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草原教案第二课时5篇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2024年草原教案第二课时5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草原教案第二课时篇1
第一组 1 草原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3、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课前准备
1、草原风光图。
2、蒙古族音乐和民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想象美丽的草原
1、出示课题:草原。介绍作者老舍。回忆曾经学过的老舍先生的作品。
2、说说你印象中的草原。
学生可以有个各种不同的描述,语言表述要流畅,还可以说说怎么会获得这样的印象。比如:(1)草原是辽阔的,一望无际……
(2)草原是美丽的,绿绿的草地,五颜六色的野花……(3)草原是充满生机的……
二、初读课文,走进文中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时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
2、说说老舍笔下的草原是怎么样的?从哪里看出来的?同时朗读相关的句段。学生可以自由表达初读课文后的感受,学生的感受可能会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让学生主要的和次要的,引导学生达成这样的共识:(1)课文中的草原是美丽的。(2)课文中的草原是热情的。朗读相关的句段时,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感受和课文的语言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要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理解草原的“绿”。◇说说“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意思。
◇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想象“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说说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出示草原风光图片,看看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②想象草原上羊群奔跑的样子,理解“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2)“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这种境界”是指什么?
②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草原的美丽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作者沉醉在草原的美景里了。
◇作者也许是第一次看到草原,感到很新奇。……
③如果你当时也在这美丽的草原上,你会低音一首怎样的小诗?试着写一首小诗。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抄写第一自然段中优美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感受热情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②哪些词句特别能表现草原人民的热情?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的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急切心情。◇“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而是比喻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热闹、热烈、热情)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①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不停地握手。◇听到了不停的欢笑。
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热情表现出来。(3)“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在回敬。” ①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洋溢的热情。②想想大家在敬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4)“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①有感情地朗读句子。②理解“会心”,“会心的微笑”里包含着什么?
3、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二、品读课文,感受深情的草原
1、香醇的奶酒、激跃的赛马、嘹亮的牧歌、狂欢的舞蹈,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呀!可是夕阳西下,主客要分别了。如果这时你也在场,心情将是如何呢? 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逐句逐字地理解:“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大草原;“话斜阳” 是指在夕阳中,在那天涯碧草之上,我们互相高兴地、亲切地交谈着 ②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蒙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深似海,哪里忍心离别呢?所以到了夕阳已经西落了,仍然谈兴正浓。③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的心情是如何的?你想说什么?试着写一写自己的心情和想对草原人民说的话。
三、回顾课文,感受热爱之情
1、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却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文章前面写了草原的景色美,后面写了人情美,从风光美,从人情美,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因此整体都是围绕着“草原”来展开的。)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课文内容。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本文地址:http:///zuowen/
草原教案第二课时篇2
1、草原
备课时间:2015年2月27日 授课时间: 课型:讲读
知识目标:能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通过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能力目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难点: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蒙古人》(蒙语演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前交流:你去过草原吗?谈谈你所知道的草原或你所了解的赞美草原的诗句、歌曲等。
2.播放歌曲《天堂》,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3.出示课题,感情读题。
4.教师导言: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去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通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不认识的字请教同学。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能用一个字概括出来吗?
2.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给你、给作者留下的印象?──“美”。
3.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并板书:
三、朗读品析,感受草原风光美
1.简介作者:作为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妙风光展现出来呢?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文字,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了。
老舍(1899年~1966年),原名舒庆予,字舍予,满族人。老舍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当过中小学教员。“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讲学,并进行文学创作。1930年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37年,代表作、著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问世。1946年赴美国讲学并进行创作,近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问世。1949年年底回到祖国,先后写了《龙须沟》、《西望长安》、《茶馆》、京剧《十五贯》等23个剧本。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草原》这篇课文摘自老舍写 的访问记《内蒙风光》。
2、初读,字词检查。
(1)认读词语:勾勒
骏马
鞭子
无限
礼貌
举杯
摔跤
马蹄
渲染
拘束
低吟
迂回
羞涩
天涯
襟飘带舞(2)生词扩词。
毯 tǎn(毛毯、地毯)
渲 xuàn(渲染)
勒 lè(勾勒、勒索、勒令)
吟 yín(吟诗、呻吟)
迂 yū(迂回、迂见)
襟 jīn(衣襟 襟怀)
蹄 tí(马蹄、铁蹄)
貌 mào(相貌、外貌)
拘 jū(拘束 拘留 拘谨)
羞 xiū(害羞 羞耻)
涩 sè(羞涩 艰涩)
跤 jiāo(摔跤)偏 piān(偏向 偏听偏信)
涯 yá(天涯海角 一望无涯)
(3)多音字:勒、蒙
3、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4、品读草原美:
课文中作者又是怎样把那草原的美写出来呢?请读一读,找一找,划一划。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1)词语比较:“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 朗、晴朗)。”
①图片展示,形象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用法。
②有感情朗读,读出 “清鲜”“明朗”的草原的高远辽阔的意境。(2)如果此时你就置身于草原之中,你会怎么做? 想象:作者会高歌一曲什么?谁愿意上来高歌一曲?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1)出示图片:理解“一碧千里”。
(2)你能否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来?(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理解“翠色欲流”意思。)“碧”是形容_________,“千里”是指________,“一”是_______的意思。这句话写出草原______、_______的特点。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1)演示“绿色渲染” “墨线勾勒”。
(2)图片展示,感情朗读,体会“柔美”的感觉。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请你学着这样的说法,用上“既„„又„„既„„又”说一句话。“翠色欲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突出了草原的_________,小丘线条的______,整个草原犹如一幅________那样让人赏心悦目。“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句子比较:
①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②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通过句子比较,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
(2)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
5.有感情朗读: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到骏马、大牛,草原的无限乐趣令人愉快,令人惊叹,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用心赏读吧。
6.熟读成诵: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一切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风光美”:引导在图片欣赏中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之美
导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走了一百五十里,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还是草原„„”
出示:“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重点理解“洒脱”:
(1)可换成什么词?(自由、无拘无束„„)(2)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3)感受洒脱: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翠色欲流,尽收眼底,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
(4)表现洒脱:你能否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来。
三、深读悟情,感受“人情美”
1.导入: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同胞。
2.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
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根据学生回答,提炼板书:迎接 相见 款待 联欢 话别
4.咱们试试看,在它们前面加上一些词,是不是会让人更深切地 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滚烫的心呢?
