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实务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实用3篇)
【导言】此例“国际贸易实务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实用3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1
跨境电子商务给国际贸易专业、国贸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的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跨境电子商务也被作为如今国际贸易领域出现的新型现象之一。
一、跨境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影响
(一)贸易背景的改变
我国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正在不断发展,给贸易环境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改变,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磋商内容、贸易交易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影响。原先的贸易渠道主要涉及进口商、批发商、分销商等相关的环节,然而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帮助出口企业能够在网络平台的条件下,直接为零售商、批发商、消费者服务,很大程度上贸降低了交易的中间流程。另一方面,传统贸易过程中像工厂、外贸企业、品牌商家等主流参与者也逐渐融入至跨境电子商务领域内,同时也向着规模化运作的道路上进行。针对实际的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而言,商务交易的对象也逐渐分散至众多国家中,其范围也在不断拓宽。而针对跨境电子商务的政策背景来说,国内的政策也有之前过度侧重在支持引导、规范行业,至如今的实践层面。
(二)贸易手段的改变
跨境电子商务直接影响着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尤其是在询盘至接受的交易磋商流程上,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原因,通常交易磋商所要求的时间长。然而跨境电子商务对该种方式进行了转变,由订单接受至支付的过程可以在网络平台的基础上来进行实现。在原先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材内,相关的结算方式包括了汇付、信用证、托收等形式。在实际的外贸企业中,T/T的电汇方式、B2B模式是较为普遍的方式。目前,在跨境电子商务环境下,外贸企业在对结算方式进行选择时,网络化被作为主流,主要包括了信用卡支付、银行转账、第三方支付等。
(三)出口交易前的工作的改变
在之前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材中,其中在涉及出口交易前的准备工作环节中,特别在寻求国外客户这一课程中,主要是在网络平台的基础上,通过搜索引擎、网络黄页、B2B网站、行业网站来开展,而在跨境电子商务内的大部分的新型模式未能涉及。目前,在跨境电子商务背景,企业的选择越来越呈现多样化,诸多的新模式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大多数的大型企业也建立了B2C网站,这个模式也叫做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实际的运用模式能够进一步细分为百货商店式,其实也就是企业本省具有的跨境电子商务的仓库、网站。与此同时,企业也能够在第三方交易平台的条件下,达到目标,在具有庞大的消费群的同时,也可以对支付体系进行进一步完善。
二、跨境电子商务背景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探讨
(一)增加教学内容
在如今的国际贸易领域内,逐渐呈现了大量的新常态、新现象。鉴于此,这就需要在平常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相应的融入新的教学内容。目前,之前的贸易环境出现了较大程度的改变,但是相应的教材还没有及时更新,还要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进一步增加教学内容,在涉及到交易磋商前的准备环节中,目前大多数的外贸企业主要是在借助平台以及自建网络的基础上,来挖掘客户,需要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需要对相关的平台信息、特点进行着重的介绍,进一步强调B2C、跨境O2O等相关内容。针对结算而言,还要对介绍第三方支付方式进行适当的介绍,让学生了解传统与当今结算方式的不同。
(二)更新教师知识
如今,我国跨境电子商务正在突飞猛进的发展,给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工作者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教师要尽量在实现教材内容的通俗性的同时,还需要自己进行动手操作,对知识进行更新。与此同时,教师在跨境电子商务知识的了解程度上还需要进一步跟进,充分认识如今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特点,有效把握跨境电子商务相关的平台。
(三)教学方法不断创新
国际贸易实务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综合性课程,主要包括了国际结算、国际货物运输、外贸英语函电、国际商法、保险等多门课程的`内容。还需要进一步融入更为高效教学手段来展开教学。针对该课程的教学手段而言,案例分析法作为最主要的手段。处于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环境下,之前的教学手段还需进一步完善,怎么样把实践和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使用项目教学法的同时,仍要把情景模拟的教学手段有效的融入至课堂中。
(四)实践环节的变化
着重考虑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实践环节,目前模拟软件主要有POSSIB、SIMTRAD等软件,均较多的关注于贸易环节。在外贸企业逐渐参与至跨境电子商务的基础上,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实践环节还需要与时俱进。有效地使用现存的平台,帮助创业、实践环节实现结合性,让学生更好的动手实践。在现有的平台的条件下,充分认识进出口的程序业务。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关键基地之一,需要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体系进行进一步改善,强化国际贸易人才的实践能力,我们简析了跨境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影响以及跨境电子商务背景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以期更好让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工作更有效的进行,适应学生成长发展需要。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2
