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幼教案例分析口腔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实用幼教案例分析口腔4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幼教案例分析口腔篇1

一份靠母爱做大的事业

口述实录

讲述者:朝阳区某幼儿早教中心负责人 申女士

自从当了妈妈之后,我以为我的职业生涯从此结束了,我会一心一意地呆在家里相夫教子,可是没想到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无意中竟

然开拓出自己新的一番事业——幼儿早教,看到宝宝们在我的早教中心茁壮成长,我感到很自豪,这真是一份靠母爱做大的事业。

我开这个早教中心实际上最初是出于自己的需求,我儿子两岁多的时候,我在一次讲座中听说了幼儿早期教育的重要性。0至6岁的儿童具

有下意识的感受吸收能力,能从周围环境中获得各种印象和文化模式,自然地吸收创造。在儿童发展的特定时期,内心会产生一种无法抗拒的

动力,驱使他对特定事物或行为产生尝试和学习的狂热,如果稍加引导,孩子将一生受益。

于是,我便开始寻找适合的早教机构,却发现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不是太远,就是收费太贵。在寻找的过程中,我收集了很多关于幼

儿早教的相关资料,无意中学习了很多这方面的知识,对这件事也越来越感兴趣。我发现这个事业的市场前景很广阔。因为,我相信,很多家

长像我一样,不想让孩子输在其跑线上,一家社区内的、专业但又收费不高的早教中心一定会受欢迎。

这个主意令我很兴奋,与其费劲地去寻找,不如自己办一个。我征求了丈夫的同意后,请母亲来帮我带孩子,就开始了早教中心的筹划。

我租下了我所在的这个小区附近一套条件不错的大三居,把它布置成三间教室和一间家长休息室,教室里装饰了色彩鲜艳的儿童装饰画,还购

置了一批质量很好的教具和玩具。

我通过朋友的关系聘请到了三位兼职的幼儿早教老师,他们利用业余时间来这里给孩子们上课,我和他们经过仔细地讨论,决定开三个常规的早教课程:行动能力、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

一切具备,初次创业的我却发现了一个致命的问题,没人上门。此时我投入的5万元已经基本花光,没有余钱去打广告。我想出了一个主意,在附近几个小区里散发传单,请家长带着0到6岁的孩子免费到我的早教中心来玩,这招还挺见效,因为是免费,当天就来了不少人,孩子一下子就被那些玩具吸引住了,我乘机开了一个免费的家长早教知识培训班,让家长意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和如何护理好低龄的孩子;如何开发孩子的智力,促进孩子早慧。引起了不少家长的兴趣。

三天后,终于第一个家长来我这里报名了,让孩子参加我的早教课程。学习其他机构的一些经验,我的早教中心实行办卡会员制,月卡200元,季卡700元,年卡1800元,会员可以参加每周三次的早教课程,平时也可以随时让孩子来这里玩,有专门的保育员看护。

因为我自己也是母亲,所以我知道做和孩子有关的事业最需要耐心和细心,当然最重要还是对孩子的爱心,虽然没有打任何广告,我的早教中心凭着家长们的口口相传,一年多来建立了不错的口碑,目前已经有将近100名固定会员,教室已经快放不下这么多孩子了,目前我正

在寻找更大更合适的教室,来扩充我的早教中心,我相信这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新兴行业。

投资分析

申女士以她自己一年来开早教中心的经验进行了一些简单的投资分析,并介绍了相关的经营手法供创业者们借鉴。

投资情况:初期一次性投资大约5万元

房租:一套120米的三居室,月租5000元,先付半年。

简单装修:2000元。

购置玩具教具:2000元

简单办公用具:1000元

三位兼职早教老师:每周固定上一次课,月薪1500元。

两位保育员:月薪800元。

办理各种手续费用:2000元。

流动资金:5000元。

开业经验

早教中心最好办在交通方便和居民密集的小区附近。教室需通风和光线良好,并布置得活泼、鲜艳颇具童话色彩。室内儿童玩具、教学器具准备齐全。并另外布置一间孩子家长学习、休息的教室。

早教中心初办之期宣传是必不可少的。在小区附近散发印制的宣传小册子给周围居民。让他们了解所设的服务内容及价格、热线电话等。免费开设家长早教知识培训班。只有家长们提升了意识,真正意识到早期教育的必然性,才能开发出更大的市场份额,赚更多的钱。

还可以集中销售教育孩子的各类书籍或孩子喜欢的卡通连环画、看图识字课本,以及儿童智力玩具。特约点评:

商业创意指数:4 产品技术指数:3 市场潜力指数:4 盈利能力指数: 团队能力指数:

一句话建议: 围绕婴幼儿教育的市场规模和增长空间很大,也持续有很多公司在不同的侧面进行创业,如幼儿英语、早教培养、幼儿活动室等等,目前行业还在分散状态,各种大小公司都在以地域为主的细分市场发展,但未来逐渐会出现行业集中和整合的趋势,会有大的品牌依靠专业化的管理、系统设计的课程体系以及品牌形象积压中小企业,近年来已经出现一些区域性的知名品牌,并且快速复制和扩张。申女士目前的做法是从自己的感性认识入手,稳步发展,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内部管理和课程上自己也能够应付,未来一段时间应该也还有继续扩大的空间。但随着市场的进展和演化,以及公司自身的发展壮大,在内部管理、课程体系设计、专业团队组建、品牌建设和市场竞争等方面都会面临更多的挑战,需要未雨绸缪,尽早规划。

本文地址:http:///zuowen/

幼教案例分析口腔篇2

《七彩羽毛》 ——大班综合活动说课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星儿凝眸,可以做母亲的项饰;月儿微笑,可以做玩耍的圆球;清风歌唱,娱人心魂;好花轻舞,招人做伴。这些都是想象。让孩子们在幼年就陶醉于想象的世界,他们将受益一生。”这是我国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一句名言。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有意识地选择一些能给孩子们提供想象平台的活动。《七彩羽毛》就比较有代表性,这就是我今天的说课内容。下面我就这一活动,谈一谈粗浅的见解。

一、教材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大班省编教材《有趣的动物》这一主题的生成课程,它是1篇童话故事。作品借助了形象化的拟人手法,描述了一只小猫救助小鸟,小鸟被救后变成神鸟,并以三根七彩羽毛作为爱心回报的故事。故事形象鲜明,构思独特,富含教育意义。

我认为教材有死有活,而《七彩羽毛》故事情节简单,为孩子提供想象的空间很大,在分析故事内容的过程是中,我发现小猫——这一主人公的形象不够生动,不具备感染力。经过我的深思熟虑,我大胆地将这一主人公改为了蓝猫,我认为小猫仅仅是一个动物,而蓝猫则是人类赋予它灵性的动物,它会富有创造性地解决一些问题,升华情感,而且蓝猫这一形象脍炙人口,深为孩子们熟知和喜爱,它神通广大,有血有肉,极富爱心,是大自然保护使者,更有利于引起孩子们的情感共鸣,并站在蓝猫的角度进行创造性的思维。

依据:大班的幼儿经过小班、中班的发展,语言表达较为清晰完整,语言的表现力和思维创造力有了相当的基础。所以,故事适合大班孩子的接受能力和认知特点。同时,他们多为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私心重,而故事对他们有一种潜移默化的浸润作用,使他们有一些小小的感动,温暖感染他们的心灵,唤起他们的爱心,感化孩子们的行为,进而更好地提高他们分析评价事物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为充分发挥作品的感染力,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我围绕活动的具体内容对活动进行了社会、艺术、科学、语言等领域间的有机整合,使之互生互补,相互融合。特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情感目标:鼓励幼儿轻松快乐地参与活动,感受主人公的爱心,并体验与人分享的快乐; 2.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力;

3.认知目标:知道故事的主要内容和情节,使幼儿萌发亲近自然、关爱生命的环保意识。

(三)重点难点

1.重点:鼓励幼儿轻松快乐地参与活动,感受主人公的爱心,并体验与人分享的快乐。

确立此重点的目的在于,培养孩子富有爱心,心中有他人,互助互爱,共同分享。这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2.难点:提高幼儿尝试分析评价事物的能力。

确立此难点的依据在于,大班幼儿分析评价事物的能力有待于提高。

(四)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录有流水声和鸟叫声的磁带、神鸟的礼物。

二、教法学法

(一)教法

在新的语言教育观念下,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教,而是如何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愉快学习和交流的非竞争氛围。本次教学活动着重运用尝试教学法,不强求孩子们的尝试结果,而重视尝试的过程。这就是“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具体地讲就是“三前三后”,幼儿在前、教师在后;问题在前、结论在后;尝试在前、分析在后。英国大诗人莎士比亚说过“本来无望的事,大胆尝试往往能成功”。尝试是创造的前提,从小鼓励孩子们试着想一想、说一说,长此以往,逐步形成一种敢于探索的精神。兴趣是幼儿认识世界的动力,尝试教学法不失为一种能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好方法。它能调动幼儿的情绪,使之跃跃欲试,情绪高涨,从探索尝试、思维尝试到语言尝试,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激活孩子们的思路,拓展他们的想象,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把天真烂漫的想象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之中,触发创新活动,表达自己独特的真实想法。此外,我还运用随机教学法:在活动中从幼儿言行举动中