(1)课件出示词语: 激情 盛情 尽情 深情 热情
(2)你能否认真读读课文,读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一起想想,把这些词语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
5.交流小结: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热情迎接:
(1)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份热情?
(2)出示课件(理解“襟飘带舞”──师讲述:看,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身着节日的盛装,骑着骏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方的客人,那五彩缤纷的蒙古族服装随风飘动,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3)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的热情?
(4)指名读──齐读(光是一个或是几个人的热情还不足以体现)。
激情相见:
(1)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刚才你们说了些什么?你听得懂蒙古族语吗,如果你听不懂,你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吗?
(2)感情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盛情款待:
(1)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2)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
(3)有感情地朗读。尽情联欢:
(1)出示课件:联欢的项目有些什么呢?
(2)说明: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示。深情话别:
出示课件: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难舍难分的离别音乐(蒙语演唱的《蒙古人》)响起。
师导:夕阳西下,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此时的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回旋不已。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那可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
这正是──(课件出示:)“蒙古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此时,你就是蒙古同胞,你想说什么? 此时,你就是汉族兄弟,你想说什么?
6.“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这一切是那样美好,是那样和谐,人们总希望美好的瞬间能永远定格,永久珍藏。假如你是一名随行的记者,你最想拍下哪一个精彩的瞬间?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2.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3、书写本课生字。板书:
┌风光美
美│
└人情美 教学反思:
草原教案第二课时篇3
《草原》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笔下的1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文章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因此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可以结合生活体验,边想象画面,让学生在读中品味作者语言的精妙,感爱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9个生字,会认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几个词语,能读写并理解“渲染、勾勒、翠色欲流”三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本文选词用语的准确性。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体会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风光。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4.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体会兄弟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感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激起学生了解祖国西部、热爱西部之情。
5.理清文章结构,引导学生揣摩优美语句,积累优美的语言,体会文章在表达上的特点,初步学习坐着抒发感情的方法,教育学生养成主动读书思考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2.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难点:
1.体会第一自然段中的文字所表达的草原的意境美。
2.理解“蒙汉深情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单元导读
1.同学们,课前先请大家欣赏一组图片:雪山,高原,草原,戈壁
2.看到同学们为这些美丽的风光而赞叹,是啊,这就是西部,祖国版图上神奇的土地!西部,世界历史上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如今,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在建设者辛勤汗水的浇灌下,西部又焕发出勃勃生机!课本第一单元的单元主题就是走进西部,让我们打开书,快速浏览第一单元课文,书上都向我们介绍了哪些西部的景和物呢。(一望无垠的草原,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高大挺拔的白杨,跨跃世界屋脊的青藏铁路)
3.学习要求:同学们,阅读本组课文,要把握主要内容,还要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如果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老师同学讨论。
4.现在,就让我们随着课文,走进西部,去亲近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
二.揭题
1.今天,我们首先要去领略那一望无垠的大草原。(板书:草原)
2.同学们,在你们的心目中,对于草原有哪些印象呢?
3.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老舍”,在他的眼中,草原又是一番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感受老舍笔下的草原。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读通课文,检查字词
一碧千里
无边的绿毯
绿色渲染
墨线勾勒
翠色欲流忽飞忽落
群马疾驰
襟飘带舞
拨转马头
鄂温克姑娘
陈巴尔虎旗
蒙汉深情何忍别
天涯碧草话斜阳
(1)分组读,正音理解
渲染
勾勒:正音
结合课文注释理解意思
忽飞忽落:由一对反义词组成,再说几个这样的词
襟飘带舞:看图,理解“襟”就是衣襟
鄂温克姑娘
陈巴尔虎旗:读准音
了解“鄂温克”是草原中的一个少数民族;“陈巴尔虎旗”:
“旗”是民族自治地方的的一个行政单位,主要在内蒙古自治区,旗相当于县级。
陈巴尔虎旗位于呼伦贝尔盟西北部,是著名的呼伦贝尔草原牧区四旗之一。
(2)观察,每组词分别在写什么?(草原景,草原的人,作者的感受)
2.理清文脉
(1)课文从草原的景和人这两方面来赞美草原,抒发“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这种民族大团结的美好情感。(板书:景
人)
(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哪些部分在写草原的景,哪些部分又在写草原的人?(把课文分为两部分)
(3)分小节朗读。
(4)读了课文后,同学们,草原的景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呢?
草原的人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回答之后师小结)
小结:草原的景和人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美。(板书:美)
四、朗读品析,感受美景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理解字词:请同学们自已读读这一段,不懂的词,可以做上记号。
3.理清结构:同学们,我们看看这段话哪几句话是在写景的,哪几句是抒情的,找出来,分别读一读。(个别读)
4.读抒情的句子:“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5.“这种境界”,是哪种境界呢?读读课文的1——5句。
(1)师引读:我们看到那里的天……,在天底下……,那些小丘的线条……
(2)文中写这种境界就是按“天空——小丘——草地”这样的顺序来描
写的。(分句读)
6.重点品读“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
(1)读句子
(2)翠色“欲”流,流了没有?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
(草原和天空像是融合在一起,真可谓是“碧草与蓝天一色啊)
(3)再读读整个句子,这样一个画面,给你什么感受?(柔美、自然)
(4)轻柔地来读一读这个句字,让我们感受到那份自然和谐的美。
7.情感提升
(1)师生合作读:同学们,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师读写景的部分)这样的境界,……(生读抒情部分)
(2)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草原画卷呀!天空赋予了草原以明丽,小丘勾勒了草原的线条,牛羊更赋予了草原以生命活力。这种境界,……(生接读)
8.写作方法指导:同学们,像这样,作者先写景,再抒情的写作方法就是“情景交融”。
9.背诵课文。
五.课堂作业:
1.完成课堂作业本1、2、3、4小题。
2.课后作业:背诵第一段。试着用“情景交融”的方法,模仿第一段写一个片段,可以写写“校园”,“公园”等。
第二课时
一.复习背诵
1.听写词语:一碧千里
无边的绿毯
绿色渲染
墨线勾勒
翠色欲流
2.背诵:上节课,我们随着作者去领略了那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草原美景。让我们一起再来回味背诵。
二、理清文脉
1.导入:“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那是谁?(蒙古人民骑着骏马在草原上奔驰迎接客人。)
2.默读2—5小节,用最简单的语言说说看,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哪几个场面?
