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用进展【汇编8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最新进展【第一篇】
将拼音教学与识字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改变传统单纯的说教和死记硬背教学,把拼音教学带入到学生喜爱的故事教学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识字教学。
创设有趣的课堂情境和小游戏,鼓励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有趣的识字方法,自发的开展与教材相关的词语积累,让他们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
在一般阅读课文的教学中,采用“读、思、议、导”相结合的方法,利用现成的教材教会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利用课堂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多读、多看、多想。如在学习《丑小鸭》之后,同学们都能主动找来童话故事进行阅读。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扩大了学生们的阅读量,还大大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一个大幅度的提高。
进行此部分教学时要注重营造和谐、民主、互动的课堂氛围,创设真实的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对口语交际的兴趣。
五、习作教学。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要降低对他们的习作要求,鼓励学生记录下生活中发生的乐事、趣事,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情感,记录下遇到的困惑和迷茫,做到家校配合,明理导行。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最新进展【第二篇】
暑假,反复读朱则光老师的《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一书,常读常新。朱则光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语文教师,同时也是北京市十一学校盟校的执行校长。书中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实践的深度,对于小学或初中语文老师来说,更容易上手,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特别符合广大一线教师的需求。
书中从怎样制定和落实学习目标、教学策略和方法、语文大单元学习、教学现象的分析和反思这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以“基于学习、为了学习、促进学习”的角度设计教学。
教师在帮助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特别注意自己的教练角色,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工具、脚手架,为不同的学生到达成功的彼岸。学习是需要精心设计的,如果我们经常设身处地地替学生着想,就会投入大量的精力,设计让学生“学的更好,而不是更累”的工具和脚手架。
第二辑有一章节的题目是:怎样减少课堂里的“吃瓜群众”。我们很多课堂都有小组合作学习,但由于缺乏有关小组活动的课堂研究与指导,导致大多数小组活动都流于形式,学习效率欠佳。
朱则光老师的这一讲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什么是“吃瓜群众”呢?所谓课堂里的`“吃瓜群众”,就是那些在课堂里无所事事、懒得去想更懒得去做的学生。那么怎样减少课堂里的“吃瓜群众”呢,该如何具体操作呢?朱老师指出办法就是八个字:赋予角色,任务驱动。具体地说。就是赋予学生六种不同的角色和任务。
复述者——讨论之前,教师告诉学生:“讨论之后,我会请你复述刚才这位同学的分析!”这句话,自然会促使所有同学认真倾听,尤其是那些“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吃瓜群众”。
总结者——讨论之前,教师告诉学生:“讨论之后,我会请你总结刚才几位同学的分析!”这个任务要比单纯复述复杂得多,不但要倾听、甄别每位同学的分析,还要对其进行筛选、整合、排序和表达。
评价者——一个小组展示时,其他小组最容易成为“吃瓜群众”,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让所有学生都成为“评价者”。教师可以根据展示内容的特点制定评价指标,并让全体学生参与评价,也可以给每个小组(或每个学生)以一定量的投票权,展示结束之后再公开投票。
点赞者、找碴儿者、补充者——小组展示前,请所有小组的组长抽签决定自己小组的角色。“点赞者”要进行肯定、表扬,“找碴儿者”要指出不足和疏漏。同样,抽到“补充者”的小组,要做的事情就是在其他小组展示后进行补充、完善。只要任务分配得当,就会使不同层次认知的孩子积极地参与和思考。
以这样的六种角色为例,我们可以在平时的课堂中举一反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需要讨论的问题,对角色进行重新分配。以常见的四人一组为例,可以赋予学生:讲述者、补充者、评价者、总结者的角色,以任务为驱动,真正减少“吃瓜群众”。
这本书里除了这些实用的教育策略,还有语文大单元学习的具体操作步骤等,都带给我许多新鲜的营养。每当我思维的枯竭的时候,就会拿起朱则光老师的这本《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常常会有新的收获。这本书“非常理想,特别现实”,值得一读再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最新进展【第三篇】
语文阅读课,就是要以读为本。形式多样地朗读,不同层次地读。初读感知,细读领悟。自由读、齐读、指名读、分组读、分角色演读、配音读、师范读……只有引导学生多读,才能让学生读出哲理内涵,领悟其思想感情。
小学四年级下册第15课的学习中,老师可以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朗读,从而读出语气、读出感情。例如第四段的学习,本段讲的是爸爸遗体归来的情景以及爸爸临死前的呼唤。教师可以首先放一段哀乐(如二胡名曲《江河水》)感染学生,帮他们进入角色,再自由读书,效果较好。学生眼里噙着泪,那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在读“爸爸的呼唤的是什么”一句时,教师可以根据那个排比句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朗读,让“和平”之声渐渐喊响,深入生心。
