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加固改造工程的实施与研究实用3篇
【导言】此例“抗震加固改造工程的实施与研究实用3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电气抗震设计范文1
关键词:高层住宅;MIDAS;框支剪力墙;静力弹塑性;基于性能抗震设计
[引言]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是指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和用途确定其性能目标,根据不同的性能目标提出不同的抗震设防标准,使设计的建筑在未来地震中具备预期的功能。本文采用MIDAS/GEN对一栋32层框支剪力墙结构住宅进行静力弹塑性分析和抗震性能评价,从层间位移角、塑性铰分布及变形等方面对结构进行了综合的量化评价,揭示出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薄弱环节,实现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
一、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
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 ANALYSIS,以下简称POA)方法也称为推覆法,它基于美国的FEMA-273抗震评估方法和ATC-40报告,是一种介于弹性分析和动力弹塑性分析之间的方法,其理论核心是“目标位移法”和“承载力谱法”。Push-over 分析方法本质上是一种与反应谱相结合的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它是按一定的水平荷载加载方式,对结构施加单调递增的水平荷载,逐步将结构推至一个给定的目标位移来研究分析结构的线性性能,从而判断结构及构件的变形、受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其计算过程如下[1]:
1)准备结构数据。包括建立结构模型,构件的物理常数和恢复力模型等;
2)计算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将其与水平力作用下的内力叠加,作为某一级水平力作用下构件的内力,以判断构件是否开裂或屈服);
3)在结构每一层的质心处,施加沿高度分布的某种水平荷载。施加水平力的大小按以下原则确定:水平力产生的内力与2步所计算的内力叠加后,使一个或一批构件开裂或屈服;
4)对于开裂或屈服的构件,对其刚度进行修改后,再施加一级荷载,使得又一个或一批构件开裂或屈服;
5)不断重复3,4步,直至结构顶点位移足够大或塑性铰足够多,或达到预定的破坏极限状态;
6)绘制底部剪力?―顶部位移关系曲线,即推覆分析曲线。
二、工程概况:
1)本工程为一栋32层框支剪力墙结构住宅,总高,存在扭转不规则、凹凸不规则、楼板不连续、尺寸突变、竖向构件不连续(三层为转换层)等不规则项,属于特别不规则超限高层建筑。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
2)计算模型为三维有限元模型。计算平面简图如图1所示。
3)小震弹性分析结构比较,见表1所示。
4)小震弹性时程分析结构比较,见表2所示。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的结构底部剪力大于弹性时程分析法计算的平均值,说明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能满足规范要求[2]。
5)罕遇地震作用下抗震性能目标。根据本工程的超限情况,以及与业主的沟通结果,选定本工程的抗震性能目标为《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中所提的C~D级[3]。各构件的性能目标如下:框支框架(框支柱、框支梁)不屈服;底部加强区剪力墙抗弯允许部分屈服,抗剪不屈服;普通竖向构件:框架柱,底部加强区以上剪力墙允许局部进入塑性,控制变形;耗能构件:连梁及普通框架梁允许进入塑性[4]。
三、罕遇地震作用下静力弹塑性分析:
本工程静力弹塑性分析采用通用有限元软件MIDAS/Gen进行,并采用FEMA―273和ATC―40所建议的方法评价结构是否达到所设定的目标。推覆荷载分别按X向和Y向的第一模态形式及层剪力分布形式加载,初始荷载为恒载+活载。并按照ATC―40 所建议的方法对各阶段结果进行评价;不同性能水准下塑性铰位移限值,如图2所示[5]。
阶段性能点对应的含义:A点:未加载状态;B点:出现塑性铰;IO = 直接居住极限状态(Immediate Occupancy);LS = 安全极限状态(Life Safety);CP = 坍塌防止极限状态(Collapse Prevention);C点:开始倒塌点。从推覆分析的结果来看,结构达到性能点时,按层剪力分布形式加载分析得到的底部剪力大于按第一模态形式加载的结果,结构出现塑性铰的数量及出铰的情况均好于按第一模态形式加载的结果。
