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实用』
【引导】优质的范文往往能节省您大量的写作时间,让您的办公学习游刃有余,以下是由阿拉题库网友分享的“读书笔记『实用』”优秀范例,供您学习参考所有,轻松搞定再也不用加班熬夜了,希望下面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
读书笔记【第一篇】
房龙的《宽容》,初读起来以为是讲述历史的小说,再读一遍,又觉得像是哲学理论书籍,可是它的封面上却赫然写着文学名著的标签。不管如何,他是一本人文社科类图书。读人文社科类图书的特点是可以很随意,发散思维强,一本书的阅读会引发相关若干书籍的阅读欲望,但也有一个限制条件,如果没有比较丰富的人文学科知识背景,许多书根本读不懂。
《宽容》中的大多数章节谈论宗教的影响,着眼点放在了西方主流历史上,对于中国历史,似乎不是那么回事,中世纪欧洲有宗教统治,由此产生了许多悲惨的事,人类总是相互折磨对抗难以宽容,看到房龙的客观冷静描述,才明了历史上发生的许多事实是多么残酷冷血,而今日的文明进步则比往日有了多么大的质的提升。
书中描绘了宗教在历史上的许多罪恶,反讽的是宗教创立之初,其实正宣扬为了人们的救赎,为了底层人民的幸福,谁知最终自己却成为了专制的代名词,宗教所宣扬的自由、创立宗教王国的幻想成了工具,成了统治人的借口,阅读这本书,让我能从更深入的'本质中反思许多社会现象,用更加长远的目光去看待历史,看待当下发生的许多事,以史为鉴,今日的各种纷扰是如此的琐屑。
书名《宽容》描述的却是种种的不宽容,作者还是比较坚定的乐观主义,他坚信未来,宽容一定会实现,也许是千年,也许是10万年之后。
反思一下,宽容的态度何尝不是我们所缺乏的?处于变化中的孩子往往通过各种错误来成长,可是我们大人却往往对他们一丁点的缺点也不能宽容。
宽容看似容易简单,实则太难!
二十世纪人类的两次世界大战,近代各种种族仇恨屠杀,想起看过的一部电影《野兽良民》也叫《美国x档案》,人类真正成为宽容的那一天,真的离我们很遥远。
作为教育者,读了此书当有所反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同事以及身边的社会。
宽容的背后是自信、无私和勤奋,我们追寻的目标应该是这三者,我们只有做到这些要求,方能真正拥有宽容之心!
读书笔记【第二篇】
持续的加班,没有昼夜,没有周末。每到月末大家拿着日渐丰腴的荷包时,人人都笑逐颜开。一月,两月;一年,两年;大家开始吐槽加班太多了。忙的都没有时间去消费,挣太多钱有什么乐趣。
可为什么要加班呢?除了保证公司的业务正常开展意外,一个现实而深刻的问题就是穷。只有工作加班,才能挣到更多的钱,才能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工作与生活中充满了太多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当你没有足够的财力与时间时,诗与远方也就是某次饭后的谈资罢了。
自己就正处于一个尴尬的年岁,上有老下有小。问我啥稀缺,时间不够用,钱也不够花,精力也常常透支。这些常常感觉稀缺的东西,在现实生活中就是明晃晃的负担呀。男人累不累,看看自己身后的队伍就知晓了。
昨天二宝生病发烧,到今天还在持续发热。看着还未学语的二宝翻来覆去的难受劲,我心急如焚。搂着哭,抱着也闹,使劲十八般武艺,小姑娘也爱理不理。
怎么办?此时大脑里想这想哪,恨不得一下子有个灵丹妙药出现。这时,谁与我说话,都听不见。急呀,爱子心切,一切的一切都没有让二宝好起来更让我专注,让我焦急。
当还在上班的孩子妈打来电话问长问短时,我的心情更加烦躁,感觉那时所有的外来信息就是添乱,就是帮倒忙。恨不得直接把电话挂掉,也听不进去她说的话。
现实的.千头万绪,就是洪水猛兽一样,让自己的思维乱作一团。正如书中所说,当我们高度集中在某件事上时,对于其他事,你会表现出愚钝、还会有智商降低的迹象,还失去对自己情绪的控制力。
在重重压力或突如其来的负担面前,我们会一下子变了一个人,变得犹豫不决,变得胆小甚微。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就需要我们平常有意识地去训练自己,适当地制造一些压力,给自己不定时的考验。
知道了现实的骨感,训练穷则思变的能力,从而去实现更加丰满的理想。你所经历的苦与痛,从长远来看就是财富积累的基础,坚定走下去。
读书笔记【第三篇】
《回家》这篇课文记叙了一个叫海子的人,少年时代无论怎样也要回家,但中年当上警察后却因公务繁忙很少的回家,后来在处理一起案件中光荣牺牲的事,赞扬了海子爱岗敬业、爱国爱家、“为大家舍小家”的高尚品质,使人深受感动。
海子一共3次回家,一次是坐车回家,一次是跑步回家,一次是没有穿鞋就跑回家。
一天爹对海子说:“海子,你……以后不到过节或放长假就不要回来了。”
因为海子家里没有钱,所以他们让海子少会家,为家里省点钱。