(1)远迎——相见——款待——联欢
(2)再看看,这些场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事情发展顺序)
(3)着重写了哪两个场面呢?(骑马远迎、把酒联欢)
三.质疑问难
自由读2——5自然段,边读,边想有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预设:
1.了解“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奶酒”
蒙族人民习惯了招待客人用奶茶、奶豆腐和手抓羊肉及奶酒。
奶茶,把牛奶熬在锅里,撒一把盐,然后放茶。既有奶香,又有茶香,还淡淡的有点咸味,既不腻口,喝了还很香,非常好喝的。就像咖啡的颜色稍微浅一点。
奶豆腐是把奶晾干,蒸发掉水分以后就变成块状的了,吃的时候掰一块,有软的有硬的,软的可以用刀切,硬的可以敲开吃,别有风味。
手抓羊肉就是把羊肉连骨头切成比拳头还大的块,炖在锅里面,炖好了以后,把它捞上来,放在一个大盆子里,端在客人面前,用手抓起来吃.
2.“迂回”是什么意思?
结合句子理解:(弯弯曲曲,环绕)平时,还可以说“迂回的——”
四.骑马远迎
1.自由朗读第2小节,划出描写远迎的句子。
2.读远迎的句子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1)个别读
(2)自由读,说说,读了这个句子感受到了什么?
人很多,速度很快,很热情
重点品味
(1)“男女老少”:来的人很多,很热情(说说可不可以换成人很多?)
(2)“飞”:不但让我们感受到速度很快,更让我们体会到迎客的心情是非常急切,热情洋溢.
(3)为什么说“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穿着各色的衣裳,五光十色,像一条彩虹。
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彩虹飞过来。(群马疾驰,能不能说马儿奔驰?)
(4)既然有这么多的人来迎客,那为什么作者说像一条彩虹而不是许多条呢?(这些人是有序地来的,而且彩虹是由许多种颜色组成的,正是因为这么多的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的盛装,群马疾驰,襟飘带舞,所以才汇成了一条美丽的彩虹飞过来。)
(5)那这“一条彩虹”到底还包含着什么呢?
平时,我们总说彩虹是一座桥,桥就是把这头和那头连在一起。如果,这里的彩虹也是一座桥,你们觉得连起的是什么?(蒙古人民和汉族人民之间的友谊,是一座连接蒙汉两族人民的友谊之桥。)
小结:是啊,这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蒙古族同胞那种扑面而来的热情,更包含着一份美好的情感,那就是蒙汉情深。
3.感情朗读:现在,就把你感受的这一份美好的情感读出来吧。
(个别读——齐读)。
4.品读:“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1)刚才一个“飞”字,让我们感受到了蒙古人民的那份急切和热情,那么现在作者又用了一个“飞”,是车跟着马飞过小丘,还能换成什么字?(驰,跑,开)比较:哪一个更好?(飞更能体现出我们急切地想看到蒙古包的心情。)
(2)是呀,我们也是相见心切呀!读好句子,读出这一份急切。
五.把洒联欢
我们带着这一份急切的心情来到了蒙古包。
引读第三自然段。
1.了解民族风情。
过渡: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读4、5小节,说说,你感受到了哪些蒙古族的民族风情?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1)“何忍别”是什么意思?(怎么舍得分别)
(2)能不能换成“蒙汉情深不忍别”?(“何”有一种反问的语气,有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让我们体会到蒙汉两族人民情谊深厚。)
(3)读出这一份难舍难分,深情厚谊。(个别——齐读)
(4)因为这一份深厚的情谊,我们不忍分别,我们“舞的舞……(师引读)”
(5)在夕阳下,在一碧千里的草原上,我们“舞的舞……(引读)”
(6)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现在,你能用自已的话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一碧千里的草原上,依依惜别。)
六、总结全文
同学们,现在再让我们来看看整篇文章,课文的第一段在写草原的风光美,第二段则在写草原的人情美,那么,这两段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1.不管写景也好,写人也好,都抒发了对草原的赞美之情,热爱之情。
2.作者就是从从两个侧面,从风光美,从人情美,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
3.让我们带着对草原的赞美和热爱,读一读整篇课文。
七、课堂作业:作业本5、6小题
八、课外作业:1、背诵第2
自然段。2、阅读《林海》
草原教案第二课时篇4
《草原》教案
《草原》教案
《草原》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相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画、骏马、无限、鞭子、奔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相识草原特点。
3.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验事情的依次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验事情的依次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相识草原特点。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到过草原吗?在电视、电影中见过草原吗?谁情愿把你的亲身经验向我们大家介绍一下?(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无边的草原,景色美丽,牛羊成群。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漂亮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忱欢迎的情景。)
2.观看《草原》电视教材,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意境。
3.学生简洁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把你喜爱的段落好好地读一读,想一想,你为什么喜爱这一段?
三、布置预习
1.学习生字新词,留意生字的音形义。
2.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3.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试着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
4.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1.读生字组词,并读读生字在文中的句子,留意正音。组词:
骏()俊()竣()限()驰()
峻()唆()梭()垠()弛()
蹄()茶()貌()杯()跤()
缔()荼()藐()怀()胶()
2.理解词语。
3.质疑问难,现在小组内探讨,沟通。
五、、理清课文的线索
1.自由读课文,思索: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景象是怎样的?
2.默读思索:本文是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的经验事情的依次来叙述的。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写了几个意思?
3.沟通、整理:
(1)草原美景(2)欢迎远客(3)亲切相见(4)热忱款待(5)联欢话别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和词语。
2.熟读课文。
《草原》教案
篇2
1、学问与实力:
⑴
相识“刺、猬”等10个生字。
⑵
正确理解课文,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⑴
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发觉识字的方法。
⑵
小组合作探究,读中感悟。
3、情感和看法:
⑴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图会相互赞扬带来地欢乐。
⑵
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学会发觉别人身上地优点。
通过朗读课文,使学生体会到相互赞扬带来地欢乐,并且学会发觉别人身上地优点。
1、多媒体课件。
2、小刺猬、小獾的头饰。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1、师:(多媒体展示森林图)同学们,在漂亮的大森林里,生活着很多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其中有两个小动物师特别要好的挚友。他们是谁呢?瞧,他们来了!(小刺猬、小獾出现在屏幕上)让我们一起大声喊喊他们的名字,向他们问声好吧!
