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 德育工作措施【通用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德育 德育工作措施【通用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教师的德育观范文【第一篇】

调查显示: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使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德育功能处于弱化状态,德育功能得不到真正体现。具体表现在:高校对在体育教育中实施德育重视不够,体育教育的德育功能难以发挥,高校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意识不强,存在“重健体、轻德育”的现象,学生未切实感受体育课德育的熏陶,体育课德育效果难以满足学生需要,大学生对体育课认知程度不够,高校体育教育价值观存在功力主义倾向。高校体育教育德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使得高校体育课的德育功能难以得到全面而有效地发挥。

2高校体育教育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转变观念,加强高校对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重视程度

高校应加强对体育课的德育功能的重视,重点做好两个建设。1)加强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应制定和完善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培训制度。定期开展体育教师德育培训,通过对体育教师的德育理论、德育观念、德育方法的培训,提高体育教师的德育意识,增强体育教师的德育能力。2)加强体育教师评价体系建设。各高校应建立和完善体现体育教师德育绩效的评价体系,将教师道德素养和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及成绩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指标放在首要考察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德育工作评价体系应该遵循全面、客观、可度量和可比较的原则;同时,建立德育工作的考评监督机制,定期对教师德育工作进行监导评估。

强化体育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观念,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在培育大学生社会核心价值观中的育人职能

高校应多渠道地举办或外派体育教师参加政治理论培训、德育学习培训,经常性地开展德育工作交流活动,如公开课、教研会议等,使体育教师转变德育观念,掌握一定的德育方法和技巧,切实提高教师的德育素质,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育人主体作用。在培训内容中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不仅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体育教师中的培育,同时使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教学相结合。

精心设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体育课教学的各个环节

体育教学过程由开始、准备、基本内容教学和结束四个环节组成。体育教师应做好教学设计,强化细节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与体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到每个大学生的心灵。开始阶段,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教育。应严格出勤考察,并与平时成绩挂钩,促使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形成遵纪守法的意识和行为习惯。准备阶段,通过分组进行竞技性游戏、播放反映体育精神、体育知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影视作品,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等体育精神。教学阶段,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根据各类教学内容制定出德育教育计划:例如将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精神教育与田径类的教学内容结合;将团结互助、协作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教育与球类教学紧密地结合等等。结束阶段除了总结教学内容,重点对学生思想品德进行讲评,使他们通过体育课的教学能够在身体和思想上都有所收益。

勇于创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体育课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中

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由体育技能成绩和学生德育成绩两部分构成。体育德育成绩可将学生的平时表现如上课出勤、遵守纪律、文明礼貌、意志品质等作为评价指标,并在这个指标体系中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教学效果评价方式采取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的方式进行;教学效果评价主体由教师、学生两类主体构成。这样的评价体系改变了以往只注重学生体育技能成绩的评价标准,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多元化育人,对学生起到了导向的作用,提升了学生的道德修养,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入学生心灵,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创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文化生态。

鼓励和规范大学生群体性体育活动,增加大型体育赛事举办次数

大学生群体性体育活动是大学体育教学的延伸和发展。目前,各高校群体性体育活动主要为团队参与为主、个人竞赛为辅的竞技性项目。如大学生冬季长跑月、趣味运动会、各种球类争霸赛、健美操比赛等团队形式的比赛。群体性体育活动能为大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树立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公平竞争意识,增强大学生集体荣誉感,促进大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养成,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养,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良好的基础。应制定制度,积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群体文化活动的开展;加强组织工作,使其规范化、常态化;加强指导教师的培训和选拔;加强裁判队伍的培训,保证比赛公平、公正的裁决,培养大学生的公平竞争意识。大型体育赛事是大学生参与性最高、响应最为强烈的活动之一,各高校主要表现为春季运动会、秋季运动会,学生可以作为竞技者、服务者和参观者,大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提升集体荣誉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在参加或观赏大型体育赛事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启迪和教育。应注意细节,加强组织和引导:赛前,加强宣传发动工作;赛中,加强组织管理工作;赛后,加强的表彰工作。

