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原文及注释精编14篇
此文以谢安的信件为背景,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与感激,语言优美,情感真挚,令人深思。为何友谊如此重要?以下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的《答谢中书书》原文及注释相关文章,便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答谢中书书一翻译 篇1
答谢中书书一句一翻译
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与谢中书书》,大家有了解过这封信的内容以及其中的知识?
作品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 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被选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7课《短文两篇》、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6课《答谢中书书》)本文节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四十六。 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曾任中枢鸿胪(掌管朝廷机密文件)。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有《陶隐居集》。
译文
译文一: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译文二:
山、水美丽的景色,自古以来人们都在谈论。山,高耸入云;水,清澈见底。两岸石壁直立,五颜六色,交相辉映。绿树翠竹,一年四季都有。早晨,雾将散未散时,灵猿丽鸟啼鸣;夕阳西下,潜游在水中的鱼儿欢快地跳出水面,这实在是人间仙境。但从谢灵运后,就没有人能欣赏到这般美丽的景色中了。
译文三:
山河的壮美,自古以来是人们共同谈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河流澄澈见底,两岸的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青竹,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天早晨,薄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潜游在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赏析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情感
自然景物的绮丽风光,本身就构成优美的意境,作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以饱和着感情的'语言激起读者的兴致,从而形成文学作品的意境。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相互作用,构成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全文只有68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先以感慨发端,然后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后以感慨收束。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是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的得意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作者从欣赏景物中发现无穷的乐趣。同时能与谢灵运这样的林泉高士有志向道同之处,生发出无比的自豪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喜爱之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归隐林泉的高洁志趣 文学小常识:
汉魏时,极盛于汉代的辞赋,在形式和内容两方面都逐渐产生变化,最后在南北朝时代形成新的赋体——骈文。骈文注重形式整齐、藻饰华美,是南北朝常用的文体,成为这时期的代表文学。在这段时期,骈文作家中成就最高的是由南朝入北朝的庾信。作品中,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都是传诵千古的山水名篇,风格雅淡,文字清丽,可以和谢灵运、谢朓的山水诗比美。
《答谢中书书》读后感 篇2
读六朝文字,最能领略古人文字华美之妙。如这篇《答谢中书书》是南朝陶弘景晚年幽栖山林时写给谢中书的一纸短札。全文仅68个字,用简洁的语言,以山川之昏晓、四时之变化,描摹出南方水木之清华,杂以骈俪之句,文辞清新隽永,语言精练生动,写景寄情,神气飞越,音调铿锵,节奏鲜明,兼有诗的冥想、画的色彩和音乐的节奏,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卷,令人吟咏再三,爱不释手。
近人钱钟书说:人于山水,如好美色,山水于人,如惊知己:此种境界,晋宋以前文字中所未有也。《世说新语》记:桓子野每至山水佳处,辙乎奈何?这样的观感出现在魏晋时代,并不是偶然的。魏晋以来,老庄告退而山水方滋,时人将其精神寄托于对山水的纵情游赏,深入山水,寄情登览,成为一时文人的风尚。
《世说新语》载王子敬云:在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忘怀。魏晋文人,引山水为知己,并以其审美的眼光、富艳的才华,精致地描绘出自然山水异常生动新鲜的状貌,于是山水诗与山水小品乃大行其道。其中一些尺牍小品,描写山水声色之美,用骈句以壮其势,用散句以畅其气,骈散兼备,气势生动。如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等尺牍小品,能够以咫尺之图写千里之景,讲求对偶,追求声色,简淡清新,文风隽永,可以和谢康乐的山水诗媲美。
