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论文范例精编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人际交往论文范例精编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人际交往论文1

调查当今中学生心理素质现状,结合访谈结果,发现影响中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因素,提出相应对策,为下一步实验研究做准备。经某中学学校领导同意,对该校高一、高二和高三部分学生发放量表,共发放量表900份,收回880份,回收率%。然后删除不适合作答的量表(如有规律性的作答、缺失作答、波浪式作答和同一题目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答案等),最后得到有效问卷857人。其中男生388份,女生469份。研究工具采用SCL-90量表,包含90个项目,涉及比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如思维、情感、行为、人际关系、生活习惯等。该量表按照5级评定,包含9个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本文采用了龚耀先教授修订的艾森克人格问卷标准化版本。问卷的儿童版共有88个项目,包含4个分量表。EPQ建立在艾森克提出的外倾性(E)、神经质(N)、精神质(P)三种人格维度理论基础上。N维度反映情绪稳定性,最不稳定者为神经质。E维度反映内向和外向性,P反映精神病质倾向,L(撒谎)作为效度量表使用。研究采取团体施测,在获得被试的知情同意后,采用纸笔测验的方式,由经过训练的主试进行施测。统计分析使用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和EPQ的独立样本t检验以各因子≥2作为异常标准,共检出217例,其中女生128例,男生89例,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女生检出率为%,男生检出率为%,两者比较差异显著(Χ2=,p<)。以性别分组,对SCL-90和EPQ做独立样本t检验。SCL-90的结果表明,在关系敏感、焦虑、抑郁和恐怖上性别之间有显著差异,而且在得分上从高到低依次是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强迫症状、偏执、躯体化、精神病性和恐怖。EPQ的结果表明,在神经质和精神质上男女生有显著差异,女生比男生得分高。和EPQ的相关分析从SCL-90和EPQ各因子的相关分析中可以看出,躯体化、强迫、抑郁等和总分与神经质及精神质均有显著相关,与内外向呈负相关或者虽呈正相关但无显著差异。这表明中学生的人格特质与心理素质有密切关系。在改善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时要考虑到人格因素,如何改善中学生的性格,不仅有助于行为的改善,更利于长远发展。测量结果表明,%的高中生有心理问题,这与国内外研究相似,女生检出率为%,男生检出率为%,性别差异显著,女生的心理素质水平比男生差,表现在躯体化、焦虑和恐怖上。调查研究与访谈研究结合可以看出,不仅客观调查中学生心理问题有较高的检出率,而且中学生自身也感到心理健康水平不高,更多的心理问题出现在关系敏感、抑郁上,这些都与人际交往有密切的联系。所以下一步进行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通过改善中学生的人际交往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二、人际关系团体心理咨询对心理素质发展的影响

访谈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亟待发展,而且中学生本省也有提高心理素质的需求,所以研究二拟采用一系列团体心理辅导活动,采用实验的方法,探讨在人际交往中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可行性。为了防止学生的期望效应,采用班级整体辅导的方法,首先在高一高二随机抽取四个班级作为实验对象,年龄在14-18岁之间。实验对象分为两个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包括高一高二各一个班,分别为46人和52人;对照组包括高一高二各一个班,分别为51人和53人。男生113人,女生89人。研究时间从2013年3月到2013年7月。为了防止测量对后期实验的干扰,研究二采用了不同类型的量表施测。中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包含207个题目,包含认知、个性和适应性三个维度,具体化为22个因素。16项人格因素问卷,由卡特尔根据人格特质说,采用因素分析的方法编制而成。研究采用前后测实验设计,同时使用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进行团体辅导之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测量,之后对实验组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对照组不进行干预。干预结束后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同时进行后测。(表一)首先对中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前测分析,结果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认知、个性和适应性维度上差异不显著。再次对实验组对照组的16PF前测分析,结果发现除敏感性上有差异外,其他人格因素的差异都不显著。团体辅导能够使中学生心理素质提高,而引发心理问题的因素下降,经过实验处理的学生变得更善于处理学习和人际问题,身心发展更加健康。冯正直、张大均的研究认为心理素质包含认知、个性和适应性三个维度,认知是心理素质结构的基础,个性是心理素质结构的核心,适应性是心理素质结构的表现。本研究发现无论是实验前还是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认知结构差异都不显著;在个性和适应性上前测差异不显著,但实验增量的差异显著。这表明人际关系的团体辅导对中学生提高还是个性发展和适应性能力增强上。另外我们还使用16PF探讨了中学生经过团体辅导后人格的变化,结果发现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和有恒性上有显著增加,幻想性和忧虑性显著下降。表明人际关系团体辅导后,学生处理学习和生活问题的能力有较大提高,做事风格更加沉稳。与心理问题发生的相关因素却减少,在人际交往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

