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美同行征文 征文与美同行范例(汇总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与美同行征文 征文与美同行范例(汇总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与美同行征文【第一篇】

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平面设计;传统;美术色彩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2-0032-02

在世界整体信息化、全球化的潮流下,设计的民族风格和人文特色在多元化发展中备受重视,我们可以感受出现代平面设计所显示的人文本土意识的回归,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美术色彩,其独具特色的赋色体系应用于平面设中,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美术色彩特征的分析,探索平面设计理念与传统美术色彩语言相互沟通的途径,从而拓展平面设计的新领域[1]。

1中国传统美术的色彩特征

主观性色彩特征倾向: 中国的传统美术色彩,是根据古老的五色观内涵进行组织搭配的,根据需要去突出某一色的主旋律,以达到审美和生存上的追求。它不同于西方色彩美学,从固有色到条件色,也不同于宫廷画、文人画的淡雅超俗。中国的传统美术色彩,是意念造型的自由理想色,以能激扬感官亢奋作为根据,带有原始的自然的印记。如在老百姓中间广为流传的“红红绿绿,图个吉利”这句话,就道出了整个传统美术的色彩特征。“图个吉利”呈现的是用色彩的主观性,这是传统文化观念导致的审美观念;“红红绿绿”呈现的是色彩的视觉观感,是一种很乐观的视觉心理反映,同时也具有吉祥、喜庆的象征性。

地域性色彩特征倾向: 中国传统美术色彩的形成不是孤立的,它必然受到风俗习惯、历史传统的影响以及地域差异的制约,所以我们要考虑不同的时代和地域,不同的民族和习俗,以及不同的审美观与喜好。俗话说“十里不同俗”,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东南西北的地理、气候、环境、物产差异极大,文化形态的发展也千差万别,所以产生的传统美术色彩也丰富多彩。以年画为例,我国民间年画由于社会和各民族群众的需求不同,各地区的风俗习惯不同,各地的年画便有不同的色彩形式[2]。

象征性色彩特征倾向: 所谓“象征”,就是用以代表、体现、表示某种事物的一种物体或符号。在我国历史上色彩的象征性有着自己的传统,色彩不仅是一种视觉的、感性的知觉形式,更是一种观念性的阐释和象征性的比附。色彩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观,不同的文化观对色彩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有着较为不同的看法。比如黄色,在东方人眼里代表着尊贵,而在西方基督教那里则认为它是耻辱的象征。西方的婚俗中崇尚白色,如白色的婚纱,白色象征了纯洁的爱情,但在中国却是一种惨淡悲哀的景象。色彩的这种象征意义被纳入包罗万象的中国古代宇宙论的框架中,与传统的价值观、哲学思想、等级意识、宗法观念、伦理道德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内涵[3]。

2中国传统美术色彩的装饰性及其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早在先秦时期,韩非子就提出“礼为情貌者饰”,指出人的性情正是约束人的社会规范。色彩作为传统美术的要素之一,通过秩序化、规律化、程式化、理想化的特性,来传情达意。其装饰性不仅体现出美术创作者的精神追求,而且体现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也体现出古代人类的审美思想。这种装饰性经过历史的发展与演化,形成了一定的规律。传统美术色彩的装饰性体现在美术作品中,即色彩关系的适宜、形式化。中国传传统美术色彩的装饰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色彩鲜明、纯度较高: 受传统五色观念的影响,正色在传统色彩体系中具有较高的地位,我国自商周时期就形成崇尚纯色的传统,色彩随时展而丰富,但祟尚纯色的传统没有改变,传统美术色彩的装饰性主要体现为色彩的纯度较高,多选用鲜艳明亮的色彩,而且色彩关系多为补色关系。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关系。

色彩丰富、对比统一: 中国传统美术作品的色彩搭配既要追求对比性,又要追求和谐性,首先,通过“退晕”和“对晕”手法的使用,对美术作品的色彩进行转换,明代织锦口诀“水红、银红配大红,玉白、古月配宝蓝”流传至今,通过“退晕”手法的使用,色彩更加柔和、艳丽,通过调和降低了对比度,色彩关系趋向和谐。其次,受到佛教绘画的影响,传统美术作品使用黑色、白色、金色、银色作为间隔色,用以调和对比强烈的色彩,整个画面色彩艳丽、华贵。这种色彩搭配方法在现代平面设计尤其是在包装及书籍装帧中广泛应用。

