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用兵三十余年(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吾用兵三十余年(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吾用兵三十余年1

军情十万火急,阿斗急得火烧眉毛,国家形势危如磊卵,命都可能保不住了,那还有心情玩四p五p十p,心情七上八下,焦虑不安,如何是好,如何是好?快马来报,敌方已攻占一城池,名曰街亭,怎么办?情急之时,一小大监提醒阿斗,何不召军师前来商议?阿斗恍然大悟,一拍大腿:快传孔明。半柱香功夫,小大监来报:孔明年老体衰,加之近来肚疴拆腾,已闭门绝客一月有余。阿斗对着群臣自言自语道:莫非相父怕司马懿不成?又或者相父在闭门谢客思考退兵之计?如何是好,如何是好。

我祖不用怕,常言道,饭来嘴挡,兵来将挡,水来土挡,臣愿为先锋,领军前去应战,抢回街亭。阿斗举目望去,太将廖化也。心稍安,大监提醒阿斗,赶快召开会议,朝野共商国策。在朝会上,主薄杨议道:应派大军迎敌,夺回街亭。魏然之子魏德高声道:现在是收复街亭的最佳时机,请皇上给我一支精兵。阿斗赞曰:儒子有乃父遗风唉。经济史廖立言道:街亭没有经济价值,不值得为之一战,应以和为贵。关平道:可采取经济封锁,只要吾国一个月不买魏国货,魏国必衰退二十年,以经济迫司马懿退兵。司马官彭羕说,如果跟司马懿打,万一吴国扦手,我们必败无凝,这样一来圣上的强国梦会破灭,国家毁于战火中,泱泱大中华,国土多得是,街亭不足争唉。大守李恢曰,那怎么办好呀,吾等儒子俱在吴国读书,吾等钱币俱存于吴国钱庄里,吾等二妾三妾俱定居于吴国京都。督粮宫李严说,不如将街亭让于曹军可也,万一以后国破,吾等还能为国效力。先锋官廖化怒道:国家遇到侵略,应齐力对外,以必死之心,才能打败敌人,才能使国土不沦丧。法正说,反正国人目前已对政府不满,巳到干柴烈火阶段,为了转移国内矛盾,可暗中鼓动示威游行,借司马懿侵略释放民众怨气,最好弄点打砸抢事出来,对外显示強力信息,对内达到平息一批打到一批的目的。

众儒七嘴八舌争议了许久,没有一个定论,此时,一老者晃晃悠悠走入来大喝一声:街亭己经论陷,你们这些蠢驴们还在争论不休,岂不误了圣上!众人抬头一望,正是骨瘦如柴的孔明,半年不见,竟然病成这摸样来了,阿斗见到孔明来了,眼晴一亮:相父有何退敌妙计。孔明走到阿斗面前,看了看荒乱一团的众大臣,清了清嗓音说:当年老夫火烧环营七百里、、、、、、,突然发觉说错话,语音一转:当年我凭四把火,一把火烧新野,二把火烧赤璧,三把火烧滕甲兵,四把火烧博望坡。为祖上确立江山,定下三国鼎足而立。可现在形势不同了,蜀中无大将,无法打赢司马懿,况且目前圣上定下了休生养息为主,准备实现百年強国大计,不能因小问题动搖了基本国策。

孔明看了看法正,转身对阿斗道:法正深得吾意,打是不能打的,联吴抗曹还没成功,吴国随时都有可能突袭蜀国,更何况国家还没真正富强,但又不能让老佰姓看出朝庭软弱无能,腐败横行。第一,外事办提出抗议书,越強烈越好;第二,圣上是最高领导人,发表强硬讲话;第三,廖化代表军队亦发出強音,这是战略安排。

在战术上,第四,派军队在街亭佯动,装出要打仗的样子,但不要进入十二里地,以勉弄假成真,引起战争;第五,在四五十里外举行军事演习,做足戏,给足压力。第六,警告吴国不要扦手,否则后果自负;第七,鼓动年轻人游行,派柲密人员混进去破坏魏国人开的店,抢魏国产的商品,声势要做出来给司马懿看,我们不想打丈,不要迫我们。以上是老夫平生的绝学——空城计。最后一计是暗度陈仓,暗中派人与司马懿沟通,街亭我们不与他争,但表面工作要做足。叫他给点面子,好让我们有台阶下,也好向民众交待。这样一来,危机自然解了,老佰姓怒火消了大半,圣上可继续歌舞升平,各位大臣们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

廖化问,那街亭不要了?孔明仰天长叹一声,先帝去的早,五虎将死的死,老的老,目前这些大臣们都是软骨头,明则保身,暗则通敌。能打仗的少將还沒生出来,正是青黄不接之时唉,我又年老体弱,长年肚疴不敢出门,本来想用马谡,但先帝有言在先,此人纸上谈兵,言过其实,小事可托,大事勿用,故不敢用之。蜀国少儒流传偈语,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如果派你岀征,那不等于找死呵,所以,这也是沒办法的办法呀,况且街亭易攻难守,食之无味,形如鸡胁,等以后蜀国人強马壮,国家富強时再抢回不迟唉。

阿斗听后悲痛大哭:只好如此了,要不是先父当年的错,搞什么搁置争议,留给后人解决,何必落到如此丢人显眼呵,现在想再搁置争议,可人家不答应,根本不屌你呀。还是相父的主意好,考虑周全,为了大局,忍辱负重,卧身尝胆是必须的,只要不损害大臣们既得利益,就是做缩头乌龟,我也认了。你们就按相父的意思去行动吧。

汉屈群策,策屈群力。以上这5篇吾用兵三十余年是来自于山草香的吾用兵三十余年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

吾用兵三十余年2

关键词:古汉语 多义词 辨析

1923年,北洋教育总长章士钊,在《新闻报》上写了1篇《评新文化运动》的文章,说文言文如何好,并举例说:“二桃杀三士,谱之于诗,节奏甚美。今日此于白话无当也,必曰两个桃子杀了三个读书人。”这里的“士”字,有“文士”、“学士”、“勇士”、“武士”、“壮士”等多种意义。在“二桃杀三士”中“士”到底是哪一义呢?