第2次回家,海子突然回来,“爹、娘,你们别不高兴,我没做车,我是跑着回来的。”
这说明了海子非常想回家,应为家非常温暖。他喜欢回家。回家热热闹闹、高高兴兴的,多幸福了。
在我的`生活中就有这种事,我邻居家有一个女儿在市一中上的,每天晚上放学很晚,每天坐公共汽车会家,昨天她妈妈生日,她用坐公共汽车省下来的钱,给妈妈买了个礼物,她妈妈很开心。
一后我也要对亲人好一些。
长大了一定要长回家看看。
不让爸爸、妈妈孤单。
读书笔记【第四篇】
既然我们可以有这么多朋友,那么朋友有没有种类之分呢?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可视为开放与包容,“同”可视为封闭与单一。从人际交往来说,“和”指与不同类型的人交往,“同”是指只与气息相投的人交朋友。不同类型指得又是什么呢?我觉得“朋友”这个词事实上很难定义,在很多场合,“朋友”只是“有用的熟人”的代名词。勉强加以分类,可以以一个个体为中心,从他的主观角度出发,以工具性目的和价值或情感认同性目的各自所占比例为尺度,画圈。围绕个体最紧的是主要以纯粹价值认同为纽带的朋友,越外围的朋友,工具性越重。
当然,所谓工具性和认同性只是为了划分方便,在实际中,两者搀杂在一起,很难一刀切。不过,也会有极端情况,如果我们对于一个人毫无感情可言,与他相交只剩利用价值了,我想我们即使称之为朋友,其内涵也变味儿了。这还仅仅是主观的划分,读书笔记客观的现实生活常常让我们与工具性朋友保持最密切的关系,而认同性朋友可能一年也见不了几次面,但两个人的心还是相通的,客观不能,主观也无须见面。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可能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但是这种划分仍不严密,只考虑了常态、共时的情况。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都会结交上述两种朋友。有的朋友相伴一生,有的朋友只解燃眉之急,有的朋友只在人生旅途中同路一段。最值得珍惜的.是老朋友,最难忘的是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出现的,又不能永远在一起的朋友。这虽然是人生憾事,话又说回来,我们也不必刻意去保持联系。因为情感的相投、价值的认同往往只在某一情境、某一机缘下才产生。执着地追求全面的了解可能会使刹那的美感烟消云散。所谓距离产生美,我和他不可能在每一方面都取得一种和谐,该散就散,回忆有时更加美好。
所以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子罕)再进一步说,如果我们能欣赏他人异于己的地方,那和他们交朋友也不是件困难的事。这一点与认同感并不矛盾。接受甚至欣赏异己,便意味着从反面认同了对方的“异”,从“异”中求得了“同”,达到“和合”的境界。这或许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的基础。
读书笔记【第五篇】
《童年》就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小说,其他两部小说分别是《在人间》和《我的大学》。
《童年》讲述的是阿廖沙,阿廖沙是高尔基的乳名,他从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小说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再现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后来外祖父开家染坊,可是随着家业的衰落,外祖父开始变得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而且他还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有一次阿列克谢因为染坏一匹布,竟被外祖父打得昏死过去,幼小的阿廖沙也曾被他用树枝抽得失去知觉。而且外祖父还私下放,甚至怂恿他的.帮工们去当小偷偷东西。两个舅舅也是粗野、自私的市侩,整日为争夺家产争吵斗殴,疯狂虐自己的妻子。在这样一个弥漫着残暴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阿廖沙过早地体会到人间的痛苦和丑恶。
就算是在这样一个可怕的环境里,阿廖沙也不缺乏温暖与光明。这就是以外祖母为代表的另外一些人,另外一种生活,另外一种灿烂的生活。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她如一盏明灯,照亮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灵。