简练概括、以少胜多: 在现代视觉传达中,作品的色彩优于形而首先被人感知,设计色彩如果具各了纯度高、对比强烈、简练概括的特性,就会在纷繁的色彩中引起观者的重视,产生共鸣。因此,将传统美术色彩的装饰特性用于现代平面设计,使得现代平面设计在色彩上既体现出装饰性,又体现出传统的文化意味。

3中国传统美术色彩的程式化及其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美术色彩在应用的过程中形成了程式化的趋向,色彩的程式化不仅体现色彩所象征意义的程式化,也体现为色彩搭配关系的程式化。传统美术作品的色彩与作品相互配合,在最大程度上体现出作品的涵义,作品的色彩关系不是随意的搭配,而是经过历史的演化积累下来的配色经验。

首先,纯色之间的搭配:中国是一个尚红的民族,红色与黑色的搭配由来已久,原始社会的彩陶、汉代的漆器、传统的年画,红色与黑色在视觉上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其次,补色之间的搭配:在现代色彩学中,红色和绿色是互补色,中国古代就有红色与绿色相配寓意吉祥的传统,在传统文化中,形成了红色与绿色相配的习惯,“要喜气,红兼绿”。红色与绿色并置时,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

4结论

总之,中国传统美术色彩表现语言极为丰富且独具特色,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现代平面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我们只有怀着一种诚恳的心态,认真仔细的研究并挖掘中国传统美术的色彩之精髓,大胆的吸收借鉴它们的艺术表现手法,我们便可以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审美特点的现代设计作品。然而中国传统美术色彩文化与平面设计的结合,成熟的运用还需要我们长期的不断思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高明醒。中国民间美术造型丰富的民俗文化[M].社科纵横,2006

与美同行征文【第二篇】

关键词:民间美术 美术色彩 表现功能 文化意义

一、前言

色彩和人类生活密不可分,它是最主要的视觉表达元素之一。曾有人认为,是色彩构成整个世界。由此可以看出色彩存在的重要性。而民间美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要组成内容之一,是百姓通过通俗与艺术性并存手法以展示生活和表达情感的一种形式,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特质,同时也表达着百姓于不同年代中对于生活、幸福以及美好人生愿望和趋吉避凶心态。本文主要立足于民间美术的色彩表现功能基础上,分析民间美术代表的文化意义。

二、民间美术相关背景概述

(一)民间美术发展以及色彩的历史渊源分析

所谓“民间”也就是乡土基层、平民大众以及通俗普及意思。当前一般认为民间美术是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职能分工以及社会阶层的出现而在我国古代形成的区别于宫廷美术和文人士大夫的美术。

民间美术是广大劳动人民对于美的追求和创造,是一种生产者艺术。它和原始社会美术有着深刻的渊源,在产生、发展以及艺术特点、范围与规律上,都存在着某种相似性质。[1]民间美术具有和原始美术相同的艺术实用性和审美共存等特点,许多民间美术还保留了原始美术痕迹,如现在的民间剪纸与刺绣中留有许多原始陶器中带着巫术色彩类的图腾符号。

民间美术主要是起源于古人在生活实践中,发现匀称、锋利和光洁的劳动工具特别方便与顺手,出于对实用性追求慢慢演变为对于视觉感官的愉悦感追求,并在此基础上审美逐渐发展起来。诸如在新石器时期,远古人类使用兽骨与贝壳制作项链来装饰自己和吸引异性;仰韶文化时期各种带有纹饰图案类的彩陶,既具有巫祭色彩特点,更是对视觉上对称感和色彩感的追求。

(二)民间美术的分类以及文化表现特点

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民间美术种类也在不断增多,且做工也更加细致多样化。如泥塑、蜡染、草编、竹编、剪纸、刺绣、皮影、年画、兜肚等等,这些都是从实用目的出发而创作出来的。

