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理财精编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公司理财精编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公司理财1

关键词:理财目标;治理结构

国内外各相关学科的学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步深化的发展的过程。

一般说来,公司理财的目标的选择主要有以下几种:

(1)营销最大化。

(2)扩大市场占有率。

(3)利润最大化。

(4)每股收益最大化。

(5)股东财富最大化。

前两者的实质即收入最大化。在现代企业“经理革命”之后,西方发达国家公司理财的目标就基本锁定在“公司股东财富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上了。

1西方发达国家公司理财的目标的选择

从上图可以得到,不同的国家对公司的所有者持有不同的看法,这也造成不同的国家公司理财的目标的差异。总的来说为以下两种情况:

美国的树形持股模式

树形持股的集团公司内,各子公司之间通过资本纽带建立联系,理论上联系的方式可以是绝对控股,也可以是参股,但实证分析发现绝对控股方式的公司基本不存在,因而企业的实际控制人是企业经理,而不是股东,股东的真实权利体现在分红收益方面。显然,对于经理人而言,如果不能经营好企业,不但股东会选择用脚投票,企业因此不能获得新的股权投资进而影响到债权投资,而且该经理人的职业经营生涯也可能从此结束。可见,在树形持股模式下,企业的经营决策者实际上是企业的经营者,而理财的目标却必须锁定在股东利益上,“股东财富最大化”就是必然的选择。至于内部人控制下的各种可能弊端,则由企业经营者选择决策机制、社会监督制度、法律法规等去避免。

日本的环形持股模式

环形持股的集团公司内,企业之间以相互持股为特征,此时企业的股东实际上由于权利的互相制衡,即使对“子”公司具有绝对控股的股权,也很难对“子”公司的经营指手画脚,因而,环形持股模式下的经营者控制更加明显,但企业经营者却需要股东、债权人、员工等的支持,不以股东为第一利益者,而以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为理财对象,就成为环形持股的理财目标选择,这就是“企业价值最大化”。

从“树形持股”和“环形持股”两种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出,西方发达国家公司理财的目标选择直接与市场的健全和完善相联系,有效的“经理市场”和有效的“资本市场”,才有公司以“股东财富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可能性。

2我国公司理财目标选择的现实状况

与西方发达国家公司理财目标一致性不同的是,我国公司理财目标一直存在较大争议,选择上存在许多不同。且理财目标表现出随意性和盲目性,常见如下选择:

(1)选择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

(2)选择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目标;

(3)选择企业资产保值增值作为目标;

(4)选择社会效益作为目标;

(5)选择企业员工收益最大化作为目标;

(6)选择企业各关系人(股东、经理、员工、债权人、客户等)利益平衡作为目标等。

3问题分析

问题主要集中于以下六个方面

(1)股权过分集中。上市公司多以国有企业为主,而国有企业的股权又十分集中。流通股在上市公司总股本中所占的比例相对较低。

(2)内部人控制严重。公司的信息主要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内部人操纵公司运作,进行大量关联交易。

(3)中小股东、债权人权益得不到合理保护。公司大股东拥有公司的绝对或相对控制权,中小股东的投票权难以与大股东相抗衡,致使中小股东失去监督大股东的有效方式及动力。中小股东的权益难以得到司法程序上的有力支持。在企业破产程序上,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也难以得到真正保护。

(4)董事会的功能难以发挥。公司董事会结构不尽合理,执行董事所占比例过高。

(5)法律环境不完善。《公司法》、《证券法》、《破产法》、信息披露、会计准则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中存在许多与现实的公司运行环境不相宜的规定,法律法规相对滞后。孱弱的法律体系已在事实上阻碍了公司治理结构的持续改善。另一方面,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也需要进一步加以解决。

(6)地方政府的不合理干预。一方面,政府直接干预企业运营的情况还十分普遍,在一些地方,企业决策往往受到政府的干预。有些需要破产的企业也不能履行破产程序。另一方面,国有银行对企业的贷款往往会受到来自政府部门的压力。

4实际案例

根据有关调查发现,公司治理中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是控股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现象大量存在。据不完全统计,曾有680余家上市公司存在被控股股东通过多种形式占用资金的情况,资金总额达970亿元,有超过20%的上市公司为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提供担保。

1993年,猴王焊接股份公司从猴王集团中“剥离”出去,改组为猴王股份公司上市,猴王集团公司成为猴王股份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但此次资产重组实际上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剥离”,猴王集团和猴王股份从未在人员、资产和财务上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分开剥离。这也就为后来的猴王集团破产以及猴王股份演变为“空壳”埋下了祸根。

