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精编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小学生心理(精编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小学生心理1

关键词小学生 健康心理 培养措施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跨世纪的一代新人,更将是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和主力军。他们的整体素质如何,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前途,而且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未来的命运。可是面对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现实社会,当代少年儿童却出现种种新的心理问题。据我国有关部门调查统计表明,目前有近30%的小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关注。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已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小学生正处在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时期,是人的一生中非常关键的时期。学校教育应当尽一切可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促使其人格健全地发展,形成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坚忍不拔、勇于战胜挫折等个性心理品质。

一、小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现象及原因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主要表现为:

一是家长过分溺爱。现在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有些家庭条件好的,在家里被众星捧月似的宠着护着,“拿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口里怕化了”,这种学生,在学校自理能力差,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承受能力差,自尊心很强,但自信心差;喜欢表扬,但对批评却接受不了,甚至产生严重的挫折心理,厌倦学习,厌倦学校。

二是平时的高压教育。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心理负担愈加沉重,早成才、快成才、多成才的压力日益增大,社会、家庭和学校都存在着功利主义倾向,使学生的学习充满功利主义。学校以分数和升学衡量学生;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情迫切,学生除要完成学校的学习任务外,还要参加众多的补习班、兴趣班、特长班、外语班等,整天精神高度紧张,身心疲惫,压力很大,从而造成孩子的孤僻冷漠,甚至对各种学习,对家长、对学校都有逆反和仇视的心理。

三是缺少爱。特别是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或生活特别困难家庭中的学生,承受的打击较大,如果父母在孩子的抚养和教育方面处理不当,就会使孩子觉得不如别人,缺乏信心和同情心,心理受到挫伤,产生妒忌、不满、不公平等心理。

四是缺乏生存教育。学生对生命的意义、生存的价值认识不清,产生错位。

二、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措施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良好环境

良好的环境对于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创造良好的环境需要有良好的校风。良好的校风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它能够以一种春风化雨的力量感染学生,对学生的行为产生一种无形的约束力,从而使(山草香★)学生自觉地接受好的规范和品质。其次,创造良好的环境还需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包括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同学关系。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平等相处,互敬互爱,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人际关系和谐融洽,这样的心理环境可以使学生的心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最后,良好的环境还需要有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比如各种各样的文体比赛、兴趣小组、节日联欢等,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从而激发出他们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热爱集体、建设集体的高度热情,这对于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关注差异,用爱施教

心理健康教育与一般的思想品德教育不同,它更多的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发现,绝大部分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不存在大的问题,有问题的主要是极个别的,且是由多种原因长期造成的。作为老师,特别是班主任,从开学的第一天起,就必须认真全面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有关情况,通过日常的观察,初步确定出重点教育对象,在做进一步深入了解后,再制定出教育计划、方案和措施,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和疏导。

(三)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锻炼小学生坚强的意志

意志是人们自觉地克服各种困难并且根据预定的目的、任务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进而实现目的、任务的心理过程。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就需要具备坚强的意志。坚强的意志是一个人健康心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培养小学生坚强的意志,首先要针对学生的个体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目标。一个人对自己人生目标的选择,应当考虑到它是有社会意义的,是经过努力奋斗才能够达到的。这样就可以激励自己,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不断地克服种种困难,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其次,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还要让学生坚持从小事做起,坚强的意志是在千万件小事的锤炼中培养的。锤炼意志,切莫舍近求远,只做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忽视了身边那些平凡的不起眼的小事,正是这些小事直接为他们提供了锤炼意志的机会。如个人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要用意志的力量来养成,从这些小事做起,时时严于律己,并持之以恒,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四)引导小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促进小学生心理成熟

小学生心理2

一、背景

后进不爱学习,对学习完全没有兴趣,上课不好好听课,交头接耳,做小动作,说话还打扰别人不让别人好好听课,课后又不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把作业写得乱七八糟、一塌糊涂。更有甚者,他们利用星期天或者中午时间集结成伙去偷东西,把偷来的钱去打游戏、买好吃的好玩的。他们一般都有自己的朋友圈,在我们老师眼里的后进生,在他们自己看来是讲义气的“好哥们”。相信我们做老师的在多年的教学中都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孩子,都曾经为这样的孩子难过和痛心过。在难过和痛心过后,是否去深思过呢?这些后进生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

