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水资源论文实用4篇
【导言】此例“水文水资源论文实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范文1
水文水资源工程的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较扎实自然科学知识,较好人文科学知识,较强的计算机、外语、管理等方面应用能力与水文水资源及水环境方面专业及专业基础知识,能在水利、能源、交通、城市建设、农林、环境保护等部门从事水文、水资源及环境保护方面勘测、规划设计、预测预报、管理、技术经济分析以及教学和基础理论研究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的就业方向从事水文、水资源及环境保护方面勘测、规划设计、预测预报、管理、技术经济分析以及教学和基础理论研究工作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的介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水文水资源及环境信息的采集及处理、水旱灾害预测及防治、水资源规划、水环境保护、水利工程规划与设计、水利工程运行与管理、水政管理等方面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工程制图、运算、实验、测试等方面基本训练,具有应用所学专业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科学研究、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的主要课程自然地质学、气象与气候学、水力学、河流动力学、水利工程、水文学原理、水文统计学、水资源学、地下水文学、环境化学、水利法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这4篇水文水资源论文是来自于山草香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论文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论文范文2
关键词水利院校;自然资源学;实践性教学模式
自然资源学是地理类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自然资源概念、性质、特点及其基本理论与方法,还探讨人与自然资源关系、资源经济学及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关系等丰富内容,具有显著的综合性、理论性及实践性的特点。实践性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基本原理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基本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用专业理论思考问题,是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重要平台,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是一所特色鲜明的水利院校,因水而生,缘水而成,特殊的历史铸就了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情系水利,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自然资源学课程主要安排在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使用的教材是蔡运龙编著的《自然资源学原理》,学时为64学时,全部为理论教学,没有安排集中的实践性环节。经过五年来的探索,根据自然资源学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自然资源学的实践教学环节,紧紧围绕自然资源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础理论,构建具有水利院校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实现理论与教学的完美结合。这种教学模式突出了水、电等自然资源,充分体现自然资源学的基础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结合水利行业的重大工程项目,反映行业的难点和前沿。学生将自然资源学理论应用于水利行业,能够熟练地掌握基本知识,熟悉基本技能,为后续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根据资源条件,应用基本知识进行准确的专业判断。坚持利用学生毕业实习参与工程项目建设和毕业论文(设计)真题真做等活动,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精心凝练和设计一批有深度、有目标、有乐趣的自然资源学实践环节。实践性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应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华北水利水电学院自然资源学的实践教学包括:案例分析、课外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一、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作为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手段,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经验丰富的老师把自己在水资源实践中的经验加以总结,制成充满实践性和挑战性的案例,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评判,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判断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充满趣味性和挑战性,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要求较高,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招投标和项目计划是项目实施的重要阶段,老师将自己制定的投标书和项目计划改动后,发给学生。将每个班分成5-6组,学生先在组内讨论,指出投标书和项目计划的错误和不足,并根据项目情况制定技术方案,修改投标书和项目计划,由学生模拟评标、投标,相互打分作为平时考核成绩的一部分。学生对这样的模拟过程十分欢迎,理论学习中模糊或不懂的概念、原理,在模拟的过程中得到了→←正确的理解。
现在的大学生思想活跃、信息来源广,在案例分析教学过程中紧跟水利行业方面发生的重大事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我国重大的水利工程,干线全长1432km,一期工程年均调水规模95亿m3,是解决黄淮海平原尤其是京津、华北平原缺水的重大基础设施。中线工程干线线路从郑州市穿过黄河,是学生讨论的热点话题。老师在介绍南水北调中线基本情况后,每10个学生分成一组,让学生根据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讨论水资源的基本属性,探讨工程建设过程和工程运行后可能产生的效益和作用,对水源地和汉江下游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应用资源经济学相关知识讨论水资源的供求关系、价值及价格、水资源利用中的投入与产出关系。学生在讨论后,积极发言,受水地和水源地的学生关于资源补偿问题的讨论尤其热烈,大家从水资源的价值、属性、权属出发,引用书中的概念、理论及原理支撑自己的观点。最后,老师总结大家的发言,讲解目前学术界关于水资源的价值与价格、水权交易等研究现状和主要观点及其研究的难点,为同学们以后的学习、研究及工作做了基础的准备。