三、结语

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期,身体发育与心理发展不协调,各种心理问题比较突出,然而青少年比较注重朋友交往,所以在人际交往中提高心理素质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突破口。任何教育活动都是双向的,研究不仅从教师和学者的角度出发,而且要理解学生对心理素质的认识。研究一首先设计了半结构式的访谈,采用类属分析的方法分析访谈的问题。结果发现中学生对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已经有了较深的认识,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的内涵、重要性及影响因素,且对自身心理素质发展不足有所担忧。访谈充分探讨了中学生对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的理解,为下一步的干预研究做了铺垫。再次我们对中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了调查测量,采用SCL-90和EPQ量表,发现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较高,心理问题的发生有人格因素的作用。所以从个人成长出发,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心理健康会积极的影响。在培养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方案上,研究从人际交往这一角度出发,采取团体辅导的方式实施干预研究。结果发现,相对对照组,实验组学生的个性和适应性有了明显的发展;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和有恒性有了显著的提高,幻想性和忧虑性上有了显著的下降。这表明半年的干预研究有明显的效果,能够在人际交往的学习和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人际交往的团体辅导能够有效地运用到中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生活中,深受学生的欢迎,学生的学习和实际操作兴趣浓厚,所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采用团体辅导的方式在人际交往中培养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但人际交往团体辅导的设计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本研究也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团体活动的课程都会有效,这也需要对团体辅导效果进行有效的评估和评价,以便于在推广时能够取得更大的效果。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山草香为大家整理的4篇人际交往论文范例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人际交往论文。

人际交往论文2

关键词 中学 语文教学 口语交际能力 培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交往的日益频繁,口语交际在人们交往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中学语文的教学改革也适应时展的需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要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项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各学校纷纷加强了对口语交际的教学。但是口语交际并不是那么容易真正实施起来的,当前的口语交际教学,存在形式化与表面化的现象比较严重,一方面由于认识的不足,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必要的情境创设,致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不大。在此想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加强口语交际训练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1、口语交际训练不容忽视

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应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长期以来,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往往重读、写,轻听、说。教师们并非不知道口语交际能力对于学生将来踏上社会后的再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迫于考试的压力,不得不违心地引导学生抠字句背诗词做阅读练写作,而把许多能力的训练排挤出了语文教学的课堂。现在,在语文教学改革中,我们必须认识到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提高学生“说”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学主要目标任务之一,必须在语文课中给它以应有的一席之地。

2、口语交际训练非常必要

社会发展到今天,早已进入了大协作时代,人际间的横向联系大大加强,在社会工作与社会交往中,许多时候需要谈判、辨论、宣传、演讲……。我们的学生不论他们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需要有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外事工作、商业谈判、法庭辩论、企业公关哪项不需要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教师、记者、节目主持人、导游、推销员哪个不需要口语交际?就是汽车售票员、商场营业员、宾馆服务员也要有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出色。

3、加强口语交际训练十分迫切

我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从所接触的学生情况看,大多数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不如人意,也就是说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很差。因此,在高举素质教育大旗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的召唤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口语交际训练不仅显得很有必要,而且显得非常迫切。

二、加强口语交际训练的对策

1.创设良好的情境

口语交际的过程也可以说是感情交流的过程,因此上课时首先要激起学生的情感,调动起学生的感情投入,使他们想说,愿意交流。

2.设置多样的内容

口语交际训练首先要确定话题。交际的话题应来自生活,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设置多样的内容,学生感兴趣,才愿意说,才有话可说,才有可能说好。

3.开展有趣的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把讲故事、游戏、讨论、辩论赛、课本剧表演、小记者采访、实话实说、演讲会、自我介绍、问答等多种交流形式引进课堂,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语言环境,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

参考文献

[1]田阔主编。论苑新声。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3,8.

