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教育精彩4篇
【导言】此例“思想品德教育精彩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思想品德教育【第一篇】
关键词:生活德育论;思想品德;德育
在新课改的潮流中,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使得思想品德课堂生活化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到:“德育内容应来源于生活,必须更贴近社会生活的实际,更贴近未成年人思想生活的实际,更贴近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最新发展的实际[1]。”我国著名教育家和德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德育论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产物,其德育思想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实践活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结合生活德育论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的运用,探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的方法。
1生活德育论的内涵
1939年陶行知对生活教育这样定义: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教育。他建立了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基础的生活德育论。将生活德育论运用到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就是要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过程中,采取教学课程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联系课堂教育内容与现实生活,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吸纳和融合,真正做到理论与现实的无缝连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2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运用生活德育论的意义
当前我国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生活德育论强调了生活化、生本性、社会性和实践性,将其运用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能有效推动教学方式的改革,对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有重要的意义。
增强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课堂为了应付应试教育的压力,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到教学评价,都突出了教师课堂讲课的控制权,学生往往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对付考试,并不能融会贯通,深刻理解其中的含义。初中生的心智发展尚不成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力欠缺,因此生活德育论的运用能帮助学生正确的把握道德教育的内涵,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加入到课堂学习中来,教学效率也能事半功倍。
推动教学方式的变革
以生活德育论为指导的生活化教学模式顺应了新课改背景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改变了一成不变的传统教学方式,顺应了时展的要求,融入新鲜的教学思想与理念,推动了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师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关注实践发展的要求与学生的现实需求,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能联系所学知识,真正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内涵,这样一种双向发展的模式,是教学实践发展的要求,推动了我国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不断向国际接轨。
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初中生正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其教育的重心并不仅仅是数学英语这种专业知识,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思想品德这种品德课程的学习。将生活德育论运用到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中,主张理论与社会实践相融合,将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堂以外的家庭、社区和其他社会群体,能有效的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品德内涵,提升自身的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生活德育论运用到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策略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运用生活德育论是促进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那么如何有效的以生活德育论为指导,推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发展呢?首先,要确定生活化的教学目标。传统的课程目标的制定存在着太偏向理论化教学的缺陷,目标过于单一和形式化,导致教学活动也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因此,转变教学方式,首先要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由单一目标变为综合目标,以学生为教学设计的主体,不断提升教学活动的生活化水平。其次,要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充实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不能仅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播,应该结合学生心理实际发展情况,结合现实热点,不断充实教学内容。例如,教师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及时捕捉重大事件、热点新闻等,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讨论,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主体性,还能在讨论中帮助学生体会现实问题中蕴含的品德修养,与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内涵。除了课堂学习,教师也要充分挖掘学校之外的第二课堂,教师要和家长沟通,通过家长引导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学生在社会相处过程中,能亲身感悟到教师所讲的内容,更容易理解所学的知识。最后,要改善教学评价设计指标,实施生活化教学评价。通过确定生活化的教学目标,充实教学内容等环节,在进行生活德育的同时,也要关注教学的后续评价工作,才能在总结中进步。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融入生活德育的教学指导,应该建立一个能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效果的教学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生活化学习的效果。评价的指标应该综合化、多样化,重点关注学生生活中掌握的程度,而不是理论知识的记忆能力,评价的导向性要倾向于学生的内在理解,可以是争对某一情境谈谈自己的理解,或是叙述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事情。教师要结合反馈的内容,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争对学生理解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思想品德教育【第二篇】
众所周知,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和技术的创新,而知识和技术的创新,有赖于人才的创新素质和创新精神,因此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各科教学无疑要突出创新教育。基于上述,我在所任的思想品德课中认真进行了创新教育的实践,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思想品德课进行创新教育的点滴体会吧。
一、转变教育观念,强化创新意识
