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设计模式论文(实用5篇)
【导言】此例“软件设计模式论文(实用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软件设计模式论文1
关键词智能家居 GSM模块 单片机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化智能家居系统可提供遥控、家电控制、照明控制、窗帘自控、防盗报警、可编程定时控制及计算机控制等多种功能和手段,使生活更加舒适、安全和便利。本文设计的基于GSM网络的智能家居监控系统由智能监控模块、数据采集系统和用户手机构成,通过GSM短信息的收发实现对家庭设备的远程监控。
1 总体设计方案
系统由中心控制模块和各分散控制模块组成。中心控制模块实现控制用户手机和各分散控制功能模块。选用AT89S52单片机作为该监控系统的核心控制元件。主控单片机模块接收用户手机发送的短信息,根据短消息的内容控制各子功能模块;同时主控单片机模块将家居系统的控制信息以短信形式发送到用户手机,由单片机构成各控制模块子系统。
系统硬件部分
根据任务需要,合理选择单片机、传感器、GSM模块和设备来构成系统。为使硬件设计尽可能合理,系统的电路设计遵循了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标准化、模块化的典型电路,提高设计的成功率和结构的灵活性。
(2)选用功能强、集成度高的电路或芯片。
(3)选择通用性强、市场货源充足的元器件。
(4)在对硬件系统总体结构考虑时,考虑通用性的问题,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式。
(5)系统的扩展及各功能模块的设计应适当留有余地,以备将来修改、扩展之需。
(6)在电路设计时,充分考虑应用系统各部分的驱动能力
最终确定采用AT89S52单片机作为处理芯片。西门子的TC35系列的TC35iGSM模块,TC35i与GSM2/2+兼容、双频(GSM900/GSMl800)、RS232数据口、符合ETSI标准GSM0707和GSM0705,且易于升级为GPRS模块。该模块集射频电路和基带于一体,向用户提供标准的AT命令接口,为数据、语音、短消息和传真提供快速、可靠安全的传输,方便用户的应用开发与设计。
系统软件部分
软件部分由以下几部分构成:数据采集单元、手机短信信令识别与分析单元、GSM模块TC35 modem接口程序部分、分析控制部分。其中数据采集部分和手机短信信令识别需要作实时处理;GSM模块TC35 modem接口程序部分和分析控制部分则是根据采集和手机短信信令进行分时操作有利于提高系统效率。
2 系统软件设计
软件设计部分主要有数据采集部分、手机短信信令识别、TC35Modem接口程序部分、分析控制部分。其中数据采集部分和手机短信信令识别需要作实时处理;GSM模块TC35Modem接口程序部分和分析控制部分则是根据采集和手机短信信令进行分时操作有利于提高系统效率。本智能家居监控系统软件设计的内容主要有主控模块程序、TC35Modem模块通信程序、串口通信初始化程序和短消息的编码解码程序。软件设计模块如图1所示。
单片机系统软件设计
为了实现单片机与TC35I模块的通信顺畅,必须使二者的串口波特率一致,如果单片机F=,设置串行口波特率为9600,工作方式为方式3,Tl定时器采用工作方式2。其中串行口和定时器的工作方式和初值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加以更改。
本系统的软件设计是将整个短信处理模块放入单片机的中断服务子程序中。发送和接收串行口数据采用中断方式进行,这样可以大大节省CPU资源。当接收一帧数据进入一位寄存器,送入接收SBUF中,同时将Rl置1;当发送数据载入发送SBUF中开始向外发送,发送完毕后即将TI置1。无论Rl置1还是TI置1,均会激发串口中断,执行中断服务程序。响应中断时,首先判断中断是接收程序还是发送程序,若为接收中断则将SBUF中的数据存入接收队列缓冲区;若为发送中断便将待发送的数据帧发送到SBUF中。
短消息PDU模式编码解码程序
在GSM标准中,中文编码采用UTF-8的编码,不是目前国内常用的GB-2312编码,因此需要对中文编码进行转换才能与采用GB-2312汉字库相配合,方可正确显示出短消息中汉字字型。由于UTF-8和GB-2312编码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线性关系,因此需要采用查表的方式进行转换。
短消息收发程序设计
发送短信息的主要工作是将发送的内容进行相应的编码,其次就是将发送所用的SMS服务中心号码、目标号、有效时间和短信内容按照PDU编码的格式发送出去。如果是接收短信息,其工作就是将接受到的短信息内容进行解码,发送和接收的PDU串的结构是不同的。接收程序流程图如图2所示。
3 运行结果
运行结果如图3所示。
4 结论
本文设计了一个基于GSM网络的无线传感智能家居监控系统。系统在运行中还有改进之处,还需进一步对程序结构进行优化。本设计只是智能家居控制中的一部分,目前国内很多公司都在致力于智能家居产品的开发,随着相关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将全面普及智能家庭网络系统和产品。
参考文献
[1]黄欣荣。基于GSM短信模块的家庭防盗报警系统的设计[J].中国新通信,2010(06),19-22.
