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论文范例【精彩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城市规划论文范例【精彩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城市规划设计论文【第一篇】

1.1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发展历程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了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的实践和探索。1991年10月施行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首次将控规编制纳入法定规划编制体系。此后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法规文件逐渐明确了控规的编制内容和要求,强调控规在土地市场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2006年4月1日起施行的新一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着重强调了控规的强制性作用,规定“各地块的主要用途、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绿地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规定应当作为强制性内容”。

1.2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位及作用控规主要是通过具体、详细的土地使用分配和安排来实现对城市发展的引导和控制,为城市土地的有偿使用和开发管理提供依据。控规是“建设主管部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做出建设项目规划许可的依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第四章第4节第四十二条)。即:它是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建设项目最直接的依据,也是土地出让的前提条件。它一方面对总体(或分区)规划加以深化,以定位、定量等方式将总体规划中的空间结构、用地布局、功能意图等宏观的内容转译为对城市建设三维空间的微观控制要求;另一方面对修建性详细规划中的建筑平面造型、道路基础设施布局、环境小品布置等做出指引。

1.3城市设计的内涵及特点城市设计是对一定地域空间内的各种要素进行综合设计,使城市的各种设施在空间和功能上达到协调一致,是一种关注城市规划布局、城市面貌、城镇功能,并且尤其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原理。相对于城市规划的抽象性和数据化,城市设计更具有具体性和图形化。城市设计注重城市形态环境塑造,具有弹性化、艺术化等特点。

2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当前城市设计的有机融合

2.1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面临的困境

2.1.1难以满足土地混合使用的弹性发展需求城市经济活动越来越活跃,对土地的集约和高效利用促生了诸如生活综合体———既具备居住功能,也兼具商业、公共服务等多种用途,控规仅仅以增加土地使用的兼容性不能满足发展需求。

2.1.2控规欠缺对城市形态环境的塑造随着城市的发展,新技术和价值观变化迅速,而控规仅以引导性规定控制城市形态显得过于单薄和无力。

2.1.3管理实施程序不完善,成果可操作性弱控规成果的实施性、操作性不够强,面对现实建设项目的不确定性和经济快速不得不进行经常性的调整。

2.2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的有机融合近年来,我国城市发展逐渐由外延式的扩张转变为内涵式的质量提升。强调数据平衡、偏重于二维平面的控规需要与具有立体性、艺术性、文化性的城市设计相互借鉴与融合[2]。一方面,城市设计能够将控规中抽象、空乏的技术经济指标转换成可视、可触、可感的空间形态;另一方面,城市设计不仅对城市的空间形态进行组织和再创造,还可指导区域内的整体开发和有序建设,形成良好的城市经营和管理模式,从某种意义上具有城市规划管理的职能,是对控规的有益补充。

3南海公园周边地区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当前城市设计的有机融合

3.1南海公园概况南海公园位于包头市东河区南侧,黄河之滨,占地面积2000hm2,其中水域面积580hm2,湿生草地面积1000余公顷。北有青山朦胧辉映,南有黄河玉带环绕,风景独秀,集旅游观光、生态休闲、科普宣传于一体,素有“塞外西湖”之美誉,是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和自治区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作为包头市东河区的“内湖”,在包头市具有重要的休闲和对外宣传作用。

3.2南海公园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的有机融合南海公园不仅是在包头市有着重要的知名度,而且在国内也享有一定的声誉。近几年在保护为主、利用为辅的指导原则下,景区建设有序不紊的开展,景观得到了质的提升,但其周边的景观环境与景区差异明显,周边地区的开发显得尤为重要。为了编制科学合理的、能用于指导该区域的规划,避免传统的控规编制侧重于指标的控制,对区域的建设空间结构、建筑形态、景观色彩体现较弱,不利于后期规划实施管理中控制和落实等问题,在南海公园周边地区规划编制中采取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具体的工作思路如下:1)优先编制概念性城市设计。先期以包头市总体规划为依据,在不触碰强制性内容的前提下对南海公园周边地区进行了概念性城市设计,主要侧重于空间结构、建筑形态、天际线、环境塑造等方面。2)在概念性城市设计基础上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依据包头市总体规划,结合概念性城市设计,对区域的用地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进行量化,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对道路进行优化,配设工程管线。3)进行控规层面的城市设计工作结合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城市设计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细化,完善空间结构和建筑形态的控制,明确核心区的建筑风格、色彩和界面控制。

4结语

城市规划设计论文【第二篇】

从城市化的战略需求看,城市规划必须注重统筹发展

城市规划是继承过去、创造今天、预测未来的一门科学。搞好城市规划,必须从城市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统筹考虑局部与全局、近期与远期、条条与块块的关系,站得高、看得远、想得宽。

