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主题教育四下基层心得体会范文范例【推荐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主题教育四下基层心得体会【第一篇】

调查研究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措施,也是走近基层、改进工作、推动发展的必要手段。领导干部下基层、听民声、解难题,“目标、感情、智慧、责任”这“四件宝贝”必不可少,必须随身携带。

目标是一个前进的动力,带着目标下基层,领导干部要求真务实知实情。当前,有些领导干部下基层表面上看是带着课题、带着任务的,然而真正到了基层之后就急于求成,希望尽快拿出调研的成果、解决问题的办法,具体表现为听取汇报不专心、座谈了解不耐心、个别谈心不用心,直接导致时间过去了,还浮在面上。其实,带着目标下基层体现的不仅是对待工作的认真态度,映衬出的更是一种求真务实的作风。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前期准备的上篇文章做不好,过程实施以及事后决策的下篇文章会跑偏。因此,作为领导干部下基层之前要有提前筹划和准备,尽可能形成一套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方案计划,做到不打无准备之仗,防止变下基层为“吓”基层。

感情是一个巨大的力量,带着感情下基层,领导干部要真情实意暖民心。从长期的生活中我们体会到,人的感情是一种无形的、潜在的巨大力量,是人与人之间密切关系的黏合剂。领导干部和基层干部群众本身也是一个集体,理应是充满感情的。现在少数领导干部从基层来,却忘了经常回“家”看看,因工作安排“被迫”下基层之后,由于主观上“不情愿”,很容易出现有损党政机关威信的言行。带着感情下基层,就是要心系基层,永远把自己作为基层的一份子,保持好领导机关的良好形象,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倾听群众的声音,面对面指导基层开展工作,心贴心了解群众工作生活,多搞“暖心工程”,少搞“扰民工程”,让基层干部群众真正体会到温暖,体会到真正的温暖。

责任是一种珍贵的素质,带着责任下基层,领导干部要真抓实干出实绩。当前,少数领导干部下基层,往往是工作“三分钟热度”,虎头蛇尾;人走不出去,“遥控”指挥;调查深不进去,浮于表面;群众的难处视而不见,只当看客。这样的领导干部下基层,只能惹得基层埋怨、群众反感。还有部分领导干部能力素质不缺,责任心却不够,缺乏担当精神和斗争精神。领导干部下基层,要带着对基层建设的高度负责,带着对基层干部成长进步的高度关注,带着对基层群众生产生活的高度关心,真正做到人往基层跑、心往基层想、劲往基层使、钱往基层花,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尤其是基层渴望解决却无力解决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受欢迎,才能让基层干部和群众满意。

智慧是一盏通透的明灯,带着智慧下基层,领导干部要想方设法解难题。迷茫时,智慧是一盏明灯,为你点亮心灵,坚定方向;困惑时,智慧也是一盏明灯,为你解疑释惑,解决难题。领导干部指导基层,“脑袋空空”下去只能是瞎折腾、帮倒忙。现实中,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领导干部下基层,必须带着智慧下去调研,带着锦囊妙计下去指导。下基层前应全面了解所去单位的基本情况,充分利用领导机关的丰富资源,有针对性地准备一些可供基层学习借鉴的“智慧结晶”;到了基层之后要放低姿态,与基层干部群众多交流,掌握最真实的最现实的需求,能满足的现场满足,不能解决的把问题带回来,在今后工作中多给资源、多传经验、多解难题,促进基层建设持续给力。

主题教育四下基层心得体会【第二篇】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四下基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亲自倡导和大力践行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创新实践,是践行党的宗旨、矢志为民造福的重要途径。深入开展主题教育要学好用好“四下基层”这个“生动教材”,推动党员干部凝心铸魂、锤炼品格、实干担当、为民造福、改进作风。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变“政策主张”为“群众行动”,学好用好“凝聚党心民心”篇。党的方针要务求“落地生根”,党的政策要力求“开花结果”,党的理论要追求“深入人心”。“四下基层”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直达基层、直达群众的有效途径。广大党员干部要大力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作风,深入群众宣传宣讲,把“政治话语”变成“群众语言”、“理论观点”变成“朴实道理”、“理论讲解”变成“方言土话”,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活讲透,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讲清楚讲明白,解开群众思想上的“扣子”,促进党的方针政策在基层有效落实落地,让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让人民群众做到了解政策、认同干部、与党同心,从而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形成上下齐心、团结奋斗的局面。