[2]曾志永,凌振宝,王君。基于GSM技术的智能家居系统的设计[J].电子技术应用,2005(10),33-35.
[3]齐赵毅,陈杰浩,罗颖等。基于GSM的智能家居远程监控系统[J].科技信息,2013(04),19.
[4]申利民,刘冬香。基于GSM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的设计[J].传感器世界,2011,17(1):32-36.
[5]王骐,何嘉斌。单片机控制GSM模块实现短信收发的软件设计[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的应用,2005.
[6]马忠梅。单片机的C语言应用程序设计[M].北京: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出版社,2007.
[7]邱文静。基于GSM短信息的家居设施遥控监测系统设计[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8]苏江福。基于GSM网络的智能家居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D].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作者单位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以上这5篇软件设计模式论文是来自于山草香的软件设计模式论文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
软件设计模式论文2
关键词: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方法
0.引言
软件体系结构概念的提出和应用,表明软件工程走向新的发展阶段。未来的软件工程设计会逐步发展成为如同机械和建筑设计的机械组装过程一样,从而摆脱艰难的脑力劳动和无可靠质量保证的手工劳动,这其中软件体系结构将起主导作用。。新一代的软件工程将是体系结构的工程。软件体系结构设计包括早期的设计决定,体现了系统的全局结构,对于整个系统的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为了确保各种质量因素,正确地对体系结构进行抽象很有必要。为了获取对软件体系结构设计的抽象,人们已经提出了许多方法,我们把这些设计方法分类为工件驱动的方法、用例驱动的方法、模式驱动的方法、领域驱动的方法、需求驱动的方法。
1.软件体系结构的定义
虽然软件体系结构已经在软件工程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被大家所公认的定义。。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对软件体系结构进行了刻画,较为典型的定义有:
(1)DewaynePerry和Alex Wolf:软件体系结构是具有一定形式的结构化元素,即构件的集合,包括处理构件、数据构件和连接构件。处理构件负责对数据进行加工,数据构件是被加工的信息,连接构件把体系结构的不同部分组组合连接起来。
(2)MaryShaw和David Garden认为软件体系结构是软件设计过程中的一个层次,这一层次超越计算过程中的算法设计和数据结构设计。体系结构问题包括总体组织和全局控制、通讯协议、同步、数据存取,给设计元素分配特定功能,设计元素的组织,规模和性能,在各设计方案间进行选择等。
(3)Kruchten指出,软件体系结构有四个角度,它们从不同方面对系统进行描述:概念角度描述系统的主要构件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模块角度包含功能分解与层次结构;运行角度描述了一个系统的动态结构;代码角度描述了各种代码和库函数在开发环境中的组织。
2.软件体系结构的设计过程
在软件设计中,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是一种较新的说法,实际包括面向对象等设计方法和分析方法。软件体系结构设计的概念实现上将分析和设计活动包含在一个较大的、更紧密的设计框架内。
在软件结构的设计过程中由下面的步骤组成:
理解问题
在软件体系结构的设计前,必须对问题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建立有效的解决方案。
确定设计元素及其关系
确定设计元素以及他们的相互依赖关系。在设计项目的早期,我们应该对应用进行一种自然的功能分解,为后续的设计任务和设计转换建立一个基线。
评价体系结构设计
本步骤对体系结构是否符合体系结构质量属性需求进行评估。许多质量属性可以通过对设计的观察来评价。
转换体系结构设计
设计操作将体系结构转换为满足质量属性需求、比以前设计更好的新设计。本阶段可以重复多次甚至可以递归执行。
3.软件体系结构的设计原理
体系结构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软件系统开发的成功与否,为了能够设计出更合理的体系结构,我们在体系结构设计的时候要紧密联系这些技术,如:抽象、封装、模块化、信息隐藏、耦合与内聚以及层次化。
抽象
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到在现实世界中一定事物、状态或过程之间总存在着某些相似的方面。把这些相似的方面集中和概括起来,暂时忽略它们之间的差异就是抽象。对象的抽象把具有相同基类的导出类看作是同类,实现了动态约束。
封装
封装为不同抽象之间提供了明确的界限,有利于非功能特性实现。
模块化
