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论文【参考10篇】
研究探讨了新疗法对特定疾病的影响,结果显示其有效性显著,可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选择,未来的研究将如何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以下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的医学论文相关文章,便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医学论文 篇1:
第一:思想性。医学论文是专业性、探索性很强的文章,它的基本任务是探索未知,具体讲就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然而,医学论文同样要体现党和国家有关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我国医学科学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医学界的学术交流。
同时,在医学科学研究工作中,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L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要遵守国家法令,执行著作权法、保密和技术专利等有关规定。做到尊重科学,讲究道德,反对作假,反对剽窃。
第二:创新性。科学贵在创新,只有不断创新,人类社会才会进步,医学科学也不例外。 所谓“创”,是指医学论文所报道的'主要科研成果是前人没有做过或没有发表的“发明”、“创造”,而不是重复别人的工作。 所谓“新”,是指医学论文所提供的信息是鲜为人知的,非公知公用,非模仿抄袭的,即指医学的研究性课题,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医学边缘学科等三个领域。
此外,即所谓推广性课题研究:在此类研究当中,如果是模仿和重复他人课题或研究,应仿中有“创”、推陈出“新”。作者应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有自己的新见解,产生出一种新的理论或技术,只有在一定程度上创新,才会从新的角度反映出新的成就。。
第三:科学性。衡量医学论文水平的首要条件是论文的科学性。在评价医学论文时,主要看科研设计是否严密合理,方法是否正确,资料是否完整可靠,依据是否准确并符合统计学要求,结果是否科学严谨,结论是否妥当并有充分依据等等。
医学论文写作的科学性分类:
(1)、分为原著和编著两类;
(2)、按论文写作目的分类: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两类;
(3)、按医学学科及课题性质分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等四类;
(4)、按论文的研究内容分:实验研究论文、调查研究论文、实验研究论文、资料分析论文、经验体会论文五类;
(5)、按论文的论述体裁分为:论著、文献、综述、述评、讲座、技术与方法、个案报告和医学科普论文等。
所以,作者必须根据自己研究工作和研究资料的内容,选择相应体裁的论文表达形式。
1、坚持严肃的态度:有一种观点认为“态度决定一切”。医学工作者只有思想端正,对待科学严肃认真,不夸大其词,不掺杂水份,才可能写出高质量的论文。
2、坚持严谨的学风:如果没有严谨的学风,心浮气躁,沉入不到你所从事的研究当中去。
3、坚持严密的方法:每一项实验或者临床观察,均应有严密的计划和步骤。在应用严密的操作和相关的程序当中,更不允许随意更改自己的科研设计和论证。
由此,1篇好的医学论文诞生,既要有好的选题,好的设计,又要有具体的实施和认真的总结,我们必须把握好每一个环节,做到“严肃、严谨、严密”。
医学论文 篇2: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20xx年1月~20xx年12月我院收取的50例妊娠期肾绞痛患者,年龄21~33岁,平均26岁。其中有45例初产妇,5例经产妇,11例患者发病于妊娠早期(<12周),22例妊娠中期(12~28周),17例妊娠晚期(≥28周),平均发病期为22周。该病临床症状主要为突发一侧腰腹部阵发性绞痛,疼痛剧烈,同时向患侧外阴放射,症状自然缓解后又再度发作,在患者绞痛间歇期患侧为隐痛或胀痛,反复阵发,并常伴有恶心、呕吐,有35例患者疼痛部位为右侧腰腹部,9例为全腹痛,6例为左侧腰腹痛。对50例患者均进行泌尿系螺旋CT、尿液分析、肾功能检查、B超常规检查、妊娠尿液试验(HCG),发现其中有11例患者伴肉眼血尿,14例为尿路刺激症状,15例为镜下血尿,10例HCG为阳性,该50例患者查其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胎儿经B超检查均为正常活体,患侧上尿路发现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张积水,其中14例为左侧输尿管结石,10例为右侧,9例为上段结石,7例为中段,10例为下段,结石直径为(7±4)mm。
治疗方法
若对结石进行检查发现其直径<6mm,则应当首先考虑使用解痉、消炎、止痛等保守治疗。若患者通过保守治疗无效、肾绞痛反复发作并且发生上尿路梗阻,则需要选择行硬外麻下放置双J管或用输尿管镜取石术,可直接使用取石钳将较小的结石钳出,气压弹道碎石取石是针对较大结石。使用肾穿刺造漏术对输尿管上段嵌顿性结石、合并泌尿系统感染或肾积脓者进行治疗,抗炎治疗需要同时进行,待到患者分娩结束再对结石进行处理。加用硫酸镁对合并先兆流产进行治疗,起到抑制宫缩的作用。
2结果
经保守治疗的18例患者肾绞痛症状得到缓解,并没有出现复发。因梗阻原因有20例保守治疗患者症状未解除,其中有14例患者虽然症状得到缓解,但是反复发作,另外6例完全无效,症状经行硬外麻醉下放置双J管术或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取石术后得到缓解,并没有再次发生复发。输尿管镜因术中结石位置太高不能达到结石位置的3例输尿管上段嵌顿性结石患者,使用双J管及镜下取石失败改行肾穿刺造漏术;另因重度积水的7例、合并明显泌尿系感染3例、肾积脓2例患者,该12例患者均不适宜采用手术治疗,对其行肾穿刺造漏术,术后症状得到缓解,待到患者分娩结束再对结石进行处理。50例孕妇经治疗后均没有出现流产,顺利分娩,婴儿健康。
3讨论
泌尿系结石是引起妊娠期肾绞痛做常见的原因。主要是妊娠早期大量分泌雌孕激素,导致输尿管扩张、肥厚,蠕动减弱;中期膀胱上移导致子宫压迫输尿管形成梗阻及引流不畅,形成肾积液合并输尿管扩张,使钙、尿酸、钠等在肾小球的滤过量增加,从而使高尿酸尿、高钙尿的产生,最终易导致结石形成。妊娠合并肾绞痛,发作时易造成早产、流产的发生,故为确保孕妇和胎儿的安全的`关键是及时正确的进行诊断和治疗。
妊娠肾绞痛主要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对结石进行检查发现其直径<6mm,则应当首先考虑使用解痉、消炎、止痛等保守治疗。加用硫酸镁对合并先兆流产进行治疗,起到抑制宫缩的作用,但对于易导致胎儿畸形的药物要尽量避免使用。大部分患者经保守治疗后症状可得到缓解,甚至有小结石排出。保守治疗可对因麻醉、手术所引发的流产起到避免,可作为治疗妊娠肾绞痛的首选治疗方式。
若患者通过保守治疗无效、肾绞痛反复发作并且发生上尿路梗阻,则需要及早进行外科手术。传统开放手术取石其有较大的创伤并易导致流产。故在临床治疗中常选用行硬外麻下放置双J管或用输尿管镜取石术,其具有微创、高效、安全的优点。可直接使用取石钳将较小的结石钳出,气压弹道碎石取石是针对较大结石。在使用气压弹道碎石时应当常规放置双J管。
输尿管双J管具有内引流作用,并可对输尿管起到支架模型,对于因输尿管梗阻、管壁平滑肌痉挛所引发的肾盂急性增高有缓解作用,同时输尿管双J管的扩张作用对于输尿管内较小结石的排出也是非常有利的,其并不会对孕妇和胎儿造成影响。并且通过输尿管双J管对于妊娠合并肾绞痛所引发的肾积水可有效的控制其继续发展,将尿液引流出可使感染的发生降低,并对肾功能起到保护作用,使患者痛苦减轻,从而使胎龄得到充分延长,使流产、早产的发生进一步得到降低。
临床中,输尿管上段嵌顿性结石,其结石位置太高,镜体很难够到,且由于结石嵌顿完全梗阻,很难使用水压冲出,而合并肾积脓或明显感染的患者术后容易发热,导致感染的加重,由此对于对输尿管上段嵌顿性结石、合并泌尿系统感染或肾积脓者应当在B超定位引导下行肾穿刺造漏术,抗炎治疗需要同时进行。