二、分析原因

1.父母离异,孩子扔给爷爷奶奶,爷爷奶奶溺爱疏于管教。我曾经教过这样一个学生,这个孩子在父母离异后,判给母亲抚养,但母亲很快又有了自己的新家庭,就把他扔给了外公抚养。小时候还听话,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非常叛逆,心理相当阴暗,敌视一切。记得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写作文题目是:我的理想。别的小孩写长大后当医生、作家、科学家、工程师等,而他的理想却是当一名职业杀手,当时我非常震惊,找他谈了很久,感觉他的心里很阴暗,很令人痛心。

2.父母本身文化素质不高,不善于与孩子交流沟通,孩子的学习懒得关心。

3.父母忙于生意,很少与孩子交流沟通,把孩子托管或直接送到父母那里去。

4.父母本身思想认识方面就有问题。

三、解决办法

1.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让孩子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教师要尊重这些后进生的人格,以民主、平等的方式对待他们,在班级中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让他们感受到:原来老师没有把我看成是一个坏孩子,我和其他人一样,我们是平等的。一定要给学生这样的感觉,因为越是这些后进生,他们的心越是敏感脆弱。要让这些孩子感到:班集体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老师是值得信赖的人,同学是自己的好朋友。

2.要和孩子心心相通,做他们心灵的守护者。要真正让这些后进生感觉到老师是从心里爱他们的,要经常找他们谈心,聊天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交流心得,尝试用温和的语气和他们交谈,多去找他们的优点。我发现只要你转变语气,这些孩子会立刻变了一个人似的,原来的“小刺猬”立马变成“小绵羊”,原来,作为老师只要你转变了态度,事情就会完全按照你的预料结局出现。

小学生心理3

小学生参加任何活动,首要的前提是感兴趣。如果不感兴趣,即使在别人看来是如何有意思,有实用价值,他们也不会去参加。因此,对于孩子兴趣的了解非常重要。

只要留心观察,就不难发现孩子的兴趣。有一个家长检查孩子功课的时候,发现课本上用彩笔画了许多卡通人物,虽然笔法还很稚嫩,但也颇有几分童趣。这个家长本来想批评孩子,让他不要在课本上乱写乱画,可是转念一想,孩子是不是有画画的兴趣呢?于是找来孩子谈话,孩子承认自己喜欢画画,尤其每当脑子里想起那些可爱的卡通人物时,自己就忍不住想把它们画出来。这个家长告诉孩子喜欢画画是件好事,但是不能在听课的时候画,也不要画在课本上,要画可以抽出时间,在专门的图画本上画。如果他愿意,可以让他报名参加少年宫的儿童绘画班。后来,这个小朋友在绘画上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这就是做家长的细心观察的结果。如果当初这个家长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批评指责,可能这个小朋友的绘画爱好也就埋没了。

但值得注意的是,小学生的兴趣并不稳定,这就要求家长对其进行引导。比如,有的孩子看见别人弹钢琴,觉得好玩,闹着也要学钢琴,家长觉得这是好事,不假思索满口答应,买来了钢琴,请了教师。结果没有多久,孩子忍受不了练琴的枯燥,哭着喊着不肯学了。父母将罪过全部归结到孩子身上,认为孩子三心二意。其实,这不能全怪孩子,因为他们对自己兴趣的认识还达不到理性的高度,所以父母在作出有关孩子兴趣发展的决定时还应该多加思量。

(二)群体倾向性

小学生在休闲娱乐的时候,喜欢跟同龄伙伴在一起。这是儿童对友谊需要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社会性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友谊是和亲近的同伴建立一种特殊而稳定的亲密关系。在建立关系的过程中,他们之间相互学习交往、合作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为以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这一点,有的家长没能充分认识到,总是以安全、卫生之类的理由不让孩子踏出家门,也不让孩子将同伴带进家里来。为什么孩子们总喜欢上公园、动物园、游乐园等场所去玩?这固然是因为那里有许多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更为重要的是那里有许多同龄人,尽管彼此之间并不认识,但是作为其中的一分子,他们有一种群体的归属感,不会感到孤独。