1)push-over分析曲线,如图3所示。
2)推覆分析不同加载模式下底部剪力、层间位移角比较,见表3示。
层间位移角最大值均小于规范规定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1/120[2]。
3)模态加载下底部剪力和性能点层间位移角比较,见表4所示。
4)罕遇地震作用下层间位移角曲线,如图4所示。
图4 罕遇地震作用下层间位移角曲线
最大层间位移角出现在第16层,为1/279,小于规范规定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1/120[2]。
5)罕遇地震作用下某楼层塑性铰状态分布,如图5所示。
从图5可以看出,在性能点时墙肢已出现部分塑性铰,少量梁铰进入CD阶段(开始破坏),其他均处于B~IO阶段和以下阶段(基本弹性状态)。经放大观察整栋楼塑性铰状态,各楼层出现CD阶段铰的部位主要是塔楼标准层连梁,局部标准层连梁破坏,底部加强区落地剪力墙及框支框架未出现塑性铰。由此可见,结构整体进入塑性的程度较浅,结构构件均满足事先设定的性能水准5目标。结构的塑性铰出现的顺序是梁,然后才是柱和剪力墙,充分体现了“强柱弱梁”的特性,说明该结构具有很好的延性。
四、结论
本文应用大型空间有限元程序MIDAS/GEN对一栋32层框支剪力墙结构住宅进行静力弹塑性分析和抗胀ㄐ诺鞫裙芾淼奶教/a>建筑电气安全设计之我见 浅谈建筑电气安装施工技术方法 简述建筑电气工程的质量管控与安全管理 民用建筑供配电系统设计基本要点探讨 浅析工业机电安装施工管理 浅议变电设备检修 试论变电站土建设计中的结构安全性与耐久性 稳定土搅拌站的电气控制系统安装调试及设备使用维护和保养 智能建筑供配电系统分析 建筑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管理要点探析 对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安全管理的分析 关于建筑水电安装工程的造价控制 略谈高低压变配电设备的安全维护 综述建筑工程机电安装施工工艺 浅谈电力工程创优及标准工艺应用 浅谈改善电压偏差的主要措施 浅谈机电工程消防弱电系统的安装 浅谈新技术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的应用 市政电气设计中的主要问题分析 高层建筑住宅电气设计的要点分析 探索地理信息技术在输变电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议电气工程自动化问题及方法 鹦阅芷兰郏峁砻鳎ush-over 分析方法不仅能对结构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响应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而且可以对结构在罕遇地震下可能会出现的薄弱部位及破坏情况进行较具体的量化估计,是实现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侯高峰,王建国,张茂。基于MIDAS/ GEN 高层建筑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J].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 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 JGJ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4] 某住宅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可行性论证报告[M].深圳:艾奕康建筑设计(深圳)有限公司,
[5] MIDAS非线性分析说明书[M].北京:北京MIDAS技术有限公司,2009.
电气抗震设计范文2
关键词:电力建筑;高架电气装置;防震
1 高架电气防震装置研究的意义
强烈的地震给世界各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害,地震中大量建筑物的破坏与倒塌,是造成地震灾害的直接原因,结构的抗震设计是结构工程领域的重要课题。在震害调查分析中发现,建筑物即使按照传统的抗震设计方法进行设计也有倒塌的现象,因此为了保证重要建筑的安全,结构工程师们转向对新的抗震设计方法即结构控制的研究。通过在结构上设置控制机构,由控制机构和结构共同控制抵御地震动等动力荷载,使结构的动力反应减小,从而有效地减轻地震灾害。同时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变电站工程建筑形式要求越来越复杂-平面上不规则,立面上也不规则,而且需要在楼板上竖向布置电缆,对结构局部刚度有所削弱,同时需要较大的内部空间,水平刚度较小。在地震作用下,这些结构将发生较大的扭转,加重这些建筑的破坏,因此制约着结构建筑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对变电站工程中建筑的扭转响应控制迫在眉睫。
