。一般意义上来讲,企业家精神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冒险精神、创业精神和宽容精神等方面。

1.创新精神

创新是企业家的主要特征。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体现在:一个成熟的企业家能够发现一般人无法发现的机遇,能够运用一般人所不能运用的资源、能够找到一般人所无法想象的办法。主要体现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一种新的生产方法、一个新的产品或一种产品的新质量标准、一个新的产品市场等等。

2.冒险精神

我们认为,一个普通企业经营者,他要想获得成功,成为一名真正的企业家,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就是冒险精神。甚至有人说,对一个企业和企业家来讲,不敢冒险才是最大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企业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企业生产能力的扩张和缩小、新技术的开发与运用、新市场的开辟和领土、生产品种的增加和淘汰、产品价格的提高或降低。

3.创业精神

所谓企业家的创业精神,就是指锐意进取、艰苦奋斗、敬业敬职、勤俭节约的精神。主要体现为:积极进取、克服因循规守旧的心理、企业家的顽强奋斗、敬业敬职的职业道德、勤俭节省的精神风貌。

4.宽容精神

宽容精神是指企业家具有宽容心,愿意与人友好相处,愿意与他人合作的态度和精神。主要体现在尊重同行和下属、尊重人才、善于使用人才、敢于起用人才、虚怀若谷、善于听取别人意见,尤其是批评自己的意见、发扬民主精神,避免独断专行。

三、新时代企业家精神重塑的关键是社会责任感

企业家是一个光荣的称号。对于企业家来说,承担社会责任与组织企业从事营利活动,二者并不矛盾。真正的企业家不仅具有冒险和创新精神,更重要的是要具有社会责任感,这样的企业家一定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一定是依法经营者、一定重视环境资源保护、一定尊重和公正对待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网络时代让信息的和接收都更加迅速,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很难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对企业的发展、甚至存亡都可能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我们说新时代企业家精神重塑的关键是社会责任感,这直接关系到市场的稳定,社会的安定。一个对社会没有责任感的企业,我们很难想象它为社会提供的服务是有益的。

我们说,企业家精神是具有时代性的,时代赋予企业家精神不同的内涵,新时代更引人注目的就是企业家精神中内含的社会责任感,而并非企业家谋取财富的能力。真正的企业家不仅仅具有冒险和创新精神,还具有更高的境界、更高的追求、更高的市场伦理自觉与社会责任精神,这才是新时代的企业家精神。

参考文献:

[1]许正。大变革时代的未来航向[J].商界评论,2014(5).

[2]陈汉辉。企业家社会责任取向与企业成长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11.

[3]林左鸣。唱响企业家精神的主旋律[J].企业家信息,2015(2).

企业家精神2

关键词:企业家;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培育

一.前言

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最早提出“企业家”一词,他在其1803年出版的《关于财富生产、分配和消费的政治经济学论文》和1815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精义》中指出,企业家是“将一切生产手段:如劳动、各种形态的资本或土地等组合起来的经济行为者”。“企业家精神”则可以看成是企业家特殊才能(包括精神和技巧)的集合。或者说,“企业家精神”指企业家组织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的综合才能的体现方式,它是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无形生产要素。这种无形的东西往往可以维系一个公司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比如说,企业家沃尔特•迪斯尼最伟大的创造不是《木偶奇遇记》和《白雪公主》,也不是迪斯尼乐园,而是沃尔特•迪斯尼公司及其使人们快乐的超凡魅力;伟大的企业家、索尼公司创始人盛田昭夫和井深大,他们最伟大的创造不是收录机,也不是栅条彩色显像管,而是索尼公司及其它所代表的一切;萨姆•沃尔顿最伟大的创造不是持之以恒的“天天平价”,而是一个能够以最出色的方式把零售要领变成执行力的组织——沃尔玛公司。在英文术语使用上,企业家(Entrepreneur)和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常常互换。

长期以来,企业家的概念通常是从商业、管理及个人特征等方面进行定义。进入20世纪后,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的定义就已拓展到了行为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分析的领域。而在当今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家转到政府或社会组织工作非常普遍,也不断提出和实施用企业家精神来改造政府服务工作和社会管理工作。

二.企业家

企业家是指那些具有创新精神、进取精神和冒险精神,能有效组织和利用经济资源,敢于承担经营风险,为企业和社会创造财富的具有特殊素质的人。企业家可以分为三类:传统企业家、内部企业家和社会企业家。

传统企业家包括私营企业的创立者和国有企业的优秀领导者。前者让一个企业从有到无,从弱到强,他们承担企业的全部经营风险,而最后他们往往会成为企业的最高领导者或者拥有企业的控股权,并通过纳税等方式回报社会;后者本身并没有企业的所有权,他们通过卓越的领导,使国有企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了贡献。

内部企业家是存在于已建立起来的企业内部的一类管理者。德鲁克认为,并不是只有创立全新企业的人才能称为企业家,他把企业内部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管理者称为企业家型的管理者。内部企业家是现代大中型企业的产物,处于企业最高管理层与普通员工之间,是连接企业上下关系的纽带。