民间美术同时具备如下特征:原发性和乡土性,贴近生产与日常生活,用最直观艺术语言表达情感;群体性与承袭性,是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结晶,在流行方式上主要是依靠一代一代的承袭进行;民俗性与地域性,不同民族与地域艺术文化也不同,在塑造区域民族文化性格同时,又制约与影响着当地人们生活方式,如东北的皮影、陕北的剪纸等;工艺性与实用性,民间美术大多采用廉价的自然物质,例如泥土、金属、棉麻等,充分体现材质本身的纹饰、肌理及硬度等特征,同时民间美术和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进行美的创造时,最先考虑的是实用价值,如中国结最早作为绳结记数与记事的一种方式,虎头鞋最先也是要实现实用价值,然后再作为一种艺术欣赏品。[2]由此可以看出民间美术实用性特征取决于百姓的生命原则,它是物质和精神、实用和审美的统一体。

三、民间美术色彩的表达分析

民间美术色彩表达,视知觉为表达对象,满足不同时期的人们对于生产生活实践的心理与视觉需求。它遵循着历史发展进程与社会观念演变,针对用色方面不断深入探寻,从而使得民间美术既遵循色彩背后的文化特质,且充分展现出色彩象征意义以及寓意。视觉美感是十分重要的艺术表现因素,通过分析民间美术的生活实用性和精神追求特点,可以发现民间美术色彩表达上具备下列特征:

首先,色彩表现为激发人类的联想以刺激人类的情感体验。例如红色,红色可以使人联想到红心、炽热火焰等,进而激发人的兴奋、热情等情感;绿色则会让人联想起草、树之类,使人体验生命蓬勃向上、生生不息等情感。

其次,色彩表现的协调原则上。民间美术色彩中并非是单一的,只有将多种色彩完美的搭配和协调起来,才可以呈现出最完美的民间美术作品。例如古代的绘画作品,通常采用软色来对妇女与书生进行绘制,色调表现为软弱无力,以表现人物的清丽与娟秀,然而这种方法缺乏与硬质色调配合,从而导致人物表达上不够传神。然而后期绘画作品中,在人物袖口及领口处适当添加了少许墨色,从而呈现出惟妙惟肖的效果。

最后,民间美术作品采用对比性色彩呈现方式。[3]色彩对比性通常包括明暗、色调等。低沉色调会造成人的压抑心理效果与视觉感受,而明艳色调会给人兴奋的体验。曾经有人说道:一幅画的绘制就好比在造一栋房子,需要搭配几扇天窗。这就像是在低沉色调中添加入色彩明艳色调,从而使整个民间美术作品充分展现出其应有的生命力。

四、民间美术产品的色彩表现功能分析

(一)民间美术色彩的审美功能分析

随着人们的审美观念不断渗透和提升,当前民间美术逐渐表现为对人们审美观念的迎合及发扬。民间美术色彩表现在遵照传统观念的基础上,既要追求视觉意匠,又重视色彩视觉心理效果,在民间美术作品中,色彩首先是发挥了装饰。

色彩可以表现情感,但是色彩情感体验主要是依赖于联想得出。例如红色带给人热烈、红火、振奋等心理体验,既象征吉祥如意,还可以引起人们视觉动感。在我国,无论是喜庆节假日还是新婚寿宴,红色都是作为现场布置的主色调,这正是美术作品的色彩所带给人的心理反应与视觉影响。

最广为流传的是节庆、婚嫁、祭祀等活动中的色彩展示,一般是要么鲜明浓烈、色彩艳丽,要么暗淡无华。如在民间年画上,大多是运用大红大绿以起到喜庆和愉悦的效果;在清代建筑中,主要是以蓝、白、红、绿、金等多种色彩的巧妙搭配,展现出富丽堂皇的视觉效果。

