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师队伍稳定性不足范例精编3篇
【参阅指引】朋友以下是由阿拉题库范文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写作资料,“思政教师队伍稳定性不足范例精编3篇”帮您减少加班熬夜,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思政教师队伍稳定性不足1
摘要:近年来,广西公办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目前这支队伍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存在着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数量不足、培训进修机会少、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不高等不容忽视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一方面要加强对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管理,稳定教师队伍,但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要加大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其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保证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广西公办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问题
近年来,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上升为国家经济战略,广西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大力呼吁一批批德才兼备的高职毕业生。然而由于广西高职教育起步较晚,人们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不够,近年来,社会上对高职院校存在着一些功利化、片面化的看法,认为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学生只要学习专业技术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就可以了,其他文化课程都不重要。而这样一种片面化的认识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学生,导致他们只重视专业的发展,鄙视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潜在功能。其实他们都忽略了教育的真正本质——实现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即是提高人的素质的教育。而素质教育所坚持的方针就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首先要重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才能实现真正的育人。因此,全面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水平,大力加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迫在眉睫。而担负着这个艰巨任务的则主要是高职院校中的思政课教师,所以“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1]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分析广西公办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就新形势下如何加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一、广西公办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队伍的结构不尽合理
1.年龄结构不合理
年龄结构不仅是一个人生理素质的标志,还是其他素质的重要参数,因此,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能够反映出素质的状况。广西公办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依然存在,总体年龄分布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状态。在对广西公办高职院校100名思政课教师的抽样调查中,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20人,占20%,31-40岁的教师47人,占47%,41-50岁的教师13人,占13%,50岁以上的教师20人,占20%。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4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占到了67%,41-50岁的中年教师比例则只有13%,中年骨干教师十分缺乏,明显的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分布状态,且偏向于年轻化。这样的年龄分布结构所造成的后果就是中年教师中公认的学术带头人寥寥无几,拔尖人才为数极少,出现人才断层现象。这种年龄结构分布不合理的状况如果长期得不到调整,必然会影响到整个公办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发展。
2.职称结构不合理
目前广西公办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不尽合理,不利于教学能力的提高。一般是高级职称少,具有正高级职称的就更少了,且年龄偏大,中级和初级职称比较多。在教授或正高级职称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上,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为%,广西经济干部管理学院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很多学校甚至没有正高职称的思政课教师。所以,广西高职院校具有正高职称的思政课教师人数是偏低的。由于具有正高职称的教师人数很少,导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严重缺乏,这就造成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难以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高层次的成果,也形成不了学术群体和学科梯队。