读到“当今世界并不太平”一段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战乱录相,引学生载入战乱的惨痛之中,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战争的存在。“硝烟四起,战火绵绵,尸骨累累”的一幕幕使学生从内心理解“世界并不太平”;也可以让学生汇报搜集到的战争资料,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世界并不太平”。比如,伊拉克战争、波黑战争、美军用飞机侵犯我国领空、美国“九.一一恐怖事件”、特别是今年的“三.一四拉萨打砸抢烧”事件便是最好的例证;还有台湾的“三.二一公投”事件,足以证明不仅是世界还不太平,其实中国也不和平,战争的硝烟还时时笼罩在领地的上空,令人担忧啊!明白了这一切,接下来再让学生读书,就能读出那种忧虑,那般惶恐、那种担心。
二、关注学生的自主意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习过程本应是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互动中体现、思索和发现,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位的思想。语文课上仅仅是教师唱“独台戏”是不行的,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自主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尤其是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较差。老师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其主动学习的意识。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自主探究;搭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体会、抒发情感;在朗读、理解、体验、交流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
老师的引导必不可少,但不能过多的代替学生,要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语文课上要让学生自由放飞思维,不可束缚学生跟着老师转,许多问题学生就能提出来,老师大可不必频繁发问.“读课题再质疑,读全段读懂了什么……”这样的提问有时更能激发学生思维,哪怕是一个词的理解、一个句子的领悟、某种思想上的认识……也是难能可贵的,它反映出学生的自主思维得到发展。
三、关注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上仅仅让学生独立思考是远远不够的。新课改倡导的是合作互助、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师要积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悦中合作探究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强了,诸多疑难便能迎刃而解,这样既可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活跃了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有些问题,学生单枪匹马是无法解决的。如果有了“三个臭皮匠”,也会拥有诸葛亮似的智慧,许多问题在诸生的争执与讨论中得以解决。
四、关注学生知识的落实,不刻意追求形式的多样化。
有的语文课堂花样无数,学生兴致极高,可谓高潮不断,热闹非凡。可问及本节课的收获,学生却说不清楚,无言以对。听写生字,到处出错;默写词语,东拉西扯;背诵片段,支支吾吾……课堂形式是要求多样,可无论有多少花样儿,最终目的是为了本节课知识的落实,每节课的教学形式必须围绕某个知识点设计,不能只求形式而忽视了本节课知识点的落实。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的落实是关键,阅读课上不能流于形式,浮躁虚实。这样的阅读课也只是外实内虚,中看不务实。只是所谓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五、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极其深广。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单纯传授知识,要极力关注学生精神世界、情感品质、审美情趣和个性人格等多方面的综合语文素养,适时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在语文教材中,寓“语言文字”的“人文内涵”是极其丰富的。鲜活生动的形象、精辟入理的道理、丰富高尚的感情……无一不闪烁着我们民族的卓越智慧和出色的品格。新课标指出,语文课中的人文教育“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之中”,教师要从语言文字入手,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通过充满艺术魅力的文学形象和崇高深远的思想情操,引导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精神力量。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最新进展【第四篇】
在当前十分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华为公司能够成为众多国产品牌中的佼佼者,其管理理念和经营思想是值得每一个企业去学习的。通读《以客户为中心》后,华为公司“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深深震撼了我,让我在立足于自身岗位的基础上,有所感、有所悟。
每个公司都有他独特的发展历程,学习和借鉴一个企业的成功之道不能一味地模仿,也不能将发展经营模式生搬硬套到自己企业身上,而是要去学习他的企业价值观,学习他的灵魂。本书的序言直截了当地道出华为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它的本质是围绕如何成为行业领导者,如何做行业领导者展开的。华为公司成立至今,三十年来坚持以客户为中心,聚焦核心,不为其他利益诱惑所动;坚持“力出一孔,利出一孔”的原则,长期艰苦奋斗,终于进入了世界信息与通信技术产业领先企业的行列。