社会企业家的分类很多。其中,经济学家德鲁克认为,社会企业家是一类特别的经济参与者,他们注重的不是慈善和问题本身,而是变革和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他们通过各种努力将社会资源配置到最需要它们的人群身上。戴维·伯恩斯坦认为,社会企业家以改善社会造福人类为己任,目标是改变艰辛、贫穷的世界角落,为那里的人们建立更适合生存的条件。他们具有“强大的道德推动力”,乐于“自我纠正、分享荣誉、自我突破、超越边界、默默无闻的工作”。从这些定义上来说,社会企业家比单纯的志愿者、慈善家更具长远目光,更注重发展性、根本性地解决问题,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三.企业家精神

(一)企业家精神的含义

理解了企业家的概念后,这就为研究企业家精神提供了一些理论基础。但究竟什么才是企业家精神呢?企业家精神又包括了那些要素呢?在通常的理解上,企业家是指具体的人,而企业家精神,通常是指抽象的企业家概念,即企业家们的共性所在。下面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着手分析企业家精神。

首先,从内涵上分析。企业家精神应该是一种抽象的价值概念。它可能是一种品质、一种思想方式或是一种意识形态。企业家精神应该是所有企业家群体所共有的特征,是这个群体抽象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的抽象表达,是对企业家概念的抽象和升华。这样一来,企业家群体就和其他群体区别开来,人们也就可以此标尺识别、挑选和任用企业家。

其次,从外延上分析。许多经济学家也都对此做过阐述,比如哈耶克认为企业家是“人类合作的扩展秩序”的代表,应该具有使大家合作工作的精神感召力;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精神即“经济首创精神”是实现“新组合”的原动力,是为建立以自己的家族为核心的私人企业王国而发挥出来的创造力与坚强的意志;马克斯·韦伯则讲企业家从事企业经营活动是出于一种“敬业精神”,这种精神源自于对“神召”的感悟等等。我国学者汪丁丁从以下三个主要方面来阐述企业家精神:他认为,企业家精神的第一种精神是创新精神,第二种精神是由韦伯提出来的资本主义精神,也可以把它简单地归纳为理性精神和敬业精神,第三种精神就是合作精神。其中,创新精神是处于绝对主导地位的核心要素。

(二)企业家精神的构成要素

在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使人们把讲科学的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赋予了企业家精神新的内涵。但是构成企业家精神核心的却是创新精神、进取精神、冒险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这四种精神是一切企业家所必须具备的,是构成企业家精神始终不变的核心要素。尤其是创新精神,更是一个企业家必

1.创新精神

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是企业家面对动态的经营环境,寻求思维的革新,不断拿出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对一个企业而言,产品需要不断更新,服务需要不断上新台阶,市场需要不断开拓,管理方法不能囿于旧习,这些变革的实现需要企业家思维的创新,因为只有思维的创新才能领先、才能大步发展。正如在熊比特的理论中,创新包括了生产一种新的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来源、实现一种新的工业组织等五个方。企业家的这些创新活动正体现了他们寻求新思路、冲破旧框框的创新精神。须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

2.进取精神

企业家的进取精神表现在企业家身上,就是一种对大事业的热情,做大事业的理想,他不会满足于已有的成就。因为在企业家看来,只有大事业才能激发他的勇气、才智和昂扬的斗志,才能使他的能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这是一种内在的根本动力,使企业家拥有了强烈的创业愿望、永不满足的事业心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富于进取精神的企业家才会在市场中抓住机会,又快又好地经营企业,永远地进击,作出长远而有价值意义的决策。

3.冒险精神

商场如战场!企业的经营活动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进行,在这一过程中没有风险几乎是不可能的。商品经济的动态性、开放性和经营活动的特殊性决定了企业家必须拥有冒险精神,没有一定的冒险精神是无法经营企业的。企业家敢于冒险在于他相信风险有时可能成为企业成长的契机,甚至是企业家个人成长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企业家的冒险精神并不等同于赌徒的盲目冒险,面对风险与否的选择时,他会考虑风险吸引力的大小、冒险成功和失败的相对概率,他更会去思考如何通过努力采取各种措施来降低风险,从而增加冒险成功的可能性。

4.社会责任感

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它做得再大,对社会又有什么意义呢?通常意义上说,社会责任感就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因为社会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由不同的个体组成。没有人可以在没有群体交流的情况下独自一人生活。因此我们要有对社会负责,对他人负责的责任感。不以个人私欲而存在,坚持社会原则的情况下懂得为社会无私奉献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

企业的社会责任综合起来就是企业家在经营、做事、生活中对他人利益、情感的关注。它虽然来自不同的方面,但终究是承担起了作为社会角色的自律、利他以及更高精神境界的所能做到的无私善举。我们无法用目的去解释这一切,在这里我们脑海里出现的是“意义”。企业作为社会公民是人格化了的,而企业家就是这个代表。这背后可能是对人生意义的答案。

