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水资源论文最新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水文水资源论文最新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水文水资源论文【第一篇】

水资源趋势

朝阳县水资源严重短缺。特别是近些年,受自然气候的影响,区域年水资源总量逐渐减少,加之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对水的需求不断增加,水的供需矛盾逐渐加剧,缺水已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第一次水资源评价与第二次水资源评价分析比较来看:1980年第一次水资源评价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45923万m3,2000年第二次水资源评价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38969万m3,多年平均水资源量减少了6954万m3,呈减少趋势。2010年水资源量为29614万m3,比一次评价时减少了16309万m3,比二次评价时减少了9355万m3,呈减少趋势。详细数据见表1与表2。

水资源量分析

水资源总量全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万m3(地表水与地下水重复计算量万m3)。在流域分布上:大凌河流域(朝阳县境内)水资源总量为万m3,占全县水资源总量的41%;小凌河流域(朝阳县境内)水资源总量为万m3,占59%。详细数据见表2。

地表水资源量全县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万m3,可利用量为万m3。按流域划分,大凌河流域(朝阳县境内)地表水资源量为万m3,占全县地表水资源量的%,地表水资源可利用率为%,可利用量为万m3;小凌河流域(朝阳县境内)地表水资源量为万m3,占全县地表水资源量的%,地表水资源可利用率为%,可利用量为万m3。详细数据见表2。

地下水资源量全县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万m3,地下水可开采量为万m3。从流域分析看,大凌河流域(朝阳县境内)地下水资源量为7566万m3,占全县地下水资源量的%,可开采量为万m3,占全县地下水可开采量的%;小凌河流域(朝阳县境内)地下水资源量为万m3,占全县地下水资源量的%,可开采量为万m3,占全县地下水可开采量的%。

2现状年供用水量

本次水资源数据分析以2010年为现状水平年。

现状年供水量

2010年,全县实际供水量为万m3,其中地表水供水量万m3,占总供水量的%,其中,大凌河流域地表水供水量为万m3,占地表水总供水量的52%,小凌河流域地表水供水量为747万m3,占地表水总供水量的48%;地下水供水量万m3,占总供水量的%,其中,大凌河流域地下水供水量为万m3,占地下水总供水量的%,小凌河流域地下水供水量为万m3,占地下水总供水量的%。

现状年用水量

2010年全县总用水总量万m3。各项用水量为:农田灌溉用水量5350万m3,占总用水量的%,其中:大凌河流域农田灌溉用水量为3401万m3;小凌河流域农田灌溉用水量为1949万m3。林牧渔畜业用水量万m3,占总用水量的%,其中:大凌河流域林牧渔畜业用水量万m3;小凌河流域林牧渔畜业用水量482万m3。工业用水量万m3,占总用水量%;其中大凌河流域工业用水量为万m3;小凌河流域工业用水量为万m3。居民生活用水量万m3,占总用水量%;其中大凌河流域居民生活用水量万m3;小凌河流域居民生活用水量万m3。

3水资源供需分析

水资源十分匮乏

朝阳县水资源十分有限。全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万m3,多年平均地表水可利用水资源量仅为万m3,地下水可开采量万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622m3,只占辽宁省人均占有量820m3的76%,占全国人均占有量2350m3的26%,属于水资源极度缺乏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多集中发生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80%左右,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600~2000mm,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和现状全县缺少水利拦蓄工程造成水资源利用难度很大,此外,近几年朝阳县降水量减少,十年九旱,水资源短缺形势更加严峻。

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随着人口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生态环境改善对水资源的需求,朝阳县用水量将逐年上升,预计到2020年全县需水量将达到亿m3,缺水亿m3,供需矛盾将越来越突出,水资源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4水资源管理

加强取水许可与水资源论证管理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省文件要求实施取水许可审批制度和水资源论证制度,严格取水行为。目前,全县实现了取水许可网上审批管理。

实施水资源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制度

加强计划用水管理,实施总量控制,2010年,根据上年取用水情况和今年经济发展用水预测,制定全县宏观取用水计划,由县发改委行文下达全县计划用水亿m3。年实际取水量亿m3。节水630万m3。

