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实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实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范文1

关键词: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途径

中图分类号:P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8-0031-02

1.引言

海洋是地球的主体,占据了地球绝大部分空间,是地球上最大的自然资源宝库,是未来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不可或缺的能量源泉。联合国《21世纪议程》提出: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因此,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面对着海洋生态利用与保护的诸多冲突,如何正确处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可忽视的不和谐关系、合理开发与保护海洋资源、共同构建海洋生态文明就显得尤为重要。

2.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意义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海洋经济发展的现实诉求

海洋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于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自21世纪以来,我国对于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断加大,给我国海洋经济带来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使得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原有生态系统保护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如果只顾及经济发展而忽略了海洋生态文明的建设,那么最终得到的这种所谓经济发展也只能是镜花水月的表象而已,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长此以往,带来的只能是生态系统的失衡,进而殃及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而且这种局面已经显现,并呈加剧之势。所以想要获得长久而有效的经济发展,就必须强化资源保护意识,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加快海洋产业的转型升级,全面推进海洋生态文明的建设,实现“用海护海再用海一再护海”的一体化建设,在保证海洋经济高效发展的同时,保护好海洋资源,从而使海洋经济发展获得更加持久的生命力。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统筹协调发展的内在需求

“协调”是发展的根本,也是党的“十”报告中对经济发展提出的硬性要求。人依赖自然,自然也会依赖人,如果人类只知道利用自然而不知道保护自然,那么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赖的平衡就会被打破,导致环境恶化,终有坐吃山空的一天。而海洋生态环境作为自然生态环境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只有与之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全面推进海洋生态文明的建设,才能做到海洋资源循环利用,实现人海共赢,进一步推进未来社会的良性发展。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改变我国资源环境现状的急迫要求

尽管我国幅员辽阔、物藏丰富,但作为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人均矿产资源、人均能源储量及野生动植物和海洋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与此同时,当前我国资源环境建设的现状也不容乐观:总体环境在恶化,局部环境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环速度,生态赤字在逐渐扩大。在这样的状况之下,保护并改善生态环境,推动人类与自然环境特别是作为生命之源的海洋协调发展迫在眉睫。只有全面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我国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才能改善我国当前资源环境所面临的严峻形势,缓解我国生态建设中所存在的矛盾。

3.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人类社会、科技、经济等发展活动对于海洋的影响程度,特别是在沿海地区、近岸海域,人类活动的加剧尤其容易引起海域生态环境恶化,导致人海关系恶性循环。20世纪60年代之前,我国海域生态尚属正常,70年代以来,由于现代工业、农业、养殖业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导致我国海域生态环境已经面临重要的问题。

临海地区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带来的近岸海域陆源污染程度较高的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部分沿海地区,特别是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近海海域污染物超标现象严重,海水的污染重度远远超过海域的自净能力。分析近岸海域污染物超标的原因,一是在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带来临海工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人们生态意识的薄弱,导致了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提高;再者便是传统的海产养殖业迅速发展,造成了近岸海域新污染,在某些海水养殖业发达的地区,养殖业的自身污染已成为近岸海水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再加上围民生态意识的薄弱,近岸海域生态环境总体形势不容乐观。

产业链结构更新缓慢带来的海洋资源过度开发的问

海洋资源涵盖海底矿产、海洋航运和港口、海洋能、海水及海水化学、海洋旅游、海洋生物等资源。近年来,我国海洋资源开采领域及开发规模不断扩张,资源利用更加高效,但仍就面临着许多问题,制约着人海关系的良性循环和海洋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其中最为严重的问题应属对海洋资源不计后果的过度开发问题。因为说到底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链条上仍旧是一个地位较低的国家,产业链结构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对于自然资源的依赖性非常强,这样的现状极大的遏制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也造成了我国自然资源的开发过度,环境日渐恶化。虽说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但自然资源毕竟是有限的,不能总是“吃老本”。近些年来,政府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开始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使得资源的过度开发问题得到了一些解决,但总体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科学技术落后带来的海洋资源利用率低下的问题

2015年第4届世界海洋大会在青岛举办,与往年不同的是,这一届海洋大会的科技展示区相比从前更加趋向于对海洋保护与海洋资源高效利用方面的创新技术进行展示,由此可以看出创新型、节约型的海洋开发利用技术越来越受到青睐,而海洋科学技术创新俨然也已经成为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然而,通过先进技术的展示,我们不得不承认,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的技术创新仍显落后,受技术、管理等因素制约,我国海洋资源总体开发能力不高,许多资源开发与利用技术仍旧处在设计与建设阶段,尚未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与此同时,由于当前科技水平的限制,资源的开采和利用过程中也造成大量的浪费。资源利用率的低下,已成为制约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4.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

推进海洋科技创新,科技兴海

海洋资源开采技术的落后一直是我国推进海洋生态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阻碍,技术革新的滞后性造成了严重的自然环境恶化与资源的不必要浪费。由此可见,我国还需要加大创新力度,倡导科技兴海,提高海洋科技创新水平,以此改善当前因科技落后而导致的海洋资源能源浪费严重的问题。与此同时,加快扶持培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海洋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择优发展新型高端临海产业,尽快形成绿色环保低碳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构建合理的海洋综合管理体系,加快推进海洋产业链结构的转型升级

突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不要发展,也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只大力改善环境,而是要从海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海洋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海洋经济持续高效发展等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也就是生态、发展两手抓,构建一种合理的发展体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严格实施海洋功能区域规划以及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建立健全海洋经济运行监测与评估系统,综合推进用海护海工作中,各相关部门的监察与协调工作机制的建设,构建合理的海洋综合管理体制,从根本上提升用海护海工作的效率水平。同时积极创新我国海洋资源的开发管理方式,加快构建与扶持创新型临海产业,择优发展具有高科技水平的新兴产业,以此来推动我国海洋产业链的升级,进而改善我国在世界经济链上的地位。

提高国民的海洋生态意识

其实无论是在海洋生态文明还是陆地生态文明的构建过程中,人们自身的道德文明意识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以说是生态文明建设中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一个环节。因为如果人们生态文明观念淡薄,就不可能从根本上遏制海洋生态环境日渐恶化的现状。可以这么说:公民缺乏生态意识是导致现代生态状况不容乐观的根本原冈之一。因此,要大力培养公民的海洋生态忧患意识、海洋生态价值意识、海洋生态道德意识和海洋生态责任意识,在全社会形成“用海护海,人人有责”的良好风气和氛围。