人际交往论文3

关键词:微信朋友圈 大学生人际交往 影响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6-0-01

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推出微信(WeChat)――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聊天软件。借助手机客户端在90后大学生中迅速掀起热潮。2012年4月19日,微信推出微信朋友圈,意在将微信用户的个人好友在虚拟的平台上整合成为小型交际圈,通过个人状态的展示、分享和评论,达到朋友间交流的深化。微信朋友圈的应用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私密的圈子,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带来了影响。

一、微信朋友圈的特性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带来了媒介终端的移动化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广泛使用正深刻变革着媒介信息承载的状态与媒介信息流通的手段,而随即应运而生的新型移动社交平台,更以全新的互动方式改变着受众接受信息的形式与传播信息的方式。微信作为新型社交媒体的代表,具有自身特性:

1.“圈子”的私密性

基于Web技术的各类人际交往应用向手机领域延伸,针对智能手机的各个系统开发出了移动端口的应用,新型社交媒体也逐渐成为人际交往的一种方式。微信可以与手机通讯录、QQ好友相连,通过此“导入”微信通讯录,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熟人圈”的真实和私密性。与微博类似,微信朋友圈能够即时个人的心情,分享照片,查看与转发各种内容,而不同的是,朋友圈的评论仅为本人和评论者可见,评论者包含互为朋友的人,即三方互为好友。同时,个体会根据社会关系将不同的亲朋好友分入诸如“同学”、“同事”、“上司”、“家人”等不同的小交际圈中。可见,朋友圈拥有熟人社交网络和强关系链的特性,用户与用户之间熟悉程度高,它的设置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用户同一交际圈中的个体不易受到另一交际圈中个体的干扰,进而保证了交往空间的私密性。

2.“圈子”的延展性

尽管微信主打的是熟人社交平台,通过熟人间的交流互动不断深化彼此的人际关系,但随着微信版本的不断升级,“附近的人”、“摇一摇”和“漂流瓶”功能相继问世,构成陌生人社交的入口。“附近的人”功能依靠的是LBS (Location Based Service)位置定位服务,微信用户通过使用该功能,可以查找到用户周围1000米以内同样使用了微信定位服务的用户。“摇一摇”功能即通过摇晃手机数秒就能够匹配到同时段触发该功能的微信用户。“漂流瓶”功能:微信用户可以通过文字或语音的方式将需要传递的信息“装入漂流瓶中”扔入虚拟的大海,其他用户也能够在虚拟海洋中“打捞漂流瓶”读取瓶中信息,进而拥有成为“瓶友”的机会。这些功能设置和应用,一方面,迎合了90后大学生猎奇、求新的心理;另一方面,又从某种程度上延展了微信的朋友圈,使得陌生人介入了大学生的朋友圈。

二、微信朋友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正面影响

1.朋友圈的相对真实性使得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敢于“自我暴露”

我学者李丽明在《人际交往学》中认为,人际交往的深度与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的程度有关,自我表露越真实,则反映出人际交往的程度越深入。自我表露即自我暴露,我国传播学者王怡红在《人与人的相遇――人际传播论》中提到:“‘自我暴露’是一种实际的人际传播现象,无论人类使用的传播样式如何变化,人类的传播或交流始终保持着一个共存的关系,我不是与这个你、这个他人,就是与那个你,那个他人发生关联,并暴露出‘我是谁’的秘密” 。“在微信朋友圈中,信息虚拟和虚构成分的下降,体现了用户能够互相坦诚相对进行交往,让用户间的交往趋于真实,这样真实化的人际交往,加强了人际交往的深度。”90后大学生是乐于表现,善于表现自我的群体,他们在朋友圈状态的过程,也是他们自我表露的过程。在虚拟与真实生活的交错中,大学生们敢于在属于自己的“熟人圈”里去“自我表露”,这种状态的呈现多是真实生活和互动的反映,同时这也反映出他们与好友间良好人际交往的程度。

2.朋友圈的延展性使得大学生人际交往形成一定“强关系”