加强高校体育社团建设,发挥体育社团的宣传教化、舆论引导功能

大学体育社团基于广大学生的兴趣爱好而成立,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亲和力,为大学生的德育工作提供提供良好的教育平台。高校应制定和完善大学社团管理制度,规范其行为,促进其发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德育先进内容作为考察和发展其成员的重要内容,发挥体育社团的宣传教化、舆论引导功能,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培育。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加强体育物质文化建设,实现环境育人体育基础设施完善与否是大学体育得以开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大学体育精神文化建设得以实现的基础条件,是全面提升大学体育德育功能的必要因素。首先,建立长效机制,制定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多渠道筹措资金,按照国家标准并结合师生的实际需求修建体育场馆和设施;其次,制定制度,专人负责,保障体育设施的日常维护和正常使用。为大学生体育活动做好基础保障工作,为大学生德育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重视榜样引领作用,挖掘、宣传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育界先进人物及事迹

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是最为直接和学生接受效果最好的教育模式之一,体育明星的榜样作用对大学生的影响则更为突出。

3总结

论德育的重要性范文【第二篇】

关键词人的本质;教师;美德

文明是社会之魂,美德是立身之本。具有美德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也是作为一名合格教师的根本要求。

为什么说美德是立身之本,是为师之本,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呢?这源自对“人的本质”的本体论探讨。显然,从本体论角度来说,人的本质属性是一个拥有崇高精神追求的存在物。人是一个奇怪的存在者,当我们过分注重物质层面时,我们的精神追求必然失落。现代社会物质越来越发达,但是人类的精神文明并没有随着这种空前发展的物质文明达到一个空前高度的水准——人们道德文化水平的日益退步已经是中西方社会共同面临的最大困境。

正如黑格尔所说,“人生活在两个世界中:在一个世界中人具有他的现实性 (实在性),这方面是要消逝的,这也就是他的自然性、他的舍己性、他的暂时性;在另一个世界中人具有他的绝对长驻性,他认识到自己是绝对的本质。”有限与无限的悖论是人类存在的本原性结构,也是人类独特的存在方式,人类不可能将生活的意义诉诸于自然因果法则,因为他是具有精神自由的存在。就物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的距离来说,神的生活无限地高于物的生活,而这种距离究竟有多大,将直接展示出人性的分裂程度有多深。

人为什么活着?这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人为了价值(意义)活着。那么什么是价值呢?通常的意义上我们用“自然”来指称除心灵和精神之外的“物质实在的总体”,或者说是“存在之所是”,这就是康德所说的“头顶的星空”或者我们通常所说的“是然”(What it is)。而“价值”是与“自然”相对照的存在,或者说是精神的、理想的、道德的或“应然”(Ought to be)的存在。价值的本质在于它作为人类内在追求目的的“应然”性质,这是它与实然的自然的根本区别所在。正如康德所认为的道德形而上学是真正的形而上学一样,如果我们承认(也应当且必须)人是一个具有崇高精神追求,在终极的层面上精神追求高于物质追求的存在物的话,那么价值的体现就必然且只能体现于人类崇高的精神追求上,而道德的具有就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了,因为精神境界的高低无疑就是道德水平的高低。

当然,这里的“道德”是广义的,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道者,一达谓之道也”。“道”的最初意思是指人所走的道路,后来引申为技艺和方法,而作为哲学范畴又多在“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以及事物运动变化所遵循的规律、事理等意义上来使用,因有天道、人道的说法。传统中国哲学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追求,而“天人相通”、“天人感应”,故“天道”实际上往往被当作了“人道”的基础和背景,所以虽然《易经·系辞下》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但是先贤亦说“道在器中”、“道器一体”,“百姓日用即道”。“德”者,得也,所谓“外得于人,内得于己”,这是指主体获得的对天道、人道的体悟和肯认。“道德”二字连用,在儒家经典中首见于《周易·说卦传》和《荀子》,这二处所说的“道德”分别指行为合乎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以及与此相类的各种社会关系(具体而言,就是由“礼”所规定)的规范。

