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小学数学教案一年级(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实用小学数学教案一年级(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小学数学教案一年级【第一篇】

学习目标:

1、经历4的乘法口诀编制过程,体验运用口诀的优越性;掌握4的乘法口诀,会用4的口诀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通过问题情景的探索,使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连加算出得数,编制4的乘法口诀;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找规律记忆口诀,使学生会用口诀解决问题。

3、培养合作意识,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练习。

教学重难点:

重点:4的乘法口诀的得出与掌握。

难点:熟练运用口诀完成表内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1、谈话:小熊家的红果树丰收了,他要做成糖葫芦,一串4个,9串需要多少个红果,小熊怎么也想不出来?谁能帮帮他?

2、板书课题。

1、一串需要4个红果,两串需要多少个?3串、4串……呢?

学生一边数数一边填表。

2、能列出乘法算式并编制出口诀吗?

3、组织学生独立列式、编制口诀、全班汇报学生独立列式,编制口诀。教师板书

4、谈论总结熟记口诀方法。

“说一说”“连一连”

学生组内练习。

独立完成连线任务。

板书设计:

小熊请客

红果有几串 123 456789

红果有几个 4 8 12 16 20 24 28 32 36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一年级【第二篇】

师:小朋友们,我们来猜个谜好吗?

生(齐):好。

师:有一种球,它不用手玩,用脚踢,能猜出它是什么球吗?

生(齐):足球。

师: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看一场足球比赛。(出示挂图)

(简评:以小朋友感兴趣的猜谜活动导入新课,即消除了学生的紧张心理,把学生的心由激烈的课前玩耍状态收回到课堂,又使他们自然而然地投入到即将开始的新的认知活动之中。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被提了起来,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教学开端。)

1、教学例课

(让生仔细观察挂图)

师:小朋友们,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生:小朋友在踢球。

师:一共有多少人呢?

生(齐):10人。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是一个一个数出来的。

生2:挂图左边有6人,右边有4人,合起来是10人。

生3:穿橙色衣服的有6人,绿色衣服的有4人,合起来是10人。

师:你们可以根据我们以前学过的8、9的解题规律写出关于10的四道算式吗?

生:6+4=10 , 4+6=10 ,10-4=6,10-6=4。

(简评:充分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直观入手,借助形象的挂图使学生投入到积极思维之中,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用以前所学的8、9的加、减算理很顺利地得出关于10的加、减的四道算式,更进一步感受加、减算式间的联系,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审美情趣。)

师:除了这个问题,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1:一个戴帽子,9个没戴帽子,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得到:1+9=10,9+1=10。

生2:有10个小朋友, 6个小朋友在左边,有多少个小朋友在右边?得到:10-6=4。

生3:10个小朋友,有4个小朋友穿绿色衣服,其余小朋友穿橙色衣服,穿橙色衣服的小朋友有多少人?

(简评:由浅入深,凭借挂图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教学内容、开放的教学空间,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教学环境,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索,和学生一起观察,一起讨论,教学相长,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自由度,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着装异同、是否戴帽]、提出新问题,并解决新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探索新知意识,让每个学生的创造个性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从踢足球上我们就可以解决这么多问题,那你能帮书上这个小女孩吗?

生(齐):能。

2、教学试一试。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p55面,桌子上是这个小女孩抛花片得到的结果,你能根据她抛的结果(7个正面带花的,3个反面),列出4道算式吗?

生:3+7=10,10-3=7,7+3=10,10-7=3。

师:真棒!表扬他。(生齐鼓掌)(师奖励星图片)

师:既然小朋友能帮助书上小女孩解决好这一题,老师想你们自己动手抛也会做的很好,是不是?(让学生抛花片,写四道算式,在组内互相交流)

师:有谁来说一说你抛花片的情况,你列的算式是怎样的?

生1:带花的一面有8个,不带花一面有2个。算式是:

2+8=10,8+2=10,10-2=8,10-8=2。

生2:带花的一面有7个,不带花一面有3个。算式是:

3+7=10,7+3=10,10-3=7,10-7=3。

生n:带花的一面有5个,不带花一面也有5个。算式是:

5+5=10,10-5=5。

师:你为什么只写出两道算式呢?