她还经常讲一些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民间故事给阿廖沙听,她对阿廖沙的影响,正如高尔基后来写的那样:“在她没有来之前,我就像每天都躲在黑暗里睡觉一样,但是外祖母的出现,把我给叫醒,而且把我领到向往光明的地方……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滋润我,使我充满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另外,还有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现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都给过阿廖沙以力量和支持,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敢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读书笔记【第六篇】
在今天下午的阅读课上,语文老师重点向我们推荐了一本好书——《十万个为什么》。到了阅览室,我迫不及待地找到了《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细细地读了起来。
读了《十万个为什么》我明白了,我们身边有许多不知道的事情等待我们去观察和思考,我们生活中也少不了各方面的常识,如为什么要多吃水果、狗为什么会对陌生人叫、为什么刷牙时会出血等等。总之,《十万个为什么》是一本好书,它让我认识到世界是那么丰富多彩,知识是那么的.有趣;它让我知道了科学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
读书笔记【第七篇】
要说我最喜欢的动漫人物,一定有一个佐为。穿越千年的执着于自己喜爱的围棋的灵魂。
有一个灵魂,寂寞地在世上徘徊千年,挟一点怨念,灵智不灭,口口声声不是复仇,而是再单纯不过的执念——我想下棋。
于是我们也都以为那就是他存在的原因,漂泊在世上,寻找可以看到他的人,然后,再一次下棋。
从秀策,到小光。
我们看着那个一点都不恐怖的怨灵跳着闹着要下棋,为一点小事吵嘴,小孩子一样天真执着,看着小光从围棋的毫无兴趣到渐渐入迷,看着佐为的独角戏变成两个人你来我往的热闹,看着那外行的拈棋手势变成干脆利落的落子……那时的佐为不觉得死了有什么不好,我们也不觉得他与活着的人有什么不同。
然而到底是不一样的。
活在现实世界的光,要用自己的脚去走,踏踏实实一步一步。佐为当然是很重要很重要,但是比起一直在身后的幽灵,跑在前面的同伴来自现实的对手,似乎更加重要。
“佐为的时间多的是,不用和我抢吧?回家后我再陪你下。”
带着现代孩子特有的自我中心,与不体贴,小光直径向前,不回头,没有看到那个一直一直紧跟在他身后的身影第一次停住脚步,茫然而立。
——小光,你,不打算让我和其他的人下棋了吗?
外面的世界那么大,但是能看到我、听到我、证明我存在的,却只有你啊……如果连你都无视我,那我真的还存在吗?
不过没有关系,已经存在了一千年的灵魂当然会继续存在下去,因为他是不可能觉得下棋下够的啊,所以应该没有关系的吧?于是佐为仍然抬脚追了上去,一如既往地反复确定着:“回家一定要和我下棋啊”。
生与死,拉开的界限那样大,进藤光一直向前,塔矢亮一直向前,个子长高声音低沉棋艺成熟,只有佐为的时光,静止在千年前的那个瞬间。那一刻,他才明白,自己与生者的差别。
不过,既然还能下棋,还能和高手对弈,那么就无所谓……吧?
直到小光在尘埃落定的佐为VS名人战后,石破天惊地敲下回天的一子,黑暗中光从天而降,停止的时光沙漏再一次开始流逝,那个停驻世间千年的灵魂恍然大悟:原来千年的漂泊,只是神想看这一手棋吧?在神之一手的剧本上,秀策的存在是为了佐为,佐为的存在却是为了进藤光。
剩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小光当然重视佐为,他引他走入围棋世界,他给他惹出各种麻烦,亦父亦兄亦师亦友,不论什么时候回头,他都在身后淡定的微笑。自从在阁楼上第一次触摸那染血的棋盘,就再也没有感受过什么是寂寞。
把整个暑假花在上网下棋,毫不胆怯地和大人冲突,让出作为职业棋手重要的初战,冒着被怀疑被斥责的危险说服塔矢名人进行网络战,……他可以为他做很多事。但是他只是个孩子,不知道世间有无法用语言述说的苦痛与别离。于是忽略了佐为一次次反常与欲言又止。
越来越任性地着急想下棋,棋盘上淡化得接近于消失的血迹,过于郑重地微笑着说“谢谢”——因为以为那个人一直都会在,所以半睡半醒地睁开眼,空荡荡的屋子才那样惊心动魄。
看的人明白,那个幽雅的身影是不会再回来了,但是失去的'人却不会知道——或者不愿意相信,棋苑、阁楼、秀策墓,小光茫然的寻找,直到看着秀策棋谱在雨中流泪:因为秀策知道佐为是多么伟大的棋手,所以心甘情愿地让他下,只有我这个自以为是的笨蛋才会和他抢……再也不下棋了,只要自己不下棋的话,早晚有一天佐为会回来的!
