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的课堂更参考论文样例【实用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让我的课堂更参考论文样例【实用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让我的课堂更精彩论文【第一篇】
本文从美术学科的特点出发,立足小班化教学中的理念,针对小学美术课堂练习环节单薄的现象,结合实际案例以及教师实践,论述了设置练习环节的必要性以及有效的练习环节可以让学生从中受益。笔者试从设置练习目标、体验练习内涵、分层练习过程等方面进行阐述,让有效的练习环节,成就小学美术课堂更丰厚!
关键字有效练习环节丰厚正文。
《美术概论》在论述技能练习的重要性时指出:如果美术家不熟悉特定的艺术语言,不熟悉自己的物质媒介,甚至根本无法进行美术的构思。着重提出了技能练习的重要性。钱初熹在《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里,也把练习当做学生学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总之,美术练习是美术学习者掌握美术表现技巧和创作能力的手段,是为美术创作准备基础。
但是,在实践探索新课改教学模式方法的过程中,许多美术教师为了表现实施“新理念”的决心,视技巧练习为高压电线,放弃了传统的美术“双基”教学,完全避开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需要的练习。根据笔者观察,与让学生认识、思考、创作等环节相对比,练习环节的设置在当今的小学美术课堂最为单薄。
渐行渐远渐无书---现状回放。
现象一:认识上的单薄。
省级优质课展示会上,笔者观察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大多参加评选的教师往往在师生互动、评价方式和课件制作等方面都做了可贵的尝试,可是如此多的美术课中,只有个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必要的技能练习环节。甚至有听课教师也只是注意讲课如何,学生练习时就离去了,认为听课就是听老师如何讲课。而且,通过作业展示环节中还发现,很多学生的作业都没有实现自己原先发言中的计划和灵感,而是为了最后的作业展示环节匆忙放弃自己原先的想法,赶制完成作业。那些在师生交流中得到的珍贵的想象,变成了不可实现的短暂的泡沫。
反思:首先这可能是《新课标》的导向问题:淡化美术技能。让教师们认为“淡化”就是“淡化殆尽”,就不能让学生练习环节占用了时间。第二,公开课这样的教学形式加速了这种现象的形成。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完整地把一堂课呈现出来,不允许学生的练习占据很多时间,并且,在观念上认为练习是知识的运用,是学生的事。但是,我们通过最后作业的效果发现,没有技能练习,学生只能靠“老本”(本能)、走“老路”来完成作业。而且,根据学生的遗忘规律,没有经过反复实践来加深印象,再美的想象、再妙的构思也只忘在当下。
现象二:落实中的单薄。
反思:当时的我想当然以为,已经讨论了印指印的方法,设置了练习环节来印指印,最后也总结了失败的原因,学生应该知道如何印指印了。实际上却忽视了,从理论到实践需要一些练习时间和次数,而在之前设置的环节,看似安排了一系列的练习环节,实际上让学生真正实践练习机会的就一次,而且总结错误后,没有及时再让学生练习,以至于造成最后的作业效果不良。
总之,正如《美术新课标》指出,我们的美术课不能过度追求“双基”,但是也并不是不要“双基”。“双基”之所以要提到“淡化”的行程上,有它之前太受重视的理由。我们不能“矫枉过正”,没有练习环节的美术课,会倾倒它的大厦之基,创作也会变成一次马失前蹄地奔跑,美术的道路终不长久。有效的练习环节在小学美术课堂上应该占有一席之地。
绿杨阴里白沙堤---策略提升。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如果设置单纯的美术练习课,会让学生觉得单调乏味,美术课就重回老路,走向极端了。儿童绘画技能的学习是不能孤立存在的,是要和创造力的培养整合起来的。所以,小学阶段美术课堂的练习环节应该安排在创作环节之前,既让练习环节服务创作环节,又可以让创作环节检验练习环节,从而更加丰厚我们的美术课堂。
一、设置练习目标,我想学。
首先,有效的练习环节,应该针对本课重难点进行设计。有人说,数学是经线,语文是纬线,艺术则是模模糊糊一大片。其实不然,每一堂美术课,都有本课要掌握的“三维”目标。在练习环节中,是实现“知识·技能”这个维度的有利契机。教师应在这个环节紧抓本课重难点,有针对性的设计练习目标;学生则根据自己的构思,明确自己要练习的重点是什么。在《四季歌》一课中,我制定“知识·技能”的目标是:学会运用冷色或暖色描绘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所以我在练习环节中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通过“为自己的油画棒排座位”来认识颜色冷暖感。有了动手操作,学生还能“顺便”认识“中性色”,加深了理论的印象,更有利于接下来在创作环节中,颜色的运用。其次,有效的练习环节,应该设置练习分层目标进行教学。如一节《紫砂壶》的教学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c层次学生可以要求他们通过临摹掌握泥塑的揉、捏、接、按等技巧;针对b层次学生,要求其能理解、掌握泥塑的技能技巧,并能熟练地进行造型训练,独立完成作业;针对a层次学生,要求其在b层次学生的基础上,自主创新,运用多种技法,创作出一幅较完整的水平较高的作品。各层次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各层次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达到的。这样才能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使每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作业,为下一次练习动机做积极铺垫。
二、体验练习内涵,我爱学。