模块化主要关心的是如何将一个软件系统分解成子系统和部件,其主要任务就是决定怎样将构成应用的逻辑结构物理的分割成代码实体。
信息隐藏
信息隐藏对用户隐藏了部件的实现细节,用来更好地处理系统的复杂性和减少各部件之间的耦合。
耦合与内聚
耦合强调模块之间的特征,而内聚强调模块内部的特性。耦合是用来衡量一个模块和另一个模块的联系的紧密程度的。内聚用来衡量单一模块内功能和元素间联系性的程度。
层次化
层次化把问题分解建立在基础概念和思想上多层次的、从底向上逐步抽象的分析和表达的结构,每一层处理该层次的问题、服务于该层次的要求。
4.软件体系结构的设计方法
为了获取对体系结构设计的抽象,人们己经提出了许多方法。我们把这些体系结构设计方法分类为:工件驱动(artifact-driver)的方法;用例驱动(use-case-driven)的方法;模 式驱动(patten-driven)的方法;域驱动(domain-driven)的方法。
工件驱动的方法
工件驱动的体系结构设计方法从方法的工件描述中提取体系结构描述。工件驱动的体系结构设计方法的例子包括广为流行的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方法 OMT和 OAD。
用例驱动的方法
用例驱动的体系结构设计方法主要从用例导出体系结构抽象。一个用例,是指系统进行的一个活动系列,它为参与者提供一些结果值。参与者通过用例使用系统。参与者和用例共同构成了用例模型。用例模型的目的是作为系统系统预期功能及其环境的模型,并在客户和开发者之间起到合约的作用。
模式驱动的方法
软件设计模式的目的在于编制一套可重用的基本原则,用于开发高质量的软件系统。体系结构设计模式是体系结构层次的一种抽象表示。
域驱动的方法
在领域驱动的体系结构设计方法中,体系结构抽象是从领域模型导出的。可以把领域驱动的软件体系结构(DSSA)看成是多系统范围内的体系结构,即它是从一组系统中导出的,而不是某一单独的系统。
需求驱动的方法
需求驱动是指软件体系结构设计基于需求分析的结果,因此需求驱动下软件体系结构设计主要是描述所解决问题和解决方案之间的动态关系。需求分析首先在于问题的描述,可并行建立目标模型和场景模型。体系结构设计是根据组件或子系统之间的数据、控制及其它依赖关系描述的系统全局结构设计,该结构描述系统如何分解为组件,并且各组件如何相互交互。通过描述组件和连接的抽象属性,得到软件体系结构的抽象模型,再从需求分析模型确定的解决空间中发现体系结构设计方案,从而得到具体的体系结构实例。。
5.结束语
由于软件体系结构研究刚刚起步,现有的研究成果尚不能满足工程需要,尤其需要进一步对基于软件体系结构在软件开发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使得软件体系结构在软件开发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一宾、李心科 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方法的研究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5 年 3 月
[2]王晓鹏基于模式的软件体系结构设计 软件导刊,2007
[3]刘志军、金蓓弘 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技术及其应用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2年2月
[4]朱建浩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武汉大学,2004
[5]赵晓宇 基于图书馆管理系统软件体系结构的设计与研究 天津大学,2006
软件设计模式论文3
关键词: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36-10521-02
Research on Training Model for Application-Oriented Person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SONG Yan-ru
(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chang Campus, Nanchang 330013,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extensiv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s in all Industry and life, application software, therefore the demand for software talent shows rising trend. As an important place for software talents training, how to train a qualified social needs of applied software talents has become a problem needed to solve for all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domestic software talents training model and the objectives of software talents,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software talents training.