另外,许多中青年教师并不安心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他们中的很多人一旦取得副高级职称以后,往往跳槽的可能性特别大,造成了学校人财两空的局面。在引进高职称教师上高职院校又不如本科院校吸引力大。这样的状况既不利于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影响了思政学科的发展。
(二)教师队伍数量相对不足
思政课教师的数量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中最基本的问题,每一所高职院校都应“按照学生人数以及实际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需要,合理核定专任教师编制,配备足够数量和较高质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且要按照“专任教师总体上不低于师生1:35-400的比例配备。”[1]但实际上,广西很多公办高职院校的师生比例与该标准都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距。例如,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12100多人,共有专兼职教师20人,其中专任教师13人,生师比例达到1:605;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6500多人,共有专兼职教师12人,其中专职教师6人,生师比也达到了1:542。由于思政课教师不足,于是一些高职院校一方面选择了一些原来从事行政工作的老师作为兼职教师加入了思政课教师队伍;另一方面,不得不大幅度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减少课程的总学时、扩大课堂的规模,有些高职院校有的教师一周上课高达20-24学时,很多课堂学生规模达到150-200人。如此多的授课任务,使得教师每天都在忙于备课、上课,身心疲惫,导致投入科研上的时间和精力是少之又少,不利于教师素质的提升。而且如此大的课堂规模,使得老师难以有效地管理课堂纪律,教学互动也难以展开,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三)教师培训进修机会少
广西公办高职院校要全面发展,就必须“要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训体系”,[2]使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在数量上,更为重要的是在教育理念、知识结构、实践能力与教学水平等方面都能够适应高职教育教学的要求。以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和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思政课教师参加培训进修的情况如下:
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教师入职以来参加培训的时间为:培训三个月以下的教师为17%;培训三个月至半年之间的教师为83%;而参加培训超过半年以上的教师则没有。其在培训和进修中遇到的困难依次为:认为工作任务重、没有时间进修的占92%,认为不了解相关信息的占92%,认为家庭负担重的占8%,认为培训经费短缺的有8%,认为没有部门安排的占8%。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教师入职以来参加培训的时间为:培训三个月以下的教师为60%;培训三个月至半年之间的教师为20%;培训半年至一年以上的教师为10%;培训一年以上的教师为10%。其在培训和进修中遇到的困难依次为:认为工作任务重、没有时间进修的占60%,认为培训经费短缺的占60%,认为家庭负担重的占40%,认为没有部门安排的占40%,认为不了解相关信息的占40%,认为会影响个人收入的占20%。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思政课教师参与培训进修的时间较短,在培训进修中遇到的困难较多。虽然长期以来,广西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职院校为此做了不少努力,想了不少办法,师资培训工作也在不断加强,但是从整体上看,还是投入不足、激励不足、力度也不够。因此,要保持广西思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大对公办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和进修力度,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四)教师科研水平不高
教师的科研能力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然而,从广西公办高职院校的情况来看,目前思政课教师的科研能力普遍较低,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忙于应付繁重的教学任务,在相关教学研究和科研工作上投入的精力太少。以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和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抽样调查为例,其教师科研情况如下:
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教师每学期科研工作量占总工作量的比重约为三分之一。从发表的论文来看,近五年来,公开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有1—2篇的为%,3-5篇的为%,没有发表过的为%;从承担的课题来看,承担过区级课题的占%,其余的则为承担院级课题和参与科研项目。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教师每学期科研工作量占总工作量的比重约为三分之一的为占80%;没有科研工作量的教师为20%。在发表论文方面,近五年来,在核心期刊发表过1-2篇的为%,3-5篇的为%,没有发表过的高达75%。而从承担的课题来看,承担过区级课题的占%,其余的均为承担院级课题和参与科研项目。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思政课教师几乎没有承担国家级重大课题的,甚至承担过区级课题的都很少,研究成果量少质次,高品位的论文很是鲜见。可见,科研能力弱已经成为广西公办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最大障碍。
(五)部分教师理论功底不扎实、教学效果欠佳