2、师:谁情愿拼读这两个词?(指读,老师提示“猬”字读轻声)大家一起读读吧!(全班拼读)
3、师:(多媒体演示)这天早晨,大森林里漂亮而安静。我们的挚友小刺猬正兴奋地去树林里采果子呢。那路上发生了什么事呢?你们想知道吗?
4、师:那抓紧把课文翻到85页,让我们一起读读18课《赞扬》,去看看发生在小刺猬和小獾之间的故事吧。(老师板书课题:赞扬)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师:首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课文,假如遇到不相识的字就先用笔划下来,然后请书下的树叶姐姐帮帮忙,或者请教小组中的学习小伙伴。(学生自由读课文)
2、师:刚才同学们都仔细地读了课文,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中和小伙伴一块合作读读本课地生字吧!(学生在小组中学习生字)
3、师:通过刚才你自己以及同组小伙伴的朗读,你认为哪些字音要特殊提示小伙伴留意呢?(学生相互提示词语,全班认读)
4、师:读好了难读的字音,现在就让我们和小刺猬一起采果子吧。(多媒体出示词语)只要我们能正确读出苹果中的词语,小刺猬就能采到果子,谁情愿来帮助他?(学生自由读词语,开火车检测)
5、(去掉苹果中的词语)瞧!词语宝宝脱去了拼音的帽子,你还能认出他们吗?(自由读,小组开火车读)
6、师: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些词语,帮小刺猬采果子吧!(全班在音乐伴奏下齐读词语)
7、师:一下采了这么多的果子,小刺猬兴奋极了,赞扬你们是会学习的好孩子。仙子阿让我们把刚才的词语宝宝送回家,一起读读课文吧!(全班齐读课文)
三、读课文,读中感悟
1、师:读了课文后,你知道小刺猬在采果子的路上发生了什么事吗?(出示课文中的四幅插图)四个小脑袋凑在一块,对着图在小组中说说吧!(学生小组探讨,指名回答)
2、师:那小刺猬望见小獾在做木工时说了什么?小獾送椅子给小刺猬时又说了什么?当小刺猬把苹果送给小獾时,他们相互说了什么呢?让我们再次自由读读课文,边读边划下他们说的话,其中你喜爱谁说的话就把它的话多读几遍,读完后还可以和小组中的小伙伴沟通沟通你读后的感受。(学生小组学习,沟通感受)
3、全班沟通(学生读读自己喜爱的句子,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老师适时指导评价)
4、师小结:是呀!小刺猬和小獾是一对多们令人艳羡的好挚友呀!(学生课件休息,做课间操)
四、角色朗读,情感体验
1、师:刚才同学们读课文都很精彩,那你们想不想分角色读读课文呢?那现在你们就在小组中带好头饰分角色读读课文吧。比一比哪组读得最好!(学生小组中分角色朗读课文)
2、指名一小组上台朗读,老师配上音乐,读后全班评价。
3、全班分角色配乐朗读课文。
五、拓展升华,总结课文
1、师:学了课文后,你喜爱小刺猬和小獾吗?谁来说说自己得看法?(生自由说)
2、师:此时的你想对小刺猬和小獾说些什么呢?(生自由说)
3、师总结:我们要下过那小刺猬和小獾学习,学会发觉别人的优点,赐予别人赞扬和激励,让他人感到欢乐!既然大家都喜爱小刺猬和小獾,那下节课,就让我们把他们的话登记来,配上动作演一演。
《草原》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技能目标:
相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并感受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三)情感与看法目标:
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情深意重,激发了解西部的爱好。
二、教学打算:
搜集有关草原的风光、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日我们一起和老舍先生走进西部,去亲近这片充溢希望的土地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会那里漂亮的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这就是我们今日要学习的课文:草原。请大家一起跟我写课题:
17、草原
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理清课文条理。
1.检查生字认读状况以及课文朗读状况。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出示生字词:骏马
渲染
勾画
襟飘带舞
拘束
羞怯
摔跤鄂温克: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和黑龙江讷河市等地,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少数从事狩猎业。)
2、快速阅读课文,思索:课文主要写了草原的哪些方面?(板书:草原风光
民族风情)
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奇妙风光呈现出来呢?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三)合作研读,品读玩味
师:谁情愿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生:我喜爱这句话,我来读一读:“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师:(板书:一碧千里并不茫茫)你读得太好了。你能不能给大家说一说,“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在我眼前是绿色,远一点的是绿色,再远一点的也还是绿色!草原特别宽阔,放眼望去,草原犹如一张巨幅的绿色绒毯,始终铺到天地相接的地方。
师:我们都要像他这样读书,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茫茫”是什么意思?
生:视线模糊不清。
师:还记得这首诗吗?“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同是写草原,为什么一个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好,先不焦急回答,看看能不能在接下来读书的过程中有新的发觉。来,接着读你喜爱的句子!
生:我喜爱这句话:“这次,我看到了草原……我满心的开心。”
(学生读书,将“清鲜”读成了“簇新”)
师:你读书的声音真好听!就有一个小地方读错了,大家发觉了吗?
师:“清鲜”和“簇新”区分在哪里?
生:“清鲜”和“簇新”都有簇新的意思,但是“清鲜”比“簇新”更多一层“干净”的意思。草原的空气和城市的空气不一样,因为没有污染,所以更干净。
师:是呀,一踏进草原,忽然感到全身每一个毛孔都张开了,都在贪欲地呼吸这清鲜的空气。来,同学们,我们把这种“高歌一曲”的喜悦读出来。
(学生齐读)
师:草原的天空是那样明朗,它让视线变得更清楚。难怪老舍先生说“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还有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很深,接着读。
生:我喜爱这一句:“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优美……轻轻流入云际。”
老师也很喜爱这一句,就是有一个问题不太明白。翠色“欲”流,流了没有?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冲突吗?来,和前后左右的同学探讨探讨。
生:就似乎是一杯水,倒满了就会流出来一样。草原就像一杯水,绿得像要流出来一样。
生:“翠”字让人感觉特殊的通透,相比之下,“绿”显得死板。
师:嗯,有点感觉了。《翠鸟》这篇课文还记得吗?联系这篇课文,老师也比较了“翠”和“绿”,感觉“翠绿”比一般的绿更鲜亮,更有光泽,绿得更丰富更饱满,绿得似乎都快要流淌下来(流淌的手势)。班上有学过国画的同学吗?能给同学们说明一下什么是“用绿色渲染”吗?