小学阶段美术课的练习,不应该仅仅是技能的练习,还应包括思维的练习、观察能力的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如果能把表演、观察、分享、倾听等形式和美术学习结合起来,使练习更具趣味性,更有吸引力。
1.体验知识重组。
学生对知识的重组,是指学生对知识内容的顺序、详略、深浅等作适当取舍、加工、提炼等再处理。这一过程,只有伴随着练习环节才可以实现自我的吸收,才可以实践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以及自我在学习中所获得的灵感和想象,才能得到属于自己的真正养分。
如在《手拉手好朋友》一课中,学生首先获得了二方连续纹样的折剪知识,然后教师在练习环节中,给学生提出更高要求:学会折剪四方连续纹样。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于新知识的新应用。
有效练习环节,能实现学生对知识的重组,满足学生对知识“懂”的需要和“会”的需要,有利于学生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概念的概括过程及应用等。
2.实现自主探究。
学生的“自主探究”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认真观察,各抒已见,交流思想,自行解决问题的过程。有效的练习环节,可以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自主探究。
如《虫虫大聚会》一课的练习环节中,笔者安排了学生观察范作虫虫结构、分解虫虫结构、恢复虫虫范作的原样等板块。学生通过动手拆合毛毛虫的第三种条形折法的练习,学会观察、分析、综合、自己发现规律来折剪虫虫,不但愉快地学到了知识技能,受到美的熏陶,而且提高了学习的能力,实现自主探究知识的习惯养成。
3.建构学习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在第五册《立体造型》的练习过程前,我本想先示范,并讲解需要的注意事项。但是学生在课前就自发地对书上的制作步骤制作起来了。我便改变策略,鼓励他们在小组内进行帮带其他同学学习制作步骤。第一次练习后,很多同学的作品还是比较单调的。我便提醒学生在小组内先介绍自己的作品,然后寻找解决方案。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相互学习,重新获得新知,同伴学习得来的知识比教师传授下的知识更让他们觉得珍贵。并且,在此以后,能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我就不示范,像同册的《山外有山》、《黑白撕贴画》,这些有步骤说明的课文的练习环节中,我就适度放手,学生自觉形成:初步尝试---发现难点---合作探究---解决难点---运用新知的学习模式。
三、分层练习过程,我成功。
练习过程的分层性,我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去落实。1.分层性设计。
首先,知识本身具有层次性。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带领学生像走楼梯那样一步一步靠近目的地,会比一步登天要简单的多。所以我们应根据知识的梯次落实,合理设置练习环节。
其次,有效的练习设计,应该根据学生情况精心设计练习目标。原本的教参上呈现的是大体的课文目标,而根据学生实际,教师在练习环节上应该再细化,体现分层。这样的分层练习目标是为了让有差异的学生却都可以“跳一跳,摘到果”,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需要。
2.分层性辅导。
学生本身具有差异性。有效的练习环节,应该因材施教进行辅导。a层生自主探究,b层生合作探究,c层半扶半放。因此我在练习环节中隐性设立基本目标、提高目标,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实现分层性辅导。
因为学生的练习环节是一个实践的摸索环节,教师在巡视辅导过程中要学会期待,要学会留给学生成长的空间,特别是对a层学生,不要急于提出修改意见。如在《花式点心》一课的练习过程巡视中,有一位学生跟我说:“老师你别看这块饼干不像饼干,其实它是一块葱花饼干,等我把它加上其它颜色你就知道了。”如果教师急于否决,有些内向的学生来不及说明,说不定好的创意就会被打击。
3.分层性评价。
为了反映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充分发挥练习过程中的评价功能,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帮助各层次的学生,我们要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让教师的评价成为前进的动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另外,在美术课堂中,很多优生有很多新的想法,但是都不愿意跟别人分享。作业时,也听过优生说:“老师,他偷看我画画!”这样对中层生的范作来源就缺少了“同伴学习”一块,那么教师要善于观察,让教师的评价为确立学生创作的“版权所有”盖章,再拿出来和同学分享或示范,就不会让他们有“吃亏”的感觉了。
四、开放练习结果,我快乐。
练习环节里的作业并不是一节美术课堂的终极成果展示,它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所以学生的练习结果必须注重开放性。在《虫虫大聚会》一课里,学生通过在练习中获得“同一种图形可以组合到不同的虫虫身上的不同部位”、“一种虫虫有多种立体折法”等开放性的思维观念;《小小建筑师》一课的窗户制作作为难点让学生练习后,也收获了各种各样关于窗户设计制作的珍贵理念,使这一课的难点,以百花齐放的状态呈现。
当语文课堂回归大量读写,英语课堂争取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至少要有一次的口语训练机会的今天,我们的美术课堂的练习环节,在重视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学好技能,两者相辅相成,创造性地表现内心的情感和对世界的认识。只有适度有效地设置练习环节,才能浓厚学生的美术素养,丰厚我们的美术课堂!