水资源监控与管理系统建设

朝阳县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项目初设2007年省厅批复后即开始实施。对23个用水户安装了53个取水远程实时监测点。朝阳县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建设,为朝阳县实施水资源与节水科学化、现代化管理和水资源合理调度,为政府经济发展决策奠定了基础。

建立水资源费征收情况月报制度

及时掌握水资源费征收情况;在水资源费征收过程中严格按照辽政发〔2010〕18号文件规定的收费标准,坚决杜绝“三乱”现象,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财政管理制度,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水资源,依法征收水资源费,做到应收尽收。

完善规章制度建设

朝阳县以文件的形式了《关于加强水资源管理的通知》(朝水发[2009]68号)等部门规范性文件和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取水、用水、节水行为。

5水资源保护措施

为加强全县的水资源保护工作,提高全县用水水平,科学合理调配水资源,朝阳县采取强制性和引导性措施,加强了水资源的保护,建立各项水资源管理制度,对超计划用水、用水不达标、无计量取水、工业用水达不到循环利用、私自转供水、不按期报送用水情况和浪费水资源的行为进行整治。

高度重视水法规宣传工作

先后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之机,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宣传活动,增强了全民的水患意识和水法意识,扩大了水利影响。

强化队伍建设,加大了执法力度

成立了朝阳县水政监察大队,配备专兼职水政监察员。县水政监察大队运作有力,及时查处水事违法案件,调处水理纠纷。较好地解决了当前水利执法工作中存在的软弱无力的问题,使水利执法队伍建设步入了正规化轨道。

加大宣传工作力度,普及节水知识

水文水资源论文【第二篇】

一、全球淡水资源现状

(一)地球水资源的概况

水乃生命之源,安全的淡水是维持地球上生命的基本要素。所有的生命都依赖于水,有水地球上的万物才得以生存、生长。据统计地球表面2/3被水覆盖,其中咸水占%淡水仅占%。冰川、积雪的淡水难以利用却占淡水总量的87%,而可利用的淡水少之又少主要是分布于地球深部的淡地下水和河流、湖泊、大气水,这些淡水仅占%且最活跃更新最快。如果说缺少石油和其他燃料,我们可以用其他能源来替代,那么,如果没有洁净的淡水,没有干净的可饮用水,我们的未来将会是一个没有未来的未来。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孟加拉代表爱农·尼沙特在研讨会上说:“如果将世界上所有的水比喻为盛在一加仑罐子里的水,可供人使用的淡水量只相当于一汤匙——大约是总量的%。”在21世纪的开端,地球上有10多亿人根本喝不上干净的水。大约24亿人得不到足够的可饮用水,每年大约还有340万人死于与水有关的疾病。有关专业人士预言:人类面临的下一个生态危机将是淡水资源短缺!

(二)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分配极不均衡

联合国和斯德歌摩环境研究所报告1995年世界1/5的人得不到洁净的水。2025年面临缺水困境的人将增至2/3,2050年世界1/3的人得不到洁净水。有些地区大水泛滥,而有的地区却因干旱而导致居民死亡——或者沦落成难民而举家迁移。加拿大有着与中国同样多的水资源,然而加拿大的人口只有中国的%,人均淡水量远高于中国。中国淡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四位,人均资源量居世界82位,不到世界水平的1/3。在干燥的博茨瓦纳,水是如此宝贵以至于用“雨水(Pula)”命名自已的货币。

二、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大致分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在自然原因中水资源全球分布的及不均匀,气候变暖改变区域降水的蒸发格局造成了大气环流失衡,使区域性降水造成了分布不均衡。其次,雨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更不均匀。

两个原因当中更重要的是人为原因,人类水资源需求总量正在急剧上升的现象这是不可非议的,相反人类人为造成水污染的程度也变得越来越严重。当今水污染是全球淡水资源面临的又一大威胁,清洁、充足的水是极其宝贵的。没有清洁、充足的水,人类就不能生存。但是我们却把清澈、干净的水源作为废物倾倒场,每年向湖泊、河流和海洋倾倒数十亿吨的化学品、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同时海上运输过程中的意外事故造成的液体泄漏也给海洋带来了无法挽回的损失。不当的淡水利用也给水资源带来了无形的浪费。在农用方面,农作物的大面积灌溉使淡水造成了大量的流失,这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我们一方面在消耗着越来越多的水,另一方面却在继续忽视水的重要性。这不是我们今天人类应该做的,相反我们需要保护和恢复我们的水质。

