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小论文(优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科普小论文(优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科普小论文范文【第一篇】

培训课程设计和培训主要方式

在培训方案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基地根据在职教师职后教育的特点,坚持以现代培训理念为指导,突出先进性、实践性与实效性,着论文联盟眼于科技教育理论与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

依据教师专业发展理论,针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教师设计分层递进的培训方案:有的着眼于高端人才培养需求,重点培养和打造基础教育的领军人才,带动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提升;有的旨在培养坚持一线教育教学工作的骨干教师,有效促进基层教师队伍的健康成长;有的针对在校大学生,为科技教育培养新一代青少年科技辅导员。

在培训实施过程中,依托天津师大教师教育中心实验室与中小学、青少年宫、科技场馆等实践基地积极开展培训活动。在培训中采用“参与式”培训模式,强调问题情景下的深入学习,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专家讲座、案例分析、师生研讨、调查研究、参观学习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员在学习中积极思考,获得最佳学习效果。

培训环境

“全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培训基地”坐落在天津师范大学新校区,依托天津师范大学教学资源,环境优越、功能现代,有多功能报告厅、多媒体网络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为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培训创造了良好的硬件条件。

培训案例大学生科普志愿者培训

培训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

采用参与式培训模式,大学生科普志愿者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开发设计并实施的科普实践活动。

基于实验与实践基地的培训。

培训主要课程

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概述

课程说明:本课程主要介绍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的目标、原则、内容、途径、模式、类型和方法,使科普志愿者(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后备力量)具有从理论高度把握科学普及教育实践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教学。

优秀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案例评析

课程说明:本课程以我国科学普及教育改革中优秀的活动实例为案例,以“解读”的形式回答学生关注的问题,如什么是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指导方案的设计,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指导方案的设计原则,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指导方案设计的一般过程,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指导方案的一般格式等。教师指导学生总结优秀案例成功的经验,达到使学生初步了解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指导方案基本知识的目的。

教学方法:本课程包括讲授、案例分析、师生研讨等方式。

利用科技场馆进行科学普及教育

科技场馆是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普及教育的重要场所,是青少年科技教育的重要教学资源。培训学员通过参观、研讨,学习如何利用科技场馆教学资源进行科学普及教育的方法。

教学方法:听取天津科技馆专家讲座,小组到天津科技馆实地参观、考察,学习研讨如何利用科技场馆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普及教育。

天津中学科技教育理念、活动设计与实施

中小学是实施青少年科学普及教育的主阵地,本讲座对天津中学的科普教育先进经验进行了梳理,希望大学生科普志愿者从中汲取营养,能够站在较高的视角审视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

讲座主要内容:

四个基本理念:“向生活学习”、“自主学习和发展”、“基于问题的学习”、“在活动体验中成长”。

目标系统:建立了以有责任感、会自主学习、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会交往等12个基本目标为核心的目标系统。

内容体系:设计了“主题—专题—问题—课题”四题递进的课程内容体系。

学习策略:形成了情境中学、体验中学、探索中学、交往中学、反思中学,五个学习策略。

基本做法:形成了“深度交谈、个别化指导”、“成果交流展示”、“出版研究成果集”、“高年级

转贴于论文联盟

学生做低年级学生的小导师”等彰显课程育人价值的六种基本做法。

评价方式:建立了“即时评价”、“成果作品评价”、“综合表现评价”课程学习的三种基本评价方式。

科技活动指导方案设计

在一线教师的指导下,从中小学科技教育实践基地的论文联盟实际教育环境中选取活动主题,大学生科普志愿者分小组研究制订科技教育方案。

实践教学

参与培训的大学生科普志愿者的收获

本次科普活动让我们感受到作为一名未来的小学科学教师,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实践能力都有待提高……同时也要深深地思考对于科学教育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

我们有过争论、有过困惑……活动结束我依然在反思,在这次活动中,我是否太过强势,是否应该让组员们发挥更多?是否限制了组内同学个性、优势的发挥?我们认识到在活动前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是必要的。如果有下一次活动,我相信,我们能做得更好。