令我比较深刻的是华为董事长任正非的一段话,“从企业活下去的根本来看,企业要有利润,利润只能从客户那里来,华为的生存本身是靠满足客户需求,提供客户所需的产品和服务并获得合理的回报来支撑;员工是要给工资的,股东是要给回报的,天底下唯一给华为钱的只有客户。我们不为客户服务,还能为谁服务?客户是我们生存的唯一理由。”
回想九三集团的企业文化,其中“为社会提供健康产品,让每一个九三人都有成就感、归属感和幸福感”的企业使命,同样是以客户为中心的文化理念。百姓食用九三油品,百姓就是我们的客户,只有得到客户的认可才能证明我们九三产品是最好的,我们才能有成就感、归属感和幸福感。所以,客户的需求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拓宽市场也是为了满足更多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服务是公司存在的唯一理由”,这不仅是华为公司存在的唯一理由,也是九三集团存在的唯一理由,更是一切发展中的企业存在的理由。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最新进展【第五篇】
《秋姑娘的信》是《国标本(苏)语文》小学语文第一册的课文,是1篇图文并茂、文质兼美、充满童趣和蕴含自然常识的课文。讲的是秋姑娘给大雁、青蛙、松鼠和山村孩子写信,展现了一幅秋叶飘落、大雁南飞、青蛙冬眠、松鼠储食、小树穿“冬衣”的秋景图。同时使人感到秋姑娘对大雁、青蛙、松鼠、小树的关怀和体贴,由此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友谊的情感。
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倡的新理念及本年级教材、学生的特点,我将这节课的教学定位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本节课中,我将课文内容重新组合,采用变序教学法,让学生在猜、想、读的过程体验中,产生阅读的兴趣,主动参与阅读实践,在阅读中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作为起始阶段的教学,培养语感尤为重要,朗读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根据这一要求,我在这堂课中创设了多种读的途径,进行朗读训练。首先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让学生自读课文,看看自己最爱读哪封信。在分段学习时,指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句子,并通过读秋姑娘的信学会对好朋友的关心。同时通过范读、齐读、自由读、指名读、分组读、男女生读等多种形式贯穿始终,目的是使学生参与到读中来,收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助讲、以读悟情的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语文素质的提高,很重要的方面就要重视语言的积累。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分三步进行:
在每个自然段的教学中,抓住重点词语的理解,如“冬眠”、“充足”等,通过看图理解,想像说话,提供句式规范学生的语言,目的是使学生将消极语言转化为积极语言。
学完四封信后,让学生看着图,用“一封写给(谁),怎么样。”的句式,让学生把课文与插图结合起来,练习背诵,从背一句到背几句,目的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主动积累语言。
学完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后,我设计了一个拓展说话练习,秋姑娘还会给哪些好朋友写信呢?用“一封写给(谁),怎么样”的句式说一说。设计这一练习,目的是希望他们在想像、思维、表达的过程中,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促使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大自然中学习语文,增强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程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这一理念,我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采用“导、扶、放”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学完两封信后,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学习需求,有选择地学习剩下的两封信,让学生在小组交流中互相启发读懂了什么。目的是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方式中尝试学会学习,体验成功带来的愉悦,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评价方式上,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目的是激励和唤醒学生学习的热情。
出示第六自然段:咦,树上的枫叶都到哪儿去了?
2.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读,伺机指导朗读。“咦”要读出好奇、惊异的语气和问句的读法。
4.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是呀,叶子都到哪儿去了呢?我们来读读这段话。
1.出示第一自然段:秋姑娘摘下片片枫叶,给她的好朋友们写信。
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的不连贯的地方多读几遍。
2.指名读,进行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
3.再自由读这段话,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4.反馈交流:“片片枫叶”说明秋姑娘写的信很多:“好朋友们”是告诉我们秋姑娘把信写给了谁。
5.指导朗读:读出语气的轻缓。指名读——同桌互读,相互评价。
6.读了这句话,你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的自我质疑是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良策。]。
过渡揭题: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秋姑娘的信》。板书课题:秋姑娘的信。
1.(播放第二至五自然段的录音)想:秋姑娘给哪些好朋友写信呢?