三、全球淡水资源的国际保护及保护法取得的进步

20世纪许多战争都是因石油而引起21世纪水将成为引起战争的根源。由于全球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各国必须对淡水资源的国际公平分享问题和淡水污染的防治问题给予充分重视,做到广泛协商并用国际条约巩固协商成果。全球面临着严峻的水危机,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世界水事委员会提醒大家:“此时此刻,我们面临着世界水资源短缺的危机,而且这种危机只会越来越严重。如果解决不了水源短缺的问题,结果将是粮食价格上升,缺水的国家不得不用昂贵的价格进口粮食,然而缺水的国家大多贫穷落后。”饥饿和干渴也与政治动荡和经济增长缓慢紧密相关。

关于淡水资源的国际保护经历了从单一利用到全方位保护,从保护河流到保护整个水系的发展过程,从创设相对简单和直接的防止重大跨界污染的义务发展到建立广泛的保护共享资源的法律制度。起初,区域性的或双边的国际条约构成全球淡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制度的重要部分。如1978年美国和加拿大两国签订的《美加大湖水质协定》。《协定》的宗旨是“恢复并保护大湖流域生态系统的、水体的、化学的、物理的和生物学的完善性”。1998年通过的《保护莱茵河公约》,该公约从整体的角度看待莱茵河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将河流、河流沿岸与河流冲击区域一起考虑。

随后,1966年国际法协会通过了《赫尔辛基规则》是淡水资源的全球保护的里程碑,在条约中提出了现代国际流域的概念,为国际河流的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了依据。“赫尔辛基规则”宣告国际流域利用的国际法一般原则;确认国际流域内的每个国家都有权利合理公平地利用国际流域内的水资源;提出并界定流域水的自然分成结构水质;各国不应对国际流域内的水造成任何新形式的污染或加重现有的污染程度,从而可能对流域内另一个国家的境内造成严重损害,国家应为减少各种现有的污染采取一切合理的措施,以便不在流域内另一个国家的境内造成损害;关于国际河流利用产生的争端,应按联合国精神以和平解决。1997年根据国际法委员会的条款,联合国大会通过《国际水道非航行利用法公约》这一法典化文件。它包括四方面的内容:(1)适用于所有国际水道的一般规则;(2)实施这些规则的程序规则;(3)关于淡水保护、保持和管 理的实质条款;(4)关于水道国缔结协定的条款。该公约的目的保障国际水道的利用、开发、保存、管理和保护,并为当代人及后代人而促进对国际水资源保护。

总的来说,当前国际环境法在国际水资源保护制度上已经构建了一整套原则和规则。对国际淡水资源法律制度的研究对指导国内立法具有积极意义。

四、国际淡水资源的保护法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国际淡水资源保护法在体系机构上所调整的范围不断扩大,渊源构成多样化,在内容上存在着国家与水道国际化之间的矛盾。保护法对淡水资源的保护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不足,在已经签署的双边、多边条约执行的不彻底。国际河流委员履行的职责有限,上下游国家利益的平衡问题尚且存在,国际水资源争端的解决存在争议。

我个人认为,国际环境法应与国内环境法在某些方面达成一致。国内环境法无论在归责问题或保证实施上大多都有明确规定,不可否认国际环境法在这些问题上不可能同解决国内法一样,它面临更大的困难,但及早出台相关的法律是刻不容缓的。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自70年代以后,有发达国家将严重污染环境的项目迁往控制不严格的发展中国家,导致世界上最严重的环境事故接二连三的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而这与发展中国家财政收入低下,民众的环境意识低下和管理水平低下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我们在谴责发达国家这种举动的同时,还应该认识到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是迫在眉睫的,只有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才能使全世界都积极参与到拯救环境的队伍中来。