四.企业家精神的培育

有一些人认为企业家精神表现为一种突发的灵感或“天才的火花”。当企业家提出一个新颖独特的观点或推出一种新的管理方法等时,被视为是“企业家精神”的显现。但笔者认为企业家精神并不只是一种偶发的灵感或“天才的火花”,因为这根本不具备持续性和可复制性。而认为企业家精神是主体在剧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下形成的超凡心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精神素质。其体现应是一个从产生创意到创新结束的动态的有计划有行动的过程。因此,对企业家精神的测量是可以用频率、程度来具体度量的。所以,企业家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虚无飘渺的东西,而是可以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经过千锤百炼沉淀在企业家身上的相对稳定的品质,是可以经培育而形成的。下面将谈谈培育企业家精神可以采取的措施和方案。

(一)学校开设专门的企业家精神教育课程

从理论上讲,人人都或多或少拥有企业家精神所具备的特征,例如冒险,创新等,而早期的创业意识教育会在年轻人心中扎根,这会使他们以后具有更强烈的责任心和进取心。出于这个原因,在美国,许多学校都开设了企业家精神教育课程,甚至幼儿园都开始了启蒙教育。而且许多学校实现了“干中学”和“学中干”的有效结合,学校的教学案例就直接来源于企业。所以,这就是为什么美国的企业家在社会上很受尊重和追捧的缘故。

(二)学校应当与优秀企业结对,进行密切的合作

现在,很多人发现在学校学的东西到社会上根本用不上,究其原因是学校的教育与社会发展现实脱钩。所以既然要学以致用,学校的课程就应该与社会、与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尤其是注重与企业合作,让企业管理者到学校亲自授课,讲解企业运作方式和经营历程等。而且还可以让学生亲自到企业参加实践,真正做到用“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再反过来丰富和发展理论”。

(三)整个社会应当积极营造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

美国的硅谷是一个为管理和技术天才提供极富神奇魅力的创新的摇篮,是孕育企业家精神的“风水宝地”,而不怕失败是硅谷最大的魅力之一。在硅谷,每天都有许多企业倒闭,但还是成为许多人终生梦想的地方。为什么?因为那里的文化非常宽容,人们具有足够大的胸怀去接纳失败和承受失败。失败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下次成功的黎明前的黑暗而已。所以,要培育真正的企业家,宽容失败的文化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在这样的氛围才能为众多人提供勇于创业的动力和再次出击的机会。

(四)倡导义利共存的价值取向

真正的企业家有着达则兼济天下的经营哲学,希望自己的成功能给他人带来福祉。实践已经证明,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也不会取得真正的成功。通用电气原总裁杰克韦·尔奇在谈到他经营企业的目的时说:经营的第一目的应该是贡献社会,以社会大众经营为考虑的前提,才是最基本的经营秘诀。

五.结语

企业家精神3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家精神;中国实践;保护方略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其特有的运动逻辑彰显出巨大的历史变革力量和主体能动精神。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文明已不仅仅是一种感觉和体验,更是一个急需积极探索的认识对象。当前,中国已经走向社会主义市场文明的自觉探索与践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巨大变革使经济社会与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商品、货币拜物教现象盛行,商品欺诈(以次充好、短斤少两)、商业伦理缺失(三鹿、长春假疫苗)等恶劣事件不断被曝光,阻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运转。由此,对于建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商业伦理规范的呼唤已经成为各方共识,其中,优秀企业家精神就是社会主义市场文明的典型代表,它既折射出改革开放伟大变革的鲜活经验,又彰显出不断上升的主体原动力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

一、企业家精神运行机理的一种分析框架

笔者以CNKI数据库收录的发表于2000至2018年间关于中国企业家精神研究200篇CSSCI来源期刊文献为数据源,利用文献计量软件主要进行关键词可视化分析,抽取学界关于中国企业家精神研究的前8位高频关键词,见表1。本文通过选取中国企业家精神高频关键词,探析经济增长、企业家群体与生产性活动三者之间的关系。企业家群体是企业家精神的载体,生产性活动既是市场行为也是一个价值生产过程,是企业家精神的实现与表现过程,关键在于创新,其最终实现形式为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既是企业家群体价值追求,也是企业家精神的价值依托与物质基础,两者是有机统一的。据此,笔者尝试构建一种分析框架(图1),用来探索企业家精神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逻辑,以期合理分析企业家精神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正向激励作用。经济增长直接取决于资本、资源、劳动和知识的存量以及生产要素结合的效率。经济增长不仅是一个存量与效率变化的结果,更是企业家行动的结果,企业家的作用体现在积累资本、合理利用资源。更为关键的是企业家有意愿为经济增长付出必要的生产要素资源,把技术和知识等资源投入到生产性活动来推动经济增长,反之,企业家把资源投入非生产性活动(寻租等),会阻碍经济增长。