一个月,两个月,半年……他顽固地回避着围棋的一切,一点点心死若灰,那个灵魂,连梦都不入。到头来,唯一能追寻他、唯一能回忆他的地方,竟还是只有那个黑与白的世界。
有人说人生最大的痛苦是失去,而那么多失去中,最痛苦的又是失去本来以为永远不会失去的东西,背着不会消失的伤痕,那个孩子还要一步一步向前走,抱着那么微乎其微的期望,在又幸福又痛苦的围棋世界。也许当走到那个世界顶峰的时候,那个身影又会突然出现在身后,微微笑着说一句:“小光,来下棋啊。”
而在那之前,思念的时候,就下棋吧。
读书笔记【第八篇】
一直认为写读书笔记是一件特别私密的事情,阅读本身就是挺私密的事情,而把阅读的所思所想呈现出来,就是精神层面的赤裸相见,常常会让我却步。然而,若不以文字呈现,这一滴思索的点滴就将掉落在时间的长河中,再也找不见了。最近两年越来越发现,电子时代的所有图片视频资料再怎么生动,依旧敌不过文字的力量,唯有文字能重现当时的心路历程,也唯有文字能见证自我成长。
想到要看毛姆的《刀锋》是因为王潇的新书《时间看的见》P15的一个注解:“人性不仅存在于学术理论研究里,在文学里也能找到。毛姆被认为是最了解人性的作家之一。在《刀锋》中,他创造了两个探究人性深处的文学形象…” 你看,一本优秀的书,可以带出一串书单,这也就是为什么喜爱阅读之人的书单越来越长。。
虚构类的文学作品的故事打动每个人的点都不一样,每一个人在故事中看到的共鸣和投射也不一样,这是虚构类作品的魅力所在:它没有标准答案。从故事性来说,《刀锋》并不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讲了美国上个世纪20年代一个上层中产阶级的家庭的社交,婚姻,生活。有趣的是毛姆塑造的几个人物很有看头:除了主角莱雷,一堆配角艾略特,伊莎贝尔,苏珊,索菲,都是很有戏剧冲突的很好看的,看书过程中一直在脑补他们在争着艾美奖最佳配角。。
《刀锋》中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是20世纪初西方社会物质至上的享乐主义生活,是那些“俗不可耐”的人物的生活。却也是100年以后的我们当今的生活。看着艾略特的毕生都在不停的宴会社交中度过临死还紧握着宴会请帖;看着伊莎贝尔为了舒适的物质生活放弃了深爱的莱雷,却使计阻碍他结婚;在看到苏珊为了生活辗转于不同画家情人之间,最后以画家名义嫁给富商;看到苏菲经历生活变故自暴自弃堕落终于求得一死。。。一幕一幕放到今天的社会依旧毫不违和。
而莱雷呢?在一群俗人之中,他寻找上帝的精神之旅显得格格不入到有点尴尬。而正是这样的莱雷,在经历了离家出走,解除婚约,放弃家庭,出世,再入世,走完了个人的解脱之道。也许这条朝圣的道路并不纯粹(关于个人解脱的书籍,推荐一行禅师的《故道白云》,黑塞的《悉达多》,两本从不同角度记录了佛陀传记,在我几次经历人生重大挫折的时候这两本书给与我了很大的精神力量),但莱雷的这条路由于大环境的衬托显得更加的艰险。对于宗教与哲学的学习并没有帮助莱雷找到上帝,帮助莱雷的是他的多年游历以及不间断的独立思考,他最终完成了精神上的自我完善,并且在今后的`日子中将以此践行生活。
每一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局限中,只要你觉得真心快乐,追求物质享受并没有什么问题(伊莎贝拉的生活应该是很多人的范本);但若是你觉得哪儿有点不对劲,或者并不觉得真心幸福,那可能应该再多想一想,究竟什么是最重要的。好友的死亡让莱雷开始走上了寻求人生意义的道路,“死亡是生命中的一次真正重大的机会”,只有当一个人真正意识到生命终将走向死亡的时候,才能开始去真正思考生命的意义。
我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做不到放弃世俗生活去找寻精神世界的真谛,也完全没有必要。但,我们可以不在乎别人的眼光,而去追寻似乎比较奇怪的东西,只要觉得这是我们有限生命中重要的东西,是我们愿意写在墓志铭上的东西,并且以我们的生活状态去影响其他人。“剃刀锋利,越之不易;智者有云,得渡人稀”,愿我们所有人都能够时刻向死而生。
上一篇:『精挑』海底两万里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