调查研究下基层,变“群众呼声”为“政策哨声”,学好用好“科学民主决策”篇。“四下基层”是大兴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的生动示范,听民声方能解民忧、访民意方能办实事、察民情方能促发展。调查研究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四下基层”作为重要载体,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紧盯问题、扑下身子,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摸实情、集民智、理思路、出良策。聚焦在主题教育中确定的正反典型案例解剖式调研,通过座谈访谈、实地查看等方式,进行复盘剖析,解剖麻雀、举一反三,通过个别看一般、局部看整体、苗头看趋势,把问题研究得更深更透、对策提得更准更实,实现从“解剖一个满分作文网问题”到“解决一类问题”。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向人民群众“求学”、向基层干部“取经”,将高质量的调研成果及时转化为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决策部署,落地为具体措施。

信访接待下基层,变“百姓上访”为“干部下访”,学好用好“联系服务群众”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信访是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要通过信访渠道摸清群众愿望和诉求,找到工作差距和不足,举一反三,加以改进,更好为群众服务。”信访接待下基层是通过优化基层治理为民造福,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对治理模式的深刻变革,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全面提升,充分体现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人民立场、群众观点。常态化开展领导干部定期接访、定期下访、包案化解活动,在一线倾听群众呼声,真正把自己当作群众的一员、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确保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事事有回音”、群众提出的合理诉求“件件有落实”,促使党群干群关系不断密切,领导干部作风深刻转变,执政为民理念更加彰显,群众诉求有效解决,地方治理能力有效提升,长治久安基础更加扎实。

现场办公下基层,变“端坐会场”到“直奔现场”,学好用好“解决实际问题”篇。“现场办公下基层”不仅能拉近机关与基层、干部与群众的距离,更是解民忧、惠民生的重要体现。开会是部署工作、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方式,但党员干部不能搞“以会议来落实会议”那一套,要变“端坐会场”到“直奔现场”,化“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敢于直面问题,勇于担当作为,深入基层一线,紧盯发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的问题,现场研究、现场指导、现场协调,把问题解决在一线、矛盾化解在一线、工作落实在一线。要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对当下能解决的问题“稳扎稳打”、现场就办,“小步快跑”、急事急办;对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明确时限、责任到人、紧盯不放、一抓到底;对反复出现的问题深入研究、举一反三、查漏补缺、防止反弹,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主题教育四下基层心得体会【第三篇】

“四下基层”是指“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这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当年,习近平同志带领宁德党政机关干部经常深入基层,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推动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以实际行动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党员干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树立了光辉典范。

福建省大力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推动各级领导干部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到问题多、困难多、矛盾多的地方去,知民情、解民忧、办实事、促发展,“四下基层”蔚然成风,干部作风大为转变,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实践证明,“四下基层”是转变干部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法宝,是破解难题、推动发展的有效方法,是加强党的建设、做好各项工作的宝贵财富,其所蕴含的精神内涵、所体现的价值追求,在新时代彰显巨大时代价值和强大生命力。

“四下基层”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1988年刚到宁德工作,习近平同志就沉下身子到基层调研,用一个月的时间走遍闽东9县,不到两年时间基本走遍宁德所有的乡镇,全面深入地了解宁德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坚持运用唯物辩证法看待闽东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提出“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等摆脱贫困的重要理念。实践充分证明,这些重要理念和思路为宁德摆脱贫困提供了科学指引和重要遵循。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推动党员干部大兴调查研究,深入基层了解真实情况,倾听群众声音,汲取各方智慧,找出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思路办法和政策举措。

“四下基层”体现了人民至上的群众观点,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在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在基层体察百姓疾苦,坚持把以解决吃饭、穿衣、住房问题为主要内容的摆脱贫困作为工作主线,着力破解“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难题。到省里工作后,推动实施“造福工程”、连家船民上岸等,千方百计帮助宁德群众挪穷窝、拔穷根。实践充分证明,这些思路和举措暖人心、接地气、受欢迎,增进了宁德人民福祉,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四下基层”体现了解决矛盾的问题导向,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1988年12月20日,习近平同志在霞浦县委党校参加首次“地县领导接待群众来访日”活动,受理各种问题86件,其中12件当场答复解决,其余问题要求相关部门在一个月内处理完毕。当年,习近平同志跋山涉水、披荆斩棘,三进下党访贫问苦、现场办公,协调解决下党村公路和水电建设、下屏峰村灾后重建等问题。实践充分证明,这些思路和举措有效推动了问题解决和经济发展。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发扬担当精神和斗争精神,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推动领导干部深入基层现场办公、热情接待来访群众,及时研究解决发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的问题,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四下基层”体现了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要求我们必须以优良作风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针对调研中发现的宁德一些干部违纪违法占地建房问题,习近平同志狠刹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歪风,肃清了“摆在马路边的腐败”。实践充分证明,这些思路和举措有效锤炼了宁德党员干部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清正廉洁的生活作风,进一步提振了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大兴务实之风、弘扬清廉之风、养成俭朴之风,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权力观,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重实干、求实效,以钉钉子精神把各项工作抓紧抓实抓细抓到位,以好的作风振奋精神、激发斗志、树立形象、赢得民心。

