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实务论文(精编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国际贸易实务论文(精编5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1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对象的分析

对教学对象的分析,即学情分析,是教师重建学生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保障。“国际贸易实务”作为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通常开设在专业学习的初期,在此阶段的学生通常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具有学习热情,但是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二是学习目标模糊,学习动力不足,缺乏职业理想;三是学生思想复杂,自主意识强;四是在专业的选择上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对国际贸易专业学习内容、培养目标、就业方向不熟悉,专业的认同感不高,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专业的学习热情;五是对国际贸易实际业务知识零认识。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外贸环境的变化,对国际贸易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高校进行教学反思,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不断适应市场需求。笔者就目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存在的问题做了几点思考。

(一)重理论,轻实践在教材上,许多教材设计的实践教学内容少,理论知识比重大,实务知识比重小。理论知识点往往相对独立、分散,不利于学生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在实训上,部分学校重视不够,缺乏专业的实训系统,或者在实训计算机的配备上不能满足人手一台。由于国际贸易专业的特殊性,企业通常无法批量的接收顶岗实习的学生,学校通常不能合理安排学生的顶岗实习,学生缺乏到企业具体岗位实训锻炼的机会。

(二)教学内容安排与企业需求脱节麦可思《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统计,2012届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仅为33%,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远远落后于其他专业。而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动手能力差、专业知识不深”。这对于每一位国际贸易专业的老师来说都是难辞其咎的。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我国所面临的国际贸易环境及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教学改革内容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更新就无法与市场接轨,造成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错位、脱节的现象,严重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国际贸易实务”作为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基础课,是其他专业课程的知识建构课程,必须以学生为本,适应企业的需求,合理安排设计教学内容。

(三)教学改革手段单一在教学方法上,许多教师进行了有效的改进和探索,但仍有部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师轻视了教学改革手段和教学思路的创新,教学改革方法大多停留在理论讲授上。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大众传播媒介逐渐现代化和多样化,当代大学生受到的信息冲击越来越多,思想越来越复杂,单一的教学改革方法已经很难吸引学生的学习热情,长时间枯燥的理论学习,只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消磨殆尽,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四)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一门实操性很强的课程,而许多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的经验,动手操作能力不强,实践示范能力弱,实践教研创新能力低,严重影响着教学质量。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部分都是在高校毕业后就直接进入教育行业的,学历高,理论知识比较强,但是却缺乏在外贸企业工作的经历。课堂上只是按照课本理论知识去讲解,没有联系实际案例,在讲授“国际贸易实务”时显得力不从心,让学生觉得课程枯燥乏味,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五)课程考核方式简单区别于其他的专业课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考核方式具有多样性,可以机试、口试、笔试等,但是未能形成合理的考核体系,教师在考核过程中过多的重视期末的考核,学生对教师的平时考核不重视。课程的考核方式往往只关注教学结果,忽视了教学过程,弱化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督导,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三、改进“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几点建议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极大地影响着课程的教学效果,课程的核心基础地位决定了应该及时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为此,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教师团队的建设教师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着课程的教学质量。校方应加大对教学团队建设的投资,打造一支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足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团队。针对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现象,鼓励教师参加培训、外出学习、科研等方式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提高教学水平。如定期的安排教师到外贸企业挂职实践,避免教师的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脱节,将教师的实践能力纳入教师的考核机制中,提高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主动性。引进企业的专家加入教师队伍,完善师资结构,邀请企业的专家参与课程的综合化改革,提升教学合力。

(二)进一步完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

1.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注重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和职业性,在充分分析相关职业岗位特点的基础上设计教学内容,使得课程的教学与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训练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重点不是基础学术研究,而是一线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创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才是高职院校的生存之道。对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而言,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应注重实践内容的设计以及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改善目前的专业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错位现象,就必须加强与企业间的联系。通过对外贸企业的调查,确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群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分析这些工作岗位上的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关键职业能力,以此作为制定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此外,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国际贸易动态,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及时的将具有现实意义的知识补充到教学过程中来,实现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

2.在教学手段上,应该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根据职业教育教学论中的新思想,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枯燥单一的教学方法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者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法、情景模拟法、研讨互动教学法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法方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并进行展示或自我评价,项目教学法中学生学习的重点在过程而不是结果,学生往往具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整个课程理论教学部分分为三个项目,即外贸出口项目、外贸进口项目及履行其他贸易方式项目,每个外贸项目都以典型的国际贸易进出口工作实例导入课程,贯穿整个项目教学的全过程。例如:货物出口贸易项目以真实的外贸企业实例“汽车零部件出口”导入,流程分为三个模块分别为:出口交易磋商(询盘、发盘、还盘)和签订出口合同、拟定出口合同相关各项条款以及完成出口合同的履行。每个模块分为几个单元。