生:当我画国画时,用颜料在纸上渲染的时候,我发觉颜料在纸上向四周渐渐扩散……
师:什么纸?
生:宣纸。
师:接着说,当你在宣纸上用绿色渲染的时候,你会发觉什么?
生:我会发觉绿色渐渐地向四周渗透。
师:向四周扩散、渗透、流淌。请你们轻声再读“轻轻流入云际”这句话,看看这“翠色
欲流,轻轻流人云际”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轻声自由读)
生:我想象当中,草原和天空像是融合在一起。草原是那样的鲜亮、充溢朝气。
生:我觉得那些草原就像波浪一样连绵起伏。
师:你的朗读让老师想起了古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真是碧草与蓝天一色呀。老师也想读一读!
(老师范读,学生鼓掌)
师:感谢大家的激励。是呀,这哪里是绿色在流淌,这分明是生命的泉水在流淌。(指板书)难怪老舍先生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我们读书就要这样去读,不仅要读懂文字表面的意思,还要专心去感悟、用情去体验、用想象去补充,读出文字背后含着的意思。
生:我有一个问题。
师:(意外)你说!
生:既然“碧”与“绿”都是绿的意思,为什么用两个不同的词语来表示?
师:你很擅长提问题。来,找一找,在第一自然段中有哪几个词都是表示“绿”的意思?
生:(在书中找)“绿”“翠”“碧”。
师:你们体会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生:避开总是用一个词,有改变,读起来好听。
师:老舍先生真不愧为语言大师呀!
生:我喜爱的句子是:“四面都有小丘……绿毯绣上了白色大花。”
师:绿色与白色的搭配,多么清爽明丽、自然和谐的图画呀!
师:(出示课件)这是一幅多么漂亮的草原画卷呀!天空给予了草原以明丽,小丘勾画了草原的线条,牛羊更给予了草原以生命活力,难怪老舍先生说“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置身于此情此景,老舍先生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慨——(全班齐读句子:“这种境界,既使人惊羡,又叫人舒适,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秀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似乎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同学们,当你置身于草原这样的美景之中,你想说点什么呢,你又会做些什么呢?把你最深的感受用一段文字记录下来,好吗?
是呀,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到骏马、大牛,草原的无限乐趣令人开心,令人惊羡,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细致品尝、专心赏读吧。音乐想起,稍停起先齐读。(出示课件配乐感情朗读)。
7、背诵第一自然段。
师:多么美丽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一切恒久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一段。
(四)品读课文,感受草原的民俗风情。
师:草原独特的风光,孕育了具有独特性格的蒙古族人民。现在我们就走入草原,走进蒙古包,去了解那里的民族风情。
师:请同学们默读2——5自然段,边读边思索:在这几个自然段中你知道了什么?从哪些语句中知道的?边读边画出相关语句。
学生汇报。
1、草原很大。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出示课件)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非常潇洒,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①你怎样理解“潇洒”?(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宽阔平坦,在开车时可以为所欲为,而不必担忧有什么危急。)
②再请一位同学读一读,感受草原的宽阔。
2、热忱欢迎客人。
(出示课件)突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立刻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奔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见到我们,主子们立即拨转马头,欢呼着,疾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师:假如你认为这段能体现出蒙古人的热忱好客,确定是某些词或某句话打动了你,能结合详细的词语或句子谈谈你的感受吗?
抓住“飞“、“襟飘带舞”、“立即”等关键词。
“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的我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同位俩表演场景,感受两族人民团结互助的心情。)
(五)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际碧草话斜阳。
”这句话的含义。
师:奶茶倒上,奶豆腐摆上,敬酒——回敬——再回敬”漂亮的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些羞怯的给客人唱民歌。草原人民热忱款待远方的客人。与客人一起联欢,遗忘了时间的消逝。太阳已经偏西,可是谁也不愿走。这真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际碧草话斜阳。”(出示课件)
师:通过以上的学习,此时你怎样理解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意很深,怎么舍得立刻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穷无尽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师:是呀,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到处洋溢着“蒙汉情深”;真是:生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际碧草话斜阳!”千里草原,芳草萋萋,举目皆是诗情画意,真是:生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际碧草话斜阳!”
四、总结:
草原的漂亮风光让我们深深沉醉,草原人民的热忱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我们真心希望蒙汉两族人民的情深意重永存,也祝福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恒久和谐。让我们再次朗读体现蒙汉两族人民心声的话语:(生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际碧草话斜阳!”)
《草原》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学本课生字,会写这六个生字。
2、抓重点词句,感受草原的美景和草原人民的热忱好客,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
3、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打算:
有关草原的图片、资料;预习课文。
教学重、难点:
抓重点词句,感受草原的美景和草原人民的热忱好客,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
教学过程:
一、直观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地方?你有什么感受?出示有关草原的图像,激发学生感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受。
1、今日,就让我们走进老舍先生的笔下,感受草原的独特之美。请同学生们打开书,自读课文,遇到不相识的生字画出来先自己想方法解决。
2、指导学生学习重点生字词。
3、通过刚才的读,草原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依据学生的回答梳理大意。
三、品读课文,体会美景
1、草原的景色究竟美在哪里呢?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请自读画出有关句子,想想自己怎么从中详细感受到美的。
2、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草原的美呢?怎么感受的?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沟通自己的感受。
若学生谈出从“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表示我的开心”中感受到草原的美时,引导学生通过原句和“空气清鲜,天空明朗”对比,体会两个“那么”对草原空气和天气清鲜、明朗程度的描写,并指导读出这种开阔明丽的感觉。
若学生谈“在天底下,一碧千里,并不茫茫……”一句时,可相机点拨“一碧千里、茫茫和并不茫茫”的意思,指导读出草原一片碧绿,广袤无垠的美。
在老舍笔下草原无穷无尽,而作者为什么说它并不茫茫呢?引导学生在接着感受中体会。
若学生谈出从“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优美,……到处翠色
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中感受到草原美时,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经验画国画,体会翠色
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所带给人的饱满、润泽、青翠之美,并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3、作者初见草原就一下子被草原的天和草原的天底下一碧千里,广袤无垠的美所吸引,让我们轻轻的读,感受草原的美。引导学生整体感受、朗读。
4、想不想去草原看看,亲自领会一下草原独特的风光呢?播放有关草原的录像,引导学生感受草原的美景。
5、在这碧绿无垠的大草原上,作者产生了什么感受呢?引导学生读出作者的感受。
6、假如此时你是作者,你想说什么?做什么呢?请用简练的语言写出,并沟通。
四、自主阅读,感受人美
1、假如说草原的美已深深地留在作者的脑海,那么草原的人又是怎样的热忱好客呢?请同学们自读下文,想下文中每个自然段各写什么内容?再用精确的词语概括。引导学生练习给每段加小标题,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了草原人民热忱好客呢?依据学生的回答,理出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热忱款待、联欢话别的内容。
3、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个方面?多读读,想想为什么自己感受深?