电力系统是生命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震中,电力系统一旦发生破坏,可能造成震区及周边地区的大面积停电,严重影响救灾及震后的重建工作。高压电气设备在地震时是应该首要保护的,而其中尤以高架电气设备最为重要,相比其他电气设备,高架电气设备由于位置较高,动力响应较大,容易破坏,一旦震坏则更难修复及更换,也是震后难以通电运行的关键所在。而现在对于电气设备的抗震在实际设计时考虑的较少,主要是由于设计人员认为电气设备生产厂家已经考虑了设备的抗震,故在设计时未考虑设备的抗震。从历次震害调查发现,高架电气设备没有像设计人员想象的那么安全,很多高架电气设备遭到严重的破坏,因此对于高架电气设备抗震研究迫在眉睫。
2 新型高架电气隔震装置
对于高架电气设备的隔震不但要使隔震层的水平刚度小,最重要的是隔震装置要能抵抗大震下的产生的倾覆力矩,然而普通的橡胶隔震装置不能抵抗大震下在隔震层产生的倾覆力矩,因此普通的橡胶隔震装置不适合应用于高架电气设备的隔震控制,必须开发新的隔震装置对其进行隔震。由高架电气设备对隔震装置的力学性能要求可知,隔震装置必须能够承受大震下电气设备对其产生的拉力,而且必须水平向的刚度较小。装置在水平向的刚度较小,而竖向的刚度较大,能够提供较大的拉力。装置的钢材主要采用Q235钢材,以保证水平向刚度较小,而且该装置材料造价较低,材料可以就地取材,因此比较容易实现。
3 330KV电压互感器隔震设计
工程概况
该项目来源于某高烈度地区的新建330kV变电站工程,根据《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设防烈度8度()。场地类别II类,设计分组第一组,场地特征周期取 Tg=秒,不考虑近场影响。设计目标减小电气设备的水平向地震加速度及设备顶点与底面的相对位移。隔震支座设置在支架顶部,将330KV电压互感器与支架隔开,以达到隔离地震能量、减小电压互感器水平地震作用的目的。330KV电压互感器隔震设计如图1所示:
转贴于
材料属性
对于上部结构330KV电压互感器由瓷套组成,下部支架由钢材组成,各材料的属性表1所示:
隔震装置刚度确定
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建立隔震装置的有限元模型,通过计算分析小震下隔震层x向Y向水平刚度×106N/m,大震下隔震层装置的部分屈服,故考虑刚度的退化,取小震时刚度的倍。
计算分析与构造措施
利用时程分析法,对该结构选用三条实际地震记录和一组人工模拟加速度时程曲线,分别选取El-Centro波、Kobe波、波、Taft和所拟合的人工模拟地震波(兰州波)。对该工程进行了分析,加速度峰值取为:多遇/s2,罕遇 cm/s2,对结构分别进行不隔震、隔震小震、隔震大震情况下计算。
(1)结构基本周期:
(2)隔震支座最大压力:
考虑竖向地震作用,取构件重力荷载代表值的20%,隔震支座的压力设计值由×永久荷载标准值+×构件重力荷载代表值求得。计算结果表明,隔震支座最大压力设计值小于隔震装置竖向承载压力。
(3)隔震效率:定义隔震效率为=隔震后设备顶点最大加速度/隔震前设备顶点最大加速度,计算结果见表3
(4)罕遇地震时隔震支座验算:
①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作用下隔震层水平剪力标准值平均为,设计值。小于4个M18螺栓的剪力承载力设计值。
②隔震支座在罕遇地震作用下隔震层的弯矩标准值平均为,螺栓的拉力设计值为,小于螺栓容许拉力值。
③隔震装置A构件的拉力设计值为,小于竖向容许拉力值为。
④隔震支座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平均最大位移为。
(5)隔震支座以上结构设计:
隔震层以上结构应采取不阻碍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下发生较大变形的措施。上部结构及隔震层部件应与周围固定物脱开,与水平方向固定物的脱开距离。
(6)隔震支座以下支架结构设计:
隔震层以下结构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对上部结构安全至关重要,应务必使该部分结构具有较大的安全储备。根据抗震规范GB500II-2001要求,隔震层以下结构的地震作用和抗震验算,应按罕遇地震作用下内力组合进行验算。水平剪力Vi为、轴力N为,弯矩为上部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产生的弯矩+Vi H,H为支架柱高。
参考文献
[1]周锡元,阎维明,杨润林。建筑结构的减震、减振和振动控制。建筑结构学报,2002,23(2):2-12.