“二桃杀三士”的故事出自《晏子春秋》,讲的是春秋时期齐景公部下有三个勇士,名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人皆有战功,态度骄横傲慢。见了国相晏婴也不起立致敬。晏婴认为三人必成齐患,可无人胜过他们的勇力,于是宴婴和齐景公想出一策,便赐两个桃子给三人,让他们论功分吃。公孙接、田开疆二人认为应分得桃子,便各拿一个。但实际上古冶子功劳最大,因此,古冶子要求他们二人退桃,两个闻言感到羞愧,当时就自杀了,古冶子看见二人自杀,觉得自己对不起他们,便也跟着自杀了。

因此可见,“二桃杀三士”中的“士”,不是指“文士”、“学士”,即读书人,而是“武士”、“勇士”。

李白就准确地理解了这个意思。他的《梁甫吟》中就有:“力排南山三壮士,齐相杀之费二桃。”

古汉语多单音节词。但一种语言的音节数量是有限的,而词所表达的概念却是不断发展和增加的。因此,单音节词过多,就势必产生一词兼表数义的现象。

士:

1.男子,《诗经・郑风・女曰》:“女曰鸡鸣,子曰昧旦。”(昧旦:黎明。)

2.古代贵族的最低一级。《谷梁传・僖公十五年》:“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二。”

3.士兵。《左传・宣公十二年》:“下军之士多从之。”

4.读书人。《三国志・魏书・邓艾传》:“文为世范,行为士则。”

5.执法官。《尚书・大禹谟》:“汝作士,明于五刑。”(五刑:五种刑法)。

兵:

1.兵器、武器。《荀子・议兵》:“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

2.军事、战争。《汉书・匈奴传》:“兵连祸结三十余年。”

3.兵士。《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将军贺达等将兵万人。”(将,率领。)

4.军队。曹操《置屯田令》:“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

卒:

1.步兵。《孙膑兵法篡卒》:“兵之胜在于篡卒”。(兵:军队。篡:选用。)

2.死。《左传・僖公十六年》:“公子季友卒”。

3.终,结束。《史记・匈奴传》:“语卒而单于大怒。”

ù,通“猝”。突然,仓猝。《后汉书・仲长统传》:“军旅卒发。”

[辨]兵、卒、士。上古这三个字的意义不相同。兵一般指武器,可以泛指军队。卒:步兵。士是战斗在战车上的战士。凡是喜欢玩中国象棋的人都明白“卒”和“士”在“战斗”中有截然不同的作用。

课文中的例子:

1.斩木为兵(兵器),揭竿为旗。《过秦论》

2.收天下之兵(兵器),聚之咸阳。《过秦论》

3.行军用兵(士兵。用兵:带兵打仗)。之道,非向时之士(谋士)。(过秦论)

4.士大夫(主要指官僚阶层,亦指某些读书人。)之族。《师说》

5.戍卒(士兵)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6.未及见贼而士卒(士兵)离散。《伶官传序》

7.吾社之行为士(读书人)先者,为之声义。(《五人墓碑记》)

8.女也不爽,士(男子)贰其行。(《诗经・卫风・氓》)

嘴:

孟子梁王上:“为肥甘不足于口与?”注意:在这种意义上,古人说:“口”不说“嘴”。引申为了孔穴。陶渊明《桃花源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口:

一人叫“一口”。孟子梁惠王上:“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课文中的例子:

1.钳杨墨之口(嘴)。《孟子・梁惠王上》

2.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数口:几口人)《寡人之于国也》

3.姐姐不曾吃早饭,饮一口儿汤水。(口:嘴)《长亭送别》

面:

1.脸:《汉书张禹传》:“奇其面貌。”

2.动词:面向,面对着,《论语》:雍也,可使南面。“(古代君主面向南而座,这是说仲弓的道德足可以为君。)”

3.当面。如成语:“耳提面命”、“面授相宜”。

[辨]脸与面。“脸”是晚出的字,大约是魏晋以后才产生的。“脸”初指颊,常指妇女目下颊上可施粉的部分。如白居易《王昭君》诗:“易销残黛脸销红。”后渐与“面”同意。

课文中的例句:

1.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脸)。《秋水》

2.东面而视(面向),不见水端。《秋水》

3.面(当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4.脸儿相偎,手儿相携。(与“面”同意。)《长亭送别》

齿:

1.排列于唇前的牙。《左传僖公五年》: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引申为泛指牙齿。白居易《与元九书》:“未老而齿发早衰白。”人的牙齿的生长与脱落,标志着年龄的增长,所以“齿”又引申为岁数、年龄。欧阳修《苏氏文集序》:“子美之齿少于予。”(子美:苏舜钦的字。)

2.排列、并列。《左传隐公十一年》:“寡人若朝于薛,不敢与诸任齿。”(薛国为任姓。“诸任”指薛的同姓国。)引申为同类、类别。“为人所不齿。”(不被人视为同类。)

[辨]牙、齿。牙是牙床后部的大牙。“齿”是排列在前面的牙。所以,“唇亡齿寒”不能说成是“唇之牙寒”。齿的各种引申义“牙”是没有的。

课文中的例子:

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齿:同类。)《师说》

2.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摇动。(齿:排列在前面的牙。牙:牙床后部的大牙。)《祭十二郎文》

目:

1.眼。《礼记大学》:“十目所视,十手所指。”

2.注视,以目示意。《国语周语上》:“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3.条目:《论语颜渊》:“颜渊曰:请问其目。”

[辨]眼与目。为同意词,“目”字产生得早,大约在文字初创时就有了。“眼”字晚出。先秦古籍中,用“目”的多,而用“眼”的少,两汉以后的作品,用“眼”的逐渐多起来,后来在口语中,“眼”取代了“目”的“眼睛”,这一意义。“目”的其他用法是“眼”所没有的。

课文中的例子:

1.范增数目(以目示意),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2.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眼)《庖丁解牛》。

通过以上的例子,我们就进一步了解了一词多意现象和一些词的细微区别。因此,我们在阅读成语典故和文言文时要多查工具书,不要望文生义,才可能避免闹出章士钊先生的笑话。

参考文献:

[1]王力。古汉语。第二册。

[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88年。

吾用兵三十余年3

北魏时期,范阳卢氏家族曾有过文章写作的人有:卢渊卢道将、卢昶、卢敬舒、卢观、卢仲宣、卢同。而只有如下人物有作品存留:

卢渊(454-501)字伯源,小名阳乌。卢玄之孙,“四房卢”中的第一房。“性温雅寡欲,有祖父(卢玄)之风”,敦尚学业,研习家法,善为草书,“代京宫殿多渊所题”,书法墨迹与崔氏齐名。在北魏政治舞台上,卢渊很受信任,高祖常就一些重要事情向其咨询讨问,卢渊也敢于犯颜直谏。太和十七年(493),孝文帝议伐南齐萧赜,卢渊上表劝谏。此表载于《魏书·卢玄附传》,严可均收入《全后魏文》卷三十七。

卢昶,字叔达,小字师颜。卢渊第三弟。他存有多篇章奏表文。景明初(500)洛阳获白鼠,昶上《白鼠见宜饬吏治》,指斥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疾苦,及兵吏中存在的种种腐败现象。利用灾异感应之说,劝谏统治者整饬吏治。永平四年(511),北魏与南齐争夺朐山(今临胸),卢昶时为徐州刺史,参与并组织作战,昶连上三表,陈明朐山敌我双方形势,提出增派援军的请求。以上4篇文章均载于《魏书·卢玄附传》。另外,景明三年源怀卒,卢昶写《奏府寺议源怀谥不同》,对太常侍和司徒府对源怀追谥不同发表议论,此文载于《魏书·源贺附传》。以上5篇文章均被严可均收入《全后魏文》卷三十七。