生n:(沉默)

师:哪位同学能够帮他回答这个问题呢?

生:因为两个加数都是5,调换它们的位置,还是一样,所以只能写出两道算式。

师:其他小朋友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齐):同意。

师:老师也同意他的看法。

(简评:程老师根据活泼好动是小孩子的天性这一心理特点,让小朋友用看得见、摸得着、直观性强、感兴趣的抛花片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启迪他们的求知欲。依据抛花片的结果列算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根据同学们抛的不同结果,列出不同的算式,有助于新授知识的伸展和学生思维发展。提问时注意了学生有条理地一组一组地说,筛选出特殊情况5和5、10和0,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教师始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教育理念。)

师: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

生(齐):好。

师:我出1。(拍手2次)

生:我出9,1和9合成10。

师:今天老师还请来了两个小客人,它们就是小老鼠和大象(出现戴头饰的小朋友),它们也来做数学题,(老鼠出8,大象出2,说出两道和是10的加法算式,2+8=10,8+2=10。)老师想请同桌的小朋友和老鼠、大象比一比,你们还可以出哪两张数字卡片使它们合起来等于10呢?(同桌互相出卡片,说得数是10的算式)

(简评:当戴着老鼠和大象头饰的小朋友出现时,同学们学习的热情更加高涨。程老师让同学们合作出卡片,合成10,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问题的意识,感知和是10的算式的五彩缤纷。从课堂热烈的场面,能发现同学们的学习是快乐的、有成效的。)

2、帮小白兔顺利回家

师:现在小白兔遇到了一个难题,它不能顺利回家了,(出示挂图),你能帮帮小白兔,让它顺利回家吗?

(师说算式,生口算得数)

(简评:本来很枯燥的计算变成了帮小白兔回家,小朋友们都变成了乐于助人的小公民,这样把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到数学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小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

3、p56第3题

师:既然小朋友能这么快帮小白兔回到家,相信下面的题目也不会难倒你。(师以卡片形式出示口算题,一张接一张出现,生按坐的位置不同,开火车口答。)

4、师:下面老师想请小朋友也来帮帮小蜜蜂,它找不到它们要采的花蜜了。记住这里每只小蜜蜂都有它要采的花朵,老师相信聪明细心的你,一定能很快地帮助每只小蜜蜂完成任务的。(用线连一连)

(简评:这两题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使学生由初步掌握列式计算提升到熟练口算,体现知识掌握的循序渐进性特点。从学生那自信的回答中,可以感受到学生的活力和产生的成功感。利用开火车这种游戏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从答对让别的同学点头,答错遥头也体现了程老师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5、师:小朋友们的表现的真棒!很快帮助小蜜蜂找到了要采的花蜜。现在小松鼠和小猴也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它们也给小朋友们出了数学题,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投影出示题目)

师:数一数它们各有多少?谁能用算式来比较它们的多少呢?

生:小松鼠有8只,小猴有6只,小松鼠比小猴多2只,小猴比小松鼠少2只。算式:8-6=2。

师:我们一起来说一遍,好不好?(生齐答)

师:那小鸡和小鸭怎么比较呢?

(让生独立完成。)

(简评:使学生初步感知多几、少几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每次是谁和谁比,初步理解结果的不同,对结果的表达也不同,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教育理念,也为以后学习比多、比少应用题埋下了伏笔。)

6、师:下面还有一道难度稍大的题目,你们怕不怕?

生(齐):(不怕!)

师:那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

生:好。

师:你能说出一些和是10的加法算式和一些10减几的减法算式吗?