不可否认,经过改革开放数十年的发展,我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不过,就当下来说还是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道德问题,比如“为富不仁”,从2008年震惊世界的四川大地震可以看出,既有捐出血汗钱的农民工、乞丐,也有惺惺作态甚至一毛不拔的富翁、名流。尤其痛心的是,当代人缺乏基本道德观念,不忠不孝、不仁不义者比比皆是,社会上为了挣钱抹杀良心的行为触目惊心(毒奶粉事件只是冰山一角),有的人甚至连最起码的道德底线都没有,对很多丑恶现象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可以说,当代人的道德缺失已经到了一个惊人的地步了,而这些不良思潮正在深刻地影响这作为国家栋梁的青年学生。国人(及学生)的错误思想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捡西方的糟粕。不可否认,西方的民主、自由、公正、理性等好的理念对我国的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西方社会中的一些不良思潮也产生了不好的影响,譬如拜金主义、性自由思想。拜金主义导致的后果很明显:爱情、亲情、人伦、道德都在金钱的强大冲击下土崩瓦解,人们为了挣钱不择手段、丧失人性,乃至不惜以身试法,真正应了那句“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古话。不过,西方社会同时具有深厚的宗教情结,大富豪往往也是大慈善家,显然金钱在西方并不是惟一的价值标准。二是传统道德的丧失。在捡西方糟粕的同时,中华传统道德丧失的程度是空前的。这种传统道德丧失的结果是对西方的民主、自由等好的理念不能正确分析对待,反而以极端利己主义的态度进行曲解,甚至诱发出人性中最冷漠、最恶毒、最疯狂的部分。正是这些不良思潮的侵蚀,所以很多学生缺乏基本的道德修养,因此无法竖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际交往观,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中无法摆正自身的位置,无法找到及实现自身的价值,从而导致产生心理疾病,甚至走上极端(譬如每年毕业时分,媒体上总有学生因不堪压力而自杀的报道)。

那么,如何从根本上对症下药呢?显然,使人人都具有美德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而在这个根本途径之中,教师的责任尤其重大,因为学生是未来国家的栋梁,是建设国家的生力军,如果不能把学生教育好,那么整个社会的道德文明水平就会下降,整个社会就会退步。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就目前来说,作为一名教师,要时时刻刻想到“传道”的崇高职责;无论是文科还是理工科的教师,除了教授学生科学知识外,还必须加强道德教育,不仅自身要具有美德,而且还要让学生都具有美德,这是教育的重中之重。《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如果我们忽视了自身美德的修养,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美德教育,那么我们培养的可能就不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甚至从大学走出去的学生还可能成为造成社会动乱的不稳定因素。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这之中,学校老师自身具有美德是至关重要的,美德是为师之本,是立身之本,如果教师自身都没有美德,那教出来学生的思想素质就可想而知了。作为教师,尤其必须做到知行合一,学问越高,德行越高,只有这样才能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从而更好地将学生培养为有美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理念是实践的先导,要想自觉地成为有美德的人,首先必须具有坚定的信仰,即相信人之为人的本质在于人具有道德。换言之,对人的存在的形而上学定位应当成为一种信仰,因为如果没有对自身精神崇高性的坚信,就很难在纷繁复杂的、充满了各种错误言论和各种物质诱惑的社会环境中保持美德。学问只是知识,并不必然产生美德,如果没有坚定的人的精神崇高性的信仰,不仅可能缺失道德,甚至还有可能走向“学问越高,人品越低”的邪路上去。

所以,作为信仰的人的本体论定位是具有美德的基础。人是具有崇高精神追求的超自然的存在,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就在于具有美德;只有树立了这种正确的关于人的本质的观念,才能在实践中为践行道德律提供坚强的信念支撑,才能自觉、自律地遵守道德规范,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甚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德育原则基本要求【第三篇】

关键词:《管子》;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思想

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滋养我们民族持续发展的精神源泉。《管子》是我们丰硕的文化传统瑰宝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蕴含的道德教育思想对加强和改进我们新时期的道德教育工作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趋利避害的人性论基础