解除梗阻、缓解症状、预防流产是治疗妊娠合并肾绞痛的关键。在临床治疗中,应当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个性化治疗方案,保守治疗小结石,若无效并存在上尿路梗阻者选用腔境内治疗,使用肾穿刺造漏术对输尿管上段嵌顿性结石、合并泌尿系统感染或肾积脓者进行治疗。
医学论文 篇3:
1资料与方法
病例要求
在我院行阴道镜检查并镜下行活检术共3700余例,其中诊断为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的有154例,年龄20—58岁,平均±岁,经门诊妇科检查有宫颈阴道细胞学阳性、慢性宫颈炎、肉眼观察可疑等情况。154例的CIN临床分级为CINⅠ47例,CINⅡ66例,CINⅢ41例,所有病人在知情同意后于月经干净后3—7天,由门诊固定、并经专业培训的医生行LEEP手术。
手术方法
取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铺巾,干棉球拭净阴道分泌物。选择LEEP功率50W,碘标志移行区范围,将电极圈于宫颈病变外缘5mm,在宫颈12点处与宫颈表面垂直切入,深度7—25mm,缓慢操作,止血局部放置明胶海绵或用功率为25W的球形或棒状电极,切除组织送病理检查。
观察指标
手术成功率肉眼下完全切除病灶,病理标本周围为正常组织结构。手术时间:电圈切入宫颈开始至电凝结束。手术中出血量:用*的小纱布面积计算法计算。
2结果
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成功率100%,术中平均出血量±,平均手术时间±分钟。
手术切除组织同术前阴道镜下活检结果相比较
手术切除组织同术前阴道镜下活检结果相比较,级别下降的占%(17/154),级别上升的占%(50/154),其中CINⅠ中24例术后诊断为CINⅡ,CINⅡ中20例术后诊断为CINⅢ,CINⅢ中6例术后病理诊断为微小浸润癌,阴道镜下活检与术后手术标本病理检查的符合率为%。
3讨论
目前宫颈疾病的检查常用的有阴道镜、液基细胞学超薄片检查、HPVDNA检查等。阴道镜和TCT作为一种常规的筛查方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上述检查有明显异常的情况下近一步可在阴道镜下取活检,行病理检查,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诊断率。阴道镜是一种内窥镜,在强光源的照射下直接观察子宫颈和下生殖道的病变。本组对比结果显示,术后病检与术前阴道镜下活检病变程度上升的占%,病变程度下降的占%,原因可能是阴道镜无法取得宫颈管内的病变。Reicho等研究了大量ⅠA期宫颈癌患者的病灶特征,发现其中12%为多灶病变,18%的病变位于宫颈管内。二是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多中心性,以及各中心不同步性的特点。阴道镜下取材量少,钳夹组织过小,不一定能取到最高级别的病变部位。三是阴道镜的准确性随着操作技术和病例选择的`不同而有差异。因此,取材的盲目性和局限性以及CIN的不同步性是阴道镜下点状活检对CIN和早期浸润癌误诊的主要原因。近年随着宫颈癌三级预防的不断推广,宫颈锥切术在诊断宫颈病变方面也显示了其特有的临床价值。临床实践经验表明,单纯的阴道镜检查在诊断上是有漏洞的,而宫颈锥切术切除病变范围及深度足够,可提供可靠的活体组织,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并及时确定治疗的范围及程度,在CIN的确诊以及排除宫颈早期浸润癌上有不可替代的临床价值。LEEP手术在临床以其操作过程简便,手术切除组织的范围就宫颈病变程度而定而得到广泛应用。一般宫颈切割宽度外缘应达距碘不着色区域外5mm,手术不需要麻醉,在切除组织的同时有凝血功能,且手术提供的组织标本无碳化,只是轻度的细胞浆拉长及核的流出胞浆间的融合,组织边缘不妨碍病理检查。LEEP切除的组织可以使宫颈管内的病变得以发现。本组结果可见24例CINⅠ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CINⅡ,20例CINⅡ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CINⅢ,6例CINⅢ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微小浸润癌。研究表明LEEP术病理检查有效地弥补了阴道镜下活检的缺陷,使患者得到了及时的治疗。
4结语
综上所述,阴道镜下活检可能会遗漏宫颈的癌前病变及微小浸润癌,LEEP手术可以弥补阴道镜的不足,两者的联合使用更有助于宫颈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作者:戴清 单位:浙江省公安边防医院
医学论文 篇4:
一项科研能否取得有价值的成果,1篇论文学术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得取决于实验设计的水平。周密的科研设计是科学实验过程的依据,对实验数据进行合理的统计学处理是提高科研质量的必要手段。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医学统计学、生物医学工程学和电子计算机在医学科研中的应用,广大临床工作者越来越有必要更多地熟悉一些数理统计知识,以便获得可靠的资料,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全国不少医学期刊,从七十年代以来对这个问题日益引起广泛注意。为了让临床医务工作者在科研和写作、评阅论文中,对实验设计与数据统计问题引起足够重视,笔者近几年来学习国内医学、生物学期刊中见到的一些统计学问题,略加讨论。
一、临床疗效观察的实验设计问题
在各种医学期刊中,半数以上是疗效观察方面的论著。现择其较普遍存在的'统计学问题,结合实验设计基本原则加以讨论。
(一)对照与均衡性测定
国内医学期刊有关临床疗效观察的文章甚多,不少杂志刊登了一些事先未设计对照的文章,其结论难以令人信服。如《用柴葛解肌汤治疗上呼吸感染》一文,报道治愈好转率为%,因无对照,无法断定其效果如何,因此,治愈好转率中含有假像。
对照的方法虽有多种,但对照的基本原则是与实验组齐同可比,最好作均衡性测定。
(二)安慰剂与盲法试验
安慰剂与盲法试验是医研(主要是比较性研究)中常用的科研方法,结果准确、误差性小。安慰剂在形、量、色、味等要与实验药物一样,不能给受试者和执行者任何暗示。这种试验就是双盲法试验。但近年来,尚有人用改良的双盲法,此法分两期:第一期(公开期)试验有效者留,无效者弃。有效者进入第二期(双盲试验),以确定疗效是否系安慰剂的作用。在预防效果观察时可采用该法,临床上应用诸多困难,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三)样本含量与重复原则
没有足够样本的研究结果,是经不起重复试验的,有的论文凭少数病例观实的结果下结论,是不慎重的。如《重症肺炎并发DIC29例》一文,作者观察脑型患者3例,其中死亡一例,就得出“一般脑型病死率高达57%,本组脑型病死率较低,看来及早用肝素阻断DIC过程,对降低脑型病死率可能具有重要意义”的结论。因无对照,结论不可靠。
(四)随机分组与实验设计类型
随机化分组即每个实验对象有同等机会被抽样(分配)到各组去,而不受任何系统因素的影响。常用的实验设计类型有完全随机设计、自身对照设计、交义设计、配偶设计、随机区组设计、拉丁方设计、正文(析因)设计、序贯设计、半数效量实验设计(动物试验),回顾性与前赡性调查研究设计等。科研设计时应根据研究目的要求选择不同类型的实验设计方法,进行相应的统计处理。
(五)诊断与疗效标准——指标设计问题
观察对象应确诊无疑,事先要制订好诊断标准,保证样本的真实性与代表性。疗效判断要有科学的指标,有特异性和定量指标更好。研究记录表格扣记录要完整统一,仪器、试有等要核校,人员要相对稳定,操作及观察方法要严格执行统一标准。
医学论文 篇5:
1氯吡格雷的作用机制
氯吡格雷是第2代噻吩并吡啶类抗血小板药物,与第1代的噻氯吡啶相比,结构上仅在侧链多了1个羧甲基,但抗栓作用更强,不良反应较少,目前在临床上多已取代了噻氯吡啶。氯吡格雷属于受体阻滞型抗血小板药,为前体药物,其活性代谢产物能不可逆地拮抗血小板二磷酸腺苷(adenosinediphosphate,ADP)受体中的P2Y12受体,即通过选择性地抑制ADP与其血小板膜受体的结合,使与之耦联的糖蛋白Ⅱb/Ⅲa受体的纤维蛋白原结合点不能暴露,使纤维蛋白原无法与糖蛋白Ⅱb/Ⅲa受体结合;并阻断由释放的ADP引起的血小板活化的扩增;同时还可阻断血小板激活后的级联放大反应,抑制非ADP激动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从而多重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相互聚集。由于氯吡格雷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是不可逆的,暴露于氯吡格雷的血小板在其整个生命周期都受到影响,血小板正常功能的恢复只能依赖新的血小板替代。还有资料提示氯吡格雷也可抑制由切变应力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对已形成的血小板血栓能够产生去聚集作用。早期资料提示,氯吡格雷可能具有抗炎、防止血管内膜增厚的作用。目前关于氯吡格雷的作用机制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还在不断深入。