同时,民间美术讲求色彩的明暗对比,既讲究色彩明度对比,也讲究色彩冷暖以及色相、面积等搭配对比。明度对比可以使整个画面展现出疏朗透气以及色调清新等特点,而色彩冷暖以及面积大小等搭配和对比,可以展现出绚丽、丰富以及热闹红火等气氛。[4]因此,民间画家选用重颜色时,通常会在画面中加上几块白色或其他比较亮的色彩,以形成鲜明的明暗对比。

例如,曾经有位画家于冬天赏雪时,虽然感觉天气很寒冷,然而心里却很热乎,为了将自己的切身感受给表达出来,他利用了自然界中雪景冷灰色调进行绘制,画出来后整体给人冷冰冰感觉。后来他尝试将雪改换成朱红彩,欢快热烈的气氛呼之欲出。

(二)民间美术作品中色彩象征分析

所谓象征,指的是体现、表示及代表某类或某种事物的一种实体或者符号等。在民间美术作品中,色彩象征历史悠久,华夏民族最具代表性、最古老的色彩象征为“五色观”,也就是红色、青色、黄色、黑色和白色,民间美术作品制作者们一般是利用突出表现某一色彩以表达特定象征意义。

如大红象征着喜庆婚嫁与节庆、白色象征着悲怆丧礼、蓝色象征着广阔的天空与海洋、绿色象征着生命的生生不息……丰富的色彩差异,在民间美术作品中起着不同的象征作用,它可以帮助人们把对生命、人生以及生活的感悟通过美术作品充分展示出来,在这种展示中,色彩起着关键的作用。

(三)民间美术作品的色彩情绪表现功能

从心理学的研究实践可以发现,色彩有利于调动人类情绪与情感。同样,不同色彩也可以表达出民间美术作品创作者不同的情绪与心态。如可以通过对绿色的选用,展现作者心中的平静与安宁,选用蓝色则展现出作者的刚毅与沉稳的性格特点,而选用橙色则可以展现出作者充满活力、积极热情的个性等。

五、民间美术作品的文化意义分析

(一)有助于弘扬与发展优良的传统文化

民间美术是广大劳动者为满足自身和社会生活的需要所创造出来的艺术结晶,因其独有的文化内涵以及艺术形态,代表了中华民族文化群体中最本原的美学观、宇宙观以及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质。作品中所蕴涵的真善美,有益于净化人们心灵,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并且在无形中带给人们生活与创作态度上积极向上的影响。

弘扬民间美术作品有助于丰富人们情感,陶冶人们情操,同时作为最重要的教育协作因素,有助于促进人类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很多教育学家致力于把民族传统的东西引入到现代的美术课堂中,以避免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出现侧重技巧以及操作程式、忽略审美观对于学生的精神层面启迪和陶冶等弊端。

传统民族文化是进行美术创作以及美术教育的珍贵资源,通过将传统文化转化成丰富多彩的美术资源,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与掌握祖国传统的文化内涵,并拓展学生视野,实现中国特色民间美术目的。

林风眠曾经说过,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必然是以固有文化作为基础,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在每个时代中都有充满时代感特征的作品创造。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应当从传统文化里去挖掘美术文化教育的资源,通过对我国的民间美术采取创造性转化方式,从而形成既具备时代内涵,同时不失中国传统底蕴现代美术的文化建构。

(二)有助于开拓一个民族的创造性思维

民间美术有助于开拓人们的创造性思维,使人变得更有创造力。一些美术院校通过聘请当地著名的民间艺人传授其所运用的色彩、造型以及花纹等独具特色的创造技巧,有利于刺激学生视觉感官,增强学生观察事物时的敏锐性与理解性,并提高学生整体感知以及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实现自身审美情操的成熟与丰富,充分激发出想象力与创造潜力。

(三)有利于弘扬本土文化

民间美术既是美术基础,也是艺术源泉。而优秀的艺术都是根植在自己生长的土壤里,只有充分认清找到自己的根所在,并从本质上认识到传统文化与本土文化的重要性,才可以弘扬与传承民族艺术。当前一些青年艺术家盲目崇尚国外一些美术主义和样式,而不知道只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才可以创造高品位的美术作品。因此,要充分吸收民间美术营养,将民间美术蕴涵的民族文化精神完美地融入到现代艺术中,从而创作出满足当前时代需求的艺术作品。

六、结语

纵观全文,可以发现,民间美术带有强烈的本民族特色,是千百年以来,广大劳动人民的集体意识与劳动结晶。民间美术发源于生活实践,并服务于现实生活这样一种文化表现方式,在文化内涵以及艺术魅力上始终体现着创造者的情感气质、群体意识和风俗习惯,是一种为生活实践而创造出来的艺术。

参考文献

[1] 丁文静。对当代中国民间美术的认识和思考[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8(01):41-47.