陶弘景,南朝齐、梁间文学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好读书,喜道术,爱山水。梁时隐于句曲山,自号华阳隐居。梁武帝遇有朝廷大事,经常向其咨询,时人号为山中宰相。齐高帝曾写信问他:山中何所有?他写诗答道: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一种悠然自得的心情溢于言表。
凡1篇作品能够流传久远,必有其过人之处。清人所著《论文偶记》论文字之精妙,曾下一断语云:文章到精妙处,便一字不可移易。 陶公此篇短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也是无一字不精妙,无一句不用奇。全文用对照法,将高峰与清流相对,将五色的石壁与四时的林竹相对,将晓雾与夕日、猿鸟与沉鳞相对,无一字一语不曲折。文字虽不奢华,却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写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于一气行走之中,时时提起,使山水之间的一股空灵之气、声色之美跳脱而出,有声可寻,扑面而来,爽人眼目,称得上是写山水景致的圣手。
古人小品文字一首一尾,往往最堪玩味。本篇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感慨始。煞尾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收束全篇,以感慨终。看似不经意而为之,却定然是惨淡经营、精心雕琢所得。想陶公游罢山水、写罢此文之时,也要像我等这般掷笔叹一声:文字岂可废雕琢?至于是清雕还是浊雕,巧雕抑或拙雕,就看作者的本事与造化了。
文言文答谢中书书 篇3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三峡》
乙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
①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
②,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
③以来,未复有能与
④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注释:①五色:形容“石壁”色彩缤纷。
②歇:消散。
③康乐:指山水诗人谢灵运。
④与:参与,引申为赞赏。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略无阙处 略_____________
(2)虽乘奔御风 奔_____________
(3)沉鳞竞跃 沉鳞___________
(4)夕日欲颓 颓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文都写到了“猿鸣”,请分别说明“猿鸣”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完全
(2)奔驰的'快马(答“快马”亦对)
(3)潜游在水中的鱼
(4)坠落,落下
2.(1)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到太阳或月亮。
(2)巍峨的山峰直插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3.《三峡》:猿鸣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答谢中书书》:猿鸣渲染了早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
作者简介: 篇4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生于江东名门。祖陶隆,于南朝宋时侍从孝武帝征战有功,封晋安侯。父陶贞宝,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卒谥贞白先生。有《陶隐居集》。
译文 篇5
译文一: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译文二:
山、水美丽的景色,自古以来人们都在谈论。山,高耸入云;水,清澈见底。两岸石壁直立,五颜六色,交相辉映。绿树翠竹,一年四季都有。早晨,雾将散未散时,灵猿丽鸟啼鸣;夕阳西下,潜游在水中的鱼儿欢快地跳出水面,这实在是人间仙境。但从谢灵运后,就没人能欣赏到这般美丽的景色中了。
译文三:
山河的壮美,自古以来是人们共同谈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河流澄澈见底,两岸的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青竹,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天早晨,薄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潜游在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答谢中书书译文 篇6
译文一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译文二
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答谢中书书翻译 篇7
《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寄给谢微谈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笺。全文结构巧妙,语言精奇。短短六十八字,即已集江南之美于一身,切切实实地道出了山川之自然美。
