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的4篇
【导言】此例“人物传记的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人物传记【第一篇】
今天一早来到学校,校长就在广播里给我们下达命令,我们就带着哈欠连天的状态进入操场,但一听校长那浩荡的噪音,全班好像都从”睡梦“中惊醒,精神饱满。
老师们也当然参加了,校长那慷慨激昂的话语,震撼了在场的`所有人,然而我们这些新生就更一步的了解这所新学校的人物,学校的”感动人物“那可真是多,做学生第一就是要了解这所学校,第二就是要热爱自己的学校,喜欢并且尊重自己的老师,第三就是要做文明人,做诚实守信的好学生!
当我们迈进这所学校的大门时,我们就是这所学校的一位学员,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这所学校的荣誉,你个人的修养,关系到我们这个”大家庭“的荣与辱。
通过今天这个上午,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呀!校长的一些话,让我明白了生命的真谛,从前我都是认为生命是自己的,也没去想那么多,可是今天,校长的那一席话却真正的震撼了我那么幼小的心灵。
生命是属于社会的,是属于爱你的人的。
人物传记的【第二篇】
“母亲”一个响亮而又富有意义的美称。母亲一个世界也无法缺少的重要人物。每个人的出生都离不开母亲,是母亲让我们出生在这个美丽、丰富多彩的世界里。
母亲是重要的。无论是男女,还是老少,每当你给他提起母亲时,他们总会以无比激动的心情和露出满脸灿烂的微笑细听你的谈话,或者是他会告诉你关于他们的母亲的一些事情。每个人都不可以缺少母亲,更不可以缺少母爱。所谓,母爱是无私的,母爱是伟大的,母爱是温暖的。当你去做一件事的时候,她便会在你的身后为你助威,为你加油;当你做错某一件事的时候,她会已同情、教导的眼光去教你怎样才能做得最好。
母亲是爱“唠叨”的。作为家长的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健康的成长,锻炼自己,让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有的同学认为家长让自己上了许多的辅导班是家长在管束着自己,不给自己的一定空间,而往往不是的。这些都是家长想让自己的孩子学到更多知识的可选择余地,别无办法,都想让自己的孩子懂得比别的孩子多。这时母亲总是关键的。有的孩子呢,就是喜欢听从母亲的,因为陪自己时间最长的永远是母亲而不是别人。有的时候,母亲总会在你的耳边不停的唠叨着某一件事,比如,冬天要多穿衣服小心感冒。虽说天不是很冷,但是,这句话是不会少的。因为,母亲已经习惯了怎样去爱护和呵护自己的孩子,不由己罢了。而这时,特别是青春期的学生,你就会觉得妈妈特烦,总是一天到晚的唠叨个没完没了。但是,有没有想过这些不值一听的“唠叨”是多么的重要,又是多么的温暖。
所以,作为一个人,特别是我们作为一个中学生,更不能让母亲担心,我们应该学会关心和爱护生我,养我的母亲,因为母亲永远都是伟大的。
人物传记的【第三篇】
说他美味,可是有证据的。比方说中午在饭堂排队领饭的时候,韦铁鸿死死地盯着排在前面的同学,好像想用目光一个个将他们“杀死”,好让自己快点领到饭。领到饭后,韦铁鸿立刻跑去抢一个碗来装汤,而且一装就得装得满满的,然后站在那,赶快喝掉一大口,再装满,生怕自己吃一丁点亏。吃饭时,韦铁鸿的两嘴唇在不停地上下张合,不时发出“吧唧吧唧”的声音,特恶心!光坐在他旁边听那声音,我的胃就已经受不了他,正在翻江倒海中了,更何况坐在他对面一抬头就看到最不愿看到他那狂吃样的“老鹰”小姐了,我甚至可以从“老鹰”小姐眼中看到想把韦铁鸿烧成渣渣的团团烈火。
韦铁鸿终于吃完饭了,我和“老鹰”小姐本以为可以解脱了。哪个知,他眼睛还看着盘子上的一些小米粒与菜汁不放,非要做到所谓的“光盘行动”——用那满是舌苔的厚舌头把整个盘子、包括死角反复舔了几次才恋恋不舍地拖着缓缓的脚步,挺着圆圆的“啤酒肚”倒了骨头果皮并摆设好使餐工具。回到座位后,韦铁鸿在那安静地看书。说看书,那真太抬举他了,他充其量就是手里拿着本书无聊地翻着,双眼却在盯着其他人盘子里的饭菜,恨不能把自己变成长颈鹿,将头直接伸到其他人的饭盘里把饭吃个精光。我瞪大双眼,张大嘴巴深吸了一口冷气,心想:这熊小孩,还想吃!咋那样可以吃呢?小时候天天喝几升的奶呀?排队出饭堂进宿舍时,韦铁鸿还要走在最后,鼻子张得比猪鼻孔还大,拼命嗅着饭堂里的菜味,仿佛回味无穷,要不是后面的人催他快走,韦铁鸿恐怕还会赖在这一辈子不回家呢!