二、课外实践
课外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接触社会、接触实际,通过亲身实践活动,加深对专业知识和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因此,学校每年在寒暑假安排了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学生开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为自然资源学的教学实践活动创造了机会。一部分学生参与自主实践活动,另一部分学生参与到老师的课题中。在寒暑假,让学生根据自然资源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础理论,自主设计实践活动。自主设计实践活动,尝试对实践方法进行改进,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或职业生涯做了较好的准备,并为实践教学不断注入新内容,创新教学实践机制,实践教学成为学科发展的创新源。
实用性强、表现学科前沿、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课外实践活动深受学生欢迎,利用假期时间,让学生参与到老师的科研课题中。2007年十余名学生参与到土地整治项目中,学生通过走访、调查、测量,掌握项目区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学生白天走访、调查、测量,晚上整理资料、绘图,一个月干下来,学生变黑变瘦了,但也学到了很多知识,加深了对土地资源的基本属性、基本知识的理解。2008年24名学生参与到水资源项目中,项目区分成8个子区,学生被分成8组,每组由1名老师带队,1组负责1个子区的水资源调查、采样。学生走遍了子区的每一条小溪,每天要行走20km,晚上整理资料、绘图。通过这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加深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素质,锻炼了学生的工作能力。
三、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
毕业实习是高校人才培养中不可缺少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设计)是高校本科生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好坏直接反映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以及教育教学水平,是高校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内容。同时,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课,是学生就业之前综合培训的一个阶段,对于学生自身就业水平的提高十分重要。我校毕业实习时间为4周,毕业论文(设计)时间为12周。由于毕业论文(设计)是真题真做,这就要求学生真正的参与到工程实践中。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课题主要集中在新农村规划、资源环境、水资源规划、土地规划、旅游规划、市政工程规划等几个方面,每个方面都以自然资源学为基础,是自然资源学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
毕业生在第七学期期末分配到各个指导老师名下,指导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有工作单位的学生,指导老师一般会鼓励他们到工作单位实习,毕业论文(设计)课题与工作单位的实际工作相结合,在征得学院批准后,用人单位指定一名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毕业生的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学生在答辩前,必须出示由用人单位指导老师的评定意见,评定合格者方能参加毕业答辩。毕业答辩时邀请校外指导教师一起进行毕业答辩和成绩评定。这样的学生一到单位就能很快适应工作环境,进入工作状态,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下得去,吃得苦,留得住,用得上”是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评价。考研的学生,如果考的是本校,就直接把他分配想考的导师,考上的学生跟着导师做课题,没考上的学生由指导老师负责安排学生到设计院或工程单位实习,毕业论文(设计)课题与工作单位的实际工程相结合。如果考的是外校,一般根据学生考研的方向,把学生分配给从事相同或相近方向研究的指导老师,由指导老师负责安排学生到设计院或工程单位实习,毕业论文(设计)课题是根据实习单位提供的资料,回学校由指导老师指定毕业设计。年轻教师与外面单位联系不紧密,安排学生实习有困难,他们的学生可由学院统一安排到实习基地实习。
四、结论
1.自然资源学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理论基础,具有显著的综合性、理论性及实践性的特点。水利院校的自然资源学实践教学模式,应根据水利院校的特点及办学思想,精心设计自然资源学的实践教学环节,充分体现自然资源学的基础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结合水利行业的重大工程项目,反映行业的难点和前沿,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基本知识,熟悉基本技能,应用基本知识进行准确的专业判断。
2.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创新,有利于提高学生自然资源学的学习兴趣,有助于锻炼学生实践能力,使学生成为“下得去,吃得苦,留得住,用得上”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蔡运龙。 自然资源学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邓琳,杜楠楠,董龙丹。《自然资源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7,23(6):77-79.
[3]朱海风。 在办学实践中把树立科学发展观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紧密结合起来[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23(3):1-6.
[4]顾文权,邵东国,黄显峰等。 水资源优化配置多目标风险分析方法研究[J].水利学报, 2008,39(3):339-345.
[5]龚建龙。 结合专业进行毕业实习的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1):103-105.
[6]居荣,鞠勇,唐小波。 毕业设计环节教学实践与探索[J].农机化研究,2005(3):255-256.