《管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建立在“趋利避害”的人性论基础上。认为“凡人之情,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管子•禁藏》,以下凡引此书只注篇名)。在《管子》看来“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人所共有的,是驱使人们努力劳动,不畏艰险,创造财富的根本动力。它本身并无善恶,而人们对它的认知和践行则有善恶之分,因此需要引导和规范。也就是说《管子》认为人之“趋利避害”的本性虽具自然性,却不是先天固有,而是存在于一定社会基础之上。君主应当运用其影响力去教化和引导民众,使民众明辨什么样的利益是正当的,可以通过什么样的路径的去实现它,这是君主的使命。“饮食者也,侈乐者也,民之所愿也。足其所欲,赡其所愿,则能用之耳。”(《侈靡》)否则,按照人之趋利避害的本性,如果对社会人不加任何规制,放任自流,必然会因争利而“以力相征”。正如《君臣下》所言:“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别,未有夫妇妃匹之合,兽处群居,以力相征。于是智者诈愚,强者凌弱,老幼孤独,不得其所。”可见“以力相征”必然使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所以《管子》积极推行社会道德建设,大力倡导道德教育。“故智者假众力以禁强虐,而暴人止。为民兴利除害,正民之德,而民师之。是故道术德行,出于贤人其从义理兆形于民心,则民反道矣”(《君臣下》)。

二、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理念

《管子》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就是把民众当作国家的根本和基础。他说“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霸言》)[1]。管仲诚挚地对齐桓公说:“齐国百姓,公之本也。”(《霸形》)“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于其治国安邦的政治方略中,也主导着其道德教育思想。管仲认为对于统治者来说“欲为天下者,必重用其国;欲为其国者,必重用其民;欲为其民者,必重尽其民力”(《权修》)。“爱民无私曰德,会民所聚曰道。”(《正》)即要求执政者遵循“民为国本”的道德理念,“爱之、利之、益之、安之,四者,道之出”(《枢言》)。《管子》将“礼义廉耻”视为“国之四维”,也是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在引导民众“知礼仪”“知荣辱”的过程中,《管子》高度关注民众基本需要的满足,把民众利益的满足放在第一位,在他看来只有先解决人性之基本需要,百姓吃饱穿暖之后,道德、礼法等规范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即“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牧民》)。一定的物质满足是实施道德教育的前提条件,对待百姓只有先富之,才可以教之,教之然后才可使他们敬上畏罪,知礼节、知荣辱,奸巧不生,从而实现民治。他对民众的引导、教育以尊重人性,顺应民心,关爱人为出发点,这一思想体现了《管子》对人的重视,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三、系统化的道德教育规范体系