敏感地捕捉可挖掘的、有价值的部分抓住每个稍纵即逝的时机,灵活的运用启发性语言引导孩子的思维和情感,与教学活动一起飞翔,进行师幼间心灵的对话,不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同时顾及兴趣、态度和行为的培养,既有明确的重点,又相互渗透。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还运用了感观感知法、引导启发法、角色转换法,使教学活动变得丰富流畅,跌宕起伏,充满活力和魅力。

(二)学法

根据幼儿认知发展的特点,其学习时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幼儿主动探究,发现学习;

2、利用多媒体课件,借助录音等多种手段,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活动;

3、“发散思维,举一反三”。

三、教程设计及指导思想

教学程序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一)趣味导入、引出课题

(二)学习故事内容

(三)展开讨论、升华主题

(四)活动延伸

下面我就具体说一说:

第一部分,趣味导入、引出课题。

活动开始,播放一段音乐:潺潺的流水声和悠扬的古筝声。“你们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通过听觉刺激幼儿的思维和想象,美妙的画面立刻在孩子们的脑海时浮现,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我感觉是一条美丽的小溪„„”富有探索性的导题,紧紧抓住了孩子们的好奇心,鼓励他们试着想一想、说一说,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兴趣和热情,使师幼之间架起了一座勾通的桥梁。“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和你们想的一样吗?”孩子们带着问题寻找答案,为下一步教学作了铺垫。

第二部分,学习故事内容。在这一部分中,我始终将问题前置,由浅入深地激发孩子们尝试探索的欲望,通过讨论分析,学习故事内容,初步完成活动目标。

1、演示课件(图一)。教师惊讶地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

孩子们的想象与画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孩子们以刺激和震撼,美与不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孩子们各抒己见,试着阐明自己的观点:“我看到河里的鱼死了„„”教师要随即提出问题:“鱼儿为什么会死呀?„„你们喜欢到这种地方来玩吗?为什么?”

郭沫若老先生说过:“人的根本改变应当从儿童的情感教育、美的教育入手。”孩子是环境中的一分子,他与动植物间有着天然的情感联系,如同关爱自己一样关爱着一颗草、一朵花、一只小动物„„。教师运用一连串的发散性的问题,从情入手,带着爱心与同情心,引导幼儿从自身已有的经验中初步感受人与环境、动植物与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激发孩子珍爱生命、关爱环境的情感,萌发初步环保意识,为实现认知目标埋下伏笔。

点击课件,“有一位大家熟悉的老朋友来到这里,他的感觉怎么样呢?”当孩子们看到蓝猫就如同见到了久违的老朋友欢跃起来,继而活跃课堂气氛。

2、演示课件(图二)。提问:“突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小鸟为什么会从空中掉下来?”

教师带给孩子一个思考空间很大的问题,启发孩子思考可能会出现的原因,去寻找很多的答案。孩子们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可能飞累了;可能被猎人打伤了„„”

这时,我就认真地倾听,因为“倾听”是和孩子们有效勾通的前提,不要用自己的主观意念去打扰孩子,应该做一个忠实的听众,去聆听源自孩子们内心的感受,用心走进孩子的世界,给孩子一种家庭式的温暖,一种充满支持、接纳、肯定、鼓励的环境。用“有这种可能!真的会这样!你想得很有趣!你想的和别人不同!„„”等语言传递给孩子赞许、欣赏、接纳、鼓励、分享和推进的信息,激发孩子们创新思维的兴趣,并且愿意、愉快、轻松地说出自己独具匠心、别出心裁的见解。

3、演示课件(图三)。“蓝猫看到了会怎么做?怎么说?”这一扩展性的问题,又一次激起了孩子们创造性思维的波澜。问题就像火把,孩子们的热情和想象就像火苗,如何点燃孩子们想象的火苗,使其激情地燃烧?怎样使火把燃烧地更充分,时间更持久一些,就此需要我们给孩子提供一个有氧的空间,一个思维与语言尝试的空间,他们就可淋漓尽致地表现。孩子们把自己假设为蓝猫,收获了丰富多彩的答案。

点击演示课件,鼓励孩子们用较为准确的词汇描述蓝猫的行为,我就随机教育,使孩子们体验到被别人关爱的幸福。

4、演示课件(图四)。小鸟被救了,它张开翅膀飞了起来。它会怎样感谢蓝猫?孩子们又一次站在神鸟的角度,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和想象。但是,我在这里要着重说的是,有时孩子们讲的也许是天马行空般地无稽之谈,我没有否定他们的说法,而是接纳孩子们的不同意见,尊重他们的想法,允许他们表现,不仅专注地倾听,还以微笑和点头鼓励,“让我们再听听别人的想法”。

5、演示课件(图五)。创想蓝猫会用三根七彩羽毛实现哪三个美好心愿?在这一环节我运用了分组讨论的方法,这时孩子们的思维有了一定的定式,用展开讨论的方法开阔思路,教师深入到讨论中,和孩子们共同构建成一个多向、立体的勾通网络。孩子们各抒己见,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帮助他们在交流中获取灵感,新颖独特的想法再次产生。

6、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蓝猫到底实现了哪三个心愿。

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并不是将孩子的思维限定于自己设计的框架之中。目的在于用蓝猫的行为去启迪感染孩子。蓝猫并没有为自己做些什么,而是借助于神鸟的力量改变了这里的环境,使大家共同拥有美好的生活,分享到互相关爱有快乐。到这里,本次活动的情感目标已初步实现,并为下一步的教学作好铺垫。

7、启发孩子根据故事的内容和情节归纳故事名称。请孩子们自由地互相试着讲一讲故事,之后再请个别孩子给大家讲一讲,我配合演示全部课件内容。并不是教师在“穿针引线”,而是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思维将“珠子”穿连起来,所以我在课件设计中使用了多项链接,增强人机交互的功能。第三部分、展开讨论,升华主题

(一)展开讨论

借以提问“你喜欢故事中的谁?为什么?”

这段讨论抓住重点,既对教学起梳理作用,又帮助孩子提高了分析问题、评价事物的能力,突破了本节活动的难点。

(二)升华主题 借以提问:“假如你得到一片七彩羽毛,你想实现什么心愿?”

使孩子思维活动掀起新高潮,教师要善于挖掘孩子们的不同想法,随机教育和鼓励,升华孩子的情感,完成本节课的情感目标。第四部分:延伸活动

播放录音,伴随着悠扬的乐声,满载着孩子们愿望,我在这为孩子们设计了一个特殊的情节,当老师打开神鸟的“礼物”,纷纷扬扬的羽毛飘然而至,七彩羽毛,赤、橙、黄、绿、青、蓝、紫,孩子们手捧一片片羽毛,互相诉说着从心底迸发出的心愿,带给孩子们更多的惊喜和满足,他们送出的不仅仅是这些,还有对他人的关爱和情感的分享,使他们的情感进一步的升华。

“我们一想起新鲜、纯净、清爽、沁人心脾的空气,一定会想到酣畅淋漓地深吸一口”,我设计的这个活动就为孩子们提供了这种“新鲜、纯净、清爽、沁人心脾的空气”,一种爱的氛围、想象的氛围,孩子们始终在一个自然、放松、愉悦的情绪下活动,在彩色的世界里编织着一个个美好的愿望,当他们那份至真至爱的情感表露出来的时候,我们已感受到童心世界的那份纯真、无邪。相信我们会收获孩子们一个个绚丽的七彩人生。

我的说课内容全部结束,请领导和老师们多提宝贵意见,批评指正。

大班语言活动说课:故事《伞树》

我非常欣赏特级教师应彩云的一句话:“孩子是天,我是云,让我以云的身份进入天。”我与应老师的心愿一样,很想让属于孩子的那片天更广阔、更气象万千!努力从孩子的灵魂出发去理解孩子,从孩子的认识角度来建构教育。以此我设计了今天说课的内容:大班语言活动《伞树》,它是省编教材《下雨了》这一主题中的一则动人的童话故事。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作品运用朴素的语言,以孩子喜闻乐见的童话形式描述了一个触动人们心灵的爱心故事,展示了人世间最珍贵最纯朴的伙伴之情,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它将爱的教育具体化、形象化,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故事中情节的冲突,给孩子们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具有较强的可创性;同时还具有独特的意境美,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大班的孩子们经过小班、中班的发展,语言表达较为清晰完整,语言的表现力和思维创造力有了相当的基础。所以,本故事适合大班孩子的接受能力和认知特点。同时,他们多为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私心重,而故事对他们有一种潜移默化的浸润作用,使他们有一些小小的感动,温暖感染他们的心灵,唤起他们的爱心,感化他们的行为,使其知、情、意、行得到和谐统一发展。