Key words: software engineering major; application-oriented person; training model
随着计算机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各行业对适用于本行业的应用软件的需求量也骤步的增多,这也就相应的提高了对软件人才的需求。我国也已把软件产业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为了使我国的软件产业走上了可持续快速发展的道路,近几年来国务院颁发了一系列相关政策重点扶持发展软件产业。但当前我国的软件产业与美国和印度等软件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除行业管理方面的因素外,软件专业应用型人才以及具备软件工程管理能力的人才的缺乏也是重要因素。高校作为软件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之一,其培养的结果将对整个国家的软件产业产生较大的影响。本文将对高校如何培养应用型软件人才进行分析并得出人才培养模式与方式。
1 软件人才的培养目标
为了更好的分析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培养模式与方式,有必要先对软件人才的培养目标作出一个全面的分析。
1) 主流程序设计语言及主流工具的应用能力。程序设计语言发展到如今已经形成了众多语言及众多设计工具并存的格局;在培养软件应用型人才时,不可能对所有的程序语言及工具进行学习和掌握。因此,掌握主流程序设计语言及主流工具也就成为进行软件行业的必备技能;并且程序设计的理念及思想对于各种程序设计语言都是一致的,设计工具软件的使用也是互通的,所以只要且只有掌握了主流的程序设计语言及工具就可以为以后的学习与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2) 外语的应用能力。我国的软件产业要想崛起,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是必不可少。英语作为现今世界应用范围最大语言,也是软件业使用的第一语言;计算机及软件的最新技术及各种资讯更多是以英文作为描述语言,软件人才掌握最新技术及深入的掌握底层理论知识就需要其有一定外语应用能力。
3) 管理能力及团队合作意识的能力。软件系统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特别是在一些大型软件设计开发过程中将涉及众多的资源及人员,为了更好地实施软件项目就需要软件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管理及良好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只有团队相互理解和配合才能有创新能力,才能集集体的力量与智慧,才能更好地利用各种资源(包括人力资源)为软件项目服务。
4) 实践创新能力。软件产业是智力密集型产业,其关键是人才以及人才的创新能力。创新基于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创新源于丰富的实践经验,但软件人员要在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勇于创新。
2 高校现行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 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层次不清。软件工程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设计与实现一个软件系统项目需要软件工程中所包含的各方面人才;而现行高校在培养软件专业学生时基本不分门别类,仅仅从程序设计单方面进行教学和培养。致使教材的选择、教学大纲的拟定、教学模式及手段的运用和教学计划的执行缺乏灵活性、层次性和实用性。最终导致学生个性在专业方向上得不到发展,可塑性较差。
2) 实践教学环节缺乏或教学效果不佳。软件工程是门对实践性要求较强的学科,而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依然沿用一般学科的培养模式,使得许多学生将精力集中在过多过泛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中。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致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理论能力严重失衡,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不同步将导致学生只能“纸上谈兵”,最终表现出来就是:软件工程专业人才远远无法满足企业现实的需求。
3) 课程体系的设置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关联及促进”。在培养模式中,课程设置往往走两个极端:一是情况是过分强调理论,二是强调简单的开发应用,而无法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让理论指导学生的实践,用实践来强化理论知识;从而制约实践应用或用理论知识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4) 缺乏各科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现行高校开设的各种实验或实训一般都是针对于某一门课程,而忽略了多课程的综合实践;从而导致学生不能较好的融合各课程知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得不到提高,还有可能束缚学生的思维。这样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后还需要较长时间的学习过程。