思政课其实是政治理论性很强的课程,要上好思政课,不仅要求思政课教师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求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专业素养要求其实比一般教师要高。但是在广西公办高职院校中,有不少思政课教师是从学校党政机关和相近专业抽调出来的富余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难以很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再有就是少数教师平时不注意学习,不太注重对相关学科知识的积累,在教学中只灌输不引导,讲课只是从书本到书本,很难使这门课收到较好的效果。即使一些科班出身的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也很少能够通读马列经典著作。在对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调查中,当问到“您是否通读过马列主义经典著作”时,只有40%的老师回答读过好多遍,其余的老师则都是回答只读过部分。而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则只有30%的老师回答读过好多遍,其余的老师则同样是回答只读过部分。广西经济干部管理学院则只有%的老师回答通读过一遍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的老师回答只读过部分,还有%的老师回答没有读过。可见,不少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基础实际上是非常薄弱的。再加上许多老师在上课时照本宣科,不能及时了解和掌握新的信息,不能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当前实际,难以做到与时俱进,久而久之,不仅增加了学生对书本理论的质疑,更对脱离实际的说教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对思政课也逐渐失去兴趣,自然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也就不理想。
二、加强广西公办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制定科学的思政课教师队伍管理制度
针对目前广西公办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制定管理制度方面,主要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确定思政课教师的任职资格准入制度
认真做好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选聘配备是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管理的前提。广西各公办高职院校的人事部门应与思政课的负责人一起根据思政课的目标、任务、要求和特点,对选聘对象的年龄、性别、学历层次、专业背景等作出相应的规定并严格落实执行,使所招到的新教师符合本校思政课建设总体发展的需要。从源头上严把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质量,这样才能保证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2.完善思政课教学管理制度
为了促进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高,广西各公办高职院校要切实加强对思政课的教学组织和管理工作。首先授课班级规模应采用中等教学班,同时倡导组织开展小班教学活动,改变目前很多学校存在的大班授课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其次,应加强对思政课教学质量的管理和监督,要着重对教学常规及课堂教学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对教学效果好、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应予大力表扬和奖励,对教学反映差、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则要给予批评教育,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对其进行重新聘任岗位。这样可以促进思政课教师更加认真负责,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二)重视思政课教师的合理需求,稳定教师队伍
思政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一支稳定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要培养一支稳定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建立健全教师的保障制度,努力满足教师的发展需要,切实保障其经济权益就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应该加大思政课经费保障力度。广西各公办高职院校应该建立思政课专项经费,并列入预算,此笔经费专门用于思政课学科和教材建设、师资培训、课题研究、考察学习等,并应随着学校总经费的增长逐年增加,同时确保思政课教师的实际收入不低于本校相关专业课教师的平均水平,在职称评定上不慢于其他专业课教师。其次,还应加大后勤保障力度,为教师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要尽量帮助教师解决他们目前最为忧虑的住房问题,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考虑为教师修建一些福利套房。同时在孩子的入学或入托问题上,学校能帮助解决的尽量解决,以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保证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总之,各高职院校应尽最大可能为思政课教师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让他们有“家”的归属感。
(三)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改善其知识结构
要提高广西公办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水平,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不断改善教师的职称和知识结构。
1.重视职前培训,促使年轻教师健康成长
如前分析,广西公办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中年轻教师比较多,很多年轻教师是大学毕业之后即进入学校工作,其中有些还是非师范专业毕业,社会实践少,教学经验相对欠缺,因此,为了帮助年轻教师更快的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各高职院校应该建立起教师的职前培训制度。首先对于新任的思政课教师应参加广西教育厅组织的全面的岗前培训,取得上岗培训证书,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其次,各高职院校还应该根据自己院校的特点建立起对思政课教师的职前培训制度,比如可以让老教师一对一的对新教师的备课、授课进行指导,同时有计划地安排新教师观摩老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新教师尽快的成长,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2.加强职后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社会总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要想适应新形势、新情况,使思政教育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职后培训就是必不可少的。