3、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感受故事角色的心理变化,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

2)能力目标:能用表情、言语等方式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3)知识目标:引导幼儿理解故事的情节和内容。

依据:目标的制定是基于新《纲要》对幼儿情感发展的重视及作品本身的特点,考虑到大班孩子当前的言语能力、知识水平和发展趋势而制定的。

4、重点和难点

1)重点: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及情节变化,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依据:是根据新《纲要》对幼儿情感发展的要求和幼儿本身言语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

2)难点:围绕“雨中借伞”过程中小熊心理变化及行为活动,引导幼儿体验帮助别人和接受别人帮助都是同样快乐和幸福的。

依据:爱是一种情感,看不见,摸不着,是抽象的,而幼儿的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理解爱的情感对于幼儿思维活动具有一定难度。

5、活动准备

1)课前丰富有关伞的知识,及一些特殊性能的伞 2)活动课件及游戏音乐

依据:前期知识经验的贮备为幼儿进行本次活动搭建了一个创造性的知识平台,生动有趣的课件使整个教学活动发挥出最佳的教育效果。

二、说教法

1、启发提问法

引导幼儿愉快地进行心智活动,提供给孩子一个自我思考、自我表现的空间。

2、情境探索法

幼儿根据故事情节的推移而展开创造性的想象与表达。

3、整体讲述法

之所以保留这种看似传统的教学法,目的在于使幼儿完整地感受故事的意境美、艺术美。

三、说学法

1、发现学习法

幼儿学会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表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2、运用多种感官学习法

幼儿通过看、听、想、说多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知、情、意、行和谐统一发展。

四、说活动过程

在活动设计中,遵循幼儿认知情感发展的规律,以“情境导入——爱心帮助——启发探索——情感迁移”为活动流程,达到爱心情感的升华。创设情节

导入课题 播放课件提问:一天,(远处有小熊的家)小兔和小松鼠在做什么?听,什么声音?(雨声)看,天气怎么了?

依据:“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运用情节的变化唤起孩子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启发他们思维,使其进入学习的情境,为下一环节做了良好的铺垫。

(一)启发探索

创新表达

1、情境探索,引发思维。

(播课件)提问:雨下大了,小兔和小松鼠要回家,他们想什么办法呢?他们会对小熊怎么说?小熊的伞,他们能拿动吗?为什么?小熊又会怎么做呢?

教师有意识有目的的设置问题情境激起孩子们探究的愿望,就像进行抛接球游戏,老师向孩子抛过球,孩子接过并抛还给老师。正是在这一抛一推的回应中,主题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幼儿也逬发出了更多的能量和创造力,孩子们会为自己的新发现欣喜、激动,为悬念解开而兴奋。

2、发散思维,感知描述

(播课件)提问:小熊会想出什么奇妙的主意?(扩散思维)播放课件,出现伞树,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幼儿用自己的言语描述看到的伞树)

这里,运用启发式提问法,启发孩子尽情讨论,给每一个孩子提供了一个言语表达的机会,孩子们各抒己见,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帮助他们在交流中获取灵感,作为教师悉心守护孩子们那珍贵的童心与童真,因为童心会让我们变得透明,童真会让我们变得快乐,所以要真诚地做一名忠实的听众,去聆听源自孩子们内心的感受,用心走进孩子的世界,给孩子一种家庭式的温暖,用“有这种可能!你想得很有趣!你想的和别人不同!„„”传递出一种充满支持、接纳、肯定、鼓励的信息。而这时伞树的出现,一是再次激起了幼儿强烈的学习兴趣,二是促进了大班幼儿言语的发展,这是因为语言教育活动应回归语言的本真,使其成为有感而发,自然而然的真情流露。

3、扩散想象、举一反三。

(播课件)提问:又下雨了,小动物们来借伞,他们会选择一把适合自己的什么样的伞呢?为什么?

在这里运用发现学习法,将科学、语言活动有机结合,既能根据伞的图案、大小等外在特点选择,又鼓励孩子们创新思维,放飞他们的思想,教师用自己思想的火种点燃孩子们的灵感,迸发出最奇妙、最富灵性的智慧火花。即使是瞬间的,也是灿烂的;即使是粗浅的,也是可贵的。同时教师巧妙地运用随机的语言传递给孩子赞许、欣赏、接纳、分享的信息,鼓励他们愿意、愉快、轻松地说出自己独具匠心、别出心裁的见解。

4、体验角色,挖掘内心。

提问:小动物们借到最适合自己的伞,会怎么样呢?小熊会有什么感受呢?

这段讨论抓住重点,既对教学起梳理作用,又帮助孩子提高了分析问题、评价事物的能力,使孩子初步体验到帮助别人和被帮助同样快乐。

(三)强化认知

概括评价

1、深情讲述

整体感知

教师真正融入作品的情感世界,声情并茂地完整讲述故事,这时教学气氛静到极致。

依据:教师动情地讲述,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使幼儿整体感知故事的内容及意境。

2、梳理思维

内容概括

这个环节通过让孩子们给故事取名字,使他们对已有的认知、情感、思维过程进行梳理、概括。这里老师不干预,不归一,充分尊重孩子们的意见。

3、挖掘内涵

升华主题

提问:你最喜欢故事中的谁?为什么?进而深入讨论:在故事中哪些地方表现出小熊帮助别人?

这里运用讨论法,孩子们根据自己的道德审美标准进行分析判断,畅所欲言,在说中思、思中学,凝理注情,动人心灵,使其思维活动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使教学活动起伏不断,扣人心弦、精彩无限!孩子体验到帮助别人和被帮助同样快乐,“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突破了本节活动的难点。

(四)经验扩展

情感迁移

提问:下雨天,如果你碰到没带伞的老爷爷老奶奶或者盲人叔叔,你会怎样做?你会帮他选择一把什么特殊的伞呢?进而讨论当别人遇到困难,你会怎么做?

在此环节中,他们想象出各种性能奇妙的伞,如,太阳能伞、遥控伞、车椅伞等等,满足不同人的需要,孩子们的整个意识处于异常“觉醒”和高度兴奋状态,有力地激发孩子们“乐于学习”、“学会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

依据:此环节,运用问题启发法、讨论法,再次带孩子们进入一种爱的氛围、想象的氛围,孩子们在一个自然、放松、愉悦的情绪下活动,编织着一个个美好的愿望,使他们在认知情感的基础上向行为培养进行过渡,使其从故事角度向实际生活延伸,体验到关爱他人的快乐,完成学习的迁移。

(五)寓教于乐

快乐体验

这里设计了一个“爱心伞”的游戏,游戏是这样的:在音乐声中,孩子两人一组,一个说:“哗哗哗,下雨啦,我是小青蛙”,另一个说:“送你一把荷叶伞,”“呱呱呱!谢谢啦!”交替进行,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任意选择模仿动物。

依据:通过生生互动、师幼互动,使整个活动动静结合、起伏有致。课堂气氛达到高潮,较好地解决本活动的重点。使教者欣然,学者释然,观者自然。

(六)演透勿绝

活动延伸

在教室中布置一个“爱心伞”的区域,课后组织幼儿制作小伞。

依据:教学活动如同演戏,讲究演透则不演绝。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让我们一起努力,用心感悟孩子们,多为他们水晶般透明的心注入一些激情,使孩子们多一些体验,多一些憧憬,努力追求教育至于儿童最高境界——一份理解、一份关爱,带着人格的魅力和灵性,像寻找宝藏一样去发现,开发孩子们的潜能,让教育的过程淋漓尽致展示人性的魅力和对儿童的挚爱!让我们用心灵培育心灵,用人格感化人格,用爱心唤起爱心!相信我们会收获孩子们一个个绚丽的七彩人生。

ⅲ 幼儿园大班社会活动《常用的标志》说课稿

一、设计意图

幼儿在生活中,经常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标志。而且会询问这个标志是什么意思?那个标志代表什么?幼儿的这种兴趣及好奇。正是我们向幼儿介绍社会,以及社会生活的一个突破口。常用的标志活动采取了多种多样的形式,让幼儿通过找一找,认一认,画一画等了解标志的外形及含义,从而发展幼儿的想想力、创造力,本次活动综合了社会、艺术、语言等领域的内容,运用了多种手段,从而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难点是:认识常用标志,理解各种标志的含意。