统筹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的方针

我国在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不断进步,不断创新,但受制于科技因素,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方式以及海洋科技的发展进程相对于发达国家仍比较落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环境代价仍然较大,海洋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所以一定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的方针,绝不能以牺牲海洋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求得短期的发展,确保海洋资源取之有道、用之有序。必须统筹好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的关系。同时强化与海洋保护相关的法律体系建设,通过法律体系的建设将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的行动方针真正贯彻落实到实践中去,全面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海洋环境不断改善,永续利用。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和谐海洋;海洋社会;海洋战略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在海洋世纪,海洋社会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海洋社会的研究,在全球化和生存关怀的语境中具有特殊意义和价值。和谐海洋社会建设服务于海洋社会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海洋社会稳定的维护,归根结底,是新世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一、和谐海洋社会的内涵

什么是海洋社会?杨国桢认为:“海洋社会是指在直接或间接的各种海洋活动中,人与海洋之间、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各种关系的组合,包括海洋社会群体、海洋区域社会、海洋国家等不同层次的社会组织及其结构系统;海洋社会群体聚结的地域,如临海港市、岛屿和传统活动的海域,组成海洋区域社会。”庞玉珍认为:“海洋社会是人类缘于海洋、依托海洋而形成的特殊群体,这一群体以其独特的涉海行为、生活方式形成了一个具有特殊结构的地域共同体。”崔凤认为:“海洋社会是人类基于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实践活动所形成的区域性人与人关系的总和。”张开城认为:“海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海洋、海岸带、岛礁形成的区域性人群共同体。海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包括人海关系和人海互动、涉海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互动。以这种关系和互动为基础形成包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思想文化结构在内的有机整体。这个有机整体就是海洋社会。”

和谐的海洋不是人不“在场”的海洋审视,而是人“在场”的前提下海洋系统状态和海洋活动的科学思考、行为选择。因此,和谐海洋社会不是一种海洋自在的表征,而是全面考量人的活动中的互动和人的活动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和互动状态。所以,和谐海洋社会涉及人与海洋的关系和海洋活动中人与人的关系两个方面,旨在实现人海和谐共处、双向给予和海洋活动中人际关系和谐,公平分享海洋利益、可持续地利用海洋资源,海洋世界祥和安定、海洋文明健康发展。

建设和谐海洋社会要树立正确的海洋观,注重资源开发的适度、有序和海洋生态的保护、培育,关键在于海洋物质文明、海洋政治文明、海洋精神文明、海洋生态文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和谐海洋社会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

和谐海洋社会建设需要正视海洋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是海洋社会中的不和谐音符。

(一)“三渔”问题中的不和谐音符:弱势群体如何走出困境

2004年9月8日《法制日报》刊载来自农业部渔业局综合处的一份材料指出: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三渔”(渔业、渔村、渔民)是“三农”的重要内容,渔民是农民的一部分。然而在不少地方,“三渔”问题就如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一样被边缘化了,被忽视了。2005年1月21日南方网专稿:《“三渔”问题不亚于“三农”问题渔民转产转业迫在眉睫》:渔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捕捞渔业经济滑坡、部分渔民生活非常贫困,甚至出现返贫。如湛江32个渔港有18个渔港没有资金投入建设和维护,渔港基础设施破损,渔民的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安全得不到保证。由于过度捕捞和海洋环境污染等原因,渔业资源持续衰退;受国际海洋新制度实施及北部弯划界的直接影响,渔区大面积减少;加上油价上涨、捕捞成本增加等因素的影响,海洋渔业面临严重的冲击。2007年8月10日羊城晚报以“出海动辄亏损渔民出路在哪”为题报道:渔民出海总亏本,有的干脆把船废弃,不出海。

(二)海洋管理中的不和谐音符:政出多门,“群龙闹海与群龙管海”

沿海省市的海洋开发思路和举措都是值得肯定的,但“行业用海矛盾影响海域的综合开发效益,海洋综合管理机制尚未建立起来”(《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表现为开发上无序无度,管理上条块分割、政出多门、各自为政、职责不清。“群龙闹海、群龙管海”是近年来从专家到官方的共同忧虑。“群龙闹海”导致开发上的无序;“群龙管海”导致管理上的虚位、缺位、越位,矛盾和冲突时有发生。规避责任、无视后果、从众心理、观望态度、短期行为、本位主义、政策盲区、合作陷阱成为常态。项目研究将结合蓝色产业带管理探索海洋综合管理的有效形式。

(三)人海关系中的不和谐音符:开发无序与环境危机

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海洋开发力度的加大,大规模、高强度的不当海洋开发加速了中国海洋环境和生态的恶化,加剧了海洋环境灾害发生的频度,直接威胁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海洋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也威胁到人民的身体健康。据统计,每年从工厂和沿海城市直接排入海水或是经江河间接排入海里的污水达100亿吨,致使海洋生物链遭受破坏。近年来,沿海地区普遍存在的盲目围海造地、大面积挖砂采石、乱挖珊瑚礁、滥伐红树林等活动,严重破坏了海洋的生态环境。赤潮发生频率,规模和危害大增。

(四)海权问题中的不和谐音符:海洋国土危机四伏

中国的海洋处在多事之秋。近年来,中国与周边临海国家海域划界的潜在矛盾逐渐表面化。除了渤海是中国的内海以外,其他海域都与相邻、相向周边国家存在划界矛盾,同时与一些国家还存在着岛屿的争端。尤其是中国南沙群岛海域已经呈现岛礁被侵占、资源被掠夺、海域被瓜分的严重局面。维护中国海洋权益的形势十分严峻。占中国陆地面积1/3的“海洋国土”安全正受到多方面威胁:150余万平方公里争议海域面临被瓜分危险;40多座岛礁目前已被其他国家非法侵占;富饶的海洋资源每时每刻在遭到邻国不断攫取,维护海洋权益刻不容缓。但海洋维权困难重重。前国家海洋局长王曙光表示,这项工作涉及法律、政治、经济、军事、科研等许多领域,是一项系统工作。国家需要有完善的法规、综合性的政策、明确的目标,需要建设相应的机构和队伍,形成协调机制。目前,中国在这些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一是维护海洋权益的法规还不健全。二是海上执法力量分散、执法体制不顺、执法船只和设备相对落后、执法资源得不到有机的整合。三是维权政策的研究和制定严重滞后,问题千头万绪,缺乏整体考虑。四是中国维权的技术支撑和保障体系,特别是海洋权益信息决策系统,海上维权监控和应急响应系统等还远远没有形成。

