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教育(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品德教育(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品德教育【第一篇】

关键词:思想;德育教育;以德治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6-063-02

有德之人,即使不成才,也是个有修养的好人。人们常说,学生身体不好出废品,智力发展不好是次品,而品德不好则是危险品。因此,我们要大声呼吁成才先立德。我们倡导家庭、社会、学校齐抓共管,架设德育立交新型桥。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人们接受教育最早,教育内容最广泛,受教育影响最长的场所。任何一个社会成员毫无例外地从家庭中获得生命,在家庭环境中得到最初的,也是给他生命打上烙印的教育。家庭教育对人的一生成长起着启蒙和奠基作用,即使当一个人开始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后,家庭教育仍然在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要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复杂的任务。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道德教育的基础上的,而家庭教育是一门培养人的科学。”家庭教育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广大家长中蕴含着巨大教育力量,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长高尚的道德情操对学生健康成长起着潜移默化、先入为主的作用。希望我们的家长从民族的兴旺和国家的繁荣的高度出发,克服一切不道德的行为,做好学生的第一任教师、终生教师。

一、德高为师

“德高为师”,顾名思义就是品德高尚的人就是老师。教育,是老师的本职。然而,德为师之本。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成为思想教育和道德行为示范者。作为教师,首先应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即:政治坚定、品德高尚、敬业乐教、热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团结协作等。一个教师的教育思想决定着教师的工作行为,统帅着教师的全部工作,其中包括教师的教育观、学生观等。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采用启发、激励、疏导等方法,引导学生自觉学习,使其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敬业、爱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关键。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基础和前提,是教师必备的心理品质。一位好的教师必须既爱教育事业又爱学生。大量事实说明,教师的爱一旦被学生理解并接受,学生也同样会对老师充满敬意和爱。师生之间有了交流的平台,然后教师积极引导,行为示范,为搞好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保证。

二、以德治国与以德治校

党中央曾提出:“以德治国”的伟大方略,就是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和文明素质的动员令。从社会的大系统来讲,有些事情是“法”管不了的,诸如道德行为之类的事情。道德触及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道德。因此,“德”的制约比“法”的制约更为量大面广。可以说,“修德养德”应该是每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根本,如果生活中不注意道德修养就会失去行为约束,做出危害社会危害人民的事情来。

教师良好的意志品质,不仅是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是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教书育人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德育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这个系统工程的灵魂和核心。我们要注意引导和始终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积极探索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新路子。师爱是德育之本,爱心是教师的灵魂。苏霍姆林斯基说:“什么是最重要的,我将毫不犹豫地回答:倾注于对儿童的热爱。”离开爱心,德育的渗透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学校是青少年德育的摇篮

学校是培育具有良好品德青少年的摇篮,教师是塑造青少年灵魂的工程师,所谓:“近墨者黑,近朱者赤”。不无道理。教师良好的道德情操,身教、言教如一,作好表率,方法方式得当,对学生良好品德教育的培养极为重要,学校也应该致力于创设良好校风、班风、学风,提供良好育人环境,保证校园文明,因此,除了加强对教师的良好的品德教育的培养、监督外,政府还应制订一套切实可行、公正、公平的对教师功、过评价的方案,切实改变单一用升学率、用学生分数来评价教师和评价学校。

在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认为学校最重要的要教会学生做人。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的培养,强调德、智、体等全面发展。一个人如果学习成绩特别优异,但思想素质差,品行恶劣,这样的人根本不能说是有用之才。学校作为青少年成长的摇篮,要将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放在教育的首位,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关键,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坚实基础。作为教师,还应具有真挚和诚实的本质,教师对学生要以诚相待,用真情去感动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要无私而坦诚,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亲近你、信任你,在平时无拘无束的漫谈中了解到学生的个性、爱好、实际情况及存在的困难,做到有的放矢,帮助他们解难释惑,并鼓励他们积极向上。只要老师具有耐心、细心的工作态度,依照青少年的生理特点,精心培养,那么他所教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优秀教师除了学识渊博、教法得当外,还要有更高的追求,要以育人为终身目标,以塑造人的美好心灵为己任,完全出于对社会、对学生负责,诲人不倦,以身作则,做文明、道德的表率。