针对广西公办高职院校的实际,在思政课教师的职后培训方面,应重点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重视学历进修和培训,鼓励思政课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通过脱产、半脱产、在职等形式进修完成学业,提升队伍的学历学位层次。二是开展社会实践,并逐渐形成制度,要创造条件让思政课教师参与社会实践考察和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开阔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最大程度地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理论素养。三是开展校内培训,各高职院校应定期组织思政课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和研究,如定期组织备课会和研讨会,促使思政课教师及时更新知识、交流经验、提高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同时还可以聘请重点大学的思政课专家、教授到学校讲学或指导科研工作。四是加大对中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选拔力度,对于一些道德品质好,业务能力强的中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中应大胆起用、重点培养,使他们的业务素质“更上一层楼”,改善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人才“断层”的局面。
(四)加大支持与投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教师素质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水平,而且也取决于教师的科研能力。从思政课教师自身来说,除了要扎扎实实地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外,还必须有计划地博览群书,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多参加社会实践,关注学术前沿问题,不断加强学术研究,提高科研能力,同时尽可能地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来说,广西自治区教育厅应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科研问题予以高度重视,在科研立项方面,可以适当照顾高职院校,使高职院校的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开展高层次的科研活动。此外,还应拨出专项经费对高职院校的教师进行科研方面的培训,解决一些教师不知如何入手搞科研的困境。从高职院校来说,各高职院校应合理安排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任务,使其有时间和精力从事科研,并要定期聘请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讲座,使教师了解学术前沿和热点问题。同时也要确立学术研究评价机制,引导教师研究教学中的重点问题和社会现实问题,鼓励教师大胆探索学科前沿问题,采取切实措施,增加教师发表科研成果的园地并加大对科研成果奖励的幅度。
(五)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具有文化底子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都有限的特点,因此,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自身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树立素质教育观念,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同样的教学内容,用不同的方法讲授,无疑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探索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通过研究与比较确定哪些教学方法更符合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不同教学方法的运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内在动力,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次,要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增强教学针对性。广西公办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底子相对薄弱,不太喜欢纯理论的东西,但是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所使用的教材和本科院校又是一样的,这些教材相对于他们而言,理论性太强,所以如果单纯按照教材的编排体例进行授课,恐怕难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在不违背教学大纲的前提下,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和整合,及时淘汰一些重复的知识点,同时又要把当前发生的一些时事热点问题结合教材内容第一时间带进课堂。这样,不仅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增强理论的说服力、感染力,而且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新闻,使学生养成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
再次,要积极参加各种教学比赛,增强竞争能力。无论是全国还是广西区内,每年都有思政课“优秀教案”、“精彩一课”的比赛活动,对于这些比赛活动,符合条件的思政课教师应积极大胆的参加。通过参加这样的比赛活动,一方面可以开阔视野,另一方面,也能知道“他人之长,自己之短”,促进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
总之,在新的历史时期,广西各公办高职院校应立足于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善和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这支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取得预期的成效。
思政教师队伍稳定性不足2