当学生谈到欢迎远客时,可引导学生读初入草原时,“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望见河时的惊喜。
通过重点语句“奔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等想象主子欢迎远客的情景,读出迎客的喧闹场面,体会蒙古人的热忱纯朴。
当学生谈到亲切见面时,可引导学生拓展想象主客相互握手时,会说些什么?体会蒙汉人民的情深意重。
当学生谈到热忱款待时,可引导学生讲讲蒙古族人的风土人情,感受主子欢迎客人的隆重场面,并相机指名朗读。
对于联欢话别一段的学习,可重点抓住最终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际碧草话斜阳”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理解,进一步感受漂亮、宽广、充溢朝气的草原,哺育了勤劳、纯朴、热忱好客的人民,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并相机指导朗读。
五、指导写字、积累词句
1、细致视察文中的生字,和同桌说说自己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2、在刚才的复习生字中,你觉得那些字比较难写呢?引导学生搞清难写字的书写要点,范字后指导学生练习写字。
3、《草原》一文,意境深远,语言美丽,把你认为生动形象,印象深刻的词句找出来和同桌沟通后,抄写在好词好句本上。
《草原》教案
篇5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酷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化。培育学生爱美的情趣。
3、品读,积累课文中美丽的语言。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绽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美丽的语言,受到语言美的感染。
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酷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化。培育学生爱美的情趣。
创设情境法、谈话法。
合作探究、探讨法、朗读法。
多媒体课件。
一、激趣导入
1、课件播放歌曲《漂亮的草原我的家》。
2、这么好听的歌,这么美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3、今日让我们跟老舍爷爷一起去领会大草原的风情。
板书课题:
草原
二、整体感知,了解课文
1、快速阅读课文。
2、思索:
哪一段是写草原风光,哪几段是写蒙古人的热忱好客?
三、学习草原风光部分
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思索:
作者按什么依次写了草原的哪些景物,都有什么特点?
2、沟通反馈,品读佳句,朗读指导:
课件图片观赏,生想象。
⑴
品读佳句:
重点体会和想象以下词句:
草原的天空可爱。
天底下整体一碧千里。
羊群似一朵朵白色的大花。
小丘线条优美。
⑵
看到这样的情景作者有什么样的感受?
用你喜爱的方式赞美一下草原:
唱歌,自己做诗,赞美的话。
3、配乐朗颂第一自然段。
4、小结:
大草原的景色真美!
四、学习蒙古人的热忱好客部分
1、小组合作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学习:
朗读,找重点词句,表演。
思索:
课文中的哪些场面,地方体现了蒙古人的热忱好客?
2、沟通反馈,品读佳句体会:
“远迎”一段中重点理解“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相见”一段重点理解“也不知是谁的手……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民族团结互助”。
“款待”一段重点理解“谁都有礼貌……不拘束”;“歌声好像比什么语言都更洪亮……会心微笑”。
“联欢”一段人们的尽情尽兴体会。
3、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际碧草话斜阳”的含义及表达的感情。
4、观赏蒙古人热忱好客录象片段。
5、小结:
草原人更美!
五、总结
1、我们随着老舍爷爷的笔触,到内蒙古大草原,观赏了草原的绮丽的风光,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忱好客,更加深刻地体会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情深意重。
2、我们五十六个民族的兄弟姐妹亲如一家,团结友爱,让我们一起载歌载舞齐唱《爱我中华》。
草
原
景美
人更美
天空可爱
远迎
一碧千里
相见
羊群似花
款待
小丘优美
联欢
蒙汉情深
《草原》教案
篇6
相识草原特点,提高相识和审美实力,渗透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思想教化。
1。学会字词,了解课文内容,相识草原特点。
2。提高相识实力和审美实力,渗透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思想教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段。
相识草原特点,体会民族感情。
1。体会第一段草原景色文字的意境美。
2。体会第2—5段文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以情贯穿,保持作者感情的连续性。
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课文第1段;其次课时教学课文第2—5段。
教学挂图2幅。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9。草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谈一下自己阅读课文后的初步印象与体会。
三、理清课文层次,划分段落,了解大意。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了解草原“天”的特点,理解草原的天为什么比别处的天“更可爱”,体会作者激烈的感情。
2。了解草原的特点,抓住“一碧千里”带动全段的学习。
3。体会作者感情。
4。理解“骏马”、“大牛”句。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其次课时
一、学习课文其次段。
1。默读思索:作者在去牧业公社的途中,初入草原和接近公社时所看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结合“潇洒”、“怎么走都可以”及“河”句体会作者感情的改变。
2。理解“欢迎远客”这层文字,结合“彩虹”“欢呼”句理解。体会主子的热忱好客。
3。结合汽车“飞”与“走”的不同描写,深化体会作者心情的激烈。
二、学习课文第3—5段。
1。第三段:结合“热乎乎”“你说你的,我说我的”等语句,体会主子的热忱,客人的动情。
2。第四段:结合蒙民的款待物品及人们的表现,体会主子的热忱;结合“会心”等句,体会两族人民感情的交融。
3。第五段:结合主客表现,理解结尾诗句,深化体会蒙汉人民的情深意重。
三、归纳全文,回到整体,揭示“民族大团结”的课文主题,体会写作方法。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民族感情。
2。写1篇读后感,谈谈学习体会。
:
19。草原
(张伟)
《草原》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相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画、骏马、无限、鞭子、奔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酷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化。培育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尝、积累课文中美丽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绽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美丽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第一自然段中的文字所表达的草原的意境美。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打算
老师打算:多媒体课件
学生打算: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师:今年暑假,老师到过一个漂亮的地方,我还带回了几张照片。你们看!这是哪里呀?(板书:草原)今日我们要学习的是老舍先生的小学课文《草原》。四十二年前,老舍先生到草原参观访问时,登记了沿途的所见所闻。今日,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共作一次“草原心灵之旅”。
二.自主学文,勾画圈点
1.整体感知
师: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说说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草原的?
