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雾凇教案设计汇聚(精彩8篇)
雾凇教案设计【第一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爱自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雾凇。师板书,并强调“凇”的写法。(我们要注意,凇是两点水旁,不要写错了。)。
2、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们觉得雾凇怎么样?(一个字)(美)。
3、好,让我们美美地读课题。(师评价:读得真美)。
4、老师这里还有几张更美的图片,想看吗?
5、幻灯出示图片,学生欣赏。
6、师:“这么美的雾凇让同学们赞叹不已,你们有一定有很多词语要送给雾凇,谁来?”(生回答,师适时表扬,你说得真美,你的词汇真多。)。
二、新授。
第一自然段。
1、作者是怎样描写雾凇的呢,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生自由读第一小节。找出你感觉到特别美的词语,画下来。认真读读,闭上眼睛细细品味一番。(我们要养成读书做记号的习惯)。
2、指名生说。学生互评(你们觉得他把这个词语读得怎么样?应该怎么读?)。
再指名生读。(这些同学读得真美呀,老师发现大家都很想读了,好一起读)生齐读,老师也找到了一个词,听好了。(缀满)你们听出什么来了。(听出了雾凇的多。)(你们也想读一读吗?)你们读得比老师还要好,真棒!
3、能把这些美丽的词语带到句子中去读一读吗?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把雾凇的美读出来。生齐读第一小节。(你们真会读书,让老师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雾凇图。)。
5、指名生回答:三九严寒,大地冰封。写出了雾凇出现的时间。
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写出了雾凇的名气之大。
6、这么美的雾凇奇观就在我国的吉林,它闻名全国甚至是举世闻名,我们为拥有这样一个美丽的奇观而感到自豪。好让我们读出心里的自豪,读出心里的骄傲。生齐读课文。
7、你们看,作者抓住了雾凇形成的时间,雾凇外形的美丽,以及雾凇的名气,让我们很好的认识的雾凇,这种写作方法,我们在平时的作文中是可以借鉴的。
8、通过你们的读,老师感受到了雾凇那神奇的美,这么美的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呢?
第二自然段。
1、我们一起默读第二节,聪明的你能不能用文中的一名话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2、生自由读,师巡视指导。
3、指名生说,幻灯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4、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句,找出雾凇形成的三个条件。
5、生反馈,师相机板书(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生齐读二遍。
6、同学们都有一双火眼金睛,真好。下面老师有个疑问:过于饱和的水汽(雾气)从哪里来的。这雾气又是如何遇冷的?请你们帮老师找一找。
7、学生带着问题去自由读课文,动笔画一画。
8、指名介绍。(你们看这雾气多吗?应该怎么读呢?抓住“弥漫”,“阵阵”)指导学生反复读,去体会雾气之多。师:这些弥漫着的阵阵雾气在夜幕降临时,它们就会(学生回答:遇冷)把这句话读出来。师说:(我们冬天最冷也是不过是零下七八度左右,而在此时地松花江边气温达到了零下三十摄氏度,我们是可以想象到那种寒冷的。你还能从课文中别的地方找到对寒冷的描写吗?是的只有在这种严寒的季节,才能为雾凇的形成创造条件。)同学们,零下三十度呀,多么的冷,谁来感受它的冷。
9、指名生读,(可以多找几个读,再齐读。)。
10、具备了前两个条件,雾凇的形在只剩下最后一步了。师指板书,生说:凝结。
11、幻灯出示。同学们现在请你们走近松花江的十里长堤,去看看雾凇形成的过程,去感受一下这个过程。
12、你感受到了什么?(美,—————————)雾凇是一下子就形成的吗?引导学生说出形成过程的慢。
13、请你读一读。(指名生读)学生评价。(慢吗?抓住哪个词就读出慢来。)可以用“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来说话。学生互相帮助读,学生赛读。教师评价(你们真是读书的`高手,知道抓住关键的词语来读课文,真棒。)。
14、随风飘荡的雾气在遇冷时,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附在了路两边的松针,柳枝上,你们看最初(学生答),逐渐(学生答),最后(学生答)。
15、让我们同桌互相去读一读,体会雾凇的慢慢变变化的形成过程。(同桌读。)。
16、好,哪组同桌想来展示一下。读出来让我们再次的去体会这个过程。
17、师表扬:你们读得真棒!还有哪组想来读,多请同学读,再齐读。
18、是的,“最初,逐渐,最后”这几时间词清楚地写出了雾凇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变化的过程。我们平时也可以用这些表示顺序的词,来让自己的作文更有条理。
20、让我们回到松花江边一起读第二自然段,再整体去感受雾凇的形成。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21、现在同学们一定都比较清楚雾凇的形成了,我们一起来看这个题目。
幻灯出示题目。
学生同桌练说。