猴王股份公司自上市以来,经营状况江河日下,1999年开始出现亏损。由其2000年公布的债务往来可以看出:自1994年以来,借贷给猴王集团的长期借款高达亿元,未还款数额为亿元;自1998年4月份以来,猴王公司为其下属企业提供信用担保金额万元。由于突然宣告破产,有近3亿的担保金额血本无归。这两项数额加起来达近9亿。而根据猴王公司2000年中期报告的数据,猴王公司总资产才93408万元。也就是说,随着猴王集团的破产,猴王股份公司已经变成一家空壳公司,几乎没有什么净资产而言。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上面就是山草香给大家整理的5篇公司理财,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企业理财的相关认知。

公司理财2

一、财务组织架构

根据公司未来财务管理发展的需要,对现有的财务组织架构及岗位设置进行一定程度的优化。

在总公司层面,借鉴国际领先实践,对相似的财务管理职能进行聚合,形成相辅相成的四大财务管理二级部室―会计核算室、资金管理室、资产管理室、预算管理室,一个专业部室―基建管理室,从而使得财务管理的线条更加清晰,财务管理人员的发展路径更加明确。

在分子公司层面,运营业务、房地产开发业务等的财务组织机构设置则与总公司基本保持一致,其财务管理的自主性相对较高,成为业务的伙伴。

二、财务核算管理

公司借助信息化建设,结合会计核算手册,推行财务核算标准化管理。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为基础,全面梳理财务核算内容,细化岗位并制定相应工作标准,明确工作流程并制定相应管理标准,建立严密的会计核算控制系统。实现母子公司财务数据逻辑统一、口径一致,对各分子公司的会计报表和相关财务信息定期收集、汇总,并及时提供给公司管理层,定期进行财务评价。

三、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是集团公司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方法。根据国家的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结合公司战略规划,逐步搭建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涵盖公司总部和各分子公司。细化公司发展战略和经营计划,明确各分子公司权责并为其提供具体的工作目标,为执行过程中的管理监控提供基础,为分子公司绩效考核提供参考标准。

随着公司业务的逐步拓展,预算管理要适应管理决策需求,结合特定业务建立独立的预测模型,支持管理层对重要事项的决策。

四、资金管理

资金管理的目标是控制整个资金系统风险,实现集团内资金资源的有效调配。基本原则是公司的筹资、集资、融资和内部自有资金的分配应由公司决策层根据需要统一调度使用。分子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周转资金应由各分子公司负责管理。

公司通过资金池或委托贷款等模式,逐步推进资金集中管理,可以快速高效地控制公司的全部资金,实现合理的资金留存和资金使用。同时建立资金全面预算制度,实行资金动态管理,定期开展资金使用情况分析。结合公司信息化建设,建立以公司内部资金管理为核心的内部信息系统,从而实现公司实时内部监控资金动向、节约资金成本、增强融资能力、提高现金流量预测的准确性。

五、资产管理

公司资产涉及基础设施、生产设备、运输工具、办公资产、无形资产等,特点为数量多,价值高;设备先进,技术复杂;专业系统多,专业化程度高;安全性高;运营效率高;风险广泛,社会关注度高。这些特点决定了需要做到资产安全与效率兼顾,达到资产使用价值最大化。

综上,公司可采用以下措施:一,规范管理原则和职责划分,标准化固定资产分类、编码,对固定资产的项目立项、建设和转固、退役报废、处置等环节进行全过程管理,将资产建设与资产运营有机结合。二,借助信息化建设,并建立定期盘点制度,使资产价值管理与资产实物管理联动,帐、卡、物动态一致。三,建立固定资产三级管理制度(基层使用部门、实物归口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和归口分级管理,有效约束“实物管理、价值管理、使用部门”三个层面。归口分级管理一方面是归口管理,各归口管理的部门要对所分管的固定资产负责,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另一方面是在归口管理的基础上,按照固定资产的使用地点,将各类固定资产分别交由各级使用部门、甚至班组和个人负责具体管理。四,实行集团化管理。从全局出发,对分子公司的固定资产合理调剂使用。既节约购置新设备的资金,也可以盘活分子公司的固定资产,提高固定资产利用率。