参考文献。
让我的课堂更精彩论文【第二篇】
美术课堂论文:课件让美术课堂更精彩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教学的“一张嘴、一本书、一枝粉笔、一块黑板”的单调,许多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将文字、图形、动画、声音、色彩等巧妙结合起来,制作精彩的多媒体课件,把抽象的讲解、说教变成动态的图像,成功地应用于教学,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更让学生爱学、乐学,实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的新理念。
可以说,精彩的课件给教学带来了全新的境界,有力地促进教学双赢目标的实现。
一、精彩的课件在“情境创设”上,美化了课堂教学的策略。
兴趣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满足学生探究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多媒体技术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具有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的特殊作用,将教学内容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再现于课堂,使教学内容更形象、更生动,进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充分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精彩的课件在“难点突破”上,简化了课堂教学的设计。
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比较抽象、难懂的知识,如果只是简单、枯燥地讲述,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不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美术课更是如此,但是,采取多媒体课件动态图像演示,不仅能化难为易,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而且有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助于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掌握和难点内容的突破。如在《外貌有特征的人》教学中,教师运用课件不直接展示一个有特征的人而是出示一部分让学生想象、猜测、分析、讨论,加上直接可以动手操作进行相应的变形、夸张,让学生“游玩”于此难点教学,再结合教师的示范和讲解,最终找到突破的途径和方法,从而简化了教学,增强了效果。
三、精彩的课件在“兴趣保持”上,优化了课堂教学的目标。
足的情况下身心愉悦,保持了较高的学习兴趣,审美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如在《我设计的卡通形象》教学中,多媒体播放一段类似《猫和老鼠》这样有趣的动画片,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下子就调动起来,开怀大笑,轻松地投入下面的学习。课件再次展示造型独特、色彩鲜艳的经典卡通形象图片,学生边欣赏边讨论,积极交流,感觉很过瘾,等自己绘画设计的时候就有点迫不及待了。如此教学,相对教师单一的图片展示,课件参与则更“精彩”,这样丰富的课件设计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很受学生的欢迎。
四、精彩的课件在“自主学习”上,深化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算机会有提示,选对就能进入下一关。闯过十关,课件会显示鲜花和掌声,并闪烁祝贺语“探索之星”。学生上完这节课,个个兴奋得像得到比赛冠军,特别是后进生,也从中获得巨大的荣誉。机器是没有感情的,但注入教师情感的课件,却能使每个学生有机会得到教师由衷的称赞,正是由于计算机不厌其烦的可重复性,学生的学习进程可以自主调控,所有学生都能在一种没有心理压力、积极主动的氛围里学习,真正实现了不同学生得到不同发展的新课标的要求。
让我的课堂更精彩论文【第三篇】
论文摘要:课堂组织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充满诱惑力的新课导入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为理想的教学效果打下基础。
如果再配上优美的板书和声情并茂的讲解,还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延续到一节课结束。
在授课过程中,把课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可以把学生的思绪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给学生以美的遐想,有益的启迪。
课堂组织不仅体现在课堂管理上,更多的时候还体现在对学生的引导上。
这需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一、营造活泼有序的课堂气氛。
怎样营造活泼有序的课堂气氛呢?可从下几点入手。
1.积极的课堂教学气氛的基础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因此,教师要有“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爱之心和公平公正的平等之心,从内心爱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在此基础上,教师自然会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教学的各个环节自然会精心准备,学生自然也会亲近老师,因而情绪高涨,思维大胆,表现踊跃。
这样师生感情自会融洽,师生之间自会默契配合。
二、积极运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心理学认为“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积极的状态。
可分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1.正确运用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它往往是由周围环境的变化引起的,不是由人自觉控制的。
教师的神态、动作、语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的反应也会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
教师是一节课的导演,要能及时捕捉各方面的有利因素并巧妙地灵活运用,这样就能不露痕迹地引导学生高效地把精力集中到学习上。
但是在利用无意注意时,要注意正确运用,因为无意注意往往会干扰课堂教学,这需要教师要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并有应变的智慧。
三、利用中国文化引导学生。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功用之一是以文化人——通过学习化去人的不良习气。