[2] 李芳。论中国民间美术的传承发展[J].赤峰学院学报,2010(01):140-141.

[3] 刘珂。浅析户县农民画中色彩选择的艺术性[J].大舞台,2011(5):116-117.

与美同行征文【第三篇】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的传统文化精神、传统民族思想以及意识形态等都对传统美学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各种思想文化的交叉影响下,我国的传统美学思想形成了以下三种典型的美学色彩观,即儒家五行色彩观、道家黑白色彩观、佛家美术色彩观。

(一)儒家五行色彩观

传统美学思想中的五行色彩体系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尚书》里就有记载黄、白、赤、青、黑,受之于儒家,起于儒家,后言施于缯帛也。在五行色彩观中,赤对应火,代表了吉祥喜庆之意;黄对应土,代表了至高无上;青对应木,代表生机和活力;黑对应水,代表万事之源;白对应金,代表了执着与坚韧。阴阳五行说将五行同五色相配属,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为了维护儒家所倡导的尊卑有序的封建等级观念,五色是正色,而五色之外的其他色彩为间色,被贬称为卑贱之色。总之,由五行说转变而来的这种五行色彩观赋予了传统色彩特殊的情感和思想理念。

(二)道家黑白色彩观

不同于儒家,道家所追求的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淡泊无为和清心寡欲,其在色彩上也比较追求简约的黑白两色:白表示的是无色、无形;黑表现的是有有色、有形。黑与白是产生其他色的基础和源头,黑与白的结合也就是有与无的结合。道家的黑白色彩观在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应用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宣纸为白,墨色为黑,黑白相调,从而表现出一种简约平静的美学效果。总之,道家的黑白色彩观虽然简淡,但其在中国传统美学色彩观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三)佛教美术色彩观

相比于五行色彩观和黑白色彩观,佛教美术色彩观就变得复杂多了,其不再单单注重单色的使用,而是开始追求混色。佛教在不同的发展和大融合的进程中也表现出了不同的用色特征,如在盛唐时极力推崇朱砂红色、青绿色;中唐时期盛行土色、土红、赤石色;宋元时期的墨绿、砖红等。虽然各个时期的代表色彩不同,但是其都追求佛教中的和的理念,将不同的单色进行调色进而产生新的混色。佛教美术色彩观完善了我国传统美学色彩观,现代我们使用的好多色彩都是源于佛教美术色彩观的和的造色理念。

因此,中国传统的美学色彩可以为现代平面设计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素材和创作理念,将这种丰富的传统美学观念应用到平面设计中,将会促使我国的平面设计产生质的飞跃。

二、我国传统美学色彩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在现代平面设计中,传统美学色彩已经成为了其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本文就从传统美学色彩的象征性、装饰性、程式化特征几方面出发对其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的剖析。

(一)我国传统美学色彩的象征性特征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在我国传统美学色彩常被用来表现现实生活和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某些事物,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给受众带来了不同的心理体验,色彩也因此被人类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成为一种象征性的符号。传统美学色彩的象征性意义早在古代就被人们应用到了艺术创作中,发展到现在,这种象征性意义已经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得到了广泛、深入的应用。而不同的美学色彩象征着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地位身份、性格特征等,因此设计师在进行现代平面设计时要根据目标群体的信息需求、文化背景和生活品味来选取与之相符的色彩作为平面设计的主题色彩,这样才能提升平面作品的吸引力,加深受众对该平面作品的印象。例如,黑白两色在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中象征着万物之源,象征着阴阳互补的哲学观。太极图的设计就是汲取了黑白两色的这种象征性意义,整个设计采用黑白两种色彩,用黑白这两种极色的对比来象征我国古老的哲学思想和宇宙意识,是我国传统元素中典型的符号之一。其中的白色代表光的颜色,象征着世间万物的本源;黑色代表光的隐灭,象征着全无,这种黑白两色的对比的形式共同象征着阴阳互补有无相生对立统一物极必反的哲学辩证观。