六、税务管理

集团公司可根据需要,设立专门的税务管理机构,隶属于财务投资部,公司总部及分子公司应设立专职人员负责税务管理工作。充分发挥税务管理在公司财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在纳税义务发生前对筹资、投资、运营、房地产开发等财务活动进行筹划和安排。

分子公司建立税务分析报告制度,定期对本单位税务情况进行分析。当税负出现异常变动时,应及时分析并向公司总部财务投资部提交税务分析报告。公司总部财务投资部统一聘请中介机构对各单位进行税务稽核。分子公司审计过程中出现重大问题要及时与公司总部沟通;分子公司税务稽核报告须经公司总部审核确认,正式稽核报告要交公司总部财务投资部备案。

七、推进财务人员规划,实现人员有效配置。

为实现公司发展战略,财务管理组织和岗位的设置要与财务职能、管理流程相匹配,财务人员要有综合的专业能力,能够提供决策支持。财务人员的配置也要提前筹划,统一规划财务机构设置及职能,合理确定需要配备的财务人员和相应的专业素养,由公司相关部门制定合理的人员招聘和培养计划,确保财务工作能够契合公司发展需求。

公司理财3

一、财务治理评述

对于财务治理的内涵,我国学术界有不同的理解。杨淑娥(2002)认为,公司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所谓公司财务治理是指通过财权在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不同配置,从而调整利益相关者在财务体制中的地位,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一系列动态制度安排;黄菊波(2002)认为,财务治理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子系统,从属并取决于公司治理结构的根本性质,是公司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和财务监督权的划分与配置;林钟高(2003)指出,财务治理是一组联系各利益相关主体的正式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和结构关系网络,其根本目的在于试图通过这种制度安排,达到利益相关主体之间权利、责任和利益的均衡,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合理统一;申书海,李连清(2006)认为,财务治理是指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为实现公司长远目标,对企业财权进行合理配置,用以平衡各方财务权、责、利的关系,形成有效的财务激励和约束机制等的一套正式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和机制。

财务治理理论源于公司治理理论。从概念上看,公司治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公司治理解决的是因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而产生的问题,它要处理的是公司股东与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问题,即股东治理模式。广义的公司治理可以理解为关于企业组织方式、控制机制、利益分配的一系列法律、机构、文化和制度安排,它界定的不仅仅是企业与其所有者之间的关系,而且包括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即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实际上,按照企业契约理论,企业可以看作是企业各类参与者之间达成的一系列的实际与隐含契约,这些契约规定了他们在各种情况下的权利、责任以及报酬。为了实现效率和价值的最大化,必须把他们的利益协调起来。简言之,公司治理要解决的是涉及公司成败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如何保证投资者(股东)的投资回报,即协调股东与企业的利益关系;二是企业内外各利益集团的关系协调。建立公司治理的目的在于提高整个公司的效率,保护投资者权益,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服务于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只有公司的效率和效益提高了,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与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才能得到真正的保障。因此,只有能够提高效率的公司治理才是合理的。

综合上述,笔者认为,财务治理亦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笔者依据利益相关者理论,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财务治理。所谓财务治理,就是指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将企业剩余索取权在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分配,从而调整利益相关者因此而产生的责、权、利关系。围绕剩余索取权的配置,财务治理包含两个基本问题,一是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二是企业内部各利益阶层的关系。财务治理就是要以有效率的方式来处理好企业内外利益相关者因剩余索取权配置而产生的责、权、利关系。

二、财务治理效率:从成本的视角

要考察公司财务治理的效率,就不得不联系到财务治理的成本。因为效率与成本是矛盾的两面,它们之间是不可分割的对立统一的整体。

国内外公司治理研究较多地使用了公司治理效率这个概念,尽管没有给予其明确的定义,但一般认为公司治理效率与公司治理费用和公司治理收益相联系;一项公司治理政策或机制的效率就等于其给公司带来的收益改善与公司治理费用之差;李维安、武立东较早地提出了治理成本的概念(吕斐适,吴德胜2006)。严若森(2005)将公司治理效率的最优化问题定义为:在其它条件既定之下的公司治理成本最小化或公司治理收益最大化的求解。公司治理成本即公司治理发生的成本,其主要内容包括交易成本、成本、第二类成本、组织成本、市场治理成本、服从成本、政府治理成本和制度摩擦成本。

借鉴国内外有关公司治理成本的研究以及前面对财务治理关系的阐述,笔者认为,所谓财务治理成本,是指公司财务治理框架在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相关各种成本的总和,而财务治理效率则是使这种治理过程中发生的成本总和最小化。具体来说,财务治理成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本

