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前夜北京降雪 湖南的过年风俗4篇
【导言】此例“除夕前夜北京降雪 湖南的过年风俗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湖南株洲的过年风俗【第一篇】
送穷鬼
株洲乡间很多地方有个习俗,叫“送穷鬼”。正月初一不能随便打开大门,要等到吉时方可,吉时一到,大门齐开,鞭炮齐鸣;过年还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不能生气,不能吵架。到了初三要“送穷鬼”,早上将家里囤积了两天的垃圾倒路边,然后把装垃圾的簸箕往上一扣,燃上三根香,再放三只鞭炮后喊“穷鬼去,富鬼来”,寓意走向富裕。
烧“架香”祈福
烧香向来是人们祈福的主要方式,在茶陵,客家人用他们的智慧和对传统文化的敬畏,通过漫长时间的流传,采用了烧“架香”的方式,“架香”比一般的香都要大很多,而且焚烧的形式也更加庄严,大气。采用柏树,枫树等树的树干,按规定叠放好,稳稳架起,架成很高的一座“香”,类似塔,高耸而不塌,“香”下面放上盐,米,豆,谷等物,点燃“香”之前还有个小小仪式,用以辟邪。当“香”点燃,袅袅轻烟升起,看上去一派祥瑞,表达了人们真诚的祈愿。
醴陵“开笔典礼”
株洲醴陵是瓷器之都,沩山,是醴陵的一个小村庄,却安装着醴陵陶瓷业厚实的历史时间,从清代雍正年间刚开始,醴陵陶瓷业就是在这里发展趋势起來的。醴陵著名的'本地瓷器美术家王立新说,当初热闹时,这条长但是十里的山谷,有瓷厂300好几家,瓷厂、店面一字排开,白天黑夜上灯,很是壮阔,拥有 “小南京”的美名。
攸县“唱插嘴”
沒有传统乐器伴奏音乐,沒有姿势演出,只靠本地话音流传、对话,这就是攸县巨东山村广为流传300很多年的纯天然歌曲“唱插嘴”,每一年固定不动在正月十二日刚开始,至正月十五日元宵佳节完毕,一共要唱四天四夜。据本地老年人详细介绍,明末清初时,攸县洣水河上下游巨建村的张氏家族,香港移民到巨东山村,并把“唱插嘴”这一文化艺术风俗习惯承继出来。唱插嘴,已变成地市级非物资供应历史文化遗产维护目标。
戏曲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戏曲活跃性在株洲市各小乡村村庄,过年或过节,家里有红白事、做寿、挖井、新房子完工,乃至是病久治愈,群众都是会请戏曲领导班子去家里唱上一出。请的人多了,学戏曲的人也多了。皮影表演场景简易,多张八仙桌便拼出戏楼,用幔帐围起来三方,正脸用竹竿或木架子撑起来一块白毛巾,侧旋球燃灯点亮,便可表演。故时用一种特别制作的正方形专用型灯,用山茶油泡浸复根灯芯就可以照亮。如今多改成灯泡。
炎帝陵拜祖
炎帝黄帝之祀,博大精深。《史记·封禅书》云,秦灵公三年,在吴阳“作下畤,祭炎帝黄帝”。它是祭拜炎帝黄帝最开始的记述,但并不是最开始的祭拜。对炎帝黄帝的祭拜,起源于轩辕皇帝。《路史·后记》云,轩辕皇帝“崇炎帝黄帝之祀于陈”。《轩辕黄帝传》亦云:轩辕皇帝“作下畤,以祭炎帝黄帝。”
炎帝神农是全球华夏儿女共尊共崇的祖先,而位于株洲市炎陵县的炎帝陵是炎帝黄帝的帝陵,为全球华夏儿女所敬仰。每一年来拜祖敬奉、拜谒游览者达十余万人。
湖南长沙的过年风俗【第二篇】
小年与祭灶神
湖南不少地方有过小年的习俗,只是具体时间和隆重程度不同而已。过小年是“过年”的开幕式,从这天开始,喜庆的气氛持续到无宵。株洲等大部分地区视农历以 24日为“小年”,益阳等地以23日为“小年”,而邵阳、娄底等地却以正月十五日为“小年”。衡阳及湘北地区较看重过小年,而株洲等不太注重过小年。
湖南大部分地区都有在12月23日祭灶神的风俗。据说,灶王爷23日这天要上天言人善恶,因而祭灶这一天,家家要将灶台、几案、锅碗瓢盘打扫干干净净,在灶神像旁贴上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并在灶前供上糖果,全家大小要揖邦行礼许愿,希望灶神吃了以后,不说人们的坏话。这叫“送灶”,整个祭祀活动才算完成。
除夕与团年饭
大年三十夜守岁是湖南民间年俗之一,这晚,灶膛里的柴火通夜不灭,全家人相守欢聚到十二点以后。湘西苗族更有特色。每年三十傍晚,合家炒好香腊肉,做好酸鱼等佳肴,备好包谷烧酒,欢欢乐乐吃“团年饭”。但这时全家还不能入席。主人全副武装,手里操一支满面春风梭镖,独自躲进大门角落里,两眼不住窥伺寨外,以防野兽和外族来犯,要是朋友来了,主人高地跑出门外,将朋友拉进屋里,高低要吃一顿友好的团年饭,一道圈炉欢度除夕良宵。
吃团年饭多在三十夜,如株洲、长沙、永州;也有在天未亮的早上,如邵阳、娄底;也有在中午的,如衡阳。吃团年饭,全家大小围坐一桌聚餐,最长者最先尝菜,并要求不论大小桌上的每样菜都得下筷子,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征性的渴一口酒,以讨吉利。
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鸡要求是雄鸡,将其整只清炖,装盘时要让其头昂起;鱼要选用白鲢,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同时桌上的菜多是有意思的。比如:鱼圆(丸)、肉圆象征团圆,萝卜意为好彩头,全鸡,“食鸡起家”,一些油炸食物,因为经过油煎火炸,以示“家运兴旺”,团年饭时,如果家里有外出来不及赶回,也要空出一个席位,摆上杯筷,甚至将这个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大小对他的思念。株洲、衡阳等地民间吃团年饭,蔬菜不用刀切碎,随便用手撕一下即可,吃时也不咬断,而是慢慢地吃进去,意为祝父母长寿。邵阳、怀化等地,吃团年饭时,不吃白菜,忌讳“一年白过了”。