世界局势逐渐向多极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差距在逐渐缩小,通过建立全球关系,迎接环境与发展的挑战,是唯一可行的道路。

结束语:

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无论是几千年以前中西方的自然哲学思想,还是当代全方位环境保护的理念,贯彻于全部历史发展的主旋律就是人类应当与大自然保持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发展的关系。

环境保护不只是某一国家范围内的任务,是国际各国共同关心的焦点。不论是发展中国家长期深受其害的土地退化、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等问题,还是近年来提上国际议事日程的气候变化、臭氧层耗损和生物物种多样性消失等问题,都以跨越了国家或地区的界限,影响着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以至每一个人,成为全球性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和地区协调一致的努力与合作。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在此过程中,人类既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也遭受过无数的挫折和失败。历史已经证明,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人类与自然才能和谐。只有全世界共同努力,保护我们仅有的水资源,我们才能拥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范文【第三篇】

[关键词]自然地理学 实践教学 教学模式

自然地理学课程在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自然地理学是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作为面向通用、兼顾油田水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的专业办学思路,本课程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各要素及其相互影响的机制,提高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和开展地理学研究的能力,为人类科学开发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为人类地球的安危进行科学探索,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和将来从事水资源研究与环境保护工作奠定基础。内容涉及地质学、地貌学、水文学、气象、气候学、生物学、土壤学和生态环境学等知识,强调其相关自然地理知识链和知识体系的形成。所选教材为武光和等主编的《自然地理学》(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教委重点教材,2000年第3版)。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实践教学并重的教学方式。实践教学包括课间实验和课后野外综合实习两个方面。

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自然地理学课程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许多地理现象,仅仅通过书本是无法掌握和理解的。通过野外实践教学,可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实际观察能力,对具体自然地理现象的鉴别能力,由点及面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地质构造发展的时空想象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实验课是课堂理论教学与野外综合实践教学之间的桥梁。通过实验课,可以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基本工作方法。

自然地理学的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还是自然地理学理论教学的延续和关键环节。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自然地理学中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帮助学生掌握区域综合调查及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利用先进的学科理论和先进的仪器帮助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研究的新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是其它学科不能够替代的。

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的模式探讨

以往其他科目的实践教学课程,经常存在着教学内容不完整、不规范、随意性大、实践课程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在教学过程中不容易被检查和评估等缺点,这些也是开展自然地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如何克服这些不利因素,提高教学效果是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的问题。为此教师适当调整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的内容与进度,使两者的知识体系更加连贯系统,增加了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联系。

实验课主要内容包括:矿物、岩石的鉴别和读图作图的方法:主要造岩矿物、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岩石主要岩石种类的基本特征;地形图、地质图读图与作图,土壤性质的测定等。实验课分小班进行实验教学,学生提交实验报告。

野外实习强调独立观察、独立思考和现场讨论。在充分观察、分析和交流的基础上达到巩固书本知识和提高实际地质工作能力的目的。通过实习,将书本与课堂讲授的自然地理理论与现实地理对象、地理现象紧密联系,学习调查、鉴别、分析、总结等地学工作方法,如室内岩矿鉴定、读图、制图;野外布线、测量、采样、记录和总结报告编写,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感受自然、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的能力。

野外实习地点在河北秦皇岛,实习内容包括:地质罗盘的使用;沉积岩、岩浆岩的野外观察和描述;地质地层关系的观察和描述;地层剖面的野外实测;流水地貌、河流地质作用的观察和描述;水库的建立及其具备的地质条件;海岸地貌、河口沉积观察;土壤和自然植被的观察等。

在野外实习中,对实习工作分为三个步骤:首先进行预习,要求学生在出野外之前首先阅读有关资料,对区域地质、地貌、水文背景和将要观察的地理现象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其次进行现场观察和讨论,在每一个野外地质观察点,首先要求学生独立观察,提出自己的认识,进行现场讨论。教师在必要时做启发性提示。最后总结。在对每个观察点的地学等现象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各种地学现象以及各个观察点之间的关系。

同时在野外实习方式的设计上,强调给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留有充分的空间,提倡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和想法。鼓励学生在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提出自己的方案和设计,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真正体会到野外工作的重要性和乐趣,增加对自然的了解和热爱。学生反映,野外实习时间虽然不长,但能够真正做到有所收获,对整个课程学习很有帮助。