二、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企业家精神的中国实践

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社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民营经济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税收、技术创新、创业就业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等方面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民营企业家群体功不可没。2018年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共同出台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名单。这100名杰出民营企业家的事迹不仅是改革开放40年间涌现出的优秀民营企业家的创业史,更是改革开放释放出的市场机会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的发展史。笔者通过对这100名杰出民营企业家的归类分析,理出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三种不同类型的企业家精神,分别是个体经商创业者的企业家精神、工业化进程时代的企业家精神和移动互联网浪潮下的企业家精神[1]。笔者以企业家精神运行机理的一种分析框架为研究路径,深入剖析这三种不同类型的企业家精神。(一)个体经商创业者的企业家精神。在改革开放早期,企业家精神是从个体经商创业者中萌发出来的。企业家精神率先体现在社会底层的小业主、小商小贩、手工艺者等群体之间,他们是市场经济中的探索者、领跑者。当时个体经商创业者往往被计划经济体制的条条框框束缚着,比如雇用他人生产的人数问题,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强调雇工8人以下的小雇主不等同于占有工人剩余价值的资本金。但是,随着生产规模的持续扩大,雇工人数也越来越多,严重违反国家政策规定。政策滞后性与现实实践超前性的困境成为制约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矛盾。这一阶段典型的个体经商创业者的企业家代表“傻子瓜子”创始人年广九就遭遇到雇工人数的合法性危机。这时邓小平做出重要批示,“让‘傻子瓜子’经营一段,怕什么?伤害了社会主义吗?”[2]随后,越来越多的社会经济制度(公司制等)开始为市场经济的领跑者群体提供正向政策性激励,使企业家群体开展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和吸引力不断提升,摘掉“资本家”的帽子,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人民对企业家群体经营是单一的牟利行为的传统偏见。由此,改革开放早期个体经商创业者的企业家精神,是在面临着政治风险与资源匮乏的条件下,企业家群体凭借着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毅然投入到生产性活动中,使中国民营企业一步步由个体独资走到民营合资、政企合资,再到迈向规模化、现代化的公司制企业的道路,极大地促进了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增长。(二)工业化进程时代的企业家精神。1984年城市体制改革开始之后,中国真正开始步入工业化进程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出现一大批实业兴邦的企业家群体,如联想集团的柳传志、娃哈哈集团的宗庆后、TCL集团的李东生等,他们以实业为本,使抓质量、追求卓越的企业家精神在大型企业中大放异彩。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物资供不应求、商品极其短缺仍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产品质量与技术创新还不占据主要矛盾,大多数企业致力于扩大产能,但是这些优秀企业家群体则在努力提升产品质量,把握商业的本质。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企业至今仍活跃在企业改革、创新驱动发展的主战场,有的还继续引领着技术变革作用[3]。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21世纪初的十年,随着公司法的颁布、中国加入WTO,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步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中国的企业一方面全面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激发组织创新的活力;另一方面,大量体制内的公务员“下海经商”,意味着国家允许企业家自由发展才能,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经济增长的步伐。由此,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21世纪初的十年,中国的优秀企业家群体在全面工业化浪潮下仍专注品质,秉持工匠精神不断提升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组合的生产效率,积极参与和政府的经济联系与互动,抓住市场机遇,全面提升生产性活动的质量与水平,推动了经济增长。(三)移动互联网浪潮下的企业家精神。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下,大量移动互联网公司纷纷在中国成立,涌现一大批高科技出身和海归派的企业家群体,如阿里巴巴集团的马云、腾讯公司的马化腾、百度公司的李彦宏、华为公司的任正非等,他们利用5G、云计算、物联网、VR与AR、大数据等新技术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积极探索与实践,引领新一轮技术创新的浪潮,推动产业模式的创新。从2010年以来的数年间,移动互联网技术及依托它而出现的新应用,深刻地改变人们的消费行为与生活方式,在加速推进中形成了全新的市场体系与新的竞争秩序。在这样一个变化与不确定的经济系统中,推进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的企业家精神却大有可为。这一时期的企业家精神极适合于承载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所必需的规模经济。在移动互联网浪潮的影响下,互联网创业的门槛大大降低,政府顺应社会变迁的需要提出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支持。可以说,移动互联网浪潮下的企业家精神有助于提高中国创新创业的整体水平。由此,21世纪初的十几年,追求创新发展、服务社会的优秀企业家群体在移动互联网浪潮下,积极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提升全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不断地革新生产性活动的质量与水平,推动了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快速发展,拉动了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