抗震加固改造工程的实施与研究3
摘要 基于我国城市中20世纪80年代前后建设的小区住宅建筑在抗震、使用、能耗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目前老旧住宅的改造研究进展,结合西城区榆树馆社区典型案例,通过走访改造牵头方、改造施工者和项目使用者三方以了解项目实施的情况,并整理和分析其在设计、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工程的社会效益和时代价值,以期为同时期其他老旧住宅的改造提供借鉴。
关键词 抗震加固 节能改造 施工 改造效益
1 抗震加固改造工程与项目概况
20世纪80年代前后,为解决居民住房问题,北京政府曾投入大量资金,建造了大量的城市住宅,对缓解当时的住房矛盾产生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当时对地震危害的认识不足,大量房屋未通过抗震设计,抗震性能差,多层砖混结构单元式住宅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同时,现存的老旧城市住宅,由于建设标准较低、结构老化等原因,与我国现今经济水平、居民的生活条件与住居模式等不相适应,已成为影响居民生活的问题。因此,北京市政府以提高城市居民的住宅安全水平和居住品质为目的,开始实施一系列的房屋建筑抗震节能综合改造的惠民措施。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榆树馆社区中的部分住宅楼即属此列。
榆树馆社区位于北京三环以内,靠近北京动物园与西直门商圈,人流密集,公共设施便利,交通通达度高,区位条件好。且由于住宅多由企业福利分配所得,居民之间熟识程度较高,社会关系牢固,社区文脉显著。
由于建造年代较早,住宅楼居住标准较低,环境景观条件较差。由厨房、卫生间、居室、储藏室和阳台等功能空间构成的原始户型难以适应现今居民生活方式。一个灶台加一个洗手池组成的厨房,同一个蹲坑和一个墩布池构成的卫生间,这样的户型空间较为落后,不但缺少起居室、餐厅、门厅等现在常见的功能空间,而且原有空间相对封闭、功能不完善、空间设施相对陈旧。外部环境还存在着停车位紧缺、景观植被无人打理、社区物业管理落实不到位、社区入口无人管理、私搭乱建及私人占用公共空间等问题。而且,住宅排列较单一,室外缺少活动健身及居民休憩交往的空间。
2 改造的策略与实施方法
改造方式
西城区既有住宅改造项目,以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为宗旨,通过适当增加居住面积、扩大功能空间、改善厨卫设施等方法,提升居住品质,改善城市环境,实现老旧住宅的可持续发展。
在改造资金的筹措上,由政府投入专项资金,居民无需承担改造费用,且在占用房屋的改造期间,居民得到周转费、搬迁费及其他补偿。例如,北京市重大项目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以每坪每月100元的标准补贴给住户,用于搬迁安置等。
在改造的方法上,针对老旧住宅楼的现状差异使用两种方式:1)对达不到抗震要求的既有老旧住宅,首先在保证主体结构稳固安全的前提下,提高房屋居住空间的适应标准,采用“外套工业化”的措施,对结构进行抗震加固,同时增设无障碍设施,为居民提供更方便的使用功能;2)针对配套设施老化、建设标准较低、能耗大的老旧住宅,在改造过程中要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以符合节能环保要求,主要包括加贴外墙保温材料,更换更为节能的门窗构件,增加遮阳设施,提高屋顶保温隔热及防水能力,对住宅楼的外立面和室外公共空间等处同时进行改造。
改造程序
由西城区政府立项拨款,委托西城区房屋土地管理中心(甲方)组织招标,确定项目为西城区既有建筑抗震加固改造工程,设计方为北京筑福建筑事务有限责任公司,施工方为北京韩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在改造老旧住宅楼的前期,开展调研、勘察和协调的活动。致居民一封信等信息,由居委会配合,与居民签定协议。由于是入户改造,需要居住居民在施工期间搬迁,就搬迁费、拆迁补贴及相应商品房屋的使用等与之达成协议。准备就续以后,开始施工。具体的步骤如下。