你说,像如此一个人在大家班,这经如何可能好念呢?
人物传记推荐范文【第四篇】
关键词:北京大学 教授 推荐书目 图书馆 阅读推广
2009年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和北京大学图书馆联合主办了“学问·读书·人生——北大教授治学感言图片展”,收集了156名北京大学教授的治学感言,其中145位教授推荐了“对我最有影响的几本书”,共计推荐675本书,书目公布后马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传统的阅读指导通常以推荐书目的方式,多以经典必读书为主,但北大教授推荐的是对自身最有影响的书籍,因此内容较为广泛,既有专业与经典著作,也有休闲与启蒙读物,更容易激起大学生的阅读兴趣。北大教授推荐的书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学科各年龄段学者的学术和生活经历,分析这些书目有利于公众进一步理解他们的学术思想和人生理念。
1 不同学科背景和年龄段的阅读差异
理工科教授与人文社科教授的阅读差异
在推荐图书的145名北大教授中,理工科教授89人,占%,推荐图书410本,占总数的%;人文社科教授56人,占%,推荐图书265本,占总数的%。理工科教授推荐的图书中有一半以上属于人文社科类图书,但人文社科教授几乎没有推荐理工类图书。
北大教授们推荐的675本图书中,各类型图书的比例如图1:
145名北大教授共推荐了115本英文原版图书,其中93%由理工科教授推荐,7%由人文社科教授推荐,理工科教授推荐的英文原版图书显著高于人文社科教授。推荐的英文原版图书中的%都是专业类图书,由于专业性比较强,未出现被三名以上教授共同推荐的图书。另外,145名北大教授还推荐了266本外国译作,其中接近一半属于专业类图书。
145名北大教授共推荐了294本国内创作出版的图书,其中122本属于古典著作,这些图书中的%由理工学科教授推荐,%由人文社科教授推荐,人文社科教授人均推荐数量略高于理工学科教授,人文社科教授推荐最多的是《论语》,理工科教授推荐最多的是《三国演义》。而172本近现代出版的中文书中,近40%属于专业类图书,人文社科教授和理工教授之间没有显著的学科差异。
不同年龄段教授的阅读差异
145位教授的出生时间跨度从1923年到1966年,各年龄段教师推荐的图书数量基本与人数比例相同,平均每人推荐4—5本书。鉴于我国历史和国情,将马列主义、思想等政治类图书和译作中的前苏联小说等单独进行分析。
虽然各年龄段教授人均推荐的图书数量相差无几,但推荐的图书种类却存在差异。目前70岁以上的教授(出生在1940年以前)推荐的图书中,外国译作最多,其中一半以上属于理科专业文献,也有《居里夫人传》、《世界通史》等人文社科类译作;其次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等前苏联小说和《选集》等政治著作;推荐的古典著作与近现代图书比例相当,被推荐较多的图书是《唐诗三百首》、《论语》、《三国演义》;英文原版图书的比例最低,而且都是理科专业图书。
61—70岁的教授(出生在1941年-1950年)推荐的图书中古典著作、政治类图书和前苏联小说比例较高,古典著作推荐较多的是《论语》和《红楼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战争与和平》、《牛虻》等前苏联小说和《选集》等政治著作推荐的也很多;推荐的外国译作中,专业和非专业图书比例接近,被推荐较多的是《物种起源》;英文原版图书比例也很低。
51—60岁的教授(出生在1951年-1960年)的推荐情况与70岁以上教授的推荐相似,外国译作推荐的最多,但主要是人文社科类的专业图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前苏联小说和《选集》等政治著作比例略有降低;推荐的英文原版图书比例增高,主要为理工和人文社科类的专业图书。
50岁以下的教授(出生在1961年-1970年)推荐的图书中比例最高的是英文原版图书,主要是理工类专业文献,但也有少量人文社科读物;国外译作和近现代国内作品的比例接近,其中专业图书的比例都略有下降,重复率很低;古典著作中推荐较多的是《论语》和《道德经》;前苏联小说和马列主义、思想等政治类图书的比例最低。
上述统计主要根据教授的出生年代进行分类,但实际的阅读行为不能严格按照年代进行划分,如50年代末出生的教授的阅读范围可能与60年代初的教授更接近,而不是与50年代初的教授更相似。虽然有上述问题,推荐书目的统计依然呈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如前苏联小说和马列著作、思想等政治类图书的比例逐步降低,近现代国内出版图书的比例逐渐提高,英文原版图书的推荐比例显著增长等。
2 北大教授推荐书目与国内外其他推荐书目的比较
国内情况对比