水文水资源论文【第四篇】

在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在水利部党组现代的、可持续发展水利治水新思想指导下,"九五"期间水资源工作主要在以下几方面继续深化。

1.用资源水利的思想指导编制水资源规划

(1)为解决北京水资源短缺问题,水利部组织编制了《21世纪初期(2001~2005年)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规划立足当地水资源条件,以北京及周边地区共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水资源配置、节约、保护为重点,认真分析有效供给与合理需求,以工程的、经济的、行政的和技术的手段切实节水治污,然后以调整产业结构与种植结构为中心优化水资源配置,保护上游生态系统,在此基础上保证2010年前平水年北京水资源供需基本平衡,与南水北调引水到京相衔接,从根本上解决北京水资源问题。这项规划在编制工作的不同阶段都得到了部领导的直接指导,得到包括人大和政协常委在内的院士专家的高度评价。2001年2月7日,国务院总理办公会原则通过了该规划,并于5月23日正式批复,现在规划已经进入实施阶段。

(2)以"留足生态水,进行生态建设,是优化配置水资源、西部大开发和现代水利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指导思想,针对黑河流域和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系统蜕化的严峻形势,水利部组织编制了《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和《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规划》。2001年2月,朱基总理两次主持总理办公会原则通过了这两项规划,现已批复了《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规划》,《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也已经国务院批准,两项规划都已进入实施阶段。在新疆、甘肃、内蒙古水利厅大力支持下,向下游应急输水,维持生态的调水行动,得到朱基总理等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被誉为"一曲绿色的颂歌"。

2.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

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了水资源分部门管理的体制,城市与农村、地表水与地下水、水量与水质分割管理,已经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1998年机构改革后,以推动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城市水务局为突破口,开始了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水资源分割管理问题最严重的是城市地区,水源地不管供水,供水的不管排水,排水的不管治污,治污的不管回用,多龙管水,政出多门,加剧了城市用水紧张局势和生态系统恶化。从1999年开始,在对国内外有关城市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编写了调研报告《为什么要以水务局管理城市水资源--对陕西、北京、黑龙江、深圳、天津、图森(美国)、巴黎、德国的调研报告》。

针对当时上海市正在酝酿水务局改革方案的时机,提出了城市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必要性。2000年2月,指导并组织编写了《关于上海市水务局机构设置与运行机制的咨询报告》,以此为重要参考,5月13日上海水务局挂牌成立。这份咨询报告与《为什么要以水务局管理城市水资源》成为城市水务体制改革的主要参考文件。

截止到2001年9月,全国成立水务局或实施水务统一管理的县市共计677个,其中水务局440个,分别为省级2个,地级34个,县级404个;实施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单位共237个,其中地级市1个,县级市(区、县)236个。

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1999年,黄委开始对黄河水资源实行统一调度,在基本保证了沿黄省(自治区)城乡生活和工农业用水的情况下,黄河仅断流8天,而来水相近的1996年,同期断流时间为106天。2000年,在北方大部分地区出现持续干旱的情况下,黄河没有断流。为缓解黑河下游河湖干涸、荒漠化、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从2000年7月1日起,对黑河水量开始实施统一调度,黑河分水方案第一次得到落实。为了抢救塔里木河下游生态,2000年以来已两次通过博斯腾湖向下游输水,取得了明显成效。这些工作的开展充分说明,传统的治水思路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我们已经开始把生态用水放在重要的位置。实践证明,对流域及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调度,是十分必要的,效果十分明显。

3.以提高用水效率为核心,从调整水价入手,推动全面节水工作

解决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节水。正如温副总理所说:"节水是一场革命。"节水的核心是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它不仅引起用水方式的变化,而且引起经济结构的变化,以至引发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开源与节流,节流优先,节流就是节水;防污与治污,防污优先,节水就是防污"为指导思想,水利部从组建统一的、高规格的节水办公室入手,推动全面节水工作。