把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运用到课堂上,带给学生的将是心灵上的喜悦和行动上的自觉。
我在课堂上曾给学生讲过“聪”字,取得了很明显的效果。
我指着黑板上的“聪”字说,怎么做才聪明呢?我们的祖先早告诉我们了。
要用耳听,用眼看,用口说,所有这些都要用心。
学生们感到很有趣,立即用心去学习了。
这比干巴巴地告诉学生要多听多看多念书要强多了。
四、利用课本知识引导学生。
引导学生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对接,这样既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本内容,又能使其感到所学的知识是鲜活的'而不是枯燥的,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
如,二年级的1篇课文中有“我爱北京,我爱祖国”的内容,我问:“祖国在哪里呢?怎么爱祖国呢?”同学们的回答五花八门。
最后,我总结:把我们的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就是爱祖国,因为我们的教室是祖国的;自己用心学习,做个好人就是爱祖国,因为你是祖国的人;帮助你的同学邻居等周围的人就是爱祖国,因为他们都是中国人。
说完后,我又布置了下一项学习任务,原本精力不够集中的同学们也开始专心学习了。
五、用好正能量。
用好正能量要诀一:多表扬,少批评。
人体本身就是一部最精密的生物仪器,既有接收装置,又有发射装置,还有微调放大装置。
这就是人受到表扬激励时精神百倍而受到打击时萎靡不振的原因。
按时下的话说表扬就是给人一种正能量,虽然不大,但人一旦接收并放大后会表现出很强的作用。
所以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会导致学生情绪的变化,因此,教师要多表扬,少批评。
用好正能量要诀二:给学生一点时间诵读《弟子规》。
《弟子规》读来朗朗上口,学生爱读;内容全面,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对行为的指导性强,针对性强;简洁明确,好操作;切合人的本性,易深入人心,尤其能深入小学生的人心。
安排学生诵读《弟子规》,对健全孩子的灵魂,增强孩子的自制力很有帮助。
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如果做到了以上几个方面,就会有一堂堂生动活泼、具有教化人心力量的好课呈现在学生的学习中,我们的教学质量也就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让我的课堂更精彩论文【第四篇】
当今的课堂,“教师的作用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权威式的传递知识的方式正在被对话式的课堂所取代。教师成了课堂的参与者,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教师的大量时间需要花费在判断学生的需要和推动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上。”(《学会生存》)为了实践这些崭新的理论,我们在《清塘荷韵》的教学过程中,对课堂学生的活动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清塘荷韵》是季羡林先生晚年撰写的散文名篇。我们通过集体备课,查阅资料,阅读相关的评论文章,把核心的教学内容定位在:“通过品味精当的词语和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理解生命孕育的艰辛历程和顽强的生命力量”,把“托物言志、以荷喻人”的表现方法当作教学的难点。为了设计学生的活动,我们的教案一改再改,甚至实际上课的过程也与原先的设计有很大的不同。因为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就增加了课堂的生成性和不确定性,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课堂机智确实是很大的挑战。现在回头反思这堂课的几个片断,学生的表现还是相当精彩的,值得回味一番。
首先,用学生的问题打开“课堂学习的大门”。
把学生的问题和名字打上屏幕,以“问题教学法”的方式开始这一课的教学。这是这堂课我留给学生的'第一个精彩,有效地引发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课一开始,我打开屏幕,学生提出的问题和他们的名单显示在同学们面前。其中有一个问题:“作者引用了许多古诗,但我感觉其中几个不是写荷花的。”提出问题的同学自信地站起来,一一列举了文中不是写荷花的诗句。他解答的时候,一些学生还不断地发言补充。这样,自然就进入到对课文开头引用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诗句是写什么的讨论。同学们围绕关键词“鉴”字,查了词典知道是“镜子”的意思,联系课题《清塘荷韵》的“清”,明白了此句在写“清清的池塘”,领悟到这是为下文写荷花的孕育生长作铺垫的文字。这个教学开头,从学生的问题入手,引出了相关的诗句,并围绕关键词的含义理解开头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学可谓顺利简洁,学生的思维也相当活跃。
实际上,这样的开头设计是头天晚上才改成的。第一稿和第二稿的开头都有教师先入为主的痕迹,考虑学情不多。因而,我在另一个班上课的时候,学生显得比较沉闷,缺乏参与的热情。下课与学生交流,没想到学生的问题却源源不断:“老师,课文为什么不直接写荷韵呢?”“老师,作者写荷韵的目的是什么……”原来学生不是没有问题,而是问题很多啊。既然学生有这么多的问题,为什么不从学生的问题入手展开教学呢?于是,我让学生把感觉困惑的问题写了交给我。在整理学生的问题时,我认识到自己闭门造车的愚蠢,他们的问题真是丰富多彩,那智慧远远胜过了教师的苦思冥想。所以,如果这堂课我还是按照最初的设计进课堂的话,效果显然是两样的。
除了课堂的开头教学,整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我都是把学生的问题放在第一位,以此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讨论。所以,课堂上学生参与主动,发言积极。因为这些问题经过了他们的思考,自然能说出一点看法来,有些说法虽然不正确或者不够完整,但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他们的思维在跳跃、在碰撞,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同时,当他们看到屏幕上自己的名字和提的问题的时候,那得意的神态,发亮的眼神,都表现出明显的喜悦之情。自己的名字能打到屏幕上,自己提的问题能得到老师的重视,这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无声的鼓励。教师此刻能做的事,就是在学生不会的地方导一导,集中时间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而对于学生能够解决的问题则一带而过,使课堂时间紧凑,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当然,要精编学生的问题,教师就要重视学生的预习指导,让学生真正能带着难题来上课,并根据教学的需要恰当地筛选和运用学生的问题,课堂教学才能胸有成竹,有的放矢。
让我的课堂更精彩论文【第五篇】