(五)协调发展中的不和谐音符:海洋经济不能一枝独秀

国家强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统一,由此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建设和谐的海洋社会也一样。如前所述,建设和谐海洋社会要树立正确的海洋观,注重资源开发的适度、有序和海洋生态的保护、培育,关键在于海洋物质文明、海洋政治文明、海洋精神文明、海洋生态文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六)海洋法治中的不和谐音符:执法不力

1996年中国制定的《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指出,中国海上执法力量薄弱,对违法行为的监督、打击力度不够。现有巡航执法队伍分属不同部门,执行部门各自规定的使命。由于部门执法力量之间缺少配合与协作,不法行为有空可钻。更为严重的问题是,执法队伍装备普遍很差,技术手段相当落后,不少部门巡航监视船舶数量少,船体旧,性能低,必备器材严重不足,飞机、遥感接受装置等先进设备更显不足。海上犯罪是相对于陆上犯罪而言的,是指发生在海上(包括港口、码头、浅海、滩涂),侵害海上目标(包括船只、网具、船用仪器、渔货、钱财直至海上作业人员),主要以船只为载体的危害社会、触犯刑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海上犯罪活动严重干扰正常的渔业、航运,威胁生命安全。如海盗、武装劫持、恐怖主义、偷渡、非法贩运人口,贩毒和贩运武器等。

(七)海洋观念中的不和谐音符:只见“雄鸡”,不知有海

面对当今严峻的海洋形势,我们的海洋观教育、国民的海洋意识却没有及时跟上,心中不知国土有海。《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9月11日以“中国海洋观教育十分薄弱”报道,曾对上海大学生做过一次抽样调查,9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的版图只有960多万平方公里的陆域国土。1995年,广东省出版一本教育青少年的《新三字经》,曾引起海洋界人士极大的不安。由于作者和编辑都缺乏海洋意识,有关国土观念的教育,完全局限于960万平方公里陆地的黄土地,而将祖国数百万平方公里的海洋权益统统摒弃在外。2000年国庆节,北京中华世纪坛向公众开放。精致的入场券上面写着这样的文字:“圣火广场,用960块花岗岩铺设而成,面积为960平方米,象征幅员辽阔的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广场东西两侧的叠水象征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与黄河。”之后,“世纪之夜”大型群众联欢晚会和2001年1月1日中华世纪坛开幕式纪念册的有关介绍词,再次重申了这个象征意义。表明当前进行海洋观教育,增强人们的海洋意识是多么重要。

(八)海洋决策中的不和谐音符:局部思维与海陆两分

地方在制订海洋区域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时,囿于行政区划,不能积极地实施辐射内外、海陆一体的方略,企业缺乏集群效应、规模效应。局部思维导致地方保护主义、本位主义。甚至恶性竞争牺牲国家利益民族利益。最典型的是上海海运业,海港货源短缺不从根本上寻找解决办法,而是恶性竞争甚至严重负利率运输,自己企业吃亏让外国人看笑话占便宜。《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强调海陆一体化开发。陆地开发建设活动必然对海洋开发提出更高要求,向海洋要生产和生活空间,要食物和水资源等。海洋开发向深度和广度的方向发展,海洋产业群逐步增殖扩大,它们对陆岸基地和腹地的要求必然越来越高。因此,要根据海陆一体化战略,统筹沿海陆地区域和海洋区域的国土开发规划,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方针,逐步形成不同类型的海岸带国土开发区。但人们往往习惯于把海洋和陆地割裂开来。陆上经济发展不考虑海洋,海洋经济发展不考虑陆地,造成海陆两分的局面。

(九)海洋产业中的不和谐音符:“一产”落后,“三产”滞后

强国必须强海。强海的应增强海洋经济实力。中国的海洋经济实力如何呢?如果单从某些传统海洋产业的产量来看,中国的海洋经济已经相当可观,但是如果从海洋经济发展的质量和科技含量来看,中国作为一个海洋资源大国,离海洋经济强国还有相当的距离。我们的渔民大多是开着机帆船在近海作业,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国还没有成规模的远洋渔船队,而周边的日本、泰国、韩国、俄罗斯在这方面早已世界闻名。就传统海洋产业而言,中国还处在粗放型、主要依靠劳动力、科技贡献率很低的水平。所以我们要以科技强经济增实力,才能赢得话语权。《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指出,中国的海洋产业规模小,技术装备落后,新兴海洋产业发展尚需加速,海洋第三产业亟待扩大,这些都是海洋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中国的海洋产业正处于大发展时期,改善和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将直接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海洋产业也可以分为第一产业(海洋渔业)、第二产业(海盐及盐化工业、海洋油气业、海滨砂矿业、海水直接利用和深海采矿业)、第三产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服务业)。目前,海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比为5:1:4。要逐步将海洋一、二、三产业的比例调整为2:3:5,争取尽快建立低消耗、高产出的海洋产业结构。

(十)海洋地理中的不和谐音符:重陆轻岛,重近轻远

国际法中的“领土变更方式”涉及先占、时效、添附、割让、征服以及民族自决、公民投票、收复失地、交换领土等。其中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先占、时效和收复失地。“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一种友好的表现,“不以武力相威胁”也同样,但事实上的占有和占领即使是非法的,也有一个时效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就成了一种沉默的默认,为避免“默认”和“时效”,要有积极和及时的应对,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坐失“先手”。但由于长期以来我们重陆轻海、重陆轻岛、重近轻远,在20世纪后半叶,没有及时对中国海域进行勘测,没有对中国海域内的海岛及时驻守、管理和开发,结果给他国以可乘之机。目前多国占据我岛的局面,堪称“切肤之痛,后悔莫及”。如南海诸岛大部被外国占领,在中国东部沿海,和苏岩问题最引人注目。我们知道,中国东海是中国历史传统水域,苏岩附近海域是鲁、苏、浙、闽、台5省渔民自古以来活动的渔场,长江口渔场和舟山渔场是中国固有海区,近代以来包括日、韩无一国家对此提出过异议。历史古籍确认苏岩属中国无误。清末民初地质学、地理学进步以后,更证实了苏岩位于东海大陆架上,是中国大陆在海底的一部分,它位于中国领海和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内,是中国领土。但韩国人假借科学研究之名,行占地圈海掠夺资源之实,给中国苏岩取了一个韩国名“离於岛”。韩政府投资212亿韩元(约2亿人民币)在距苏岩最高峰的南侧65米处,打桩兴建了一座高76米(水下40米,水上36米)重3600吨,相当于15层楼高的巨大钢筋建筑物,还把它取名为“韩国离於岛综合海洋科学基地”,其实就是一个向中国扩张领土和领海的大型前哨基地。对此我们要据史力争。问题也一样。