全国节水办成立之初,就参与组织了于2000年9月由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城市供水、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会议",提出的建立行业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定额建议写入会议文件,为我国加入WTO做好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准备,目前部分试点省市正在编制行业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指标体系。组织编制了《全国节约用水规划纲要》,为全国节水工作提供指导,并确定天津市为全国节水试点城市。全国节水办公室还及时发出了《关于全面加强节约用水工作的通知》,和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等五部委联合发了《关于加强工业节水工作的意见》。以省为单元在全国部署用水定额的编制工作,目前黑龙江省已完成了全省行业用水定额的编制。

对国家节水政策进行先期研究,在《对国家节水政策的建议》中提出了节水政策的目标、初步政策分析、加强全国节水办公室工作等建议。

4.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系统建设

首先是保证人民饮水安全。从1999年4月开始至今,水利部已通过《中国水利报》向社会了《重点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资源质量旬报》83期通报19个城市的35个水源地水质状况,并在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供水、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中提出2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要在2002年以前上述旬报,强化人民饮水水源安全监督。

提出了建立水污染负国民生产总值参照统计体系的建议,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防止发达国家转移水污染产业,强调集中治污。

《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的第一阶段水功能区划工作已经完成,在流域水功能区划汇总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中国水功能区划》。

在生态系统建设方面,通过应急调水和编制近期治理规划,重点解决了黑河流域和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在太湖流域多次进行了引江济太实验,研究调长江水改善太湖水质问题,在松辽流域还首次进行了调水抢救扎龙湿地工程,水生态建设已经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二、系统总结"九五"以来的工作经验,积极探索治水新思路

1.新时期制订规划需要注意的问题

新时期制定规划的最大变化就是从单纯的水利工程规划变为全面的资源配置规划。因此,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由"以需定供"变为"以供定需"。变根据工农业和城市建设的需要来进行水利建设规划,为按照水资源供需平衡和优化配置的需要来进行水利建设规划。

(2)为满足优化配置的需要,水利建设规划不仅要考虑增加供应的工程手段,而且要考虑减少消耗和资源回收的工程手段。节水工程、治污工程以至高耗水、高污染企业的关停并转及其实施的投入都应该在水利建设规划中考虑。

(3)水利建设规划不仅要考虑工程手段,也要考虑节水设备、污水处理厂和监测设备、替代工程等辅助手段,还要考虑回补地下水、生态保护区和水体生物净化等生态手段。

(4)水利建设规划必须与经济建设密切结合。因为水利建设规划主要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其制定必须与经济建设的转变即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和种植结构调整密切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优化资源配置。

(5)制定水利建设规划必须以生态思想为指导,留出生态用水,加强生态系统建设。

2.进一步推进城市水务体制改革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全国实施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的趋势还会加强。因此,正如国务院领导指出的,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是十分必要的。今后水务局主要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统一法规、统一政策,建立现代化的城市水法规体系。应在原有部门制定的法规和政策的基础上,认真整理分析,科学地制定新的、统一的法规和政策。应参照国际经验建立现代城市水法规体系,尤其是要建成国际大都市的城市更应抓紧进行这项工作。

(2)统一规划。要本着以水定发展的原则,兼顾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制定出城市水资源的综合规划,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

(3)统一监测,统一调度,统一治理。要致力于建设统一的城市水网及其现代化实时监测系统,通过各河库联调,地表地下水统一调度,解决城市防洪、水资源短缺和严重水污染问题。

(4)统一制定用水定额,统一制定水价,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发放和吊销取水许可证。

3.节水是一场革命

副总理多次强调:"节约用水是一场革命。"今后相当时期的水利工作重点,应当是提高用水效率,真正建立一个节水型社会;制定长远的、战略性的和全局性的国家节水政策和加强其执行机构都是当务之急。

总结"九五"经验,目前我国节水工作仍存在以下十不够:一是节水理论不够清晰,二是节水目标不够明确,三是节水规划不够系统,四是节水工作重点不够突出,五是节水法律监督机制不够健全,六是节水市场激励机制不够完善,七是节水的科技进步不够及时,八是节水管理体制不够集中有力,九是节水投入不够大,十是节水宣传不够科学。大多数方面都是"很不够"。目前,党中央和国务院对节水高度重视。"节水"已经开始深入人心,老幼皆知,但在社会上基本上是一种无序状态,在政府部门间还没有形成合力。