有研究表明:社交媒体上的好友数量越多、用户与好友的互动情况越好,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越强。1朋友圈的功能性为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平等、开放、自由、同时私密度相对较高的环境,大学生们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与朋友更便捷的互动。同时,朋友圈“微视频”的应用,使大学生间以更加生动和直观的方式进行交流,从而提升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而社交能力的提高是增强个人幸福感的重要因素。2通过“附近的人”、“摇一摇”、“漂流瓶”功能和“扫一扫”等功能,社交圈子更加方便地被扩大,交往生活中的“强关系”网络也得以拓展,而不断扩大的社交圈子,使得大学生在进行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获得更多支持和疏导,从而一定程度上降低消极情绪。

3.朋友圈的实时性使得大学生人际交往更加有效率

朋友圈的实时性消除了时空维度的限制,有利于大学生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90后大学生正处心理发育成熟期,他们有对朋友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心理需求,同时,又是缺乏良好人际交往技巧的阶段。朋友圈一方面满足了他们交往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朋友圈状态的呈现和展示,化解了心理上渴望又怕尴尬的交往心理。交往的时效性越强,越能提高人际交往效率。对于年轻的大学生而言,他们爱好广泛,精力充沛,追求多种多样的人生体验,多数人会选择加入自己感兴趣的组织,参加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而对于这群年轻人来说,追求人际交往的时效性可以为他们争取到更多宝贵的时间,不仅使得信息的大范围快速传播变成现实,还使得信息的有效到达和回馈成为可能。

三、微信朋友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

1.大学生对微信朋友圈的过分依赖易削弱人际交往能力

使用社交媒体的强度越高,意味着大学生用户花在线上的社会交往的时间越长,也就是说,线下的社会交往相对减少。根据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当线下的人际交流变为线上的()网络交往,真实的社交生活被置换成虚拟的人际交流,人的幸福感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通过新媒体的虚拟交往与现实中的人际互动是存在差距的。通过微信朋友圈的人际交往可以摒弃各种现实条件对人际交往的约束,而现实的人际交往却要受到各种条件的约束,如情境、习俗、规章制度、 身份、收入、性别、语言、表情等。虚拟的人际交往比现实的人际交往更便捷、更广泛、更自由、更平等,但如果大学生对虚拟空间的人际交往过分依赖,势必会造成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能力的缺乏。当有些大学生无法应对现实中的日常人际交往时,便会对现实人际交往世界日渐疏远,而对网络虚拟状态下的人际交往过度依赖。然而,虚拟的人际交往方式并不能取代现实生活在大学生成长中的地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仍需回归现实。

2.微信朋友圈的半开放性使得大学生面临安全隐患

尽管针对陌生人际交往,微信朋友圈也有其相应的隐私设置,但不同于人人网,朋友圈的隐私设置是半开放而非完全封闭的,陌生人能够访问用户的朋友圈并从中浏览到最近的10条朋友圈状态,以朋友的身份与其进行纯粹好友间的“人际交往”。微博的碎片化信息多侧重于媒体性质的公共信息,朋友圈则侧重于见闻、情感和个人照片等方面的个人信息,陌生人进入朋友圈后能够较为直观地获取到其中的真实信息。这使得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朋友圈的信息对大学生群体实施诈骗。大学生在安全意识薄弱、警惕意识不高的情况下,很容易上当受骗。

3.缺乏监管的微信朋友圈易使大学生人际交往商业化

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对朋友圈兴起的微营销进行了关注,其中不乏有微信卖家诚信缺失售卖假冒伪劣商品。大部分用户在朋友圈中的状态基本为个人信息,微信团队对于朋友圈当中所的状态并没有采取主动的监管和引导,这就为一些微信朋友圈中的“熟人”商人提供了宣传的平台。“‘杀熟'是今天中国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语汇,意思是欺诈熟人。语言是社会生活的镜子,欺诈熟人的现象可以在任何一个社会中找到,但类似‘杀熟'在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一种频率较高的、不断进入日常话语的社会事实。”这些微信卖家为进一步扩大获利面,可能会在原有微信好友的基础上盲目交往,从而牟取更多暴利。大学生在日常交往中缺乏甄别和判断,易盲目跟风,最终完全将个人微信及其朋友圈商业化。