2.学生回答问题,师乘机贴大雁、松鼠、青蛙、山村孩子图(提示学生把话说完整)。
3.师:秋姑娘在信上写了什么呢?请小朋友打开书大声朗读,你最喜欢的信可以多读几遍。(学生自由读课文)。
4.出示词语,检查学生读的情况。
大雁小心青蛙被子着凉生病。
松鼠准备充足食品山村 裹。
5.小朋友读得很认真,你愿意为大家读秋姑娘写给哪位好朋友的信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教学第二至五自然段)。
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提供句式:秋天到了,大雁要( ),
秋姑娘让它们( )。
2.还有哪儿不懂的可以问一问。伺机板书:南去。
3.师:是呀!秋天到了,大雁要到遥远的南方去过冬,一路上一定会遇到很多危险与困难,所以秋姑娘让它们——多加小心。
4.你觉得秋姑娘怎么样?
5.指导朗读:指导体会读出关心、体贴的语气。指名读——范读——指名读——齐读。
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读得怎么样。
2.交流读懂的与不懂的地方。
理解:冬眠。
(出示图)瞧,冬天到了,青蛙躺在洞里不吃也不喝,要睡上整整一个冬天呢!还有哪些动物也和青蛙一样过冬的?(刺猬、蛇、癞蛤蟆、蚯蚓……)。
师:小朋友知道的课外知识可真多呀!这些动物都要“冬眠”。齐读:冬眠。
3.师:你能用这样的话说说吗?出示句式:秋天到了,青蛙要( ),秋姑娘让它( )。
4.指导朗读:读出秋姑娘担心吵醒青蛙的语气。指名读——同桌互读——男女生比赛读。
过渡:其余两封信分小小组学习、交流。
反馈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读懂了什么?
2.交流不懂的地方,小组间相互补充,教师适时点拨。
板书:准备食品。
3.理解:充足。
4.指导朗读:把体会到的用朗读表现出来。指名读——引读——小组比赛读。
反馈第五自然段。
1.读一读,交流。板书:给小树裹上“冬衣” ,
2.出示课文插图,观察山村孩子为小树裹“冬衣”。
质疑:(出示“哭”树、“笑”树)猜一猜,哪一棵树已经“裹上了冬衣”?
为什么?“笑”树会怎么说?
3.比赛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1.看着图,自由尝试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信。
2.指名背诵,能记住几封信就背几封。
3.加上动作,进行配乐表演。
1.秋姑娘还会给哪些好朋友写信呢?用“一封写给(谁),(怎么样)。”
的句式说一说。
2.小组练说——指名说,奖励“枫叶”。
3.是呀,秋姑娘给那么多的好朋友写信,难怪树上的枫叶都不见了。齐读第七自然段。
这篇课文多有趣呀!让我们捧起书美美地读一读吧!(配乐)。
七、学习生字,指导写字。
1.认读生字。
2.说说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
[在识字教学中,引导学生大胆尝试探究,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
3.指导“读帖”。
4.示范指点,生按笔顺描红,师巡视指导,纠正写字姿势。
附板书:
(图)大雁 南去。
(图)松鼠 要冬眠。
(图)青蛙 准备食品。
(图)山村孩子 给小树裹“冬衣”
一封写给(谁),(怎么样)。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最新进展【第六篇】
经过多年阅读教学的实践,我发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应是让学生乐于读书和善于读书,但由于“应试教育”以致阅读教学收效甚小。
我们细心观察一下幼儿学会说话这一过程,它是由幼儿内心的表达诉求外加一定的语言环境和反复练习而来。没有人给他讲每句话的结构和修饰,但他最终可以熟练运用并创造性地发挥,其神力乃是源自于以“说”本身为中心。
国外阅读学研究中有一种称为“杰克现象”的,是说一个叫杰克的学生,父母埋怨他过分地迷恋阅读,简直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一张旧报纸、一份杂志、一纸说明书,甚至一页广告都可能使他百看不厌。然而杰克的语文教师却反映,杰克是一个缺乏阅读兴趣的学生,杰克常常抱怨课文太没味道,不精彩、没意思而难以醉读。
阅读兴趣分为直接阅读兴趣和间接阅读兴趣。直接阅读兴趣指由读物或阅读活动本身引起的阅读兴趣;而间接阅读兴趣是由阅读活动目的、任务引起的兴趣。杰克对读物有偏好,稍加引导便可促使他的“直接阅读兴趣”.所以说杰克无阅读兴趣是不公平的,当然杰克离自觉主动的“间接阅读兴趣”还是很远的,所以他父母的反映也是不对的。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同一作者的同一作品,放在课本以外,可使学生津津乐道,爱不释手;但一入选课文,一到课堂上其精彩非昔了。课内的“安徒生”没有课外的“安徒生”精彩,这又是小学生常见的阅读心态。我们说说小学生这个年龄段的'特点,十余岁的孩子,其心理倾向自然是感性而非理性,把1篇优美的文章条分缕析,生出无穷道理,这对孩子来说只能是一种折磨。举个例子,在六年级语文训练题上有这么一题问学生:《夹竹桃》一文中“花朵是一团模糊,但香气却毫不含糊”中的“一团模糊”和“毫不含糊”指的是什么?