起首之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虽然平和却很自然,且立意高远;之后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至“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不足五十个字,却涉及到了山川草木,飞禽走兽。静物和动物,各自跃然在目,不绝于耳;形态各异,却浑然一体,鲜活如生。阅读全文,则朗朗爽口,美文丽句脱口而出,顿时吐气如兰。“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归纳之句又回首返顾,使得全文前后呼应,上下贯通。就是最后简短的议论,也是言简意赅,切中文义。
统观全文,语言精练。其一字一句,均是文章的重要组成一部分,少一字会断章离义,多一字便画蛇添足。一个景物,仅仅四字,便描绘恰当,津津有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个心声一句话,不多也不少。“夕日欲颓”,势在必然。“沉鳞竞跃”,变化突然。分析文章结构,亦不失巧妙,杂而不乱,结合有序。
《答谢中书书》一文,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黑暗的时期,因为各种矛盾十分尖锐,政局极度动荡,因此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旨图从自然美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因而他们常在书信中描述山水,来证明自己之所好,并从而作为对友人的问候和安慰,这类作品虽然没有表现出多么用心进步的政治观点,但是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触,创作了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的文学精品,至今仍然具有较高的鉴赏好处。
佳句赏评: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作者选取了两个极具画面感的镜头“晓雾”、“夕日”来描摹、渲染。
早晨,群山叠翠、清雾朦胧:山,似出浴的西子,亭亭玉立、超凡脱俗;雾,似斜披的轻纱,若隐若现、似有似无。这是一天最美的开始。山,阳光相拥,雾,紧紧依偎。漫步崎岖的山间小路,看舒缓的溪水流淌,品轻巧的小鸟婉鸣,听通灵的猿猴长啸,乐趣无限。山是质朴的、独特的,水是自然的、灵动的。多么清净的山水阿!一如梵音自天际间飘来,顿时让人耳聪目明,如悟禅机。
黄昏、夕阳,又是另一幅山水佳景。落日余辉铺就大地、淙淙溪流碧波荡漾;光和影巧妙的揉和在一齐:分不清哪是光下的水、哪是水中的光,波光一齐粼粼生辉;调皮的锦鳞,时而在水底觅食、嬉戏,时而跳出水面,搅动阵阵涟漪,圈圈荡漾到远远的岸边。独处如此美景之中,自觉不自觉的融入了自然,不禁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人间仙境莫非在此?不然的话,为何这般清幽、脱俗,不带一丝人间烟火。语言简明、质朴、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俊俏的山,直直耸立,有白云轻绕;俊美的水,清澈见底,有鱼儿嬉戏。溪水两岸的石壁,更是美妙绝伦:绿树、青草、翠竹、红花、蓝天、白云……四时不同、景色各异,五彩缤纷、交相辉映,美不胜收;个性是青翠的丛林,碧绿的修竹,四季常青、生机盎然。这一句是概括描述,作者紧紧抓住江南景物的特点:高山、流云、溪水、青林、翠竹……用白描的手法,稍加点染,便组成一幅江南山川秀美图。
总评
文章开始,作者从人们对山水的态度入手:古往今来,没有人不赞美青山绿水的,个性是江南的山山水水,更是柔媚亮丽、清秀绝尘,是如此的典雅、飘逸。之后描述了山水、石壁、丛林、翠竹和早晨、黄昏的景象,融情于景,表达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最后,作者发出慨叹:从谢灵运后,又有谁能欣赏如此美景呢?望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名利,能全身心投入自然的人,还有多少呢?一片黯然之情,悄然流露。
整篇文章,六十八言,有山水竹林、晓雾夕阳、猿鸟锦鳞,有比喻、夸张、拟人,有正面描述、侧面描述……说不完无限情趣、道不完生机盎然。这在魏晋六朝“诗尚玄理,文工骈体”的文风中,可谓一枝独秀。读来凡心皆无,身在物外,心清神明。
诗中情感:
自然景物的绮丽风光,本身就构成优美的意境,作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以饱和着感情的语言激起读者的兴致,从而构成文学作品的意境。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相互作用,构成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全文只有68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先以感慨发端,然后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后以感慨收束。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是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的得意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作者从欣赏景物中发现无穷的乐趣。同时能与谢灵运这样的林泉高士有志向道同之处,生发出无比的自豪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喜爱之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归隐林泉的高洁志趣。
汉魏时,极盛于汉代的辞赋,在形式和资料两方面都逐渐产生变化,最后在南北朝时代构成新的赋体——骈文。骈文注重形式整齐、藻饰华美,是南北朝常用的文体,成为这时期的代表文学。在这段时期,骈文作家中成就最高的是由南朝入北朝的庾信。作品中,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都是传诵千古的山水名篇,风格雅淡,文字清丽,能够和谢灵运、谢I的山水诗比美。