《管子》在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理念指导之下,建构了体系完整,层次清晰的道德教育规范体系,使道德教育有的放矢,有规可循,落地有声。首先,以四维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原则。“礼义廉耻”不仅是《管子》国家治理的核心准则,也是其进行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守国之度,在饰四维”“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牧民》)。《管子》之所以如此重视礼义廉耻,把它放到关系国家命脉的地位,是因为“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即“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同上)[2]。正由于四维在国家治理中的命脉作用,所以管仲大力整饬和发扬四维,在上至国君,下至百姓中普遍推行,使人们自觉践行四维的规范。要求国君以四维原则为核心治理国家,引导民众。“谨小礼、行小义、修小廉、饰小耻,禁微邪。”(《权修》)《管子》认为民众能以“四维”的准则行事,为君者的地位就安定,就可以实现社会大治。从培养百姓修小礼、行小义、饰小廉、谨小耻着手,并通过这一“厉民之道”,得到“治之本”的美好局面。其次,以“六兴”“七体”“八经”为道德基本规范要求。《管子》在四维的道德教育原则下,提出了“德有六兴,义有七体,礼有八经”的基本道德规范系统,形成了对上至统治者下至民众的基本道德规范要求。第一,“德有六兴”。《管子》认为统治者要治理国家,使国泰民安,首先要立德、正德,实行德政。“主身者,正德之本也;官者,耳目之制也。身立而民化,德正而官治。治官化民,其要在上。”(《君臣》)即君主自己是规正德行的根本,君主成为“德者”,官吏、民众自然就会被熏陶、教化。《管子》提出了统治者基本的德政规范,要求为政者对民众要“厚其生”“输之以财”“遗之以利”“宽其政”“匡其急”“振其穷”。即所谓的“德有六兴”(《五辅》)。“六兴”包括在改善民生、让利于民、服务于民、济贫救危,关怀老弱等六个方面广施德政。可以看到,《管子》的德政要求对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和帮助,不是空洞的口号,虚化的制度,而是顺民心、达民意的实在之策,使民众的需要得到满足。这样“夫民必得其所欲,然后听上;听上,然后政可善为也。故曰:德不可不兴也”(同上)。可见,在管仲看来,君主的“六兴”之德,必然会使君民关系协调,民众就会拥护君主,国家的其他政策就能顺利推行,必然能达到兴国安邦的治国目标。第二,“义有七体”。“义”就是要合乎“宜”。“义者,谓各处其宜也。”(《心术上》)“义不自进”(《牧民》),“义”是人们仁人之心的表现。“仁从中出,义从外作”(《戒》)。因此“义”是内在有一颗仁爱之心,并且把仁转化为自身的外在行为准则。“圣人之求事也,先论其理义,计其可否。故义则求之,不义则止。可则求之,不可则止……小人之求事也,不论其理义,不计其可否。不义亦求之,不可亦求之。”(《形势解》)可见在《管子》看来是否合“义”是区别圣人和小人的显著标准,人们内在拥有义理,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品质。《管子》指出了“义”的基本要求,包括“孝悌慈惠”“恭敬忠信”“中正比宜”“整齐樽诎”“纤啬省用”“敦懞纯固”“和协辑睦”(《五辅》)七个方面。这里对人们践行的“义”提出了七个方面的规范要求,人们按照“义”的要求“以养亲戚”“以事君上”“以行礼节”“以辟刑僇”“以备饥馑”“以备祸乱”“以备寇戎”,不断的进行道德修养,才能达到“义”的境界。这样“夫民必知义然后中正,中正然后和调,和调乃能处安,处安然后动威,动威乃可以战胜而守固”(同上)。即民众懂得“义”,行为就能中正,这样人际关系就会和谐,国家也会安定,国力必然强大,在动荡的时代可以“战胜而守固”。第三,“礼有八经”。礼是管子道德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管子》认为“质信以让,礼也”(《小问》)。“礼”是真挚诚实,坚守原则,谦虚淡泊的品质。“礼不逾节”,即礼要求人们的行为和言论符合应遵守的规范。《管子》提出了教民行礼的“八经”,即“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的八方面基本规范要求。又说:“圣王饬此八礼以导其民,八者各得其义,则为人君者中正而无私,为人臣者忠信而不党,为人父者慈惠以教,为人子者孝悌以肃,为人兄者宽裕以诲,为人弟者比顺以敬,为人夫者敦懞以固,为人妻者劝勉以贞”(《五辅》)。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管子》的“礼”概括了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八种基本社会角色,并提出了规范不同角色的具体可行的礼仪道德要求。通过这样一系列的规范来引导和约束人们在不同的角色中的思想和行为,使人们各守本位,尊卑相安,贵贱相合,贫富相睦,依礼而行。达到“下不倍上,臣不杀君,贱不逾贵,少不凌长,远不间亲,新不间旧,小不加大,淫不破义”(同上)的目的,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