作为教师,要善于将班级同学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团结的整体,这样既有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也增强了学生的集体意识。

(三)自由倾向性

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小学生开始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不愿意处处受人约束,受人监督,喜欢无拘无束的玩乐。有的小学教师认为,现在组织班级活动不容易,只要不是硬性规定,就总有人不来参加。其实,这里面可能就有学生觉得受约束太多的原因。当然,对于班级组织春游、逛公园这一类的活动来说,首先考虑的应该是安全问题。但是,如果为了这一点就不给小学生任何自由活动的机会,这样会引起小学生对集体活动的反感和厌恶。因此,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该给学生更大的自由空间,让他们尽情地玩乐。比如,去爬山,在没有危险的情况下,可以让孩子们展示自我的力量、胆略,向大自然挑战。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4

关键词学困生;成因分析

一、自由留守型

近年来,随着进城农民工的增加,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了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

形成原因:①父母亲进城打工,留下儿童由爷爷奶奶管理,或者根本无人管理。②父母离婚,双方都不管理,学生成了“弃儿”。③父母都忙,没有时间管理孩子。

转化技巧:关爱学生,吸引学生把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

转化范例:学生小陈的父母在外地打工,他平时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缺少必要的教育。他上学后整天无心学习,一心想着网吧。我用周末时间到他家家访,生活上对他无微不至的关心。我家访后不到一年时间,他变得懂事多了,早上离家时不忘向爷爷奶奶道别,叫他们保重身体;放学回家不忘向爷爷奶奶问好,说说学校里的新鲜事,爷爷非常感动。

二、团伙影响型

这类“学困生”往往有一些不爱学习的朋友,他们经常一起去玩。这样的小团体往往喜欢和教师作对,是班级中的老大难问题。

形成原因:①内心孤独,寻找心灵的寄托。②班级两极分化的必然结果。

转化技巧:转化“学困生”团体要比转化单个的“学困生”困难得多。对于教师而言,要拿出更多的时间去和“学困生”团体内的每位同学进行交流,找到一个比较好转化的个体,先行转化,然后逐步瓦解“学困生”团体。

转化范例:几年前,我接了一个让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反感的学生,这个学生不仅迟到、旷课、抽烟、、爬围墙什么都干,而且还敢打骂老师和同学,谁见了谁心烦。有一次,他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受伤,我救助过他,他痊愈后心怀感激,主动协助我管理班级,我也任命他当了班长。后来,这个差班在他的带领下,硬是变成了先进班级。

三、偶然偷盗型

偷盗不是与生俱来的事情。面对“学困生”中的偷盗现象,班主任处理问题时一定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千万不要给学生留下“后遗症”。

形成原因:①生活贫困,名节不保。②见财起意,顺手牵羊。③心有不爽,干扰破坏。

转化技巧:秘密破案,保护隐私。破案后,利用“学困生”害怕暴露隐私的特点,促使“学困生”向“优秀生”转化。

转化范例:学生小莫接二连三地偷家里的钱,小莫的父亲要我管管他。我通过了解得知,小莫的父亲从来不给他零用钱,小莫偷钱也只是零用并无大碍。有一天,小莫用从家里偷来的钱帮助了一个患病的同学,不仅及时地送同学到医院看病,而且还帮同学垫支了15元药费。我知道这一情况后马上进行家访。我建议小莫的父亲给小莫50元自由支配,并表扬小莫的“先进事迹”。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听到小莫偷钱的传闻了。

四、心理困扰型

这类“学困生”存在一个明显的转折点,即过去成绩还是比较好的,但忽然在某个时段成绩急剧下降。日常生活中有些同学会表现出多愁善感、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发呆等现象。

形成原因:①独特的年龄段和心理特征。13、14岁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初期,这个时候,学生开始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对异性的好感开始萌芽。②影视作品或社会不良信息的影响,目前中小学生谈恋爱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这就难免给他们的学习带来困扰。

转化技巧:这类学生解决了心理问题,学习成绩也就自然容易得到提高。为了防患于未然,学校应该尽力净化学生的学习环境,尽量让学生不接触不良信息。班主任和家长应该一起来面对他们所面临的心理困扰,并及时对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疏通。