①确定每个项目单元的工作任务,比如,我们确定第一个模块的第二单元(完成出口交易磋商)的工作任务是:完成“汽车零部件出口”的交易磋商事项,进行询盘、发盘、还盘工作,并书写交易磋商的需要用到的商务函电;第二个模块第四个单元(货物出口价格条款)的工作任务是:完成“汽车零部件出口”价格核算并书写相关价格条款。

②外贸出口工作任务分析,在各单元工作任务的驱动下,老师与学生一起分析完成各项单元任务所需的国际贸易理论知识,比如要完成“汽车零部件出口的交易磋商事项,进行询盘、发盘、还盘工作,并书写交易磋商的需要用到的商务函电”,学生必须掌握外贸出口交易磋商的形式、类型、方式以及完成交易磋商的一般程序,询盘、发盘、还盘中的各种规定;要完成“汽车零部件出口”价格核算并书写相关价格条款,学生必须了解各种国际贸易术语的含义和作用、货物运输、保险、代理的知识和有关贸易术语的适用的国际贸易惯例,理解《2000通则》、《2010通则》十三种贸易术语的含义,掌握CIE、FOB等六种主要贸易术语的运用,了解计价货币选择及商品作价算法,掌握外贸代理佣金和折扣的运用和佣金与外贸成本的计算方法、出口商品成本核算的方法、货物投保方法、货物风险转移点的识别、信用证和托收结算等内容。

③知识准备,上课教师分析完成各单元出口工作任务所需知识的难点与重点,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驱动下,完成外贸货物出口理论教学内容。

④技能训练,在上课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独立完成各单元出口工作任务,比如汽车零部件出口交易磋商单元,要求学生分组扮演进出口商,完成出口询盘、发盘、还盘等各项出口商品交易磋商,并在磋商过程中相互递交商务函电;制定价格条款单元,要求学生完成汽车零部件出口项目的相关价格核算,包括商品计税价格、选择贸易术语完成交易、投保价格、运输价格等成本核算,并书写相关货物价格条款。

⑤上课教师进行点评,根据每组学生完成项目工作任务的具体情况,教师对各项环节客观地作出点评,并给学生指出今后学习努力的方向,同时进行各项知识点的巩固。这样能直接引导学生进入“项目情景”,给学生一个对于外贸出口工作感性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项目的积极性,使得整个外贸出口教学过程变成一个不断成功地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

(2)情景模拟法:情景模拟法就是教师为学生创设仿真的国际贸易操作环境,学生通过模拟对应的职业角色,开展相应的职业行为,进行国际贸易实务操作技能的训练。情景模拟法的实施需要完善的实训室和实训设备做前提。实训室的设置应按照外贸公司设置,运用最新的外贸软件,指导学生通过规范系统的操作,体验并熟悉完整的外贸业务流程,掌握进出口业务的操作技能,提高动手能力。

(3)研讨互动教学法:互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师生之间相互对话、相互讨论、相互观摩、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的一种教学方法。采取此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围绕教学目标,针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合理的设计课堂的话题。教师运用这种教学方式时需注意启发学生思考,对学生的提问进行及时的解答。对学生好的回答给予肯定,不好的回答进行正确的引导,避免在师生的交流过程中的批评、挖苦和否定。互动教学法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学生养成相互交流意见的习惯。

3.在课程的考核方式上,应该把考核的着力点放在学生的能力上,从“考知识”为主向“考能力”为主转变。考核评价是对教学效果的最终确定,它应该包含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的结合,将考核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避免学生学习过程的投机取巧。教师应该根据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目标合理的设计考核体系,应将平时的考察,业务操作的过程、结果和期末考核结果有机结合起来,对理论考核和业务实践考核部分做好考核的权重分配,客观公正地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有效激发学生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教学工作的有序实施。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5篇《国际贸易实务论文》,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2

[摘要]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高职的教学改革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最紧迫的问题。《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作为高职国际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程,如何突出高职特色,进行教学改革一直是一个难点。本文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出目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 了一些可操作的建议和方法。

[关键词]

高职教育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

目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目前高职类《国际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计划及教材基本上均照搬普高教育模式,偏重理论教学。纵观高职类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大纲和教材,大多数虽然在局部内容上对普高的计划和教材有所扬弃,更注重实践性,但体系上仍然是普高计划和教材的翻版,在实际教学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太理论化或不实用的问题。