3 新的培养模式的探索
通过对软件人才的培养目标及现有的培养模式不足的分析,以下将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一些新的见解和思考。
加强学生逻辑分析能力与思维方法的培养
软件工程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逻辑分析能力与精确的、理性思维方法。无论是在课程设置还是在教学的过程中都应该特别注重学生逻辑分析能力与正确思维方式的培养,逻辑分析能力与正确的思维方式是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基础,是学生实现自我学习与实践创新的基础。学生没有良好的逻辑分析能力及正确的思维方式,最终他们将只能根据课本来学习课本;脱离课本后,将不能很好的与社会现实逻辑进行结合。
专业基础课程的引导式教学方式
专业基础课程作为学生接触学习专业的大门,那么合理的设置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专业基础课应能激发学生对本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结构的全面了解与认识;为以后专业课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为学生选择专业小方向提供必备前提。为了实现以上的目标,在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上应该遵循面广、启发性强及关联性强的原则。面广就是要求在课程设置时应较全面的涉及专业知识结构,使学生对整个专业有个基本的全面的了解与认识。启发性强就是要求课程在设置和讲授中应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对学生有一定的启发性,尽量避免因知识点而学知识点的情况。关联性强就是要求各门课程之间要有较强的关联,它们的有机组合能够基本反映整个专业体系。
专业课课程的小课程+小组实践的课程设置方式
专业课是培养学生对某一特定专业知识方向能力的培养。软件工程作为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大量的实践来增强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并且现今的软件开发领域软发开发语言以及工具也多样性及定向性的特点,要让学生掌握所有的开发语言和工具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那培养的目标就应该定位于根据学生自身的爱好与特点选择各自的方向。基于以上的目标在课程设置方面就不应该以大班笼统的方式进行,而采用小课程+小组实践的方式进行开展。小课程就是对某一特定方向的专业课程进行以小班、集中式的方式进行开展,让选择此方向的学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较深入的掌握该课程的核心知识。小组实践就是以小课程为基础的一种团队实践教学方式。通过小课程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进行小组实践可以让小组成员充分的发挥集体的智慧和个人创新能力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应用实践。
模拟项目的开展
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应是软件工程人才必备的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单课程的实践很难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在每一阶段结(如每一学期)束后开展软件模拟项目,从而帮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模拟项目的选定是模拟项目开展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在模拟项目的选定上不能一味的追求项目的系统性及复杂性,而更应该考虑项目的实用性、启发性及对所学知识运用的实践。通过模拟项目的开发增加学生软件开发的自信心,学习软件系统开发的团队协助意识,提高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4 结论
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应与时俱进。高校在培养软件人才时适当的采用校企合作方式,有利于人才的社会适应性,但扎实的理论知识也是软件人才自我成长不可获缺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 费宁,陈春玲,宗平。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思路[J]。计算机教育,2008,(14):9-11.
[2] 罗代忠。应用型本科院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计算机教育,2008,(8):121-122.
[3] 靳娟。我国企业初级软件人才开发策略探讨[J].软件导刊,2008,(17):5-7.