三、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的激发与保护方略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第一次针对不易测度的企业家精神,以专门文件肯定企业家精神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并对企业家及企业家精神的内核、企业家精神的基本原则与作用进行了全面概括,向全社会传递重视企业家、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的信号,这对促进创业创新、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建立一批有核心竞争力与国际品牌的中国企业,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于能否拥有一批具有优秀企业家精神的企业管理者。因此,新时代激发与保护企业家精神是当务之急。笔者以企业家精神运行机理的一种分析框架为研究视角,探析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的激发与保护方略。(一)建立平等保护企业家群体经济产权的长效机制。新时代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家的财产权,增强其财富安全感,建立平等保护企业家群体经济产权的长效机制是激发企业家精神的重要保障,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应有之义。首先,建立起因政府行政规划调整、政策变化而造成企业家合法权益受损的依法补偿救济方案。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严格区分企业家个人财产和企业法人财产,严格区分违法所得和合法财产。比如,最高人民法院改判张文中案,是纠正()企业家冤错案件第一案,经核实张文中并未实施诈骗行为,而且所申报的项目符合国家当时的产业政策。通过张文中案展现国家保护民营企业产权的决心。其次,要明确政府自身职能,减少行政干预。企业家应承担相关的社会责任,但不用承担不合理的负担。要给企业家减负减压,督促政府立规加压。比如,天津市将实施涉企收费目录清单管理,凡目录清单之外收费,企业可拒绝缴纳。最后,建立企业家维护经济产权的安全渠道。建立省市县三级统一的企业家维权服务平台,让企业家投诉管用,安心于生产性经营活动。(二)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公平竞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的灵魂,是促进创新创业、激发市场活力的核心动力,也是衡量市场力量在多大程度上发挥正向作用的关键指标。建立一个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是确保企业家积极通过创新和改善产品质量来降低生产性活动的成本以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前提与基础。一般而言,凡是市场竞争环境恶劣的地方,企业家精神水平就比较低。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具体表现在不同所有制和不同规模企业市场准入机会公平、获得各种资源和要素的成本及难易程度公平[4]。而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核心在于正确处理好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的关系。为此,需要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来打破所有制歧视,消除不正当竞争、不必要的垄断,加快推行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为主的市场准入机制,完善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市场环境[5],变革一般性资源的配置方式,促进非公有制企业依法依规平等使用生产要素,让市场在生产性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样,才能让企业家放心开展生产性经营活动,通过变革生产管理、技术管理等措施来促进经济增长。(三)建立激发与保护企业家精神的容错机制。企业家精神的培育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要建立激发与保护企业家精神的容错机制。创新创业的生产性活动往往是在资源高度约束,高风险、高失败率的境况下快速开展的一种试错性行为,而且这种生产性活动不可能一帆风顺,很有可能需要在经历多次失败的情况下才能取得成功,这也是客观规律,不可避免。当企业家因此犯一些错误时,全社会要形成一种宽容失败的氛围,对一些先行先试的企业在生产实践中存在的错误和失败,只要不涉及违反制度问题、不损害社会公众利益,就可以按照相关规定予以宽容,并继续给予创新创业的机会,推动全社会形成保护创新的环境。尤其是在一些国有企业,我们更要重视发挥国有企业的企业家精神。对于那些在国有企业开展改革创新的市场举措,上级部门要旗帜鲜明地支持他们大胆尝试,对因实践条件约束而导致的失败要宽大处理。反之,对实践中的有益成果要及时总结,推广创新的成功经验。可以说,只有建立激发与保护企业家精神的容错机制,才能让企业家敢于创新、勇于变革,使之转化为生产能力,拉动经济增长。

从经济史的视角来看,唯有必要的社会经济制度架子予以支撑,一个社会才能真正地鼓励和释放企业家精神。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其独特的运动逻辑释放市场活力,激发企业家精神投身于生产性活动的实践。无论是改革开放早期的个体经商创业者、工业化进程时代的企业家精神还是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浪潮下的企业家精神,都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旗帜下不断变革、不断创新的结果。民营企业家一直都是企业家精神的重要创造者,但是,国有企业是否真正存在企业家精神?有哪些具体的指标可以衡量国有企业的企业家精神?如何激发国有企业的企业家精神?对于国有企业的企业家精神探讨还需要进一步在理论与实践中进行摸索和总结,这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急需解决的现实课题。

参考文献

[1]余菁。企业家精神的涌现:40年的中国实践历程回顾与未来展望[J].经济体制改革,2018(4):12-19.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91.

[3]张玉利,谢巍。改革开放创业与企业家精神[J].南开管理评论,2018(5):4-9.

[4]李政。新时代企业家精神:内涵作用与激发保护策略[J].社会科学辑刊,2019(1):79-85.

企业家精神4

[关键词]企业家企业家精神再认识

一、对企业家精神的认知现状

企业家的成功经历散见于各类报刊杂志,企业家的社会地位在不断上升。随着企业家理论的发展和对优秀企业家的研究深入,“企业家精神”一词出现频繁,并且被认为是成功企业家独具的一种优秀品质。但是对于企业家精神的概念,至今仍众说纷纭。归纳起来,目前关于“企业家精神”的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尤其是优秀企业家所具有的一种素质,它是一种从千千万万个企业家个体所具有的精神中抽象出来的具有系统而普遍意义的精神。

2.人们或者“具有”企业家精神,或者“没有”这种精神。企业家精神区分了企业家与一般民众。

3.既然企业家精神是人的一种素质,则它具有长期存在性。即一旦人们拥有了企业家精神(无论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培养的),人们就会长期拥有它。

