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和建议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影响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和建议3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影响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和建议1

过去一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一年来,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强化内涵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导向更加鲜明;以人民为中心,加快**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教育问题;落实“五育并举”,着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紧扣服务国家战略,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得以进一步发挥。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之变和疫情相互叠加,给教育带来新挑战新机遇。要做好2022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教育工作,必须提高站位,牢牢把握新时代的定位,立足教育改革发展实际,着力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

党中央之所以如此强调高质量发展,是由教育所肩负的新使命决定的,是由教育的发展阶段决定的,是由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决定的,是由我国的发展定位和所处的国际环境决定的。唯有高质量发展,我国教育才能在国际上拥有影响力、占据一席之地。

今年,即将召开党的二十大,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新的部署。做好今年的工作,既要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又要在新起点上有创新、开新局。结合今年的形势,我提几点具体建议:

创新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提供公平优质的教育公共服务,特别是基本教育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职责所在。近年来,国家持续强化教育的公共属性,着力将教育公共服务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这些做法体现了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方向是非常正确的。但同时应当看到,教育公共服务由公共财政保障,应当考虑财政的可承受能力,以及教育公共服务的质量及效率。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对民办教育予以规范、正本清源是十分必要的,但同时还应着眼长远,予以民办教育一定支持、给予适当发展空间,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合理安排、严格监管教育经费。受疫情、国际环境、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可以预计,2022年财政收支压力会持续加大。在这样的背景下,依然应依法落实教育经费“两个只增不减”,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不动摇。但同时,建议对现有教育经费支出进行严格审核。对效益不显著的支出项目进行适当压减,集中有限的教育经费优先保障教师工资、公用经费等基本支出,加大对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环节的倾斜和支持。

盘活闲置教育资源。近年来,受城镇化、人口流失等因素影响,一些地方的农村学校和边境地区学校生源持续减少,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教育资源闲置的现象。据了解,一些边境学校过去有数百乃至上千名学生,而今只有数十名学生,校舍资源、教师资源闲置的问题十分突出。建议对上述情况进行摸排,加强教师编制资源统筹,尽可能让闲置的资源发挥作用。

促进教育结构优化。目前教育领域的许多问题,都与结构问题直接或间接相关。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对教育结构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打破既有的工作和利益格局,以更大的力度尽快调整优化。

医院高质量发展问题及建议 高质量发展建议100条

影响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和建议2

一、完成现代化转型需要速度基础上的高质量

从1978至2008年30年年均增速GDP高达%,至2018年40年平均增速也在9%以上。2021年GDP总量达到114万亿人民币,万亿美元,人均万美元,接近达到世界银行划定的高收入门槛。按照十九届五中全会确定的现代化两步走战略,至2035和2050年,我国GDP还需要两个翻番(达到人均万美元,不计币值变化和发达国家标准变化当前标准3万美元),也就是在未来30年间,年均GDP增速仍需稳定在5%左右。达成这样的目标,肯定不会轻松。

从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尤其是从二战废墟中崛起的亚洲若干经济体发展的经验看,发展的共同轨迹是初期高速增长,达到一定高度后会逐级下台阶,进入发达状态后,就会稳定在某一较低水平上。原因是一个国家的发展是从贫穷到富裕、从不发达到发达、从传统到现代的过程,是一个国家从经济到社会再到文化整体转换的过程。在发展的初期阶段,经济可以不触动原有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结构,在既有的秩序中单兵独进,但进入特定阶段后,就必定会触动既有的经济社会文化结构,要求其随经济增长一起变动,实现现代化转型,这就会使发展变得及其复杂,矛盾冲突增多,增长速度自然也就放慢下来。

中国也不例外,我们大概从2008年经历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后进入这种阶段,这也是自那时以来,经济增长速度从10%以上逐级下台阶到2019年的6%左右的原因。2020年的%是疫情冲击的非正常状态,2021年的%也是疫情控制以后低基数基础上的非正常状态,两年平均%,虽然也可以认为是低于正常状态的数据,但从仍在下降通道的长期趋势看,未来要大幅度跃升也很难。现在看,2022年确定的%增速也是个客观但并不保守的指标。因为中国经济尚未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判断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中摆脱出来,又遇到了俄乌冲突这样具有更大不确定性的复杂局面,在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状态下,必定会对我们今年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带来更多的困难。

也就是说,我们面临质量和速度双重压力,要在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的前提下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关注的核心因素

兼顾速度的高质量发展,是经济持续中高速增长和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基础上实现的发展。这是从现代化规律认知得出的判断,也大体符合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其中的核心因素包括:

1、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转向主要依靠要素效率提升,也就是技术进步。与此相应的概念包括外延增长转向内涵增长、资源依赖转向技术依赖、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效率标准由单要素生产率转向全要素生产率(TFP,主要靠技术进步);

2、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升级。随着效率提升和总量增长,既定的存量结构会无法容纳大量产能,过剩产能必定向新领域释放,产业和产品链条持续拉长,消费需求结构也会持续拓展。效率提升、总量增长需要结构持续优化升级支撑;