“四下基层”体现了普遍联系的系统观念,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推进各项工作。为更好推动干部下基层办实事,更好推动闽东经济发展,习近平同志提出要正确处理长期目标和近期规划、经济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资源开发与产业结构调整、生产力区域布局中的山区与沿海、改革开放与扶贫、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等六个关系。实践充分证明,这些思路和举措对宁德地区发展作出了全局性的战略谋划。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经济发展、民生改善、风险防范、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工作,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主题教育四下基层心得体会【第四篇】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大力倡导“四下基层”制度。35年来,“四下基层”所蕴含的精神内涵、所彰显的时代价值不断转化为党员干部的自觉实践。当前,第二批主题教育正有序开展,要感悟思想伟力、传承优良作风,让“四下基层”制度真正落到实处,为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提供不竭动力。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让理论武装既“入耳”又“入心”。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理论学习是主题教育的首要任务。主题教育不断向基层延伸,理论学习也需在基层“落地生根”。让好声音“声声入耳”,要带着党的好政策走进基层一线、走进百姓生活,多用现场素材、多用群众语言,把“基本原理”转变成“常识道理”,讲好“家常话”、讲浓“百姓味”、讲出“时代性”,让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让为民事“事事入心”,要采用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主动“送学上门”,将固定阵地“定点讲”和流动阵地“巡回讲”相结合,把主阵地“搬”到群众家门口、把新思想讲到群众心坎上,及时为人民群众答疑解惑,让党的惠民之策、利民之举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

“调查研究下基层”,让调查研究既用“脚力”又用“脑力”。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以深化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发展难题,是这次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鲜明特色。步子要小而实,少看字斟句酌的报告、少听打好草稿的汇报、少些走马观花和囫囵吞枣;多关注村中的路好不好走、门前的灯亮不亮、沟渠河道通不通畅。通过调查研究倾听群众盼什么、怨什么,反思自己能做什么、帮什么,重视人民群众的苦水、苦恼、苦衷,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查找出来,把群众提出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思维要大而全,在“深、实、细、准、效”上下功夫,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在调研出真问题的基础上透过现象看本质,及时将高质量调研成果转化为务实举措,扎扎实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困难最忧虑最急迫的实际问题。

“信访接待下基层”,让信访工作既“坐诊”又“出诊”。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是沟通民情、知晓民意的窗口。信访工作到位不到位、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都能够检验和评判主题教育的成效。要有“坐诊”的责任感,不能“闪躲腾挪”或是“拒人以千里之外”,而要及时处理群众来信、接待群众来访,做到“有信必复,有访必答”,把“脉”号准、把“方”开好。还要有“出诊”的主动性,要放下架子、打掉官气,带任务、带问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倾听群众呼声、自觉接受监督,将等矛盾问题“找上门”转变为把对策建议“送上门”,把信访工作做到基层,把矛盾解决在基层一线、化解在萌芽状态,更好地把心贴近群众,把党的关怀和政府的济助送进普通群众的家庭。

“现场办公下基层”,让党员干部既在“机关会场”又在“基层现场”。在一线办实事、到现场抓落实,是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有效举措,也是推动主题教育见行见效的重要途径。党员干部不能只在办公室里上传下达,不应陷入“文山会海”不能自拔。如果长期脱离基层,工作就会落点不实、效率不高。要下沉基层一线、深入百姓家中、多到工厂车间,奔着问题去、对准难题攻,不回避矛盾、不逃避责任,与群众和企业面对面、心交心,了解真实感受,获得原生态信息、掌握第一手资料,摸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找准问题症结、抓住矛盾要害,让能现场解决的问题在现场就得到解决,不能现场解决的也能有解决思路和日程计划,用具有针对性的实招硬招有力推动解决发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层所盼、民心所向问题。

48 22594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