指名说,师评价(你学得真快!)())你说得真流利)。
学生齐说。
第三自然段。
1、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同学们看。
2、出示图片:(十里长堤上都是银松雪柳的图片)。
3、让我们一起和游人去十里长堤上看一看吧。读。
4、师读: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学生感情读出诗句)。
5、真美呀,人们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
站在江边的我们看到这洁白晶莹的雾凇,也会情不自禁地赞叹:“———————”
这千树万树的梨花就是我们()的雾凇。
这就是()的雾松,这就是(()的雾凇————。
而这让我们赞叹无比的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
吉林雾凇名扬海内外,我们会无比自豪地对全世界说“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
三、小练笔。
1、美好的东西要与大家分享,这么美的雾凇,我们一定要把他介绍给更多的人知道。现在做广告是最有效的办法,现在就请你们为雾凇写写广告语,把我们美丽的雾凇推向世界。
2、指名生说。师适当评价。(你写得真好,你的朋友听了一定会爱上雾凇的。)(你都快成为一个小作家了。)(你介绍得真详细)。
四、课外作业。
我国除了一个雾凇奇观外,还有很多的奇观,请你们利用网络,图书等各种工具收集详细的资料,然后在班内交流。我们比一比,看看谁介绍得最深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雾凇教案设计【第二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吉林雾凇奇观的形成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过程与方法。
1、复习旧课,揭题导入,观看录像,自读课文。
2、借助课件,感受景美,了解成因,体会表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揭题导入。
1、复习《九九歌》。
(1)、同学们,以前学过的《九九歌》还记得吗?谁来为大家背一背?
(2)、指名背诵或集体背诵。
(3)、你知道最冷的时候吗?在这季节里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揭示课题。
(1)、在这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之际,我们这里万物萧条,树木凋零。可是远在千里之外的吉林松花江边却有着奇异的景观。那就是----雾凇。
(2)、板书课题,齐读。雾凇很美,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美丽奇妙的雾凇世界.
(3)、播放视频,观赏雾凇。《雾凇》优秀教案|《雾凇》原创教学设计。
(4)、看到眼前的雾凇你想说些什么?
是呀!同学们都特别的喜爱雾凇。课文中是怎样来描写这美丽的雾凇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读读第一小节。
二、精读课文感受景美。
1、学习第一段。
(1)、吉林雾凇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并称为我国的四大自然景观。课文中有这么一句话:
(出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齐读这句话,理解“奇观”后,出示雾凇美景图,欣赏奇观。
(2)、第一自然段中哪句话体现出了这个奇观?
学生回答后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指名读。
(3)、想想看,从这句话中我们能读懂什么?从哪个词体会到的?(板书晶莹洁白银光闪烁)。
(4)、雾凇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像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让我们一起读出它的美。
2、学习第三段。
棵棵杨柳宛若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晶莹多姿。
(1)、观赏着这美景,你还能用什么词来形容她的美呢?用你最喜爱的、最美的词或你最熟悉的词说。(板书千枝百态琼枝玉树)。
(2)、同学们在课外一定读过很多诗,能吟诵一两句描写雾凇的吗?
(3)、松花江畔的人们又是怎样来赞美它的呢?请同学们轻声第三自然段。
(4)、生答后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读、品这句诗。想表达一下你的情感吗?再读这句诗。
(5)、谁来告诉大家这句诗中的“梨花”原来指的是什么?
(6)、用这句诗来赞美雾凇,你们觉得妥当吗?谈谈你的看法。(雾凇和雪花一样,都是洁白的,都是一夜之间形成的)。
小结:看来作者用这句诗来赞美雾凇是最好的了。我们也用这句诗来赞美一下吉林的雾凇。吉林的雾凇就像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学习第二段。
(1)、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第二段,(出示问题)。
雾凇是怎样形成的?雾凇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读后小组讨论交流。
(2)、雾凇是怎样形成的?文中哪一句话写出了雾凇形成所必需的条件?