三、和谐海洋社会建设的向度与对策

只有建设和谐海洋社会,才能解决上述问题;只有解决上述问题,才能建设好和谐的海洋社会。我们认为,和谐的海洋社会是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生态平衡、法制健全、文化繁荣的统一。

强调海洋经济发展,是在发展中求和谐,在和谐中谋发展。中国是海洋大国,随着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我们的民族复兴大业与和平发展,必然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即中国的综合国力提高离不开海洋事业的发展和强大,在当今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格局下,必须通过海洋强国而走向世界强国。直面海洋、走向海洋、开发海洋、兴海以强国是中国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强调海洋科技进步,是说和谐海洋社会建设离不开科技进步。在21世纪,建设科技海洋是战略任务,海洋科技是当今世界尖端科技之一,海洋高科技的发展已经成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当代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特征《》。如今,世界各国在海洋上的竞争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激烈,而这个竞争实质上是高新技术的竞争。谁在海洋高新技术方面领先,谁就会在世界海洋竞争中占据主动,就能从海洋中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更大的经济利益,就等于拿到了资源宝库的钥匙,拥有资源开发的先手。就21世纪科技发展而言,海洋科技是本世纪人类最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的领域之一。

强调海洋生态平衡,是要求人们走出人海关系中片面索取甚至掠夺的心态,以建设性的态度对待海洋,建构人海双向给予的良性互动系统,在合理开发利用的同时保护海洋、反哺和回馈海洋。处理好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的关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海洋。强化海洋意识,维护海洋权益,保护海洋生态,开发海洋资源,实施海洋综合管理,促进海洋经济发展。

强调海洋法制健全,是要使人们的海洋生活、海洋开发活动纳入法律化、制度化轨道,使海洋世界祥和、安定、有序。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权利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中,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开放的社会、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导致在人们的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中利益上的冲突和碰撞时有发生,要求社会建立完善的利益协调和调控机制,就不能不借助法律手段。海洋的特殊地缘特征、特殊的经济功能和社会效用,决定了它是一个利益关系冲突的高发频发区,从而更需要健全的法制。

强调海洋文化繁荣,是认为和谐海洋的构建要高度关注海洋文化、深入挖掘和研究海洋文化、大力宣传海洋文化,弘扬优秀的海洋文化传统和海洋文化精神,寻找海洋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积极发掘海洋文化资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文化海洋建设不仅是涉海产业和涉海群体的需要,也是民族和人类发展的需要;不仅是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经济建设的需要;不仅是现实的紧迫任务,而且是长远的战略任务。

中国是海洋国土大国,有约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海洋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海洋生态状况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在21世纪这个海洋世纪,我们应该紧扣时代脉搏、把握时代潮流、紧跟时代步伐,把和谐海洋这台戏唱好。

参考文献:

1、杨国桢。论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的概念磨合[J].厦门大学学报,2000(1).

2、庞玉珍。海洋社会学:海洋问题的社会学阐释[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4(6).

3、崔凤。海洋社会学:社会学应用研究的一项新探索[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7).

4、张开城。重视海洋社会学学科体系的建构[J].探索与争鸣,2007(1).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海洋法治文化新区建设行动计划路径

曾说:法治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于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包括人们的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思想、法律价值取向等。具有法治“灵魂”之称的法治文化,是实现法治社会必不可少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柱。也就是说,法治文化是培育现代公民信仰法律的精神,使公民真正从内心认同法律的一种思维方式,并将这种思维方式内化为自觉遵守法律的行为准则,从而发挥法治文化的“酵母效应”①,渗透到全社会的各行各业,各个方面,最终实现构建法治社会的目的。

那么,正在筹划建设中的舟山群岛新区,以其独特的海洋产业为支柱,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开放型海洋经济体系,实现了从传统海岛经济向现代海洋经济转型的目标,因此,被列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的改革重点。然而,海洋经济建设,离不开海洋文化的支撑,作为海洋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海洋法治文化,也应该成为保证舟山群岛新区行动计划实施的“软实力”。

1.舟山群岛新区海洋法治文化建设的现状

法治不仅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和司法部门的主要工作,它还是社会政治生活中倡导公平正义的实践规则,是现代文明生活中人们应该普遍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这就是法治精神、法治文化的体现。“法治文化”主要是区别于“人治文化”的一种新的政治文明体系。②

海洋法治文化是法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海为生的人们在长期的涉海实践中形成的关于海洋法律制度、法治机构、人们的海洋法治意识及其涉海活动的总称。③简言之,海洋法治文化即是沿海地区在海洋经济、生产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海洋法律思想、治海理念以及与海洋相关的制度、法规、设施、产业等文化思想体系,海洋法治文化一旦形成,就以其独具海洋特色的“法文化共识、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影响和支配着人们的涉海行为,并以其维护着海洋的健康永续发展。

舟山是我国唯一以群岛建制的地级海岛城市,所辖四个海岛县区,陆域面积144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1万平方公里,1390个岛屿。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海洋环境,形成了舟山独有的以海洋经济为主、陆域经济为辅的经济发展模式。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海洋经济的重视,并将海洋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高度,舟山海洋经济顺势发展,海洋产业综合发展能力有较大幅度提高,海洋经济结构转型等也趋于完成,以临港、物流、旅游为主的海洋现代经济体系已初具规模。