在新世纪,建立节水防污社会的总政策为:要做到"六高、两低、两合理"。"六高"就是提高全民节水意识,适时、适地、适度地提高水价,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包括中水回用),提高用水的生态效益率,提高节水工作的技术含量,提高用水的传输效率;"两低"就是降低用水造成的污染率,降低用水造成的水资源蜕化率;"两合理"就是制订合理的行业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定额,建立地区与行业合理用水结构以保证全国水资源供需平衡。

4.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建设与恢复

人类对水污染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从历史上的"漠视阶段"到"重视阶段"再到近期的"认真治理阶段"以至现在逐步认识到的第四阶段--清洁生产、资源循环阶段,要以新经济观点认识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

基于上述认识,水污染防治的考虑出发点为:从大系统的观念出发,整体规划,防治并重,以防为主;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清洁生产、资源循环把污染挡在上游。主要措施包括:建立负国内生产总值参照体系,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防污主线;建立行业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定额,真正实现污水减量化;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把污染挡在上游;集中治污,真正实现污染物资源化;以饮用水源地水质标准的制定来带动治污标准的提高,保证人民身体健康。

"十五"计划建议明确指出要"加强生态建设、扼制生态恶化"。现在一些城市表面上看城市用水能够满足需要,但实际上是严重透支了生态用水和农业用水,是以牺牲生态和农业用水为代价的。要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首先需要确定生态建设目标,明确恢复及保持生态的需水量。

三、在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加强生态系统建设

生态系统就是生物及其所处有机和无机环境所构成的彼此相互作用和依存的系统。生态学就是研究这种相互作用和依存的规律的学科。生态建设就是遵循生态学的客观规律以工程、生态和管理等各种手段而进行的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的建设。

1.生态系统建设的概念

中共中央关于"十五"计划的建议明确指出要"加强生态建设,遏制生态恶化。"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要开发、利用水资源,从而对水生态系统产生扰动,但是这种扰动必须在客观规律允许的范围内,也就是以破坏水生态系统为前提。

联合国有关系统根据数以千计的案例得出的统计性规律表明,一条河流水量在本流域的利用一般不应超过总水量的40%;如果流域人均水资源量大于1700~2000m3的话,原则上可以向外调水,但不能超过总水量的20%。如果用多了,调多了,就是人类对水的侵害,最终害了自己。再如,水量的年际年内变化是河流的自然规律,洪水是客观的自然现象,如果人类在没有大水的周期内占据了行洪区,其必然结果是在洪水期形成灾害,因此,必须留出蓄滞洪区,依据自然规律建设蓄滞洪区,根据多年水文资料确定蓄滞洪区位置、规模和类别。不同类型的蓄滞洪区的建设,就是人类对破坏的生态系统的修复,就是生态建设。

2.生态系统建设的内容

(1)树立建设节水防污的生态型社会的指导思想。要树立生态型社会的指导思想。自工业革命以来,人们曾经错误地认为,资源可以无限开发,生产可以无限扩大,这样才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类文明进步。现在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种指导思想是有严重缺陷的,只考虑到人和技术的发展,而忽略了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建设,这是目前资源短缺以至耗竭,环境恶化以至生态系统严重蜕变的根本原因。所以从水利来看建设生态系统,首先是明确建立节水防污的生态型社会的指导思想。

(2)建设全流域的水量水质监测系统和水量调度设施,实现数字流域。对流域水生态系统进行监测是防洪、供水和污染防治的前提,因此也是从质和量上使人与水和谐相处的水生态系统建设的前提。

(3)根据以供定需的原则,全面兼顾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初步恢复生态系统,制定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定额是良好的水生态系统的管理手段。用水定额的制定要因地制宜、以供定需、全面兼顾,首先要保证生活用水;生产用水要以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节水;生态用水必须预留,要做到保护,并修复已被坏的水生态系统,如黄河全流域统一管理,塔河和黑河规划的制定都是在这一指导思想下进行的。

48 10524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