1.第一类成本即投资者与管理者之间的成本。成本方面主要由詹森与麦克林在1976年首先提出来的,他们将成本定义为委托人的监督成本、人的保证成本和剩余损失的总和。2.第二类成本即投资者之间的成本。该类成本是投资者之间利益冲突所产生的成本。该成本主要是由于各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3.第三类成本即企业与股东同债权人之间的成本。对财务治理框架而言,债权人治理成本是外部市场治理成本中属于财务治理成本的直接内容。鉴于我国企业资本结构中,尤其是国有企业,债务资本所占比例较高和银行借款等债务融资具有公司治理效应的现实,在财务治理成本中必须重视债权人治理成本。当然,它也是一种成本。

(二)财务制度成本

它相当于企业财务组织结构及其运行所发生的制度成本, 是投入生产要素以外的成本。1.财务组织成本。公司治理结构中董事会、股东会、监事会与管理层以及职工代表组织等之间,关于企业剩余索取权的责权利划分的机构化设置与确认,财务治理结构的组织成本即为财务治理组织机构设置与确认以及确保这些权力机关得以正常运转所必须耗费的成本。2.财务执行成本。即公司为制定和执行财务规章制度而与有关财权法律条文与程序等所发生的成本,包括公司必须保存重要文件资料与档案、制作股票或股权证明、按规定格式分类制作账表、聘请外部审计机构、在官方指定的媒体上按时各类财务信息以及向政府出示必要的汇报等活动中产生的成本。该成本需由治理主体与治理组织机构承担。

(三)其它成本

其它未包括在上述两大类成本之内的成本。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用经济学的方法,将公司财务治理的成本与效率的关系表示如下:

Y=Ci(Xj)(i=1,2,3……,n;j=1,2,3……m)

其中,Y表示财务治理效率,C表示各类治理成本,X表示财务治理环境中的各种影响因子。在既定的公司财务治理环境中,财务治理效率最优化其实就是财务治理成本的最小化。一般说来,财务治理效率越高,财务治理成本就越小,它们之间成反比例关系,其关系如图1所示:

这样,在环境条件和治理效益目标一定的条件下,财务治理效率就是边际治理成本与边际治理收益的比较即Vy=Vc。当边际成本趋于零时,其极限存在。也就是说,当dy/dx=0,满足收益最大化的一阶条件,此时Vy=Vc,根据上述分析,此时财务治理收益最大,治理效率最优。

但是,仅仅从治理成本的角度还不足以说明财务治理的效率,笔者在此引入一个概念,即财务治理强度。所谓治理强度主要指公司董事会对管理层实施的激励与约束的程度,它取决于人实际行为的结果与出资人要求的收益最大化情况下理想的管理层行为之间的差距(剧锦文,2006)。显然,当财务治理强度增加时,成本会随着治理强度的增强而减少,但财务制度成本和其它成本却会随着治理强度的增强而增加。当成本的下降大于财务制度成本和其它成本的增加时,总成本将呈现下降趋势;反之,总成本则会呈现上升趋势。因此,总成本与治理强度表现出U形曲线关系。笔者设成本为C1,财务制度成本和其它成本之和为C2,则C=C1+C2。C、C1、C2同治理收益的关系如下:

如果C1大于Q,这时C1会随着治理强度的增强而下降,C2则随着治理强度的增强而增加。由于C1下降的速率大于C2上升的速率,故总成本趋于下降,直到C1=C2=Q达到均衡。在这点上,总成本C最小,边际治理效益等于边际治理成本,财务治理效率达到最优;当继续增加治理强度,这时C1下降的速率小于C2上升的速率,总成本增加,尽管总的治理效益也在增加,但边际治理效益却呈递减之势,从而使治理效率下降。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在财务治理过程中,并不是治理强度越高越好,成本越小越好,而是在成本与财务制度成本、其它成本之间存在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平衡关系。因此,在公司财务治理中存在着最佳的治理结构和运作方式,而这种最佳的治理结构和运作方式,将导致财务治理效率的最优化或财务治理成本的最小化。

三、提高公司财务治理效率:从降低财务治理成本入手

(一)降低控股股东与广大中小股东之间的成本,是目前提高财务治理效率的关键

国内外相关实证研究表明,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价值存在倒“U”形关系(王克敏等,2006)。就国有控股公司普遍存在的“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制”现象,笔者认为,降低财务成本应主要从保护中小股东利益,减少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成本着手。为此,应该加大国有股减持力度,进一步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切实保护中小股东利益,从而降低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成本,提高公司财务治理效率。