(3)、(出示句子):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4)、从这句话中我们能发现雾凇形成的条件吗?告诉我你的发现。(板书严寒季节过于饱和的水汽。)。
(5)、请同学们观看一下雾凇的`形成过程(多媒体播放雾凇形成的过程),看后谁来再说一说这个过程。
(6)、吉林的松花江边有雾凇形成的两个条件吗?请同学们再从第二自然段中找找看,并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来。汇报交流。
(7)、老师明白了,在吉林的松花江边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所以能形成美丽的雾淞。不知道形成过程怎样?同学们试着用波浪线画一画它的形成过程。
想想看这个过程怎样?我们交流一下。
(8)、雾凇的形成过程给你的感觉怎样?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试着把这些词语圈出来,相互交流一下。读出你的感受。出示“这蒸腾的雾气……全都是银松雪柳了。”引读,指导朗读。
小结:雾凇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像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形成的过程又如此奇妙美丽,难怪人们说它是闻名全国的奇观。(板书奇观)。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很想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让我们在美妙的音乐下,清脆朗读声中,再次欣赏雾凇的娇美身姿,感受祖国的美丽。(播放视屏一生配乐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欣赏画面)。
我们的祖国风景优美,资源丰富,名山胜水数不胜数,像我们学过的《九寨沟》,老师刚讲的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等,老师布置大家回去阅读一些介绍祖国名胜的文章,下周班队课我们举行游大山名川,颂美丽祖国朗诵会。
板书设计。
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玉树琼枝千姿百态。
奇观。
严寒季节过于饱和的水汽。
雾凇教案设计【第三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揭示课题。
1、一年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2、揭题。
寒冷的冬天,在我国北方吉林却可以观赏到闻名全国的奇观——雾凇。二、观看雾凇的投影片。
观看投影片,自主谈感受。提出自身不懂的或想搞明白的问题生边听边思:你知道了什么?
1、你看了有什么感受?
2、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三、初读课文。
1、录音范读课文,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
2、交流。
3、自学课文。大地冰封十里长堤俗称凝结摄氏零下淹没模糊雾凇缀满镀上缭绕琼枝玉树。
(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4、检查自学效果。
(1)生字词正音。
(2)解释词语。
(3)指导读长句。
四、再读质疑。
五、指导写字。
1、自身设法记忆字形,有困难的做上记号。
2、交流记忆有困难的生字。
3、指导书写。
自主交流,说明理由,调动参与的积极性。
4、誊写生字词。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和雾凇的奇异景象。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和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具投影。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吉林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跟着作者来到吉林欣赏这美丽的雾凇。
集中注意激发情感。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气而美丽的风景。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银,排排雪浪,十分壮观。
观察插图,说说你观察到了什么?
如此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出示第二句话)。
练习感情朗读(自读、指名读)。
过渡: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师板书:奇观)。
齐说:奇观。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雾凇的美丽,奇特,读出我们的自豪心情。
(配乐感情朗读)。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读到这里,老师想起了上节课同学们提的问题,这么美丽、奇特的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其他地方出现得很少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仔细地读读第二自然段,拿出笔划划你找到的词语和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自学、同桌交流、指名说(随机出示投影片)。
1、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雾凇形成的两个前提条件)。
师相机板书:水汽——遇冷——凝结。
2、出示“从当年12月至……阵阵雾气。”
(这符合一个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
3、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
(符合条件“遇冷”)。
4、出示:“每当夜幕降临,……银松雪柳了。”谈谈你的体会。
指名说(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这三个叠词说明雾越来越浓,蒸腾的雾气受冷后凝成的冰晶把松针、柳枝裹了一层又一层。)(边读边想,在脑海中浮现出银线--银条--银松雪柳的一幅幅画面来)有感情的朗读。
b.指导“最初…逐渐…最后…”指导朗读。指导背诵。
过渡:美丽的雾凇挂在道路的两旁,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
四、讲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十里江堤黑森森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一片银白,棵棵杨柳宛若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晶莹多姿,垂柳青枝变成琼枝玉树,一片晶莹洁白,江岸雾气缭绕,人在其中,犹入仙境,你也来赞美一下吧!