2氯吡格雷用于PCI的证据
PCI患者采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用方案已得到临床标准化推荐,氯吡格雷用于PCI的证据文献较多,早期meta分析就认为氯吡格雷能取代噻氯吡啶并与阿司匹林联用作为PCI的标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分析结果显示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用较噻氯吡啶与阿司匹林联用于PCI患者更能减少缺血事件和死亡率,而对于减少用药30d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效果,氯吡格雷也是不弱于噻氯吡啶,其中2篇文献认为更优;1篇文献还提到药物总的不良反应和不耐受情况氯吡格雷要少于噻氯吡啶,仅其中的大出血事件是相当的。20xx年RubboliA等分析了阿司匹林联合口服抗凝剂或噻吩并吡啶类药物如氯吡格雷对于PCI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认为30d的死亡终点、心肌梗死、再次血管重建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组更低,2组支架内血栓和大出血则没有明显差异,再次肯定了氯吡格雷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在PCI患者中的作用。近年的研究主要为各种新的P2Y12受体抑制剂与氯吡格雷的比较。BellemainAA等的meta分析发现氯吡格雷在减少所有原因PCI患者的死亡率、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和支架内血栓方面不如新型P2Y12受体抑制剂,但大出血事件较少(仅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后的PCI患者在大出血方面两者相当);PanditA等比较了坎格雷洛(cangrelor)与氯吡格雷对PCI患者的影响,发现2组PCI术后48h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大出血或致死性出血的发生没有明显差异,而支架内血栓、Q波心肌梗死和缺血导致的血管重建发生率在坎格雷洛治疗组较低。总的来说,这些分析反映了抗血小板治疗药物的不断发展过程,越来越多的新型抗血小板药物被应用于临床,不过分析中也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别并不十分明显,新一代药物的优势微弱,加上可能存在的发表偏倚、新药研究不够完善,以及综合考虑疗效、安全性及成本效益等因素,可 同时,临床也发现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PCI患者仍存在血栓的风险,而为了达到更好的抗栓治疗效果,三联抗栓治疗被频频提及。大量meta分析比较了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和西洛他唑组成的三联抗栓治疗与双联的差异,虽具体评价指标不一(如有的认为三联方案的心肌梗死再发和病死率较低,有的认为没有差异),但多数认为在减少再狭窄率、增加术后最小腔内直径方面三联方案较优;多数认为三联方案出血风险增加,少数认为没有差异。另外还有文献比较了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加与不加口服抗凝剂等(如华法林、替罗非班)的差异:均认为三联抗栓治疗有更好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预防作用;全因死亡有报道明显减少的,也有认为没有差异的;多数认为大出血事件明显增加,仅替罗非班� 自20xx年以来有多篇文献都是探讨PCI患者的三联抗栓治疗,涉及的`研究多有重复,得出的结论稍有差异,不过多认为三联抗栓于治疗有一定的益处,但不良反应也不容忽视,需谨慎。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于PCI患者目前仍是“黄金搭档”,其他治疗方案多是对其的补充和调整。
3PCI患者氯吡格雷的合理应用
关于PCI患者使用氯吡格雷的合适剂量、时机和疗程,文献也提供了相当多的循证医学证据。首先是维持剂量方面,虽然关于疗效的具体评价指标和不良反应上各文献有所差异,不过在氯吡格雷维持剂量的选择上,文献多倾向于选择高剂量维持更有益,只是具体剂量并没有统一观点。有2篇文献比较氯吡格雷75mg常规剂量和150mg高剂量维持的差异:李典耕等的分析结果提示氯吡格雷150mg较75mg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更明显,� 20xx年的2篇meta分析讨论了未指明具体剂量的氯吡格雷高剂量维持(>75mg)对PCI患者的影响:AradiD等认为氯吡格雷高剂量维持组的心血管死亡、支架内血栓和心肌梗死发生率较常规剂量组减少更显著,大出血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异,� SteinerS等则认为在疗效和出血方面,氯吡格雷常规剂量和高剂量维持2种治疗策略差异不大,仅在具体指标上有小的区别,供患者有不同需要时选用。其次是在负荷剂量问题上,文献基本上均认为采用负荷剂量更有益且支持高剂量负荷的采用。关于应用负荷剂量的文献证据也有很多。Bionai-ZoccaiGG等认为PCI患者氯吡格雷不采用负荷剂量时死亡率要高;这项研究涉及5个试验共2962例患者,平均随访个月;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用时,若采用负荷剂量,则减少死亡率或非致死心肌梗死的疗效不差于甚至好于噻氯吡啶与阿司匹林的联用,但氯吡格雷不采用负荷剂量时则疗效要差于噻氯吡啶联合组,间接说明氯吡格雷负荷剂量的有益性。现在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具体负荷剂量的大小上。LotrionteM等比较了氯吡格雷高剂量(>300mg)负荷与标准剂量(300mg)负荷对于PCI患者的差异,涉及1567例患者(712例300mg,11例450mg,790例600mg,54例900mg),均为与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高剂量较标准剂量负荷明显减少心因死亡和非致死心肌梗死,大出血和小出血2组没有明显差异,并认为高剂量负荷减少早期缺血事件更明显。贾国伟和Siller-MatulaJM等比较了氯吡格雷600mg与300mg负荷对PCI的近期疗效影响,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300mg组相比,600mg组可更多地减少PCI术(尤其是ACS患者)后近期总不良心血管事件(死亡、心肌梗死、紧急血运重建或再发缺血入院、支架内血栓形成)尤其是心肌梗死的发生率;2组出血风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三是是否采用预治疗及预治疗的时机。BellemainAA等比较了PCI患者氯吡格雷采用与不采用预治疗的差别,提示在PCI之前进行包括负荷剂量的氯吡格雷预治疗较没有预治疗的死亡率及大出血没有差异,但主要心脏事件风险有所降低。文章没有提及预治疗的具体时机,所有术前应用的都被归入预治疗组。而20xx年的1篇关于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抑制剂于PCI患者效果的分析认为糖蛋白Ⅱb/Ⅲa抑制剂对30d、6个月的死亡率降低作用不如氯吡格雷预治疗策� 第四是治疗的具体疗程。没有检索到关于具体疗程的详细的meta分析文献,不过有几项大型研究比较了1、6、12甚至18个月的治疗有效性,从获益和出血风险来看,6个月的维持治疗可能是最合适的,而在欧洲进行的成本效益分析认为,只要条件允许,PCI术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1年较阿司匹林单用或联合治疗30d相比,综合获益更多,支持双联抗血小板治疗1年疗程的方案。目前的观念是以治疗6、12 关于PCI患者氯吡格雷治疗方案合适疗程尤其是长期使用的进一步评估还需要更多证据支持。