(二)应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引入债权人相机治理机制,以降低第三类成本,提高财务治理效率,防范财务风险

在我国公司制企业中,由于破产机制和退出机制尚未真正地建立起来,因而导致成本的提高。针对我国资本结构中债务资本较高及债权人治理效应较低的现状,就必须在破产机制和退出机制正常而有效地发挥作用的基础上,强化债权人的相机性控制,确定债权人在亏损公司破产、清算、暂停和终止上市、重组中的优先与先导地位。因为在此情形下,与股东控制相比,由债权人控制的优势如下:1.由于企业的商贸结算和贷款都是由银行进行的,所以债权人对企业资产负债信息的掌握比股东更多、更准确。2.债权人对企业的控制通常是通过受法律保护的破产程序来进行的。因此,债权人控制比股东控制更加有力,把债权人(尤其是银行)的“相机性控制”机制引入企业的治理结构中,有利于提高财务治理的效率,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3.负债融资能够抑制控股股东的过度投资行为,尤其是来自与控股股东具有很强谈判能力的债权人的融资,可以有效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降低第二类成本,提高财务治理效率。

公司理财4

关键词子公司;误区;手段;财务管理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传统的国有企业管理模式和财务管理方式已不适应客观环境的要求,母公司要想对子公司进行有效管理,就要加强对子公司的财务管理,强化统一的财务管理体制,充分发挥财务资源的整体优势,有效防范财务风险,确保公司资本的保值增值。

一、对子公司的财务管理,避免“两个误区”

误区之一:只关注财务目标控制,不重视财务过程控制。

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财务管理主要是通过考核各种财务指标来实现的,通俗的表示是“我不知道你是怎么干的,我只关心目标实现了没有”,这种只重视财务目标,不重视财务过程的控制会牺牲公司系统内部的规模效益,浪费企业资源,提高交易成本,降低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因此,不仅要重视财务目标的实现,还要重视对财务过程的控制,通俗的表示是“我既关心你的目标实现与否,还想知道你是怎么做的”。通过对子公司财务过程的控制,有利于督导重要财务工作的落实,及时发现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财务工作质量,进而推动子公司财务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误区之二:只关注制度建设,不重视制度执行。

制度是规范,是依据,也是做好各项财务工作的保障,母公司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财务规章制度,要求子公司严格执行,以实现对子公司财务活动的控制。制度控制的优点是保证子公司的内部财务运行有章可循,从事前入手加以控制,从根源上防止子公司财务活动失控。缺点在于此方法的有效性受子公司执行财务制度力度大小的影响,一旦子公司有意隐瞒或不贯彻执行,各种制度就成为一纸空文。因此,母公司一方面要加强对子公司的制度建设,对于一些容易造成损失和资产流失的重要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如对外投资的审批、向外单位担保的限制、购置大额资产的报批等;另一方面,母公司要经常检查子公司对财务制度的执行情况,确保此方法的有效性。

二、采取多种手段,加强对子公司的财务管理

(一)转变财务管理理念,提高子公司财务人员的素质

长期以来,子公司每月月底把财务报表和财务快报向母公司一报,年底再参加一下母公司召开的年度财务决算会,做好年度财务报表,这一年的财务工作就算是完成了。这种财务管理还停留在传统的会计核算管理,对财务工作只满足于记账、算账和报账的要求,没有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参谋作用”。因此,对子公司的管理,首先要使其转变财务管理理念,即由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变,一方面加强对子公司财务人员的培训,不断向其灌输母公司的先进财务管理理念,督促他们加强对财务课题的研究;另一方面应在子公司财务部门设立预算、稽核、评价等工作岗位,让财务人员认识到财务管理的丰富内容,逐步转变管理理念,充分发挥出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二)完善业绩考核体系,实现对子公司财务的目标控制