(1)调查摸底、拟定计划阶段。各区政府按照市政府统一下达的总体计划,落实改造工程的具体点位,统一上报市房产局,市房产局审核后,申请市政府计划立项。
(2)规划设计、征求意见阶段。由街道办事处和榆树馆社区居委会牵头,协同区物业办公室,建立业主委员会等自治组织。在规划设计的同时对居民进行宣传动员,以区物业办公室为主,就小区改造的设计方案向业主委员会和社区居委会征求意见。
(3)确定方案、组织实施阶段。确定项目的设计方及施工方,明确各主体在改造工程中的任务。而此时的西城区房管所,在改造中主要负责协调施工单位同社区、业主间的关系。
(4)竣工验收、项目结算阶段。该旧区改造在项目完成后,将由区政府组织所在的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等进行项目的检验,同时西城区房管所负责项目的结算。
改造实施
西城区既有住宅改造现已实施了两项工程:展览路4号楼、榆树馆东里1~6号楼。其中展览路4号楼为试点,两者的建造方式、改造内容及其他信息等几乎完全相同,笔者就现阶段改造完成程度的不同,采取实况调研、居民调查问卷、走访居委会及居住居民等方式,来分析西城区既有老旧住宅楼抗震加固工程的实施效果。
展览路4号楼
展览路4号楼始建于1972年,总建筑面积为,于2012年7月至2013年1月进行改造。改造后新增面积为,现已完成。原始结构形式为砖混结构,改造完成后结构形式为外加现浇剪力墙。该建筑层数为5层,建筑高度为,层高,是由4个单元组成的板式住宅,每个单元为一梯四户。
本次改造以楼体的抗震扩容及节能改造为主,同时对公共空间的整体环境进行改善,针对楼体的改造内容有:采用外套工业化的改造策略,楼房外墙使用抗震材料层加固楼体,适当地增加居民的使用面积;外墙增加保温层;对屋面、雨罩、阳台等修复防水层,更换雨水管系统;对楼道内公共空间及走廊等处更换节能门窗等。
针对室外环境的改造内容有:采用装修的方式对楼梯间、公共走道、外墙面等进行粉刷与涂料处理;拆除影响单体施工的违建、架空线路;对原建筑室内及外墙明敷设的各种管线、空调机等进行统一整理归位;在单元入口处增设坡道等无障碍设施,扩大公共走廊并在入口内加装不锈钢靠墙扶手等;应用门禁系统单元门;对拆除窗护栏的一、二楼层集中安装内置窗护栏;进行防雷修复、消防改造等以增强空间的安全性;改善公共生活环境。
展览路4号楼现已施工完毕的,居住居民已迁回入住,参照同时期建造的展览路6号楼,对比前后的效果如图1~4所示,基本实现改造的目标,具体如下。
(1)楼体外观:楼体管线得到了规整,空调机位重新安放,建筑立面整洁干净。
(2)楼内公共空间:走廊内原外露管线得到规整,储藏等公共面积增加,楼内墙体重新粉刷。
(3)室外公共空间:临时停车有序,居民楼前绿地规整,公共休息区舒适干净。
(4)楼体细部:入口单元门外立面进行处理,增加无障碍坡道;窗户采用保温窗,统一护栏;小商品房立面整改。
榆树馆东里1号楼
榆树馆东里1号楼始建于1972年,建筑高度为,层高,目前正在改造中。该建筑是由3个单元组成的5层居住建筑,原有结构形式为砖混结构,南北朝向。2014年8月开始进行改造,建筑南北向长度向外扩展,加大建筑进深尺寸标准层。面积由原来的增加到,平均每户建筑面积增加了10m2左右。改造后结构形式同展览路4号楼。
此次改造采取的措施主要有:针对砖墙承重的老旧住宅,采用外套式抗震加固方法提高其整体性。即在原有砌体结构住宅楼外侧增加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使其结构形式从单一的砌体结构变为砌体一混凝土混合结构(图5),并粘贴聚苯板保温层,对建筑外立面进行节能保温改造。
榆树馆东里1号楼现处在施工阶段,对比改造方案平面设计图,结合施工现场调研,归纳改造前后的差异性,具体如下。
(1)改造方案前后平面图对比,如图6所示,扩建改造的内容主要为:首先向南整体扩建1800mm,以增加南向卧室的面积;其次向北整体扩建1400mm,以扩大厨房、卫生间的面积。
(2)施工现场,如图7所示,将原有纵墙外表面的阳台、挑板拆除,对楼体两侧贴纵墙并外加横墙板加固。