3、全方位深度开放,畅通内外循环。开放程度越高,市场空间越大,既定存量下随效率提升和总量增长带来的产能释放空间越大,越能在既定存量结构下实现更大规模的增长;

4、市场化程度提升,也就是市场主体规模扩大和自主权增加。因为市场主体按照自己意愿和利益目标进行的决策和采取的行动效率更高;

5、共享成果,缩小社会成员收入差距。共享成果不仅是公平正义的需要,更是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条件。因为收入差别越小,中等收入群体越大,吸收过剩产能的能力越强,既定存量结构下实现经济增长的空间越大;

6、低碳绿色。既是**有限资源约束实现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环境压力和约束,满足居民生存舒适感和幸福感,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发展的需要。

这大体上也是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所要求的内容。

衡量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也应该由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经济结构优化度、开放度、市场化程度、衡量社会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碳排放强度等构成。

当然,上述六点只是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角度说的,这是实现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同时,实现社会高质量发展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社会高质量发展包括教育、医疗、养老社保水平持续提升,居民素质、社会责任意识提升,社会组织架构及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提升等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综合衡量指标体系也应该把这些元素纳入进去。这非本人所长,就不赘述了。

三、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解决的若干重点问题

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题目太大,问题多而复杂,本人见识有限,只能就自己长期关注的几个问题谈点看法。

1、深化政府创新体制改革和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如前所述,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首要问题,也是永恒的问题,贯穿发展始终。加大创新投入,不断提升创新投入强度,这是上下一致的共识。问题是,谁来投?政府还是企业?谁主谁次?各占什么样的比例?投入的钱怎么花?谁来决定钱的花法?从效率角度讲,创新投入应该以企业为主,因为创新需要往往由企业根据市场需要提出,创新成果最终要由企业实现产业化,企业创新投入从方向选择到成果产业化,不需要迂回拐弯,效率自然高。政府投入是先从企业把钱拿走拐个弯再放入企业,效率自然会受影响。但是,企业总是以自身发展需要为转移,与社会及国家发展长期发展相关的基础科研领域可能顾及不到,所以,政府投入也是必须的。所以,目前的共识是,应用研发投入靠企业,基础研究投入靠政府。目前的问题是两个方面,一是创新投入企业和政府谁住谁次?二是政府投入的钱该怎么花?

目前的制度设计看起来像是创新投入政府主导,不仅创新规划和方向选择依赖政府,资源分配也依赖政府——比如以重点项目、重点研究机构、重点大学、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工程技术中心等名义分配资源,主要的创新型人才也都集中在体制内政府所属事业单位,由政府财政供养。虽然也有税前加计扣除、鼓励企业招才引智等支撑政策,但企业可用创新资源有限,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确立还有很多制度上的障碍。从体制内来说,障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对体制内机构中创新人才自由流动和兼职政策还存在诸多限制;二是政府项目资金使用限制过多,尤其是劳务支出限制过多。

2、税制整体改革基础上开征房地产税

经济结构中的突出矛盾是房地产膨胀过度。房地产业规模过大,占用了过多资金和过大资源,不仅挤压了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空间,也过度消耗资源,造成了较大的资源环境问题,还加剧了社会成员之间财富占有差距,造成了地方政府对房地产业过度依赖,成了老大难问题。数十年来国家数次调控,房地产业也随着起起伏伏,但始终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经济学家的共识是出台房地产税,国家也紧锣密鼓做了准备,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至今未能出台。从经济社会现代化转型的规律和趋势看,房地产税一定要出台,绕不过去。它不仅是增加持有成本,遏制房价问题,也是完成经济社会现代化转型过程中,随着以价内税、企业税、间接税制度转向价外税、财产税、直接税以后,地方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现在的问题是,出台房地产税除了能否承受泡沫破灭带来的剧痛之外,增税的同时如何减税?减什么税?似乎没有准备。完全的方案是按照现代经济结构和社会治理体系要求,对税制进行整体设计,同步推出房地产税和减税方案。作为实验,可以先使房地产税增税和个人收入所得税减税同步联动

3、真正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

民营企业天然是市场经济主体,按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其决定性作用的制度设计,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自然是内在要求,我们也一直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理念,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民营经济独立发展的空间似乎始终受到挤压,发展积极性和潜力释放始终有所抑制。比如金融资源民营企业易得性低,且财务成本高,能源资源及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民营企业进入仍然障碍很多,等等。前两年我们在河南某民营经济发展比较好的一个市县调研时,当地领导告诉我们,民营企业家有三种类型和三种心态,一是想洗手不干,二是被动维持,三是小步慢走。这从民营经济投资增速放缓等宏观统计指标中也能反映出来。

民营经济积极性受挫的一个负效应是政府在经济发展中被动冲锋,在民营经济投资放缓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为了实现经济增长目标,就拼命挖掘政府投资潜力,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投资力度,造成这些领域投资过度,从而进一步挤压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空间。也是在上述市县域考察时,地方政府领导告诉我们,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努力寻找可以政府投资的项目。