4氯吡格雷与血小板活性评价
对血小板活性进行量化并与临床预后相关联对抗血小板治疗具有一定的意义,为临床提供了相应的方法上的评估。有2篇文献重点表述血小板活性测定与氯吡格雷于PCI患者疗效关系的meta分析。BrarSS等[38]研究认为PCI患者血小板活性以P2Y12反应单位(P2Y12reactionunit,PRU,代表血小板残余活性)为代表,PRU的测值以230为界能更好地预测死亡率、心肌梗死或支架内血栓的发生,即PRU≥230与较高的死亡、心肌梗死、或支架内血栓等终点事件发生率相关,并认为通过这一测值反映的血小板对治疗的应答与PCI术后长期的心血管事件相关联。PanchalHB等分析了西洛他唑、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三联抗栓治疗于PCI患者血小板活性的影响,三联方案能明显减少ADP诱导的最大血小板聚集,明显减低PRU,对P2Y12受体的抑制作用增强,� 虽需要进一步证实,但从理论上可以认为:对于PCI患者甚至是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活性测试指导抗血小板治疗和临床治疗选药具有一定的价值,而氯吡格雷确实可以降低血小板活性,间接证明其抗血小板的有效性。
5小结
目前证据表明对PCI患者采用氯吡格雷治疗是有益的,并建议与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必要时才谨慎使用三联的方案,有条件或有需要时才采取其他新的抗血小板药物替代标准双联方案中的氯吡格雷;对于PCI患者,建议氯吡格雷采取预治疗并给予负荷剂量,预治疗的具体时机目前暂无定论,虽文献表明高剂量负荷可能更有益,但考虑经济性及代谢差异等,目前国内负荷剂量仍以300mg为主,一般患者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采取600mg以上的负荷剂量;多数认为高剂量维持有更好的疗效,但关于死亡率、不良反应等文献结论不一,目前仍以75mg为标准剂量,高剂量还没有获得推广;术后建议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最少6个月,一般1年为宜。进行血小板活性监测或许是未来抗血小板治疗方案评估的重要组成。在抗血小板治疗领域,氯吡格雷已占有重要地位,目前主要是与阿司匹林联用或作为替代,发挥强有力的抗血小板进而发挥抗血栓的作用。其自上市以来就备受关注,文献资料繁杂,通过系统评价检索及分析,以对其应用提供循证医学依据,进而为临床治疗选择提供帮助是本文的期望。分析还发现:因为这些meta分析涉及的很多文献来源可能重复,加上阳性结果更容易发表等因素,文献的结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氯吡格雷的评价方面,也有很多质疑的声音,如有专家认为目前对氯吡格雷疗效评价的试验存在明显的缺陷,其资料并不能证明氯吡格雷较阿司匹林更有效或是联用方案较阿司匹林单用更有效,以前的一些成本效益分析也不太可靠。目前流行观�
医学论文 篇6:
医学论文是医学科学研究工作的文字记录和书面总结,是医学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论文报道医学领域领先的科研成果;是医学科学研究工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晶,是人类医学科学发展和进步的动力。
从事医学科研究工作的同志,经常撰写医学论文,不仅可以扩大视野,掌握国内、外医学动态,而且能提高科研设计能力和研究能力,以及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反过来,如果科研能力、业务水平及教学能力提高了,工作成绩显著,又能写出高质量的医学论文。论文一经发表,即被社会所承认,也是该项目取得科研成果的必要途径。
由此可知,医学论文像一面镜子一样,反映出一个国家、一个某某、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医学科学水平和工作风貌,更能反映出人才的多少和水平的高低。因此,如何撰写出高质量的医学论文是广大医务工作者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也是取得学历、学位、晋升职称的必要条件。
故怎样写作出高水平的医学论文,是摆在每个医务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了提高大家的医学论文写作水平,本文重点介绍医学论文写作的五大要素。
第一大要素:思想性
医学论文是专业性、探索性很强的文章,它的基本任务是探索未知,具体讲就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即提出前人从未提出过的问题,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
然而,医学论文同样要体现党和国家有关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我国医学科学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医学界的学术交流。
同时,在医学科学研究工作中,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要遵守国家法令,执行著作权法、保密和技术专利等有关规定。做到尊重科学,讲究道德,反对作假,反对剽窃。让医学技术工作面向经济建设,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
因为在一定程度上讲,“文如其人”;所以,医务工作者有了好的思想才会有好的主题,有了好的主题才会有好的结论,最后才会有好的论文发表。
第二大要素:创新性
科学贵在创新,只有不断创新,人类社会才会进步,医学科学也不例外。
所谓“创”,是指医学论文所报道的主要科研成果是前人没有做过或没有发表的“发明”、“创造”,而不是重复别人的工作。
所谓“新”,是指医学论文所提供的信息是鲜为人知的',非公知公用,非模仿抄袭的,即指医学的研究性课题,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医学边缘学科等三个领域。
此外,即所谓推广性课题研究:在此类研究当中,如果是模仿和重复他人课题或研究,应仿中有“创”、推陈出“新”。作者应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有自己的新见解,产生出一种新的理论或技术,只有在一定程度上创新,才会从新的角度反映出新的成就。如国家级重大科研课题的推广应用,以及老药新用,古方今用等项目,亦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医学边缘学科等三个领域的推广应用性课题。
第三大要素:科学性
衡量医学论文水平的首要条件是论文的科学性。在评价医学论文时,主要看科研设计是否严密合理,方法是否正确,资料是否完整可靠,依据是否准确并符合统计学要求,结果是否科学严谨,结论是否妥当并有充分依据等等。
医学论文写作的科学性,具体包括“三严”和“五个体现”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撰写医学论文,必须贯彻“三严”精神。
众所周知,按医学论文来源分类:
(1)、分为原著(包括论著、著术及短篇报道)和编著(包括教科书、参考书、专著、文献、综述、讲座、专题笔谈、专题讨论等)两类;
(2)、按论文写作目的分类为: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两类;
(3)、按医学学科及课题性质分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等四类;
(4)、按论文的研究内容分:实验研究论文、调查研究论文、实验研究论文、资料分析论文、经验体会论文五类;
(5)、按论文的论述体裁分为:论著、文献、综述、述评、讲座、技术与方法、个案报告和医学科普论文等。所以,作者必须根据自己研究工作和研究资料的内容,选择相应体裁的论文表达形式。