4.企业家精神表现为一种灵感或“天才的火花”。当企业家提出一个新颖独特的观点或推出一种新的管理方法等等时,被视为是“企业家精神”的显现。

但笔者认为企业家精神并不只是一种偶发的灵感或“天才的火花”,而且是企业家精神主体在剧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下形成的独特心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精神素质。其显现应是一个从产生创意到创新结束的动态的有计划的过程。据此,我们推出企业家精神主体不仅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组织、企业甚至是国家;对企业家精神的测量不是定性的“有”或“没有”,而是可以用频率、程度来具体度量的。在本文的最后,笔者提出一个投入——产出模型来概括我们对企业家精神的理解。

二、企业家精神主体的再研究

笔者认为企业家精神的主体不仅仅是个人(企业家),可以是团队(组织)、企业甚至是国家。诚然,企业家在一件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事件(技术创新或制度创新)中无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正是企业家敢于承担风险和责任,合理调配一定的资源,才能使一种新观点、新方法得以成为现实。但从上述对企业家精神显现过程的分析描述中不难看出,任何能从事这一创新过程的个体与团队都可以成为企业家精神的主体。

企业家的一项必备的个人素质是善于利用团队的力量,使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趋向一致。那么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团队与企业家领导下的团队有何区别呢?我们认为前者比后者更具有创造性和主动性。在企业家领导下的团队里,企业家是设计师与决策者,而一般成员则是执行者。成功的企业家会使团队成员具有更大的工作热情,但并不会改变上述角色位置。而在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团队中,团队成员是决策的参与者,他们不仅是被动的接受命令,还会主动对计划提出修改意见。在创意的实施过程中,他们会在遇到意料之外的困难时主动调整计划,适应环境,保证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不仅如此,这还是一个有凝聚力的团队,每个人都视自己为集体的一分子,整个团队共享最后的胜利喜悦。马若迪斯·贝尔宾()曾这样描述一个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团队:团队中会有一名成员提出创意,另一个人去确认它,由第三个人负责张罗资源,第四个人去促成,第五个人去改进,第六个人负责确保各项细节无误,第七个人去维护团体的士气。

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团队可以是一个正式的团队,也可以是一个非正式组织,范围可大可小。彼得·德鲁克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中,曾指出“企业家精神是一种鲜明的特征,不论其是个人的,还是一个机构的”,并且专门讨论了一个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组织的特征。格泽戈尔兹·科勒德克也曾在《向市场和企业家精神的转变——系统因素与政策选择》中提出“……中国及越南的社会主义体制改革的最终成功都是依靠其经济中各部门的企业家精神的扩展而取得的……”。还有一些研究者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事实上获得成功的概率要比同行业中不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更大。(Brandit,1986;Kao,1989;Pinchot,1985)

将企业家精神看作是个体或团队从事创新活动的过程,其意义在于企业家精神不再是抽象而神秘的,它不再仅属于某些个体所拥有的特质,而可能蕴含在大多数个人、组织、企业之中,因此,可能存在适当的方法挖掘这一潜质,通过激励组织、企业、国家的每个成员对机会的敏感性,对风险的意识和主动性增强,我们可能使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更具有企业家精神。

三、企业家精神的度量

既然企业家精神不再是一种依附于人的属性,而是个体、组织甚至于国家所具有的固有潜质,那么我们无法再用“有”或“没有”来衡量企业家精神。取而代之的是企业家精神的强度,它包含着企业家精神出现的频率和体现出来的创新性、风险性和主动性的程度这两个维度。我们用周期性/持续性来形容企业家精神的频率,用改良性/变革性来形容企业家精神的程度。由此得到五类不同强度的企业家精神。(参见表1)持续型/周期型是指企业家精神主体的创新活动是持续进行的还是间断进行的,改良型/变革型则是指与原来的经营相比,这种创新活动带来的是一场革命还是仅仅是改良。一般来说改良型的创新都是源于市场的需要,消费者的要求,是在原有产品基础上的一种改进,所以创新性、风险性和主动性较低,而变革型则往往会创造出一些市场或消费需求,它是一种对市场的创造活动而不是适应行为。动态型是指企业无论在频率上还是在程度上都处于一种中间状态。

表1企业家精神的度量与分类

当然,企业家精神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我们对企业家精神的度量也只能是一种时点上的度量。不同的外部环境下(如在不同的国家),同一企业家精神主体可能会体现出不同的企业家精神强度。

为了更好的说明对企业家精神强度的测量,我们选取一些著名的企业家、大公司和国家,然后根据它们的特点划入不同类型。应当指出的是,我们的划分并没有一个准确的统计数据作为依据,而是根据二手资料进行的一种主观评价,其目的并不在于准确的为这些企业家精神主体进行定位,而是为了说明企业家精神度量方法的运用。