摘要:音乐欣赏教学中,不止一次地看到,再优秀的音乐作品,由于教学方式的不当,学生难以全身心地投入音乐的聆听,部分学生甚至于听而不闻,这种现象直接影响的欣赏教学的效果。尝试从欣赏教学的导入阶段入手,探讨如何从教学的准备阶段开始,设计一曲令人耳目一新的音乐欣赏的开场锣鼓。在此抛砖引玉,欲与广大同行共谱一支“引人入胜”的音乐欣赏教学之歌。
关键词:音乐;欣赏教学;导入。
一、教学导入“点”的精准把握。
教学过程中,要一下牢牢地抓住学生,必须要知道学生心里最喜欢什么、最期待什么、最关注什么。只有这样,教学导入的设计才能有针对性,有针对性的教学导入才能有真正的教学实效。首先要求我们对教材非常熟悉,不仅要对教学内容非常熟悉,还要掌握更多的相关材料。掌握学情与吃透教材都是教学设计的先决条件。其次我们要分析教材与学生音乐情趣之间的关联,要从众多相关材料中精准地抓住教材与学生之间最佳的结合点,以最能被学生接受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这一过程就是教学导入“点”精准把握的过程。胡萍老师在《永远的莫扎特》一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时的教学导入非常精彩。她既不讲交响曲的常识,又没有进行作曲家介绍,她只说先让同学们听一首热播韩剧的主题歌。听完歌曲后老师对同学说:“我们再来听一首著名一首交响曲,你有什么发现?”音乐再次响起,大屏幕开始播放交响乐团演奏的录像。学生发现交响曲的主题音乐竟然就是热播韩剧主题歌的旋律,惊喜之余学生一下子融入了交响乐的欣赏之中。曹理老师对此教学过程作了肯定的评价:“教学导入是一门艺术,好的创意带来的教学效应是无穷的。”
二、教学导入的方式要新颖。
很多学生不喜欢音乐欣赏课,就是从千篇1律的欣赏导入开始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令学生耳目一新的“新异刺激”,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感知态度,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如,欣赏钢琴独奏《牧童短笛》时,我没有马上使用教材音响,我对学生说:“今天老师请大家做两件事。第一件事,请大家欣赏一位校内小钢琴家的演奏,她跟我们同一年级;第二件事,请你对她的演奏进行评价,评出你最喜演奏的哪一部分。”这可是两件新鲜事,学生都非常感兴趣,迅速进入了期待状态。大屏幕开始播放录像。当看到身边同学以小钢琴家的身份出现屏幕上时,学生的目光中充满了惊奇与敬佩;当老师邀请大家对小演奏家的演奏进行评价时,他们更是劲头十足,感想难以言尽。由于较好的教学导入,整节课学生都能以非常积状态投入学习。课后,学生牢牢地记住了一位小钢琴家,与此同时,《牧童短笛》一曲也在学生心目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三、教学导入活动本身要富有趣味性。
充满快乐的教学导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剂课堂教学的气氛与节奏,能使老师与学生在轻松快乐的心境里享受学习音乐的快乐。如,在二胡独奏曲《赛马》欣赏教学中,要让学生熟悉民族乐器二胡,熟悉乐曲《赛马》。教学导入时我没有用常规的讲授法向学生介绍乐器,而是拿了一把二胡问学生:“想学二胡吗?”大家既好奇又高兴,齐声说:“想!”我说:“我们先学习音阶,音阶会了就能演奏曲子。请同学们仔细看老师是怎样演奏音阶的。”学生聚精会神地看着我的示范,在演奏要领指导的过程中我借机介绍了二胡的基本构造。简单示范后,我问:“谁想上来试一试?”看老师演奏时动作很简单,学生都觉得自己不在话下,个个争先恐后、跃跃欲试。我请几名学生上来,一试之后大伙傻眼了,他们演奏的声音非常刺耳,简直难以置信。我趋势说:“我们来听一听音乐家的演奏,音乐家的演奏不仅非常动听,还描绘了一个生动的场景。看谁能听出音乐中有什么动物的声音,人们在干什么?”学生凝神屏息,边听边感叹音乐家的技艺,边想象音乐表现的场景。从快乐的.导入开始,整节课的欣赏教学都让学生感受到了无穷的乐趣。
四、欣赏导入过程要简洁高效。
音乐欣赏教学忌讳老师喋喋不休的讲解,讲得多听得少是音乐欣赏教学的大敌,作为教学第一个环节的欣赏导入更加需要快捷而高效。如《永远的莫扎特》教学导入是听一首流行歌曲;《赛马》一课也只用了几分钟就完成了乐器的介绍和乐曲聆听兴趣的激发;《牧童短笛》一课的教学导入更加简短,前后不过一二句话,时间不到一分钟,学生就进入了良好的聆听状态。“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只有简单的教学导入才能打动学生,才能为音乐欣赏的正式进行预留更多的时间与空间。
五、欣赏导入的内涵要丰富。
单纯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匆忙地投入到音乐作品的感受,蜻蜓点水般音乐体验,这并不是我们所要的欣赏导入。如,二胡独奏曲《赛马》的教学,我以学习二胡的演奏作为教学导入,在取得较好开场效应的同时还埋下一个教学伏笔,即为后面的分乐段聆听时感受二胡的拨奏作了铺垫。学生亲眼目睹了二胡的拉弦与拨奏技法,了解了不同的二胡音色源于不同演奏方式,感受并理解了不同的二胡音色产生的音乐对比使音乐的表现更加丰富。同样,《牧童短笛》的录像欣赏中,我让学生评价小钢琴家演奏,学生畅所欲言,自然而然地用语言表达了乐曲的段落感觉和段落间的情绪对比,这一课堂生成正是指导学生对乐曲深入理解的教学所需要的。
“万事开头难”,开好了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要精心设计每一次教学导入,使教学的“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拥有学生,真正获得良好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李如密.教学艺术论[j].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让我的课堂更精彩论文【第六篇】
我们都说:有个好的开端,就相当于成功了一半。而对于一节课来说,尤为重要。可是,要真正做到这一点,真的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因为一堂课仅有45分钟,还要做到两个“五分钟”,那么如何设计一个精彩的导入,尽快吸引学生注意力,确实值得我们好好思考。
刚刚参加工作,什么经验也没有,跟那些老教师比起来,还差得很多。但是,每一堂课前,我都在导入上花了大量精力,虽然还有很多不足,可是,跟最初比起来却进步了很多。并从中总结出了几点,如下:
课堂引入一定要注意知识的相关性、启发性、趣味性和简明性,先把我的几次课堂引入摘录如下:
一、引用其他学科知识法。
比如,在导入序言的时候先问学生:大家说,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产力是什么?因为这是初中政治学过的,所以学生很快回答出是科学技术,并且很好奇,上化学课怎么讲政治呢?然后我又话题一转说:化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也是属于科学技术的一部分,那么它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什么作用呢?美国著名的化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西博格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这也是我们这节课的主题。那么为什么这么说呢?学完这节课,大家就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然后顺利进入主题。