1、坚持严肃的态度:有一种观点认为“态度决定一切”。医学工作者只有思想端正,对待科学严肃认真,不夸大其词,不掺杂水份,才可能写出高质量的论文。
2、坚持严谨的学风:如果没有严谨的学风,心浮气躁,沉入不到你所从事的研究当中去;或者被别的议论轻易改变自己的观点或实验过程,均难以得出正确的结果,更谈不上写出高水平的论文。
3、坚持严密的方法:每一项实验或者临床观察,均应有严密的计划和步骤。在应用严密的操作和相关的程序当中,更不允许随意更改自己的科研设计和论证。
所以,1篇好的医学论文诞生,既要有好的选题,好的设计,又要有具体的实施和认真的总结,作者必须把握好每一个环节,做到“严肃、严谨、严密”。有的人临时想写1篇论文,平时没有选题、没有设计、没有素材、更谈不上积累,怎么能临时写出论文呢?所以,医学论文来不得半点想当然、来不得半点虚假。
第二方面:撰写医学论文必须具有“五个体现”
1、体现真实性
医学论文必须取材可靠,有原始资料和记录,实验结果务必忠于事实和主题,无夸大之处,更不能因实验数据与设计有出入而轻易改变程序和操作方法。当你做出的实验失败了,只要找出失败的真正原因,你同样可以总结出有价值的论文,同样可以发表。你的论文告诉后来的研究者,在此课题研究的某一个方面上道路不通;它的意义也就是为后来的研究者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宝贵的时间。
2、体现再现性
医学论文报道临床或实验观察所得出的结论,其所采用的实验对象、实验方法、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以及得出的结果,都必须经得起他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相同条件下的重复,并能得出相同的结果。
例如,我国有的医学论文虽然发表了,但别人重复不出你论文当中的结果,这样的医学论文没有任何价值。再如,我国医学工作者的医学论文寄到国外医学杂志发表时,其杂志社均有严格的审编过程,必要时有相应的机构再现你的论文结果,考察其可靠程度,然后再根据情况决定是否发表。
3、体现准确性
医学论文中,数据必须准确,必须反复探讨,特别是统计学处理。例如:有的论文作者演算数据错误,编辑也未严格把关,不知不觉中统计学出了差错,文章虽然发表了;但最后在评职称中,错误被评审的专家核查出来了,当事人未能晋升上职称还不知是什么原因,这样的教训值得引起大家注意和重视。
另外,论文中的引文,必须是作者亲自阅读的文献资料,引用一定要准确,引文用词必须规范,术语必须准确;自己的论文推导出来的结论必须合乎逻辑,表达准确。因此,在你的论文完成之前,那怕是一个标点、一个字符、一个数据你都必须核对得准确无误。
4、体现逻辑性
我们写作医学论文,必须结构严谨,层次清楚,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合乎逻辑。不能概念不清,判断不当,更不能证据不足,论证不力,导致观点不明。
目前,对医学论文的格式要求各家杂志社不尽相同;因此,作者在写作前,必须参阅你想投稿的医学期刊,每一种期刊都有它相应《投稿须知》或《稿约》。通常情况下,以中华系列杂志的《稿约》要求为标准,从文题、署名、摘要(目的、方法、结果、结论)主题词、正文、参考文献等多个方面把握全篇。
5、体现公开性
医学论文的作者要客观真实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的研究成果,切忌片面性和说过头话。对临床实验结果要如实所映,不能任意取舍,不摒弃偶然现象。
例如:某人做一项临床研究,对200例病人进行药物疗效观察,结果只有50例有效,有效率为25%;而作者若舍弃100例无效病例,只报道100例,仍保留50例有效,会导致有效率为50%的错误结果。
此外,我们引用他人科研成果或文献资料时,必须亲自查阅,注明出处,以示对作者的尊重和公正。
第四大要素:实用性
医学论文发表后,对人类医学事业具有使用价值,是一种社会承认的劳动。发表论文最终目的就是给同行参阅,效仿使用,推动医学事业的向前发展。如读者用了你的论文中提供的方法,则必然有效,能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从现代需要的观点出发,医学论文有的能解决防病治病的实际问题,具有实用价值;有的着眼示来,能促进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社会价值。
如果1篇医学论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不仅谈不上发表,更谈不上它存在的价值;即使这样的论文侥幸发表了,别人一看就知道没有水准,一看就知道是关系稿、凑数稿,更经不住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将对作者、编者、以及该医学期刊都是一个不少的负面影响。
第五大要素:可读性
撰写医学论文是为了交流、传播,存储新的医学信息,让他人用较少的时间和脑力就能顺利阅读,以解论文的内容和实质。这不仅要求论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楚,用词准确;而且要求论文语言通顺,文风清新,可读性强。
一般我们在阅读时,首先会参阅论文的摘要。摘要一般在300~500字之间,英文摘要则相对具体些(600个实词左右),内容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个部分,它是全篇内容的高度浓缩和提炼;也是整个论文的精髓和灵魂。读者只有在参阅论文摘要,确定其价值后,才会更进一步去参阅详细的内容,再去进一步去应用,所以摘要与正文同样重要。如为论著虽标引2~5个主题词。
正文语句结构多以主谓宾句为主,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实体;同时,必须让读者感受到文章的脉搏和灵气,体会到论文的思想和主题,有很强的可读性。
正文中的医学名词,以19xx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名词》为标准。药物名称应使用1995年版药典(法定药物),英文药物名称则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不用商品名。计量单位必须是1991年中华医学会编辑出版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 数字执行gb/t15835-1995《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统计学符号按gb3358-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有关规定书写。文中缩略语尽量少用。参考文献,按bg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
综上所述,以上“五大要素”是我们撰写医学论文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撰写医学论文的核心要素。总之,撰写医学论文时,我们必须客观地、真实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尽量反映我国医学科研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医学界学术交流。真正做一个发现医学真理、检验医学真理、实践医学真理、证实医学真理和发展医学真理的人。
医学论文 篇7:
浅析中医学与生物遗传基因密码
摘 要:三联码密码不是随机排列的,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是有序分布的,标准氨基酸也是有序分布的。三联码密码说明了标准氨基酸的结构与功能特性。中医基本理论包括阴、五行和易经是可以来解译基因组的。
关键词:三联码密码;标准氨基酸;场;阴;易经
生物的遗传物质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RNA/DNA)由核苷酸组成。不同的核苷酸按所含碱基的不同分为4种,这些碱基为腺嘌呤(adenine,A)、鸟嘌呤(guanine,G)、胞嘧啶(cytosine,C)和胸腺嘧啶(thymine,T,为DNA特有)或尿嘧啶(uracil,U,为RNA特有)。张洪钧、彭莉等按照AGCT化学特性依据中国阴理论进行阴分类――嘌呤(AC.)属阴,嘧啶(CT)属;而二者又可以分别再分阴,即A为阴中之阴,G为阴中之,C为中之,T为中之阴”。实际上,4x4x4=64种三联码说蕴含的生命含义也是可以根据标准氨基酸的分子特性继续演化其整体含义的。
1 基因组本质是精的集中体现