[7]季民,马德刚。建立毕业设计管理体系提高毕业设计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7(5):20-22.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论文范文3
以扬州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以及该专业目前的办学定位和培养规格分析为基础,从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与任务、加强教学体系建设、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完善核心课程与主干课程体系设计、构建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机制、注重人才队伍培养与学科建设,以及完善教育质量评估与保障措施等方面探讨了以特色培养为导向的水文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特色培养;水文与水资源;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4)02007805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是水利工程领域重要的基础专业, 已被确立为三大战略资源之一。中国已确立了水资源的三大战略资源之一的地位。作为发展中大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中的水资源短缺对策、水资源持续利用、水资源合理配置、水灾害防治以及水污染治理、水生态环境功能恢复及保护等已成为目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及保护中的一门重要的工程技术学科。
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设立本科水文专业,出于对水文专业开办的历史任务定位,其课程体系核心一直是工程水文,主要侧重水文现象的测、报、算[1]。进入20 世纪90 年代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越来越突出,并已逐渐演变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为此,必须改革水文专业传统以工程水文课程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的培养才能满足社会经济日益增长的要求。
一、扬州大学水文专业人才培养概况
(一)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发展过程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是扬州大学历史悠久的学科专业之一,其设置具有较好的历史延续性。早在1950年成立的淮河水利专科学校(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前身)即设立水文科,招收学员32名。1956年南京水利学校招收第一批三年制陆地水文专业中专生。1957年该专业还接收了多名越南留学生。1958年学校定名为江苏水利学院,1959年原三年制的陆地水文专业改为四
年制并于同年招收水文气象专业专科生40名。1962年由于专业调整,水文专业停办。1963年学校迁往江苏扬州,改名水利部扬州水利学校,恢复三年制中专水文专业。1967年,“文革”运动使学校教育遭受破坏,水文专业停办。1977年受广西省委托代培水文专业中专生40名,1978年恢复招收中专水文专业。1984年,根据江苏省人民政府复[1984] 61号文件,建立江苏水利工程专科学校。1985年正式招收水文水资源专业专科生,两个班,其中一个班为全国招生,直至1994年。1995年,学校水文水资源专业专科班停止招生,待调整。1998年,扬州大学原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申请开设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本科专业,学制四年。1999年获江苏省教育厅批准(苏教高[1999] 16号文),并于同年开始招生。
(二)毕业生就业岗位群类
从上述岗位群性质及对上岗人员素质要求分析可知,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必须在基本素质和专业能力两方面具有较高的要求,其中基本素质能力应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与协调能力、计算机操作与办公软件运用能力、水资源管理法律法规知识素养、水文计算与水资源评价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则包括水文勘测技能、水利工程测绘能力、计算分析能力、规划设
能力、水资源管理行政执法能力、水资源监测与保护能力、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能力、城市水务管理与节水管理能力等。
(三)水文专业的办学定位
从水文水资源的社会经济作用、专业的办学历史以及专业设置层次等方面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设置口径、布局较符合扬州大学的学科专业发展规划目标。在现阶段条件下,加强水利水电工程、农业水土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等专业学科的交叉,在注重保持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核心内容的基础上,有效拓宽和改革专业教学计划,并逐步形成专业特色,无论对本科专业的开办,还是对学校专业学科的全面发展的作用和重要性显而易见。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水文水资源和水环境方面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计算机、外语、管理等应用能力,能在水利、能源、交通、城市建设、农林、环境保护等部门从事水文水资源、水环境及其相关水工程方面的勘测、评价、规划设计、预测预报、管理等工作,并兼具初步科学研究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主要学习水文、水资源及环境信息的采集及处理、水旱灾害防治、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水环境保护、水利及供水工程的规划设计、水利工程运行与管理、水政管理等方面的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工程制图、运算、实验、测试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科学研究、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
近年来,在专业定位上已达成共识,即主要为江苏水利现代化及水务一体化建设提供高素质的水文水资源技术与管理人才,并以此为基础,辐射全国,真正将 “育人是根本,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质量是生命”的办学理念落到实处。为此,专业所属学院制定并实施体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方案,实行按大类专业招生,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实践表明,学生在学科基础、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受到了良好的训练,在校期间表现出了比较宽厚的学科基础和较强的创新和应用能力。 二、以特色培养为导向的教改措施浅析
目前,水利现代化建设需要培养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水利技术人才,尤其需要培养在基层第一线,从事水资源管理与优化配置,水环境保护,城镇及工矿企业供水、排水和污水处理,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等工作,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掌握了较强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应用型人才。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并结合学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具体建设状况,就该专业教学改革探讨如下。