校园是青少年德育的摇篮,教师的思想品质、工作作风,是学生的直接榜样。学校教师要言传身教,发挥榜样的无穷力量,潜移默化,感染学生心灵,引领学生健康发展。

品德教育【第二篇】

一、教师要注重自身德育意识的培养

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这某种意义上说明了人的意识决定人的行动。教育学和心理学把12~16 岁这一阶段称为“少年期”。这段时间,学生心理和生理变化比较迅速,身心各方面都比较矛盾。我们要想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不光要探究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还要针对学生年龄特点,树立把德育教学贯穿在德育教育的各个环节的意识。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影响每位同学。教师只要有德育意识和优良的道德品质,就会发自内心的对某种道德的义务形成坚定的信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就会坚定不移地、满腔热情地对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对学生实行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自觉地、创造性地激发自己的力量和才华,真正做到正确地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改变学生。

二、利用教材内涵德育思想指导学生行动

思想品德课教材蕴含了众多的情感因素,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要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合理利用手中的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尊重和发挥人的主体性的前提下,让学生独立思考形成结论,主动去求索,使其在教材理论的指导下,用自己亲身实践实现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内涵、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内部联系,使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并将它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编写教学案例,进行思想教育。此外,教师在讲解各个知识点的基础上,还应帮助学生融汇贯通,形成知识体系,并且学会理解、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或用自己所学知识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例如,在探究“人不能选择父母”一课时,应引导学生认识“父母赋予我们太多,我们要应该孝敬父母”,教师在备课中,分析教材蕴涵的德育情感,以“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对我们的爱———孝敬他们”为其内部情感联系。要把握这种条理清晰的情感思路,引导学生知道怎样做,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观点的理解及德育意识、德育情感的培养。

三、德育思想在问题情境中体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然也应是教学情境创设的积极参与者,不应把教学情境的创设只当作是教师的事,而让学生只是被动进入教师所创设好的情境中。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的交流,是通过教学行为显现出来。以教师的“教”为主导时,由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能够促进思维的问题,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情感反射,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师生之间的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情绪氛围,此时相对理想的教学情境就形成了;以学生的“学”为主体,也一样能形成教学情境,如在热烈的讨论或辩论时,学生认真、积极的态度,执着追求知识的精神,将构成一种学生之间的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而这种双向交流是受教师指导和控制的。因此,教师在备课中应精心设计,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展示教学目标,为更好地开展德育教育提供有效、广阔的平台,真正做到以情感人,情理交融,以情载理,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才能有效地灌输德育意识。

例如,讲到“天下父母心”这一节内容时,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录音播放儿子给父亲的一封信,设置道德情境,形象直观地渲染某一种气氛,通过情境还可以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播放后有很多学生被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对学生的感观产生强烈的刺激,常常会激起丰富的道德情感,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产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动机将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四、实践体验中实现德育目的

品德教育范文【第三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B-0089-01

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人才,首先得让学生成人,所以德育是首要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应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品德修养教育。作为思想品德课的授课教师,更是责无旁贷,要做到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要形成这种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并非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如何才能利用思想品德课更好地实施品德教育,让学生的道德意识提高、升华,成为具为高尚品德的社会人?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要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

在培养人的活动中,教师担负着特殊的使命。教师的品行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思想品德教师身兼智育与德育的双重重任,一定要在个人品德、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为学生树立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学会把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拥有一颗“国家公民的良心”。如果教师自己奉行道德双重标准,就会使学生怀疑教育和教学的真理性,怀疑教师的人格和修养,品德教育就无从谈起。如教师教育学生要热爱自己的国家,要树立为中华腾飞而努力的理想,那教师首先就要用心、认真、努力地上好课,真诚地对待学生,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去引领学生,为学生树立榜样,绝不能只是马马虎虎地对待工作,应付式地对待学生,把满腹怨气带到课堂上。