母公司应建立一套以财务指标为主的业绩评价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企业的资产管理效率指标、偿债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等。针对各公司的不同情况,还可以增加一些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辅助指标,同时还要选择这些指标的标准值作为衡量的依据。通过与标准值的比较,母公司能比较客观地掌握子公司经营活动的业绩和不足,对子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及未来收益有一种比较客观的评价。母公司还可以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财务指标的种类和标准值,以求业绩评价体系客观、标准。此方法的优点是衡量依据标准化,有利于财务控制制度化,不但能反映子公司的财务状况,还能促进子公司完成母公司下达的任务,实现公司的整体目标。其缺点在于建立一套客观的业绩评价系统并不容易,需要母公司不断完善考核办法和具体的操作程度。对于一些非子公司所能控制的突发事件造成的财务指标的非正常变化缺乏灵活性;容易诱使子公司的经营者和财务人员为实现某些财务指标而弄虚作假。

(三)实行预算管理,实现对子公司财务的全面控制

预算是财务控制中目标管理的有效手段。预算的制定要以财务管理的目标为前提,根据企业的发展计划来规划生产经营活动,并通过计划的形式,具体系统地反映出企业为达到经营目标所拥有的经济资源的配置情况。预算的编制就是将企业经营目标的主要指标分解、落实到每一个责任单位,并作为对各责任单位经营管理业绩进行考核评价的依据。母公司可根据子公司的组织结构、经营规范以及公司成本控制的特性进行预算控制:

1.预算的编制采用从下到上,再由上而下的方法,这样既考虑了子公司的意见,照顾了子公司的利益,又有利于母公司审视子公司的经营活动。

2.预算的整体性及全面性使子公司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相互配合和协调,提高管理效率,减少摩擦,增强凝聚力。

3.预算要以母公司的发展规划为依据,以保证母公司目标计划的实现。预算给每个子公司以明确的经营管理目标和各自的责权关系,便于子公司进行自我控制、评价、调整。4.通过建立预算信息系统,将各子公司的资金流转和预算执行情况都集中在计算机网络上,母公司可以调用数据、查询子公司的财务状况,全面控制各子公司的经营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减少子公司的经营风险。

(四)明确重点环节,实现对子公司财务的重点控制

1.加强资产管理。母公司享有对子公司财产的所有权,并行使其所有者权利。母公司是子公司财产管理的直接责任人,负有对子公司资产管理的责任。子公司享有资产的支配权和经营自,并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1)母公司要加强对子公司资产管理。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企业及子公司的具体情况,制定切实有效的资产管理办法,切实保证资产的完整与安全,促使子公司提高经济效益,保证企业资产保值增值。(2)母公司要加强对子公司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存货等资产管理,督促子公司合理、有效地使用各项资产,做到节约使用,提高资产综合使用效果,杜绝资产闲置和浪费。

2.加强资金管理。资金使用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若对子公司使用的资金没有一套有效的控制制度,势必会引起财务会计活动的混乱,给企业带来极大的风险,很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因此,母公司一定要注重对子公司资金的管理与控制。

(1)母公司对各单位资金必须实行集中管理、统筹安排,在保证各单位资金正常使用的前提下,统一调度各单位资金存量进行集中运作,发挥资金使用效率,并对各单位资金流动实施监控。

(2)各单位应建立健全以现金流量控制为核心的内部资金管理制度,按照生产经营、资本性支出、对外投资等,分类按月编制资金运营预算。

各单位必须建立资金分析报告制度,定期(季度、年度)分析本单位现金流量,严格限制无预算资金支出。

3.加强对外投资管理。加强对外投资管理,对于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防范财务风险有重要意义。

(1)母公司要切实加强对外投资的管理,建立健全对外投资的立项、审批、控制、检查和监督制度,规范投资行为。(2)母公司要加强对已立项投资项目的管理。对投入资金或投资占控股地位的投资项目,母公司必须派一些懂业务、懂管理、懂财会的人员参与项目管理,并建立健全投资项目的跟踪管理制度,严防只投资不管理的现象发生。

4.加强对外担保管理。加强对外担保管理,规范子公司的担保行为,对于防范财务风险有重要作用。

(1)子公司对外提供担保,必须报母公司核准。(2)子公司对外提供担保,必须落实反担保。反担保的方式主要包括保证、抵押、质押反担保。(3)子公司应指定专人具体负责跟踪、监控担保合同的履行情况,特别是担保借款的使用方向、被担保人的经营状况和偿债能力等,及时向母公司通报情况,直到担保责任解除。

(五)利用稽核、外审等手段,加强对子公司财务的监督管理

1.加强对子公司的财务稽核。一方面,母公司定期或不定期对子公司的财务会计工作进行日常稽核或专项稽核;另一方面,督促子公司设立内部稽核岗位,定期进行自查并向母公司报告财务自查情况。

2.不定期对子公司进行外部审计。母公司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子公司会计报表进行审计,审计费用由母公司承担;子公司如有需要,也可自行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但所委托的会计师事务所应当获得母公司的同意,且审计费用由子公司承担,审计报告须全文报送母公司。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志安。传媒巨头的企业文化和财务管理[J].新闻记者,2003,(5).