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重陆轻海传统观念的影响,长期受“黄土文明(即黄色的土地、农业文明)”传统大陆文化所统领,我国国民的海洋意识淡薄,这已众所周知。目前,国家正处在改革发展的攻坚阶段,但法治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出现了诸多与现代法治精神不相谐调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涉海类法治建设更加缓慢,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瓶颈。诸多原因,使舟山一直以单一的海岛经济孤立而缓慢的发展,有很多潜在的海洋资源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和开发。同时,舟山群岛区域在海洋经济艰难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受到国内外大环境的冲击,与全国及全世界相同共性的海洋问题,即影响舟山海洋经济健康发展或和谐海洋建设方面的问题,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例如:不断恶化的海洋生态环境、不同程度污染的海洋水域、逐渐退化的渔业资源、频繁发生的海洋灾害、受到严重侵害的海洋权益等等。还有舟山自身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独有问题,例如,海洋综合管理能力偏低,对海洋资源进行掠夺式、粗放式开发经营,海洋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现代化海港物流体系不够健全,缺乏专门的海洋建设人才,海洋科技开发力量薄弱等,都严重制约着舟山海洋经济的整体快速发展的步伐。

除此之外,舟山虽地处海洋之上,但长期受大环境的影响,海洋类法治机构不完善、海洋类法律法规不健全、海洋法治教育没有受到足够重视,海洋法治文化建设长期滞后于海洋经济的发展,这已是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为此,今年暑期我们对舟山普陀社区公民进行了随机性问卷调查,对收回的100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虽不能完全反映舟山民众对海洋法治文化的认识和了解程度,但也能说明一些问题。本次调查偏重于年青人,100人中年青人占多数,40岁以下的占66%,41岁以上的人占34%,中小学生占39%,据此可能反映出舟山市的现行教育中对海洋法治文化内容的重视程度。具体情况如下:

对涉海类法律法规了解程度不高

在“对于涉海类法律法规了解程度”的选项中,基本了解的人占36%,不了解的人占59%;

海洋普法宣传力度不够

在“您所在单位(社区)是否经常开展海洋普法宣传活动”的选项中,认为偶尔宣传的人占37%,认为基本没有宣传的人占39%,认为完全没有宣传活动的 人占15%;

对海洋执法管理了解程度不高

在“是否接触或了解过以下的海洋执法管理”的选项中,通过海洋渔业专项执法、海洋渔业动态数据库管理、海域(滩涂)使用动态监管、海岛现代化执法管理等几种方式了解的人合计占%,而完全没有接触或不了解的人占%;

对涉海类的节庆纪念日宣传不够

在“您所知道的涉海类节日”的选项中,对世界海事日、中国“航海日”和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了解的人数,三项合计才占%,对中国海洋文化节了解的人数占%,还有近10%的人什么都不了解;

海洋法治文化教育不系统

在“通过哪些途径了解海洋法治文化”的选项中,反映出来人们了解海洋法治文化的渠道繁杂,有通过海洋电视台或广播电台、海洋类网站、单位、社区等实地宣讲、海洋宣传栏及横幅、报刊等多种渠道进行了解,既不系统,又不正规,更不权威,问题严重的是缺乏系统的学校教育;

对海洋灾害种类了解的不足

在“您所了解的海洋灾害种类”的选项中,了解人数最多的是海啸占%,而对风暴潮、海浪、海冰、赤潮等灾害了解的人数均未超过20%;

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知之甚少

在“您所知道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选项中,对海洋规划编制、养殖用海、规范捕捞、港区海湾重点整治等措施了解的人数均不超过20%,只对实行休渔期一项了解的人数占%。

由此可见,舟山在以往的海洋经济建设过程中,忽视了对海洋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视,故而在公众心目中缺乏对海洋法治文化的认识,这样必将影响舟山海洋经济的发展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的步伐。钱穆先生说过:“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产生;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解决。”④ 新区的发展建设需要现代法律服务体系的支撑和法治文化的保障,这已是很多沿海城市在海洋经济发展过程的成熟经验。要促进舟山海洋经济的新发展,全面落实舟山群岛新区《三年行动计划》,为浙江省海洋经济的大发展真正起到先导作用,舟山各级政府要在筹划经济发展规划的同时,要谋划好为其应起到保驾护航作用的海洋法治文化建设,因此才能完成国家交付的为中国蓝色经济的发展所肩负的先行先试的重大任务。

2.海洋法治文化建设应成为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的“软实力”

现代经济是国际化、协作化、规则化的经济,它要求全社会有与之相适应的理念和行为方式,依法经营、诚实信用、遵守规则成为必要条件,法治文化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 无可取代地成为经济发展的“软实力”。⑤

一直以来,舟山以海洋文化为动力,在促进区域海洋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海洋法治文化建设在舟山海洋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却是缺位的。通过调查表明,人们对海洋法治文化知识了解甚少,对海洋法治文化缺乏足够的意识,在海洋开发、管理过程中没有将法律作为一种依靠、一种精神导向和信仰,致使海洋资源环境遭到破坏,海洋经济健康发展受到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海洋法治文化建设,就是把法治文化建设与海洋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让法治文化引路,运用法治文化的教化、塑造作用,来引领海洋文化及海洋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海洋法治文化氛围。

目前,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已经定位于立足浙江、服务全国、面向太平洋的战略高度,未来10年的发展目标,是成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先导区和长三角洲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三年行动计划”已经设计完成,将面临的是新型城市化建设的进程,即新区行政管理体制转轨、产业升级、城乡统筹发展等。也就是说,原有的行政职能、执法和审批等都将随之改革,建立法治政府、构建和谐社会应是对舟山新区提出的基本要求,因为良好的法治基础、和谐氛围、平安环境是其它新区建设过程中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成功经验,已得到充分的证实。舟山群岛新区的“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出建设“四岛一城”、自由贸易园区、打造花园城市等,都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国家原有的法律法规也不完全适用于舟山新区的情况,为此提出了先行先试的原则。所以,根据舟山群岛新区的特点,在“三年行动计划”初建之时,构建良好的法治秩序,在新区上下树立法治观念意义非凡。大力开展海洋法治文化建设,推进海洋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努力把海洋法治意识、海洋法治精神融入人们的头脑之中,融入海洋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在全社会形成依法、讲法、守法的海洋法治文化风尚。使人们在新区建设中树立崇尚海洋法治的意识,并逐渐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从而为舟山群岛新区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在法治的框架下,建立现代化城市管理体系和法治保障体系,探索新区综合执法体制的改革,突出海洋法治文化的特点,使其成为提升舟山新区区域功能规划、城市管理和发展建设过程中的“软实力”;在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建设、海上开放门户建设、现代海洋产业基地建设、海岛综合保护开发示范区建设、陆海统筹发展先行区建设过程中优化“软环境”。使新区人们在开发建设海洋的过程中提升依法治海的理念,努力提高与新区海洋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相适应的海洋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和公民法律意识,为新区海洋法治建设形成良好氛围打下坚实的基础。让海洋法治文化在新区的治海、用海方式和人们的涉海行为上形成依托,为推进舟山群岛新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3.在落实舟山群岛新区行动计划中推进海洋法治文化建设