综上所述,微信朋友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促进大学生“暴露”个性形成一种人际“强关系”,过分依赖于朋友圈交往又能使大学生面临人际交往的困境。所以,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坚持适度原则,正确引导大学生确立健康的交往心理,营造和谐的朋友圈人际交往,加强“线上与线下”的联系,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

参考文献

[1]宋江波,《微信朋友圈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6月

[2]尚婕,《从媒介技术的演变规律论社交媒体之“罪”》,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6月

[3]温如燕,《微信Υ笱生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以呼和浩特市3所高校的大学生为例》,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7月

人际交往论文4

[关键词]弟子规 人际交往 规范

[中图分类号]G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4-0070-03

马克思主义原理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出生之日起,人就通过各种人际交往活动建立关系,人不能脱离他人、脱离社会而单独生存。美国学者卡耐基指出:在现代社会,人们事业能否取得成功只有15%靠他自身的能力,而85%则取决于人际关系。如何进行有效得体的信息交流和人际互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很多现代人的困惑,也是很多人研究和探求的焦点。在众多实践和研究的成果中,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再次受到推崇,其中《弟子规》的影响越来越大。很多学校用它教育孩子,很多单位甚至是外企,将它作为员工培训的手册,以构建和谐的个人关系、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

《弟子规》源于《论语•学而》篇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讲的是孔夫子的核心思想:孝、悌、仁、爱。按照三字一句的押韵形式写成,全文360句,共1080字,对孩子的言语、行为、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提出了详细而明确的要求。《弟子规》原名为《训蒙文》,原著由清代学者李毓秀所撰,后由学者贾存仁在《训蒙文》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并把书名改为《弟子规》。

现代人际交往是否有规可循,有范可依,如何才能提高现代人人际交往的水平,从而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弟子规》能给我们现代人际交往怎样的启示?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近年来关于《弟子规》和人际交往两方的文献进行了梳理,欲从先人的智慧中寻找现代人际交往的规范。

一、《弟子规》研究

(一)《弟子规》解析

随着《弟子规》日渐受欢迎,市面上各种解读本成为畅销书。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有《钱文忠解读弟子规》、钟茂森的《细读弟子规》、蔡礼旭的《细讲弟子规》,还有各种儿童读本数十种。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钱文忠将《弟子规》搬上央视百家讲坛,其讲解内容已编著成书《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该书以《弟子规》原文为基础,充分融入对现实的深层次思考,穿插上百则故事和案例,讲述了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为人处世应有的基本理念和行为规范,阐述儒家思想提倡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等思想对于现代人的作用,针对目前社会中存在的诸多道德危机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解决之道。蔡礼旭老师的《细讲弟子规》以追求人生的幸福为起点,以社会现实为案例,讲解如何在现实当中进行明智的选择,如何孝敬父母,如何自理自立,修身立德,从而建立自己内心的和谐,得到幸福的人生。而以钟茂森博士的最新演讲整理而成的《细读弟子规》,结合自身经历逐字逐句讲解落实《弟子规》中的效用,强调个人道德品行是根基,修身修心,“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提倡“人皆可以为尧舜”。

(二)《弟子规》的当代意义

《弟子规》是汇集了儒家思想当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精髓提炼出来的做人行为规范,是儒家文化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重拾中华文化,学习儒家经典,用《弟子规》中“孝悌”“谨信”“泛爱众”的做人规范指导当今人们的生活,能够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有规可循,树立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行,建立和睦的家庭关系,对构建和谐社会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弟子规》受到广泛追捧,很多学校用它来教育孩子,很多单位甚至是外企,将它作为员工培训手册,举办了很多大型讲座论坛,成为广为学习和交流的典范。综合现有研究文献、一些人的学习感悟或者亲身实践,《弟子规》的现实意义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个人成长、成功的价值。《弟子规》中将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和学文等思想融入其中,从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中去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学习和实践《弟子规》,不仅能够洗涤心灵,修身立德,树立个人崇尚孝顺、仁爱、谦逊的内在品质,从行为方面,培养个人良好的人际交往规范,即如何对待父母、尊长、领导、朋友等等处世之道,成为个人立足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获取人生幸福观的最佳读本。