中国社会科学院在2003年做过类似的调查,《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导的五种书》收集了中国社会科学院120余名博导推荐的500多本图书,与北大收集的结果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等苏联小说和《资本论》、《选集》等政治类著作受到了很多教授的推荐。这不是一种巧合,因为阅读不是孤立存在的,阅读风气的形成是一个时期政治、学术的综合体现,并受其深刻的影响。推荐图书的北大教授和中科院博导在1930—1950之间出生的居多,其学术和生活必然受到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影响,其阅读倾向自然也会有时代的印记,尤其是1940—1950年出生的教授,学术生涯的起步阶段正好是我国跟前苏联文化交往较频繁、跟西方国家交往相对较少的年代,因此这代学者的推荐书目中,对除苏联译作以外的外文图书推荐的比较少。
除显著具有时代特征的推荐图书外,《论语》、《三国演义》、《红楼梦》、《史记》、《老子》等古典著作得到了各年龄段、各专业北大教授的共同推荐,这些古典著作也曾有很多被中国社科院博导推荐。可见一些结晶着人类智慧的经典名著不受时代变迁的影响,会一直成为人们的阅读对象。
国外情况对比
哈佛大学曾有3位研究生在1985年做过类似活动,邀请100位教授推荐了“对思想的形成产生过帮助”的550多种图书。哈佛大学这100名推荐图书的教授中,来自管理学和政治学的居多,理工科较少,与中国社科院的推荐情况有些相似。但哈佛大学教授推荐的图书重复率非常低,除《圣经》外很少有图书得到众多教授的一致推荐,说明他们的阅读更加多样化。哈佛教授推荐的书目中,20世纪初的作品比例较高,这是因为20世纪初是欧美文学散发光彩的时代,优秀的作品和作家颇多。
目前,国内年轻教授的推荐书目呈现出了与哈佛教授推荐书目类似的趋势,重复率较低,而且原版图书和外文译作大大增加。这种情况可能与年轻教授们接受教育的时期主要在改革开放之后,良好的外语基础和学术交流环境有利于他们阅读原版图书,他们的阅读范围比年长的教授们更为广阔。或许,若干年后再统计北大教授的推荐图书会像哈佛教授推荐的图书一样,很难看到一本书被反复推荐,多样化的个性化的优秀图书将会进入学生的视野。
3 教授推荐书目的社会意义
对高校学生的作用
目前,高校学生在搜索图书等资料时,通常根据豆瓣网、Amazon、GOogle、百度等网上的评价来甄别,网上的图书通常按读者偏好进行聚合,不利于读者发现平常阅读喜好之外的其他类型书籍。教授推荐书目可以起到资源发现的作用,引导读者发现某些新的领域,再利用网络评价等来判断最终是否阅读。另外,教授推荐书目不会像传统的庞大的阅读指导书目那样对读者造成压力,看似零散的推荐书目可能更适合“信息过载”的学生自由选择阅读。
当前无论是传统的阅读推荐书目还是网络上的图书排行榜等都缺少对学术资源的评价,几乎看不见自然科学、工程学、经济学等学科领域的专业推荐书目。教授推荐对自己有影响的图书,比较个性化,不受传统推荐书目必须具有普适性的限制,因此国内外的教授推荐书目中都包括了很多理工科专业图书。这些理工科专业图书涵盖了很多研究领域的学术经典,对研究方向相近或感兴趣的学生来说,这些图书可以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此外,居里夫人、爱因斯坦和费曼等科学家的传记也得到了不同学科教授的推荐,著名科学家的经历对教授产生了影响,也会对新一代学生有所启发。
对社会公众的影响
目前各类网上书评的水平良莠不齐,而高校教师视野开阔,又非常熟悉自己的研究领域,他们推荐的文化、学术类经典往往比网上的通俗流行图书更能提高公众的品位和素养。教授们的推荐理由也能起到很好的推广作用,无论是哲理性或婉约型的推荐,还是犀利的评论或轻松的调侃,都能产生很大冲击力,在这个略显浮躁的年代里,可以为后学者打开一扇窗。
北大教授推荐书目中包括《十万个为什么》、《数学是什么》、小学教材《自然》等一些启蒙类图书,还有些教授推荐了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这类被许多人认为是很普通的图书,却被一些教授认为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无独有偶,哈佛教授推荐的图书中也包括了《儿童故事集》、《化身博士》、《皮诺乔历险记》、《太空警察的旅行》等儿童读物和科幻作品。而且一位哈佛教授在推荐理由中写到:很久以后我们会发现,为什么儿童故事有着如此巨大的影响力。可见,儿童时期的启蒙书籍培养出的兴趣可能影响人的一生,或许从儿童时期就开始培养阅读兴趣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 图书馆与教授推荐书目
上一篇:国资资产管理范例【优秀4篇】
下一篇:[500字]人物小传范例(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