卢观,字伯举,出自卢溥支,昶族曾孙。“少好学,有隽才,举秀才,射策甲科。除太学博士,著作佐郎。”卢观被列入《魏书·文苑传》。史载:卢观与其弟仲宣并以文章显于洛下。但现在我们只能看到卢观所写的1篇文章,即神龟初年,灵太后父司徒胡国珍薨,赠太上秦公,因无此先例,疑其庙制,召卢观等人议。卢观写了《胡太后父庙制议》,此文载于《魏书·礼志二》。严可均收入《全后魏文》卷三十七。卢同,字叔伦。出自卢辅支,卢辅之子,昶族弟。卢同在太和改制后,登上北魏政治舞台,一路走来,官位颇显,很受重用,常就一些重要事情上书表奏,陈明己见。明帝世,胡太后把持朝政,贪污腐败盛行,人多窃冒军功,同检校吏部勋书,发现窃阶者甚多,针对此种情形,连上两表言说此事。提出了加强勋阶管理的具体方法和措施。这两份表文载于《魏书·卢同传》,严可均收入《全后魏文》卷三十七。以上就是北魏时期,范阳卢氏家族作品存留的基本情况,共存文9篇。

(二)东魏、北齐范阳卢氏家族作家及作品

东魏、北齐时期范阳卢氏家族参与诗文写作的人有:卢怀仁、卢元明、卢公顺、卢恭道、卢询祖、卢叔虎、卢潜、卢景裕。下列人物存有作品:卢元明,字幼章,昶第五子。史载:“(元明)涉猎群书,兼有文义,风采闲润,进退可观。”年少时,相州刺史中山王熙见而叹日:“卢郎有如此风神,唯须诵《离骚>,饮美酒自为佳器。”元明性好玄理,不妄交游,饮酒赋诗,遇兴忘返。永熙末,居洛东缑山,乃作《幽居赋》。“于时,元明友人王由居颍川,忽梦由携酒就之言别,赋诗为赠,及明,忆其诗十字,云:‘自兹一去后,市朝不复游。卢元明在后魏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有赖于他写的(剧鼠赋》,此赋是南北朝时期少有的几篇讥刺社会现实的作品之一。在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显得难能可贵。史载:“(元明)作史子杂论数10篇,诸文别有集录。”《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十三卷。严可均《全后魏文》卷三十七收其文《幽居赋》(仅目录)、《剧鼠赋》、《嵩高山庙记》。逯钦立《北魏诗》卷二收其两首诗:《晦日泛舟应诏诗》、《梦友人王由赋别》(只有两句佚文)。

卢询祖,出自卢溥支。历太子舍人,司徒记室。“有术学,文辞华美”。常出入于邺下文人之间,他才思敏捷曾在赵郡李祖勤处作贺表,俄顷便成,“时重其工”。朝廷大迁除,同一日内,为二十余人作表,“文不加点,辞理可观”。他不但文笔甚佳,口辩也不输人,好臧否人物,为人所嫉。“北地三才”之一的邢劭对其颇为欣赏,谓其“才学富盛”。时人常将其与卢思道相较,长广太守邢子广日:“询祖有规检祢衡,思道无冰棱文举。”他与卢思道交谊甚深,二人曾“春台共践,秋水偕临”,“良书浊酒,永啸长吟。美言俱赞,阚行同箴”;精神追求相近,思道“慕大隐”、询祖“惟陆沉”(卢思道《卢纪室诔》);审美趣味相投,思道不喜欢“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询祖不满意“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似乎都嫌其流于纤细。两人俱为“北州人俊”。卢询祖“有文集十卷,皆遗逸叫”州。天保末,询祖以职出为筑长城子使,至役所后作《筑长城赋》。此赋与在赵郡李祖勤处作的《破蠕蠕贺表》均载于《北史·卢玄附传》。严可均将两文收入《全北齐文》卷二。他还曾为赵郡王妃郑氏制挽词,词载于《北齐书·卢文伟附传》,此词和其另一首诗《中妇织流黄》①均被逯钦立收入《北齐诗》卷一。

卢叔虎圆,出自卢溥支,卢观、卢仲宣之弟。叔虎少有志尚,为人机悟,“豪率轻侠,好奇策,慕诸葛亮之为人”。孝昭时撰《平西策》一卷。曾为肃宗陈兵势,劝讨关西,《陈兵势》一文载于《北齐书·卢叔武传》,严可均收入《全北齐文》卷二。

卢潜,出自卢玄支,卢尚之之孙,卢元明从子。北齐末期武平五年(574)卢潜被陈将吴明微所擒,不久死在建业。其家购尸归葬。在陈时寄书与弟士邃,《北史·卢玄附传》载此书信两句话:“吾梦汝以某月某日得患,某月某日渐损。”严可均收入《全北齐文》卷二。

以上就是东魏、北齐时期范阳卢氏家族作品存留情况。文4篇(包括残文),诗四首(包括佚诗)、赋3篇(《幽居赋》仅存目)

(三)西魏、北周范阳卢氏家族作家及作品

西魏北周范阳卢氏有著述或参与文章写作的人有:卢柔、卢恺、卢辩、卢光、卢诞。只有卢辨存有作品。卢辩,字景宣,出自卢辅支,卢同兄子。“举秀才,为太学博士”。从孝武西迁。卢辩在西魏、北周的政治舞台上颇受重用。西迁后的朝廷宪章,诸多礼制多出于卢辩之手。北周初年,又与苏绰成为朝廷托古改制的肱股之臣,依《周礼》建六官。其著述有《大戴礼记解诂》若干卷,《坟典》三十卷。存文仅有1篇,即《为安定公告谕公卿》,此文见于《周书·文帝下》,严可均收入《全后周文》卷六。这是为安定公宇文泰写的告谕公卿的诰文。魏文帝崩,太子钦嗣立,三年(554)春正月,被安定公宇文泰所废,立齐王廓为帝,是为恭帝。恭帝元年(554)夏四月,大飨群臣,周太祖令卢辩作此文诰。文章以安定公训诲无方,向公卿致歉的形式,告谕天下废帝之实,正如诰文中所言:“维文皇帝以缴躲之嗣讫于予训之诲之,庶厥有成。而予无能变革厥心,庸暨乎废,坠我文皇帝之志。呜呼兹咎,予其焉避。”这是1篇颇能保全双方面子,冠冕堂皇的诰谕。事实是,废帝二年冬十一月,安定公宇文泰杀尚书元烈,废帝有怨言,遂被废。《北史·魏帝本纪第五》载:“自元烈之诛有怨言,淮安王育、广平王赞等并垂泣谏,帝不听,故及于辱。”