朗读课文,观察插图,说说自身看到的或想到的景象(指名说)。
出示“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指导朗读)。
练习读准诗句,理解诗句意思。
五、指导赏读背诵。
课文虽然很短,但却把雾凇的美丽写得如此淋漓尽致。大家想不想把它印在脑子里?那就请大家选你最喜欢的一句或一段,背给大家听。
1、自由准备。
六、评“最佳小导游”
谁愿意当个小导游,带着游客们边游览,边介绍呢?
(评一个“最佳导游”,奖励)。
七、总结全文,安排作业。
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大家以后假如有机会,可以去亲身体会一下。
板书设计。
22雾凇(奇观)。
水汽——遇冷——凝结。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教学反思(第一课时)。
课文《雾凇》是1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河山的歌颂之情。全文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们以身临其境之感。语言清新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由于雾凇离我们南方的学生生活较远,在教学中我以“读”为主线,落实了三“读”的语言实践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将“读”的联系贯穿在整个过程,通过看一看、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等活动环节,学生由“读通课文——读懂课文——会读课文”,经历了“三读”的语言实践过程,培养了良好的语感,也感悟了课文中蕴涵的情感和道理。为了让学生读懂课文,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读的方法:
1、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雾凇美景,边读边感悟。
2、自读质疑,小组交流。
3、品词、品句,配上动作体会朗读。
雾凇教案设计【第四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爱自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雾凇。师板书,并强调“凇”的写法。(我们要注意,凇是两点水旁,不要写错了。)。
2、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们觉得雾凇怎么样?(一个字)(美)。
3、好,让我们美美地读课题。(师评价:读得真美)。
4、老师这里还有几张更美的图片,想看吗?
5、幻灯出示图片,学生欣赏。
6、师:“这么美的雾凇让同学们赞叹不已,你们有一定有很多词语要送给雾凇,谁来?”(生回答,师适时表扬,你说得真美,你的词汇真多。)。
二、新授。
第一自然段。
1、作者是怎样描写雾凇的呢,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生自由读第一小节。找出你感觉到特别美的词语,画下来。认真读读,闭上眼睛细细品味一番。(我们要养成读书做记号的习惯)。
2、指名生说。学生互评(你们觉得他把这个词语读得怎么样?应该怎么读?)。
再指名生读。(这些同学读得真美呀,老师发现大家都很想读了,好一起读)生齐读,老师也找到了一个词,听好了。(缀满)你们听出什么来了。(听出了雾凇的多。)(你们也想读一读吗?)你们读得比老师还要好,真棒!
3、能把这些美丽的词语带到句子中去读一读吗?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把雾凇的美读出来。生齐读第一小节。(你们真会读书,让老师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雾凇图。)。
5、指名生回答:三九严寒,大地冰封。写出了雾凇出现的时间。
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写出了雾凇的名气之大。
6、这么美的雾凇奇观就在我国的吉林,它闻名全国甚至是举世闻名,我们为拥有这样一个美丽的奇观而感到自豪。好让我们读出心里的自豪,读出心里的骄傲。生齐读课文。
7、你们看,作者抓住了雾凇形成的时间,雾凇外形的美丽,以及雾凇的名气,让我们很好的认识的雾凇,这种写作方法,我们在平时的作文中是可以借鉴的。
8、通过你们的读,老师感受到了雾凇那神奇的美,这么美的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呢?