基因组是人体精气的凝聚态,是人体的微观信息调控中心,体现了人体的整体性,含有生命的全部信息。功能的整体必然由有序的结构所完成。三联码密码不是随机排列的,是在结构有序的情况下完成的整体排列,是根据遗传物质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RNA/DNA)以及标准氨基酸分子的结构功能整体特性(阴)进行分类的。
生命是整体的,是生命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结构的有序性是功能统一的基础;生命是从原始的化学振荡不断进化发展过来的,正是由于生物大分子的有序运动。才最后形成了生命整体,生物大分子的有序运动是构成生命整体的基础条件。
2 密码子的整体含义
密码子与阴4×4×4=64种联码是由阴演化而来的,64密码子与易经的64卦遥相呼应,反映了整体的演化规律,蕴含着最基本的阴,密码子不是随机也不是偶然的,而是在阴的相互组合中完成了生命的有形显示和相互联系。生命的发展进化是在与大自然和谐统一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过来的,其内在的生命密码予必然与自然界的根本规律相一致。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是有序分布的,标准氨基酸也是有序分布的。
64密码子是阴转化的,代表了阴在64卦中的演化规律。根据中医学取象比类所方法,c为中之,那么CCC在64卦中就属于乾;A为阴中之阴,aaa就代表了坤,其余类推。各三联码密码子代表了整体的阴属性,它的卦象代表了它在64卦中的阴整体属性。整体是关键的,即使在不同的星球进化,生命的物质和分子构成可能不同,但是整体还是一样的;整体是形成分子运动整体性的主导,而分子的运动则体现了整体。
三联码密码子各脱氧核糖核酸的含义 第一个脱氧核糖核酸代表了这种标准氨基酸的空间结构特性,结构的刚与柔等,空间的占位等。
例如:CCC代表了脯氨酸(β-吡咯烷基-α-羧酸,见图1),与一般的α-氨基不同,是一种亚氨基酸,侧链取代了自身氨基上的一个氢原子而形成杂环结构。这种杂环结构在空间上变现为刚性,不易折叠,阻碍了其他分子的接近。卦象就表示为乾。
aaa代表了赖氨酸(α,ε-二氨基己酸,见图2),侧链是含4个C原子的直链烷胺,侧链的胺基带有正电性,可以折叠与羧基(带有负电性)相互接近,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环,表现出较大的柔韧性。卦象就表示为坤。
其他氨基酸依此类推。
第二个脱氧核糖核酸则与这种标准氨基酸的等电点很有关系,郭同新认为:“标准氨基酸按等电点去排列。可显示出氨基酸化学性质的周期性,与遗传密码方阵结合,得出氨基酸密码编辑的内在联系。”此处不再赘述。
第三个脱氧核糖核酸则表示了代表这种标准氨基酸的密码子在64密码子整体中的变动性和摆动性。ATGC相互间有截然不同特点的氢健和色散两种作用形式,氢键作用动力具有高度的方向性,而色散作用动力不具有方向性,只是有强烈的加和性。人类基因组中起主要作用的富含c+G遗传基因就是由高度方向性的氢键动力能作为四个碱基聚合成主导DNA的先导条件。而起着启动、终止、转录等副旋律作用的富含T+A遗传基因则由色散作用动力能作为四个碱基聚合成副旋律DNA的先导条件。这就是人类基因组的根本特点,而其他生物种就没有这种特征。因为它们是就一开始用氢键动力和色散动力同时混在一起的方式来起作用的,只是两者的比例不同而已。当然生物体越高级,氢键作用动力占越大的比例。这种作用形式也体现了生命的进化性和主动性。生命的“”具有这种主动性的特点。
基因数目的推测 整体是微观基因组整体的指导,在整体的作用下,形成了具体的基因组。而按照中医基础理论,人体由生克制化相互作用的五脏组成,五脏互含即每脏也由生克制化的五脏相互作用构成。由此组成了整体。按照整体一致性原则,基因组整体也由五脏基因组模块组成,每脏基因组模块也由相应的五脏基因组亚模块组成。那么总的基因数目如下:55×(60/5)=37500。
解释:人整体有五脏,每脏又有五脏,所以共有5×5×5×5×5×5种变化。而三联体密码共64个,减去1个起始子与3个终止子,共60个,60个密码子分配在5个亚模块脏中,每个亚模块12个密码子,那么基因的`数目是37500个。平均每基因含核酸数目55个。
这只是推测。基因的数目和位置以及大小在基因组中还有个优化过程。基因组作为人体整体的信息系统,和自然界也是和谐统一的,自然界的信息在基因组中得到了统一集中体现。
3 非基因部分与基因的关系
人类的元整体是在精子与卵子在相合的瞬间形成的,精卵结合后各自的亲和力等特性消失了,而受精卵的特性则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了。精卵结合的瞬间(精卵特性消失的瞬间和受精卵形成之前)首先形成了人类的最初整体――元整体,元整体自此开始演化,从无形逐渐演化有形,从太极-阴-五行以至最后演化成有形的基因组。
基因与非基因的关系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基因是基因组整体的有形整体,而非基因部分则是基因的场;这个场是生命的场,具有能动性,可以调控基因,保持基因的相对稳定,而且可以相互联系,促使基因的优化、基因的相互调控与基因组整体的形成。基因的均一化作用也说明了这一点。
4 结论
基因组是整体的,是人整体的信息的集中体现,是与人体平衡存在的自然界的信息的集中体现。生命是有序的,有序的生命必然由有序的生命大分子的有序运动组成。取类比象应该建立在脱氧核苷酸与其他生命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中医基本理论包括阴、五行和易经是可以来解译基因组的。整体是一切生命运动的根本。
寒冷天气有利流感病毒存活
美国科学家日前证实,流感病毒在寒冷、干燥的气候环境里存活时间更长,主要原因在于寒冷天气中人体内的黏液分泌迟钝。无法将病毒清除。
据英国《新科学家》网站报道,美国纽约西奈山医学院研究小组在彼得帕莱塞带领下进行实验,让数百只豚鼠在不同的温度和湿度下接触同一种人类的流感病毒。他们把豚鼠放在笼子里,使空气从生病的豚鼠流向健康的豚鼠。
研究小组发现,在室温下,流感的传播在湿度相对较低(20%~35%)时达到高峰,湿度为65%时会再次达到峰值。流感在湿度为50%左右时不那么容易传播,在湿度超过80%时根本不传播。
研究还发现,温度是一个比湿度更为重要的因素。在湿度一定的条件下,温度为5摄氏度时动物会患上流感,而温度较高时流感病毒则无法侵入。研究人员表示,这可能是因为在温度较低的条件下,患病动物的鼻子携带病毒的时间要长两天。
人体中的黏液通常通过呼吸道向上流动,将污染物清除。帕莱塞说:“当冷空气侵袭我们的上呼吸道时,黏液会变得比较黏稠,所以我们就无法像通常那样轻易地清除病毒。”
医学论文 篇8:
对于临床医生来说,手术台是他们的第一战场,他们将自己的医疗知识和精湛的技术应用在临床上,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诊断、治疗,从而让患者重获健康,这是他们的职责但也是他们一生的工作信念。
确实,在生活中很多医学问题和疑难杂症都是依靠临床医学来发现的,而最终的解决方案也要归功于临床操作。临床医学的发展确实早于基础医学,如果等待基础医学把所有的问题全部弄清后再去治病,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临床医学只有在实践摸索的过程中才更能发现理论基础需要补充和丰富的部分。正是因为如此,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临床医生写医学论文的益处。
第一,临床医生在发现新的未知疾病时,可以通过医学论文很直观地展示出来,这也是专家学者在学术交流时一条很便捷的。桥梁,通过这个载体,可以探讨出新的解决方案,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临床研究的时间,更好的造福患者。
第二,临床医生在撰写医学论文时,可以静下心来仔细思考,这样不仅能磨练自己的意志也可以加深自己对医学工作的认知,从而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日常工作中去。
第三,1篇优秀的医学论文可
很多临床医生都会把自己的工作重点倾向在实际操作中,觉得实际工作远比理论研究重要。其实不然,只有把发现的问题系统地总结出来,让更多的人去借鉴和学习,才能避免出现同样的错误,从而进一步促进医学技术的发展。这也就使得医学论文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临床医生来讲,也是很有意义的。
医学论文 篇9:
[1]程牛亮。生物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299-311.]