二、活动目标

通过教材内容和设计意图,吸取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为满足幼儿认知,能力,情感的需要,按照《纲要》涉及的五大领域教育目标,确定本次教学目标为:

1、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兴,认识常用的标志,引导幼儿用完整、流畅的语言讲述对各种标志理解的含义。

2、在认识常用标志的基础上,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合作创造,设计标志。发展幼儿的想像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三、活动准备:

为顺利完成以上教学目标,在活动准备方面,特作如下安排:

1、幼儿知识经验准备;请家长带领幼儿到公共场所及其他地方找各种标志,并想办法通过查询、查资料等办法理解标志的意图。(可通过照图片、图标、网上等办法收集各种图标)。

2、教具、学具准备:为体现学具、教具是幼儿学习的教科书,在本次活动中,要求幼儿,家长,教师共同收集常用标志的资料作补充。同时为幼儿提供各色彩纸、彩笔笔等制作用品等。

教具的提供主要有:各种标志的卡片,有代表性的录像片断,如:禁令标志: 禁止通行、禁止进入、禁止鸣喇叭、禁止停车、、警告标志: 注意危险、交叉路口、铁路道口、、军人的标志、电视台得标志等

3、心理环境准备:为幼儿在自然的环境下学习,在幼儿园墙壁上设置一块展览版,把幼儿找到的标志拿到幼儿园放在展览版上进行展示。

四、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总体设计思路:以《新纲要》为指导,借鉴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及做中学思想。从“寻找标志――认识常用标志,理解各种标志的含意――标志小游戏――讨论设计图标――制作图标――”五大块,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感知到体验到创造,使原有的经验与新经验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让幼儿在互动式、开放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动中,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从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感知力、想像力、创造力。

各环节的具体教法、学法及时间分配如下:

第一环节:带来幼儿观看展览版,“请小朋友看看展览版上都是什么”?将幼儿引到“标志的世界”。目的将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到该活动中来,此环节在1分钟以内。

第二环节:运用多种感官认识常用标志,理解各种标志的含义,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相互谈发现。这部分是重点,需8钟左右。

建构主义理论提示我们,在教学中,要帮助孩子利用情景、协商对话等环境要素,发挥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为此,我让孩子在“标志”情景中,与标志零距离接触,通过看、摸、听认识常用标志,理解各种标志的含义。“你认识哪些标志?它有什么含义?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好朋友”。教师、幼儿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形成合作学习机制。

第三个环节:标志小游戏,加强对标志认识的环节,需4分钟左右,教师准备各种标志的图片,让幼儿快速认出是什么标志?是什么意思,看看谁的反应快。这环节是难点。

在游戏中幼儿对常见标志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并保持了浓厚的持续探究的愿望,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第四个环节:过渡环节,需1分钟,讨论设计图标,请幼儿想一想,我们幼儿园什么地方需要挂上标志?设计什么样的标志?同时把幼儿引到坐位上。

第五个环节:结合幼儿园实际情况,幼儿自选材料,尝试自己喜欢的活动方式,创造、设计常用图标。如:班标、卫生间标志、园长室标志、厨房标志、节约用水标志、活动区标志等。

多元智能理论提示我们:要发展智能优势,开发智能弱势,要面向一个又一个不同的,有差异的幼儿,采用不同的方式,适合不同的孩子,在这里,我们让孩子按自己对标志的认识,体验创造和设计常用图标。教师始终参与与幼儿的活动,及时地给予支持、引导、帮助。孩子们在玩中学、做中学,他们相互交流、相互协商、创造性、动手能力、由次也增强了。这部分也是重点,需10分钟左右。

结束部分:1-2分钟。幼儿设计后大家分享。并把标志贴到相应的地方。由此得到升华。

五、评析

活动设计的各个环节都以激发了幼儿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从而达到了大班所设定的活动目标,并且教师没有把活动仅仅视为过去心目中上课,而是将教育真实地渗透在生活和各项活动之中。不难想像,如此的师生互动,对孩子,对教师都会是自然的,毫无压力的。

ⅳ 大班音乐欣赏《野蜂飞舞》说课稿

一. 领悟教材,把握重点。

本次活动的内容是一首名为《野蜂飞舞》的世界名曲。

(一)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主要是通过让幼儿欣赏,启发他们感受乐曲中高低,强弱音的变化 2.能力目标: 发展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和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 在活动中鼓励幼儿积极参与音乐活动,让幼儿充分体验在音乐活动中合作的快乐。

(二)教学的重点

以多种形式调动幼儿积极参与活动,更好的理解音乐内容,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表现力。(三)教学的难点:

让幼儿感受乐曲中高低强弱音的变化。(四)教学准备:野蜂的图片,音乐。

二. 精编教法,让幼儿在愉快中学习。

高尔基说过:“在听赏音乐时得用自己的经验,印象和知识去补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能同时开放多个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更准确有效的掌握学习对象。为了实现本次活动的目标,我采用了“借助动觉,展示听觉体验”的方法。动包括了:动口回答问题,动脑想象意境形

象,动体态模仿野蜂飞舞最终使幼儿理解音乐,感受乐曲中高低强弱音的变化,这是使幼儿从感受音乐到理解音乐的手段,因此,本次活动我采用了多种形式调动幼儿的感知参与运用于整个教学过程,使幼儿主动参与音乐教学,并获得独特的感受。

三. 暗授学法:

由于幼儿的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好动,愿意表现自我,所以采用了听,想,说,等多种形式体验音乐,交流互动,使幼儿心理得到满足,并能让幼儿充分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四. 巧设程序。

1. 介绍野蜂,引出课题,从而调动幼儿已有经验,提高幼儿的参与兴趣。2. 完整的欣赏音乐,让幼儿初步的感知并了解音乐内容。

3. 幼儿进行猜想。一来可以了解幼儿对音乐的理解程度,二来可以引导幼儿更好的感受乐曲。4. 感受乐曲中高低,强弱音的变化。通过引导让幼儿在不自觉中知道了高低,强弱音的不同。5. 集体分组合作表演。通过不同的表演形式,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让他们更好地感受乐曲,同时,让幼儿体验了合作的快乐。

6. 猜乐曲的名字。可进一步加深对乐曲的理解。

7. 听放松音乐做动作,结束活动。此环节是让幼儿缓解一下紧张的心情。

五、感悟与反思:

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程标准的事实,具备人本思想的教育理念,自由活泼的教学方式,为我们教师开启了一片教育新天地。一堂好的音乐欣赏课应该体现“课堂教学游戏化”的教学理念,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通过师幼之间,幼儿之间平等互动与交流,使幼儿在饶有趣味和充满感情的情境中轻松愉快地接受美的熏陶,提高审美能力,主动获得感受与鉴赏、表演等多方面的艺术能力,从而提升幼儿的审美观。

大班综合活动《动物过冬》说课稿

一、说教材

动物是孩子们乐于观察的对象,各种动物的不同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常会引发孩子们的探索兴趣。冬天到了,人们穿上了厚厚的冬装,动物们不怕冷吗?它们是怎样过冬的呢?在进行主题活动《动物,我们的朋友》过程中,幼儿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我以“动物过冬”为切入吕,激发幼儿对动物的探索欲望,加深幼儿爱护动物的积极情感。大班幼儿对动物的特征、生活习性等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根据大班幼儿发展水平和幼儿学习科学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动物不同于人类的过冬方式,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与季节的关系。

2.情感目标:激发幼儿探索动物生活的兴趣、满足其好奇心,加深幼儿爱护动物的积极情感。

根据《纲要》中科学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幼儿教育已有经验水平,我认为本次活动的 重点难点:让幼儿了解动物的过冬方式以及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与季节的关系。

我利用多媒体教学及启发性提问,让幼儿主动探究,从而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使活动的难点得以有效的突破。

结合本次活动目标,我做了以下准备:

1、幼儿已有过冬的经验。

2、和家长一起收集动物过冬的图书、资料。

3、动物过冬的课件。

4、操作卡四张,动物图片若干,自制拼图四份。

二、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本次活动,我采用了电教法、讨论法、观察法、启发提问法等,这些方法的应用,克服了教师传统的说教形式,充分尊重幼儿,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让幼儿在快乐中习得经验,同时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和乐于探索的习惯。

三、说活动过程

1、以音乐活动引题:小朋友们,冬天到了,天气真冷啊,让我们一起来做做运动,暖和暖和身体吧!这种师生共同参与的方式,旨在营造和谐、愉悦的活动氛围,充分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增加幼儿参加活动的兴趣。我们可以通过做运动等方式抵御寒冷,那么动物朋友是如何度过寒冷的冬天呢?