(二)我国传统美学色彩的装饰性效果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我国传统美学色彩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除了形成了观念性、文化性的特征之外,还具有鲜明的装饰性特征,体现在具体的平面设计作品中就是色彩要适宜,既要符合设计主体的形象特征和主观意图,又要符合受众的审美偏好,要具有一定的美学特征,从而起到美化、装饰的作用。我国传统美学色彩的装饰性特征主要表现为色彩对比鲜明、色彩纯度和明度较高、色彩较为简约等,将中国传统色彩应用在现代平面设计中,不仅可以充分表现出色彩的装饰性效果,还可以让平面设计作品表现出浓郁的传统文化韵味。可以说,传统美学色彩的这种装饰性效果对现代平面设计的色彩运用具有很大的提示作用。以日本著名的设计大师杉浦康平设计的京剧海报为例,该海报大量采用黄色和黑色两种颜色,黄色的京剧服饰和黑色的背景相互搭配使用,具有强烈的对比效果,虽然这张海报用色单纯简练,但是这种极具装饰性效果的色彩拥有强烈的视觉表现力,不仅突出了该海报的宣传主题,还在社会大众心理产生了共鸣。此外,传统美学色彩的装饰性效果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应用也比较广泛,许多书籍正是借助封面的装饰性来吸引受众注意力、提高销售量的。

(三)我国传统美学色彩的程式化特征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与美同行征文【第四篇】

关键词巫文化艺术;内涵;象征意义;审美特征;装饰性

远古巫文化时代点燃了人类文明,是人类童年精神与智慧的启蒙、觉醒时代。[1] 巫文化则是远古人类在繁衍生息中,创造的一种适应并改造自然的原始图腾崇拜文化。巫文化时期,人类已开始欣赏客观世界的形态之美;观察四季变化,欣赏自然界的物象与色彩的美丽,并且用各种技术与材料将这种感觉到的美融合为一件件奇妙的艺术品,并借助想像和创造的绘画、雕塑形象来完成自己的意志。从目前我国出土的史前文物来看,那些稚拙的艺术品都闪耀着远古人类智慧与勤劳之光,在一些洞窟壁画上,那些质朴、单纯的图像描述了远古的动人故事;一些由陶土烧制、并镶嵌着宝石的神灵头像暗示了祖先们敬神的虔诚;还有那些有着美妙装饰图案的器皿,也展现了祖先们热切表现世间美丽的心。从大量岩画、陶器中,我们看出了祖先们的非凡智慧、勤劳和想象力,他们为巫文化艺术赋予了丰富多彩的内涵和精神意义,其作品也展现出了独特的审美特征与品格。

一。 巫文化艺术的丰富内涵

巫文化艺术包容了丰富的内涵,它是人们的多种意识和诸种日常经验的交织体,传载了祖先们的精神追求与生活体验。

巫文化时期,人类有着强烈的崇神观念,他们通过巫术、图腾崇拜、生殖崇拜,将原始本能和超自然世界的各种意象以独特的方式融合,形成一种古老的象征语言。这种象征语言具有两重意义,即物象本身的意义和它隐喻的观念意义,在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造型上表现出来的通常为物象自身和超越物象之上的幻象。祖先们在两者之间不会作出根本的区别,因此象征形象实际上是想象力把对原始人生存或精神有价值的幻象转化成为形象。这些形象便体现出了巫文化艺术的强烈象征意义。

远古人类通过生活,对劳动、生产等有了感悟与经验,并且也对自身性情的培养也有一定发展与经验,这些都构成了日常经验,于是祖先们便将日常生活的涵义通过摹仿性造型复制出来,例如,岩画中的狩猎、祭祀和舞蹈图等都是他们的生活写照。子孙后代们通过对这些语言和符号的解读便能在继承“图像”的同时,又能传承各种日常经验,于是远古文化更得以积累与发展。