作为指导者的我们,更是感受到了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制作的乐趣,遇到一个个小问题,一起讨论解决,一起收获辛劳的成果。之前紧张的情绪也在和学生的交流中消失,尤其是当他们亲切地叫我们“老师”时,心里更是觉得暖暖的。

我们作为未来的科学老师应学会如何与孩子沟通,并且我们有责任去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开发他们的智力,使小学生成为有创新精神、敢于挑战的新一代的青年。

2012年培训计划

“天文科学课程”培训班时间:2012年4月18-20日

培训对象:中小学科技教师(青少年科技辅导员)100人(其中全国各地区科技辅导员50名、天津市科技辅导员50名)。

“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方案设计与实施”培训班

时间:2012年10月下旬,计划5天。

培训对象:青少年科技辅导员150人。

培训团队

杨宝忠: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教授,初等教育学院院长,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实验中心主任。中国教师教育学会小学教师教育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初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理事。

石增 :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美术学硕士点学科带头人,原教学院长。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艺术委员会委员,天津美术家协会水彩艺术委员会主任、水彩专业委员会会长。

杨书远: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原科学教育系主任。天津市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天津市“未来教育家工程”基地实践领衔专家;天津市“265农村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小学科学课题指导专家。

张兆瑞:天津市和平区青少年宫副主任,中学高级教师。天津美术家协会少儿艺委会副主任,全国校外教育书画名师,天津市教育学会中小学美术教学研究会特聘专家,天津市和平区首席美术教师。

科普小论文【第二篇】

关键词:纳博科夫;《普宁》;黑色幽默;叙事方式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330-02

《普宁》(Pnin)是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19)在美国第一部受到广泛欢迎的作品,纳博科夫用幽默的笔调描写了一个流亡的俄国老教授在美国某高等学府里任教的生活。普宁性格温厚而怪僻,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常受同事们的嘲弄,妻子也离他而去。老教授孤身一人,与世无争,倒也相安无事,不得己沉溺于故纸堆里,钻研俄罗斯古代文化和古典文学聊以。他喜欢时时刻刻回忆往事,流露出一股浓厚的怀乡情结。纳博科夫把古老的俄罗斯文化与现代美国文明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诙谐而机智地刻画了一个失去祖国、割断了和祖国文化走向后现代主义—纳博科夫解读的联系而又失去了爱情的背井离乡的苦恼人形象。评论界分别从小说的艺术形式、内容、情节、人物方面对该作品时行了剖析,本文将从叙事角度探讨该作品的黑色幽默的艺术手法。