第二,对当代教育的价值。良好品德的培养首先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其一,在家庭教育中,《弟子规》认为父母要教育子女尽孝悌之道,就是对青少年儿童进行感恩教育,让受教育者感受别人对自己的爱,体验理解别人对自己的付出,并把报答别人作为自己的一种人生信念,这应该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其二,父母要教育子女施仁爱之心,只有学会关心别人,才能处理好与周围人的关系,才能获得更多成功的机会,也才会成为一个真正幸福的人,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温馨与和谐;其三,要培养子女诚实守信,见贤思齐,谨言向善。这些行为规范与准则对今天的青少年仍有极好的教育意义,对改正当前青少年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大有裨益。学者张慧玲认为,《弟子规》是圣贤教育的指南,它不但适用于家庭教育,并且还适用于各阶层不同年龄的人学习和效仿。很多学者一致认为当前的学校教育应遵从“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先训,加强思想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浅谈与大学生德育教育》中指出,当今我们在落实国家德、智、体、美、劳的教育方针时,往往以智育为先,忽视了对学生“德”的教育。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小学、中学、大学都是以分数高低论英雄,忽视了对孩子怎样做人的教育。大学生之前的学习绝大部分是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对德(即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的学习比较欠缺。大学是他们走向社会的最后一站,充分利用大学阶段的学习,为他们补上这一课是有必要的。《弟子规》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意义是要在学校的思想教育当中加强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尊重教育。

第三,对企业管理的价值。《弟子规》不但走进了校园,同时走进了企业。不少企业内部推行《弟子规》的学习和践行,用《弟子规》进行现代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的探索,如广东正业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汇通汇利公司、浙江春晖集团等都从《弟子规》中得到了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弟子规》的孝悌、忠信等教育,能够使员工之间、员工和领导之间建立友好和睦的关系,有利于团结互助、执行和谐的企业文化;《弟子规》中的谨、信、泛爱众、亲仁、有余力学文等思想指导员工的日常行为,不但能够培养德才兼备的员工,而且以此标准为客户服务,处理企业外部关系,能够提升客户满意度,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北京汇通汇利公司结合现代管理学、儒学,从企业文化建设、领导伦理与社会责任、激励管理、管理沟通与组织冲突解决、核心竞争力五方面,提出“在企业中落实家道”的观点。认为,《弟子规》是基于对中国人人性的深入理解,构建的基于中国人心理行为的管理模式、工具和方法,这对中国企业的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弟子规》的现代意义在于它有助于治国安邦、兴家旺兴,弥补西方管理理论制度化、模式化的不足之处,并将较为抽象的中国儒商管理理论具体化。

第四,《弟子规》对于建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古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弟子规》包含了为人子弟在家、在外、待人、处事应遵循的一切道德规范,通过学习和践行《弟子规》,实现个人幸福、家庭和睦、兄友弟恭、朋谊友信,人人都秉承“凡是人,皆需爱,天同覆,地同载”(弟子规)的思想,人人都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那么和谐社会就在眼前。刘碧珠认为德治的效用在于动员人的道德情感,使人成为有道德的人,使社会成为友爱和谐的社会。人和、家和、国和是国家兴旺的前提与基础。所以,法治在于安邦,德治则在于兴邦。《弟子规》从人本管理入手,即自我管理,通过主体人的自我认识、自我判断、自我选择和自我努力来实现对自身的身体、心灵、精神、情感、智慧水平的改善,最大程度地克服个人私欲,追求更高层次的社会价值,《弟子规》教育是治国安邦之根本。

第五,对研究当代人际交往规范有重要的启示。在现有关于落实《弟子规》行为规范的资料中,有各地方政府部门主办的中国传统文化汇报团在全国巡回演讲五十多场的光盘和声屏之友,如《家和万事兴》《家庭百科》《道德的力量》等书刊,即实践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撰写或者讲述的学习《弟子规》后自身改变及家庭和谐的心得,很多事例催人泪下,很多故事令人反省。这些实践的案例对于研究当代人际交往规范有重要的启示。