二、联系实际,找最新话题。
在讲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大家说,奥运会在哪召开?(北京)那么有没有同学看过开幕式的现场直播?一提到这,有同学特别兴奋,然后我赶紧控制局面:看过的同学肯定都有一种感觉,那就是“宏伟壮观”!尤其是熊熊燃烧的奥运圣火,成为整个世界的焦点!而这一切,都是我们化学的功劳!那么我们的贡献是什么呢?大家看第一章的题目是什么?(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这样的引入很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
三、质疑解惑法。
这种方法是指教师根据教材和教学目的,通过从旧知识或从生产生活中提出与新课有联系的,又富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产生好奇、怀疑、困惑、矛盾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如:学习钠一节时,我先给学生设计了两个问题。
1.如果把一个铁块放到水里,会怎么样?(沉到水里,这是学生都知道的)。
2.那么有没有不沉的金属块呢?(学生很惊讶,因为生活中很少见到)。
3.我们知道“水火不容”,那么水一定能够灭火吗?(学生也很惊讶,因为生活中我们一般都是用水来灭火。)。
对问题2、3,学生们议论纷纷,答案不统一,引起了争议。于是我就势说,要想知道答案,听完这节课,一定能找到答案!于是学生们就抱着想了解个究竟、不服输的态度随我一同走进新课大门。
四、以旧引新法。
例如,(碱金属元素)一节的新课引入,就可先复习已学过的钠的化学性质,然后指出钠是一种碱金属中最有代表性的元素,其他元素都和它有着相似的化学性质,本节课就来学习碱金属的化学性质。这样,由于学生有钠的化学性质作基础,学起新知识来就很容易,教学效果很好。这种方法是在引入新课时引导学生复习与新知识相关的旧知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启发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学习尚未掌握的知识,即从“已知”过渡到“未知”的一种引人新课的方法。这种引入方法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可收到“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效果,是一常见而实用的方法。
五、实验引入法。
化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实验,很多化学实验具有非常奇妙的现象,它是激起学生兴趣的最有效的手段。比如我在讲(钠的化合物)时,一上课我就说: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表演一个小魔术,一会我给棉花施加魔法,不用火柴就能点着。同学们都不信。于是我故作神秘的让他们闭上眼睛,然后睁开,用一个玻璃管对着包有过氧化钠的棉花团吹气,不一会,只听“呼”的一声,棉花着了,全班同学惊叫起来,都急于知道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一吹气棉花就会燃烧呢?我就因势利导,引出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内容――过氧化钠。
六、直观引入法。
直观教学有利于学生形象、生动地理解教材,有利于学生在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正确形成概念。因此,在引入新课时,可通过展示实物、模型、图表等直观教具来引入新课。在讲(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时,我就通过展示药品,让学生观察颜色、状态、闻气味,这样来引入新课。
当然,引入新课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远远不止上述我所利用的这几种,但是只要我们精心设计,利抓住学生的心理,用有限的时间恰到好处吸引住他们的注意力,就能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以上只是我从教工作以来的一点肤浅的经验总结,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批评指正,并加以指导和帮助。
让我的课堂更精彩论文【第七篇】
对于我一位刚刚走上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岗位的教师,有着许多经验不足的地方。不能向老教师一样的对课堂的把握如此的到位。当然我也有自己的优点:有老教师没有的朝气和活力。对于音乐这一课堂我也有着自己的一些看法。
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只有在了解教学对象、设计教学内容、选择讲授方法方面具有深厚的功底,才能把学生带入一种深刻、崇高和优美的艺术境界,达到师生之间知、情、意的交流、交融、交汇。
教学过程包括从学生的起点状态到测量与评价教学结果的全过程,其中的许多环节都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实现。透彻了解讲授对象是科学地把握讲授内容和正确地选择讲授方法的前提条件和内在要求。讲授的内容一般由教学大纲决定,而熟悉了学生的情况再来安排讲授内容就能做到得心应手;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增删取舍教材,讲授时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选择讲授方法,这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也是课堂讲授获得成功的秘诀。
我是一名小学的音乐教师,小学生好动、自控能力很差,但是也有很重的好奇心。所以我们上课的时候就可以利用这一点来达到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对于不同的学生也要采取不同的方法。
其次,音乐课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在培养学生创造里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没有的优势。中国有句古语“神仙本是凡人造”,也就是说,除了智力有障碍的人外,一切正常健康的人都具有创造力,我们要求学生有创造力并不是要他们都成为天才、艺术家、科学家、发明家,而是要通过训练,培养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虽然不能象杰出人物那样有重大成果,但是有了这种创造性思维就具备了成为杰出人物的可能。所以我们在给学生听音乐、学唱歌的时候,要让学生自己充分的发挥自己的现象力。
最后,正确选择讲授方法是我们实现讲授艺术化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材、学生都是可变目标。课堂教学时间受到限制,教学信息的`获取又呈多样性。所以应选择真正适合本课教学实际的教学法。教学方法就大的分类有发现教学法,讲解式教学法和概念控制教学法,是三种智慧技能的获得方法。对于同样的一节课各个不同的老师就有自己不同的上课方法,差异很大。但是并不是每中方法都是可行的,科学的应此我们老师要力求找到最佳的方法使学生能更加轻松、有效的学习。
以上是我的一些心得和体会,不足的地方望给予指正!