[2]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关于加强母公司对子公司财务管理的规定》的通知。1995年5月25日[1995]外经贸计财发第311号。

公司理财5

关键词:公司;财务风险管理;问题;措施

在市场环境下,公司发展所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加,财务活动的结果也具有了一定的风险性和随机性。因此,企业必须要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工作,能够意识到财务风险客观存在性,对各种风险进性预测,加强风险管理,防止公司财务状况的恶化。

一、公司财务风险特点分析

(一)综合性

公司财务活动所涉及的内容众多,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系统,财务风险所存在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综合性强,这是财务风险的特点之一。

(二)客观性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公司必然要开展财务活动,有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财务风险,这种财务风险也是客观存在的。无论公司是否愿意冒风险,只要有投资,想要实现利益,只要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财务风险都会客观存在。

(三)损失性

财务风险客观存在,有风险必然会有损失,这种损失可以是隐形的也可以是现实客观存在的。风险损失有的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量化,还有一些是不能够量化的。风险损失会对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产生连续性的不良影响,会影响到企业经济效益的稳定性,财务风险甚至会威胁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四)收益性

财务投资有风险,但在条件成熟,风险可能会转化为巨大的收益。风险在一定条件下,能够造成损失,同时也能够产生利益。公司开展财务活动,进行财务投资,都需要面临一定的风险,公司之所以愿意冒这个风险,是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因此,财务风险即意味着可能会有损失,也意味着可能会有极大的收益。从某种程度上讲,财务风险越大,意味着收益越高。因此,财务风险的收益性也是客观存在的。

(五)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是财务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既指影响财务风险的因素的不确定性,又指财务风险的结果的不确定性。公司在财务活动中,即使能够认识到某种风险的存在,但这种风险是否会造成损失,还是一个未知数,风险是否能够实现收益,还需要实践的检验,这就是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

二、公司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公司债务资本比例比较大

一般而言,公司资本主要包括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两种类型,这两种是不同性质的资本。公司要发展,在一定情况下需要举债经营。从财务管理方面讲,需要发挥财务杠杆效应,以增强公司的盈利能力。但财务杠杆效益既可以使公司获得利益,也可能会造成公司的债务损失。如果税后利润下降福度大,就可能造成公司财务状况的恶化。公司举债后,需要定期还本付息,如果债务资本比例过大,公司所需要承担的财务风险比例就会增大。在经营过程中,一些公司往往看到的是债务资本带来的利益,利用举债方式扩大经营,为的是追求负债利益,但忽视了财务风险可能打来的巨大损失,从而使公司的财务状况恶化,使公司处于危险的境地。

(二)公司管理者和财务人员风险意识低

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公司经济活动所面临的市场环境是非常复杂的,在复杂的竞争环境中,公司的财务风险系数增加,财务风险出现的可能性增大。但依然有很多公司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对市场风险认识不到位,对各种财务风险缺乏足够的重视。相关人员认为只要做好资金管理工作,公司的财务就不会出状况,这种认识是肤浅的。正因为相关人员对财务风险认识不足,控制财务风险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强,才增加了公司财务风险的系数,这也是近些年来,很多公司面临生存危机,甚至破产的重要原因。

(三)资金管理不善

很多公司资金管理工作开展不力,主要表现在,公司部分资产由于某些原因,被债务人长期占有,这样,公司的资产安全性就不能得到保障,这也不利于资金的有效应用与流通。在资产管理方面,本应该收上来的资金,却长期收不上来,这种情况会为公司发展带来巨大的潜在的财务风险隐患。另外,公司资金管理不力还表现在,公司银行账户开设的过多,导致资金分散,公司相关领导者对内部的资金状况就不能做到全面有效的了解。这样,就导致投资决策行为失去重要的参考标准,导致投资决策随意性强的现象。公司对资金管理不善,还表现在对所占用的资金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不高,这样,公司必然会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