二、人际交往研究

(一)人际交往的界定

现代汉语词典词条“人际”释为“人与人之间”,词条“交往”释为“互相来往”。人们普遍认为“人际交往”属于心理学范畴,注重交往的心理状态和建立的心理联系。

邓卓明认为,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接触,从而在心理和行为上发生相互影响的过程,包括动态和静态的两种含义。动态的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物质和非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即通常意义上的人际交往;静态的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建立起来的情感联系,即人际关系。

从社会学角度看,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马克思认为人际交往在本质上是社会交往。薛振田认为,“人际交往是人们运用一定的工具传递信息,交流思想,以求达到某种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活动,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从组织行为学角度看,吴远认为,“人际交往就是交往主体在一定的情境和条件下,通过某些交往行为,作用于交往对象,从而达到人际交往的效果。其中包含了人际交往的五个要素:交往主体、交往条件、交往情境、交往行为和交往对象。”

综合以往研究者对人际交往的界定,人际交往是一种社会性活动;是一种信息沟通方式;是一种满足心理需要的过程;是人的一种外在行为表现。

(二)现代人际交往规范

21世纪是信息化全球化的社会。社会的特点是不仅变化速度快,而且呈现市场化、服务的专业化,社会的巨大变革对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均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作为现代人,行为交往方式应如何适应这种变化,也就是说,人际交往是否有规可循,有范可依?在学界此答案是肯定的。张向东博士认为,“全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适合于自己特点的规范和礼俗,沿袭多年,经久不衰。随着现代化信息社会的到来,人际交往日趋频繁,它已不限于本民族和社区之内,在空间和地域上有极大超越。我们迫切要求建立世界通用人际交往规范,以促进世界各族人民之间的理解和友好往来。”张向东博士结合中国传统礼仪,总结出人际交往的基本规范有以下四点:1.热情、礼貌;2.诚实、信用,即中国古代伦理道德规范中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中的信;3.尊重和理性;4.利他和团结,它们既决定着交往的动机,也直接影响其结局。而贾士祥认为,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是温、良、恭、俭、让。温,即和厚,指为人性情温和而敦厚;良,易直也,指要做一个和易、正直的人;恭,庄静也,即庄重而不轻浮,敬重而不傲慢;俭,节制也,意为约束、限制、节制,指在人际交往中,能够对自己的情绪、感情和欲望加以约束,限制和节制,而不是事事以我为中心,为所欲为,傲慢无度。刘桂凤认为:正确、规范的人际交往就应该奉行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大力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正、服务群众、贡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大力倡导文明礼貌、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论墨子伦理思想的人际交往原则》一文讲述了墨子以“兼爱”“非攻”为核心的人际交往原则:一是平等相爱原则;二是互利互惠原则;三是宽容大量原则;四是守信重诺原则。周向军在《人际关系学》一书中将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归纳为十一条,一是择善原则,二是调衡原则,三是积极原则,四是真诚原则,五是理解原则,六是守信原则,七为人道原则,八是平等原则,九是互利原则,十是相容原则,十一是文明原则。

此外,很多讲述人际交往艺术、技巧的文章和书籍里也涉及一些现代人际交往规范,比如在熊宗谊的《与人共舞》中讲求爱是相处的艺术。凡事有度;《卡耐基处世的艺术》中所讲真诚、尊重、赞美、爱等其实也都涉及现代人际交往的一些基本规范。但这些资料书籍中所讲仅在技巧层面,并没有形成规范的层面。

三、《弟子规》为现代人际交往规范提供借鉴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笔者发现如下一些问题:

其一,近几年,虽然社会上掀起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弟子规》的热潮,人们日渐认识到《弟子规》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但是对《弟子规》的研究文献当中,感性的文章比较多,如学习感言、社会观察随笔、采访文章等,学理性的研究寥寥可数,所以《弟子规》有哪些现实意义和价值,如何发扬和运用《弟子规》中的精髓有待学术界做更深层次的研究讨论。

其次,关于人际交往规范的文献,虽然古代早有学者论述,然而在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进入科技迅猛发展的变革时代,对于当代人际交往规范的研究文献不仅比较少,而且阐述比较笼统和零散,没有具体说明人在所处的五伦关系中,每一个角色应如何扮演,其行为依据什么规范才能承担起该角色的职责;更没有详细叙述人在扮演不同角色时,应如何交流与沟通,即双方交往时遵守什么规则可使双方的关系更和谐、更融洽。这些问题不仅关系着人自身的和谐、家庭的和谐,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