第二自然段。
1、我们一起默读第二节,聪明的你能不能用文中的一名话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2、生自由读,师巡视指导。
3、指名生说,幻灯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4、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句,找出雾凇形成的三个条件。
5、生反馈,师相机板书(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生齐读二遍。
6、同学们都有一双火眼金睛,真好。下面老师有个疑问:过于饱和的水汽(雾气)从哪里来的。这雾气又是如何遇冷的?请你们帮老师找一找。
7、学生带着问题去自由读课文,动笔画一画。
8、指名介绍。(你们看这雾气多吗?应该怎么读呢?抓住“弥漫”,“阵阵”)指导学生反复读,去体会雾气之多。师:这些弥漫着的阵阵雾气在夜幕降临时,它们就会(学生回答:遇冷)把这句话读出来。师说:(我们冬天最冷也是不过是零下七八度左右,而在此时地松花江边气温达到了零下三十摄氏度,我们是可以想象到那种寒冷的。你还能从课文中别的地方找到对寒冷的描写吗?是的只有在这种严寒的季节,才能为雾凇的形成创造条件。)同学们,零下三十度呀,多么的冷,谁来感受它的冷。
9、指名生读,(可以多找几个读,再齐读。)。
10、具备了前两个条件,雾凇的形在只剩下最后一步了。师指板书,生说:凝结。
11、幻灯出示。同学们现在请你们走近松花江的十里长堤,去看看雾凇形成的过程,去感受一下这个过程。
12、你感受到了什么?(美,—————————)雾凇是一下子就形成的吗?引导学生说出形成过程的慢。
13、请你读一读。(指名生读)学生评价。(慢吗?抓住哪个词就读出慢来。)可以用“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来说话。学生互相帮助读,学生赛读。教师评价(你们真是读书的`高手,知道抓住关键的词语来读课文,真棒。)。
14、随风飘荡的雾气在遇冷时,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附在了路两边的松针,柳枝上,你们看最初(学生答),逐渐(学生答),最后(学生答)。
15、让我们同桌互相去读一读,体会雾凇的慢慢变变化的形成过程。(同桌读。)。
16、好,哪组同桌想来展示一下。读出来让我们再次的去体会这个过程。
17、师表扬:你们读得真棒!还有哪组想来读,多请同学读,再齐读。
18、是的,“最初,逐渐,最后”这几时间词清楚地写出了雾凇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变化的过程。我们平时也可以用这些表示顺序的词,来让自己的作文更有条理。
20、让我们回到松花江边一起读第二自然段,再整体去感受雾凇的形成。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21、现在同学们一定都比较清楚雾凇的形成了,我们一起来看这个题目。
幻灯出示题目。
学生同桌练说。
指名说,师评价(你学得真快!)())你说得真流利)。
学生齐说。
第三自然段。
1、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同学们看。
2、出示图片:(十里长堤上都是银松雪柳的图片)。
3、让我们一起和游人去十里长堤上看一看吧。读。
4、师读: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学生感情读出诗句)。
5、真美呀,人们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
站在江边的我们看到这洁白晶莹的雾凇,也会情不自禁地赞叹:“———————”
这千树万树的梨花就是我们()的雾凇。
这就是()的雾松,这就是(()的雾凇————。
而这让我们赞叹无比的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
吉林雾凇名扬海内外,我们会无比自豪地对全世界说“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
三、小练笔。
1、美好的东西要与大家分享,这么美的雾凇,我们一定要把他介绍给更多的人知道。现在做广告是最有效的办法,现在就请你们为雾凇写写广告语,把我们美丽的雾凇推向世界。
2、指名生说。师适当评价。(你写得真好,你的朋友听了一定会爱上雾凇的。)(你都快成为一个小作家了。)(你介绍得真详细)。
四、课外作业。
我国除了一个雾凇奇观外,还有很多的奇观,请你们利用网络,图书等各种工具收集详细的资料,然后在班内交流。我们比一比,看看谁介绍得最深动。
雾凇教案设计【第五篇】
淄博市临淄区凤凰镇张王小学孙绪霞。
一、教材分析:
《雾凇》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1篇讲读课文,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结构清晰,首尾呼应,中心突出,文中图片与文字相对照,有助于学生理解文字,体会情境。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重点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三、教学方法:
组合作探究、全班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思路: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单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调控器,教师应做到“导而弗牵”,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导法、导练、导学,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为此,针对本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了教师稍加点拔,学生主动自学的“导学式”教学方法。通过一系列教师精心设计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引导学生体会并理解课文的内容。训练的同时,注意情境教学的设计,使学生在有形的训练之中无形地入情、入境、用情„„最终获得知识与情感的双丰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喜欢旅游吗?,你都过去哪些地方?你知道我国有名的四大自然景观吗?课件出示(山清水秀的桂林山水、神奇壮丽的长江三峡、天下第一奇观的云南石林、还有洁白晶莹、美丽动人的吉林雾凇)板书:雾凇。(注意,跟老师一起写课题。“雾”和“淞”都是形声字,“雾”上面是„„“凇”字是两点水加一个松树的松。)这么美的雾凇连江主席看了都情不自禁的吟诵到:(多媒体出示)“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今天让我们乘坐时光快车到吉林也去走走看看。听课文录音。
(二)、检查预习。
再读读第二排四个带有多音字的词语。真了不起!四个多音字都读准了。一起读一读。
(三)、精读感悟课文一、三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并画出描写雾凇美的词语。
2、找出来了吗?哪位同学上来把你找出的描写雾凇美的词语说一说。(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银松雪柳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3、读词语(指名读,齐读)。
4、这些描写雾凇的词语都很美,要是把他们放在句子中读就更美了。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一、三自然段。(映示:1,3自然段)读好了吗,我们来比一下看谁读得最美。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配乐齐读。在学生读的过程中给予适当评价。(配乐)。
(四)、讨论交流课文第二自然段。
1、过渡:多美美丽的奇观啊,它是怎样形成的呢?你能告诉我吗?