2.教学方法单一,缺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往往以理论为中心,教学方法单一,案例教学,互动教学应用不足。学生只能凭想象力,理解力去掌握,导致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掌握得不灵活,不牢固,对课程的学习兴趣降低。

3.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实习实训基地和实习平台。传统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没有很好地突出知识的实用性。学生缺少体验进出口业务操作过程的机会,造成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差,很难全面系统规范的掌握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操作技能和操作方法,导致学生不能将理论知识用于实际业务中,缺乏外贸业务实际操作技能。

4.严重缺乏双师型教师,师资队伍满足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十分熟练的业务操作能力。可是目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教师都是大学毕业后就进入高职院校做老师,根本没有外贸实战经验,讲起课来只能是纸上谈兵,使教学效果明显下降。

5.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脱节。职业资格证书是以职业资格为导向的社会考核,即是检验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衡量毕业生是否具有实用型人才类型非常重要的标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并没有把教学与考证结合起来。很多学校也没有制定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的相关制度,导致学生只学课本,与职业技能相脱钩。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

1.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选用合适的教材。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相应地设置教学目标。使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能紧跟时代的变化。在教材的选择上应该更注重实用性。在高职《国际贸易实务》教材的选择上,应该选择那些在内容上接近工作实际,案例丰富,更多、更详尽地附录了外贸单据样本的教材,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接触到实际业务,理解相关的知识。

2.改进教学手段,加强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业务素质。首先,在教学中应广泛运用现代化的设备和手段,如多媒体技术可以向学生提供充足的感性材料,在短时间内输送给学生大量的直观信息,提高教学质量。其次,案例教学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中占有极为突出的地位和作用。其既可以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又可以帮助学生对于一些重要知识点的理解,能使理论与实际有效地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综合业务能力。在案例的选取上要做到真实型、典型性和适应性的统一。

3.加强实习和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实习可分为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校内实习主要通过建立模拟实验室完成。在模拟实验室以交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针对业务函电的草拟,商品价格核算,交易条件磋商、买卖合同签订、信用证审核与修改、出口货物订舱、报验、通关、投保,以及贸易单据制作及审核等主要的业务板块,通过生动的案例、详尽的操作指南、案例评析和具体的图表实例以及大量的操作练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在连贯的案例分析中了解和掌握交易基本程序和主要操作技能的有效途径。校外实习可以让学生真正体验实际的外贸业务操作过程和技巧,使学生在走入社会之前就能亲身去体验社会,提高实践操作能力。高职院校应该大力加强与企业的直接联系,实行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通过“订单式”培养,让企业参与学校招生、学生实习、学生就业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入学时就从根本上解决自己就业的后顾之忧,真正让企业来评判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4.狠抓教师培训,让教师到实践中锻炼。强化对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的培训,使之尽快的向双师型教师转变。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对双师型教师的需要,必须安排专职专业课教师到生产第一线进行进行专业实践训练。引导青年教师在重视理论与实践进修的同时,创造必要的条件使理论与实践进修的成果及时转化为实际应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5.推行“双证”教育制度和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所谓“双证”教育制度,即高职生通过二年或三年的学习,一方面获得大学专科毕业证书,另一方面,高职生利用在校学习的有利时机,积极参加学校或社会组织的相关职业培训,通过国家组织的相关考试,获得相关的职业技术资格证书。如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考取外销员、报关员和单证员等职业资格证书,以大大提高其就业力。作为国际商务人才掌握良好的外语听说读写技能是非常必要的。其不仅要与外国客户进行流利的磋商,同时也要缮制相关的英文合同和英文单据,因此,《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应使用双语教学。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教师在讲授该门课程涉及到的国际惯例,应该用中英文相结合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与现实联系得更加紧密。同时要加强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和单据的缮制能力,使学生的业务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莉。工商管理专业《国际贸易》课程教学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2)

[2]罗兴武.试论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整合[J].职教论坛,2005,(5)