西魏、北周时期,范阳卢氏家族只留下卢辩的1篇文章。范阳卢氏家族是典型的北方世家大族,以儒学致显,儒学继世。西晋时期虽也颇染玄风,但洛阳陷落后,与许多北方世家大族一样,这个家族又回归到染有玄风的儒学传统中来,家族中的大多数成员具有关注现实,积极进取,参与政治,热衷功名的处世态度,所写诗文除个别诗外,多表现出经世致用,有补于世的特质。同时也受时代风尚影响,整个北朝时期,范阳卢氏家族的创作,以文为主,诗赋创作廖寥无几,只有卢元明、卢询祖有诗赋留存。下面分诗、赋、文三种文体体会此一时期范阳卢氏创作的特点。

1.诗。这一时期卢氏家族共存四首诗:卢元明的《梦友人王由赋别诗》、《晦日泛舟应诏诗》;卢询祖的《赵郡王配郑氏挽词》和《中妇织流黄》。其中《梦友人王由赋别诗》只是两句佚诗。《晦日泛舟应诏诗》写的是晦日宴游所见景色。诗日:“轻灰吹上管,落萁飘下蒂,迟迟春色华,豌畹年光丽。”晦日,指的是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正月是一年之始,古代对一年的这个晦日特别重视,把这一天当作节日庆祝。人们聚会水边,与亲朋宴饮,以期消厄迎新。帝王也会在这一天泛舟水上,与群臣饮酒赋诗。“北地三才”的魏收也有同题诗作。《赵郡王配郑氏挽词》是卢询祖为齐神武从子,赵郡王睿妃,郑述祖女所写的挽词,词日:“君王盛海内,伉俪尽寰中。女仪掩郑国,嫔容映赵宫。春艳桃花水,秋度桂枝风。遂使丛台夜,明月满床空。”词中盛赞王妃的女仪、嫔容,表达惋惜之情。这两首诗一是即景而赋,一是因事而作,仍感受到卢元明受玄风而染的淡然闲润,以及卢询祖的清爽婉丽。

《中妇织流黄》是一首乐府诗,诗题出自汉乐府《长安有狭斜行》篇:“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小妇无所为。”此诗题亦名《三妇艳诗》。梁简文帝、陈徐陵及唐代的虞世南都写过《中妇织流黄》,同表儿女闺情。徐陵诗日:“落花还井上,春机当户前。带衫行阵口,觅钏枕檀边。数镊经无乱,新浆纬易牵。蜘蛛夜伴织,百舌晓惊眠。封用黎阳土,书因计吏船。欲知夫婿处,今督水衡钱。”卢询祖的《中妇织流黄》也表达了同样的主题:“别人心已怨,愁空日复斜。然香望韩寿,磨镜待秦嘉。残丝愁绩烂,余织恐缣赊。支机一片石,缓转独轮车。下篇还忆月,挑灯更惜花。似天河上景,春时织女家。”诗中使用了“韩寿”、“秦嘉”两个典故。韩寿,字德真,南阳堵阳人。晋代有名的美男子,貌比潘安,《晋书》说他:“美姿貌,善容止”。当时权贵贾充的小女儿贾午对他一见钟情,并把皇帝赐予贾充的西域奇香偷赠韩寿,以表深情。秦嘉,东汉诗人。桓帝时,为郡吏,后赴洛阳任黄门郎,病死他乡。其妻徐淑,兄逼她改嫁,淑“毁形不嫁,哀恸伤生”[61157,终生守寡。“然香望韩寿,磨镜待秦嘉”使主人公热烈痴情的形象跃然纸上。同时又用“愁绩烂”、“恐缣赊”、“支机”、“独轮”、“还忆月”、“更惜花”等词句,表现出主人公内心的烦乱、孤独、寂寞,使人不胜怜惜。这首诗显然受南朝宫体诗的影响,但仍不失为情感蕴藉的抒情之作。此一时期,范阳卢氏家族的诗作,与同时代其他诗人相比并无多特色。但却让我们体会到这个家族对南朝文风的感知和接受,这对其文学表现形式的提高,应该是有帮助的。

2.赋。卢氏家族这一时期的赋作有:卢元明的《幽居赋》、《剧鼠赋》;卢询祖的《筑长城赋》。其中《幽居赋》只存目,《筑长城赋》只存残文,只有《剧鼠赋》是完篇。卢元明的《剧鼠赋》与汉魏以来的文人雅赋有所不同,这篇赋带有俗赋的气息。所谓俗赋,就是“用接近口语的通俗语言写的赋和赋体文”。写作者常以幽默滑稽的笔调呈现出人或动物丑陋的形貌,荒唐的举止,目的是游戏或调笑他人。这种赋汉魏以来就在民间流行,因其俗而不登大雅之堂,所以大多数作品史无记载。流传下来的此类赋,前期以王褒的《僮约》;蔡邕的《青衣赋》、《短衣赋》;曹植的《鹞雀赋》等为代表。卢元明的《剧鼠赋》上承《鹞雀赋》的特点及为文意趣,风格诙谐幽默,语言通俗晓畅,以四言韵语为主,把老鼠的特征描绘得惟妙惟肖。如“须似麦穗半垂,眼如豆角中劈。耳类槐叶初生,尾若酒杯余沥”;“或寻绳而下,或自地高掷。登机缘楹,荡扉动帘”;“或床上捋髭,或户间出额。貌甚舒暇,情无畏惕”,正如伏俊琏所论:“写鼠之性能,简而能赅;写鼠之形貌,揣侔甚巧;写鼠之意态,读之解颐。”(钱钟书《管锥编·全后魏文》卷三七中亦有类似议论)形式上类似俗赋的《剧鼠赋》却具有较强的社会意义,它实际上是讥刺当时社会现实的作品。正如曹道衡在《北朝辞赋》中所论“孝明帝元诩即位(516)以后,北魏朝政日乱,有些文人就利用辞赋的形式来发愤抒情。…‘元顺的《蝇赋》和卢元明的《剧鼠赋》是借物喻人以讥刺世态的,比较接近东汉赵壹的《刺世疾邪赋》”。也就是说,《剧鼠赋》虽形式诙谐,但立意典正直斥现实。