(四)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不完善

在市场环境下,公司经营活动面临的不稳定因素增加,财务风险增大,这对公司发展是一种巨大的隐患。公司领导者要认识到财务风险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财务风险也是可以预测,可以控制的,只要做好相关的财务风险预测控制工作,是可以有效减低财务风险的。但目前,依然有一些公司对财务风险重视不够,有些公司并没有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也没有设置独立的财务风险控制管理机构。而一些公司即使建立的有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设置的有专门的机构负责这项事务。但由于财务人员素质不高,专业能力缺乏,不能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预测,识别和控制,这样也不利于财务风险的有效防范与化解。

三、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策略

(一)做好筹资管理保持适度的债务比例

现代企业经常会选择负债经营方式实现更大的利益,控制好债务筹资规模,保持适度的债务比例,做好筹资管理工作,才能有效控制与防范财务风险。要做好筹资管理:第一,要对债务筹资的期限结构进行合理规划与控制。债务筹资一般可以分为长期借贷和短期借贷两种方式。公司管理者,需要分析公司投资期限结构状况,然后,对债务的期限结构进行合理的规划,保障公司具有一定的还本付息的能力,以有效减低财务风险。第二,要加强债务资本成本管理。公司在需要进行债务筹资时,就需要做好债务资本成本管理工作。一方面要能够选择资本成本最低者,另外,要对债务资本成本率与投资收益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保障投资收益率高于债务资本成本率,这样所开展的筹资行为才是安全的。第三,合理控制债务筹资比例。公司进行债务筹资虽然可以达到增加利润的目的,但公司还需要认识到,债务筹资风险也是客观存在的,并不能说债务筹资越多越好,合理控制债务筹资比例是非常重要的。公司要能够根据自身的偿债能力选择债务筹资比例,如果公司的偿债能力较高,就可以是当地增加债务筹资的比例,反之,则需要对债务筹资比例进行严格的控制,以有效减低财务风险。

(二)公司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强化财务风险意识

在公司文化建设中,要能够将风险意识融入其中。作为公司领导人要能够积极树立良好的财务风险管理理念,在各项经济活动中,也时刻注意财务风险的客观存在,能够寻求有效策略,以应对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公司要积极宣传风险理念,使全体员工都能认识到财务风险的客观性,提升员工的风险意识,激发员工参与财务风险控制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另外,作为财务工作人员,更需要强化财务风险意识,要不断提升自己对财务风险的敏感性,能够积极学习,加强财务管理,提升自己准确判断财务风险的职业能力和素养。这样,才能保障财务风险控制工作的质量。

(三)加强资金管理提升资金利用率

公司要加强对资金的管理,提升资金利用率,这样才能有效规避财务风险。一方面,公司要在财务部门内部设置资金结算中心,资金结算中心,统一对公司各部门的资金进行管理,各个部门所需要的资金都必须要有结算中心统一管理拨付,通过这种措施,解决公司存在的资金沉淀问题,加速公司整体资金流转的速度,减低资金占有的比例,提升资金利用率。另外,加强资金收账管理工作,尽量把外方债务收上来。对于一些信用状态良好,偿债能力强的客户可以适当地赊账,对于一些偿债能力差的客户,要尽量把所有款项都收上来,及时地做好催账工作,以降低资金风险,提升资金利用率。

(四)完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提升财务人才个人能力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现代公司在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公司经营活动中潜在的风险进行监控与防范的一个系统。财务风险预警控制要能够贯穿于公司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充分发挥作用,实现风险的有效控制。公司首先要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构,这个机构的人员组成主要是具有管理经验的管理者和熟悉各种经济活动状况,熟悉各种财务状况的财务管理人员。同时还需要聘请一些熟悉公司外部管理咨询的专家,相关人员的主要工作是对财务风险进行识别,预测,提供财务风险管控措施。另外,财务风险管理控制机构要建设完善的经营财务信息机制,能够对诸如会计核算信息,相关市场信息,行业数据信息及国家的先关政策等信息数据进行有效的搜集和管控。通过信息收集与分析,制定财务风险控制策略。最后,财务风险控制机构要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对风险经营和财务指标进行设置,如果发现企业经济行为超出了相关指标,就需要启动财务风险预警,通过这种措施,对公司实际经营和财务状况发展情况进行有效的控制管理,有效保障财务安全,消除风险隐患。总之,在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公司发展所面临的风险系数增加了,公司要能够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工作,要积极分析财务风险因素,能够通过有效的策略,进行财务风险控制,以确保公司经营的良性化发展,提升公司抵御风险的能力,消除公司发展隐患,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作者:曹桂兰 龙惠敏 单位:江西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48 5175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