大年初一会由一家之主准备早茶,将鸡蛋,爆米花、红枣、白糖同煮。鸡蛋以圆为佳,象征全家团圆;爆米花象征鱼米丰收、五谷丰登;红枣、白糖象征生活甜蜜、幸福。
春节与贴春联
春节是我国最大传统节日。原在“腊日”(阴历十二月八日),南北朝改在岁末。春节时张贴对联由来已久。对联源于古代的桃符。据《淮南子》记载,桃符是用桃木制成的,即在桃木板上书“神茶”、“郁垒”二神的名字或画此二神像挂子于门首,五代时始在桃木板上书联语,据说我国第一副对联是五代里后蜀的。孟昶所题: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清人所著《燕京岁时记》中说:“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可见,自五代以后,欢迎的祝辞,换掉了难以捉摸的符咒,后来,桃符为大红纸张书写的春联所代替,今天,湖南各地也都有张贴对联的习惯。
拜年与压岁钱
人们通常把春节期间的访亲问友叫“拜年”,相传隆科季节出出骚扰人们生活的“年”怪有三怕:一怕声响,二怕红色,三怕火光。这样每到“年”要出出的时候,家家户户就放鞭炮、贴红纸写春联,点起一堆箦火,等凶猛的野兽“年”跑了以后,大家互道“新年好”“恭贺新喜”,这些传说慢慢衍化,就成了今天的习俗。
民间拜年要选日了。长沙、常德等地,“初一不出行,初二丈母娘,初三以后,村里村外互来往。”株洲、湘潭、衡阳等地,“初一崽,初二郎、(女婿),初三初四拜干娘,初五初六团团转,初六以后随便行,”并有“七不出八不归”的忌讳。邵阳等地,“初一村里走,初二外婆家,十五接回老妈。”娄底等地认为长辈到晚辈家拜年是好吃的表现。拜年时,放鞭炮以示喜庆,衡阳等地,主要放鞭炮接客,面邵阳等地客人带鞭炮到主人家门前自放。
湘黔一带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快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春节拜年约“压岁钱”的风俗,古已有之。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上说:“除夕以彩绳穿钱,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给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角枕自收藏,商量爆竹饧(糖)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这是前人描写分到压岁钱的喜悦心情的一首诗。如今,尊长给晚辈的“压岁钱“的票额越来越大了。
春节特色习俗
湖南:“招财进宝”
大年初一早起,人们先拜天地、家神、尊长,然后出门拜年。称为“拜年无大小”。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大年初一会由一家之主准备早茶,将鸡蛋,爆米花、红枣、白糖同煮。鸡蛋以圆为佳,象征全家团圆;爆米花象征鱼米丰收、五谷丰登;红枣、白糖象征生活甜蜜、幸福。
除夕之夜12点的时候,各家要把一个做好的金元宝模型送到门外,代表在新的一年里会招财进宝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人们不扫地、不汲水甚至不动火,饭菜都预先弄熟,称为“压岁”。
湖南湘潭的过年风俗【第三篇】
给客人送槟榔
湘潭人对槟榔有独特的嗜好,在湘潭如果有客人来拜年,要放鞭炮迎接。入座后,一定会送上两枚槟榔,称为元宝,祝其发财之意。
给毛主席拜年
新年第一天,要给毛主席“拜年”,在毛主席出生地湘潭韶山村更是多年传承不变的习俗。几乎每家每户,在新年都要备上酒菜和鞭炮到毛主席铜像广场瞻仰。
接“对子”、“开财门”
新岁来临,人们都喜欢在门上贴上春联和门神,千家万户焕然一新。春联多书祝福之语,用以表达人们喜迎新岁,向往幸福生活的美好心愿。大年初一,鸡鸣而起,开门第一件事是燃放鞭炮,谓之“开财门”。
舞龙灯先要“接龙”
在湘潭一带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不论是农村或城镇,到处可以看到舞龙灯。舞龙灯先要“接龙”。即挨家挨户发请帖,凡是接了请帖的人家就依次进屋去舞龙灯表示祝贺。接龙后,开始舞龙。
放开门炮
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据说放开门炮前要先说吉祥话,碰上哑炮要立即补放一个。
放得越高越响越好,要求三发都响,声音宏亮清脆,最为吉祥。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疫疠灾晦,并表示接新年。
送灶神、过小年
十二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是古老的传统习俗,也有二十四日送的,有“民三、官四”之说,到三十日晚再迎接回来。灶神又称“司命”,一男一女,形象风流,故忌女人敬灶。传说灶神从二月三十日晚起到玉帝那里汇报主人一年的好歹,人们怕他们上玉皇那里“打小报告”,常在这天沐浴斋戒,以斋粑、甜酒、甜果饯行
初一崽,初二郎
在过去,过年拜年有个习俗,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某些地方有七不出八不归的习俗。出门拜年还要算日子嘞!