前高职国际贸易专业面临许多的问题和不足。很多问题暴露了我们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一、问题与不足
目前高职国际贸易专业面临许多的问题和不足。学生学习被动。学生就业后,工作与校内学习不匹配。用人单位反应,学生英文水平不达标。很多问题暴露了我们教学过程中的不足,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思考,改革与创新。
二、改革措施
(一)探索新型校企合作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决定了学校教育必须重视培养职业能力,而校企合作是培养高质量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我们也一直在这么努力去开展校企合作。但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去外贸企业调研,与企业进行交流,掌握企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这样做还远远不够。校企合作可以通过一些新兴途径开展:
1.企业在学校设立分部
合作企业通过在学校建立分部门,获取廉价劳动力,为企业节约劳动力,开展利于企业的外贸业务,如寻找客户,开展业务等。而学校提供办公地�
2.学校成立校企专门合作开发小组
学校或院系成立专门小组,负责开发开展实训合作等研究。对校企合作从开发开展等过程进行跟踪,形成材料,探索长期合作之路。
(二)倡导优质赛证融合
目前,开展国际贸易专业的高职院校不在少数。而社会上相关的比赛,考证也较多。我们一直倡导以赛促练,以证促学的教学模式,但仍然需要优化。
1.研究适合的赛证,
社会上国贸相关的赛证众多。目前相关的省级、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有:全国外贸跟单技能大赛、外贸单证技能大赛、报检技能大赛还有外贸英语口语大赛。这些比赛评价体系中考核实操能力的比重达到70%以上并且注重参赛者相关办公软件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相关的证书有外贸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商务师等,部分证书面临取消。我们团队教师应与时俱进,与合作企业共同研究适合学生职业的相关赛证,提取精华,全面推广。
2. 赛证技能融入教学
将省国家级比赛考证中需要的技能融入日常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在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时,以这些省级国家级比赛的要求相结合并融入相关职业资格考证的内容,使学生们不以期末考试为目的而以达到技能获取证书,提高比赛能力为目标。同时,教师通过对大赛和考证的参与及指导,对本专业职业技能的岗位要求更加熟悉,能够调整和设定更加适合竞赛实践需要的学习项目,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开展适度双语教学
目前,就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双语教育问题,社会上分歧较多。有已经实施的院校,也有反对的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属于外向型专业,在国际贸易课程中运用双语教学,其目的在于传授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提高英文听、说、读、写等能力, 目前,我感觉适度的双语教学对于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是可行的。
1.步步开展,因材施教
高职院校进入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英文有着六年以上的学
基础,但部分学生基础不够扎实。在学术入校时,就应突出专业英文词汇、习语的学习和积累,同时结合大学英文学习,以及一些专业课的知识积累,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英文水平和专业知识基础。不应盲目将内容完全英文化。挑选部分难度低的课程入手,如大学二年级上的《外贸单证实务》。在学习的过程中,开展调,研等活动,了解并调整教学的进程,使双语教学循序渐进,逐步加大英语的教学。
2.培养双语教师
教师是双语教学的主体之一。双语教学的难度也在于教师。
除了国贸专业的教师在英文授课模式上的探索,还应加大建设英文教师对培训,对部分英文教师送出去培训。也可利用校企合作办学的机会,引进一批来自专业实践第一线,且英文水平较高的技术人才,可以采用聘任制的方式,让他们承担部分的双语教学任务。安排教师进行观摩教学,相互学习,共同探索适度双语教学模式,对教学产生共赢。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强的背景下, 全面提高我国的国际贸易教育水平, 尽快培养一大批既上手快又懂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已经迫在眉睫, 而通过对国际贸易专业系列改革,最终我们能很快达到社会的需求,这是我们的目标。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3
论文摘要:基于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及省内高职院同行关于《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改革的实践,本文作者发现该课程教学改革存在教学管理不合理、师资结构及质量有问题、实践教学不理想、考核方法落后和学生外语能力不足等制约因素,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高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工学结合教学改革
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迅猛和外贸人才急缺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外贸人才培养更显重要。《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是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核心课程,也是南京交院(简称我院)管理系报关与国际货运、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8个专业的考试课程。近年来我院大力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本课程作为立项精品课程进行了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探索。基于我院及省内高职院同行的教学改革实践,本研究对工学结合背景下的高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理论探讨。
1、高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改革的制约因素
教学管理不合理。