让我的课堂更精彩论文【第八篇】
2010年12月22日。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奠基石。质疑是学生深入思考探究的一种积极表现。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获得了能力。”好奇好胜是学生的天性,教师要善于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特点,给他们创设情景,鼓励他们大胆质疑,使学生具有“海阔凭鱼跃”那样良好的“竞技状态。”
新课标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生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让学生会“疑”、爱“疑”,这些都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因此,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通过创设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引入到教学中来,并积极启发、诱导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使学生从不敢问到想问,从不想问到多问,从不会问到善问,以此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初读课文,表层质疑。
在预习或初读课文时,学生会提出许多问题,如对课文的故事情节、时代背景及字、词、句等表层的质疑。因为是初读,所以这些问题一般还较为肤浅,通过仔细读文或运用工具书就能解决。随着疑问的解决,学生所获得的主要是以感知为基础的知识和感受。但有些问题比较散乱,有些问题也不是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就能解决这时,教师的梳理工作就显得特别的重要,教师要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以肯定的态度进行分类、梳理,从而让学生发现学习的重点、难点,进而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解决问题。同时学生的心里特别希望自己提出的问题能够得到大家的重视,并得以解决。因此,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尤其要注意激发的学生的质疑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二、研读课文,深层质疑。
质疑的深度与读者的能力和对文章的感悟程度密切相关。研读课文时,随着学生对课文内容感知程度的逐步加深,他们往往会对文章的结构层次、写作风格、精妙语句等进行深层的质疑,此时收获的主要是以理性为核心的思维和能力。对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筛选,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应让其自行解决。而教师应把课文中的重点问题及学生个人自学感到困难的问题提出来,组织学生讨论。在生疑、释疑的矛盾中,学生的质疑能力不断加强。学生的质疑能力强了,必然会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阅读能力的提高,又会带动质疑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在教学中,注重学生深层质疑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教学《桂林山水》时,在熟读课文的前提下,学生深刻感悟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总——分”的结构特点,知道分述部分又紧紧围绕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展开描述。学生在读中自然感悟到两段文章结构上的相似之处,但有学生提出“课题是‘桂林山水’,理应先写山,再写水,而文中恰恰相反。是不是像这种‘分述’部分的前后顺序可以调换?这时,我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得出结论:《桂林山水》开头写到:“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所以“分述”自然先写水,再写山。
三、深读课文,联想质疑。
《称象》一课时,大部分学生都形成了共识,曹聪很聪明!这时,一个学生出人意料地提出:“我就觉得曹聪并不聪明!曹聪的办法虽然能称出大象的重量,可是得搬很多石头,石头笨重不好搬动,既费事又耗时。我想用人代替石头,人听指挥,喊上就上,喊下就下,只要大家一个个走上船,等船沉到画线处为止,然后把每个人的体重加起来,这样称象多省力啊!”这时,我立刻鼓掌说:“多好的办法!你比曹聪还聪明!”然后马上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研究。这下,同学们大受启发,不再拘泥于课本,提出各种各样的看法,有的说,我不用石头,也不用泥土,因为泥土就在岸边,取泥方便;有的说我既不用石头,也不用泥土,因为河里有的是水,把水装入船中不就行了吗?有的说„„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不由自主地议论开了。总之,质疑大有学问,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用好教材,抓住时机,善于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让学生适时质疑,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既学到新知,又发散思维。
二、质疑答疑的训练。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是培养思维独立性的重要方法之一。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独立思索,质疑问难,为学生质疑创造机会,每节课都留一定时间让学生提问题。刚开始提问时,学生往往问得肤浅,但我热情地给以鼓励,逐渐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发现问题。如他们可以从词语搭配、思想内容,布局谋篇等方面提出问题。使思维得到发展。
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我注意教给他们如何思考的路子,让学生遵循一定的规律,探求文章的脉络,有顺序地把思维引向深入。在教学中特别要注意启发学习较差的学生多提问题,并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自己解决问题。对他们的进步要及时表扬,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
实践证明,质疑答疑的训练,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提高自学能力,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特别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下面介绍几种“质疑解难”的做法:
一、预习质疑,主动求解《草船借箭》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故事情节曲折,但并不难懂。我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提出疑难问题,在自息课堂上让他们互相讨论,互相交流,然后经过整理去易存难,把与中心有关的几个问题归纳如下:1.本课为什么要用《草船借箭》做课题,而不用“诸葛亮借箭”或“草船受箭”做课题?2.诸葛亮为什么请鲁肃帮助借船并且不让周瑜知道?3.为什么诸葛亮敢说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4.为什么诸葛亮要在第三天的四更时候才去取箭?5.为什么诸葛亮叫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他和鲁肃“只管饮酒取乐”?6.诸葛亮为什么下令把船头掉过来?7.诸葛亮为什么吩咐军士齐喊:“谢谢曹丞相的箭”?讲读课文时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读书,边读、边思、边议,把上述问题的解答进行归类,从而看出诸葛亮知人心,通天文,晓地理,在草船借箭的全过程中神机妙算,才智出众,不愧是我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学生准确地把握住中心,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为什么借?怎样借?结果怎样?这样在阅读课文时,就能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作者的思路,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又如教《金色的鱼钩》时,我问学生:“从课题上看文章重点应写什么?读了课文后再看课题,你会想到或提出些什么问题?”学生经过思索后提出:1.这是1篇写人的文章,为什么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2.为什么在“鱼钩”前面加上“金色”一词?3.课文是怎样把老班长和鱼钩联系在一起?学生从事物的表面现象发现他的本质和核心问题,虽然初读课文,因对课文不甚了解,一时还不能解答这些问题,但已设下悬念,引起阅读兴趣。