总之,人际交往实质上是一种人际传播与沟通的过程,简言之是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者非语言系统进行接触、表达、沟通、交流、情感抒发,从而建立相应人际关系的过程。如果从传播学的角度探讨人际交往的规范,并以《弟子规》中描述的为人子在家、在外、待人、处事所遵循的行为规范为例,进一步探索现代人际友好交往的法则,不仅有利于传承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而且对推进文化创新,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毓秀(著),贾存仁(修订).《训蒙文》改名为《弟子规》[M].清朝。

[2]张慧玲。《弟子规》对现代家庭教育的价值和意义[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5月,第36卷,第3期。

[3]党瑞清,赵晓明。浅谈《弟子规》与大学生德育教育[J].文学教育,

[4]吴珊珊。《弟子规》的道德教育思想初探[J].人文论坛。

[5]王承进。从《弟子规》看企业道德管理[J].HR经理人,

[6]刘碧珠。从汇通汇利公司的实践看《弟子规》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中山大学硕士论文,2009.

[7]邓卓明。涌浪中的理性审视[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年版。

[8]薛振田。管理心理学原理与应用[M].山东: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9]吴远。组织行为学[M].河海大学出版社,2004.

[10]桑伟林。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研究(山东大学硕士论文)[J].2010年3月。

[11]张向东。人际交往基本规范[J].

[12]贾士祥。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温、良、恭、俭、让[J].学理论。

[13]刘桂凤。要重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道德规范教育[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2002年11月,第24卷,第4期。

[14]钟小红。论墨子伦理思想的人际交往原则[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1月,第28卷,第1期。

[15]周向军。人际关系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

[16]钱文忠。钱文忠解读《弟子规》[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年8月。

[17]石家庄市商业联合会。家和万事兴-道德特刊[J].声屏之友报社,2010年4月。

[18]河北日报报业集团。家庭百科报-幸福特刊[J].2010年8月,总第501期。

[19]莫劲奔。《弟子规》的当代意义[J].读书,2009年第8期。

[20]杜维超,蔡志良。《弟子规》的儿童人际交往品质培养思想及其启示[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10月,第12卷,第10期。

[21]黄晓华。《弟子规》《三字经》不能丢[J].海南日报,2009年3月。

[22]杨万霖。《弟子规》:一般很重要,一般很糟糕[J].黑龙江史志,2010年8月,总第225期。

[23]郑秀芬。《弟子规》中的儒家文化传统及现代价值[J].新闻爱好者,(下半月刊).

[24]李靖。“释商”胡小林:生意场上,何必焦虑?[J].中外管理,2009年9月。

[25]王蒙。从热读《弟子规》说起[J].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1月12日,第001版。

[26]赵红卫。论《弟子规》的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管理观察,2008年11月。

[27]毕琳,任欣。儒家思想对人际传播活动的规范[J].青年记者,2010年12月中。

[28]刘集贤。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J].新闻导刊,2006年4月。

[29]王维坡。一本《弟子规》引领德育路――西乌旗信用联社企业文化侧记[J].锡林郭勒日报,2010年,7月14日:第004版。

[30]梅岩。人际交往的社会学构建[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31]李宁。现代人际交往与和谐社会构建[J].宁夏大学学报,2007年7月,第29卷,第4期。

[32]金正昆。人际交往中的沟通技巧[J].刊授党校,2006年9月。

[33]罗素。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的大学生人际交往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5月。

[34]王长飞 大学生人格特质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关系[J].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10月。

[35]卓成霞。当代大学生人际沟通的有效性问题研究[J].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4月。

[36]陈慧。人性修养与人际交往――《菜根谭》对现代管理心理思想的现实意义[J].社会科学集刊,2009年第4期。

[37]李炳海。本能•规范•原则――人际交往话层次[J].现代交际:P25.

[38]王义堂。友善――人际交往的道德规范[J].人民日报,2001年12月10日:第004版。

[39]熊宗谊。与人共舞[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1月。

48 7300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