教学管理不合理严重影响本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教学任务安排不严谨造成师资变动频繁,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严重下滑。例如某高职院经管系在5年内教过本课程的教师竟有10人之多,导致某些国际贸易专业教师反而从事其它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还有的专业教师一个学期甚至同时教3—4门课程。二是教材选用混乱。例如有的教师从事某班本课程教学,但该班教材却是另外一个人订的;有的高职院教材频繁变动,甚至每个学期都换,有的选用教材还是本科教材。三是下企业难度较大。虽然有些高职院口头提倡工学结合,但真正本课程专业教师要求教学下企业时却往往无法如愿。原因有很多,比如经费、学生安全、教学督导和工作量核定问题等。
师资结构及质量有问题。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对师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要求非常高,但事实上高职院校该课程的许多教师不具备此条件。主要原因有:一是队伍结构不合理。有些教师是刚毕业的研究生,部分教师甚至是从其他专业转来的`[1]。二是缺乏定期专业培训。有的教师数年得不到一次外出培训机会,也没有真正进入外贸企业进行社会实践。三是部分教师厌学及科研能力缺乏。许多贸易政策及操作实务是随着国际环境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国际贸易教学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但出于惰性,很多教师不愿继续学习,对国际贸易的新变化不关注,其知识结构是有缺陷的,有的教师甚至多年使用同一个教案。此外,科研能力是教学质量保证和提高的重要因素,但有的教师从来不愿写论文。
实践教学不理想。
许多高职院国际贸易课程实践教学并不理想,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实践条件差。有的高职院国际贸易实训室仅有1套模拟操作软件,且模拟软件利用率也不高。二是部分高职院没有国际贸易实训室,国际贸易实践教学局限于书本理论讲解。三是少数国际贸易教师由于自身知识结构原因不能胜任实践环节的教学,因而忽略了许多实践部分的教学任务。四是实践教学局限于学校,没有进入企业,有的高职院校所谓的校企合作教学基地仅仅是为了应付高职院评估的一纸空文。五是有经验的企业校外指导老师没有真正进入课堂教学,有些所谓的校外指导老师只是挂名而已。
1。4考核方法落后,学生外语能力不足。
许多高职院校仍沿袭传统的试卷考核方法,并要求填空、选择、问答等不同类型按一定比例搭配。这种考核方法对本课程实践教学创新带来一定的制约,教师为避免麻烦,会花大量时间按照传统的书本教学方法和思路进行教学,不愿尝试改革。考核方法落后的另一个方面是针对教师的,许多高职院对教师的考核标准陈旧,不利于从事教改的教师考核成绩提高,因而制约了教师进行教改的动力。此外,本课程的涉外性很强,高职学生外语能力相对不足给本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提出了更高要求,许多学生看懂各类外文单证及专业贸易术语的花费时间较多。尤其是五年制高职学生,英语四级通过率不到10%,对于此类学生,许多教师对单证、函电部分教学内容只作简单讲解。
2、高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改革实践及思考建议
组建课程教学团队,申请立项精品课程及自编教材。
组建一个稳定的专业课程教学团队是进行本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通过多方沟通和努力,我组建了一个以4人为主讲教师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年龄在27—36岁之间,均有硕士以上学历,其中1人为在读博士,2人具有企业工作经验,1人具有丰富的单证培训经历,3人外语水平达到6级或专业8级水平。团队成功申报了《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院级精品课程,为教学改革提供了资金保障,团队成员均参与了自编教材的编写工作,并发表了学术论文40余篇。团队建设对本课程教学质量提高起了积极作用,团队成员多次获得教学质量奖。此外,团队骨干还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论坛,了解国际贸易环境及操作规则的变化,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修订,提高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教学下企业相关规则,鼓励企业外贸人员进入课堂教学。
高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的机会仍然太少,部分教师的所谓暑期下企业实践证明也仅仅是找单位盖个社会实践章,并未真正下企业实践,这需要各高职院校下企业相关政策细则的出台与支持。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江苏省高职生第3学年大部分时间被安排为社会实习,这是学院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认为专业教师对实习学生的进一步专业知识指导有待加强,这也需要学院制定和完善指导教师下企业指导学生的工作细则与绩效考核制度。此外,教师要积极聘请校外有经验的外贸业务员进入课堂,为本课程教学提供新鲜知识。目前我院只是偶尔聘请部分专家进入学院做些讲座和交流,外聘专家数量与进入次数有待进一步提高。
改革考核方法,加强教学方法的创新。
改革传统的学生考核方法是本课程教学改革成功的前提,尤其是成绩比例制定和实践环节考核形式学院要尽量放权于专业教师。同时对于专业教师的考核也要有所创新,目前我院督导政策已开始鼓励教师进行工学结合、项目化教改,部分专业教师开始主动进行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创新。其中,我所在团队在教学方法方面的创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实施双语教学。高职学生外语能力普遍不强,因此双语教学主要是对国际贸易关键词汇均用外文标出、各类单证和函电教学均采用中、外文2种语言详细解释。二是多媒体案例和外语教学相结合。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效果,本课程一半内容是案例教学,且案例尽可能多地使用外文。国际贸易理论部分案例教学主要是定期给学生观看外文的国际贸易专题片,有利于提高学生外语能力,拓展其知识面。三是互动教学法的实施,主要是提前布置一些需要学生准备材料和思考性强的作业,要求学生课后自己准备发言稿,并在课堂上进行大讨论,对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活跃课堂气氛起到较好的效果。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参加自学考试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
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是高职学生具备可持续培养潜力的重要保证,因此我院本课程国际贸易实务部分教学比重是理论部分的2倍,并重点讲解实务案例和自身国际贸易操作过程中的经历,此外对国际贸易实训的条件进行不断改善。高职学生也需要有科研能力,考虑到高职毕业生在今后工作中需要创新,部分学生还要进行本科、研究生后续学历教育,因此本课程特设了国际贸易论文教学,教学内容为文献检索、COMTRADE数据库使用和论文写作等。此外,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自学考试和职业资格证书,目前我院不同专业学生参加国际贸易相关专业自学考试、报关员考试的人数逐年提升。
下一篇:秘书的人生经历(精选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