转化范例:面对中小学生因“早恋”而影响学习的事情,班主任切莫操之过急,更不能将他们一甩了之。相反地,还要鼓励他们继续交往,只要他们承诺“把相爱的话儿藏在心里”就行,然后再逐个地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让他们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五、打架斗殴型

经常打架的学生可分为主动打架和被动打架两种:主动打架的学生情节恶劣,具有伤害和破坏性;被动打架的学生手段隐蔽,具有不记后果、伤人性命的特点。

形成原因:①父母离弃,内心痛苦;②受人欺负,伺机报复;③内心空虚,引人注意;④拉帮结派,哥们意气。

转化技巧:处理打架现象不能硬性处理,处罚或者开除任何一方都无异于火上浇油,班主任要相信学生能够改好,要大胆地给学生一个知错能改的机会。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5

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1.入学适应问题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渐适应新环境的问题。对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从幼儿园的自然环境到老师和同学这样一种人际关系环境都是陌生的,还有学习的压力、校规校纪的约束等,这一切都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部分心理发展迅速的学生,以及在幼儿园受到过入学教育的儿童,他们能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但部分儿童则会出现适应不良现象。这种适应不良大多表现在:产生情绪障碍,如焦虑、不安、抑郁、害怕等;注意力不够集中,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能约束自己,总是违反纪律等。一般经过几周的自我调节能够逐渐适应,少数学生可能会持续数月之久。通常个性内向、胆小、急躁和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容易出现入学适应不良。

2.厌学与逃学问题

据调查,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5%~10%。这些小学生主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比较吃力,导致长期跟不上进度,又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老师没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动画书或玩玩具;或者在课堂上打瞌睡;或者干脆逃学、旷课,到处游玩。有些孩子的厌学情绪还得到家长的支持,干脆辍学在家,帮父母干活,做生意等。还有一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或自己的目标未实现,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3.过度依赖问题

现今社会,大多数家庭里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常常把孩子视为“小公主”、“小王子”,往往只重视孩子的衣、食、住问题,对他们百般呵护,甚至是溺爱。因此,造成孩子自立能力差。当他们在日常生活或学习中遇到一些困难时,最先想到是父母,在一次又一次向父母求助,得到帮助时,他们就生成了依赖感。但随着重复这样的恶性循环,小学生们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有的小学生到了高年级也要家长给他们穿衣、吃饭等。

二、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

1.采取心理辅导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

(1)团体辅导。团体辅导采用专题讲座、专题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营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培养群体向上的精神。团体辅导通常以班级的形式开展,因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以集体心理为中介而内化发展的,所以,班主任要根据本班的实际和团体辅导计划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着力培养良好的班级气氛,使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是时展对班主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假设小学生群体中大量存在心理问题,而是所有学生都要心理健康发展,个别学生确有心理问题可以通过面向全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矫正。

(2)个案教育。小学生个案教育是对上述心理辅导的补充和深入。个案的对象应有典型的意义,可以是智优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学生作为个案对象,可以让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主要根据研究的需要而定。个案教育一般要做较长的跟踪研究,一个学生在校会接触许多教师,因此学生个案教育最好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以负责人为主,几位教师共同观察和研究同一对象。个案教育一定要做好记录,尽量详尽,如观察笔记、谈话记录等。记录一定要真实,还可记录记录者的感受。要妥善保管学生的个案资料,原则上学生在校期间个案研究不公开。

2.教师应该培养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1)教师应引导小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小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如夏令营、手拉手活动、体育比赛、文艺活动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多种多样的兴趣和爱好,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的良好心理品质,满足自己接触社会、进行社会交往的较高级的需要,有利于形成并长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2)教师应教会小学生一些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①学会放松。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唱歌、阅读、睡觉等方法调节放松的。②与人谈心。要使小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在学校可以找老师、心理辅导老师谈心;在家里可以找长辈、亲友谈心;在社会上也可以有谈心的对象,如心理咨询电话等。无论何时都可以与人谈话,学会与人谈心一辈子收益。③学会写日记或周记。小学生要学会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对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公开日记要得到本人的允许。小学生不用过于担心内心秘密被人知道,要学会坦然地对人与对己。

48 16136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