在区域发展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谋划城市发展。当前的城市竞争已经不是单一城市间的竞争,而是城市区域或城市集团的竞争。目前我国城镇体系规划中,仍然沿用传统的等级结构和职能结构划分标准,这与经济全球化、区域发展一体化的结构体系极不相称,导致区域内部发展不协调,发展战略和规划各自独立,造成区域内部产业结构低层次重复和区域资源的极大浪费。比如,长三角地区城市定位趋同,城市间缺乏应有的产业分工,16个中心城市中,选择汽车产业的有11个,选择石化产业的有8个,选择通信产业的有12个。因此城市规划必须跳出城市自身,将城市融入所处的城市群分工体系,培育一体化的消费品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产权市场和旅游市场等。

从城市统筹发展的大战略上谋划城市发展。目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十分突出,城乡差距呈扩大趋势,延缓了农村全面小康的实现,制约了城市发展的进程。因此,我们在城市规划中,要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高度,合理谋划城市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安排城乡的工业、交通、道路、商业、文化、医疗、卫生、体育以及各项设施的建设;要充分考虑到农业与工业、城市与农村、城乡生产要素布局的统筹发展,城乡互动、以城带乡、城乡一体,促进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三位一体,同步发展。

从城市化的客观选择看,城市规划必须注重个性特征

城市个性是一个城市的特色,是独特的魅力所在,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千城一面、似曾相识的城市越来越多,城市的个性特色已湮没在程式化的钢筋混凝土之中,失去了城市的特色和魅力。当前,城市形象成为热门话题,城市发展呈现出由共性突出到突出个性的转变,城市个性化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突出特点。

打好“文化牌”,彰显文化特征。美国城市建筑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每个时代都在城市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迹,许多建筑遮蔽着朝代的更替、历史的兴衰,但如今却被大型商场和高耸的塔楼逐步代替,越来越多的城市“失去”了自己的“记忆”,“失去”了自己的历史。西方很多城市政府在处理旧城更新和古建筑保护上的成功做法非常值得借鉴。无论是历史文化名城罗马、威尼斯,还是现代国际大都市巴黎、纽约、芝加哥,座座堪称文化艺术宫殿、建筑博物馆,处处折射出城市的文化,走进这些城市,就仿佛走进了他们的历史。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必须处理好建设与继承的关系,在发展中传承历史文化。否则,城市一旦失去历史陈迹,犹如人失去鲜明的个性,得到的利益是暂时的,而遗憾却是永远的。

打好“环境牌”,彰显空间特征。由于城市所处的空间地理位置、地形条件、气象条件和自然环境的不同,构成了不同的城市环境空间形态,提供了每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环境空间特性。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充分认识该城市的山、水、林和风景名胜等自然景观要素,发掘、保护、利用、开发、改造自然环境空间特色,在共性中找出个性,围绕个性建设特色城市。处于苏北平原的宿迁市,发挥华东净水、净土、净空的生态优势,大力实施“生态宿迁”的发展战略,以“西楚雄风、酒都花乡,河清湖秀、生态乐园”为区域生态定位,全力打造生态品牌,建设“烟波水世界,绿色梦家园”,城市环境特色十分突出。

打好“品位牌”,彰显艺术特征。城市应当成为开放式建筑工艺品博物馆,绝大多数城市建筑物都应当按照有艺术观赏价值的标准来打造。市政府、车站、学校、艺术馆等重要的公共建筑物,要按照建筑工艺品的标准来设计和建设;临街建筑物应当讲究优美的造型、漂亮的外观、柔和的色调。整个城市和每一条街道都要对建筑物的风格、造型、色调、高度等因素有明确的要求,反对出现建筑造型的克隆和雷同,赋予城市建筑物文化艺术生命,努力建造中西合壁、富于特色和个性的现代化城市。

从城市化的内在要求看,城市规划必须注重生产力布局

城市发展的核心,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必须有强有力的产业作为支撑。城市规划应当深入研究城市发展定位,为城市经济结构调整服务,为提高城市竞争力提供根本保障。

合理布局专业园。园区经济是城市经济的重要载体。在城市化进程中,各种类型的工业园区正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一股强大力量。这些园区以一种制度化的安排为纽带,以创新型的政策为保证,能在较短时期内形成具有鲜明产业特色及企业、产品特色的园区经济。政府工作的着力点,要着眼于园区经济发展方向,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加快园区规模化、集约化开发与建设。在专业园区布点上,要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框架内,与城市功能定位、资源环境、产业基础相协调;在园区企业布局上,要做到各具特色、适度集中、疏密相间、错落有致。