四、灵活可行的道德教育方法

《管子》主张对民众进行道德教育不仅要说教灌输,更要通过榜样诱导、环境熏陶、制度规范等形式,多头齐进。首先,健全制度,树立榜样。如《管子》推行的“尊贤尚功、选贤任能”的“三选法”的选才制度,按照德、能、功的选才标准选拔任用人才,按这一人才制度选拔的人才,必须是德当位,能当官,功当禄的人。“君子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小匡》)。即坚持的“德才兼备”的用人原则,并把德放在首位。又通过“选贤”制度提拔有德行的贤人,对践行社会道德的“贤士”的评选、任用制度化,借助政治制度的强大导向力量,形成一种社会道德价值导向,使人们积极的践行社会道德。其次,大力推进道德教育、训化。《管子》认为由于“好利恶害”是人的本性,而执政者要使民众的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避免恶习的出现,就必须教育、训化,即“明智礼足以教之”。《管子》提出了进行道德教化的具体措施,如实行“民啬夫任教”制度,使他们“教在百姓”(《君臣上》)。通过“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小匡》)。在基层组织中“乡置师以说道之”(《权修》)。即通过在民间或国家基层组织建立各种切实可行的教育模式来对民众实施教化,这样“百姓皆说为善,则暴乱之行无由至矣”(同上)。再次,为政者以身作则,率先示范。《管子》认为执政者特别是君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对于社会道德的传播、民众品行的养成至关重要。“上好本,则端正之士在前,上好利,则毁誉之士在侧。”(《七臣七主》)所以“御民之辔,在上之所贵;道民之门,在上之所先;召民之路,在上之所好恶。”(《牧民》)[3]即君主身体力行,榜样示范,就能启迪、带动臣民,身正而民化。因此《管子》提出“教之始也,身必备之”(《侈靡》)。最后,推行养成式教育,环境熏陶教化。管仲以他犀利的眼光,看到了环境的道德教育价值,因为管仲意识到人们道德品行的提升不是朝夕之功,而是在环境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循序渐进的过程,要经过日积月累的积淀才能实现。“不明于化,而欲变俗易教,犹朝揉轮而夕欲乘车。”因此,“变俗易教,不知化不可”(《七法》)。所以管仲充分利用当时的社会资源,创造性地推行行为养成式的道德教育方式,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对人们的道德情操进行陶冶,运用环境熏陶教化。如,管仲基于当时的社会分工现状,创造性地提出了四民分业的思想,对“士农工商”实行“定民之居”不得杂处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既有利于社会治理,又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同时在士、农、工、商“旦暮”“群萃而州处”中,“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同上),在环境熏陶下自然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家庭教育中,《管子》非常重视良好家庭氛围的教化作用,他认为父母在生活中孝亲养老,中正和谐。其子孙耳濡目染,自然而然的就有了孝敬和善的美德。“爱亲善养,思敬奉教,子妇之常也,以事其亲,终而复始……父母不失其常,则子孙和顺,亲戚相驩。”(《形势解》)总之,《管子》在治国安邦中高度重视道德教育。在深刻洞悉人性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道德教育思想。继承并光大这一民族传统,有助于提升中华民族的道德素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之梦。

参考文献:

[1]赵清文.论《管子》的“以人为本”思想[J]管子学刊,2004,(4).

[2]池万兴,高思莉.论《管子》的人才培养[J]宁夏师范学报学报,2015,(2).

德育述职报告【第四篇】

太泊湖学校  石会东

本人一年以来,在全体同仁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与学校一起成长,共同进步。期间担任学校副校长,分管学校德育、宣传、校建、工资审批及电教管理工作。本人在党组织生活中,认真开展“两学一做”等活动,学习党建理论;在政治学习中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规及精神;在学校管理中,改革创新,推动学校德育工作及其他管理工作在改革中不断发展,促进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工作中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步。现述职如下:

一、与时俱进,提高自我素质

一年来,时刻以同志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教师师德,以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认真履行副校长岗位职责。积极参加我校师德师风建设及各级各类活动,认真阅读了有关新教育新理念的书籍,撰写了教育教学反思文章。

二、角色转变,发挥带头作用

本人为人正派、办事公道,坚持原则。能遵守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能主动承担工作责任。平时深入教学第一线,严格执行教体局对校级干部的要求,工作以来一直担任本专业的数学学科教学工作,今年继续担任四年级数学的学科教学工作,平时能以人为镜,明己得失,没有经济问题和生活作风问题,和教师们和睦相处,能虚心倾听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在自己工作范围内的事,能竭尽全力去做,不拖泥带水,不浮夸,实事求是,表里如一。我经常克服困难,做到每天能够巡视校园,督促好学生的上课及课间活动情况等等。