[3]戴士弘著,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清华大学出版。2007

本文关键词:高职教育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3

一、课程改革实践

根据对相关专业的核心职业能力分析,《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进出口业务实际操作能力。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学团队对课程所需培养的能力与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纳,确定了课程的技能目标。具体包括:具有国际贸易出口与进口的一般认识能力,具有交易磋商及合同签订能力,具有价格核算、运费、保险费及佣金的计算能力,以及具有根据合同缮制发票、箱单、汇票等相关单证实际操作能力等。为实现上述目标,本课程按照“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学做合一”的全新模式开展了项目化综合改革。在教学内容上,根据国际贸易进出口业务流程重新组织,构建了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内容、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切入点的教学整体设计方案框架。在教学方法上,综合运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互动研讨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课程教学分为理论与实验两个环节,理论教学部分包括出口贸易项目、进口贸易项目及其他贸易方式项目三个项目,分别培养学生出口交易、进口交易及运用其他贸易方式的能力;实验教学部分包括以FOB贸易术语、L/C支付方式成交的进出口项目,以CIF贸易术语、L/C支付方式成交的进出口项目,以CFR贸易术语、D/P(或D/A)支付方式成交的进出口项目,以CIF贸易术语、T/T支付方式成交的进出口项目四个实验项目,培养学生在常用贸易术语及各种支付方式条件下的交易磋商、签约及履约能力。

二、课程改革评价

对照职教课程评价新标准,选取课程中的一个单元“交易磋商与合同签订”(两学时)作具体分析:第一,突出课程的能力目标。《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性很强,着重培养学生的进出口业务实际操作能力。针对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交易磋商的一般程序,掌握发盘和接受的相关规定,具备出口交易磋商的初步能力、出口业务合同文本或确认书的设计能力。第二,以项目、任务为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训练学生的能力。教学围绕上述能力目标进行设计,引入南京洽洽进出口公司劳动布裤出口项目实例,设定进出口交易双方及业务要求,明确本单元需要完成两个工作任务,任务1是出口业务的交易磋商,任务2是出口业务合同的签订。第三,以学生为课程教学的主体。为了完成单元工作任务,学生需要就交易磋商的形式、一般程序及书面合同格式等作一定的知识准备。在此基础上,由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项目交易磋商,书写函电,缮制出口业务合同,完成单元工作任务。最后,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对学生的磋商函电及合同加以适当评价,肯定成绩并提出努力方向。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利用项目提供教学情境,让学生亲自进行交易磋商及函电书写,完成工作任务,改变了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将原本难以理解的交易磋商过程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对课程改革的思考

根据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的要求,本课程的教学设计仍需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改进。首先,课程设计的单元划分需要修改。原有的教学单元基本按照合同条款来划分,有些单元时间太长,如商品的价格、国际货物运输、国际货物运输保险、货款的支付等。现在要求每个教学单元不超过4学时,按时间而不是按内容划分单元。其次,在知识准备阶段,还停留在“先学后做、先学后练”的模式,这样做效率比较低。对于能力训练而言,更有效的模式是示范——模仿,让学生先做后学,在完成任务后,再归纳总结系统知识。经管类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要完全这么做恐怕有些困难。《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每个单元所涉及的知识点都很多,学生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可能无从下手。今后,我们可以作一些有益的尝试,比如,加强学生课前的预习,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引入新的模式,相互配合应用。最后,能力需要反复训练,这一点很重要。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有一个主要的大项目贯穿始终,课后还应有模仿项目继续展开技能训练。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任选一家熟悉的外贸企业,设定业务条件,完成类似工作任务。以往,教师也会对学生提出要求,但没有对完成任务的情况详细考核,未来可以考虑以作业形式发布到课程网站,作为考核的内容之一。课程改革无须遵循统一模式,评价课程的最终标准是教学效果好,只要学生真正参与,愿意学习,学过后能力有显著提高,课程教学改革就是可行的。作为教师要勇于接受新观念,积极学习新方法,开拓思路,实践出真知。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4

在我国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与国际接轨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呈现国际化的发展态势,尤其是对外贸易的发展已经摆脱了传统的发展要素,有了更加与国际贸易相结合的发展动态和趋势。本文将从这方面进行较为深入的剖析和探讨。

一、贸易成本的内涵和特点

(一)贸易成本的内容

在贸易成本的含义中,其中成本是所有经济活动在经营中最基础的组成要素之一,这种成本要素也是在国际贸易发展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在国际直接投资成本中,是由国外生产投入的成本、管理费用以及国内外的协调配合工作所支出的费用部分所组成,其中最为固定的成本部分是国外生产投入成本部分。

而当前的贸易成本所指的不仅仅是传统贸易交易过程中的贸易运输所形成的成本,还增添了其他包括贸易过程中的自然和人为的关税支出以及为了使贸易更好地达到互通,需要支出更多在文化和语言交流上的成本支出以及货币兑换所产生的费用,这都是在经济全球化的经济贸易发展趋势下所新增添的贸易成本的内容,都是贸易产生和发展所必须要经历的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贸易协定的贸易成本。