激发民企活力,释放潜力,恐怕最主要的还是要真正落实民营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真正落实所有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理念。这也不光是政策及落实问题,也要解决党政干部和社会公众对支持民营经济的恐惧心理。

4、拆除制度壁垒,畅通内循环

畅通内循环,不仅是接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问题,更重要的是制度互联互通问题。这又两个层面,一是城乡之间,二是区域之间。由于计划经济提质的遗存,以及现代化过程中公共产品分层供给体制的不完善,到目前为止,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壁垒,阻碍着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城乡之间的问题主要源于农业剩余劳动力非农就业转移和乡村人口大规模城镇化迁徙。派生出来的问题,一是进城非农就业转移青壮年劳动力与未能同步迁徙的家庭分离,造成人户分离及留守老人儿童问题,以及城市非户籍常住人口公共产品差异化供给问题;二是农业规模化市场化现代化趋势和使用权碎片化家庭占有问题,造成流转不畅和租佃制经营和成本居高不下问题;三是农村人口空心化和建筑空间不断拓展造成的重复建设浪费问题。这些现象的背后是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与用途和使用权重新配置需要之间的矛盾,突出表现是城乡之间要素不能双向流动,农民进城受到鼓励,城里人下乡受到限制。

区域之间的问题也是源于工业化城镇化为核心的现代化背景下人口流动问题。工业化城镇化是要素聚集的过程,不仅区域范围内如此,全国范围内也是如此,这也是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城市群都市圈越来越大的原因。人口流入户籍不能随之迁入,比如东莞800多万常住人口中,只有200多万户籍人口。上海、北京等大都市无户籍外来流动人口规模更大。在大部分公共产品按户籍分享的制度下,外来人口无法在流入地获得相应的公共服务,造成了很大的社会成本和摩擦系数。一个显性的问题是过去十年南北发展差距急剧扩大,由2018年前的45:55演化成了现在的差不多35:65.由于资本流动是相对自由的,分享发展成果户籍人口占有更大优势,由此造成的人均收入水平在区域间差距会更大。公共产品按照户籍供给,肯定对这种区域差距和人均差距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比如高考按户籍地报名、招生名额按区域分配的制度等等。

四、几点政策建议

1、改进项目资金管理和放宽兼职限制

一是放松科研项目立项机构对项目承担人研究过程和研究资金使用的控制和限制,项目承担人在对结果负责的前提下,允许其资助使用项目资金,允许其用项目资金发放劳务费,甚至雇佣者工资;

二是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体制内科研人员在保证完成本职工作任务前提下,放开其兼职限制,允许其进入企业自由兼职,并依法获取合理收益。

2、开征房地产税与减征个人收入所得税联动

组织力量按照经济社会现代化要求,系统研究间接税制向直接税制转换问题,研究税负水平和税负结构问题,整体设计适应于现代经济社会制度要求的直接税体制,明确增减机制,为开征房地产税奠定基础。在完成方案设计之前,可以先尝试用减征个人收入所得税方式扣减房产税增收额。

3、农地(耕地和宅基地)在确权基础上实现自由流转

依据存量农村人口或承包现状立法明确农户对集体耕地的永久使用权,明确不随农村人口城镇化迁徙而强制改变,主动让渡者随其自便。在此产权和使用权结构下,通过政府租金补贴方式鼓励职业农民承租和使用权持有人转让。

依据占有现状明确宅基地使用权,在此基础上,鼓励自由流转,鼓励城里人下乡承租和承接。鼓励城里资本下乡投入乡村基本建设。未来乡村居民点规划和归并整合,均遵循现代化空间演化规律,以及居民自愿原则。

4、基本公共产品全国供给均等化基础上逐步实现人口自由迁徙

以现代社会治理原则设计公共产品分类分层供给制度,教育、医疗保、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要最大限度地做到全国供给水平的均等,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互联互通和在区域间的便捷转移。

高等教育改革应该列入日程。一是遵循公立大学按投入机制确定资源分享范围和分享方式,国立大学资源应部分区域范围实行公民无差别竞争性分享机制;二是打破按区域分配名额和按户籍所在地组织高考和录取考生的制度限制,逐步走向高等学校自主招生。

取消户籍制度,按照身份号和常驻地享受差异化地方公共产品供给,全国统一的公共产品供给自然不受居住地变动限制。逐步真正实现全国范围的人口自由迁徙。

影响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和建议3

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正确把握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的关系:既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又要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正确把握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的关系: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

1、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要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依据新发展理念的整体性和协同性,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举措的关联性和耦合性,做到相互促进、协同发力。

2、正确把握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的关系:既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又要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特别是要净化市场环境、提高人力资本素质、全面提高国家治理能力。

3、正确把握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的关系: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破除无效供给、着力培育壮大新动能,从而促进新旧动能加快接续转换,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48 19482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