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卒谥贞白先生。南朝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自幼聪明异常,十五岁著《寻山志》。二十岁被引为诸王侍读,后拜左卫殿中将军。三十六岁梁代齐而立,隐居句曲山(茅山)。梁武帝早年便与陶弘景认识,称帝之后,想让其出山为官,辅佐朝政。陶于是画了一张画,两头牛,一个自在地吃草,一个带着金笼头,被拿着鞭子的人牵着鼻子。梁武帝一见,便知其意,虽不为官,但书信不断,人称“山中宰相”。他的思想脱胎于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杂有儒家和佛教观点。工草隶行书尤妙。对历算、地理、医药等都有必须研究。曾整理古代的《神农本草经》,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载药物730种,并首创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方法,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分类,对本草学的发展有必须的影响(原书已佚,此刻敦煌发现残本)其资料为历代本草书籍收载,得以流传。另著有《陶隐居集》、《真诰》、《真灵位业图》、《陶氏效验方》、《补阙肘后百一方》、《陶隐居本草》、《药总诀》等。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
弘景自幼聪明,十岁读葛洪《神仙传》,便立志养生。不足二十,作诸王侍读。虽在公门,不善交际,专心读书。三十六岁辞官隐居。弘景为人,《梁书·处士传》称:“圆通谦谨,来源冥会,心如明镜,遇物便了”。又作浑天象,高三尺,刻有二十八宿度数,七曜行道,不但用于天文历法,对修道也有帮忙。曾梦佛受菩提记,名为胜力菩萨,于是到阿育王塔自己发誓,受五大戒。大同二年去世,时年八十五岁(一说八十一岁),色彩不变,屈申自如,香气满山,数日不散。先生学问渊博,著述丰富,今列于后:《学苑》一百卷,《孝经》、《论语》序注十二卷,《三礼序》一卷,注《尚书》、《毛诗传》一卷,《老子内外集》四卷,《玉匮记》三卷,《三国志赞述》一卷,《抱朴子注》二十卷,《世语阙字》二卷,《古今州郡记》三卷,并造《西域图》一张,《帝王年历》五卷,《续临川康王世说》二卷,《太公孙吴书略注》二卷,《员仪集要》三卷,《七曜新旧术数》二卷,《风雨水旱饥疫占要》一卷,《算术艺术杂事》一卷,《卜筮略要》一卷,《灵奇秘奥》一卷,《举百事吉凶历》一卷,《登真隐诀》二十四卷,《真诰》十卷,《合丹药诸法式节度》一卷,《本草经注》七卷,《肘后百一方》三卷,《梦书》一卷,《效验施用方》五卷
,《集金丹药白方》一卷,《服云母诸石方》一卷,《服食草木杂药法》一卷,《断谷秘方》一卷,《消除三尸诸要法》一卷,《服气导引》一卷,《人间却灾患法》一卷。
另据唐李延寿《南史》:“撰而未讫又十部,唯弟子得之”,藏于敦煌石室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当是其中的一部。是现今为止,唯一记载《汤液经法》资料的医学文献,提出了五脏辩证的提纲,在《伤寒论》与《汤液经法》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可算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经典巨著。他撰写的著作很多,除上面提到的以外,还有《真诰》、《登真隐诀》、《养性延命录》、《集金丹黄白方》、《药总诀》、《华阳陶隐居集》等。能书善画,通琴棋医术;书法工于草隶,其画清真。书画有《二牛图》、《山居图》、《瘗鹤铭》。
相关阅读: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此文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堪称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词类活用 篇8
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念无与为乐者:和。
书-----谢答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
谢答中书“书”:书信。
答谢中书书知识点 篇9
一、作者
陶弘景,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作品有《本草经集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等。
二、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三、重点词语
1、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 俱:都 2、晓雾将歇 歇:消散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欲:将要。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跃:争着跳跃
4、未复有能与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5、五色交辉 交辉:交相辉映
四、重点句子翻译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译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五、课文问题设计
(1)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是用哪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的?
美。这个字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2)这个字所在的这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统领全文。
(3)全文为了说明这个“美”字作者写了什么时候的景物?
