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义【最新3篇】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有助于丰富医疗体系,提升国民健康水平,促进文化自信,推动经济发展与国际交流。下面是可爱的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义优秀范文,欢迎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义范文 篇1
在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长河中,中医药文化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实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然而,在现代医学的冲击下,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为何传承?中医药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哲学思想,以及“阴阳平衡、调和致中”的医疗理念,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自然的独特认知与尊重。传承中医药文化,不仅是守护民族文化根脉的需要,更是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在新时代背景下,通过弘扬中医药文化,可以增进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中医药在维护人类健康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治未病”的理念、整体调节的方法、简便廉验的特点,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选择。随着现代疾病谱的变化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中医药在慢性病防治、老年健康管理、康复保健等方面的优势日益凸显。因此,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对于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减轻医疗负担、构建健康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传承?创新与传统并重的策略
中医药文化的传承离不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学术创新的推动。应加强对中医药经典文献的整理、挖掘和研究工作,挖掘其科学内涵和临床价值;同时鼓励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研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揭示中医药的作用机理和疗效特点;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提高中医药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通过理论研究与学术创新的不断深化,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中医药文化的传承需要多样化的渠道和方式。一方面要继承传统的师徒传承模式,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将中医药的精髓代代相传;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中医药知识数据库、在线学习平台等数字化传承体系,使中医药知识更加普及和便捷。此外还可以通过中医药文化节、博览会等活动形式,展示中医药文化的魅力和价值;通过中医药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方式,普及中医药健康知识和养生理念。通过拓展传承渠道与方式,使中医药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惠及民生。
中医药文化的传承需要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应充分发挥中医药产业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强中医药与农业、旅游、养老等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打造中药材种植基地、中医药健康旅游线路、中医药养生养老社区等项目,推动中医药产业链条的延伸和拓展;加强中医药产业与科技、金融、文化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多元化、高附加值的中医药产业集群。通过产业融合与跨界发展,不仅可以提升中医药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还可以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中医药文化传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和民众的共同努力。在新时代背景下,应充分认识中医药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深化理论研究与学术创新、拓展传承渠道与方式、推动产业融合与跨界发展等措施的实施,让中医药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义范文 篇2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瑰宝
中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
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强调“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一定要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新征程上,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推动中医药在传承创新中高质量发展,一定能让这一瑰宝不断焕发新光彩,为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作出新贡献。
一、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结晶
中医药发祥于中华大地,是中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起来的,蕴含了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是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
中医药一脉相承的历史脉络,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并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相一致,中医药在学术道统、理论体系和经验技术等方面,呈现出连续完整的历史脉络和承继关系。远古时代,人们在与自然和疾病的斗争中发现药物、使用药物,中医药开始了原始经验积累。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总结前人经验,提出“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战国至秦汉时期,产生了以《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为代表的经典医籍,中医药理法方药体系逐渐形成、基本学术范式逐步建立。晋唐时期,以荟萃临证方药为主要内容的专科著作纷纷出现,比如妇产科专著《经效产宝》、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骨伤科专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等,临证经验显著发展。宋元时期,医家著作中大大加强了理论探讨,并呈现出专病化、专题化的倾向。明清时期,随着温病学说的出现,中医药学术范式走向成熟和完善。中医药历经数千年,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诸多考古发现也实证了中医药发展的一脉相承。比如,通过开展灵芝起源的本草考古研究,发现在距今约6800年的新石器时期,浙江地区的人们已经开始采集灵芝用于食用或药用;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地黄炮制品,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中药辅料炮制品,并将米蒸法这一炮制技艺的应用历史提前至公元前59年。这些宝贵的药物使用经验和技术,经过世代沿承,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医药与时俱进的发展态势,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辉光日新。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的文明。创新是中华文明蓬勃发展的重要动能,也是中医药传承发展的动力之源。