2、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并且圈画。
3、提问,雾凇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板书:形成)你们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说说?
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的两个条件吗?(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4、围绕这句话,学生质疑。
5、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文寻找答案。
6、教师提炼问题后提问并相机指导朗读。(1)雾气是从哪里来的?
除了弥漫,文中哪里还有能够表示水汽饱和的词语。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这里的“飘荡,涌向,笼罩”都可以看出水汽的多和饱和。
(3)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
柳了。
齐读。小结:这个过程就叫“凝结”。
比较读这句话。去掉有关的词语“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让学生感悟用这些词语的好处。
“慢慢地”——写出了什么?(凝结的速度慢)“轻轻地”——写出了什么?(样子轻,无声无息)。
“一层又一层地”——说明什么?(雾气不断,逐步结成)齐读。自然真实的写出了雾凇形成缓慢的过程。
你能读出这种缓慢的过程来吗?指导朗读,感悟这个过程。经过一夜的天造地设,第二天一早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已到处是银松雪柳了,多美啊!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松花江畔来共同欣赏领略这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奇观吧!
(五)、归纳升华。
(映示:课件雾凇奇观片段)出示三幅图片,师:松花江畔十里长堤上黑森森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一片银白,棵棵杨柳宛若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出示小练笔:
松花江畔的雾凇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真是千姿百态!
多美呀!看了这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雾凇奇观,难怪人们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生读。师生共同赏析诗句。
(六)、拓展。
出示唐代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齐读。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六、教学反思。
这是1篇文笔优美的文章。因此我重点是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读得比较充分、悟得深刻。再就是利用雾凇的课件突出教学难点,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教学中,我适时地放雾凇课件。画面上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光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十里,可谓壮观。学生在学习感悟、想象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看到这样富有震撼力的画面,直观地验证了雾凇的特点,所配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进入了一种美的情境之中,接着我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就自然而然入情入境了。
总之,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深深的感受到,信息技术的运用让我。
能够轻松有效的解决课文中的重难点,也让学生的学习充满了兴趣,对于一种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的奇观,他们可以从陌生变为熟悉,信息技术在本课中的运用实在是功不可没。
今后,我将继续加强语文课堂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的学习和研究,我相信有了信息技术的充分支持,课堂上的许多重难点一定可以迎刃而解,孩子们的想象会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让孩子们在语文课堂中能够轻松愉快的学习。
雾凇教案设计【第六篇】
同学们都知道冬天最冷是在什么时候呢?(三九时节),是啊,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我国的吉林呀更是冷到了零下30摄氏度左右,但那儿的雾凇却以“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而闻名全国。今天就让我们与导游一起走进吉林去欣赏雾凇。
1、课文中又是怎样说的?自由读,抓住文中的词说说自己的感悟。
2、全班交流。
(板书:洁白晶莹,缀满,银光闪烁)。
3、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1、导入:多么美丽的、奇特的景象,可是你知道为什么会有雾凇呢?
2、单击:出示思考题:
1)、同学们,你知道为什么会有雾凇吗?
2)、你明白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吗?
4、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5、讨论思考:先读读课文,用“先……再……然后……”的.句式说说雾凇的形成过程。
6、有感情地练读、指名读、评读这一段。
1、(单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板书: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2、你们还想赞叹它吗?