建设法治国家,不仅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完善的法律监督制度,更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法治文化,以此作为一种动力,来培养全体社会成员的法治精神和法律信仰。舟山群岛新区以海洋文化及海洋经济为发展重点,那么,海洋法治文化就应该成为舟山群岛新区海洋事业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所以,在舟山群岛新区规划建设之初加强海洋法治文化建设,是依法治国方略在现代化城市建设管理过程中法治实践的体现,具体建设路径应紧紧围绕《新区三年行动计划》的建设目标,着力在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现代海洋产业发展、重大平台建设、海上花园城建设、改善民生等五大行动过程中,切合实际地探索新区海洋法治文化建设之路。

在基础设施建设行动中推进海洋法治文化建设

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城市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就是目前在全球兴起的“智慧城市”⑥建设,它已经成为世界城市发展的强劲动力,然而,要成功建设智慧城市的主要要素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舟山群岛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交通、能源、水利围垦、信息等基础设施,它们是新区未来城市建设、生产经营和生活保障的物质基础,是舟山物质生产及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条件。《新区三年行动计划》中指出,力争2015年建成舟山本岛主干公路网、多条疏港公路、连岛大桥和配套码头工程,提升陆岛交通网络和客货运枢纽,优化港口集疏运基地设施,完成重要航道改造和一批锚地、引航基地建设,大力推进通用航空建设;建成舟山电厂分期电源工程及新区配电网络,加快建设舟山与大陆联网通道及输变电等工程;推进重要水源和引水工程和海水淡化、中水回用和雨水利用项目建设,加大滩涂围垦和综合开发力度,为新区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提供新的空间;全面完成“数字舟山”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开发具有海岛特色的测绘与地理信息应用系统和电子商务、综合管理等服务平台及无线岛城、城市海底光网、海洋数字等工程。

舟山群岛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为了实现未来舟山新区的生产、管理、生活全面智能化、城乡一体化、城市现代化的发展目标。随着城市化建设的迅猛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主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主要由政府财政投资的公共产品变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也就是说,目前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主体有政府、公有企业、私营企业、个人、投资机构等。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必然带来利益的多元化,必将产生相关的法律问题。同时在建设过程中要大量应用现代化技术和高新科技手段,对城市的效率功能、承载能力、管理的系统性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特别是每项建设都要充分考虑舟山作为海岛城市的特殊性,这都需要有法律法规作为保障。

为此,全面提升新区海洋法治文化水平,奠定海洋法治文化在城市基础建设中不可取代的先导地位非常重要。一方面,政府及管理部门要掌握相关的法律条文,以便在法律的范围内进行投招标工程活动;另一方面,相关的投资主体要在法律的框架内获得自己应有的权利,同时要主动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第三方面,广大的新区公民要提高法律意识,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来监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具体落实,使之能够按时完成三年行动计划的预期目标,让我们的城市真正不愧于“智慧舟山”的美誉。

在现代海洋产业发展行动中推进海洋法治文化建设

国家海洋战略的实施必然促进传统海洋经济向现代海洋经济的转型,必然催生海洋新兴产业和海洋高新技术的发展,所以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必将成为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

舟山群岛新区的现代海洋产业,主要是指在改造提升传统海洋产业的基础上,发展临港先进制造业、现代海洋服务业和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大宗商品储运中转加工交易中心,做大做强海洋工程与船舶、海洋旅游、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海洋生物医药、现代海洋渔业等支柱产业,基本形成现代海洋产业框架体系,不断提升产业集聚效应。争取到2015年,万吨级以上码头达到60个以上,海运运力保有量稳步增长,港口货物年吞吐量达到4亿吨以上,大宗商品交易额达到5000亿元,力争港口物流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5%;力争船舶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其中海洋工程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推进东海油气后方服务基地和大洋勘探基地建设;力争游客接待量达到35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350亿元;力争水产加工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渔业产值185亿元,其中远洋渔业产值45亿元;加大专业招商力度,努力引进国内外知名海洋生物医药企业和科研机构,打造我国重要的海洋生物与海洋医药产业基地等。⑦

舟山作为部级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在现代海洋产业建设过程中,应在扩大对外开放、交流合作、产业升级方面加快立法,以促进现代渔业、临港工业、海岛开发、物流产业、旅游医药等方面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对外来投资商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对其外资经营业务和范围提供政策支持,为进入舟山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的企业提供良好的风险投资法律环境;建立试验区内部的法律体系,在试验区社会事务管理上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保护法》精神,在执法监管、打击非法捕捞、保护生态资源、创建平安渔场等方面加大力度;建立起适合于试验区建设的海洋法治文化观念,为塑造试验区新形象打下坚实的法律基础。同时,要大力开展法治文化教育活动,提高试验区内成员海洋法治文化水平。按照国家对舟山群岛新区提出的海洋经济发展总目标,结合本地的海洋法治文化资源,建立新的海洋法律政策框架体系和运行机制,为促进法治文化与海洋文化有机结合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从而让海洋法治文化为实现舟山群岛海洋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在重大平台建设行动中推进海洋法治文化建设