四季,晨昏。
(4)写了哪些景物?(在文中圈点出来)
峰、流、石壁、林、竹、鱼、雾。、猿鸟、夕日、鳞。
(5)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作者按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
不是。由仰视到俯视再到平视。由早到晚。
小结:作者依次向展现了山川四时的美景,和一天中晨昏景色的变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活灵活现、趣味盎然的山林世界。
(6)向我们展现了这么美的世界之后,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概呢?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自豪,得意之情。
(9)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的描写其实承载着作者自己的心情和情感,作者向我们展现了这么美好的世界,他又是在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以及与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
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9、感知文章结构: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10、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能分析出一两点即可)
六、常考点梳理
1、山川之美,在诗人陶弘景的笔下是怎样的情景?(引原句)
答、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2、作者是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引原句
答: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
答: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描摹其美景的。
4、陶弘景是怎样赞赏谢灵运山水石的成就?(引原句)
答: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本文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 答: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6、中心思想(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7、书是一种怎样的体裁? 答: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可具有文学性。
8、文中提到的“康乐”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用意?
答:“康乐”指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
9、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说说其作用。
答:最后一句。说明能够欣赏山水之美的人很少。
10、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请用一个短语来概括短文内容。
答:峰、流、壁、林、竹、雾、猿、鸟、夕日、沉鳞等景物。短文是:欲界之仙都
1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 山水相映 之美。
1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 色彩配合 之美。
1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表现了 晨昏变化之美。
14、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
答: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15、“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答: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16、“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 ?
答、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
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17、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创作背景: 篇10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晚年所作。谢中书(谢徽)与陶弘景都卒于公元536年(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谢徽任中书舍人的后限是公元526年(梁普通七年),任中书郎在公元532年(梁中大通四年),都在陶弘景七十岁之后。
答谢中书书全文原文 篇11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1],沈鳞竞跃[2],实是欲界之仙都[3],自康乐以来[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5]。
——选自明刻《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陶隐居集》
山水中包蕴的美,自古以来人们经常谈论。高高的山峰直插云天,清清的流泉明净见底。两岸石壁上,五色缤纷交相辉映。那青翠的丛林,碧绿的修竹,一年四季都可以见到。晓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猴和百鸟的啼叫声交织成一片;夕阳即将坠落之际,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腾跃。这实在是人世间的'仙境,自从谢灵运以后,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妙山水的人了。
译文 篇12
山水中包蕴的美,自古以来人们经常谈论。高高的山峰直插云天,清清的流泉明净见底。两岸石壁上,五色缤纷交相辉映。那青翠的丛林,碧绿的修竹,一年四季都可以见到。晓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猴和百鸟的啼叫声交织成一片;夕阳即将坠落之际,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腾跃。这实在是人世间的仙境,自从谢灵运以后,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妙山水的人了。
《答谢中书书》扩写300字 篇13
放眼壮丽的山川景色,古今多少文人雅士为之倾倒。秀丽的山峰直指云端,像是一座梵音萦绕的高塔,峰下明净的溪流倒映出一片宁静安详的美景。溪岸斑驳的石壁极易让人想起奏起古乐的磐石,光滑透明,交相辉映。岸上葱郁的树木四季长青,嫣然一副生机勃勃的山水画卷。清晨渐渐消散的薄雾里透出猿和鸟此起彼伏声响,谱出1篇自然的乐章,唱响这天然的旋律;当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水中的鱼儿在涟漪泛起的水面欢快的跃起,脑海中画面定格起来,金色的水面鱼鳞映着霞光,周围所有的景物都忽然静止,水墨点染,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的真实写照。如此美丽的景色,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真正欣赏,从而得以品味这人在画中,画在山水之中的感觉。
答谢中书书翻译 篇14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练习:
一、词的含义
1、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 俱:都 2、晓雾将歇 歇:消散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欲:将要。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跃:争着跳跃
4、未复有能与奇者 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5、五色交辉 交辉:交相辉映
二、翻译句子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译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