3.文。相对于诗赋来说,卢氏家族这一时期,文的写作比较多,内容也比较丰富。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类:(1)议礼制类,对一些有关礼制的重要事情,引经据典加以议论。这类文章有:卢昶的《奏府寺议源怀谥不同》;卢观的《胡太后父庙制议》。(2)陈方略类。或就军国大事,陈述自己的见解,或就具体的军事活动提出行动方案。此类文章有:卢渊的《议亲伐江南表》;卢叔虎的《陈兵势》;卢昶的《掩据朐山表》、《请增兵表》、《又表》。(3)议现实提建议类。就现实中存在的某种弊端,提出整治意见。有卢昶的《奏白鼠见宜饬吏治》;卢同的《请杜冒功窃阶表》、《又奏造勋簿格》。除以上三类,还有卢元明的《嵩高山庙记》(残文),卢询祖的《破蠕蠕贺表》(佚文),卢潜的《在陈寄书与弟士邃》(只两句话),卢辩的《为安定公告谕公卿》。其中陈方略类,提建议类最能表现卢氏家族对国家政治的积极参与和对社会现实的密切关注,更能体现家族成员整体风貌。现就这两类文章分别加以论述。4.陈方略类。卢渊的《议亲伐江南表》作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左右。魏孝文帝为巩固其统治,采取了一系列加速汉化的政治措施,比如把河表七州(荆、兖、豫、洛、青、徐、齐七个与南朝接近的州)的汉族士人笼络到京城,许以官职,给予与鲜卑贵族同等的待遇。另一项重要举措就是迁都洛阳。但孝文帝深知鲜卑王公大臣及后宫太后对北方的眷恋,不敢直接提出迁都的主张,他就召集群臣,宣称要大举攻伐南朝,想以用兵的名义率领众人迁都中原。在他未透露真实意图之前,以任城王拓跋澄为首的文武百官纷纷反对对南朝用兵,卢渊就是这其中这一。反对南伐,是因为当时北魏的军事力量已衰弱到与南朝相等的程度。自450年,魏太武帝攻宋大败后,北方人就很害怕与南方作战。并且从迁都洛阳后三次对齐作战的事实(两次攻齐[497、498]无功而返,一次抵御战(499年)陈显达虽败退,但魏孝文帝也在归途中病死。)说明当时的北魏在军事上确实已无优势可言。

卢渊在上表中列举了魏晋以来的历史事实,意在说明战无常数,胜败有时出于偶然。此时南伐虽正是时机,但仍面临一些具体困难。一是“千里馈粮‘转漕难继”;再者,关右之民谤毁朝廷,无尚上之心。这些情况确是事实,史载北魏从文成帝开始,汉族民众与鲜卑贵族统治者的矛盾日益尖锐,各地反抗此起彼伏。总之,基于当时的情形卢渊提出劝谏,认为皇帝不宜亲征。这实际上透露出卢渊等大臣对王朝军事力量的不自信。同时也可以看出,卢渊对社会现实及王朝政治的关注和关心。

《陈兵势》是卢叔虎为北齐孝昭帝[560]平定北周谋划的策略。文中指出,用兵打仗要用智谋,凭势力。要设法扼制对方的长处,发挥自己的优势。对于北齐来说,不应轻兵野战与关西长久周旋,而应在平阳设立重镇,伺机行事。敌方若不出关,即控制其黄河以东之地,以达到穷蹙长安的目的;敌方若是出关,我方可对其采取求战不应,退军追击的策略,使其或败于粮草不继,或处于辗转难行的境地。此番议论,可说是参透形势,论说有理,“帝深纳之”。卢叔虎又毛遂自荐,愿居平阳,亲自成此谋略。但“未几帝崩,事遂寝”。

此外,卢叔虎还撰有《平西策》一卷,今不存。想必也。是谋略频出,话说平定北周的宏图远志。只可惜国不假力不但未曾平西,反被西平了北齐。十几年后[577],北周灭掉北齐,卢叔虎归范阳,遭乱城陷,冻馁而死,还是周将宇文泰将其收而葬之,岂不悲哉!

《掩据朐山表》、《请增兵表》、《又表》是卢昶任徐州刺史时,就朐山之役连上的三表。“朐山,两汉时属东海,晋日临胸,属萧衍改为招远”(《魏书-卷一百六中·志第六》)。即今临朐市(市东南二里有胸山)。永平四年[511]夏四月,琅琊民王万寿斩萧衍辅国将军,琅琊、东莞二郡太守刘晰首,以胸山来降徐州刺史卢昶。卢昶即遣兼郯城戍副张天惠率兵赴之,与王万寿内外齐击,俘斩数百。占据城池。卢昶就此情况上《掩据朐山表》。胸山对南梁非常重要,正如时人游肇所言:“朐山蕞尔,僻在海滨,山湖下垫,民无居者,于我非急,于贼为利,为利必致死而争之。”于是萧衍派兵遣将,大军压境,“贼众四万”,昶兵九干。就此急情,卢昶连上两表,请求增援。这场战役从夏四月一直持续到冬十二月,以北魏军的惨败而告终。史载:“昶军大败于淮南,沦覆十有余万。朐山之役丧失殆尽”,“时仲冬寒盛,兵士冻死者,朐山至郯城二百里间僵尸相属,昶仪卫失尽于郯城,借假节以为军威”。此种惨局,根本原因是国力的衰弱,但与卢昶也不无关系,昶本只是一介儒生,“本少将略”,却充当了这场战役的主帅。自己免官论坐事小,无数将士命同草菅事大。将帅成就功名,关乎无数兵士的性命,岂是儿戏。

5.提建议类。卢昶的《奏白鼠见宜饬吏治》写于景明初年[500],按《抱朴子·玉策记>的说法:“鼠三百岁,满一百岁者则色白”这种鼠善凭人而,能知一年中吉凶及千里外事。另据古代灾异祥瑞之说,认为:“帝王者配德天地,协契阴阳。发号施令动关幽显”,“化之所感,其徵必至。善恶之来,报应如响。斯盖神祗眷顾,告示祸福。”又据《瑞典》的说法:“外镇王公刺史、二千石、令长酷暴百姓,人民怨嗟”白鼠就会出现。据《魏书》记载:“高祖太和二十三年[499,这一年的四月宣武帝即位,500年即景明初年]八月京师获自鼠。”事实上从太宗永兴三年[411]到肃宗熙平元年[516]百余年间,《魏书》共记载了十七次白鼠出现的现象。卢昶即根据景明初年洛阳获白鼠之事上奏了《自鼠见宜饬吏治》。文章开篇引据《瑞典》,指出“祯不虚见”,“妖不妄出”,白鼠出现必有因缘。接着历数当时社会现状:兵革连年,死丧离旷;十室九空,田芜罕耘。而官府却“细役烦徭,日月滋甚”,苛兵酷吏借此逞威,“不思所以安民,正思所以润屋”,逼使百姓“鬻短褐以益干金之资,制口腹而充一朝之急”,吸脂敲髓,民不堪命。法官案验亦多贪赃枉法,好坏不分,虚实不辨,致使犯暴之夫无惩,忠清之人自怠,法同虚设。此种情形,虽不是白鼠出现的原因,却展示了当时真实而残酷的社会现实:天灾人祸一并而至,战争、饥荒、剥削、压榨充斥世间,人民和统治者存在着无法调和的矛盾,实际上是北魏中后期社会现实的写真。文章最后,作者提出整饬措施。从这篇文章中,让我们感到卢昶对社会现状的关注,对改变社会现状的思考。