海洋环境资源是海洋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海洋经济的建设必然着眼于海洋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舟山新区重大平台建设过程,政府要从政策法规方面入手,对新区公民进行宣传教育,使公民增强海洋资源环境保护的意识,从而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舟山群岛新区的重大平台建设,即根据“一体一圈五岛群”空间布局,加快重大开发开放载体和服务平台建设。一是借助舟山群岛较好的产业及城镇化基础,优化提升主体区域,重点构筑“南生活、中生态、北生产”⑧的发展格局,形成一批特色鲜明、集聚辐射能力强的现代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二是利用舟山群岛新区的最佳深水岸线资源,全力打造港航物流核心圈。建设大宗商品储运中转加工交易中心、区域性国际港航服务平台,规划建设国际燃油供应中心和矿砂、煤炭等大宗商品深水中转中心,集装箱运输、保税物流及相配套的加工增值综合服务区和舟山港综合保税区。三是根据舟山群岛各岛屿自身特点,积极构筑五大功能岛群。即普陀国际旅游岛群、六横临港产业岛群、金塘港航物流岛群、嵊泗渔业和旅游岛群、重点海洋生态岛群等,打造各具特色的海洋功能性岛群,使之成为舟山群岛新区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这些重大平台建设中,关键是要重视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要合理利用海洋资源,正确处理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环境保护的关系。特别是对工业“三废”的排放和沿海水域污染问题要重点进行治理,因为工业废水是海洋污染的重要来源,采用多种方法,控制污染源。如在海洋环境质量评价,海洋污染监测技术与方法,海洋污染对生物资源的影响,海洋开发对环境的影响,石油和金属污染物迁移规律,海水水质标准和渔业水质标准的测定以及海洋污染航空遥感等等方面,都要采取具体措施,制定和健全必要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在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方面要加大力度,真正做到依法管海,依法护海。着重防止海岸工程对海洋环境的损害,防止海洋勘探、海岛开发对海洋环境的污染,防止船舶对海洋环境的污染,防止陆源污染物、倾倒废弃物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等。

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及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被现代人所熟悉,那么海洋生态环境对人类的价值还并没有完全被人们所认识,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尽快完善有关海洋方面的法律法规,并加大落实力度,通过法制化来保障海洋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和有效的运行,从而提高人们保护环境、呵护生态的意识,对海洋环境的保护要真正达到全体公民及各级组织利益共享、责任共担,我们的海洋事业才能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在打造海上花园城行动中推进海洋法治文化建设

倡导生态文明就是要求我们人类不要太霸道,待人要友好,待自然界也要友好。人类与自然,双方都是主体,相互要沟通交融,不能搞对立。⑨

舟山群岛新区的海上花园城建设,即按照低碳、生态、智能、宜居理念和“南、中、北”城市空间布局,积极推进功能区块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加快“美丽海岛”建设:创建“森林舟山”(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绿色建筑示范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部级生态城市和全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到2015年舟山力争率先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城市化率达到%,形成集交通、观光、生态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功能综合体,争取三年时间初步建成海上花园城市。

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在全区进行海洋生态文明、海洋生态伦理教育,在做好海洋普法宣传工作的同时,要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使之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让人们了解保护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学习、掌握保护海洋环境和改善海洋环境的必要知识,关心海洋生态环境问题。也就是要求全区公民不断提高自觉呵护海洋生态的意识和逐渐养成改善海洋环境的自觉行动,使之达到生态文明的最高境界。因此舟山群岛新区在打造海上花园城的行动中推进海洋法治文化建设,将提升城市的品味和人们的文明素养,对舟山城市化建设和海洋社会的全面发展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改善民生行动中推进海洋法治文化建设

舟山群岛新区把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三年行动的出发点,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努力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实施食品安全工程、惠民安居工程、全民健康工程、全民健身计划、民政基础设施工程和海洋经济发展气象保障工程,加强海洋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着力建设海洋文化名城:整合佛教、渔业、民俗、海岛等多文化的特点,提升舟山海洋文化的特色,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及服务网络,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推进文化与产业、资本、科技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旅游、节庆、会展、创意等文化产业,规划建设国内一流的海洋文化特色公园;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推动发展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着力提高区域教育国际化水平,加快发展海洋职业教育和国际海员培养基地建设,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大力发展海洋高等教育;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入建设“平安舟山”、“法治舟山”,深化“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模式,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进一步提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安全生产监管和应急管理体制等。

舟山群岛新区的行动计划,从“医食住行”入手推进民生保障工程,要真正实现这个行动目标,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社会事业的保障、民生的改善、社会建设的推进,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需要,也是老百姓最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创新优质高效的社会服务管理,把就业、社会保障、住房、医疗卫生等这些问题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这是政府执政中最坚实的群众基础。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特别是信息技术,减少行政成本,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是新区政府应该积极探索的工作目标。同时还要加快新区的法治建设、法律建设,对原有的一些已不能适应新区形势发展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加紧法律空白领域的立法工作。在改善民生行动和社会管理过程中全面推进海洋法治文化建设,从而,在新区初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法律护航、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由此,新区的《三年行动计划》才能得以健康运行。

总之,今后三年是舟山群岛新区《行动计划》全面实施、新区建设全面推进的三年。在规划之初就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为全面实现“国际物流枢纽岛、对外开放门户岛、海洋产业集聚岛、国际生态休闲岛和海上花园城建设初具成效”的发展目标打下坚实基础。同时,用海洋法治文化指引新区公民的思想理念与文化价值取向,着力于新区公民的海洋法律信仰、海洋法律素质的培育,将海洋法治理念、海洋法治精神和海洋法律价值通过文化特有的方式和功效,渗入到新区建设的各个方面,最终在全社会形成崇尚海洋法律权威、严格依法办事的社会文化基础和推进海洋法治文化建设的舆论氛围,为推进智慧舟山、法治舟山建设提供法律保障和智力支持。

注释:

① 徐伟、柴黎。《法治文化如何才能发挥“酵母效应”》法制日报,“酵母效应”: 酵母,真菌的一种,在适宜的环境和温度下,会以几何数字膨胀扩散。如今,在江苏无锡,法治文化建设犹如“酵母效应”,正变得越来越强。司法部有关负责人将法治文化比作血液,称其是法治建设须臾不可或缺的滋养。

② 李德顺。《法治文化首要是倡导法治精神》检察日报

③ 盛清才、盛楠。《实施海洋法治文化战略 引领广东“海洋强省”建设》南方论刊,

④ 钱穆。文化学大义。台北:正中书局,1981:P3

⑤ 单敏。《浅析我国建设法治文化的重要意义》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⑥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高新民先生在2013年8月10日,2013首届内蒙古经济论坛智慧城市分论坛大会上做了主题演讲中提出工信部、发改委、住建部等八个部委起草了《促进智慧城市发展指导意见》。何谓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是当今城市发展的新目标新理念,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新手段,是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和城市转型发展深入融合的产物。”

⑦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建设三年(2013―2015年)》行动计划, 政府网站,