二、教师的教育教学要富有智慧

思想品德课教学,由于受教材内容较抽象、乏味以及学生学习动机、目的不明确等因素的影响,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教学实效性较差,品德教育难以落实。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更多的教育教学智慧。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首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幽默的语言往往体现了教师教学的智慧,能够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和谐,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动机,使品德教育水到渠成。如笔者在讲授七年级“学会尊重他人”的内容时,恰逢某学生要趴桌子睡觉。笔者走到这个学生旁边,目视其他同学,用轻松的口吻说道:“尊重他人很重要,曾有一名人说过,打扰别人休息,等于谋财害命。所以,我们要尊重他人休息的权利。老师可不想谋同学的财,害同学的命。世界上还有什么比命更重要的呢?同学们说是不是呀?”此种情境下,学生们自然明白笔者的话中有话,都笑了,而那个半睡半醒的学生顿时清醒,满脸的不好意思,认真地拿起了课本。笔者假装不理会,继续讲课。这样做,也就一会儿的工夫,既让课堂气氛轻松,又巧妙地结合了教材内容及时提醒学生,品德意识就在教师用语言营造的氛围里得到了强化,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教师要注重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丰富道德教育的形式

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把枯燥的理论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行为,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在平时上课时,笔者经常采用案例教学法、启发教学法、提问教学法、实践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如在学习八年级“相处之道”中有关“尊重孝敬父母”的内容时,笔者请学生在课堂上真诚地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表达感激之情的信,并希望他们能在家里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过后,有不少家长向笔者反馈,认为这一做法不仅让他们进一步了解了自己的孩子,而且拉近了亲子关系,有些学生开始理解父母并从行动上孝敬父母。笔者认为,只要教师适时灵活地采用符合学生情感特征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品德的养成会“船到桥头自然直”。

品德教育【第四篇】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德育因素。因此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提升。如现行教材中的“认识自我”、“学会交往”、“善待他人”等内容,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教会学生对自己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学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学会善待他人、得饶人处且饶人。还有“珍爱生命”、“自强不息”、“社会负责”、“立志成效,报效祖国”等都是很好的德育教育资源。如果教师能够借助这些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反思、讨论、感悟,将对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洗涤学生的心灵,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结合时政热点,激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当今这个世界千变万化,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新事物、新知识层出不穷。对于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需要学生去了解与认识,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形势,认识我国当前面临的挑战与考验。当然仅仅依靠教材是远远无法满足需求的。因此要把教材与时事相联系起来,让教学更具有说服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时事的选题应该多正面少负面。比如在上到九年级的“立志成才,报效祖国时”,可以举这些例子:“爱心送考”的哥车队、党的好干部牛玉儒等。其次,让学生亲自搜集时政热点,如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中日钓鱼岛事件、党的十八大成功召开等,让学生多了解时事信息,拓展视野。同时培养学生对时事的敏感性,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的热情。

三、创设情境,营造德育氛围

所谓情境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漫画、故事、表演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积极运用这一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1)讲故事,树榜样。如在讲到八年级下册的“我们的社会经济权利”时,根据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穿插了中学生小智在购买到盗版的书,拿起法律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故事。通过故事,学生明白了应当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一道理。(2)利用播放歌曲、学生即兴表演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受到了深刻的德育教育,使得教学效果大大增加。如在讲到九年级“创造美好的未来”时,让学生齐唱《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导入方式,一种对国家的热爱,一种身为中国公民的自豪之情油然而生。接着播放歌曲《走进新时代》。学生顿时激情澎湃,学习热情也被激发了,从而更好地参与到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中。在这热烈的气氛中逐渐懂得:作为中国小公民,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更要承担起建设祖国美好未来的重任。

四、言传身教,历练师德

古人云,言传不如身教。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师德,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灵魂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都不能取代的一种教育力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很多时候,教师会忽略了这种隐性的力量。因此想要端正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教师就要从细节做起,严谨治学,充分尊重学生。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才会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高尚品德,尊重学生,感化学生。这种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重大。

五、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思想品德教材中有一些单元活动课。教师可充分利用活动课,加强实践环节。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学会面对人生、面对挫折的本领,从而实现对学生德育教育的目的。对于思想品德课来说,开展一些如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等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途径。如以“乡土”为主题,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去探究家乡社会与个人生活中的实际,逐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同时学生还加深了对乡土风情的理解,培养了热爱家乡、忧国忧民的思想品质。此外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与集体主义精神。

品德教育【第五篇】

而我国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恰恰是相反的,它是从全人类、国家、社会、集体、家庭到个人这样的顺序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更多的是从高处着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很少甚至没有对学生进行家庭或是对个人的德育教育。事实证明,这样的德育效果并非是令人满意的,它存在种种的问题。那么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上更好地进行德育教育呢?