卢同的《请杜冒功窃阶表》、《又奏造勋薄格》,也是根据当时吏部勋阶管理的种种漏洞,提出的改进措施。史载:“明帝世,朝政稍稀,人多窃冒军功。同阅吏部勋书,因加检校得窃阶者三百余人。”卢同就此情况上两表。陈说事实,并提出具体而详细的整治措施。例如,建议重新刊定吏部、中兵二局勋薄,若名级相符,“即于黄素楷书大字,具件阶级数”,并“令本曹尚书以朱印印之。明造两通,一关吏部,一留兵局”。以防揩洗、改易之虞。再如勋书上要详细列出征职者的各种信息,并要层层审查,确实属实,才可“黄素朱印关付吏部”。《又奏》详细陈明了军中勋薄管理应采取的各种措施。从中可以看出卢同居官时对朝廷事务的积极思考和主动参与。

卢氏家族这一时期的文章写作,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和鲜明的社会意义,现实性强,内容充实。表现出这个家族对现实的关注和思考,对政治的积极参与和对功名的自觉追求。所写的文章,受写作目的的限制,也可能考虑到鲜卑统治者的文化程度,一般都是通俗易懂的叙述文,力求文通字顺,晓畅明晰,至于行文的其他技巧也就很少运用了。这也是社会环境使然,事实上北朝真正的文学创作始自太和改制之后,并且由于文学园地荒芜了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恢复起来并不那么容易。正如《魏书·文苑传》论述的那样:“逮高祖驭天,锐情文学,衣冠仰止,咸幕新风”。“肃宗历位文雅大盛”。但“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在这种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卢氏家族诗文写作的水准也就可想而知了。

注释

①逯钦立注解说:“(此诗作者)《乐府诗集》三十五作陈卢询。《诗纪》百十作卢询。《诗纪》另列卢询于询祖后,并注云:‘名见《颜氏家训》,日范阳卢询,疑即卢询祖也。《乐府》作陈人。’逯按,《乐府》盖误作陈脱去祖字,今姑列卢询祖下。”此从之。

②《北齐书》卷四十二注解十:卢叔武,钱氏《考异》卷三一云:“《北史》卷三十作‘叔彪’。唐人讳‘虎’,史家多改为‘武’,亦有作‘彪’者,此人盖名‘叔虎’也。”按《魏书》卷四七《卢溥传》,溥五世孙有叔虔,父兄名与此传合,亦即一人。“虔”是“虎”字形似而讹,也可能唐人避讳追改(唐人避讳偶亦用形近字代)。亦可证其人本名“叔虎”。也就是说卢叔虎的名字,在史书中可能写作“叔武”、“叔彪”、“叔虔”,实际都是“叔虎”之讹。

参考文献

[1](北齐)魏收.魏书[M].中华书局,1974.

[2](唐)李延寿.北史[M].中华书,1974.

[3](唐)李百药.北齐书(M].中华书局,1972.

[4]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中华书局,1983.

[5](宋)郭茂倩.乐府诗集[M].中华书局,1979.

[6]程千帆.史通笺记[M].中华书局,1980.

[7]马积高.赋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8]伏俊琏.敦煌俗赋的体制和审美价值[C]//第四届国际辞赋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9]范文澜.中国通史[M.人民出版社,1949.

论文关键词:范阳卢氏北朝创作现实之作

吾用兵三十余年范文4

1、各人受了计策,皆依令而去,方召孟优入帐,优再拜于帐下曰:“家兄孟获,感丞相活命之恩,无可奉献,辄具金珠宝贝若干,权为赏军之资。续后别有进贡天子礼物。”孔明曰:“汝兄今在何处?”优曰:“为感丞相天恩,径往银坑山中收拾宝物去了,少时便回来也。”孔明曰:“汝带多少人来?”优曰:“不敢多带。只是随行百余人,皆运货物者。”孔明尽教入帐看时,皆是青眼黑面,黄发紫须,耳带金环,鬅头跣足,身长力大之士。孔明就令随席而坐,教诸将劝酒,殷勤相待。

2、司马师见毋丘俭军退,聚多官商议。尚书傅嘏曰:“今俭兵退者,忧吴人袭寿春也。必回项城分兵拒守。将军可令一军取乐嘉城,一军取项城,一军取寿春,则淮南之卒必退矣。兖州刺史邓艾,足智多谋;若领兵径取乐嘉,更以重兵应之,破贼不难也。”师从之,急遣使持檄文,教邓艾起兖州之兵破乐嘉城。师随后引兵到彼会合。

3、高定即引部将鄂焕并本部兵,杀奔朱褒营来。比及离寨约有十里,山后一彪军到,乃朱褒也。褒见高定军来,慌忙与高定答话。定大骂曰:“汝如何写书与诸葛丞相处,使反间之计害吾耶?”褒目瞪口呆,不能回答。忽然鄂焕于马后转过,一戟刺朱褒于马下。定厉声而言曰:“如不顺者皆戮之!”于是众军一齐拜降。定引两部军来见孔明,献朱褒首级于帐下。孔明大笑曰:“吾故使汝杀此二贼,以表忠心。”遂命高定为益州太守,总摄三郡;令鄂焕为牙将。三路军马已平。

4、孔明正在营中忧闷,忽报:“东边救兵到了,旗上书:‘魏先锋大将王双’。”孔明问曰:“谁可迎之?”魏延出曰:“某愿往。”孔明曰:“汝乃先锋大将,未可轻出。”又问:“谁敢迎之?”裨将谢雄应声而出。孔明与三千军去了。孔明又问曰:“谁敢再去?”裨将龚起应声要去。孔明亦与三千兵去了。孔明恐城内郝昭引兵冲出,乃把人马退二十里下寨。

5、孔明在汉中,惜军爱民,励兵讲武,置造攻城渡水之器,聚积粮草,预备战筏,以为后图。细作探知,报入洛阳,魏主曹睿闻知,即召司马懿商议收川之策。懿曰:“蜀未可攻也。方今天道亢炎,蜀兵必不出;若我军深入其地,彼守其险要,急切难下。”睿曰:“蜀兵再来入寇,如之奈何?”懿曰:“臣已算定今番诸葛亮必效韩信暗度陈仓之计。臣举一人往陈仓道口,筑城守御,万无一失:此人身长九尺,猿臂善射,深有谋略。若诸葛亮入寇,此人足可当之。”睿大喜,问曰:“此何人也?”懿奏曰:“乃太原人,姓郝,名昭,字伯道,现为杂号将军,镇守河西。”睿从之,加郝昭为镇西将军,命守把陈仓道口,遣使持诏去讫。

6、司马昭入寿春,将诸葛诞老小尽皆枭首,灭其三族。武士将所擒诸葛诞部卒数百人缚至。昭曰:“汝等降否?”众皆大叫曰:“愿与诸葛公同死,决不降汝!”昭大怒,叱武士尽缚于城外,逐一问曰:“降者免死。”并无一人言降。直杀至尽,终无一人降者。昭深加叹息不已,令皆埋之。后人有诗赞曰:“忠臣矢志不偷生,诸葛公休帐下兵,《薤露》歌声应未断,遗踪直欲继田横!”