2.自主研读
师: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静静地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勾画让你感受很深的关键词句。
3.放声朗读
师:自由地、放声朗读这一段,读出你对草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一会儿把你感受最深、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三.合作研读,品读玩味色大花。”(以读代讲)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羡,又叫人舒适,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秀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似乎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四.音乐过渡,读中悟情
1.音乐过渡,激发想象。
2.自由朗读,读中悟情。
3.指名朗读,以读代讲。
五.特性朗读,小结全文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际碧草话斜阳。”
板书设计
景一碧,千里并不茫茫漂亮动人。
草原
人远迎、款待、话别蒙汉情深。
《草原》教案
篇8
一、教学内容:
这是1篇精读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漂亮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忱欢迎的情景。(2课时)
二、教学要求:
1、驾驭生字词,理解重点句。
2、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验事情的依次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4、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宏大祖国地域宽阔、景色秀丽,她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受到酷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化。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必通过语言文字绽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重点句子
四、教学方法:
读书自悟、悟中体情。
五、学生学习方法: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探讨沟通。
六、运用媒体:
挂图、录音机、投影、幻灯。
七、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课文前两段,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目标完成过程。
1、揭题:
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无边的草原,景色美丽,牛羊成群。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漂亮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忱欢迎的情景。
2、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3、引读课文,学生自悟。
(1)
板书课题
(2)
自由读课文,思索:
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景象是怎样的?
4、理清脉胳,探讨分段:
5、默读思索:本文是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验事情的依次来叙述的。可分成几段?段意是什么?
6、复习检查。请同学们依据课后习题1的提示,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课文写了初到草原看到了草原的漂亮景色;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人民从几十里外来迎接客人。)
7、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问难。
8、7、老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1)
学习第一段。
听师范读
边听边在脑海申勾画画面。
自由读、思索。
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哪一句话可以概括这一特点?
(这一段写作者初次见到的草原景色:“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投影出示:
在天底下
一碧千里
小组探讨,老师点拨:
一碧千里:一望无际全是碧绿的草原。
茫茫:檬陇的样子。尽管一望无际,但远处仍是那样清清晰楚,没有模糊的感觉。
“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概括了草原的特点,那么作者是怎样写详细的呢?看图,默读这一段,画出有关语句,小组沟通细细体会。
老师适时点拨:
a、在这一段申作者运用特别贴切的打比方的句子来写详细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作者用
“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比方羊群在草原上的情景。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优美,就像只用绿色演染,不用墨线勾画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流,轻轻流入云际。“作者用
“『用绿色喧染,不用墨线勾画的中国画“比方草原上小丘线条的优美。
b、作者用词精确,语句生动、形象、美丽。比较句子,读一读,、说说哪一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再读第一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详细描述的。
(2)
学习其次段。
a、自由读其次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这一段主要写了主子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从
“潇洒”一词体会到草原的“一碧千里“。“河“字后面加了感叹号,说明河在草原上的重要,有了河,才能有牲口,才会有人家……)
b、初人草原和接近公社时景色有什么不同?画出有关语句,集申沟通
(初人草原,看出草原宽阔、宁静。从
“草原上行车非常潇洒,只要……都……“和“初入草原,听不见……也看不见……“接近公社时:看到了小河、牛羊、马群听见了鞭响。
c、出示投影片:看图,读句子,说说从哪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什么?
分组探讨,老师点拨。
(从
“远处“一词看出,草原人民从很远的地方来迎接客人,体会到牧区人民情深谊长。“群马奔驰“,“襟飘带舞“看出主子们穿着明丽的民族服装,挥动马鞭,马跑得飞速,体会到主子迎客心切;小丘的顶部成半圆形,因为马队是从小丘上过来的,所以远看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喧闹的场面打破了草原的宁静。)
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
8、布置作业: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其次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三、四、五段。
2、总结全文,归纳中心。
(二)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指名背诵第一段)
2、学习第三段。
(1)
默读第三段。
说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用“--“线标出、沟通。
(如:“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中的两个
“再“。“总是热乎乎地握着“中的“总是“,人许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中的“许多……都是……“体会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情、深厚。)
(2)
指导朗读这一段。
(留意:重音读画线的词语,表达主客双方激烈的心情。)
3、学习第四段:
a、自由读思索,好客的主子是怎样款待客人的?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们听。(如b、进了蒙古包,好客的主子倒上了好茶,摆上了好豆腐,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他们用自己民族特有的风味食品来款待我们。这充分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亲如一家。
b、主客相互敬酒,齐声歌颂,体现了两族人民的情深意重。)
c、找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
4、学习第五段:齐读最终一段,谈谈你的感想。
(三)总结、扩展。
1、总结全文,归纳中心。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漂亮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忱欢迎的情景,表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
2、围绕重点;学习表述。
(1)
找出描写草原美景的部分和叙述蒙古族同胞热忱待窑的部分读一读。
思索:作者是怎样写草原上的景美,人更亲的?
(2)
小结:这篇课文既有草原静态美景的描写又有热忱迎客的动人场面,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3)
片断练习:《校内一角》。
(要求:运用《草原》的写法,突出描写校内一角的特点。)
▲教学小结:
同学们,草原真的是美极了。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先生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大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日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你能想一想,说一说吗?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草原教案第二课时篇5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人民的民族风情。
2、研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教学重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3、感受草原的美丽可爱,体会兄弟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难点:
体会第2—5段文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学生熟读课文,教师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1.出示课题。
2.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草原》一课,知道能用一个字(美)来形容草原,并通过初读课文知道草原不仅景美,人更美。(相机板书)谁愿意来说说课文是通过哪几个场景的描写来突出草原人民的美 的呢?(板书:迎客 相见 款待 联欢 话别)二.学习第二自然段。(迎客)
1.过渡: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令人向往;而草原的人民的热情好客,更是令人难忘。这节课让我们跟老舍先生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同胞,感受一下草原人的美吧。
2、请同学打开书本,默读第二自然段,看一看这一自然段分几层意思来写的?