一、小说《普宁》体现的迷局式的结构

作为一部黑色幽默小说,《普宁》在叙述方法上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艺术特征,首先体现在迷局式的结构中。纳博科夫研究专家卡尔斯·尼科尔认为,“《普宁》一书的精彩并不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在于其精妙的结构安排。”事实上,《普宁》像首尾相绕的小蛇一样复杂。小说的七个章节就像多棱镜的七个面,其中每一面都描述了普宁与外部世界的某种关系,让读者从不同角度去审看和体验普宁及其内心世界。读者只有在读完最后一章才会恍然大悟,真正地了解小说。第一章,普宁在旅途上。小说以他到克莱蒙纳妇女俱乐部演讲却做错了车开始,中间穿插他在学院给学生讲课的情景:结结巴巴的英语,自言自语地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中,对牛弹琴地给学生讲俄罗斯文化……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处于时空错位状态中的普宁,他永远无法适应过去与现在的变化转换,对于自己当时当地所处的位置永远无法正确认识。第二章,普宁的前妻丽沙突然出现在他面前,名为探望实为利用他。普宁对这位前妻的心理心知肚明,但他甘愿被利用,却又忍不住诉苦“我什么都没有!”丽沙是他与新旧两个世界的一种深刻联系,这种联系虽然使他痛苦,但他却竭力抓住它。第三章是普宁校园一天的生活。在人海中他好像一个孤岛,无论在哪里都无法靠岸。学生、同事、图书馆、俱乐部,在人人面前,在处处地方,他都显得格格不入。没有一个地方能够回应他渴望沟通的呼唤,内心的孤独和苦闷不言而喻。第四章普宁与丽沙的儿子维克多相见。普宁希望得到同情与理解,却绝望地发现两代移民之间无法沟通。第五章普宁去一位俄国老乡的庄园度假。俄国流亡者们抱着在同胞之间寻求精神寄托的愿望前来,但人们各有所想,聚会只是变成了徒有其名的一种形式。人们互相之间是疏离的,尤其是在美国生长的下一代,对上一代的愿望和苦恼毫无兴趣。第六章普宁再次搬家之后宴请同事。搬过无数次家的普宁这次特别满意,他感到了新的希望,兴致勃勃,热情洋溢,决心安心享受温代尔学院的终身教职。然而他被解雇了。小说的真正转述者在最后一章即第七章才出现。原来他是温代尔大学新上任的教授,普宁的老乡,从小就认识普宁,在巴黎他们有过交往,曾是丽沙的情人。正因为如此,普宁拒绝了他的邀留,并谎称自己将在他到来之前离开温代尔。这位新来者住在考瑞尔教授家,考瑞尔款待他的方式之一就是讲了一夜普宁的笑话,第二天陪他到学校的路上又接着讲(这时普宁才真正上路),所讲的内容是小说的开头:普宁在克莱蒙纳妇女俱乐部演讲却发现带错了手稿。作者精心构制的结构之谜至此才完全解开:整本小说的内容,就是由普宁在这个学校留下的笑料构成的。这个多棱镜的第一面和第七面已经重叠,构成了一个完美的环形,我们对于普宁的悲剧也形成完整的印象。

二、作者、叙述者与主人公三者身份界限的模糊性

纳博科夫是一位极具个性化的小说家,他对“时间”、“历史”、“命运”等有着独特的思考。他卓尔不群的文学观念、扎实的文学基础、独特的个性以及敏锐且富于幻想的优秀品性,成就了他“纳博科夫式”小说的艺术世界。他的辗转欧美各国的流亡经历更是为其小说中提供了多元文化视角。其作品无不透露出他作为流亡作家的流亡意识在作品中反映出游戏意识和乡愁文学,以及受此影响对其所构筑的“彼岸世界”的精神寄托。其独特的叙事艺术更是为后人所惊诧,包括不可靠的叙事者的运用,人物身份的多重性的模糊性,独特的叙事结构和叙事视角,以及跳跃式的时空观念等。作品的背后隐藏着作者独特的艺术审美观、人生观以及哲学观。他使自身获得秩序,赋予自身以目的,这种艺术思想赋予其创作风格对前人的突破创新。纳博科夫这种创作理念,使其作品更成为后现代这场文学运动中强有力的推动力。

这种叙事方法的后现代黑色幽默色彩还体现在作者、叙述者与主人公三者身份界限的模糊性。在后现代小说中,叙述者与作者、小说主人物的界限模糊化,作者常以小说人物的形式出现,并充当故事的叙述者。黑色幽默小说常体现这一后现代叙事特点。在纳博科夫的作品中,不说的叙述者或小说主人公往往具有与他相似的身份。《普宁》的叙述者弗拉其米尔·弗拉基米尔维奇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小说中的人物,又是一个全知叙述者。作者纳博科夫与叙述者有很多相似处:他们的名字有重叠部份,他们都是俄国流亡作家及大学教授,都对昆虫学和捕蝶感兴趣,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作者就是叙事者。另外,主人公普宁与作者也有许多共同点:有相似的出生背景;都经历着流亡生活,对故里有着深厚的情乡之情;有着共同的职业,大学教授;都有过犹太血统的女人。再者,叙述者与普宁的关系在最后一章见晓。两者在童年时代相识,普宁的前妻丽莎是叙述者的情人,叙述者对普宁既认为普宁是一个古怪的人,又同情他,伸出援助之手。可见,叙述者、作者、主人公三者关系模糊,相互交差,作者这样的布局安排,以“替身”的身份出现,描述了主人公的悲剧命运,起到了身临其境的作用。