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提高认识能力。《鸟的天堂》一文中,作者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着重写了大榕树的长势,讲这部分时我告诉学生,课文中对榕树的位置、大小、形状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这是静态的描写,并让学生在读课文时注意作者是怎样写事物的静态。阅读课文后学生还不太明白,提出几个问题:1.写榕树的这部分是静态描写,为什么用了“生根”、“垂到”、“伸进”、“卧”等动词?2.课文中描写榕树静态的顺序是由远及从近,为什么写到:“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时又写:“„„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一般。”把远景写在近景中?这些问题的难度较大,我没有急于让他们回答,而是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中具体描写榕树长势的句子,先总结出榕树大而美的特点,再品味作者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更巧妙、形象地描绘出榕树的千姿百态。
四、抓重点句,设疑推导读1篇文章只有抓住重点句、关键句子,一边读一边想,才能读懂课文。如每篇文章的中心句,能概括全文中心内容,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与课文的各部分关系十分密切。抓住中心句的学习,往往能串联全篇课文,使教学浑然一体,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
三、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一、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善问”
让学生质疑,目的是让学生的内因发挥作用,产生思维的兴奋点和认知矛盾冲突,培养主动探索精神和独立思考习惯。
引导学生质疑,应在“问什么”和“如何问”上下功夫,具体来说,可分为三步进行。
第一步,让学生掌握提问的形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提问的三种形式,为了让一年级的学生掌握这几种形式,我在教《小猫种鱼》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程序:先让学生掌握“种”的音和义,然后在“种”后板书“鱼”,再在“种鱼”前板书“小猫”。让学生读后问:“你读了这个课题,有些什么疑问?”学生纷纷发言:“鱼怎么能种呢?”“小猫为什么要种鱼?”“它是怎么种鱼的?”我把几个主要问题板书出来,再引导学生理清每个问句的疑问词,然后告诉学生:“读书就是要像今天这样多动脑筋,多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你们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吗?(指板书)请看第8课。”这个新课导入,像磁石一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还让学生在实际中掌握了提问的形式。
第二步,加强学生质疑过程的引导和训练教材中常有“画出不理解的句子、词语”,“理解自己不懂的地方”这一类要求。对每一个学生来说,“不理解”的地方是千差万别的。如何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疑惑点呢?我在引导学生“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时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读读生字新词,想想有无不明白的。如果认为明白了,就自己试着说说词语的意思,想想是否正确,有不明白的就画出来。再读读课后要求掌握的词语,找出不理解的,再听听同学提出什么不理解的,想想自己是否明白,从而准确地找到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寻找句子和课文内容方面的疑点,可先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课后习题,看看自己哪些答不出,以问题的形式向老师提出来。再让学生细读课文,提出与书上不同的问题。
让学生根据上述方法自学第二部分(写山雀段),思考应先清楚两个什么样问题,并用幻灯片提示:(1)为什么说____________?(2)________捉________的本领怎么样?从哪看出?结果表明,这样引导一年级的学生进行提问迁移,效果很好。
由于受认识能力的限制,小学生提问往往出现多而杂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要引导学生从众多的问题中归纳出主要问题,要求提问围绕中心,抓住要点,有思考价值。
到中高年级,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各种不同类型文章的特点,找出它们各自的质疑途径,以便学生在课外阅读思考时有章可循,从而提高阅读效益。几种常见的文体,其阅读步骤和质疑途径大致如下:记叙文,初读时了解大意,理清六要素,细读时理清层次和记叙顺序;精读时赏析好词好句,体会中心。写景的文章,要明确写的是什么景,此景有什么特点。说明文,要理清说明的是什么事物,有什么特点,文章按什么顺序,运用了什么样方法进行说明。借物喻人的文章,要明确借何物喻何人,再抓重点,找特点,理清写作的目的,最后理清思路,了解方法。
二、抓住质疑时机,让学生“好问”
方法的传授固然很重要,但能力的培养更离不开扎实有效的训练。因为任何本领都是“练”出来的,而不是训出来的,质疑能力也是如此。因此,我们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使质疑训练落到实处。
学生质疑,可安排在课内,也可安排在课外。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安排。
一般地,课前的引发型质疑,便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求知欲望;疏导型质疑,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大意;课中的深究型质疑,便于学生对课文重点进行深究探索,进一步挖掘文章的中心;而课后质疑,可以是总结型的,也可以是辨别鉴赏型的;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也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中心,领悟写作方法。
质疑训练,还可采用以下方法:1.“每日一问”
要求学生在课外学习时,坚持每天提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写在自己的“每日一问”笔记本上,教师要及时检查讲评。
2.及时解疑,分类作答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步。教会学生提问,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解决问题,获得知识,才是教学的目的所在。帮助学生质疑解疑,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职责。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伺机诱导,授之以法,使学生自解其难,变“有疑”为“无疑”,从而提高质疑兴趣和质疑技巧。
一般来说,简单的问题,应让学生借助工具书等资料自己解答;有争议的问题,大家讨论回答;难度大的问题,教师讲解说明。在指导学生讨论问题时,教师要注意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个学生,允许前后左右互相交流,大声争辩,允许师生互相提问,大家各抒己见。鼓励互相倾听,提倡求异思维。
3.开展质疑比赛给同一文章,让学生读后质疑。在相同的时间里,比比谁提的问题多,谁的问题切中了要害,并要求学生自问自答,说出思考过程。教师要及时进行评议,并对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养成好问好多思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