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像这样的题在小学课堂上屡见不鲜,我个人感觉实在是无聊至极!你不去品味文章的美妙,不去体悟思想的真诚,跟一个情之所至灵感突现的句子较什么劲啊!语文教育专家章熊先生在《谈中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中说:各门文化学科都是“教而后会”,唯独母语能够不“教”而“会”……如果说通俗一点,其他各门文化学科的学习都是“从零开始”,语文课却不是这样,对于1篇课文,哪怕是文言文,也大都是“似曾相识”.忽视这一事实的教学设计是随处可见的,不考虑学生的需求,主观设计一套程序,从作者、时代、字词到段落中心,或者是从头至尾按结构或内容分析公式、条条让学生抄记,或者是习惯于把课文意义看成是固定不变的,老用同一个调子、一种方法、一个结论……且不说这种生硬、死板的教学方式令学生感到窒息,光是这种处处“从零开始”的做法,就够学生烦恼的了,哪来的兴趣可言。试想1篇课文钻研什么,掌握什么,全由教师主观而定,这就难免有许多不是实用的,不是学生需要的。加上教师事无巨细的讲析,学生不读自明,无“思”自通……课文阅读时强烈的期待心理无法形成,自觉性就难以发挥。
小学学生学习语文,其核心内容亦是来自于“文”本身,读乃生智,读乃生情,读乃得乎架构和原理。细思之,是读造就了语文这门课,而不是语文这门课造就了读。所以我说,文是材料,读是根本。不读书学语文那就是“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那些死抱着“教法”和“语法”不放的人,无非疑惑“我不讲,你何由得语文知识与技能”?殊不知阅读本身就能以空间换能力,同一手法,读之数遍,学生便可悠然心会。不仅如此,在文本的引领下,他还很有可能创新之。我们不要忘了,所有语文知识与技能均来自我们先辈的读与写。
阅读教学,除了要研究“杰克现象”,研究“课内安徒生”,还不可忽视语文课不是“从零开始”的事实。阅读教学不仅要调动学生的直接,尤其是间接阅读兴趣,还要考虑切合学生实际的、实在有用的知识技能。
最后,我还想说说语文与时代的关系。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某些人仍然固守着静态的解析,将学生之思维牢牢封锁,授予学生种种八股技艺,实在是令人可叹可笑。建构理想需要思想,沟通交流需要智慧,判断践行需要经验,这一切语文学科所能做到的就是充实而有益的阅读。如今之语文教学,我以为以阅读为中心,以讨论、写作与背诵为辅助方是正途。有时候,我就想一个人越不读书越犯贫,这或许就是某些不读书的教师闲来犯贫的杰作吧。真正热爱读书、会读书的人,我想,他一定不会拘于一词一句,而是高高地站在思想的天空,俯瞰文章之群峰竞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最新进展【第七篇】
由于学生有着不同的思想与见解,他们在阅读时,根据自己认识问题的角度、方法、经验,对课文中的事物进行再创造。因此,在读课文时,投入的情感和想象可能不同,所以有必要在自由练读的基础上加强比较性朗读。一是同一学生前后几次的朗读比较。读得不好允许重读,给予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相信学生能读得更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还可以有针对性地测试学生在学习不同阶段的朗读情况,有进步的给予表扬。二是不同学生或不同小组同一段落的朗读比较。教师通过具体的朗读指导,使学生树立竞争意识。一是鼓励学生互相挑刺,二是诱导学生发现其他同学的长处,三是激励学生勇于挑战。在这种民主、平等又互相激励的氛围中进行朗读训练,学生的朗读积极性空前高涨,对课文的理解逐渐进入了新的阶段。如《鲁班学艺》与《景阳冈》,同样写人,都是表现了“技艺高超”这一主题;鲁班手艺高强,武松武艺高强,但体裁不同。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读、分析,便会得出结论:要反映相同的主题,可以选用不同的体裁。《鲁班学艺》采用民间故事的形式,可以达到目的;而《景阳冈》则运用小说这一形式,同样达到目的。
二、语文教学中的问题阅读。
问题式教学的源泉是学生提出问题,问题的诞生需要有宽松、民主的氛围。引导学生敢想、敢问,提了可笑的、肤浅的问题决不批评,引导他们换一个角度想问题,提了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或是解决不了的问题也不躲闪回避,师生一道走出课堂,找资料、访专家,努力解决。对大胆提问的学生,不论问题质量如何都给予鼓励,这样学生没有压力,没有顾忌,自然就全身心思考提好问题。这种环境的创造者是教师,教师不能用自己预先编好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让学生“猜”自己教案里的“谜底”。同时要在学生的学习方法、各种活动、提问技巧、提问方法等方面加以指导。
但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其自主能力不等于“放羊”,教师什么都不管,也不是让学生乱用对自己对象过程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如提出哗众取宠无聊的问题、好表现的问题、假问题。这样的自主步入了误区,走入了歧途。教师要及时进行调控引导。如我在教学《观潮》一课,揭题时就有学生质疑:什么是潮水?我就请其他学生为其解疑,但所有学生都只能描述其样子,说不出个所以然。实际上潮水是海水或沿海地区海洋的水由于太阳或月亮的吸引定时涨落的一种自然现象。那么“一年中潮水的涨落时间、次数固定吗?”“太阳、月亮是怎么吸引潮水的?”诸如此类的问题,学生若不明白潮水是怎么回事时是提不出来的。这些有价值的问题一经提出,便可引起学生课外查找、阅读的兴趣。