[2]毛羽扬。食盐在烹饪调味中的作用[J].中国调味品,1999,5.
[3]岩濑荣一。盐及其化学[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60:10-36.
[4]苏敬。新修本草[M].群联出版社,1955.
[5]金明宫。竹盐的烤熔熏制法[J].中小企业科技,20xx,7:019.
[6]潘进富,张成霞。化学教育[M].1999,20 (6):3-4.
[7]李卫平。功能性保健食盐的。开发研究[J].海湖盐科技资料,20xx(8):1-6.
[8]王琦。王琦方药应用31论[M].20xx:250-267.
[9]陈敏章,邵丙杨。中华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xx:2477-2481.
[10]高钦颖。韩国仁山竹盐治疗胃病15例[J].陕西中医,1994,15(7):298.
[11]美国NKF-K/DOQI工作组。慢性肾脏病及透析的临床实践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xx(1).
[12]郭义敏,刘颖,陈历明。近端肾小管碳酸氢根重吸收的分子机制及代谢性酸中毒[J].生理学报,20xx,66(4): 398~414.
[13]Moon, et al. The Intrinsic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Bamboo Salt against Salmonella enteritidis[J]. Molecular and Cellular Toxicology, 20xx,6(1): 109-109.
医学论文 篇10:
一、引言
引言(前言、导言、绪言、序言)是正文的引子,相当于演说中的开场白。国内刊物引言部分不需另立标题。引言应当对正文起到提纲挈领和引导阅读兴趣的作用。在写引言之前首先应明确几个基本问题:你想通过本文说明什么问题?它是否值得说明?本文将在什么杂志发表或本文的读者是什么人?在写引言乃至整篇论文时都应注意这几个问题。
引言在内容上应包括: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立题的理论或实践依据是什么?拟创新点何在?理论与(或)实践意义是什么?告诉读者你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是引言的主要内容和目的,这其中也包括说明这项研究的理论和(或)实践意义。
语句要简洁、开门见山,如 “ 重型继发性脑室出血临床表现严重,预后差,病死率高。本文着重探讨用双侧侧脑室穿剌交替引流尿激酶溶解血凝块冲洗结合腰穿脑脊液置换的方法治疗重型继发性脑室出血 ” 。有时我们研究的项目是别人从未开展过的,这时创新性是显而易见的,如 “ 左旋咪唑所至脑病患者的临床与 CT 表现国内陆续有报道 , 但未见磁共振成像的研究 ” 。大部分情况下,我们所研究的项目是前人开展过的,这时说明你的研究与别人的研究的本质区别和创新点是至关重要的,如 “ 已有数项研究探讨了阿斯匹林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但这些研究均是小规模、非双盲对照的。本研究则采用双盲对照的方法,样本大、观察时间长 ” 。在引言中对与本文相关的研究作一简要的回顾是十分必要的。在研究开始以前就应该对与本研究相关的内容作一系统的回顾,在引言中可以将回顾的结果作简要的概括。
引言的写作在包括上述内容的同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① 内容切忌空泛,篇幅不宜过长。回顾历史择其要点 , 背景动态只要概括几句即可 , 引用参考文献不宜过多。根据以往的经验,1篇 3000 ~ 5000 字的论文引言字数在 150 ~ 250 字较为恰当。 ② 不必强调过去的工作成就。回顾作者以往的工作只是为了交待此次写作的基础和动机,而不是写总结。评价论文的价值要恰如其分,实事求是,慎用 “ 首创 ” 、 “ 首次发现 ” 、 “ 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 、 “ 填补了国内空白 ” 等提法。因为首创必须有确切的资料。对此,可以用相对较委婉的说法表达,如 “ 就所查文献,未见报道 ” 等。 ③ 不要重复教科书或众所周知的内容。如在讨论维生素 D 是否能预防骨质疏松的文章中,没有必要再说明什么是维生素 D ,什么是骨质疏松。 ④ 引言只起引导作用,可以说明研究的设计,但不要涉及本研究的数据、结果和结论,少与提要和正文重复。结果是通过实验或临床观察所得,而结论是在结果的基础上逻辑推理提升的见解。在引言中即对结论加以肯定或否定是不合逻辑的。 ⑤ 引言一般不另列序号及标题。
二、材料与方法
材料与方法主要是说明研究所用的材料、方法和研究的基本过程,它回答 “ 怎样做 ” 的问题,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材料是表现研究主题的实物依据,方法是指完成研究主题的手段。材料与方法是科技论文的基础,是判断论文科学性、先进性的主要依据。它可以使读者了解研究的可靠性,也为别人重复此项研究提供资料。
材料与方法的标题因研究的类型不同而略有差别,调查研究常改为 “ 对象与方法 ” ,临床试验则用 “ 病例与方法 ” 。不同类型研究的材料与方法的写作也不完全一样。实验研究要交待实验条件和实验方法。 ① 实验条件包括实验动物的来源、种系、性别、年龄、体重、健康状况、选择标准、分组方法、麻醉与手术方法、标本制备过程以及实验环境和饲养条件等。 ② 实验方法包括所用仪器设备及规格、试剂、操作方法。 ③ 试剂如系常规试剂,则说明名称、生产厂家、规格、批号即可;如系新试剂,还要写出分子式和结构式;若需配制,则应交待配方和制备方法。 ④ 操作方法如属前人用过的,众所周知的,只要交待名称即可;如系较新的方法,则应说明出处并提供参考文献;对某方法进行了改进,则要交待修改的根据和内容;对创新的方法,要注意不要将新方法的介绍和运用该方法研究的。新问题混在1篇论文中,若论文系报道新方法,则应详细的介绍试剂的配置和操作的具体步骤,以便他人学习和推广。
临床研究的对象是病人,应说明来自住院或门诊,同时必须将病例数、性别、年龄、职业、病因、病程、病理诊断依据、分组标准、疾病的诊断分型标准、病情和疗效判断依据、观察方法及指标等情况作简要说明。上述内容可根据研究的具体情况加以选择说明,并突出重点。 ① 对研究新诊断方法的论文,要注意交代受试对象是否包括了各类不同患者(病情轻重、有无合并症、诊疗经过等),受试对象及对照者的来源(如不同级别的医院某病患病率及就诊率可能不同),正常值如何规定,该诊断方法如何具体进行等等。 ② 研究疾病临床经过及预后的论文,要注意说明病人是在病程的哪一阶段接受治疗,病人的转诊情况,是否制定了观察疾病结果的客观标准。 ③ 病因学研究论文则要交代所用研究设计方法(如临床随机试验、队列研究等),是否做剂量 - 效应观察。 ④ 对临床疗效观察研究来说,主要说明病例选择标准,病例的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病情轻重等),分组原则与样本分配方法(配对、配伍或完全随机),疗效观察指标和疗效标准。 ⑤ 治疗方法如系手术,应注明手术名称、术式、麻醉方法等;如系药物治疗则应注明药物的名称(一般用学名而不用商品名)、来源(包括批号)、剂量、施加途径与手段、疗程,中草药还应注明产地与制剂方法。
在材料与方法中,还应简要的说明在什么条件下使用何种统计处理方法与显著性标准,必要时应说明计算手段和软件名称。
三、结果
将实验或临床观察所得数据或资料进行审核,去伪存真,再对其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和统计学处理就可以得出研究的结果。结果是科研论文的核心部分,科研的成败与否是根据结果来判断的,结论与推论亦由结果导出。结果部分最能体现论文的学术水平和理论与实用价值。因此,对于这一部分的写作要特别重视。结果部分的写作要做到指标明确可靠,数据准确无误,文字描述言简意赅,图表设计正确合理。