(二)贸易成本的测度方法

在贸易成本的特点中一个是直接度量法,这种方法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对贸易成本进行测度的方式。这种测度方式是通过引力模型来建立一个双边流量贸易模型,从而对贸易成本进行推算。而其中的引力模型的建立是通过两个贸易合作伙伴之间建立起来,要通过两个贸易伙伴的出口大小来确定它们的贸易收入的增函数,并形成它们两者之间距离产生的减函数。其中,国民收入的多少直接反映出两个贸易伙伴合作所形成的吸引力的大小,而所形成的距离是对两者之间形成的排斥力的直接呈现,这种引力模型使贸易流量与所合作的贸易伙伴的GDP呈正比关系,而相反的,与经济距离之间产生反比关系。另外一种贸易成本的测度方法是间接度量法,这种测度法的依据是实际贸易的流量度为基础,所反映的是贸易成本对进出口贸易的商品产生的价格变动关系,这种价格变动关系对进出口贸易的数量产生连锁反应的过程。所以这种贸易成本测度法更加周全地对贸易壁垒的因素进行了全面考虑,能够更加准确地测出贸易成本的大小。

二、贸易成本对国际贸易投资所形成的作用

(一)贸易成本对国际贸易的作用机制

贸易成本与贸易流量之间的关系能够为经济距离和贸易流量形成重要的影响依据。尤其是随着近年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有关学者研究分析出国际贸易流量与多种因素包括贸易运输成本、经济距离以及贸易壁垒之间形成了负相关性。而在产业内外的贸易发展中,贸易逐步从产品贸易发展到企业贸易,在贸易过程中所涉及的贸易模式也有了更加多样丰富的选择,同时贸易所出现的品种类型也更加多种多样。在这种变化过程中,贸易成本在无形之中起到了催化和促进作用。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贸易成本的降低使得国际贸易模式也相应发生了变化,这也是进行贸易的企业在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竞争中为了取得贸易主动权而降低贸易成本的方式。

在正常情况下,产业与产业之间以及产业内部之间的贸易关系都是为了充分降低贸易成本来改变选择,从而对应地降低贸易成本的贸易模式。而其中产业与产业之间的贸易交易过程更加复杂,同时成本所涉及的成本项目也广泛繁杂,这就会导致所形成的贸易成本处于偏高的趋势,所以对此在逐步发展中的企业内或者产品内贸易开始转向不断适应和提高贸易竞争的优势,对具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进行控制,主动对贸易成本加以主观控制,并用这种控制来调整贸易模式的选择。而且通常企业为了避免市场的不完全来降低交易成本而采用企业内部贸易的模式。

(二)成本贸易对国际直接投资的贸易作用机制

在成本贸易的形成下,进行直接投资的作用中,有关学者研究认为贸易成本是跨国企业是否选择出口还是选择直接投资国外最为关键的依据。而影响企业是否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因素包括企业在建立时所需要的原材料、生产所需要的设备器材、员工工资分配等的生产投入成本、无形资产所得到的收益,这些资产的形成都离不开企业对产品的研发、产品广告宣传以及促销和生产技能的管理等的投入,同时还包括了出口销售所需要经历的包装、装卸、各种保险和关税壁垒等费用的支出以及支出更多在文化和语言交流上的成本支出以及货币兑换所产生的费用。

另外,在出口贸易中还有出口销售额的销售成本以及在出口贸易过程中所需要的管理协调费用的成本支出,这笔成本包括跨国企业的国外子企业在遇到国外所在的不同地域所出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下的不可预测和估量的管理成本。因此,从多种成本贸易的跨国经营成本而言,所需要考虑的经营贸易所需要的成本因素多而广,而能够决定国际贸易的成本控制的是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从而让成本贸易能够在可以掌控的条件下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三)贸易成本与贸易结构的作用力

贸易成本不断降低会直接对国际贸易模式的选择产生关联性的影响。这种影响首先是因为贸易成本与贸易产品的结构所形成的,当贸易成本在降低,就会使得产业内贸易的比重相应的提高,相反,贸易成本的降低就会让国际贸易模式出现产业贸易关系的改变,由外部开始转向产业内部,形成贸易结构的变化。同时,贸易成本与贸易地区之间形成的作用关系,表现在贸易成本降低会引起整个国际间的贸易成本的下降,这就使得地区贸易特征更加突出,形成了当前已建立的贸易联盟例如欧共体。尤其是随着贸易壁垒的不断变化,呈现降低的趋势,让贸易联盟国之间形成了更加突出的区域贸易特征。