从理论发展看,中医药一直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突破。比如,明清时期,中医药在药物学和温病学领域出现了许多新认识。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在世界上首次对药用植物进行了科学分类,依自然属性,按照“物以类聚、目随纲举”的原则,“从微至巨”、“从贱至贵”分为16部60类,建立了古代先进的药物分类体系。清代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述了生物学中遗传变异学说,即在培育植物时,利用人工方法刺激种子的外界环境,以改变植物特性。这已经具备了生物进化的观点。他还在书中记录了人工培育的新植物品种和培育方法,如三生萝卜、改造珠参代辽参法等。明代吴有性在《温疫论》中,针对瘟疫致病原因首创“戾气”学说,指出瘟疫具有强烈传染性,并判断其主要传染途径是从“口鼻而入”。从诊疗方法看,中医药各项理念和技术与时俱进,取得了许多领先世界的成就。比如,据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记载,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就使用药物和酒剂对外伤创口进行清理消毒,并用水银制剂治疗癣疥等外科病。《黄帝内经》中记载了用腹腔穿刺放腹水的方法,是世界医学史上关于此法的最早记录。晋代《肘后备急方》记载了利用狂犬脑浆防治狂犬病的方法,被视为免疫疗法的先驱。该书针对疟疾的治疗,记载了“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方法。我国研究员屠呦呦受其启发,用低沸点溶剂成功提取出青蒿素。明代,我国发明了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后来传播至世界多个国家。
中医药根源相系的形态格局,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医药在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医药体系之间不断互动、吸收、融合,成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地大物博,各地地域特征、物候条件等差异显著,直接影响各民族医药的形成与发展。在我国,除汉族外,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多个民族都拥有自己民族的医药。各民族医药虽各具风格特色,但受中华文明影响,存在许多共性,比如都讲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致力善济众生、惠民利民。在民族交往与融合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医药交融互鉴,逐渐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格局。比如,明代兰茂所撰《滇南本草》,收集了云南地区各民族的药物和用药经验;藏医药代表著作《四部医典》,吸收了汉族医药阴阳五行学说、脏腑学说、望闻问切四诊法等内容;蒙医药既吸收了汉族医药的诊疗经验和药物方剂,还吸收了藏医药的三元素七要素学说等。各民族医药在相互学习中不断提高,在交往交流中融合发展,共同形成了中医药多元一体的形态和格局。
中医药兼收并蓄的演化路径,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开放包容。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对待外来文化,中华文明始终保持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中医药在数千年发展过程中,坚持开放包容,在思想、理论和方法等方面不断博取众长、融通致用,以促进自身体系的发展与成熟。中医药发展借鉴了《周易》等传统典籍中的哲学体系,吸收了儒家、道家、佛家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发展形成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价值理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纳转化,极大推动了中医药发展。与此同时,对外来医药文化的包容借鉴,则为中医药的丰富和拓展注入了更多活力。比如,秦汉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印度、波斯、阿拉伯等多种外来医学进入中国,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药学。宋元时期,从高丽输入了大量的人参、香油、松子、水银、麝香、茯苓等药材;东南亚各国使节来华时也带来了大量的珍珠、玳瑁、乳香、沉香等药材,这些都被吸纳成为中药资源,丰富了中医药宝库。现代医学理念和技术手段的引入,也加快了中医药创新发展的步伐。
二、中医药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中医药以其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也对全人类健康和世界文明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十分重视、十分关心。2015年在陕西西安调研时,总书记走进一家中医馆,说:“很多患者喜欢看中医,因为副作用小,疗效好,中草药价格相对便宜。像我自己也喜欢看中医。”2016年在江西南昌考察江中药谷制造基地时,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发展这条路,你们走对了。”2018年赴广东考察的第一站,总书记就来到珠海横琴新区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强调“要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让中医药走向世界”。2019年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2020年在主持专家学者座谈会时,总书记强调要“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疫病防治中的作用”。2021年在河南南阳调研时,总书记来到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墓祠纪念地医圣祠,强调“推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2023年在考察河北石家庄国际生物医药园规划展馆时,总书记要求“研发生产更多适合中国人生命基因传承和身体素质特点的‘中国药’,特别是要加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颁布实施我国首部中医药法,出台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等,中医药发展顶层设计日益完善,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中医药在新时代不断焕发新生机。
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大幅提升。截至2023年底,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数万个,提供中医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占同类机构的%,中医药卫生人员总数万人,中医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可及性明显增强。中医药防病治病独特优势和作用充分彰显,特别是在抗击新冠疫情过程中,中医药全方位深度参与,筛选出“三药三方”为代表的有效方药,为疫情防控作出重要贡献。2022年发布的《世界卫生组织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专家评估会报告》,肯定了中医药救治新冠病毒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中医药受到越来越多人重视和喜爱,2023年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亿,比上年增加亿人次。当前,中医药正从传统老字号进入“花式”新赛道,各种中药茶饮、中药面包、中药冰激凌、中药洗发水等产品不断涌现,“中医药+康养”、“中医药+文旅”等新业态也很受欢迎。中医药正以更加时代化、大众化、新颖化的方式,“解锁”更多可能性,更好融入和服务群众的日常生活。
中医药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目前,中医药领域建设了7个全国重点实验室、2个中医类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5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46个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40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14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中医药科研和创新加快推进,屠呦呦研究员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领域获国家级科技奖励63项。中医药领域目前有20余名两院院士,评选表彰了四届国医大师120名和两届全国名中医201名。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岐黄工程),遴选培养148名岐黄学者、200名青年岐黄学者、1800名中医临床优秀人才、10000余名中医药骨干人才和3588个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形成覆盖人才成长全过程的人才培养项目体系,构建了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基层培养人才梯次衔接的人才队伍,中医药人才数量和质量进一步提高。截至2023年底,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达到万人,较2012年增长了143%。