三、尽心尽职,做好本职工作。

1、抓各类计划的制定与落实,保证各项工作具有科学性、计划性,连续性。督促有关处室制定行事历和相应工作计划,制定具体方案,使工作有目标、有方案、有规划、有落实、有反馈。

2、加强我校德育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不断优化学校德育工作,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学校围绕“全员德育,文化育人”的核心理念,建立“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德育工作体系,探索学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径。努力做到让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培养“做真人、做实事”的优良品质,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我始终认为学校德育,最重要的在于唤醒学生的内在自觉。而这正是我校德育所追求的,我们越来越感觉到,教育应该回归根本,引发学生的主动性,唤醒学生的自觉,这是教育走向成功的基本保障。

1)加强学校德育队伍建设。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最重要的是培养一支有敬业精神、能力强,工作有特色,团结互助的以班主任为主的德育队伍。加强班主任的建设,首先是加强学习,其次是挖掘典型,鼓励创新。学校成功召开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和例会;拓宽育人渠道,拓展育人队伍,构建“三位一体”的全员育人机制,是我校德育工作的长期目标。期间我校开通学校QQ工作群、学校工作微信群,每个班级都开通班级家长微信群,利用这些平台,班主任和家长都能第一时间获得学生在家、在校表现,全天候信息畅通,协同育人。我校的家长委员会分布在各年级,家长们能自主开展学习,平时每天都在微信群沟通,满满的正能量。

2)完善管理制度。落实我校德育校本课程,通过德育工作的实践,使我认识到,完善的制度能使管理工作游刃有余;明确各项制度,能正确引导教师开展工作。今年,我和少先队、校团队的几位主任,通过研究和探讨,调整了各项考核内容,细化了考核依据,使班级考核和班主任考核既有机结合,又有所区别,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班主任工作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使班主任工作目标更明确、更具体。充分发挥了个体作用和主动性,积极开展工作,形成了自己的工作特色。

3)重视班级文化建设,我校紧密结合德育课程要求,突显班级特色,形成了具有教育性、凝聚力、制约性、激励性的班级文化,我校各班的环境布置要美观、规范、充实、富有个性,“四栏、四板、两角”内容新颖齐全。班级活动体现班级精神,班级精神融于班级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感知、体会、领悟班级精神,内化为对自己的要求,外显为自己的言行。

3、做好学校校建及工资报表工作,加强电教管理工作。

1)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丰富学校的教育资源及其内涵。在县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科学规划,统筹安排,进一步加强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一年来,学校重建了“水冲式”厕所,维修了学校围墙,建设了硅PU篮球场,校园原杂草丛生的地方进行了绿化,对本部校园文化建设,各村小教学点的厕所全部改造成了“水冲式”厕所,期间我和学校后勤团队加班加点,认真督促,经常泡在施工现场,狠抓工程质量。今年暑期本部塑胶跑道工程和湖东小学教学楼维修及运动场地硬化工程正在紧张建设中。

2)按时完成各月学校教师工资的审批工作,及时完成教师的“五险一金”工作、职称申报工作等,另外处理好每天各个QQ工作群、微信工作群中的信息及任务。

3)加强电教管理,做好教师网上信息工作。

根据上级要求,我校所有教师全部纳入江西省教师网和全国教师网里进行管理。学校所有教师加入教育业务管理平台,进行各项教学教研工作。每年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要求年轻教师积极参与。严格按照上级文件精神,组织我校教师进行新一轮的全员培训,到目前为止,我校参加培训的教师成绩均达到合格。去年我校荣获县教体局“全县中小学电教装备管理与应用工作先进单位”。

4、做好校长的助手,能主动沟通、主动作为,有机配合学校整体工作。去年,我积极组织我校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的迎国检工作,带领各相关人员进行迎检资料准备,顺利地通过了市级验收。今年配合校长做好了教师年度考核和师德考核工作。