(一)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与任务
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需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管理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型人才;应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2]。21世纪中国水利教育改革与发展目标是要建立与国家教育、经济体制相协调,适应水利行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层次结构合理,质量效益较佳的现代水利教育体系,培养具有行业特色的现代化水利人才。因此,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现代水利观念的深入,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本科专业教育应主动适应水利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需求,对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层次、规模、模式、特色以及服务等环节进行合理定位,以造就面向现代水利建设所需要的高质量创新型人才[3]。
(二)加强教学体系建设
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不断扩大,对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要求日益提高;另一方面,高等学校的水利人才培养相对滞后,主要是师资力量、教材建设、实验设施、实习场地等方面在短时间内无法满足扩招后的要求,造成学生培养质量下滑[4]。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教学体系建设,制定出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为加快专业建设步伐,构建完善而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国内许多开设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高校在教育部高等学校水利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教学规范文件指导下,依据各自学校的实际情况修订了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如,扬州大学对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本科教学计划重新
进行了论证,并于1999年、2001年、2003年、2006年和2009年多次
修订了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不断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增设创新学分,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
(三)注重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是深化教学改革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突破口,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水文学和水资源工程专业属于应用性工科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实际工作能力。实践教学作为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综合性高质量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这一过程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掌握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科学思考、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工科毕业生普遍存在的“上手慢”的问题,应全面调研分析水利工程领域各类岗位群对知识点和能力点的要求,然后对相关知识点和能力点进行归纳分类,并将其贯穿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中,以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主动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其实现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自然过渡[5]。为此,增加对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的投入,为大学生实践活动构建高水平的实践操作平台,是满足学生动手操作的基本要求。
(四)完善核心课程与主干课程体系设计
目前,国内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主要课程一般包括自然地理学、气象学与气候学、水力学、水文学原理、水信息采集与处理、水文统计、水文水利计算、水文预报、水资源规划与利用、水环境保护、水利工程经济、水质监测与分析、水资源学、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地下水水文学、水资源系统分析、水污染控制工程等,其中专业核心课程可确定为水文预报、水文水利计算、水资源规划与利用、水环境保护等。
结合专业拓展需要而新增设的重要专业课程或专业选修课程,各学校依据办学历史和定位差别而略有不同,一般有水资源学、水务学、水资源评价、水利法规、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流域水文模拟、城市水文学、水资源经济学、水资源需求管理、生态学基础、水资源实时监控系统等课程。
在长期的专业教学实践中,扬州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一贯注重课程建设工作,结合教育部高等学校水利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要求
,以及学校水文专业师资队伍特征,已数次修订教学计划,整合交叉课程,完善了专业课程体系。此外,重视教材的选用,所采用的普通高等教育水利学科专业规划教材、高等学校水利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以及知名院校最新优秀教材达95%以上。
(五)构建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机制
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世界许多知名大学进行了大量的探索,跨学科的培养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4]。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是研究自然界水循环运动规律、水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它的发展过程本身体现了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的特性,其基础与核心研究涉及社会、政治、经济、生态与环境等诸多方面。目前,水利工程本科专业涵盖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农业水土工程以及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等专业,为了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提高学生对水利工程领域的认知度,除了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就业去向适当选择相近专业开设的选修课程进行学习。
(六)注重人才队伍培养与学科建设