中医药“走出去”成果丰硕。中医药已传播至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与40余个外国政府、地区主管机构和国际组织签订了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中医药内容被纳入16个自由贸易协定,高质量建设中医药海外中心30个、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31个。中医药成为中国与东盟、欧盟、非盟、拉共体以及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地区和机制合作的重要领域。2019年,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首次纳入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章节,中医药正式进入世界卫生体系。抗击新冠疫情中,中医药“三药三方”在海外多个国家获批注册。2023年,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建设的国际传统医学临床试验注册平台,被认证为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一级机构。这是世界上首个跨国家和地区的以传统医学为主题的临床试验注册机构,将引领全球传统医学临床研究规范发展。
三、扎实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寄予厚望,强调要“增强民族自信,勇攀医学高峰,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新征程上,我们要牢记嘱托,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部署,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使中医药发扬光大,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
自信自强,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自信自强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底气所在。中医药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以及中国古代科学成果,是历代医家在认识生命、自然以及防病治病中所形成的原创的、独特的、极具生命力的医学体系,其临床效果是经过长期检验、广为认可的。要坚定历史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深入阐释中医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充分挖掘释放中医药价值。加强古典医籍研究和利用,实施中医药古籍文献和特色技术传承专项,编纂出版《中华医藏》,建立国家中医药古籍和传统知识数字图书馆。加大对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传承力度,推动出台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条例,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保护名录和保护制度。实施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把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使中医药成为群众促进健康的文化自觉。
守正创新,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守正创新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充分尊重几千年的经验,坚守中医药独特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诊疗特色等,才能在传承中不失其魂、在创新中不失其根;只有跟上时代的脚步,促进中医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为中医药发展源源不断注入活力。要深化中医原创理论、中药作用机理等重大科学问题研究,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推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加强中医药防治重大、难治、罕见疾病和新发突发传染病等诊疗规律与临床研究。加快促进中医药与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中医药和现代数字技术相结合,建设数字中医药。提高中西医结合水平,发挥中西医协同优势,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加强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老药工传统技艺传承,实现数字化、影像化记录。深入开展基于古代经典名方、名老中医经验方、有效成分或组分等的中药新药研发。完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模式,促进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持续开展岐黄学者培养等项目,注重培养中青年骨干人才和传承人。
开放包容,让中医药更好造福人类。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人民的财富,应当以自信自强、开放包容的姿态,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泽佑苍生。要积极参与全球卫生健康治理,推进中医药参与重大传染病防控国际合作,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推动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积极参与国际传统医学相关规则制定。深化中医药产学研用国际交流与合作,打造中医药文化名片,促进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为世界贡献更多蕴含中国智慧的中国医药、中国处方。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义范文 篇3
一、在健康领域的意义
(1)在疾病治疗方面
能够彰显中医药在疾病治疗中的优势。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如骨伤、肛肠、儿科等专科专病的建设,通过总结诊疗方案巩固扩大优势,带动特色发展。同时,加快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建设,筛选中医治疗优势病种、适宜技术和疗效独特的中药品种,向社会发布。并且聚焦癌症、心脑血管病等重大疾病开展中西医协同攻关,形成并推广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此外,在流感等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也能发挥重要作用。
(2)在疾病预防方面
强化中医药在疾病预防中的作用。结合健康中国行动,促进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升级,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丰富中医治未病内容,鼓励家庭医生提供中医治未病签约服务,推广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这有助于提高民众的健康预防意识和能力,从源头上减少疾病的发生。
(3)在康复方面
提升中医药特色康复能力。促进中医药、中华传统体育与现代康复技术融合,发展中国特色康复医学。例如依托现有资源布局中医康复中心,加强中医医院康复科建设,推广中医康复技术,针对慢性病和伤残制定推广中医康复方案,推动研发中医康复器具,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二、在构建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模式方面的意义
是坚持中西医并重、打造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模式的必然要求。有助于形成更加完善、科学、多元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为民众提供更多元化的医疗选择,推动中西医协调发展。
上一篇:消防安全主题征文【精选5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