软件设计模式论文范文4
关键词:日文软件人才;教学模式;项目训练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不理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这并不是因为市场不再需要这方面的人才。相反,市场对于软件开发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
日文软件人才需求的现状
软件外包是一些发达国家的软件公司将软件项目通过外包的形式交给人力资源成本相对较低国家的软件公司开发,其目的是降低软件开发成本。目前,全球软件外包市场规模已达1000亿美元,并以平均每年29%的速度增长,在目前全球的软件产值中,三分之一都需要通过软件外包来完成。软件外包已经成为世界软件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近年来,
“六双”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施
在“六双”教学模式下,日文软件人才的培养具体采取了如下措施。
优化软件工程专业的任课教师采取“双师”配置,由学校的教授、讲师主讲专业基础课程以及相关的理论课程,聘请企业具有丰富日文软件项目开发经验的工程师讲授技能训练的课程并进行案例教学。通过“双师”的教学,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软件理论和编程技巧。
将日语作为学生的第一外语为了满足日文软件外包人才培养的需要,在语言教学的设置上,软件工程专业在外语教学上将日语作为学生的第一外语,英语为学生的第二外语,跟踪学生语言的学习效果并适时进行调整。毕业生的日语水平应达到日语二级水平,训练有素且深谙日本企业文化,能胜任日文软件开发和应用工作。根据不同的需要,在完成各层次技术课的基础上,还应加强日本语言、日文软件开发流程与规范、日文软件项目管理与企业文化、项目实战等针对日文软件设计开发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培养。
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在学校“双证书一体化”培养模式下,使学生在学习期间通过专项的技能训练取得劳动部门认证的职业资格证书,并参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的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从而取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实行互助教学模式在教学环节上,为了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通过采取“主讲教师+助讲教师”的互助教学模式,既充分发挥主讲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学生又可掌握助讲教师熟练的编程技巧。
为技能训练创造优异的教学条件虽然国内外提出了不同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但是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培养人才,如果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没有实际项目做支撑都是纸上谈兵。要想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就必须在技能训练上创造条件。可是,使所有学生深入企业实习又是不现实的。我们结合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目标,引进工程教育的理念。为此,我们针对软件工程专业建设,以培养软件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实际工程项目实训为手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计开发了软件技术实训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平台包括用户信息管理模块、理论知识学习、协作交流、软考训练及工程实践等模块,为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提供实时在线的服务,最终达到增加学生软件项目实际设计经验,实现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对接的目标。日文软件人才培养在技能训练上实行机房教学模拟训练与企业项目实际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在实验实训环境建设方面,利用软件人才工程项目训练教学管理平台为学生提供较为严格的软件项目的训练环境,培养学生掌握与企业项目开发接近的技能水平;在学生具备了相当的技能水平后,安排学生到企业完成企业项目实际训练,使学生能够近距离地接触软件企业的项目开发过程。此外,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还面向学校和社会承揽一些软件开发项目,在项目的开发过程中,锻炼学生实际软件开发能力;还可以通过参加各级专业竞赛,在竞赛中提高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学生实行“基础理论+工程实践”的培养模式:先完成“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教育”;然后进行“专业案例教学”、“对日软件开发专业教育”的学习。从教育模式上,先主要完成基础语言教学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让学生系统地接受软件开发和项目管理方面的语言(日语和开发语言)基础、数据库基础、网络基础等方面的教育,从而夯实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案例教学”又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但是这两个阶段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相互交叉和重…山草香 …叠。第一个阶段主要进行“软件案例教学”,第二个阶段主要进行“工程实践教育”,通过让学生在校进行相关的专业课程设计以及在企业进行生产实习、综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顶岗工作等方式锻炼工程实践的能力。