阅读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其中,学生是认识和发展的主体,是内因。只有学生有了学习的愿望,希望积极主动地学习时,质疑才有了“用武之地”。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在课堂上造成的生动活泼、乐观愉快的气氛。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着重大的意义。”因此,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大胆质疑的基础。
小学生经过几年的启蒙教育,已经走出了思维的沙漠和智能的荒原,不仅有了完全属于自己的思维的绿洲、智能的园圃,而且具有一定的质疑问难的基本素质和判断是非的能力。因此,每一位教师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即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开始,学生可能不懂提问,教师可作示范性提问;当他们能提出一些问题时,应积极鼓励,绝不能笑其肤浅、简单,挫伤他们的自读质疑的积极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能提出一些质量较高的问题时,就“水到渠成”了。
紧扣重难点设疑问难,分层次有坡度地设计教学过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促使学生用联系的观点思考分析问题,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读书方法。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一段统领全篇课文,抓住这一句让学生质疑,可引发这样的思考: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和物产丰富各表现在哪里?作者是怎样进行描写的?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议议画画释疑解难,对课文内容的领悟水到渠成。
又如,《鸟的天堂》一课中,作者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着重写了大榕树的长势。讲这部分时,我告诉学生,课文中对榕树的位置、大小、形状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这是静态的描写,并让学生在读课文时注意作者是怎样写事物静态的。阅读课文后学生还不太明白,提出几个问题:一是写榕树的这部分是静态描写,为什么用了“生根、垂到、伸进、卧”等动词?二是课文中描写榕树静态的顺序是由远及近,为什么写到“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时又写“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一般。”把远景写在近景中?解答这些问题的难度较大,我没有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引导他们反复阅读课文中具体描写榕树长势的句子,先总结出榕树大而美的特点,再品味作者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更巧妙、形象地描绘出榕树的千姿百态。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最新进展【第八篇】
教学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以教师为主角的“教授-讲授-教授”的死循环模式,课堂上学生没有一点自主空间,这样很容易导致学子们的逆反心理,使教学变得毫无意义。相反,在课堂上,若是把主体放在学生身上,而教师只充当引子,主要将理解文章的方法传授给学生,指引学生对重点句的理解,从而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其重点句子所揭示的事理,以课文“玲玲的画”中重点句“孩子,看到了吧,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为例。笔者通过设计如下三个问题供学生思考:其一,坏事和好事各指什么。