[摘 要]当前,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思政课教学科研团队建设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无法适应思政课教学科研互促互进的发展需要。思政课以团队的方式进行教学科研意味着走出两者分离的视野,克服各自为阵现状下的教学盲点与科研局限。加强思政课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需要遵循相应的原则、采取适当的方式和探索可行的路径,以促进团队的良好运行和健康发展。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科研团队;建设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解决教师队伍建设不适应思政课改革发展需求的现状,2015年7月中宣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指出,要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努力探索攻克教学难关,强化科研对教学的支撑作用。为了更好地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自2005年实施思政课课程改革10余年来,教育管理者一直关注着思政课教学科研团队的建设问题,为此,有必要对其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解决对策等相关内容做进一步的探讨。一、高校思政课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科研团队建设是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改善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为此,需要从实践中了解其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教学科研团队结构不合理,整体水平有待提高目前,绝大部分思政课教师兢兢业业,但也有部分教师对课堂教学重视不够,没有履行好作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的基本职责。同时,在思政课教师加入某一教学科研团队时,由于其学历情况、职称结构、学缘结构等不尽相同,因而在合作上存在着差异,彼此之间存在一定的隔阂,导致合作交流不畅等问题。因此,思政课教学科研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能力、合作态度有待提高。另外,各高校对各团队在资金、技术、设备上的支持有限,外在的保障不够稳定,使得教师不能够完全投入其中,这就导致思政课教师队伍在整体上存在着结构不合理和合作水平不高等问题。(二)教学科研团队目标不突出,协调性不强共同的教学科研目标是团队组建的基础,有明确的、特定的、全体成员共同认可的教学目标和建设目标,才能把教师很好地团结起来。但目前,在一些高校的教学科研团队中,团队组建初期目标明确,但在具体实践中,针对一些特殊情况会制定短期的项目目标,例如某一阶段应有的论文、专著数量,在某一奖项上的获奖数量等,这些外在的刚性目标,往往会使教师忽略了最初的组建目标。同时,团队可能缺乏优秀的带头人,无法使成员之间实现真正的融合,在主体目标被覆盖时,也没能及时进行引导,使得团队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目标不突出、协调性不强的问题。(三)教学科研团队模式不灵活,力量整合不足教学科研团队的运行模式反映出了团队中各个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和强度,是一个团队良好运行的外在保证。目前,思政课教学科研团队运行的模式比较单一,主要以依赖型为主,即团队的运行主要依靠某个领导人或者某个具有较高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可凭借自己的威望将成员联系在自己周围的个人。这种单一的运行模式,有可能会导致一言堂局面的出现,团队领导人说了算,其他成员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动性,使团队表现得僵硬、呆板、不灵活,团队中的有效力量得不到整合,不能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就不利于团队的健康发展。(四)教学科研团队机制不健全,运行效果不佳思政课教学科研团队建设的机制主要包括流动机制、奖励机制、职称评聘机制等。在流动机制上,团队成员的进退都需要一套机制,以确保团队的稳定运行。但目前,仅从思政课团队成员的选择上看,就存在较大的随意性,成员的选择不是基于团队的建设目标,而是基于个人情感、印象等外在因素。在奖励机制上,对于那些工作突出、起模范带头作用并且获得师生一致好评的优秀思政课教师应予以奖励。但目前,由于最终的评判标准存在差异性,因而奖励机制也很难完善。在职称评聘机制上,从目前国家的评聘制度上看,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往往占优势,或许该教师偶尔上讲台授课,但由于其科研成果丰硕,就能够轻易评上高级职称,这对于那些长期在思政课教学一线默默无闻工作、科研能力稍显不足的教师可能会产生消极影响。以上思政课教学科研团队建设机制的不健全,可能会使团队在建设发展中整体运行效果不佳。二、高校思政课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问题产生的原因高校思政课教学科研团队在建设中存在的结构不合理、目标不突出、模式不灵活、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偏向性在思政课教学科研团队建设上,部分高校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偏向态度。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如下:一是基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各高校的考核标准。虽然考核标准较为复杂,但主要还是注重科研方面的成就。如果某高校省部级以上的课题、获奖奖项的数量、核心论文、专著的数量相比之下都较高,那么该高校在考核中就可能位居前列。在这种大环境下,部分高校为了提高影响力,势必会更注重科研而轻视教学。二是基于高校对教师的管理和考核办法。高校在上级的考核标准下制定本校对教师的管理和考核办法,多数情况下会将科研成果放在重要地位。在教师的职称考核中,科研能力较强、科研成果较多的教师往往比教学业绩突出但科研业绩不突出的教师占优势。这种考核办法会在教师中强化科研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产生重科研轻教学的偏向。(二)高校评价标准难以完全细化思政课和其他课程在教学效果的体现形式上有所不同,具体可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是评价主体的组建。一般高校的思政课评价主体是由学校的教学督导组、学生和教师三部分组成,将每部分的评价按照相应的权重进行核算,得出最终的评价结果。从督导组的评价看,由于学科、学缘的不同,评价结果很难体现准确性;从学生的评价看,其评价结果往往取决于学生的态度,是否喜欢这位教师、对这门课程是否感兴趣等因素占据主导,而对于最终的教学效果,学生往往不会有过多的考虑,因此学生的评价结果难以体现公平性;从教师的评价看,或是由于同行的竞争,或是出于对同事的尊重与保护,教师在互评时往往也不是很客观公正。二是评价方法的确立。