充分发挥学校教学基地和企业实践基地的优势,全面提高学生的师范能力和实践水平在教材建设方面,学习国外教材的设计理念,配合案例式教学思想,编写符合本专业教学需求的教材。日文软件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既能动脑、又能动手,具有较高知识层次、较强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能够服务于滨海新区的对日软件外包。采用“基础理论+工程实践”培养模式,专业基础教学与案例及工程实验教育并重,通过校企合作等途径切实保证学生的实训实习效果。为了使该专业发展更加符合社会人才需求,体现我们的办学特色,也为学生的就业和个人发展提供更多机会,一方面,使学生在学习结束之后成为既掌握良好理论知识,又具备突出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实用型人才,与社会接轨,能被企业所用;同时面向企事业单位和日本市场,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的软件工程技术人才。另一方面,从学生发展方面,强化学生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全面发展的素质,依据学生不同的需求,在侧重于培养符合日文软件外包服务行业要求的同时,增设师范选修模块以保证学生的师范能力,从学生自身的特点和社会需求出发,打造实用人才,拓宽学生就业和发展渠道。
参考文献:
[1]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软件设计模式论文5
软件设计课程群的教学体系
软件设计的学习过程重点部分是“抽象”和“设计”,采用成熟的技术实现所设计的内容。软件设计课程群应以“软件设计”为核心,注重实践与方法的结合,旨在培养学生面向对象软件设计的“抽象”和“设计”能力。软件设计课程群作为软件工程的专业拓展课程群,前驱课程群主要是计算机程序语言课程群。计算机程序语言课程群主要包括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基于JZEE开发技术》和《数据结构》。软件设计课程群主要包含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语言)》、《算法设计与分析》、《面向对象分析与建模技术》、《软件设计模式》等课程。
软件设计课程群中理论教学体系存在的不足
课程群教学内容重复
如教学体系内容所述,课程群的部分内容在逻辑上有关联、重复出现。《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语言)》、《面向对象分析与建模技术》和《软件设计模式》的课程内容体现了对于面向对象技术的逐封由象过程。其外在差别体现在表达的工具不同,前者侧重Ja-va语言中面向对象技术的实现,后者两门课程侧重利用统一建模语言描述面向对象的思想。面向对象的技术和特点是理论基础内容,也是这三门课程重复的内容。同时,《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语言)》课程和计算机程序语言课程群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和《基于JZEE开发技术》课程在语法、数据类型、控制结构、过程和函数等方面均存在内容重复。《算法设计与分析》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语言)》与计算机程序语言类课程群的《数据结构》重复内容更明显。除了语法等偏重程序语言方面的重复,在算法理论方面同样也存在重复内容。比如,《算法设计与分析》中分治策略的排序算法、动态规划中的二叉树、贪心算法的生成树、回溯法和分支限界法中的树与图等内容,都与《数据结构》的相关内容重复。
课程之间结合不紧密
课程群的各门课程之间有互相重复的内容,在授课时间的安排上体现出了前趋后继关系,但通常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彼此之间是独立的,不同课程的任课老师也各自按照课程大纲独立授课,不利于学生对该专业知识的整体性、协调性、一致性和系统化地理解与掌握。同时,在课程群的理论教学内容中,虽然包含的内容很多、涉及的知识面也比较广,但大部分都是针对纯理论的内容,案例都是纯“数字游戏”,比如着色问题、n皇后问题。
2改革措施
教学内容整
合按照逻辑关系一致的原则,重新对软件设计课程群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按照协调一致的原则,减少重复的内容的讲授。比如,《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课程重点介绍数据类型、运算符与表达式、语法格式等内容[4];《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语言)》重点讲解面向对象理论和Java语言的表达形式;《面向对象分析与建模技术》课程重点介绍统一建模语言描述面向对象的方式;《软件设计模式》课程则进一步讲解构造对象的原则以及一些成熟的基于对象结构的设计模式内容。整个教学过程清晰体现了课程群各门课程内容上的延续和侧重点,更有利于学生深人掌握软件设计课程群的理论重点。针对《算法设计与分析》和《数据结构》课程,调整方式是在《数据结构》课程中,对于树和图等内容进行简单讲解。在《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中,从算法和数据存储方式进行深人讲解,可以让学生对于树和图的数据存储结构以及对算法作用有更深人理解。