生:

(简评:注重养成学生独立思考、多思善想的个性品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发展空间理念。既和前面的踢足球、抛花片、帮小白兔回家相呼应,又由形象到抽象地总结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课本p56第3题。

小学数学教案一年级【第三篇】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材第41页内容)。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2.提高学生观察、计算、发现、验证和总结的能力。

3.在总结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探索数学问题的乐趣。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正确地组成比例。

投影仪。

1.教师提问:什么叫做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哪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3和8∶∶和4∶50

教师:同学们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新课讲授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引导学生自学教材第41页第1行、第2行的内容。

教师板书:∶=60∶40

指名让学生指出板书的比例的外项、内项。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接着板书:

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

2.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师:我们知道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探究一下。

教师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组织学生观察组成比例的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并探究它们的关系。

学生小组内交流。指名汇报,学生可能会说:两个外项的积是×40=96,两个内项的积是×60=96,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验证其他的比例有没有这个规律,举例说明,检验发现。如:∶=∶,两个外项的积是×=,两个内项的积是×=。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形式呢?如:=,3×15=5×9。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

教师:这个规律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说一说,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组织学生小组交流、汇报。教师补充:在比例里,两个外项之积等于两个内项之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齐读两遍。

3.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哪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3和8∶∶和4∶50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互相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4.教师: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了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有几种方法?

学生讨论交流后,指名回答。

教师小结:两种方法: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两个比的两个外项之积是否等于两个比的内项之积。

教材第41页“做一做”。组织学生独立思考,指名说一说,全班集体订正。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1.教材第43页练习八第5题。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答案:(1)不可以组成比例;(2)可以组成比例;(3)可以组成比例;(4)不可以组成比例

第2课时比例的基本性质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之积等于两个内项之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小学数学教案一年级【第四篇】

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这一问题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接着,教材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的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量线段的长度。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发展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建立1厘米的表象。

1、量一量我们的课桌面有多长。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质疑:为什么大家得到的结果不一样?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我们的测量结果相同呢?(用同一种测量工具)看来,只有在测量时使用同一种测量工具,才能得到相同的测量结果。你知道生活中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吗?(课件出示:尺子)对了,尺子就是生活中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

1、认识尺子。

请你拿出自己的尺子,仔细观察,尺子有些什么?

师小结:尺子上都有长短不同的线(刻度线),都有一些不同的数字,0刻度,还有cm两个英文字母。其实cm就表示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做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2、认识1厘米。

(1)尺上指

1厘米有多长呢?谁来猜一猜。(点击课件,出示“1厘米”) 生:从0到1。

师:对了,这就是1厘米。(课件出示)除了这一段,你还能找到哪段也是1厘米吗?

师:(小结)我们把每相邻两个数之间的距离叫做一大格,(板书:1大格)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板书:1厘米)也可以写作1㎝(板书:1㎝)。

其实,每一小格的长度也可以用一种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这个我们以后来认识。

(2)用手比

请小朋友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指给同桌看。

你能不能像老师这样,用大拇指和食指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比划得正确吗?用尺子去检验一下。

轻轻地把尺子移开,手指不要动,观察比好的1厘米,你感觉怎么样?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把它记在脑子里了吗?

(3)生活中找

睁开你的眼睛,找一找我们生活中有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吗?

师:现在,老师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注意听清楚,这个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我们的食指宽度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1厘米说一句话吗?学生说一句奖励一个贴画。(田字格的边长,橡皮的厚度,数学书的厚度,文具盒的厚度--)

3、认识几厘米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自己的尺子,你能找出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吗?3厘米呢?4厘米?

学生在尺子上找出2厘米、3厘米、4厘米的长度,教师巡视指导。归纳出: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板书)

4、学习用厘米量。

(1) 先让学生尝试自己量一量一根小棒有多长。让学生说出答案。

师:究竟谁量得对呢?请同学们来看看老师量的。 (2)教师边示范边讲解:“量时,先把小棒放平,使尺的0刻度对准小棒的左端,再看小棒的右端对着尺上的刻度几,这根小棒就是几厘米。现在这根小棒的右端对着5,那么它就是5厘米长。”

(3)学生再用正确的方法测量一次。

(4)判断。

课件同步,出示几种不同的测量方法,包括正确的和错误的测量方法,让学生判断那种测量方法对。

(5)小结:量一个物体时,要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板书)

师: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五、板书

从0刻度到1刻度的长度是1厘米。

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量一个物体时,要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8 3777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