1、“千崖冰玉里,万峰水晶中”,吉林雾凇以其仪态万千、独具风韵的美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现在谁愿意做个小导游,介绍一下吉林的奇观。
2、小组内先准备,然后选派代表来讲,我们还要评出最佳期导游呢!(学生作小导游)。
雾凇教案设计【第七篇】
吉林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跟着作者来到吉林欣赏这美丽的雾凇。
集中注意激发情感。
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气而美丽的风景。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银,排排雪浪,十分壮观。
观察插图,说说你观察到了什么?
如此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出示第二句话)。
练习感情朗读(自读、指名读)。
过渡: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师板书:奇观)。
齐说:奇观。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雾凇的美丽,奇特,读出我们的自豪心情。
(配乐感情朗读)。
读到这里,老师想起了上节课同学们提的问题,这么美丽、奇特的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其他地方出现得很少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仔细地读读第二自然段,拿出笔划划你找到的词语和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自学、同桌交流、指名说(随机出示投影片)。
1、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雾凇形成的`两个前提条件)。
师相机板书:水汽——遇冷——凝结。
2、出示“从当年12月至……阵阵雾气。”
(这符合一个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
3、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
(符合条件“遇冷”)。
4、出示:“每当夜幕降临,……银松雪柳了。”谈谈你的体会。
指名说(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这三个叠词说明雾越来越浓,蒸腾的雾气受冷后凝成的冰晶把松针、柳枝裹了一层又一层。)(边读边想,在脑海中浮现出银线——银条——银松雪柳的一幅幅画面来)有感情的朗读。
b、指导“最初…逐渐…最后…”指导朗读。指导背诵。
过渡:美丽的雾凇挂在道路的两旁,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
过渡:十里江堤黑森森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一片银白,棵棵杨柳宛若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晶莹多姿,垂柳青枝变成琼枝玉树,一片晶莹洁白,江岸雾气缭绕,人在其中,犹入仙境,你也来赞美一下吧!
朗读课文,观察插图,说说自身看到的或想到的景象(指名说)。
出示“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指导朗读)。
练习读准诗句,理解诗句意思。
课文虽然很短,但却把雾凇的美丽写得如此淋漓尽致。大家想不想把它印在脑子里?那就请大家选你最喜欢的一句或一段,背给大家听。
1、自由准备。
谁愿意当个小导游,带着游客们边游览,边介绍呢?
(评一个“最佳导游”,奖励)。
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大家以后假如有机会,可以去亲身体会一下。
板书设计。
水汽——遇冷——凝结。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教学反思(第一课时)。
课文《雾凇》是1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河山的歌颂之情。全文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们以身临其境之感。语言清新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由于雾凇离我们南方的学生生活较远,在教学中我以“读”为主线,落实了三“读”的语言实践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将“读”的联系贯穿在整个过程,通过看一看、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等活动环节,学生由“读通课文——读懂课文——会读课文”,经历了“三读”的语言实践过程,培养了良好的语感,也感悟了课文中蕴涵的情感和道理。为了让学生读懂课文,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读的方法:
1、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雾凇美景,边读边感悟。
2、自读质疑,小组交流。
3、品词、品句,配上动作体会朗读。
雾凇教案设计【第八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部分课文内容。
2、能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洁白晶莹、银光闪烁、千姿百态、琼枝玉树”等词语。
3、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词句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
三、教学难点:体会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第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领学生念九九歌,三九天一般是一年中天气最寒冷的时期,此时大地是怎样的呢?(多媒体示句:三九严寒,大地冰封。)齐读。此时你会有怎样的感觉?生:好冷啊!全班同学都觉得冷吗?做给老师看看。
(二)新授:
学习第一自然段:
1、但是,如果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你们就一定会忘记寒冷了,想不想去啊?(多媒体示录像)。
2、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3、你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些雾凇?
4、课文的第一段用了这(十里长堤缀满洁白晶莹、银光闪烁)些词语来写雾凇,谁来读听?----她读得真准啊。(多媒体示句)。
5、“十里长堤缀满”让你看到了雾凇怎样?(很多)“洁白晶莹、银光闪烁”让你觉得雾凇怎样?(很美)。
6、好,谁能读出雾凇又多又美。
7、一齐来读,老师要竖起耳朵听看谁读出很多很美的雾凇。
8、过渡:啊,好美的雾凇啊,走在这洁白晶莹的世界里,让人忘记了寒冷,还让我们这些从没见过雾凇的游客产生了疑问:这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啊?怎么这么奇特壮观啊?请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待会儿请同学扮演导游向我们游客解释解释。
9、导游你好,请问这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啊?