三、后现代黑色幽默中的跳跃式的时空概念的体现

纳博科夫的作品大都关于时间之狱的主题。在其作品中,纳博科夫及其书中人物赞同的时间是“纯粹的时间、感知的时间、有形的时间、没有内容和上下联系的时间”,并且思考出一套独特的时间感受和全新的时间理念。人则因惑在时间之狱中,要走出这条囚宠,则必须借肋记忆力和想象力,这种模式在《普宁》中有充分体现。总体来看,该小说按照物理时间线性发展,记录了普宁于1950-1955年间在温代尔学院的生活经历。但小说各个章节内部的生活片断则是充满跳跃性的时间概述。以第五章的前三节为例,普宁迷路树林一个多小时后终于找到通往库克家的石子路。作者在第二节中并没有接着讲述普宁到达库克家,而是转向这年夏天应邀来到松邸的客人及场面,把普宁到场的内容置于第三节。另外,在围绕某个话题的谈话还未结束却被中断,继续下去的谈话被置于其他章节。如普宁与布罗托夫讨论《安娜·卡列尼娜》小说情节开始的确切日子,话语未完,普宁便想去与主人报到,两节内容之后,又才谈到该话题。再者,作者对不同的场面进行跳跃性描绘,如在第三间的第七节中,短短的篇幅包括了众多的场面:普宁喝闷酒,出席在学院举办的晚会看电影,在林中漫步,生日宴会,斯大林投票,房东琼与女儿回家等等,整个画面扑朔迷离。纳博科夫在小说中使用了时空蒙太奇艺术,让读者感受现在与历史、现实与梦幻的效果。普宁的思想和活动是过去和现在的相互交错。普宁总是回忆起逝去的故国的美好,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怀念,如在等待做演讲时,看着眼前的观众,在幻觉中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父亲、米拉和姨妈的身影。在这种时空错乱中,普宁过着穿越时空的生活。作者搌弃传统的时空观念,起到了强调主人公普宁内心世办的穿越以及怀乡之情。

四、结论

总之,《普宁》是一部份揉合了悲喜因素的黑色幽默小说,作者通过幽默的笔调展现了悲剧主题,折射出人类生存的困境。不管是采用的叙事结构的迷宫,还是叙事关系的模糊化,以及独特的时空观念,都展现了作者对在这一个荒诞世界的社会生活的混乱无序,在这个世界里,人类是悲剧的,人类在环境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类的失败、痛苦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存在主义哲学。

参考文献:

[1]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普宁[M].梅绍武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2]陈海燕。纳博科夫及其创作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王青松。论,《普宁》的内在有机结构[J].外国文学评论,2004,(2).

科普小论文范文【第三篇】

科普需要知识的力量和美的体验高峡

我国科普资源共享发展战略研究莫扬

科学传播研究热点的演进——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可视化研究张婷

植物园一次科普活动分析——以2008年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为例詹彩虹,刘政安,周守标,韩小燕

"公共事件科普"的提出及其形成机理分析科普研究 谢莉娇

科普调查问卷及其设计技巧的探析王宇良,戚敏

中国科协会员日定为每年12月15日

对科学态度的评估及启示黄颖,骆红山

科普项目评估制度化探析史路平,安文

对科技馆建设理念和建馆模式的探讨梁兆正

国外科技馆建设对我国的启示胥彦玲,何丹,吴晨生

英国皇家学会的科学文化传播陈江洪,厉衍飞

文化视角解读我国科普创作问题谢小军

澳门科学馆开放举办中国古代科技展

浅谈气象科普动画片的选题策划思想游立杭

看待复杂事物的角度问题——以多维视野下的UFO现象为例尹传红

踌躇的西行:中国大陆科幻的命运变迁MikaelHuss,辛禄高,郑军

从《股份农民》看科普方式的创新任福君

关于青少年非正规科学教育的认识徐善衍

中国科普的六个新理念居云峰

推动社区科普工作的有益探索——北京市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的做法与思考科普研究 周立军