三、国际直接投资对贸易影响问题分析

(一)国际直接投资与贸易制度的关系

贸易成本是国际贸易是否进行投资和开展贸易的最关键的影响因素,而且这种影响也是相辅相成、共同存在的一个过程,即是国际贸易发展和贸易业务的开展也会影响贸易成本。所以,随着贸易成本与国际贸易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力,互相形成一定的贸易投资发展的制度。在国际直接投资大力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迫切需要有较为规范而全面的贸易制度来保障贸易的开展,所以各个国家为了提高各自的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了提高对外贸易投资发展的能力,针对性地制定了一些与时俱进的贸易改革的制度和政策,来更加规范地促进对外贸易投资的发展。但是,这种贸易制度的建立一方面为贸易过程提供了一个更加规范和合理的标准和要求,但与此同时也因此形成了投资管理与贸易制度之间的冲突。

所以国家在采取适当而合理的经济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也同时为了兼顾对外贸易发展的必要,对相关有关贸易成本的内容进行了协调性的调整,从而达到和谐、统一的平衡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对外贸易投资发展积极火热的情况下,相关贸易制度也在随之适当放宽,从而更加有利于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

(二)国际直接投资与中间产品贸易

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特别是针对通过跨国企业作为媒介的国际直接投资的开展,其主要目的是想通过更加直接的方式把外部市场交易转变成企业的内部交易,从而很好地规避和尽可能地降低外部市场所产生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同时还可以有效对贸易成本进行适当的控制,从而避免因为中间产品市场所造成的不完整性。由于在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技术因素等会使得中间产品有较高的成本交易特点,而且所交易的市场具有不完全性的特点。

对此,跨国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这种国际直接投资中的这个特点把外部市场交易转化为企业内部的交易过程,更好地解决中间产品在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取得在对外国际贸易发展中的竞争优势,促进国家贸易的发展和壮大,同时也是当前我国所处的国民经济发展的形势下,更好地创新改革发展对外贸易经济的方式,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际化经济贸易的往来和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成本贸易与国际贸易模式之间是对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开展的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在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经济发展如此快速的前提下,要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加强对外贸易的发展与合作,不断通过企业国家化的改革和创新来迎合国际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并通过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来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结构和发展模式,更好地通过与国际贸易模式接轨并促进贸易商品结构的不断优化。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5

一、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和加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1.教学改革效果机制。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课堂学习与实践能力的结合。在考核中还应加上外贸实验、单证模拟训练、等方面的考核成绩。通过合理的学习成绩考核系统,使学生不但注重学习的结果,而且注意学习的过程,使学得的知识扎扎实实,实践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2.校企互动,请专家走进课堂。学校应根据所设专业的特点,采用各种方式邀请有工作经验的外贸企业领导或管理人员来校作报告或讲课,向学生介绍企业发展的状况,介绍外贸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发展的经验,,解答学生在国际贸易实务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等,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更好地了解社会,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

3.改革教材内容、创新教材。长期以来,国际贸易专业教材老旧,不能跟上时代和行业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职业能力的养成。鉴于这种情况,就要求国贸专业教学的一线教师为主体,以行业为导向,以实际操作为核心开发校本教材。教材的内容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另外,校本教材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内容。作为一名从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的教师,要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改革,大胆尝试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争取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适应对外贸易发展的优秀人才。

二、加强实验室建设,加强模拟实习环境

1.建立国际贸易电子实验室。如在“汇票的使用”学习中,可组织学生模拟外贸票据使用的场景,学生分别饰演出票人、受票人和收款人等角色,模拟汇票的出票、提示、承兑、背书、付款或拒付、追索的具体票据行为,这样使学生在表演才能的同时,对汇票的使用流转过程有了更全面、深刻的理解。同时在学生模拟操作过程中,教师同时做相应的指导。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练”,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这种实践教学活动,可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团结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以后的外贸实习和工作就业打下坚实的能力基础。

2.充分利用高质量的教学软件。在现实中,学生不可能天天与外贸公司打交道,学生在实习中也不可能对外贸业务的每个环节都能实践。因此,利用电脑局域网,购买教学软件,在校内进行实践训练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三、加强与外贸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习基地

学校应积极与外贸公司、海关、等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加强沟通与联系,建设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机会。

23 3529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