共享案例
结合专业培养目标,调整教学内容中案例规模,在多门课程中共享案例。比如,以我校E一Leaming系统原型为共享系统软件模版,软件设计课程群中的各门课程根据面向对象或者算法设计等各方面进行深人研究。这种方式,不仅加强了课程内容之间的连贯性,而且,可以引导学生逐步深人对于软件设计的理解和掌握[5一6]。
3软件设计课程群中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软件设计课程群中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不足
实践教学案例陈旧,缺乏综合性
软件设计课程实验都是针对单个知识点的验证性实验,而且实验内容陈旧,比如,对学生借书进行分析建模等。采用这种案例,学生几乎不用考虑就可以完成相应面向对象的构建,剩下的只是如何利用工具完成。单纯采用案例教学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可能存在的原因是案例内容过于狭窄,学生几乎不需要思考就知道怎么划分相应的对象并构建类结构,从而降低了学习的兴趣。
实践教学方式消极被动
虽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案例教学的方式,但大都是教师安排设计好案例的各个细节,采用多种方式单向传授给学生,学生被动消极接受。这种方式强调了教师授课内容的逻辑性和完整性,但忽略了学生的能动性,学生只是消极被动接受,没有和教师进行互动的环节。很明显的表现是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活跃,和教师的互动积极性不高,甚至出现课堂上的消极沉默现象[a]。
改革措施
共享案例和采用毕业论文作为案例
在课程群的各门课程之间共享同一个案例,课程侧重知识点不同,从而可以加强课程群之间的关联;采用毕业论文部分内容作为案例,增加了学生对于毕业论文内容的兴趣,也使得案例可以选择的范围更大,综合性更强。
采用“工作坊”实践教学模式
相比较CDIO教学模式[8],“工作坊”实践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需要、内在动机,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以及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根据专题难度和组织能力形成学生的学习团队,通过学生讲解和教师点评的方式,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和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在增强团队合作精神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软件设计课程群中教材建设改革
软件设计课程群中教材建设存在的不足
现有的教材内容并没有能很好体现软件设计课程群的特色。每门课程所用教材基本都是大而全,所涉及的知识点都很全面,能适应不同课程的使用要求,这也是造成课程群中各门课程内容重复的主要原因。这种大而全的教材也不能很好突出各门课程的重点,从而使得学生学习重点不明确。同时,教材中案例内容陈旧简单,制约了课程之间的关联,降低学生学习积极性,造成知识内容上的断裂。所以改革软件设计课程群的理论和实践教材是非常有必要。
教材建设改革
教材建设改革的目标主要是改革目前软件设计课程群中内容重复、重点不突出、教学案例内容陈旧简单的问题,需要从理论教材建设和实践教材建设两个方面来进行。
1)理论教材改革
理论教材改革,一方面,确定课程群中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国内外经典教材,根据培养方案进行适当内容调整和优化。同时,鼓励相关任课教师合作编写教材,并通过专家评审的方式进行修改完善。
2)实践教材改革
按照培养个人级别工程项目开发能力、团队合作级别工程项目研发能力和系统级别工程项目研发能力进行专题实践教材选择和编写,每一个专题要突出解决某一个领域(企业ERP或者网络设备研发等)的问题,使得实践教材具有新颖性,也能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5结论
软件设计课程群是软件工程专业拓展性课程群,培养的软件设计能力是学生研发能力的基础和核心。软件设计课程群的熟练掌握程度为学生在其它业务领域的拓展垫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对目前软件工程专业软件设计课程群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从理论教学内容整合优化、共享案例加强各课程关联性;提出采用“工作坊”实践教学模式,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提出从理论教材和实践教材等方面完善适合软件工程专业的教材建设。教学实践表明,改革措施有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在增强团队合作精神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强学生进行系统软件设计与开发的能力。
上一篇:商法学论文(5篇)
下一篇:舞蹈教育论文实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