专业建设是对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改革、建设与管理等方面实施的全面建设。学校应通过逐年的专业建设,不断确立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形成科学、合理、柔性、兼容的人才培养方案,并逐步构建一支敬业精神良好、教学科研并重、实践能力很强的师资队伍。通过不断深化专业建设过程,在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方针的基础上,大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以省重点专业类建设计划实施为契机,努力实施“名师计划”,加强本科教学师资梯队建设,加强优秀教师和教学带头人的培养。特别是要求青年教师更新教育观念,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创造性地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并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不断开发新的创新性课程,使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迈上一个新台阶。 此外,积极提倡专业教学队伍承担高水平科研项目,以高质量科研成果提升学科力量和声誉,并通过学科建设促进专业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密切关注水利现代化和水务一体化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加强教学内容、课
体系的调整与整合,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七)完善教育质量评估与保障措施
要以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不断完善适应本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管理体系和机制。积极发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优化,培养手段改革和培养人才质量控制中的作用,并使之制度化。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评价机制,形成科学合理的学生学习成绩与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和考核办法。加强教学改革成果的培育和应用,形成一批对专业发展有影响的优秀教学成果,并充分发挥成果的辐射和示范作用。进一步规范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文件建设、成绩考核与质量控制,使实习、实验及课程、毕业设计的质量达到工科类专业的领先水平。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名牌院校的教学管理经验,进一步推进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教学管理程序与方法,实现“程序科学、环境宽松、要求严格、管理规范、服务满意”的教学管理目标。
此外,还应重视毕业生质量的跟踪调查。学校可定期采用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成,向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的思想素质、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水平、动手能力、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不断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校正课程结构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指导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推动专业建设,促进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再上新台阶。
三、结语
中国理工科高等教育基本上模式单一,工程教育的工科特色不明显。随着大量工科院校的竞相升格,办学层次和模式越加模糊,使得工科教育地位下降、作用减弱。由于工科教育中的科学导向,
工程教育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变得越来越模糊,有的以模拟或虚拟化、演示观摩代替实践,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了影响。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对人才规律和社会需求认识不清,导向偏差;对科学、技术、工程的区别认识不清;技术教育体系不清,目标不明[6]。
现代水利事业历经传统的工程水利、资源水利以及当代的生态水利发展过程,面向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水利工程领域的内涵已有了深刻变化,这必然要求水利从业人员应具备与此内涵相应的能力。如何根据现代水利事业的发展特点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与培养模式的改革至关重要。人才培养模式是由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目标、内容、方式、手段、质量评价标准等要素构成的有机综合体,其核心在于对培养目标设计、规格要求、培养过程以及质量评价等环节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处理,是一所大学办学理念、办学质量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5]。随着社会的发展,规范的、目标性的工程教育的重要性愈来愈为人们所认识,而对工程教育模式的改革,尤其在培养环节构成、目标定位、特色培养以及产学结合多种实现方式等方面的探索更具
现实意义。因此,必须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准确定位专业培养规格,并不断探索有效的专业教学模式,以培养能力突出、基础知识扎实、综合素质过硬的专业人才以满足日益提高的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 陈元芳,芮孝芳,董增川。国内外水文水资源专业教育比较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4):67-70.
[2] 袁贵仁。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j].中国高等教育,2010(11):6-8.
[3] 王文川,陈海涛,邱林,等。水文学和水资源专业教学改革关键问题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27(2):166-168.
[4] 祖波,王维,李颖,等。关于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36(6):190-192.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论文范文4
关键词: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以地球科学基本理论为基础,以水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学习水资源的分布、形成、演化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兼顾地下水科学、岩土工程和环境工程的基础知识,并将其应用于水信息的采集和处理,水资源的规划与开发、评价与管理,水利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地下水环境和地质环境的监测、评价和治理等。我国现有45所高等院校开设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但由于中南民族大学开设该专业时间较短,因此在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许多问题。本文以中南民族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为例,在认真分析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总结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适合于本校实际情况的改革措施,为培养合格且适应社会需求的水文专业人才提供参考。