(两层,第一层写了“我们”前往陈巴尔虎旗途中的见闻。第二层写蒙古族同胞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3、我们先一起来读读“我们”在去陈巴尔虎旗的途中的见闻吧!出示:“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你从这段话中体会到了什么?(草原的的广阔、草原的宁静)(这里除了“行车洒脱”、连用三个“一百五十里”、“怎么走都可以”都是说明草原的广阔,“听不到一点儿声音”说明草原的宁静。)
(1)从“洒脱”你体会到了什么?(自由、无拘无束„„)(2)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都„„)(3)感受洒脱: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翠色欲流,尽收眼底,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
(4)感受草原的广阔,表现洒脱:你能否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来。
4、接下来请同学自读第二层蒙古族同胞迎客的场景描写,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把相关的词语画下来。出示:“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朝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就立即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5、指名学生交流(抓住“河!”这里的感叹号:为什么这里要用感叹号呢?因为初入草原是这么一种情景,走一百五十里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还是草原。除去忽飞忽落的小鸟外,什么都看不见,什么都听不见。如果突然看到一种奇特的东西,他会是一种什么心情?(生答),是啊,一定是非常激动的,所以用上了感叹号!再说这是一条怎样的河?(迂回的明如玻璃的)衬着草原的翠色欲流给你的感觉是什么?(真美啊!)是啊,在草原上河流对草原人的生活放牧来说都是相当的重要,看到河流也就意味着快要看到蒙古族同胞了,我们的心里当然是激动的,你看小小的一个标点,竟然蕴藏着这么多含义,所以说标点也是会“说话”的; “像被一阵风吹来的”“群马疾驰”、“襟飘带舞”说明蒙古族同胞骑马速度的快;“像一条彩虹朝我们飞过来”这里为什么不用“彩带”而用“彩虹”呢?彩虹更能突出欢迎队伍的人数庞大,也可以说蒙族人民像彩虹一样,骑着马来迎接,搭起了一座友谊的桥; “一群马、男女老少、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都说明了前来迎客的蒙古族同胞人数是很多的;“立即、欢呼着、飞驰着、引路”这几个词都能看出蒙古族同胞热情地迎接我们。“热闹、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可以看出主人迎接到我们之后兴奋、激动的心情。(这里的交流紧紧围绕“热情好客”“他们像过盛大的节日一样来迎接客人”,引导学生能感悟、能读好。)(2)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好草原人民的热情迎客的场景呢?(在“迎客”前板书“热情”)
(3)指名读──齐读(光是一个或是几个人的热情还不足以体现)。
三、深读悟情,感受“人情美”(学习第三到五自然段)
1、学习第三自然段(相见):(1)过渡:在热情的蒙古族同胞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蒙古包外。终于要和蒙古族同胞相见了,多么让人期待呀!请你也像刚才阅读第二自然段时一样,拿出笔圈画出重点词句,说说你读后的感受。(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在“相见”前板书“激情”)出示第三自然段
(抓住“人很多”、“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握手再握手,笑了 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握手是表示亲切、热情,好不容易见到了面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用握手来表达自己当时的心情。但为什么要说:“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他们语言不通)你说你的,我不知道你说什么;我也照样说我的,你可能也不知道我说的是什么。但是因为心里是相通的,虽然不知道具体说的什么,但是所表达的意思,表达的情感,明白不明白?(明白)这就很有意思了,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知道说什么,但是都知道彼此的心是什么样的,是不是呢?(是)因为他们明白总的意思是在说民族团结互助。)(2)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呢?(出示:“我“会说:。蒙古族同胞会说:)(3)感情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
2、学习第四自然段(款待):
(1)过渡: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这时候热情好客的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呢?(他们端上了奶茶,手抓羊肉,而且喝酒时喝了又喝,敬了又敬。)(2)出示第四自然段
(3)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你们觉得在“款待”前可以加上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此时的场景呢?(盛情,在“款待”前板书“盛情”)(4)有感情地朗读。
3、学习第五自然段(联欢、话别): 联欢:
(1)饭后我们进行了联欢,项目有些什么呢?(套马、摔跤、表演民族舞蹈)
(2)说明: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示。(3)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并且要骑一骑蒙古马。蒙汉两族人民(尽情)的联欢。(在“联欢”前板书“尽情”)话别:
出示课件: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难舍难分的离别音乐(蒙语演唱的《蒙古人》)响起。师导:夕阳西下,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此时,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让学生说,多请几个说)师小结:是啊,夕阳西下,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回旋不已。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那可真是:──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宾主双方在夕阳下“深情”话别)(在“话别”前板书“深情”)
(3)指导学生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谁能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拓展训练,写话(《补充习题》第58页第五大题):展开想象,写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景。(循环播放五个场景的画面并配上音乐。)
(动笔之前,请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重温蒙汉两族人民相聚时的美好时光吧!)(播放五个场景并配以音乐)(边放幻灯师边说:看哪,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从几十里以外来迎接我们啦;终于来到了蒙古包外,激动、兴奋的心情溢于言表;走进了蒙古包内,主人们的盛情款待让人难以忘怀;饭后,与蒙族同胞的联欢更是尽情尽兴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现在请你一边在脑海里回放这五个场景,一边写下这句诗所描绘的情境。)(生先写,再交流)
四、总结全文,归纳写作方法
整篇课文老舍先生写了草原的“美”,他先写的是什么呀?(指板书)(写景美,主要采用了静态描写)再后面呢?(写人美,主要采用了动态描写),动静结合。草原的景美人更美,他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蒙汉情深)。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也要学习这种方法!(完善板书)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推荐阅读:老舍先生的散文《内蒙风光》
(“一九六一年夏天,我们——作家、画家、音乐家、舞蹈家、歌唱家等共二十来人,应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夫同志的邀请,由中央文化部、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中国文联进行组织,到内蒙古东部和西部参观访问了八个星期。陪同我们的是内蒙古文化局的布赫同志。他给我们安排了很好的参观程序,使们在不甚长的时间内看到林区、牧区、农区、渔场、风景区和工业基地;也看到了一些古迹、学校和展览馆;并且参加了各处的文艺活动,交流经验,互相学习。到处,我们都受到领导同志们和各族人民的欢迎与帮助,十分感激!以上作为小引。下面我愿分段介绍一些内蒙风光。”)——摘自《内蒙风光》
板书: 16.草原
景美
美(静)
热情迎接
人美 激情相见 蒙汉情深(动)盛情款待(情更美)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下一篇:在市政协提案座谈会发言材料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