《科学月刊》能走多远:在零与无穷大之间杨虚杰

关于当代科普的人文思考徐善衍,XuShanyan

传播完整文化,就是传播创造之种——创造力的学习笔记王直华,WangZhihua

后现代的人文思考金涛,JinTao

探究科学普及的人文内涵张开逊,ZhangKaixun

科学普及与人文的几点思考王玉平,WangYuping

谈谈科学家的人文精神郭曰方,GuoYuefang

加强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提升公众科技传播效果雷绮虹,LeiQihong

人文精神是科普工作的重要支撑和灵魂王海波,WangHaibo

科普:要关注青少年人文精神的培养翟立原,ZhaiLiyuan

一个科普场馆的人文追求郭耕,GuoGeng

精神实践视野中的科学与科普刘孝廷,LiuXiaoting

科普是科学与人文交融的粘合剂郑念,ZhengNian

基于公共传播理念的科学普及翟杰全,ZhaiJiequan

科学普及过程中的人文关怀林坚,LinJian

关于互联网科普的若干问题——以中国数字科技馆一期工程为例张小林,ZhangXiaolin

创新科普形式增强传播效果周立军,ZhouLijun

科普税收优惠制度实施中我国科普出版认定制度审视张义忠,任福君,ZhangYizhong,RenFujun

科学家对自身参与科学传播活动看法的调查研究王姝,李大光,WangShu,LiDaguang

如何成就优秀的植物园科普展览金红,刘兴尧,傅晓平,唐勤乐,JinHong,LiuXingyao,FuXiaoping,TangQinle

新闻快递

对俄罗斯神秘主义泛滥原因的思考申振钰,ShenZhenyu

韩国科学文化事业演变浅析余维运,YuWeiyun

耕织图与我国传统社会中农业技术及农业文化传播朱洪启,ZhuHongqi

认识科学的"不确定性"——从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争论说开去尹传红

科学传播和技术传播翟杰全

公众盛赞科学,科学家责备公众和媒体李大光

一群"松鼠"引发的论战——从连岳序言引发的争议看中国当下科学传播理念的分歧蒋劲松

科技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和谐参与模式研究刘立,陆小成

科普能力建设:理论思考与上海实践李健民,刘小玲

科协系统科普场所发挥未成年人校外科技教育作用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楼伟,邓帆,赵建龙,董亚峥