在日常生活当中,祖先们已有了天象、气候的观察和对大事件的记录行为。伴随这种行为,一种实用性的图像和符号已产生,这种符号被祖先们广泛地应用在巫术世界和日常生活世界中。祖先们通常将象征性语言与描述性语言结合为一体,他们用“物候历法”来记载对天象的观察经验,他们通过记事图画,将自己从事社会生活的经验记录在岩画之上,随着岩画记事功能的愈趋复杂化,这种抽象符号逐渐由图案转化为文字。这些美丽的图案与神秘文字无不展示出了巫文化艺术之丰富而瑰丽的内涵。

二。巫文化艺术的审美特征

从远古出土文物的造型、装饰纹样和图案中,我们能够解读出巫文化艺术所特有的审美特征。写实性和模仿性便是特征之一,祖先们在摹仿意识的引导下,找到了模拟自然物象的方法,他们以特有的认识和行为方式进行着创造活动,形象真实感是他们试图达到的一个审美标准。但他们并不满足于完全对对象模仿的造型方式,如苏珊·朗格所说:“模仿虽然是忠实于他所见的东西,但它绝不是一种平常意义上的描写,它是建立在表现基础上的。”[2]他们往往会用特定的情绪与视觉形象真实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造型。

从出土文物的几何抽象图案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巫文化艺术的装饰性审美特征。祖先们运用几何形象将繁杂、多变的感觉世界都规范到一个理性秩序的范式中。这些带有秩序感的装饰形象与结构不受制于客观世界,意味着装饰性审美特征的成熟。而且这种抽象造型图式与方法还形成了与对象客观属性无关的新装饰形象。这便意味着,祖先们在面对繁复的外界自然,体味若干感觉时,终于能以自由的方式融入自己的程式中,形式已离开了客观对象,自由成为创作精神。

在秩序性的装饰图案中,我们还能感受出美妙的韵律与节奏。祖先通过劳动实践和对客体自然属性的认识,总结出客体规律,并对客体抽象性质有所认识、归纳。例如:韵律、节奏、和谐、平衡、圆的流畅和方形的阳刚等抽象的性质都是随着对客体规律的认识逐渐获得的。韵律和节奏美在巫文化艺术中有纯化作用,形式审美成为主体,从大量出土雕塑中,我们还可以看到雕塑韵律的具体形态,首先,原始雕塑韵律美的最基本形态来自于整体造型结构的节奏感,其次它还来自于雕塑自身三维空间造型特性,其立体造型与平面装饰之间构成的转换又形成了韵律美的另一种形态。

巫文化艺术还有另一种特殊的审美品格,即通过综合多种形象,表现超现实的神秘世界,形成幻想、虚幻性审美特征。祖先们通常把不同自然形体在特定的意义中组合,虽然局部表现形态是客观的,但新的综合体已超越了各形体的自然属性。其表现形式一般分为:人兽同体、兽禽同体、不同兽类同体等。这类形象的审美意义是,它们在象征性内涵的驱使下,组合为具有幻想性、超自然性的形体。又如苏珊·朗格所说:“作为完全独立完整的体系。无论是二维还是三维,均可以在它可能的各个方面上延续,有着无限的可塑性。”[3]

祖先的原始宇宙观、生存方式和思维中的情感特征形成了一种本质力量,这种本质力量促成了巫文化艺术审美本质的形成。正如马林诺夫斯基所说:“巫术就是纯粹用主观意向、语言行为而宣泄了强烈情感的经验。”[4]祖先在艺术创造中,情感引导他们区分不同对象的造型特征,又使造型符号形成相交融的关系,在以情感为目的的前提下,祖先对形象的塑造进行着自由而有规律的创造,在这创造之中,巫文化艺术的独特结构和基质便不断形成。

参考文献

[1]重庆远古巫文化学会。 礼巫盛典[M]重庆出版社,

[2]苏珊·朗格。 艺术问题[M]纽约。

48 31175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