思政课和其他课程的教学效果体现形式不同,用同样的方法去评价,明显缺乏科学性和公平性,但各高校又缺少一套适合于这门学科的特定的评价方法,只能一概而论,这就无法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三)缺乏带头人的整体统筹规划思政课教学科研团队的带头人应对团队的发展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对团队各方面的建设应给予大力支持,对团队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前期的预测,以及针对可能产生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等。但目前,各高校的团队带头人多为学院或系部领导,由于其日常工作繁忙,组建团队后很难有充足的时间用于整体统筹团队建设,团队中的其他成员可能会考虑到上下级关系的和谐而不及时提出建设性意见,任团队在一定范围内自由发展,而无法达到预期的组建效果。(四)缺乏科学且有效的整体管理思政课教学科研团队在组建之后,无论是团队的带头人还是学校往往会因种种原因而对团队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在团队运行的模式、机制上考虑不周全,在人员的分配上没有严格的标准等。如果在团队发展过程中出现突发状况时,管理者未能及时提出有效的整改办法,这就有可能产生连锁反应使得每一个环节的发展受到限制,从而使团队的发展最终因缺失管理而停滞不前。三、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科研团队建设的对策加强思政课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需要遵循相应的原则、采取适当的方式和探索可行的路径,以促进团队的良好运行和健康发展。(一)高校思政课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可遵循的原则在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科研团队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相应的原则,才能使采取的措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原则。思政课教学科研团队应是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团队,为了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思政课教师应把教学与科研统一起来,把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拿来做研究,再把研究的结论运用到教学中去,这样教师不仅可以较好地解决问题,而且还能提高自己的教学与科研能力,也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教学和科研互相促进。2.分工与协作相互统一的原则。在一个团队中,个人的力量不一定都很突出,但在关键时候也有可能会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团队中的每位教师都应按照分工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不影响团队的正常运行。与此同时,团队内部的团结协作也很重要,在完成自己分内工作的同时,能够积极主动地帮助其他教师,遇到问题相互讨论、协商解决,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实现个体能力建设与团队能力建设的有机结合,这才是团队稳定健康发展应有的状态。3.灵活与稳定相互结合的原则。团队建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断加强是每位教师所希望的,营造轻松愉快的团队氛围,需要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与学生适时地转换角色,灵活地掌握课堂,集思广益,以求得最佳的讨论效果。当然,二者之间的角色转化要建立在合理范围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团队有序发展的标准。(二)高校思政课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可采取的方式基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思政课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寻找到适合高校思政课科研团队建设的教学方式,使教学和科研在团队建设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下面介绍两种思政课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可采用的新型教学方式。1.“连接式教学”。“连接式教学”是美国政府在颁布的《2010年国家教育技术计划》(NationalEducationTechnologyPlan2010,简称“NETP”)中提到的“ConnectedTeaching”一词翻译而来的。“连接式教学”是指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各类课程的课堂教学以及课外教学过程中,能够使教师和学生、各类学习资源、模范教学及其他专业学者始终联系在一起,不受时空限制,形成一种高效、协调并且连续的教学方式。该教学方式强调教学科研是一种团队活动,其优势如下。第一,有利于实现课外和课内的连接。课外连接主要是指课前和课后的教学,课内连接主要是指课堂教学。在课前,团队中的教师要对上课所教授的内容进行任务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要求教师在相关的教学平台上发布学生在课前应该预习的内容;学生认真预习之后,教师要及时跟进学生的反馈,了解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认知程度与学习情况,在正式上课前,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学进行适当调整。在课堂教学中,基于学生的预习,教师以问题逻辑的形式将更多的知识连接起来,带动学生思考,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而且可以将学生已了解的知识与教师将要传授的新知识更好地融合,使学生易于接受。在课后,团队教师基于学生在教学平台上的交流程度和上课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总结与学习任务的设计,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第二,有利于实现教学科研团队与学生的连接。在“连接式教学”方式中,教学不再是个别教师的行为,而是一个团队的活动,它强调的是一种协作、连贯、持续的教学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团队中的教师把较大的、复杂的难题以问题逻辑的方式转化为较小的、简单的问题,一步一步地带领学生从课前到课中再到课后进行系统的、有逻辑的思考,这便于学生掌握知识。而学生在整个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也是通过一步一步地思考,不断向教师提出问题,在教师的组织下,又通过与教师、学生的讨论交流来解答疑问。