结果的具体内容取决于文章的主体。结果的内容包括记录实验或临床观察的客观事实、测定的数据、导出的公式、典型病例、取得的图像等等,但不同类型文章结果的内容应有不同的侧重点。 ① 如研究新诊断方法的论文,要特别注意交代试验结果是否与公认的金标准进行独立的 “ 盲法 ” 比较,其符合程度如何,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各多少等。 ② 研究疾病临床经过的论文,要特别交代是否对所有病例进行了随访,随访率有多高(一般应大于 80% ),对影响预后的外加因素有无进行调整,结果如何等。 ③ 病因学研究的文章要特别注意交代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结果的差异程度,所得结果是否出现于暴露之后等等。
未经统计学处理的实验观察记录叫原始数据。统计学处理的目的是使难以理解的原始数据变得易于理解,并从原始数据的偶然性中揭示某种必然规律。因此,实验结果的表达一般使用统计量而不使用原始数据,也不必将原始数据全部端出。计数资料可用相对数如百分率,但当样本数小于 100 时,则应在百分率后加括弧,在括弧内标明反应数 / 样本数,如 % ( 37/68 )。计量资料如符合正态分布,应用均值 + 标准差(或标准误),如呈偏态分布,一般采用中位数和全距表示。如进行前后或组间比较,应说明统计检验的值(如 t 、 u 、 F 等)和 P 值。关于统计学处理的具体操作详见统计学专著,这里不作详解。关于统计名词及符号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B3358-82 有关 “ 统计名词及符号 ” 的规定。
结果的表达通常通过文字、图、表相互结合来完成。下列情况可用文字表达为主或仅用文字表达: ① 结果中数据较少,能作同类比较的观测项目不多者。 ② 以观察形态特征为主的论文一般不用表格,而以文字描述为主配合形态学图片。能用文字表达的内容不用列表、绘图。已用图表说明了的内容,不必再用文字详述,只要强调或概括重点。文字表达主要是陈述本文取得的结果,不必强调过程,也不要重复 “ 材料与方法 ” 等项交待的资料,更不要将结果提升为理论上的结论,所以一般不引用文献。
表与图设计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合理,简明清晰。 “ 自明性 ” ( self-explanatoriness )是衡量表图的重要标志。所谓 “ 自明性 ” 是指仅通过表与图就能大体了解研究的内容和结果。
表是简明的、规范化的科学用语。一般主张采用三线式表,即表由顶线、标目线、和底线这三条横线组成框架,两侧应是开口的。顶线与标目之间为栏头,标目与底线之间为表身。栏头左上角不用斜线,但栏头允许在设一条至数条横线。一般表的行头标示组别,栏头标示反应指标。但这种划分并不是固定的,著者可根据情况灵活安排。表的下方还可以加脚注。
图是一种形象化的表达方式,它可以直观的表达研究的结果。通常我们用柱图的高度表达非连续性资料的大小,用线图、直方图或散点图表达连续性或计量资料的变化,用点图表示双变量的关系。图的标题应在图的下方,注释可放在柱或线附近。
对于既可用图也可以用表的资料,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表达形式。一般的说,主要是表示变化趋势的资料,尤其是连续的动态资料,宜采用图的形式;需表示确切统计量的资料,宜采用表的形式。
结果的写作一定要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遵守全面性和真实性的原则。实验结果无论是成功或失败,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价值的。切不可对实验数据任意增删、篡改,以符合 “ 正常 ” 结果。这不利于我们全面认识事物和发现新问题。
临床疗效的论文往往在描述大体结果后附以典型病例,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目前认为,对于某些新发现的疾病(如艾滋病)或罕见病的疗效研究,附以典型病例是必要的。但对于常见病和多发病,则不必例举典型病例。但同样是常见病和多发病,如是介绍新疗法和技术时则要附典型病例。典型病例要选有代表性的,例如说某药治疗某病有效,典型病例最好选单独使用该药治疗显效的病例,而不要选用合并使用了其他可能也有疗效的药物的病例。
四、讨论
讨论是论文的精华部分,是对引言所提出的问题的回答,是将研究结果表象的感性认识升华为本质的理性认识。在讨论中作者通过对研究结果的思考、理论分析和科学推论,阐明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规律,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丰富和提高对研究结果的认识。讨论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作者的理论水平、学术素养以及专业知识的深、广度。讨论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 简要的概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近况,以及本研究的结论和结果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相比居于什么地位。 ② 根据研究的目的阐明本研究结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③ 着重说明本文创新点所在,以及本研究结果从哪些方面支持创新点。 ④ 对本研究的限度、缺点、疑点等加以分析和解释,说明偶然性和必然性。 ⑤ 说明本文未能解决的问题,提出今后研究的方向与问题。并不是每篇论文都必须包括以上内容,应从论文的研究目的出发,突出重点,紧扣论题。
讨论是最能体现论文水平的部分,也是写作难度较高的部分。对于初写着来说,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① 讨论是作者阐明自己的学术观点,但并不等于是自由论坛,不能泛泛而谈。讨论的内容要从论文的研究结果出发,围绕创新点与结论展开,要做到层次清晰、主次分明,不要在次要问题浪费笔墨冲淡主题。与文献一致处可一笔带过,重点讨论不一致处;引证必要的文献,切忌作文献综述。 ② 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评价,不乱下结论,切忌推理过分外延。医学中尚有许多尚未阐明的问题,所以推理应非常谨慎,通常冠以 “ 可能 ” 等。 ③ 任何研究都有其局限性,如国内的研究结果有待国外验证;体外试验有待于体内试验验证。因此,讨论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对于与他人研究结果不一致处要认真分析原因,要抱有虚心追求真理的态度与其他作者商摧,切勿持 “ 唯我正确 ” 的态度。 ④ 并非每篇论文都要有讨论,有的短篇可不写。若结果与讨论关系密切则可放在一起写,合称结果与分析等。
五、致谢
科研工作的顺利完成离不开他人的帮助,在正文的最后应向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的人致以谢意。致谢的对象包括:对研究工作提出指导性建议者,论文审阅者,资料提供者,技术协作者,帮助统计者,为本文绘制图表者,提供样品、材料、设备以及其他方便者。
致谢必须实事求是,应防止剽窃掠美之嫌,也勿强加于人,如未经允许写上专家、教授的名字,以示审阅来抬高自己。致谢一般要说明被谢者的工作的内容,如 “ 技术指导 ” 、 “ 收集资料 ” 、 “ 提供资料 ” 等。
上一篇:职场的礼仪常识有哪一些3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