2、出示课件,让幼儿自主学习,满足其好奇心和求知欲。

提问:里面介绍了哪些动物?幼儿回答后点出课件。提问:它们是怎样过冬的?幼儿根据课件内容回答并对其相应的过冬方式进行归类。如蚂蚁和蜜蜂一样是通过储存粮食躲藏在洞里过冬的。幼儿思维离不开具体的事物形象,借助多媒体的形、色、景等多种优势,直观形象的帮助了幼儿了解动物的过冬方式,激发了幼儿探索动物生活的兴趣,从而也了解了动物的生活习性与季节的关系。

3、幼儿再次通过课件加深对动物过冬方式的理解后,出示操作卡让幼儿说出其对应过冬方式的动物。正如新《纲要》所指出:“语言教育应该渗透在所有的活动中”。本环节通过操作卡的出现,不仅能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积极性,而且加深对动物不同过冬方式的了解,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目标。

四、游戏互动:我也来当小动物

1、学一学:教师出示操作卡,幼儿自主创编动作来表现其过冬的方式。

2、幼儿手持动物图片,找到动物过冬方式相似的伙伴后,送他们到过冬的地方。

这样的游戏,不但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也体现了幼儿合作的精神,而且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

五、活动延伸

至此我的说课内容全部结束,恳请各位领导、专家不吝赐教。

幼教案例分析口腔篇3

案例分析题

基尼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小女孩。她母亲双目失明,丧失了哺育孩子的基本能力;父亲讨厌她,虐待她。基尼自婴儿期起就几乎没听到过说话,更不用说有人教她说话了。除了哥哥匆匆地、沉默地给她送些食物外,可以说,基尼生活在一间被完全隔离的小房里。她严重营养不良,胳臂和腿都不能伸直,不知道如何咀嚼,安静得令人害怕,没有明显的喜怒表情。基尼3岁被发现后,被送到了医院。最初几个月,基尼的智商得分只相当于1岁正常儿童。多方面的重视使她受到了特殊的精心照顾。尽管如此,直到13岁,都没有学会人类语言的语法规则,不能进行最基本的语言交流。据调查分析,基尼的缺陷不是天生的。根据以上案例,运用学前儿童心理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小基尼的缺陷说明了什么?

答案要点(1)“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儿童心理发展是遗传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础,是儿童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可能;而社会环境是儿童心理形成和发展的现实基础,提供了心理形成和发展的现实性,特别是幼儿亲子关系对儿童一生的心理发展起基础和奠基作用,如果没有社会环境及教育的作用,儿童不可能形成成人的心理。(2)小基尼在精心教育下,仍不能学会人类语言的语法规则,这是为什么?

答案要点这是因为儿童各种心理的发展存在关键期。关键期是某种心理活动、机能在某个阶段发展最迅速、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的阶段,在此时期适时对儿童进行正确教育,儿童心理发展很快;如果失去了时机,可能使以后的教育非常困难或终生造成障碍。3岁前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失去了这一关键期,以后语言的发展就很难了。案例分析题

幼儿园小班上计算课,作业内容是手口一致地点数“2”。老师讲完后,带小朋友一起练习。老师问一个小朋友:“你数一数,你长了几只眼睛?”小朋友回答:“长了3只。”年轻老师一时生气,就说“长了四只呢。”那小朋友也跟着说:“长了四只呢。”老师说:“长了5只。”那小朋友又说:“长了5只。”老师气得直跺脚,大声说:“长了8只。”小朋友也跟着猛一跺脚说:“长了8只。”老师忍不住笑了起来,那小朋友还以为对了,也咧开嘴天真地笑了。分析案例中现象回答如下问题:

(1)案例中小朋友表现出什么样的心理特点? 答案要点案例中小朋友表现出好模仿的性格特点。好模仿是幼儿突出的性格特点。幼儿最喜欢模仿别人的动作和行为。(2)教师做法对吗?请做简要分析。

答案要点本案例中教师的做法欠妥,理由如下:首先,模仿是幼儿突出的性格特点。幼儿好模仿的特点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和其能力发展有密切关系。②幼儿的模仿和他们的受暗示性有关。幼儿往往没有主见,常常随外界环境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意见,受暗示性强。③幼儿的好模仿也和其自信心不足有关。其次,利用模仿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获得良好的成效。有经验的教师特别注意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幼儿在模仿中学习。

本案例充分说明了幼儿的受暗示性和模仿性。同时也说明,老师决不能在幼儿面前做出错误榜样,不能说反话,否则将引起极其不良的后果。培养幼儿的认知分化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加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将会使幼儿形成善于学习正确榜样而不去模仿不良行为的性格特点和习惯。否则,其性格将会向受暗示性强和缺乏自信心的方向发展。案例分析题

小明是个3岁零3个月的孩子,十分活泼可爱,父母很喜欢他。可令其父母不解的是:小明无论做什么事情之前从不爱多思考。比如,玩插塑时,让他想好了再去插,而他却是拿起插塑就开始随便地插,插出什么样,就说插的是什么。在绘画或要解决别的问题时也是这样。夫妇俩认为这样不好,便总是要求孩子想好了再去行动,可小明却常常做不到。小明父母时常为此而烦恼。试问小明父母的态度和行动对吗?请从儿童思维发展的角度分析小明的这一类行为,并为小明的父母提出科学的教育建议。

答案要点通过上述案例说明:(1)小明父母的态度和行为是不对的。(2)幼儿初期的思维还带有较大的直观行动性,他们的思维离不开直接感知和行动,行动的目的性、计划性很差。小明正处于幼儿初期,他的行为正好符合这一特征,因而是正常的。小明父母不了解幼儿初期思维的这一特点,提出了过高的要求,小明是很难达到的。(3)对小明父母的教育建议:①依据心理发展规律,正确理解幼儿初期思维发展的特征;②创设情境,丰富玩具和提供实际操作机会;③循序渐进提出行动目的性和计划性要求;④抓住合理时机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案例分析

李先生的儿子今年3岁,名叫浩浩,刚上幼儿园不到三周。最近,李先生发现浩浩回家后不是埋头不语、就是大喊大叫,一提起幼儿园就万分恐惧,对任何人都不理不睬,有时候还大小便失禁。一天,浩浩要小便的时候,李先生帮他脱下裤子,竟然发现浩浩大腿两边各有几块青紫,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其中有一处深深的、特别明显的指甲印„„ 结合案例,谈谈你对教师体罚行为的看法。(湖北)

答:体罚是指教师以暴力的方法或以暴力相威胁,或以其他强制性手段,侵害学生的身体和精神健康的侵权行为。

教师体罚幼儿,无论从法律还是道德上都是不允许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确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对未成年幼儿和儿童实施体罚或者变相体罚,情节严重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行政机关给予行政处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实施细则第42条进一步指出:“对体罚幼儿情节严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为避免出现教师体罚幼儿的行为,必须从立法、执法、监督,以及学校、家庭、社会,教师、家长、幼儿等多方面入手,保证幼儿的合法权益。案例分析(共14分)

一个炎热的夏天,张某工作很忙,特地给3岁的儿子买了一个玩具让他玩。张某忙完家务,给孩子准备洗澡水,叫儿子洗澡。连喊几遍,孩子说:“爸爸,我不洗澡,我没空。”爸爸给他讲道理,他却说:“不,我偏不。”张某生气了,一把抢过玩具,强行把孩子按入浴池。可是趁张某拿肥皂的时候,孩子跑走了。张某气不过,抓着孩子狠揍了两下屁股,接着强行给他洗澡。孩子大哭大闹„„

结合案例,分析此阶段幼儿的心理特点。(福建)

幼儿此阶段正处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其表现出以下心理特点:(1)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2)爱模仿;

(3)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

(相同事例不同问题)

(1)这个案例说明了这个孩子什么年龄特点?

(2)这个阶段的心理特征是什么?

(3)这位“爸爸”的做法对吗?这种做法对孩子心理发展有何影响?(1)这个孩子正处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

(2)①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表现;②出现对成人反抗的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观,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产生。

(3)不对,容易使孩子要么养成执拗性格,要么形成懒惰、依赖、无独立愿望的性格。案例分析题

一幼儿婷婷今年3岁,是个很漂亮的小女孩。可是当妈妈教她5+3=8之后,问她3+5等于多少的时候,她居然说自己不知道!妈妈摇摇头,觉得自己的孩子怎么会这么笨呢? 谙问:这一案例揭示了儿童的什么问题?其主要发展趋势是什么?