通过这种方式,扩大了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与联系,从而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激励着教学科研团队中的每位教师不断学习和进步。第三,有利于实现课本知识与网络相关资源的连接。在教师课前发布预习内容的前提下,学生们开始对课本知识进行预习,当遇到不懂的知识时,学生会通过网络进行解读,阅读相关的论文、专著、课件等,主动为自己创设第二学习课堂。运用“连接式教学”方式,不仅能教好地实现课本知识与网络相关资源的连接,而且能使有限的课堂教学得到延伸,知识得到延伸。这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又促使教师不断思考,在教学中融入更多自己的特色,促进团队整体水平的提高,进而为现代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2.慕课教学。慕课是由具有分享和合作精神的个人或者集体,为了扩大知识传播范围而将相关知识发布于互联网上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通过慕课教学,学习者不分国籍和不受时空限制,随时可以进行学习,课程涵盖范围广且具有趣味性。慕课这种新型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其优势如下。第一,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兴趣、不同的学习准备情况和学习时间注册自己需要的课程;完成注册后,在课程的开放周期内,可以观看教学视频、完成并提交作业、在社区讨论、互评作业、参加测试。如按要求完成以上学习环节,就能取得证书或学分。这种教学方式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了学习效率。第二,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可以将在线视频作为教学的线上环节,要求学生在课堂外先“听课”,课堂内则侧重深入地分享、探讨和解决问题,真正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促进师生的良性互动。这就促使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实现“因材施教”,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又能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第三,对高校教学科研团队而言,慕课使大学的课程、课堂教学、学生学习进程、学生的学习体验、师生互动过程等被完整地、系统地在线实现。这一教学方式打破了原先单向的视频授课,转为在线讨论、随堂测验、自我管理学习进度等形式多样的双向互动。慕课教学改善了团队内部的运行形式,促进了教学与科研之间的良性互动,教学为科研提供实践经验,科研为教学提供理论保证,有利于加强团队建设。(三)高校思政课教学科研团队建设的路径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在遵循相应原则和采取适当方式的基础上,还要找到切实可行的路径,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1.优化团队整体结构,凝聚高水平师资力量。优秀的教师队伍有助于形成和发挥人才的团队效应。作为团队中的小单元,每一位教师的能力、素养等对于团队的整体发挥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最初组建团队时,需要优化团队的整体结构,凝聚高水平的师资力量,使团队成员之间相互融合,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促进教学与科研的改革创新,这不仅能促进教师个人的发展,而且能保证团队的长远发展,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进而提升高校的竞争力。2.明确教学科研理念,创造条件寻求发展。明确教学科研理念是团队组建的基础,上至团队的带头人,下至团队的成员,首先要有共同的目标理念,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团结一致,这样每个成员才会努力创造条件为团队的发展寻求机遇。反之,如果每个成员各怀心思,没有统一明确的团队理念,没有中心点,在团队的运行过程中,就会呈现出一盘散沙的局面,无法凝聚各方面力量,教学工作做不好,科研水平提不高,团队最终也得不到发展。3.健全团队管理机制,促进全面发展。教学科研团队在开始组建时,就要有健全的管理机制,成员的加入要有选择标准。进入团队后,根据共同的教学科研理念,在实际操作环节,哪些是应该竭尽全力去做的,哪些是可以不用消耗精力的,都应该有具体的管理条例。同时,要不断完善和改革相应的奖励机制、职称聘评机制、考核机制、学习机制等,通过切实可行的有效管理机制,解决思政课教师的后顾之忧,使其能全身心地投入教学科研工作,不断创新思政课教育教学的理念、内容和形式,努力把思政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思政教师队伍稳定性不足3
[摘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职院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面临新情况和新挑战。研究发现,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三方面的问题:(1)社会、学校、学生对思政课教师的作用及功能存在认识问题;(2)思政课教师的队伍管理机制尚未完善,其中,思政课教师的数量配比有待优化,专业背景有待扩大,团队意识有待增强;(3)思政课教师的队伍保障机制尚未完善,主要体现在职称评聘、荣誉表彰、经济待遇三方面。进一步,从主观认识、管理机制和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一、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青年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社会主义的接班人,经历过高考的洗礼,迈入大学的校门,而大学既不是象牙塔,更不是桃花源,大学时期的青年学生思维正进入最为活跃的状态,开始接受各种新思潮、新思想、新观点,容易受不良思想的影响和侵蚀。“蒙以养正,圣功也”,此时,需要给以正确的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思想。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其作用不可替代,而思政课教师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地位不言而喻。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对思政课教师的作用及功能认识不足