科普简讯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背景下的科技馆发展研究科普研究 佟贺丰

质的研究方法在科普研究中的应用何丽

对中国科普历史界定的探讨张昀京

科技传播在印度陈微笑

分化与整合并存——当代科学中心变革的显著特征徐善衍

事情没那么简单——漫谈错误的相对性及二元对立思维尹传红

一代巨匠,为世人留一下什么?——读《宇宙秘密》,忆阿西莫夫卞毓麟HtTp://

忆钱学森关心航空航天科普谢础

亲历中国科幻30年:个人史与社会史杨虚杰

传播中的科学技术的不确定性张文秀,刘树勇,颜实,ZhangWenxiu,LiuShuyong,YanShi

《科学素质纲要》实施的监测评估理论框架研究科普研究 田德录,方衍,TianDelu,FangYan

科普与文化产业间的作用结合机制探析马蕾蕾,曾国屏,MaLeilei,ZenGuoping

高校大学生科普及其研究的几点启示王宇良,沈瑶琴,戚敏,WangYuliang,ShenYaoqin,QiMin

科学探究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徐杰,XuJie

试析我国综合科普期刊的困境与出路陈真,谢旭成,ChenZhen,XieXucheng

从人本主义学习论看博物馆的展览设计——来自现代欧洲博物馆的启示何琦,王军,HeQi,WangJun

我国自然科学博物馆科学教育活动案例研究钟琦,ZhongQi

科学精神涵义的发展变化——关于新文化运动时期与改革开放以来科学精神讨论的比较唐真,TangZhen

满足好奇传播常识——谈科学普及的目的与任务金涛

在创新中深化科普工作——访周立军尹传红

美国科普史研究方法探究——读《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美国的科学与卫生普及》刘新芳,LiuXinfang

中国传统文化中科学精神的缺失杨水根

让科学乘上艺术的翅膀——通州2008科技周科普书画展小议朱效民

科研人员博客的科普内容研究——以科学网博客为例黄晓慧,詹琰,HuangXiaohui,ZhanYan

中国读者爱看哪些科学家传记——科学家传记的影响力研究张越月,李大光,ZhangYueyue,LiDaguang

《时务报》中的科学技术内容浅析王淼,WangMiao

五四时期《科学》广告的科学传播功能隋明晓,SuiMingxiao

旅游视角下的博物馆职能演变李健文,孟庆金,金淼,LiJianwen,MengQingjin,JinMiao

大教育观引领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发展科普研究 王丽慧,WangLihui

英国科学节效果评估模式分析及思考刘彦君,吴晨生,董晓晴,李小燕,LiuYanjun,WuChensheng,DongXiaoqing,LiXiaoyan

关于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以广西科技馆为例梁春花,LiangChunhua

俄罗斯神秘主义流行现状及与前苏联的比较研究申振钰,ShenZhenyu

科学创新,社会的责任——读《居里夫人文选》有感科普研究 王鸣阳,WangMingyang

中国科普作协成长的忠实记录——《科普创作》杂志汤寿根,TangShougen

科普小论文范文字【第四篇】

小时候我有一个梦想,想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发明家,因此我非常爱看科普书。

一年级时,我就非常爱看《10万个为什么》之类的书,它能告诉我为什么商品使用条形码,为什么月有阴晴圆缺等种种类型的科学知识,正符合我爱好科学的兴趣,让我十分入迷地阅读。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年龄的增长,我又不满足于阅读《10万个为什么》了。

有一天爸爸又对我说:“看你那么爱看书,我就买了这些书。”说着拿出来几套《漫画少儿百科全书》。我一看就喜欢上了这本书,每天一有空就趴在床上如饥似渴地阅读,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以至于每次我回过神来,都不知道现在是何时。它能让我知道有关化学、宇宙等种种学问,加上详细的解说,让我如醉如痴。

到了三年级,我又发现一块新大陆——人体、历史、宇宙、地理等数本厚厚的百科书。人体书,让我细致地了解到我们身体的构造与功能;历史书,让我了解到从远古到今天的各类发展。一读这类书,我的思维就像乘坐着时空机,探索未知的各种奥秘。

后来爸爸又买了人类昂首奔赴太空,星星科技馆等书,让我清楚地了解到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家里的一些科学发明,名人传,也让我对名人产生敬佩之情。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爱迪生的一千多项发明,使我对科学有了更深的探索。有一天,“加油向未来”里的一道题“白垩纪是恐龙最繁荣的时期,那么白垩是什么”这道题把妈妈难住了,而我却脱口而出“白垩是一种岩石”,结果我答对了。妈妈问我是如何知道的,我只说“这是书的馈赠”。

一本本书的阅读不仅丰富了我的科学知识,而且在校科技小发明制作活动中,我制作的“会眨眼的机器人”作品还获奖了呢!

虽然现在我在读文学类书籍,但科普书仍然是我最喜欢的书,它让我懂得了许多科学知识,就像与一个懂科学的朋友聊天。开什么样的卷,就有什么样的朋友。让我们多开有益之卷,用有益之法读书,交上有益的朋友。

48 7440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