首先,我们将研究几位著名的企业家。第一位是安利公司的创始人理查·戴弗斯()。他总是源源不断的推出新的产品以扩充现有产品系列。这些产品的推出主要是为了弥补原有产品的缺点或者是满足新的消费需求,是一种适应性的创新,因此程度比较低但频率比较高,属于持续型/改良型企业家。第二位是比尔·盖茨。他也是以新产品的层出不穷、产品的创新性著称的。在这些新产品中,有的是革命性的如“视窗95”,另一些是为了适应互联网时代的需要如“视窗2000”。所以可以被列为动态型。第三位是美国西南航空公司的赫布·凯莱赫()。他非常强调公司经营的服务导向,以战略鲜明、A集团管理著名。他的管理创新主要是根据不同时期乘客服务的需求变化,为了更好地为乘客提供优质服务而进行的,因此可以列入周期型/改良型。其余如有线新闻网(CNN)的泰德·特纳(),日本本田的宗一郎等也可以根据其创新的频率及创新的目的等来分类。(详见表2)。同样,我们还可以对一些公司和国家进行企业家精神的度量(详见表3)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企业家精神的度量不存在价值判断,即并不是创新性越强或者风险性越大就越值得提倡。企业家精神主体所处的社会、组织环境与企业家精神强度是一个互相影响、互相适应的关系。例如,企业家的创新性、风险性和主动性与企业家的个性相关,企业的企业家精神强度与企业所处的行业相关且常常体现在内部的组织结构、奖酬制度等方面。霍夫斯泰德(Hofstede,1980)曾研究不同国家的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认为一国文化是集体主义还是个人主义,其权力等级距离、对性别的歧视程度等都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创新性与经济活力。

对企业家精神进行衡量并了解企业家精神强度的影响因素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可以据此对企业家精神进行管理。例如当一位在美国很成功的企业家到西班牙去创业,他通过两国企业家精神的衡量明确其中的差异,推出需要降低创新的频率与程度。于是,这位企业家一方面可以通过了解两国的文化差异进行个体企业家精神调节,另一方面则通过制订组织内的权力等级、决策链等制度来塑造一个适应该国环境的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

四、总结:一个模型

根据上述对企业家精神主体、内涵、显现过程的讨论,以及对企业家精神度量的研究,我们认为企业家精神的定义是:个人或团队成员通过挖掘现实社会中的机遇、筹集所需的资源,进行创造价值的创新活动的过程。它在一定的组织背景中发生,根据特定的组织背景产生不同的创新成果,包括新的企业、新的产品、新的服务内容、新的工艺过程、新的市场,以及新的技术等。

可以用一个投入——产出模型来表示企业家精神。(见图)

企业家精神5

关键词:通识教育;企业家精神;创新创业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

1引言

伴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的目标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李立国教授分析了从工业到工业每个阶段大学教育的模式,并指出高等教育要适应工业时代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既要向外开放,更要实现高校内部系科专业的开放、综合与融合,强调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发展。这也正是三亚学院不断在实践的一种模式。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与通识教育的探索中,三亚学院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打破已有的模式,形成符合时展需要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2高校人才培养中企业家精神教育的研究及实践现状

赵曙明认为企业家及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发展的主导和灵魂,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中国正处于转型升级时期,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企业家具有大视野、大情怀、大格局、大担当。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许多管理活动与创业、企业家精神相互联系,如战略企业家精神、公司企业家精神、社会企业家精神等。但国内商学院的发展现状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当初引入市场机制的初衷,即目的是办教育,是培养人才,而不是教育产业化。传统的管理教育缺乏企业家精神教育的功能,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业家精神。人们开始从企业家精神的本质出发,重新审视管理理论,谋求创新,创业与企业家精神成为了当前理论界关注的热点。所以,在高校开展企业家精神教育,传递企业家精神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件事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企业家精神传递。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当前时期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国内各高校都在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与方法,开创了高校教育改革的新局面。但从实施的具体实践来看,不少高校和教师,甚至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存在认知偏差,其根源是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实质认识理解不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当创业教育热情高涨的时候,高校相关教育应该如何开展,如何引导高校师生正确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目前的重要问题。张玉利教授认为创业是当今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普遍行为。侯定凯肖龙海认为加强创业教育应重点激发和培育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团队精神、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在于企业家精神的传递和培育,企业家精神教育是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形式,要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发掘地方文化教育比较优势资源。企业家精神不是企业家独有的。高校应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强化对大学生企业家精神的培育,积极推进企业家精神教育进课堂。三亚学院的学生无论将来做学问、搞管理还是办企业,都很需要这种精神。通识教育中的企业家精神传递。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学界是一个蕴含丰富而又极具争议的话题。王洪才等把国内的通识教育分为:“自上而下”的文化素质教育和“自下而上”的通识教育两个阶段。哈佛大学通识教育有四条原则:第一,让学生为全球社会民主国家的公民作好准备。第二,让学生把自己看作艺术、价值观等传统的参与者和创造者。第三,让学生作好适应变革的准备。第四,让学生对自己所言所行能够有道德伦理的理解。三亚学院在通识教育的建设中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哈佛等世界名校为标杆,在借鉴国外通识教育的经验的同时也在探索自己的道路。企业家精神教育应该走进校园,纳入高校通识教育的板块中,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公民,而不是培养专家,涉及的是我们有责任为未来的文明社会打下基础。《中外企业家精神发展比较史》课程建设的必要性1945年哈佛商学院首开企业家精神课程,企业家精神教育开始兴起。张玉利等深入分析研究企业家精神教育后认为企业家精神教育体系实质是对传统管理教育理念的创新。哈瑞•刘易斯指出通识教育要利用大学生的可塑性,鼓励他们认识自我;提醒他们利用掌握的知识为人类谋福利。我们的通识教育中应该融入企业家精神教育,向我们的下一代人传递企业家精神,为社会培养原则性强、受人敬重的领导人,让他们愿意为全世界人民的福祉而学习。德鲁克认为创新是企业家的标志,创新是有目的性的,是一门学科,企业家精神是创新实践的精神。人工智能时代,自动化,智能化可以把工人从单调、程序化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从而使人们能够将精力集中在创新和增值业务上。这一时代将对人的能力尤其组织能力、沟通能力、综合能力、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与运用新技术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如何借鉴国外企业家精神教育在通识教育中传递培育企业家精神,正是这门课程目前正在进行的教学改革探索。在创新制胜的时代,我们要在教学改革探索中通过结合第一、第二、第三课堂,创新创业教育,通识教育等多种渠道使用各种途径大力推进企业家精神教育,传递企业家精神。三亚学院已经建起了创新创业学院,南海创巢创业品牌活动、教师创新创业教育团队、学生创业兴趣团队等多个创意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三亚学院成为海南仅有的创新创业50强高校和就业50强高校,为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的创新人才。《中外企业家精神发展比较史》这门课程正是学校应用型人才和通识教育改革探索体系中的一门课程,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的核心通识课,旨在帮助同学们形成大历史观、大哲学观、大美学观。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各国的发展经验和教训,从中汲取智慧,对思考解决中国的深层次的问题有现实的价值与意义。