社会方面,当今社会对高职院校思政教师的作用、功能存在误区。社会普遍认为,高职院校应当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素养为主要任务,从而忽视了思政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将高职院校的思政教师边缘化。高校方面,在新时代下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但部分院校对思政课教师的功能认识不全面,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方式的认识存在误区。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不同,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办学宗旨,针对市场需求、岗位需要进行课程设置,因此更加注重专业课程建设,着力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学生方面,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没有意识到高职院校思政课的特殊性,没有认识到思政课作为一堂公共理论课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差异性。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以学习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为主要目的,而思政课的教学对高职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工作就业等方面缺乏现实直观、立竿见影的成果。因此,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认为思政课并非专业课,没有实际收效,学习的热情普遍不高。
(二)教师队伍的管理机制尚未完善
1.教师数量配比有待优化。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师生比例未达标准。《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第七条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全日制在校生总数,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2019年5月8日,教育部《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提出“高职扩招百万”的计划。近年来,我国提出了思政课程改革创新的新要求,加之高职院校扩招新政策的实施,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思政课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日益显现。2.教师专业背景有待扩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从不同角度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内容,需要综合运用哲学、法学、经济学、历史学等跨学科的专业知识。因此,要完善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多学科背景的人才加入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当中来。虽然当下思政课教师大多来自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等马克思主义专业,对经济学、法学等专业人才的吸引力不强,教师的专业背景较为单一,缺少复合型人才。这从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教学思维、模式的固定化,无法适应新时代多样化的学生教学工作。
(三)保障机制有待健全
1.职称评聘。高校职称评聘目前还主要是依据论文,仍存在唯论文、唯文凭、唯帽子等弊端,仍存在依赖国外机构设置的评价体系等现象。思政专业本身无法在国际期刊上,且高职院校思政教师本身存在科研能力不强的现象,使其成为被价值评价体系排斥的对象,在职称评聘上处于弱势地位。久而久之,某些地方逐渐形成思政专业非学术、无学术等极为错误的观点和氛围,在这种情况下,会影响思政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荣誉表彰。思政专业相比其它专业所承担的课题项目比较少。202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3547项中,思政大类项目为485项,比例为%,均为本科院校。202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思政专项151项中,高职院校为4所,其比例仅为%,而2020年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有2740所,其中,本科院校1272所,高职(专科)院校1468所。高职院校思政教师在承担国家思政项目中存在弱势,缺乏相应的高职思政项目平台。3.经济待遇。在新时代下,人们都追求高水平、高品质的生活,但囿于专业限制,思政教师同其它专业教师相比,收入较低。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思政教师基本工资、课时费虽与其它专业教师无差异,但是在高职院校思政课属于公共课,并没有相关学生,因而不能像其它专业教师拥有实习指导、论文指导等项目薪酬;第二,在加快构建高校思政教师队伍的背景下,考虑到思政教师的特殊性,有关部门和省市设置了思政教师专项津贴,但大部分省市并没有实行,或设置人数极少。
三、加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端正对思政课教师作用及功能的认识
首先,要改变社会中对思政教师作用、功能的认识误区,需要在提升思政课教师的重要地位方面下功夫。只有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才能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从事思政教育工作。
(二)完善思政课教师的队伍管理机制
1.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岗位吸引力。高职院校在严格按照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配齐配好思政课教师队伍,严把质量关和数量关,管好入口和出口,稳定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基础上,还要想方设法提高思政课教师岗位的吸引力。这有助于增加思政课教师的数量,尽快实现高职院校1∶350的师生配比,破解教师数量不足的难题。2.增强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团队协作意识。众人拾柴火焰高,新时代下,单打独斗的思政教师往往难以取得较大的成就,特别是科研能力较弱的高职思政教师,更需要树立团队意识,加强团队合作。思政教学研究往往涉及哲学、政治学、统计学、经济学等学科,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的知识体系,加强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可以更好的发挥各个教师之间的优势,从而取得1+1>2的效果。
上一篇:大学职业规划书范例【优秀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