榆树馆东里1号楼的改造,在增加住宅楼使用面积的同时,通过约束原砌体结构进行抗震加固,提高了结构的抗震能力,而且因外贴的加固墙板可采用工业化的预制构件,可节省劳动力、缩短施工工期,且对建筑内部原有装修、管线等设施破坏性较小,对老旧住宅小区的生活环境影响较小。
3 改造效益与问题
改造效益
通过抽样调查问卷对居民改造满意度进行调查,大数人表示改造结果比预想要好。西城区既有住宅抗震加固改造工程的成功实施,为北京老旧住宅的改造提供了不少启发和实践经验,改造后的效益主要如下。
使用效益
(1)建筑安全性的提升,使用寿命预计延长约30年,可抵挡8级地震。
(2)住户使用面积的扩大,平均每户面积增10m2左右。
(3)热工效能的改善,室内温度明显上升。
(4)老旧住宅楼室内外环境的美化,使得室内宽敞、外观整洁。
(5)对比建筑拆除重建所产生的难以再利用的大量垃圾、噪声及水污染等现象,改造工程明显具有节能环保等优势。
(6)施工时间短,有利于居住居民尽快入住。
历史与文化效益
(1)对老城区城市规划风貌特色的保护。上世纪70年代建造的住宅楼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具有时代的特色,保护工作对延续北京老城区历史文脉等有着积极的作用。
(2)社区文脉的延续,有利于维护邻坊间关系及进行社区的管理。
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老旧住宅改造工程基本实现了改造的目标,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居民组织动员的问题。因居住居民临时私搭、违建等问题影响改造工程的进行,极个别住户搬迁时间过长,滞留在改造住宅楼内。
(2)造价标准有待进一步修订。据笔者走访西城区房管,原根据试点项目预算为2800元/m2,而至施工完成时,实际造价为5811元/m2,与原定预算出入较大。
(3)工程有待进一步完善。展览路4号楼由于改造工程进行至2013年1月,因冬天施工困难,节能抗震改造加固设计方案及施工中仍存在一些细节问题需要完善,还有一些零活需要完成。
(4)责任归属的问题。因需入户施工,在住户居民临时迁走的时间里,出现物品损坏、丢失的情况,责任归属不明。
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通过对项目的牵头方、施工方、社区居委会及居住居民等调研,问题的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点。
(1)施工环境的制约。由于噪声、空气污染等问题,无法进行夜间施工,以至于施工生产效率降低;项目所处位置区位人流密集,且场地狭小,使施工材料装卸不便、周转困难,不利于施工的临设布置。
(2)施工单位与居民的相互干扰。主要体现在噪音、交通上与居民形成干扰,文明绿色施工的环保要求高,防护难度大。
(3)相关单位的协调配合。为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在改造过程中需要临时切断部分施工区域内的能源供给,如水、电、煤气等,而相关程序审批的时间较长,耽误施工的进度。
(4)施工现场情况多变。旧楼外部结构复杂,地下管线不明,只能在摸索中施工。例如,老楼的新增区域如何与老区域连接形成一体,室内年久失修管线及屋面板的更换或加固也都是改造中可能会遇到的难点。
4 结论
既有老旧住宅改造工程在实现抗震加固、提高住宅品质、为居民提供舒适居住环境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对北京榆树馆社区的居住环境和施工状况进行详细调查和访问的基础上,分析改造前后的情况,归纳总结抗震加固改造工程的实施情况,并结合西城区改造的实际情况,总结出改造的有效策略,包括:制定科学的实施细则,有助于明确责任归属;征求居民群众的意见,以完善对改造工程质量的监管,确保改造效果;对资金进行合理的预算,同时多方面筹措资金,以保证应对施工现场多变的情况;及时统计改造后节能减排、抗震加固效果的相关数据,促进改造工作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