3《中外企业家精神发展比较史》课程建设现状

17-18春学期申请开设了第一轮《中外企业家精神发展比较史》通识课程,经过两轮的教学后分别从教学内容建设、课程资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学业考核评价方式改革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5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教学内容建设。开发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的课程体系是企业家精神教育进课堂的关键环节。本课程运用比较的方法,比较中外企业家精神研究的缘起,分析企业家精神的特质,对比不同文明不同国家的企业家精神,呈现中西文化、教育、市场机制和企业制度对企业家精神的影响和塑造。选择了企业家精神导论;企业家精神特质分析;中美企业家精神对比;中国与犹太企业家精神对比;中欧企业家精神对比;亚洲数国企业家精神对比;中国企业家精神的实证演绎等共7个主题的专题作为该门课程的学习体系。课程资源建设。在课程资源建设上综合了国内丁栋虹教授《企业家精神-全球价值的道商解析》、苏勇教授的《改变世界:中国杰出企业家管理思想访谈录》项目相关视频,著作,论文等资源和财经作家吴晓波的企业史系列作品和国外《历史上的企业家: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到现代》《创新与企业家精神》《道德情操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国富论》《社会契约论》等主要出版物,同时融入了部分有关中西文化观念比较、商业伦理、领导力等专题内容的在线课程资源和记录片资源,初步完成了课程教学资源体系建设。教学方法改革。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增加教学过程的互动参与性,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1)组建学习型小组,完成同读一本书系列的读书分享活动,同学们以小组互助的形式一起读课程推荐的相关书籍并完成读书笔记和沙龙分享活动。为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利用微信读书APP和微信小程序读书打卡的活动,使用微信小程序让同学们读书打卡。(2)针对企业家精神展开思辨演讲,以小组为单位选代表演讲汇报,小组互评的方式,利用小组之间竞争的方式增进了各团队的凝聚力。(3)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三亚本土优秀企业家走进课堂来分享创业心路历程,让同学们静距离观察企业家,了解企业家;同时带领学生团队走访企业,收获第一手的素材和感受企业文化。学业考核评价方式改革。该课程从考勤(5%)、随堂发言(5%)、阅读和课堂笔记(10%)、小组企业家精神思辨赛(20%)、课程论文(20%)和期末随堂测试(40%)等多个角度进行课程考核,每一部分都制定详细的考核标准,并在学期初向学生做详细说明。

参考文献

[1]李立国。工业时代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6,37(01):6-15+38.

[2]张玉利,陈忠卫,谭新生。“首届创业学与企业家精神教育研讨会”会议综述[J].南开管理评论,2003(05):78-80.

[3]张玉利。创业与企业家精神:管理者的思维模式和行为准则[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4]张玉利:管理教育亟待转型回归本质[J].商学院,2014(07):65.

[5]侯定凯。创业教育——大学致力于培养企业家精神[J].高等教育研究,2001(05):89.

[6]肖龙海。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及实践路径——兼论企业家精神教育[J].教育研究,2011,32(03):69-72.

[7]侯锡林。企业家精神:高校创业教育的核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02):31-34.

[8]罗岩。高校大学生企业家精神教育内容与实施路径[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2(06):133-137.

[9]王洪才,解德渤。中国通识教育20年:进展、困境与出路[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6):21-28.

[10]哈里•李维斯。21世纪的挑战:大学的使命、通识教育与师资的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07(05):1-7

.[11]哈瑞•刘易斯,侯定凯。失去灵魂的卓越[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8 15179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