7、是日,诸葛诞令吴将朱异在左,文钦在右,见魏阵中人马不整,诞乃大驱士马径进。成倅退走,诞驱兴掩杀,见牛马驴骡,遍满郊野;南兵争取,无心恋战。忽然一声炮响,两路兵杀来:左有石苞,右有州泰,诞大惊,急欲退时,王基、陈骞精兵杀到。诞兵大败。司马昭又引兵接应。诞引败兵奔入寿春,闭门坚守。昭令兵四面围困,并力攻城。

8、邓艾取了江油,遂接阴平小路诸军,皆到江油取齐,径来攻涪城。部将田续曰:“我军涉险而来,甚是劳顿,且当休养数日,然后进兵。”艾大怒曰:“兵贵神速,汝敢乱我军心耶!”喝令左右推出斩之。众将苦告方免。艾自驱兵至涪城。城内官吏军民疑从天降,尽皆投降。

9、孔明令蛮人哨探孟获消息,回报曰:“孟获请乌戈国主,引三万藤甲军,现屯于桃花渡口。孟获又在各番聚集蛮兵,并力拒战。”孔明听说,提兵大进,直至桃花渡口。隔岸望见蛮兵,不类人形,甚是丑恶;又问土人,言说即日桃叶正落,水不可饮。孔明退五里下寨,留魏延守寨。

10、忽一日见贴下告示一道。守门者揭了,来奏曹睿。睿观之,其文曰:“骠骑大将军总领雍、凉等处兵马事司马懿,谨以信义布告天下:昔太祖武皇帝,创立基业,本欲立陈思王子建为社稷主;不幸奸谗交集,岁久潜龙。皇孙曹睿,素无德行,妄自居尊,有负太祖之遗意。今吾应天顺人,克日兴师,以慰万民之望。告示到日,各宜归命新君。如不顺者,当灭九族!先此告闻,想宜知悉。”

11、忽报东吴遣张温与邓芝入川答礼。后主聚文武于丹墀,令邓芝、张温入。温自以为得志,昂然上殿,见后主施礼。后主赐锦墩,坐于殿左,设御宴待之。后主但敬礼而已。宴罢,百官送张温到馆舍。次日,孔明设宴相待。孔明谓张温曰:“先帝在日,与吴不睦,今已晏驾。当今主上,深慕吴王,欲捐旧忿,永结盟好,并力破魏。望大夫善言回奏。”张温领诺。酒至半酣,张温喜笑自若,颇有傲慢之意。()

12、东吴先锋朱异,引兵迎敌。两军对圆,魏军中王基出马,朱异来迎。战不三合,朱异败走:唐咨出马,战不三合,亦大败而走。王基驱兵掩杀,吴兵大败,退五十里下寨,报入寿春城中。诸葛诞自引本部锐兵,会合文钦并二子文鸯、文虎,雄兵数万,来敌司马昭。正是:方见吴兵锐气堕。又看魏将劲兵来。

13、姜维与夏侯霸商议曰:“徐质勇甚,当以何策擒之?”霸曰:“来日诈败,以埋伏之计胜之。”维曰:“司马昭乃仲达之子,岂不知兵法?若见地势掩映,必不肯追。吾见魏兵累次断吾粮道,今却用此计诱之,可斩徐质矣。”遂唤廖化分付如此如此,又唤张翼分付如此如此:二人领兵去了。一面令军士于路撒下铁蒺藜,寨外多排鹿角,示以久计。

14、孙权既亡,诸葛恪立孙亮为帝,大赦天下,改元建兴元年;谥权曰大皇帝,葬于蒋陵。早有细作探知其事,报入洛阳。司马师闻孙权已死,遂议起兵伐吴。尚书傅嘏曰:“吴有长江之险,先帝屡次征伐,皆不遂意;不如各守边疆,乃为上策。”师曰:“天道三十年一变,岂得常为鼎峙乎?吾欲伐吴。”昭曰:“今孙权新亡,孙亮幼懦,其隙正可乘也。”遂令征南大将军王昶引兵十万攻南郡,征东将军胡遵引兵十万攻东兴,镇南都督毋丘俭引兵十万攻武昌:三路进发。又遣弟司马昭为大都督,总领三路军马。

15、孔明在高阜处探之,窥见蛮兵已多懈怠,乃聚诸将曰:“汝等敢出战否?”众将欣然要出。孔明先唤赵云、魏延入帐,向耳畔低言,分付如此如此。二人受了计策先进。却唤王平、马忠入帐,受计去了。又唤马岱分付曰:“吾今弃此三寨,退过河北;吾军一退,汝可便拆浮桥,移于下流,却渡赵云、魏延军马过河来接应。”岱受计而去。又唤张翼曰:“吾军退去,寨中多设灯火。孟获知之,必来追赶,汝却断其后。”张翼受计而退。孔明只教关索护车。众军退去,寨中多设灯火。蛮兵望见,不敢冲突。

16、孔明犒军已毕,班师回蜀,令魏延引本部兵为前锋。延引兵方至泸水,忽然阴云四合,水面上一阵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军不能进。延退兵回报孔明。孔明遂请孟获问之。正是:塞外蛮人方帖服,水边鬼卒又猖狂。

17、忽帐下一老将,厉声而进曰:“我虽年迈,尚有廉颇之勇,马援之雄。此二古人皆不服老,何故不用我耶?”众视之,乃赵云也。孔明曰:“吾自平南回都,马孟起病故,吾甚惜之,以为折一臂也。今将军年纪已高,倘稍有参差,动摇一世英名,减却蜀中锐气。”云厉声曰:“吾自随先帝以来,临阵不退,遇敌则先。大丈夫得死于疆场者,幸也,吾何恨焉?愿为前部先锋!”孔明再三苦劝不住。云曰:“如不教我为先锋,就撞死于阶下!”孔明曰:“将军既要为先锋,须得一人同去。”言未尽,一人应曰:“某虽不才,愿助老将军先引一军前去破敌。”孔明视之,乃邓芝也。孔明大喜,即拨精兵五千。副将十员,随赵云、邓芝去讫。

吾用兵三十余年5

关键词:王先谦;《庄子集释》;《庄子集解》

我在阅读《庄子集释》时,发现王先谦为《庄子集释》所作的序言中没有任何对《庄子集释》的褒扬之词,并且对《庄子》的看法甚多。有趣的是,王先谦却于宣统元年著成《庄子集解》,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王先谦对庄子的看法发生了这么大的转变,由对庄子之学的不屑到花费苦工为《庄子》作注本。此次阅读《庄子集解》和《庄子集释》,对王先谦的心境以及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浅谈我的看法。

一、解读《庄子集释》与《庄子集解》的序言

以下是我对《庄子集释 》序言的浅薄释义:

“子贡挈水之槔,而h丈人笑之。今之C械C事,倍於槔者相f也。使f子之,奈何?U|氏於角,伏尸等f,逐北旬日。今之U|氏不知其滓玻而f子奈何?”①

庄子说过,子贡认为汲水用桔槔是最有效率的,但是遭到了汉阴丈人的嘲笑,而我们今天的机械、机事超出桔槔的地方何止万倍。让庄子见了,又会怎么办呢?庄子还说过蛮氏之国和触氏之国为了争夺地盘而打仗,伏尸数万。而今天,蛮氏之国和触氏之国不知道有多少,庄子又能怎么办呢?