一、注重情感体验活动

现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一定的误区,教师以勾划、讲解为主,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活动。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运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极易使学生感觉思想政治课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就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德育教育的渗透功能了。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乐学的情感,使学生愉快地投入到思想政治课学习中来,自觉地接受德育教育。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一般采取的方法是为学生创设一个相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产生情感体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心灵得到净化,德育得以内化。

二、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

所谓正面教育,就是指应通过教师树立榜样,对学生进行积极诱导,使学生提高认识,辨别是非,掌握正确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在学校,在课堂,教师就是学生的学习对象,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探索与求知的最佳时期,他们的好奇心重,但同样好学心也重,且模仿力特强,所以教师的为人师表就显得更为重要。要知道,我们的一言一行,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一世,所以,我们要树立自身的正派形象,由内到外地去影响学生。

思想性是品德课的灵魂,品德方向明确,思想内容健康,具有正面教育效果,是上好思想品德课的基本保证。初一学生思想未定型,具有反复性和动摇性,也具有较强的模仿性和向师性。所以如果对初一学生如果能不失时机地施以正面的良好教育,会获得极佳的教育效果,对他们整个中学阶段以至一生都将产生很大影响。

记得曾经有一次我在黑板上写字,也许是天冷的关系,手抖,字写的有点草,于是我又重新擦掉,然后一笔一画地认真写了一遍。尽管下面的学生说没事,都能看得懂,但我说:“这是不行的,我想与大家一起达成一个约定,以后我写每个字都一笔一划,你们大家写字也都一笔一划好不好?”在以后几次的测验中,班里的所有学生都开始认真地一笔一划地去写字,就连平时写“天书”的那几个男同学,字迹也有了很大改观!后来,一位曾经因为字迹问题经常被我批评的女学生考上了一中,在去年教师节给我的来信中说:“老师,谢谢您的批评,从来没有哪个老师像您那样,初中了还抓我们去练字。但如果没有您当初的严厉,也就没有我的今天。老师您知道吗?语文作文我写得很一般,可是却得了高分,语文老师说与我的字迹很有关系,在这,我想深深地谢谢您!”从这些事例中,我真正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有多大。

所以,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施行正面教育最好应从四个方面入手:1.强化教师职业意识。2.提供正面典型材料。3.理解学生,尊重学生。4.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个性。

三、要把灌输与自主自律结合起来,力求知、情、信、意、行统一

现代中学生勤于思考而不善于思考,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向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灌输,正面的东西不灌输,反面的东西就会侵蚀。“愚蠢来自无知”,要实现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首先要解决好“知”与“不知”的矛盾,使实现德育功能有扎实的思想认识基础。实现了“知”,还要解决“信”与“不信”的问题,要把“信”与“不信”的环节作为关键环节来抓,在“信”基础上引导学生落实在“行”上,实现“知、情、信、意、行相统一,在学习知识过程中,摆事实、讲道理,有分析、有说服力、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自主、自信、自尊、自律。我们教师要把正确思想的灌输与引导和培养学生自律的能力相结合,使正确的观点、理论、伦理、信念占支配地位,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四、激励赏识,唤醒学生对道德的欲求

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不断觉醒,要求教师尊重自己的言行、人格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并表现出这样的特点:学生往往把自尊感放在其他情感之上,处于优势地位。当自尊感与其它情感发生冲突时,其他各种情感,都可以让位;当自尊感受到损害时,常表现出极大的愤怒、恼羞等消极情绪,并易爆发,甚至做出不理智的事情。

针对上述特点,思想品德教师实施德育渗透时,要十分重视学生被尊重的需要,教学评价中要运用激励和赏识手段,唤醒学生对道德的欲求,并着力在以下两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48 6114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