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出大英博物馆感悟和启示范例实用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逃出大英博物馆感悟和启示 1

近日,一部名为《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短剧在各大平台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部短剧巧妙地以文物为视角,展现了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瑰丽,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文物保护和国家尊严的深思。

大英博物馆,这座世界闻名的博物馆,收藏了众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珍贵文物。其中,中国文物更是占据了相当可观的数量,从精美的玉器到庄重的青铜器,几乎涵盖了所有历史时期的文物类别。然而,这些文物的背后,却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它们大多是在过去的岁月中,被英国以各种方式掠夺而去的。

在短剧中,我们看到了文物拟人化的设定,它们不再是沉默的历史见证者,而是拥有情感、渴望回家的生命体。这种设定不仅让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也让历史的厚重感更加深入人心。当我们看到小玉壶在归家路上遭遇重重困难,却始终坚定不移地向着祖国前进时,我们仿佛能感受到那份对于故土的深深眷恋和对于家国的坚定信念。

这部短剧的成功,离不开两位博主的用心付出。他们在看到网友的提议后,没有当作一句玩笑话,而是认真查阅资料、创作剧本,并最终决定前往英国实地拍摄。这种不计成本的赤诚之心和对历史的敬畏之情,让人深感敬佩。在接受采访时,他们表示这不仅是为了一个承诺,更是作为自媒体人的责任和担当。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历史、关注文物保护、铭记国家尊严。

《逃出大英博物馆》不仅是一部短剧,更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的作品。它让我们看到了短视频的巨大潜力——不仅可以传递娱乐信息,还可以承载知识、担当和情怀。这部短剧为我们很好地诠释了“只要认真去做,就肯定可以做好”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作为观众,我们在欣赏这部短剧的同时,也应该深刻反思:我们的国家曾经遭受过怎样的屈辱和掠夺?我们又该如何去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遗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展望未来。

最后,我想说,《逃出大英博物馆》不仅是一部成功的短剧,更是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化探索。它让我们看到了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对于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信念。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能够携手努力,让更多的流失文物回到祖国的怀抱,让我们的文化瑰宝在世界的舞台上熠熠生辉!

逃出大英博物馆感悟和启示 2

如果文物会说话,如果思念有声音,那一句“回家”一定是共同的呼唤。

前几天,我看了最近比较火热的一部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看完以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文物无声,但历史震耳欲聋。大英博物馆中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两万三千多件,展柜里琳琅满目的,相当的拥挤,而这些大多都是当年英国趁火打劫从我国运出去的。奈何取之锱铢,我们最精美的、最厚重的文物大多都不在本土,而是被锁在大英博物馆。

最让我心中掀起巨浪的,是第三集中小玉壶给文物们读家书的时候。

为什么说唐大马和唐小马距今有163年没有见面了呢?因为1860年的火烧圆明园距今已经过去了163年,也从侧面表现出了火烧圆明园中英国对我们文物的抢夺。琴师陶俑和笛师陶俑源于汉代,剧中所提到的“未完成的《长歌行》”也别有深意。《长歌行》是汉乐府中一首劝诫世人惜时奋进的诗篇,这也是对我们的一种期许。为什么龙纹琉璃瓦用病骨支离来形容自己呢?仔细看了看它身上,被切割的痕迹十分明显。

小短剧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家书抵万金”。但在家书中所写的愿景中,满满的都是家国情怀,却从未向外界提起过它们的辛酸。“这么大的柜子,就两个人住?”从小玉壶的这一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文物们都被挤在一个小格子里,不被爱护。像《女史箴图》,当时的洋人为图方便,就把它分成了好几份,因为保存不当,都出现了掉粉的现象。大英博物馆为此特地请来了日本修复家前来“修复”。可他们哪里会弄啊,还让我们的国宝伤势雪上加霜,无奈只得让大英博物馆唯一的一位中国女修复家邱锦仙修复。可他们都没有提起自己的悲惨经历,他们唯一的愿望就是——“愿山河无恙,家国永安”,甚至以庇佑海外的游子为己任,来宽慰远方的故人。家书中有佛祖般的大爱,有壶盏的亲情,也有将军的豪气……

看完《逃出大英博物馆》之后,我才真正理解了什么是“没有一个中国人,能笑着走出大英博物馆”。

他们说:“我们是泱泱大国。中国人,不做那种偷鸡摸狗的事。”他们说:“总有一天,我们会风风光光,堂堂正正地回家。”我希望这真的能实现,好让我们的国宝早日回家。

“回家”一个多么平常而又美好的词,而对于小玉壶它们而言,这却是可望而又不可及的。真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国宝能够平安归来。

逃出大英博物馆感悟和启示 3

最近比较火爆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是两位00后博主拍摄的3集系列短剧,讲述的是一盏中国玉壶“逃出”大英博物馆,在一名中国记者的帮助下寻找回国之路的故事。故事采用文物拟人化的手法,将冰冷的文物赋予生命和意识,唤起了人们对流失文物的关注,激发了人们的家国情怀以及对流落在英国博物馆文物的思念之情。

这两位年轻人的创作热情和巧思不禁令人肃然起敬。创作视频的博主是在停更三个月,查阅大量资料,并远赴英国进行拍摄的。看完第二集的时候,我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玉壶顺利回到中国博物馆,从此不再流离失所的场景。但是第三集的剧情真是让人出乎意料,玉壶(通过相关资料查阅才知道,剧中的玉壶作为中国现代的工艺品是2017年英国购入的,也只有她记得回家的路)的使命并不是自己回家,而是信使的角色,是替流失在外的文物传递家书。一封封家书,一句句话语,无不诉说着“我想回家,我要回家……”。正如评论说的那样“如果文物会说话,如果思念有声音,那句‘回家’一定是共同的欢呼”。剧情的高潮部分唤起了我们年轻人对文化创意的无限激情,唤起了我们对文化传承的思考。

文物是一个国家历史进程的注脚,他们标记着一个国家曾经走过的路,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的各个时期人类的社会关系及发展历程,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通过视频了解到大英博物馆里中国文物的糟糕现状:众多文物拥挤的摆放在一起,他们没有自己的名字只是用冰冷的数字编号代替,龙壁和壁画的切割痕迹,三段式的女史箴图,看着绝美的文物被这样践踏,真的让人痛心,真是应验了那句话:“没有一个中国人能笑着走出大英博物馆”。这些流落在外的文物瑰宝,是他人的战利品,但是对于我们来说,是曾经的落后和失败,更是吾辈自强的义不容辞。

文物流失海外,是我国的屈辱,我们应该保护好文物,在期盼它们早日回家的同时,要扎紧篱笆,严防文物流失。俗话说:一人拾柴火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一人踏不倒地上草,众人能踩出阳关道。保护文物虽然任重道远,却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责任与使命。

48 25974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