答案要点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我们可知3岁儿童的思维发展尚处于前运算阶段,其思维具有不可逆性。这个案例揭示的正是儿童思维不可逆性的特点。

儿童思维的主要发展趋势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思维灵活性增强,开始从单维集中向两维集中过渡,形成“守恒”概念,思维的可逆性开始形成和发展。案例分析(共14分)

从对某幼儿园大、中班幼儿的调查来看,中班80%的幼儿、大班98%的幼儿都喜欢教师始终面带笑容。这种情绪时时感染着幼儿,使幼儿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心情放松,产生对教师的亲近感与信任感。

结合材料,试分析如何建立良好师幼关系。(广西)

(1)帮助幼儿适应环境的变化,消除分离焦虑;(2)积极主动地与幼儿交往;(3)对幼儿和幼儿的活动真正关注并感兴趣;(4)理解与宽容地对待幼儿的错误;(5)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6)帮助幼儿摆脱不良行为习惯。

案例分析题

某幼儿园大班在室内组织语言教育活动,正当大家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故事时,外面出来一群别的班的孩子在玩耍,喧闹的声音马上把孩子们的注意吸引了过去,大家开始相互交谈,老师大声提醒保持安静,也没有吸引孩子们的注意,这时老师突然停了说话,孩子们安静了下来,继续听 老师讲故事。

试分析这次活动中幼儿教育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从幼儿注意发展的规律来论述。3岁前儿童的注意基本上属于无意注意。幼儿的注意主要还是无意注意,而且已经相当成熟,许多事物都能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成人对幼儿注意的组织常是通过言语指示来实现的,通过言语指示,可以提醒幼儿必须完成的动作、应注意的情况。老师突然停止说话,孩子们安静下来,继续听老师讲故事,这是老师通过言语利用无 意注意的规律来控制幼儿的注意活动。案例分析题

3岁的小明上床睡觉前非要吃糖不可。妈妈一个劲地向他解释睡觉前不能吃糖的道理,小明就用高8度的嗓门哭起来,妈妈生气地说::“再哭,我打你”。小明不但没有停止哭叫,反而情绪更加激动,干脆在床上打起了滚。

请你分析一下引导儿童控制情绪的方法。

小明妈妈的做法是不对的,这无异于火上加油,使孩子的情绪更加激化。引导儿童控制情绪的方法有:

1.转移法。对于小明睡觉前想吃糖的不合理要求,可以通过转移他的注意力的方法,儿童的注意力是容易转移的,如可以通过讲故事等其他儿童感兴趣的事物来转移小明的注意力。2.冷却法。孩子情绪十分激动时,可以采取暂时不理睬的方法,孩子自己慢慢地会停止哭叫。

3.消退法。对孩子的消极情绪可以采用条件反射消退法。小明妈妈可以明确的告诉小明不会给他糖吃,即撤销促使其不良行为产生的强化因素。案例分析题

儿童在两三岁的时候经常说“我的”,开始不让人家动他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孩子逐渐会用“我”这个词来表达自己的愿望。

请你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儿童会说“我”,这是自我意识萌芽的重要指征。1岁前的儿童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不能把主体同周围的客体区分开来,自我意识的真正出现是同儿童言语的发展相联系的。当儿童学会正确的使用“我”这个词时,可以说儿童的自我意识产生了。案例分析题

××是某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在该幼儿园里,他是出了名的“身强体壮”的顽皮鬼,和 其他小朋友矛盾不断,今天早上又挨了老师的一顿狠批。事情是这样的:前几天,××所在的班刚转来了一个小朋友李明,李明个字也比较高,这样,××和李明成为该班仅有的两个“高个”。××主动找李明一块玩,可李明不太喜欢动,尤其不爱和××这样风风火火的孩子玩。今天上午刚到班里,××又找李明教他“玩魔术”,李明不同意,这样××就动起手来„„在老师眼里,××总是这样:总是主动和小朋友接触,可好景不长,一来二去,也就没人愿和他玩了。然而,他自己仍别出心裁地玩得有滋有味。据此案例回答问题:

(1)××的行为及他和小朋友们的关系说明了什么?请用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有关知识回答。(2)这种儿童的表现是什么?怎样帮助他处理好和伙伴的关系?

(1)在社会性发展中,××在同伴交往方面属问题儿童,具有攻击性。

(2)体质强、力气大、行为表现最为消极、不友好,积极行为很少;能力较强、聪明、爱玩、性格外向、脾气急躁、容易冲动、过于活泼好动、喜欢交往,在交往中积极主动但又很 不善于交往;对自己的社会地位缺乏正确评价,往往估计过高。对没有朋友一起玩不太在乎。

教育方法:首先,要使他们了解受欢迎儿童的性格特点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学习与他人友好相处。同时,教师要引导其他幼儿发现这些幼儿的长处,及时鼓励和表扬,提高这些幼儿在同伴心目中的地位。通过有效的教育活动达到促进儿童交往、改善同伴关系的目的。

案例分析题

小亮3岁半,在幼儿园里,他很喜欢搭积木,每当有人问谁搭得漂亮时,他总是说自己搭得好,而事实并非如此。

请结合幼儿自我评价的有关原理加以分析。

幼儿还没有独立的自我评价,他们的自我评价常常依赖于成人对他们的评价,特别是在幼儿初期,往往不加考虑地轻信成人对自己的评价,自我评价只是成人评价的简单重复,幼儿的自我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过高评估自己,自我评价受到认识水平的限制。小亮对自己的评价也体现了幼儿的自我评价带有主观性,受到认识水平的限制。案例分析题

军军是个有思想、有个性的小朋友,老师刚与他接触时觉得难沟通,几乎无从下手,但是经过几天观察,发现他其实很聪明,一遇到新鲜事就会发问,原来他的好奇心这么强,而且他与小朋友相处挺好的。他就是不愿意上课。上第一节课时,他的兴趣不大,只坐了几分钟。上第二节课时,老师课前与小朋友做了3个游戏,这吸引了他的注意力,也过来加入到队伍中。这时老师表扬了他,还给他贴上了五角星,他非常高兴,老师又告诉他;“你以后好好上课,我每节课给你贴小星星。”那天放学以后,老师就表扬了他,在班上给他做了值日生。他的兴趣马上高涨起来。后来,老师与他成为“好朋友”。下课时他会与老师玩、聊天。现在也愿意上课了,而且有时还提出好多问题。小朋友和老师都夸他进步大,也都越来越喜欢他了。

请谈谈教师与幼儿沟通时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教师与幼儿进行沟通需注意的问题有:

(1)注意倾听。教师要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表示关注、接受和鼓励幼儿的谈话,在倾听时,教师要有耐心,还要细心揣摩和理解幼儿语言中潜在的意义。

(2)注意身体姿势。一名具有良好沟通技巧的教师在与孩子谈话时,会注意自己的声音、姿势以及运用和强调的词语。

(3)语言的表达要简明,易于理解。(4)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教师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绪,使幼儿了解教师的想法。案例分析题

星期一,a老师埋怨说:“萱萱在家过了一个双休日,再回到幼儿园后,许多良好的行为习惯就退步了,不认真吃饭,乱扔东西,活动时喜欢说话,真不知孩子在家时,家长是怎么教育的?”站在一旁的b老师颇有同感地说:“是啊,如果家长都能按我们的要求去教育孩子,我们的工作就好做多了!”a老师接着说:“可这些家长不按我们的要求去做倒也罢了,还经常给我们提这样那样的意见,好像我们当老师的还不如他们懂得多,真拿这些家长没有办法„„”

请你运用幼儿园与家庭相互配合的有关理论,分析和评论a、b老师的教育观点,并具体谈谈家园合作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与目前存在的误区。

家园合作是指幼儿园和家庭都把自己当作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总则里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组织与实施中,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又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家园合作是幼教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从家庭环境进入迥然不同的集体环境的新入园幼儿来说,家园合作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1)家园合作有利于家长资源的充分利用。家庭是孩子成长发展的第一个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与孩子之间特有的血缘关系、亲情关系与经济关系,使这种教育具有感染性、长期性和针对性,教育内容复杂丰富且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同时,幼儿的家长来自各行各业,可谓是人才济济,是幼儿园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让家长用各自的专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可以使他们深层次地了解幼儿园、了解幼儿教育。

(2)家园配合一致,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教师、家长均作为孩子的教育者,是对幼儿实施促进发展教育的主体,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 “幼儿园应主动与家长配合,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共同担负幼儿教育的任务。”幼儿园要发挥主导作用,要充分重视并主动做好家园衔接工作,使幼儿园与家长在教育思想、原则、方法等方面取得统一认识,形成教育的合力,家园双方配合一致,促进幼儿的健康和谐发展。