⑧“南生活”指构建南部花园城市带,打通南部海岸城市发展走廊,发展多业态的现代服务业;“中生态”指构建中部重点生态带,加强舟山岛中央山体生态保护,构筑绿色廊道,形成以中央山体为核心的指状绿地系统,切实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和海岛生态安全;“北生产”指构建北部海洋新兴产业带,在舟山本岛北部区域,重点发展临港装备制造、海洋生物、海洋探测装备、高端海洋电子信息、水产品精深加工等海洋新兴产业,打造国内一流的海洋产业基地。

⑨ 寿奇光:《让法治文化催生生态文明》现代企业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建国、张建兵。《 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思考》,中国检察官,

[2]盛清才、盛 楠。《广东海洋法治文化建设研究》,南方论刊,

[3]鲁峥。《文化强国背景下培育法治文化的构想》,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4]王令己。《和谐语境下法治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海洋意识,国家利益,举措

一、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国家利益的最高选择

开发半壁蓝色疆土,实现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跨越,既是海洋国家利益的最高战略选择,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纵观世界各强国,无一不是以海立国,以海兴国。海洋孕育大国和强国,强国必须掌控海洋,这是对“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海洋贸易和世界贸易,进而控制世界财富和掌控整个世界”的最好诠释。

(一)海洋强国的涵义。“海洋强国”是指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发达、海洋科技综合水平先进、海洋产业国际竞争力突出、海洋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大、海洋事务综合调控管理规范、海洋生态环境健康、沿海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达、海洋军事实力和海洋外交事务处理能力强大的临海国家。

(二)海洋强国的总目标。第一是实现海洋经济强国,要在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基础上,使海洋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从现在的4%逐步发展到20%以上,海洋经济的发展,要充分发挥海洋运输业、造船业作为高技术主导产业和基础产业的促进作用,确保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海洋开发总体实力逐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第二是实现海洋科技强国,要大力推动科技发展,努力提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水平和技术开发能力,使科技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逐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第三是实现海洋军事强国,要建设一支拥有国产先进武器装备武装的、以海军为主体的海洋防御综合力量,在国防建设上要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寓军于民、有国防工业作后盾,有能力确保国家统一,有能力反封锁、反制约,制止帝国主义的可能侵略和一些霸权主义国家蚕食我海洋国土的行径,有效保护我国海洋国土、海洋权益和海上运输线的安全。

三、构建海洋强国战略的举措

海洋强国战略的内涵是多元的,至少应包括海洋领土和、海洋安全、海洋军事、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法制、海洋文化等。这些内涵既是互相关联的,更应是协调统一的,而且还必然从属和联系于国家的整体战略和其他相关领域战略。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应服从于中国和平发展的总体战略,以“和谐海洋”为理论指导,全面、均衡并符合中国国情。

(一)把建设海洋强国作为基本国策。要把以海兴国战略同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海洋海岛大开发与西部大开发,摆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将其作为国家战略组织实施。国家要制定加快海洋开发与管理的若干政策,把建设海洋强国和实施21世纪海洋发展战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远景目标纲要中。

建设海洋强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从方方面面做好准备。应建立国家海洋政策研究咨询机构,组建国家海洋战略研究院、国家海洋科学院和海洋工程院;建立中国海洋科技教育发展基金和中国海洋高科技成果奖励基金;组建国家海洋开发银行,建立建设海洋强国基金会,发行海洋重点工程建设债券和海洋建设福利;组建国家海洋警备队(军事建制)。

(二)组织实施国家海洋宣教工程。要把强化民族海洋意识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要把海洋知识纳入大、中、小学必读课本,建立一批部级海洋观教育基地;确定中国海洋日;组建国家海洋电视台和电台,强化海洋宣传,激发全民族建设海洋强国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实施海洋文化发展工程,在重要沿海城市成立中国海洋文化研究中心,在有条件的重点大学增设中国海洋文化研究院,大力弘扬海洋文化,重铸蓝色文明。

(三)实施五大海洋建设工程。组织实施海洋农牧化建设工程、海洋能源基地建设工程、港口和海运开发工程、滨海旅游开发工程、海洋综合开发工程,加快海岸带、中国海域及大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快港口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步伐。到21世纪中叶,我国的海洋开发综合实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海洋区域经济发展达到同期发达国家水平,从而实现由海洋经济大国向海洋经济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四)确立中国海洋安全战略对策

1.国防战略应调整为重点发展海、空军,强化对中国海的制海、制空权。加强航空母舰、核艇和移动核武器的制造,增加抑制战争的杀手铜,改变海上力量对比的不平衡状况。鉴于渤海海峡的特殊安全战略地位,国家应尽快实施蓬莱、长岛至旅顺的大桥、海底隧道枢纽工程的建设。

2.设立南海特区,加强对南中国海的控制及资源开发。特区设在西沙或海南岛,直属中央政府。特区实行军、政合一管理体制,享受国家自由经济开发区政策。

3.加大海岛开放力度。鉴于海岛的特殊战略地位,发挥其国防前哨的作用,国家应制定让海岛享受比沿海经济特区更加优惠的开放政策,促使其超常规发展,使海岛成为我国第一层次的战斗堡垒和对外开放区。

(五)构筑21世纪我国海洋人才制高点。毋庸置疑,海洋将成为全球竞争的焦点,但海洋领域的竞争,无论是政治的、经济的还是军事的,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海洋科技竞争领域表现最激烈的是人才争夺战。构建有利于培养、吸引、留住海洋人才的软、硬环境,优化发展海洋教育,提高海洋从业者的素质,成为当前我国构筑21世纪海洋人才至高点的首要迫切任务。

(六)再造中国海洋生态的良性循环。要从强化全民的海洋可持续发展意识,积极推进依法治海,合理利用海洋资源,提高海洋开发的科技水平,加强海洋生态环境整治与保护入手,加大工作力度,尽快使我国海洋可持续发展驶入良性轨道。当前十分紧迫的任务是海洋生态环境整治与保护,要以渤海综合治理为突破口,在全国实施“碧海工程”,打一场整治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人民战争。

今后的中国,注定要将海洋置于防务与经济建设的战略制高点,最大限度地争取和保护自身利益,最大限度地开拓和维护发展空间。如何以更开放的心态与改革意识,充分借鉴海洋强国的发展理念,重塑中国的海洋战略,建立融合大陆与海洋因素的国家与区域秩序,并构造相应的生产体系、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已是一个紧迫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马孆。当前世界海洋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国际观察,2012,(4).

48 20414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