过去的“应试教育”习惯搞“注入式”教学,为应试大施题海战术,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消化不良,提出素质教育后,我首先转变陈旧的教学思想,以中央的《决定》为武器武装头脑,强化创新意识,寻求有助于学生摆脱学习低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状态,在教学中突出引导学生树立创新精神,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思想是教学行为的指南,转变了教学观念,教学气氛就迥然不同,什么“注入式”、“灌输式”、“填鸭式”、“应试式”一概抛之脑后,代之于教学的是“启发式”、“异步式”和“创新型”、“实践型”、“导学型”、“自主型”……等教学。由于教学观念的转变,带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转变,伴随着学生的创新素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也相应得到发展,僵化的“应试教学”变成生动活泼的素质教学,师生的“苦教、苦学”,变成了“乐教、乐学”因此千百年来固有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变成了“书山有路‘创’为劲,学海无涯‘乐’做舟”的崭新局面。
二、改革“应试教学”模式,创构创新教学模式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因受应试的束缚,一切为了应试,因此课堂气氛呆板、机械,往往以老师的一言堂贯彻始终,在这种教学环境里,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特别是最需要的创造力被窒息了。今天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势必要摈弃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创设能发挥学生主体学习作用的、民主的、科学的、和谐合作的教学条件,为此,我积极学习创新教育理论,猎取创新教学信息,了解创新教育动态,同时认真学习各种教育报刊,借他山之石攻玉,在教改实践中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研究课堂语言艺术,特别是尊重学生的情感,弘扬学生的个性,激励学生上放胆课,在学习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体会,对于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有创造性的观点,有新颖独特的设想,教师立即给予积极地评价。除此之外,我还深入学生,加强师生的情感沟通,努力建立以一种新型的互相信任的师生关系,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环境。实践表明,有了培养创新精神的沃土,再加上园丁用心浇水、施肥、除虫,一个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学效果便源源不断萌发出来,并与时俱进。
三、渗透心理品质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心理品质与个性发展息息相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创造才能,就要注重心理品质的教学。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学生,学生中性格、兴趣、爱好各有特点。这些性格、兴趣、爱好构成各自的个性。教育学告诉我们,有个性才有创新。所以,我在进行创新教学时,十分注重对学生心理品质教育,十分注重对学生的个性、个体潜能的挖掘与培养,强调每一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从而使每个学生在其天赋允许的范围内都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由此给创新教学焕发出无穷无尽的创造性。再说,个性的核心,就在于个人的创造精神,因而我在教学中经常注意培养和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力促个性的发展。
思想品德教育【第三篇】
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是针对传统德育“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封闭性弊端提出来的。传统德育以“理想化”的培养目标、单调的课程结构、僵化的教育过程、消极的评价体系,导致思想品德课教学与生活缺乏联系,不能满足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内在需要,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目前,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益低下,最终应归结为知与行的严重脱节。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先行德育的“理想化”,过于注重“未来”,而忽视了“现在”(即现实生活),从而使思想品德课脱离了生活实际,进入困境。笔者认为让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才会有知行和谐统一的可呢,才会使思想品德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
那如何使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呢?
一、思想品德课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关联,使生活成为重要的教育素材。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注重服务于未来生活,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它不仅使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隔离,也与学生本来的
发展相去甚远。为了改变传统的“说教”,就应当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行合有搭起一座桥梁,使它们得以沟通。
1、发挥时间上的近距离效应。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的最大特点,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如《让世界充满爱》一课,就可以利用国际红十字会对我国特大洪水援助,或北约轰炸南联盟引起世界各国的公愤等材料。这比材料中的朝鲜战场上罗盛教的事迹和抗日战争时期白求恩的故事内容更贴近学生。选取学生听得到、摸得到的例子,学生不会产生一种“虚幻”的感觉,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真实性”。
2、空间上舍远求近。由于思想品德课教材选的例子都是些“常识性”的例子,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因此我们不妨举一些身边的例子。如《神州巨变》可以用家乡农村生活的改善、乡镇企业的腾飞、学校面貌变化,让学习走一走、看一看、算一算,真真切切地去体会神州巨变,这毫无疑问的比课文中数据要更有说服力。
3、思想上避虚求实。信息时代的学生见多识广,思维活跃,开放社会里的各种社会现象,如腐败问题,拜金主义,分配不公等问题尽收眼底。学生希望老师给予解答,但又不希望老师讲大话、空话、套话。如《做一个诚实的人》教学,在学生的头脑中已存在“老实人吃亏”“说真话倒霉”等消极观念,课堂上就要允
许学生暴露真实的思想。先让学生说出阴暗的一面(占了小便宜,产生危害);再让学生例举光明的一面(老实人吃亏是暂时的,社会上诚实的人是主流)。在这种真实的心灵撞击中树立正确的观念,激起学生对弄虚作假的憎恶。
二、学科的系统教学与生活的随机教育相结合。
思想品德教育【第四篇】
一、纵向与横向结合。纵向,就是上级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人才规格的基本任务和要求。横向一是树立身边榜样,即“关心集体”、“助人为乐”、“刻苦学习”、“拾金不昧”等学生模范;二是走向社会,请有特殊贡献的优秀青年、退伍军人、老党员、老干部向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教育。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使学生学有榜样,从细小的心灵里孕育为祖国繁荣而发奋进取的良好品质。
二、家庭与学校结合。把儿童培养成祖国的栋梁之才是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心愿。与家长密切配合可使班主任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其做法有三:1.扬长补短。
与家长谈话在充分肯定学生成绩的基础上,指出存在的问题,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2.对品德较差的学生定期与家长联系,不断变换教育方法,做到因人施教。3.学期中间进行学生操行返家,广泛征求家长意见。这样家庭与学校密切配合,就能达到共同的教育目的。
三、课内与课外结合。小学的班主任肩负着既教知识又造就人才的双重任务,因而在完成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使学生受到应有的思想教育,也是一条有效途径。比如通过讲《小珊迪》、《年关》等在学生中开展“三对比”,即新旧社会对比、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对比、我与旧中国、资本主义儿童对比,使儿童认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课外,设法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结合儿童的爱好,通过演唱、跳舞等形式歌颂老前辈,歌颂社会主义祖国,歌颂英雄人物,使学生在欢乐中受到教育。
上一篇:团代会贺词【优秀4篇】
下一篇:竞争作文字 竞争作文字实用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