目前,家园合作还存在一些误区。一是认为教师是专业教育工作者,而家长大部分不懂教育;二是家长认为自己忙,没有时间参与幼儿园教育工作;三是教师只在知识上要求家长配合,家长也只愿意督促孩子写字、做算术题、背英语单词;四是认为家长与老师“各司其职”,在家归家长管,在幼儿园归老师管。这造成了教师与家长的教育观念、方法的脱节,直接影响到幼儿园的正常教育工作。案例中的a、b两位教师的观点正是否认了幼儿园与家庭的紧密伙伴关系,否定了幼儿教师、家长均为幼儿的教育主体,其观点是片面的、错误的。

案例分析题

萱萱今天是公共汽车的小司机,她见自己车上没有乘客,于是就大声嚷道: “快来乘车,我要开到动物园去了。”此时,娃娃家的妈妈推着娃娃来乘车,刚想上车,砚砚走来对娃娃家妈妈说:“这辆车不能乘,没有消过毒。”小司机听到了,连忙从座位上站起来,跑到积木箱前拿出一块绿色圆形积木,告诉他们: “我这辆车已经消过毒了,这是消过毒的标记。”经她这么一说,砚砚和娃娃家的妈妈都乘上了这辆公共汽车,小司机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结合上面的案例说明游戏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

儿童的游戏不同于成人的玩,游戏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1)游戏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游戏伴随着儿童成长。儿童通过游戏探索环境,从接触物体中获得知识并解决问题。①在游戏中儿童可以潜移默化地学到许多知识。如在爬攀登架的过程中能体会到空间和高低、在玩水的过程中会感觉到干与湿、玩积木的时候能体会并认识到大小、形状、颜色等。②游戏有助于培养儿童的注意力、观察力和判断力。在游戏的过程中,儿童会不断地移动、.触摸、聆听,观察,这些感官刺激有助于培养注意力、观察力和判断力。③游戏能够激发儿童创造力和思考力。儿童的创造力在游戏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如一个3岁的儿童在唱歌的时候把玻璃杯拿在手里当话筒,就充分表现出他的创造力。

(2)游戏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孩子们在游戏中作为集体的成员,开始学会相互理解,共同遵守规则,学会与人相处。借助游戏,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得到了锻炼与发展。在游戏中,他们首先学会发现自我,他们了解到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自己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别人会对自己有什么样的反应、自己会对别人有什么样的反应等。

(3)游戏有利于儿童情绪的发展。通过游戏使儿童能够解决一些情绪问题,在试验性的、没有恐惧的情境中学习对付焦虑和各种冲突。①游戏是儿童表现情感的一种重要方法。孩子们在游戏的时候往往全神贯注、无拘无束,显露出自己的真正本性。②游戏是儿童克服情绪紧张的一种手段。孩子们可以在游戏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③游戏有助于消除孩子愤怒的心情。在当代,有许多心理学家或教育家将游戏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治疗儿童的行为问题或者情绪问题。

(4)游戏有助于学前儿童身体锻炼和成长。它有助于儿童身体的成长。在童年的游戏中,有大量的运动性游戏,也是儿童十分感兴趣的游戏形式。分析题

幼儿在想象中常常突出事物的某种特征或某一成分,例如,画一个小孩放风筝,往往小孩的手给画得很长,甚至超出身体的长度。幼儿说话也喜欢夸张,例如: “我家的花开得可大了,像桌子一样大。”

结合以上现象,请你分析一下幼儿想像夸张的原因。

幼儿想像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夸张。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认知水平的限制。例如:幼儿在画一个小孩放风筝时,由于记忆中的形象较贫乏,对事物的特征掌握不完全,只感知到其中某些突出的特点,即用手放风筝,因此手就画得很长。(2)情绪对想像的影响。自己喜欢的事物往往画得很大。(3)想像表现能力的局限。放风筝的小孩的手给画得很长,原因也可能是受表现力的局限使画面与事实不符。案例分析题

最近,小华的母亲非常着急,4岁的小华出现了口吃的现象,尽管母亲多方矫正,甚至取笑打骂都无济于事。请分析一下小华出现口吃的原因,以及矫正儿童口吃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

(1)

3、4岁是儿童口吃的常见阶段,口吃的原因有些是生理原因,但是更多的是心理原因所致。心理原因之一是说话时过于急噪、激动和紧张。

3、4岁的儿童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容易出现言语流节奏的障碍。原因之二是出于模仿。儿童期是好模仿期,对他人口吃出于好奇,就模仿口吃。(2)矫正口吃的重要原则是解除紧张。小华母亲采取取笑甚至打骂的方法是错误的。这不但不能矫正口吃,反而会加剧儿童紧张心理,导致儿童不愿说话甚至形成孤僻等不良个性。成人在掌握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孩子可以在和成人的对话中学会慢慢地说话,用手势辅助语言来表达,问题就能够解决。分析题

一天,一位年轻的妈妈心急如焚地来找心理医生。心理医生招呼她坐下,她急不可待地对医生说: “医生,我的孩子4岁半了,近来表现一反常态。前几天,有位同学来到我家,问他:“爸爸喜欢你还是妈妈喜欢你?”他说:“爸爸喜欢你”弄得这位尚未结婚的朋友(女)满脸尴尬。”

“昨天在公园玩滑梯,我让他回家,他却说„让我替小狗玩一次‟„„唉!这孩子这么小就„„真急死人啦!” 心理医生说: “不用急,不是小孩有问题,而是大人有问题,这是正常现象„„” 这位年轻妈妈听后,顿时开朗了许多。

根据上面的案例,回答下面问题:(1)年轻妈妈从紧张到开朗说明了什么?(2)材料中反映的情况说明了孩子的什么?(3)你认为医生应对这位妈妈说些什么?

(1)听了生理医生的话,“年轻妈妈”从紧张到开朗说明:①幼儿期心理变化迅速;②心理学常识急需普及。

(2)让女士尴尬说明:孩子在言语发展过程中尚不能把人称代词区分开; “替小狗玩一次”说明孩子在模仿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具有创造性。(3)这是小孩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不必着急,应注意教育引导,特别是对小孩创造性,要注意保护、培养;多学习幼儿心理方面和幼儿教育方面的知识。

分析题

幼儿玩开汽车的游戏时,往往陶醉于开汽车这个过程,他实际上不追求“汽车”真正地开动,请你用幼儿行动的目的与动机之间的关系的原理解释这一现象。

1)幼儿行动的动机往往是直接动机,动机与目的往往是一致的。尤其在游戏活动中,动机和目的的关系,是直接一致的关系。

2)在开汽车这一游戏活动中,幼儿的动机是为了游戏,他要以他就不追求“汽车”真正地开动了。分析题

5岁的小强在幼儿园经常为了抢夺玩具与小朋友发生冲突,有时甚至对小朋友有拳打脚踢等攻击性行为,在幼儿园其他人都躲着他,很不受小朋友欢迎。请你分析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大致有:1.父母的惩罚;2.榜样。攻击性的榜样会增加儿童以后的攻击性行为;3.强化。在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父母或教师不加制止,就等于强化了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另外,同学之间也会学会攻击性行为;4.挫折。研究认为,一个受挫折的孩子很可能产生攻击性行为。对于小强的攻击性行为,应认真查找原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分析题

妈妈在家里给5岁的小华制订了严格的作息制度:每天晚上8时准时睡觉,早上7时必须起床。刚开始,小华能按照妈妈的要求去做。可是每晚当小华睡觉的时候,客厅里还隐隐约约传来爸爸妈妈看电视的声音;有好多次小华早上近8时醒来时,妈妈还在睡懒觉„„ 请您分析这位家长的做法存在哪些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分析:孩子最初的规则意识,往往来自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如果成人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去遵守规则,而自己却不能以身作则,家庭教育中规则的设立必然会失去意义。在给孩子设立规则的同时,家长必须考虑自己能否做到。上述案例中的家长在给孩子进行规则教育时陷入了困境:要求孩子按时睡觉、起床,自己却看电视、睡懒觉。家长自己都做不到,怎么还有资格去要求孩子做到?很多家长在给孩子设立规则时言行不一致:即在要求孩子时,总是“依法行事”;而要求自己时,却敷衍了事。这样的家长即使硬给孩子设立了规则,也只会事倍功半,而且严重时还会使家长失去权威。分析题