是因为每到冬季,吉林的气温在零下20摄氏度以下,这时穿越而过的松花江水带有丰富的热能,巨大的热能使其临寒不冻,当江水在空气中遇到寒冷,就会凝结在树木和草丛中,这就形成了奇特的雾凇景观。只有在吉林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寒冷的气候里才会形成,所以非常难得。
11、同学们看,老师杯子中冒出了水汽,一会儿就不见了,而松花江面上的水汽又是怎样的呢?(弥漫着)弥漫在这里是指江面上充满、布满了雾气。(板书:弥漫)。
12、在大冷天里,从南方来到这里旅游的你,本来以为到处都应该结冰了,可是却看到松花江面上仍然雾气弥漫,你心里会觉得怎样?(太奇特了)。
14、读出来了吗?描绘的是雾凇形成的情景。
15、雾凇这位魔术师是怎么把这些原来是苍绿的松树、光秃秃的柳条变成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的样子呢?(多媒体示图)。
16、同学们一句一句地看,找出有关的词语:
(1)“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淹没、蒸腾”这些词语让你体会到了雾凇怎样的美?(形成时的动态美。)(板书:涌向、笼罩、淹没、模糊)。
(2)“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这几个叠词特别美,让你感受到了什么?(雾凇是慢慢地,轻轻地形成的,就像一位神秘的魔术师在悄悄地变换着法术)读的时候要轻一些,慢一些,读出雾凇的变化。
(3)镀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把它换成贴、加、漆这些词,好吗?(板书:镀上)。
凇形成的过程,很清楚。(板书:最初……逐渐……最后……)。
17、这一段文字采用了动态描写的方法把雾凇逐渐形成的全过程写得很清楚,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以及最初……逐渐……最后……让我们知道了雾凇的形成是慢慢的、轻轻的,是很美的。淹没了、模糊了、蒸腾的、像银线、变成银条、全都是银松雪柳这些词语,也很准确、很美,使人读了就仿佛能够看到雾凇逐渐形成时的美丽景象。
18、所以,我们就按照雾气变化的顺序来试着背一背这段文字,看谁记忆力最好。(课件示)。
19、经过了寒冷的夜晚,松树、柳树,所有的树木都被雾凇这魔术师变了样,他们已经不是普通的树木了,而被美称为什么呢?请自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相信你们一定能找到那个词语。
(1)对,就是琼枝玉树琼。琼是美玉的意思。在雾凇的作用下,树木都好像是用宝玉做成的了,琼枝玉树这个比喻很恰当。
(2)这些琼枝玉树琼都有哪些姿态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发挥你的想象,待会儿填空:有的有的还有的(课件示)。
(3)这么多的各种各样的姿态,这就是(千姿百态)。
(4)置身于这洁白晶莹的仙境般的世界里,欣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人们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这是引用了唐朝诗人岑参的一句诗,这里用梨花来比喻雾凇,写出了雾凇像洁白的梨花一样美丽。(课件示)。
(5)情不自禁就是忍不住的意思,人们为什么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呢?
(6)这时,你也会情不自禁地赞叹:
(7)让我们带着赞叹地感受读一读这段话。
(8)这段话写出了清晨,人们观赏着千姿百态的雾凇美景时的感受。
雾涌寒江晓日曛,
长堤雪柳正迷人。
非真非幻花如海,
留影留连客似云。
地借凇花播名气,
人惊冰魄长。
翻疑天上芳林瘦,
让与人间玉树春。
表达方法提示:
动静结合,更显多姿多彩:
课文中描写清晨及阳光下,洁白晶莹、缀满枝头的雾凇奇景,又能领略到夜幕降临时雾凇形成的神奇过程。这就是这课文的特点:动静结合,写出多姿多彩的雾凇。我们在描写景物时,也要注意景物的动静变化。这样,文章对景物的描写,有静有动,动静结合,写出了景物多种形态的美,使文章更为生动。
(三)、拓展学习。
1、学习课文的方法一处景物的动静态变化,如天空的变化。
2、做小导游,向身边人介绍吉林雾凇。
上一篇:实用暑假的日记汇聚(精选5篇)
下一篇:实用暑假的日记(精彩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