四、不断改革创新,促进自我不断进步

德育教育实践【第五篇】

(一)坚持以人为本

德育教育工作中的以人为本即是以学生为本,这是和谐德育的基本特征与理念之一。德育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提升学生的德育素质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以教育的核心与根本应当为学生。在教育对象上,要始终将学生放在核心的位置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育的目标上应当将学生的德育素质能力摆在最重要的位置,同时并重学生的其他综合素质能力,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和谐德育的归宿;在和谐德育的教育形式上要人性化,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总之,和谐德育就是要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主观感受,教育对象、教育目标以及教育形式都要围绕学生的主体核心地位来制定。

(二)更加遵循科学规律

与传统的德育教育不同,和谐德育下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加遵循科学规律。第一,在和谐德育理念下,应当根据学生的个人特征、阅历、心理以及年龄来针对性的制定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也就是要遵循学生思想与行为的活动规律;第二,注重德育教育过程中的内在联系,即注重学生、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以及教育工作者之间的本质关系,遵循德育教育工作规律,尤其要平衡学生与教育工作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我们通常说所的教学关系、师生关系。

(三)体系性更加突出

在和谐德育的教育理念下,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不再是笔直的线性结构,而是由多个基本元素构成的完整体系,每个基本元素都有其自身特殊的目的,所有基本元素相互协调运作,方能促进学生素质能力全面发展,使和谐德育的教育效果更加突出。

二、和谐德育实践体会

(一)明确和谐德育教育目标

从宏观角度来讲,和谐德育理念下的教育目标是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发展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德育素质能力过硬的人才。但在具体的实现过程当中,还需要站在微观角度上来制定更加细化与具体的教育目标,以教材为指导,分段制定模块目标,并分步实现目标,最终达成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的终极目标。以作者的教学实例来分析,在实际的德育教育教学过程当中,会根据年级段以及学期段来分别制定一个阶段性的教育教学目标,如一年级到二年级主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三年级到四年级主要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五年级到六年级主要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等等。有了这个阶段性的教学目标后,作者又会根据班级中各个学生的德育教育需求特征,来为他们制定一个针对性更强的教学目标,比如有的学生需要针对性的培养他们的分享、谦让能力,有的学生需要帮助他们树立尊敬家长、老师的思想道德观念,有的学生需要纠正他们的价值观念等等。

(二)制定和谐德育教育内容

第一,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以信念教育、理想教育为核心,对学生展开价值观、人生观引导,使他们能够从小养成审视事物发展、社会发展的正确观念与角度,并培养起他们的使命感,使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肩上将会承担起的社会责任,坚信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在自身努力学习、努力奋斗的条件下,定能实现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第二,要重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引导,使他们能够从小就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文明行为,以进一步促进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第三,要致力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发展,在注重对学生理想信念以及思想道德引导与培养的时候,并重学生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素质。同样以作者的教学实例来分析,在具体的教学内容制定与编排的过程当中,作者会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来拓展实际运用于教育教学的内容,在当前信息化的教育技术下,这些教学内容的收集是非常方便的,也非常丰富,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育教学内容不能与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有偏颇,要紧跟大纲主线,比如在信念教育、理念教育的过程中,作者通过引用了一些为国家事业而奋斗的名人的事例来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价值观念,比如王进喜、杨利伟等等。

(三)完善和谐德育教育方式

事物的转化,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生作用。正确世界观的形成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而科学理论不可能在学生的头脑中自发产生,需要从外部“灌输”进去。德育内容要真正成为人们世界观、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就必须经过主体的选择和确认,形成坚定的自我行为理念,内化为个人的品行特征。过去那种只注重发挥德育工作者的主导作用,忽视受教育者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发挥,没有主体切身体验、反复实践的德育,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和谐德育体现在德育方式上,就要充分发挥“授”和“受”两个积极性,在搞好外部“灌输”、提高外部“灌输”艺术魅力的同时,坚持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道德需求,调动他们的道德理性,通过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教育、自我建构,积极寻求与外部“灌输”的最佳结合点,通过共鸣来达到德育目的。在作者的教学实例中,外部“灌输”采用了多种实际的教学方式,比如采计算机、音响等设备为学生营造一个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教学情境,提高了“灌输”的有效性,然后在通过学生之间相互的讨论,来加深了他们的主观体验,主观理解以及内部消化,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8 28352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