明明的妈妈在为4岁的明明设立规则时,经常变换方法。有时候喊明明吃饭,明明不听,妈妈便用物质诱导:“乖宝宝,快来吃饭,吃饱了妈妈给你买变形金刚。”这下,明明高高兴兴地去吃饭了。可事后明明妈妈总以“叫你吃饭是为了你好”为由,经常不兑现诺言。有时,晚上到了睡觉时间,明明不愿关掉精彩的动画片,妈妈便以暴力相逼„„ 请您分析这位家长的做法存在哪些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分析: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在给孩子制定规则时,总是随心所欲。心情好时,用物质来诱导孩子;心情烦躁时,又以暴力相逼。这样做,不仅不会使孩子养成正确的规则意识,反而会破坏亲子关系。给孩子设立规则,应该让孩子明确这是他应该遵守的,让他从内心体验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不要像明明的妈妈那样,用“多变法”来哄孩子或威胁孩子。如果遇到类似情况,父母不妨采用“自然后果教育法”,让孩子经过亲身体验,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将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并体验到适度的痛苦和不快。当孩子被饿上一两次后,想必下次叫他吃饭时,他肯定会乖乖地去吃了。如果孩子赖着看电视,家长以后在孩子要看电视前也不妨先给他打招呼,告诉他,看电视只能看多长时间;如果他不答应,就应该给予坚决拒绝,但也要态度温和地给他讲道理。

分析题

玩完玩具后,小朋友都在收拾玩具,明明拿着小椅子,在教室里推来推去,突然看见小朋友捡得一筐雪花片玩具放在地上。于是,他抬头看看我,我忙把视线移开。只见他一只脚迈进筐里,使劲在玩具筐里踩,雪花片立时飞溅出来,几脚下去,把雪花片全部踩了出来,他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当小朋友告他的状时,他立刻就说:“老师,不是我,我没踩。”我说:“那是谁踩的”他会指着旁边的小朋友说:“是他。”窗台上摆着很多小朋友种植的植物。这天,他跪在小椅子上观看,他顺手拽了一根麦苗,看我没看他,把麦苗塞进暖气罩里,又拽了几根又赛季暖气罩里,被小朋友发现告诉了我。但他还说:“老师,不是我,我没拽。”

请分析明明的行为,并制定相应的教育策略。

分析:孩子的发展水平不一样,明明思维敏捷,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年龄又小、知识经验贫乏,对事物的辨别能力差,自我为中心意识强。在做这些事时,他决没想到做这些事情是不对的,小朋友的告状,他马上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是为了逃避老师的批评,常常用慌言掩盖自己的行为,使其慢慢养成这些不良习惯。

1、为他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当孩子犯错误时,不在集体面前揭露他,单独和他谈谈。一方面表示对他错误的理解,提出遇到这样的事情的解决办法。另一方面引导他换位思考,让他知道他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不快乐。让他知道出了问题应该自己承担,不能赖在别人身上。

2、培养勇敢的精神,经常讲一些有关勇敢的故事。善于观察,当他遇到困难时,能得到及时地帮助,鼓励他去战胜困难。对他多进行胆量方面的训练。比如:在感觉统合训练中,加大大梯的训练量,逐渐锻炼他的胆量。

3、给明明母亲般的关爱。让他觉得老师也想妈妈一样关心她,使它具有安全感,减少他心中的压力。另外和他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有话愿意与老师交流。相信老师。老师有时应接纳、理解他的一些行为。

当孩子有了缺点、犯了错误,我们应用一颗宽容之心、平常心去看待孩子成长中的问题,他们毕竟是年幼的孩子,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有与生俱来的天真,稚拙与顽皮。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有犯错误的权力,老师应结合孩子的生活经验,触动孩子的内心体验的教育,最有效的要让他们通过思考,去看清自己缺点,改正错误。分析题

有些人为了让吵闹的小儿变得“安静”一些、“守规矩”一点,甚至只是为了逗孩子取乐,就编造了一些可怕的情境来吓唬孩子,什么“大老虎来了”、“大老猫来了”、“来咬你了”,并做出害怕的样子。吓得孩子听话了、老实了,或闭上眼睛睡觉了。可对孩子幼小的心灵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样做有什么后果?请分析。

分析:给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也是很严重的。一是会增加幼儿的精神压力和恐惧心理,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许多孩子夜里常做噩梦,睡不稳,很多都是吓唬造成的。二是容易形成幼儿胆小、软弱,遇事缩手缩脚、优柔寡断的性格,不利于培养他们勇敢坚强的个性。三是会损害家长在幼儿心目中的形象。家长吓唬孩子的话,大多是在气头上顺口说出来的,兑现不了。久而久之,孩子把大人的话便看成了是骗人的谎话,再也不相信了。四是家长顺口说出的妖怪吃你、警察抓你之类的话,不讲科学,不合情理,不符合、法律规范,会给孩子形成错误的认识。因此,用吓唬的方法教育孩子弊多益少,不如用循循善诱、说明道理的方法,更有益于孩子认识错误,改正缺点,更有益于孩子健康活泼的成长。

幼教案例分析口腔篇4

——埤城中心幼儿园 朱静雯

从2011年9月1号至今我已实习一个多月了,在这段时间里,我学到了许多在学校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感觉受益匪浅。在这短暂的日子里,有着我的许多第一次,第一次上课,第一次与家长接触,第一次与小朋友一起唱歌,跳舞……

记得9月,我们班的孩子还一个个的像个鼻涕虫,现在他们已经学会了幼儿园的基本常规,早上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送过来的时候也不哭了,会大声的向老师问、好,和家人再见。这使我感触颇多。

每一个班的孩子都会有几个调皮、好动的。而且这些孩子往往总是会出现一些成人意想不到的状况,对于他们的“不听话”或是“故意捣乱”,成人有时就会急于的去批评孩子,特别是对于那些平时就很淘气的孩子,更是不会仔细去询问、去观察,而不问青红皂白的批评一顿。

2、事例的过程叙述:

在一次活动后,我看到一个孩子钻到了桌子底下,趴在地上。于是我将他叫起,批评了他。责问他地上这么脏,为什么还要往地上趴?他听后却委屈的掉下了眼泪,并小声的说:“老师,地上有碎纸,我想把它捡干净了。”这声音虽小,但却一下子触痛了我,孩子的用意是多么美好,而我没有表扬,却批评了他。于是我赶快向他说了声对不起,告诉他老师不知道他是在捡碎纸,是老师不好。但同时,我又告诉了他捡纸的行为是对的,但小朋友不能趴在地上。你可以想一个更好的方法来捡。他听了点点头。

3、案例的分析与反思:

(1)原因分析:孩子是活泼好动的,他们时常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但有时往往是出于好意,只不过是在方法上有些不妥当,当教师没有深入的调查、细致的观察,或是给幼儿一个解释的机会时,往往会重重的批评孩子。

(2)措施分析:通过这一案例,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要给孩子一个说话的机会,在自己说话或做事时,要先听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想法与感受,努力成为孩子真正的朋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应允许孩子尝试错误,认他们能够在错误中学习,在错误中成长。在孩子的错误面前,应采用积极的态度,既要让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帮助他们改正不好的行为,在方法上,又不能简单粗暴、夸大事实、乱扣帽子或是恐吓孩子等等。我想在孩子的错误面前,我们应采取以下几种态度:

①观察与尊重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在面对孩子的错误时,我们教师要仔细的观察幼儿,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权利。不能因为幼儿年龄小,不懂事,就认为他们应当一切服从成人的意志,更不能以“老师为你好”为由,善意伤害幼儿的自尊,剥夺他们的权利,我们要在观察中引导幼儿,帮助幼儿改正错误。

②宽容与帮助

孩子做错了事,老师应满怀爱心的去开导他们,该帮助的就帮助,使孩子意识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这样,孩子在改正缺点的同时,会更加信任老师。在孩子的错误面前,我们要多些理解,多加宽容,多给帮助。

③批评与常识

批评也是教育过程中的一种必要手段。而在批评时,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首先要明确批评的目的,让幼儿知道自己的过错和错在哪里,以利于他们今后改正,而不是让幼儿怕老师,以后再不敢“闹”了。其次要注意批评的方法。要针对事实本身,而不能侮辱幼儿的人格,伤害他们的自尊。在批评孩子的同时,要允许孩子解释,让孩子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允许孩子反驳,孩子的反驳会让我们了解到他们的思想,有利于批评的针对性。

世上没有不好的孩子,因此,在孩子的错误面前换一种角度进行教育,要学会赏识孩子,对于孩子的一丝一毫的进步给予鼓励。

(3)效果分析:

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后,由于我积极的采取了有效的教育方法,因而,不但顾及到了孩子的自尊心,而且同时让孩子改正了缺点。孩子对于我更加的信任和喜欢了。

(4)存在问题:遇事要多想一想为什么,不要急于做出结论,要给孩子一个说话的机会,特别是那些淘气的孩子,更不能凭借以往的经验而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要用心去观察,了解孩子。

4、今后进一步打算: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想我会认真地倾听孩子的心声,允许孩子在错误中学习,在错误中成长。对于孩子的活动我会更加细致的进行观察,对于有错误的孩子,允许他们反驳,以便及时了解到他们的想法。使自己能够走进童心,善解童心,赏识童心,从而让孩子们健康地成长!

48 21769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