“是故以S帝榫而有蚩尤,以榫而有咧Α⒆凇⒛、胥敖。S帝、蚍呛檬乱玻然而欲起,刑其人,其不能以o治,Q矣。彼f子者,求其g而不得,⒅皙立于廖之野,以幸全其身而S其身,踝慵疤煜拢 雹

因此,当黄帝为君时,有蚩尤在作乱。当尧做君主时,有丛枝、宗、脍、胥敖作乱。黄帝和尧帝都不是好事的人啊,但是他们仍然想要征伐国家,用兵攻打,不可能用虚静来治理天下。像庄子,想寻求虚静之道来拯救乱世,但是做不到,也就只能独立于廖阔之野,用保全自身性命来使得自己悠然闲适,庄子的虚静之道怎么能用在天下的治理上啊!

“x演樾W,o解c胡羯之氛;唐尊檎娼,o救c安史之y,徒以世主淫侈,澹末俗利欲,庶有一二之助焉。”③

到了晋代,庄子之学发展成为玄学,但这对解决胡羯迫在眉睫的威胁没有作用;到唐代,把《庄子》尊为经书,但它对安史之乱也没有起到作用,要说这部书的价值,也就是帮君主清荡了些许淫侈之心,帮小人物们看淡了一些利益与欲望,只是有几分小作用而已。

以下是我对《庄子集解》序言的浅薄释义:

“夫古之作者,M必依林草,群B~哉:余^f生甘曳尾之辱,s拗聘,可^m埃富F者也。然而J粟有,冉混院樱幌德亩行,通]於梁魏;fw王之殿,意q存乎W世。遭惠施三日大素,其心E不能於同之友,r於子乎!吾以是知f生非果能避以全其道也。”④

古代的著书之人难道一定要依傍山林野草,成群的鸟鱼吗?我看庄子虽甘心忍受屈辱,他可以说是把富贵不放在心上的,但还是会出门借米,会上朝谒见梁魏赵的国君,他还是存有救世的想法的。惠施在国内连续三日行大素,他的心迹不能被同声相应的朋友庄子谅解。惠施之所以会这样做,王先谦认为是庄子不是真的能完全回避世俗名利来全其道的人吧。

“奚取夫空名之仁x,co定之是非?其志已,其~遇激。後世浮慕之以成俗,此x生者之咎,咎M在哉!”⑤

在残暴的世界里,仁义只是一种空名,孰是孰非怎么能分辨得清呢?他的心志已经受伤了,所以言辞才会过激。后世的读书人追慕庄子的言论,但却不考虑这些特定的背景。这是读庄子书的人的过错,难道过错在书吗?

“余治此有年,I其要,得二Z焉,曰:“喜怒哀罚不入於胸次。”`L持此以樾l生之,而果有益也。噫!是t吾也夫!”⑥

王先谦治《庄子》已经有些年岁了,体会全书的要领,得到两句话,“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王先谦曾把这句话作为养生的原则,也果真有益处啊。这样说来,庄子也算是他的老师。

二、王先谦对庄子之学的态度转变

通常史学论著的序言主要是对该著作的学术价值进行评价,而在《庄子集释》的序言中并未看到王先谦对该书学术价值的评价。他所作的序言中没有任何对《庄子集释》的褒扬之词,并且对《庄子》的看法甚多,文中出现“使f子之,奈何?”、“而f子奈何”、“使f子之,得毋曰‘此q吾之糟粕’乎?”等语句,他甚至认为郭庆藩撰写《庄子集释》也只是因为《庄子》行文奇绝(“而其文又^奇,郭君弁娌灰眩因有集之作”⑦)。

就在郭庆藩的《庄子集释》问世后,思贤书局刊印出版了一部《庄子集解》,再看这部书的作者,竟是王先谦。在阅读王先谦自己所撰写的《庄子集解》的序言后,我们会发现,王先谦对庄子之学的态度发生了巨大转变。

王先谦的这篇序言,没有对玄理进行纠缠,他的意思大致就是:庄子痛恨当时的局势,但他却无力救世,只好借玄理来修养心性。王先谦把庄子说的“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作为养生的原则,他甚至还替《庄子》鸣不平(“後世浮慕之以成俗,此x生者之咎,咎M在哉!”⑧)。

三、《庄子集释》与《庄子集解》写作的历史背景

从《庄子集释》的序言中,我们明显看出他把庄子之学的嘲讽,但值得注意的是序言的落款“光绪二十岁次甲午冬十二月,长沙愚弟王先谦谨撰”。光绪二十岁次是公元1894年,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使洋务运动所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中国的国际地位逐步下降,这样的剧变使得传统的庄子之学受到强大的冲击。面对动荡不堪的时局,王先谦不再把心思放在学术问题上,而是把心绪聚焦在实用价值上,认为治学讲求的是实用。在这篇序言中,王先谦反复陈述“使庄子见之,奈何”,“而庄子奈何”,清王朝国正在遭受列强的侵害,“而庄子奈何”?

我们再注意一下《庄子集解》这篇序言的落款处,“宣统元年七月”。宣统元年即1909年, 1909年距离甲午战争爆发的时间已经过去15年。在宣统元年年初,载沣下令各省在1909年内成立咨议局,要求实现立宪组阁。在戊戌变法兴起之初,王先谦曾痛批梁启超,认为他有谋反之心。如今面对摄政王载沣一手督办的立宪组阁,面对这样自上而下的改革,他尽管心有不满,也难以言说。在甲午战争后的十五年里,维新变法,八国连联军侵华,立宪组阁等重大事件的发生使王先谦意识到了个人力量的渺小,尽管痛恨当时的时局,但却无力救世。王先谦由对庄子之道的不屑,变为尊奉庄子的内圣之道--“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无奈之情溢于言表。王先谦对庄子之学的态度转变与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甚至会对人的思想造成冲击性的影响。

[注释]

①郭庆藩:《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一页。

②郭庆藩:《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一页。

③郭庆藩:《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一页。

④王先谦:《庄子集解》,陕西: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第一页。

⑤王先谦:《庄子集解》,陕西: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第一页。

⑥王先谦:《庄子集解》,陕西: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第二页。

⑦郭庆藩《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二页。

⑧王先谦《庄子集解》,陕西: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第一页。

48 5965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