放鞭炮
那时候的`鞭炮,拆开来放,年底守着卖鞭炮的小摊儿,什么甩炮、大地红、白皮、还有一种叫二踢脚,威力很大。有些胆子大的,直接比拼把鞭炮放在手里燃爆,就算炸的手红红的`,也开心的傻笑,觉得自己酷毙了!现在想起来,真是后怕。
春节大扫除
春节来临之际,家家户户都要进行一次大扫除。人们喷刷房子、清洗家具,拆洗被褥,古称“扫年 ”。对于小朋友,这绝对是过年前最难熬的一关啦,这天是不能出去玩的,会被父母抓去大扫除,要把家里所有的桌椅板凳、柜子、窗户玻璃擦洗干净。
新年不许说粗话不许剪头
新年第一天,爸爸妈妈看上去都慈祥了很多呢,犯点小错一般都会原谅你,笑盈盈地说,没事,过年嘛。只是有几个地方一定是禁忌,尤其不能说死字,不吉利。所以大年初一到初三,说话可不能太放肆,不然爸妈脸真的要沉下来。
年饭
还记得,年三十那一顿,是一年中最丰盛的。那一天,年夜饭上一盘鱼大家都约定不动一下筷子,,图一个年年有鱼(余)的好彩头。最印象深刻的是因为吃太撑,半夜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而被爸妈骂蠢孩子。如今生活越来越好,也不会再闹出那般单纯的笑话了。
压岁钱
孩子过年最兴奋的莫过于长辈给“压岁钱”,这不仅是传统习俗,还包含美好的祝福。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当然,到了第二天妈妈一定会说帮你保管红包,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现在想来,都是套路。
新衣服
除了年夜饭、压岁钱,穿新衣服是小时候过年最大的盼头。那时候,一年买不了几件新衣服,全指望过年的时候了。从买回家到大年初一穿那段时间真是特别难熬,趁大人不注意,总要溜进衣柜里,翻出来偷偷试穿过把瘾。
湖南岳阳的过年风俗【第四篇】
入腊月,腌腊肉
岳阳人过年有吃腊肉的传统,一进入腊月,家家户户就开始腌腊肉了。
虽然现在到处都有卖的,但老岳阳人还是喜欢自己做腊肉。
调料腌好之后挂在阳台,风干个十天半月就可以吃啦!
腊月廿四,送灶神
农历腊月廿四,岳阳人就要“送灶神”了,所以廿三之夜,家家户户要“送灶”“祭灶”。粽子糖、麦芽糖、糯米团子,甜甜粘粘的`,让灶神粘上牙齿,或者只说好话。庆新年由此就拉开了序幕。
腊月廿五,大扫除
腊月廿五,2月3日。
腊月廿五,诸神下界。家家户户要掸尘扫除,清除一年的积灰,清理杂物。
除夕前夜
腊月廿八,2月6日。
对于岳阳人来说,除夕前夜开始年味就越来越浓了。
除夕
大年夜,腊月廿九,2月7日。
大年夜,过年的高潮。各家各户长幼聚齐,常年在外的游子也会回到家中。一家人团坐一起,吃“年夜饭”“守岁”。
年夜饭不能吃完,要剩一点,剩饭用红纸封好称“隔年饭”。饭后,不能讲“吃完了”,要讲“吃好了”。
大年初一,拜新年
大年初一,2月8日。
正月初一,开门大吉,放开门炮仗。
早上吃汤圆,新年圆圆满满,有汤有水,有财有势。
吃好饭,出门拜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