其二,为什么说是坏事变成了好事;其三:从哪里可以看出爸爸和玲玲都有动脑筋;还有一点就是爸爸为什么不直接告诉玲玲该画什么的原因。很显然这些问题是一环扣一环紧奔核心思想,当然通过循循诱导,学生也很轻松的明白了课文所要表达的一个中心思想“遇到问题要勤于动脑”。以上是笔者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事例之一。实践证明这种通过教师设计问题,由学生自读课文,而后一一解决问题,遇到难于解决的问题时,先让学生互相讨论后,教师再适当做下点破的教学模式对学生来说很有效,其不仅给足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空间,建立起了学生与课本材料之间的沟通,使得教学过程能够松弛有度,有效避免了教师为完成教学进度而让学生盲目跟随其脚步向前赶的行为,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教学任务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
1、构思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好奇心是最强的,对新鲜事物大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个心理特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借助现代教学方式设立情境,既可以降低学习难度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比如说:在教学生识字的过程中,可以将字通过图片或是多媒体等形式跟具体的对象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深入到具体的情境中去,以课本中“狐狸与乌鸦的故事”的章节为例,可以让学生想象具体生活中的其他动物并踊跃发言说出他们的名字,这种在学字的过程中将具体生活体验和所见所闻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方法,对带动课堂学习气氛有很好的效果。
2、互动式教学,活跃课堂气氛。
所谓互动式教学,不仅包括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而且还包括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这是提高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技能的另一有效方法。在学习部分课文时,可以通过组织活动的形式来进行课程的教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同时选出一些学生来当评委,让各组同学竞赛朗读,由评委就各组表现打分且给予点评,教师再最后做出总结。整个竞赛过程中,先让各组成员自由发挥朗读课文的技巧,体会文章的内涵,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热情的同时,还能做到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从而自我反省,发现自身的优缺点,扬长避短,获得更佳的学习效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让教师对学生想法的了解更透彻,有利于教师正确的指导学生的学习。
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勤于提出、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是教学中的关键,教学实际上是围绕问题开展的,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是激起学生思维的引子,能帮助学生开启思维,开阔其思路,指引其对问题的探讨,激励其求知的欲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教师情景的设置来指引学生或者教师直接提问。教师所设置的情境必须要遵循以下原则:形象真切、神韵相似,情真意切、意境广远、理寓其中。教师在直接提问时,所提问题要确切,不要为问而问,一定要有明确目的;且不要只针对一些出色学生提问,要把对象扩展到所有学生;应启发学生而不是暗示,暗示会导致学生盲目随从,而不能实现我们培养学生能力的初衷。
四、鼓励学生加强课外阅读练习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外阅读对增大学生阅读资源,开阔学生眼界,拓展其思维以及积累丰富知识方面有很大影响。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课余时间多读书,学会品味文中每个字,每句话的韵味,体会文章的道理或是其背后的寓意,从大量的练习中获取经验。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利于学生学习的课外阅读书籍,例如,寓言类、科普类、童话类等类型的书籍,像《伊索寓言》《科学小实验》《安徒生童话》《西游记》等,关于这一点也可以跟家长进行沟通,先让家长重视起来,适当给予学生一些鞭策,辅助学生养成经常阅读的好习惯。教师也可以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参与课外阅读,建议家长给孩子有计划的多买好书,建立家长与孩子间的学习互动、互相鼓舞与监督的学习机制,使学生在家里也能轻松愉快的完成阅读。在如何读好某一类书的问题上,教师应该给予家长一定的意见,比如,在阅读1篇名家著作时,可以建议家长让学生精读、重复读,细细品味文中的深意,总结自己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