一、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国内各高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基础课基本一致,主要为水信息采集与处理、水文学原理、水文统计、水文水利计算、水文预报。但由于各高校根据自身特点和特色,又适当增加了一些其他相关课程,如水资源评价、地下水水文学、水文地质勘查等。中南民族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始于2011年开设,起初隶属于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环境工程系,随后学校于2015年5月新成立了资源与环境学院,于是该专业演化为隶属于资源与环境学院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系,独立招生。由于水文与水资源专业是在化学科学和环境科学背景下孕育而生的,因此该专业所开设的课程覆盖了一些环境和化学类课程,比如水环境化学、水环境监测与分析、水文地球化学、地下水污染与防治、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修复等。该专业兼顾地表水、地下水和水环境三方面,培养方案统筹兼顾,培养方式博学潜知,契合本科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但在课程课时分配上仍存在一些瑕疵,尤其在实践教学环节,问题更加突出。
二、人才培养模式中所存在的问题
根据2016年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所反馈的信息以及已毕业和在校本科生所提出的意见,当前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课程和课时的分配需要调整。专业选修课偏多,而专业必修课偏少,且专业必修课里与水环境和污染相关的课程几乎空白。课程设置在分配上的不均必将导致课程课时的分布不均,比如水文水利计算为64学时,而水文分析与计算部分的课时达48学时,后期水利计算的课时只剩16学时,给深入细致讲解该课程带来一定难度。2.部分课程之间内容交叉太多。例如水环境保护和水资源评价中关于地表水质量评价方法的内容以及水文统计和水文水利计算中关于频率分析与计算的内容重复。3.实验课开设不够。目前中南民族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课实验包括水力学实验、水信息采集与处理实验、水环境化学实验、水环境监测与分析实验、自然地理学实验、气象与气候学实验、地下水水文学实验。而类似于必须设置实验课的地下水污染与防治,至今却未开设实验课。4.实验设备不完善,尤其是地表水流测流、测速方面,实验设备尤其不充足。如水信息采集与处理实验中水位和流速测量实验,学生只能在室内简单操作小型模拟实验,无法到野外实际操作ADCP仪器,造成学生动手能力低下,对相关专业知识缺乏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5.与生产实际相关的实践内容较少。许多学生对地下水的相关内容,尤其是对地层和地质的相关知识一知半解,对地下水方面的工作缺乏经验。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措施
1.优化培养体系,完善课程设置。结合本校实际,考虑到该专业是在环境科学的大背景下建立起来,可从以下四点出发:(1)在设置专业课程时可稍向水环境类课程倾斜,比如可将水文地球化学和地下水污染与防治课程调整为专业必修课,增加学生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方面知识的学习;(2)优化教材选用,比如水资源利用课程,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更适合本专业的教材;(3)调整课程开设时间,如水信息采集与处理可调至第四学期,一方面让学生提前了解本专业课程特点,一方面平衡学生学习时间,不至于第四学期课偏少,而第五学期课偏多;(4)优化师资结构,中南民族大学水文与水资源专业目前仅有教师6人,且全部为年轻教师,引进教授及专业相关人才迫在眉睫。2.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动手能力。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实践教学环节对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构建理论—实践—理论的教育框架,本专业开展了系列专业实习实践课程,包括测量实习、专业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生产实习综合地质地貌和水利等方面,内容丰富,综合性强,能显著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毕业设计则是学生走向社会,深入到生产单位体验所学理论知识的机会,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但中南民族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时间分配太短,仅15天,无法全面深刻理解本专业教学内容。另外,在实践内容安排上,可适当增加与地层认识、地形地貌观察、水土流失及水污染等水文地质和生态环境相关的内容,丰富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结构的理解,更加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3.完善实验仪器,开放实验设备。水文与水资源室内实验较少,设备尚缺乏。水信息采集与处理是本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实验课时仅为16学时,且由于实验设备和条件的限制,目前只能在室内开展实验,但水位测定、流速测验等实验只有让学生亲身到户外体验仪器操作流程,才能真正快速掌握测验方法和步骤。因此,引进ADCP多普勒流速仪以及建立户外简易水文站并安装水位计显得非常必要。另外,地下水污染与防治和水文地球化学这两门课程可适当增加实验环节,开展土柱实验、三维矩形槽实验、水化学分析实验,让学生动手学习水污染防治与修复的相关技术。
四、结语
水文学发展迅速,历年来各大高校为国家输送了大量水文专业人才,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尤其在知识经济作用下,如何培养出更适应社会需求和市场变化的专业人才,值得每一位从事水文教育工作者的深思。本文以中南民族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为例,通过分析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所存在的问题,从教学体系、实践环节以及实验开放等方面提出了相应改进措施,以期为建立与社会发展更加紧密契合的水文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建议。
参考文献:
[1]门宝辉,纪昌明,张尚弘,张成,张验科。华北电力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体系建设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290(52):173-175.
[2]郭纯青,周蕊,代俊峰。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以桂林理工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为例[J].当地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5(11):83-85.
[3]赵华荣。环境学科背景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3,20(08):61-62.
[4]史文娟,张建丰,沈冰,宋孝玉。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4,168(35):35-37.
上一篇:西游记五十一回的读后感精编
下一篇:水文水资源论文【汇集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