城市规划论文【第三篇】

关键词:总体规划生态环境紧凑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随着体制分割的“拉链马路”、景观破碎的城市热导效应、生态经济分离的城市蔓延等现象的不断发生,城市生态环境再次成为重要议题。美国生态城市学家理查德・瑞吉斯特在《生态城市―重建与自然平衡的城市》中写道:整个地球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一切,当一种生物灭绝时,会带来连锁反应,导致其它一些生物频临灭亡,破坏生态系统人类就等于慢性自杀。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自然资源,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市良性发展的唯一选择。往往破坏生态环境都是城市盲目最求经济利益所导致,殊不知自然经济是根本,人类经济是衍生,澳大利亚城市生态学家查利・霍伊尔更精炼的说,“没有生态就没有经济,没有星球就没有利润”。生态环境建设不是回归自然而使生活水平退化,而是要在抛弃破坏自然负面影响的基础上满足居民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的需求。未来生态城市理念将灌输到每一个城市的发展中,并且要融入到具体的法定性规划中,作为总体规划还要对下位规划作出有效的指引,引导城市走向一条通往真正的和平道路,因此探讨总规层面的生态环境建设指引是一个重要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贞丰县率先提出制定以生态环境建设理念的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从自然资源、城市规模、经济产业、发展理念等多方面内容指导城市生态环境建设。

2总规层面的生态环境建设路径

以往的相关研究或其它层面的规划,都较侧重于对水资源、森林植被、土地、空气等自然资源提出对策方案,缺少对城区、乡村等经济体以及软性资源―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对策研究。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也不单单是保护,还应有所营造,这样才能使得城市得到不断的发展,并在发展中得到平衡。保护与营造应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对自然资源的有效保护,才能为营造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营造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才能对自然资源实施保护,使得生态系统得以循环。

保护――现有的自然资源

现有的自然资源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维持区域生态功能平衡的重要因子。常规性的资源保护侧重于对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山林地以及固体废弃物等提出保护措施,这就使得每个因素较为孤立,不能成为系统,也很难深入。应该根据地方的自然地理特征、生态系统类型、生态环境敏感性以及主导生态服务的功能类型将国土空间进行划分不同的亚区实施分类保护与指引。这样有助于将保护措施落实到空间上,对进一步的深化具有较强的指引性。

营造――物质与精神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被人们所能感知的。本文着重从城镇建设和农林产业(包括乡村建设)两个方面探讨如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并营造多样化的生态环境。也可以称为人工生态调控区,因为更多的是从人的行为角度去分析人工生态与自然生态的融合和协调。该区域也是经济社会活动的主要载体,是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频繁的敏感区域。建设注重社会的公平性、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改变“汽车―城市蔓延―高速公路―石油”发展形式,制止城市蔓延(紧凑型城市、构建绿色屏障),提高人口密度(满足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要求),减少交通量(按步行、自行车、铁路、轨道公共交通、小汽车、卡车的优先顺序发展,同时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发展生态经济(绿色产业、循环利用),建设生态村庄(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城乡建设平横(城乡一体化发展、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

3贞丰城市生态环境总体规划的实践

研究技术路线

通过现状分析,并结合生态环境建设相关指标提出生态环境建设目标,然后通过分区指引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图来落实目标,最后结合生态文化建设共同构建贞丰县生态环境建设体系。

图1 贞丰县生态环境总体规划技术路线

生态导向的规划指引

自然生态保育区(保护)

根据主导生态服务功能,将该区分为6个生态功能亚区。

生态安全控制区

主要是指沿北盘江河流一带的区域。该亚区具有防护堤岸安全、保护水源水质的生态服务功能。保护要则:禁止进行有损生态的开发建设活动,加强河流沿岸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强化绿化建设,优化绿化结构,增强生态自我平衡与修复能力,保障区域整体生态安全。

山林生态保育区

主要包括县域内的高山区、林地密集区、地形起伏较大的浅山丘陵区(坡度一般在15°以上),同时也包括童山秃岭,植被覆盖率低,石漠化现象严重的区域。该亚区具有防止水土流失、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生态服务功能。保护要则:禁止进行有损生态的开发建设活动,对区内已有工业用地应逐步迁址,并加强生态修复;实施禁止开发和限制开发、严格管制的要求,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草)、天然林保护与恢复工程,充分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对于石漠化严重区域要以水利建设为龙头,积极开展一批水库工程,结合人工造林和退耕还林(草)工程,山水林草综合整治,一次根治水土流失,缓解石漠化现象,恢复和建立新的良性农业生态环境,从根本上改变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新区提供充足的农畜产品。

水源涵养重点保护区

主要包括云洞水库、纳山岗水库、双龙水库、七星水库等水源保护区以及纳么河、洗布河等小流域。该亚区具有保护饮用水水源安全、生态水系统平衡的服务功能。保护要则:保护水源保护区和清水通道维护区的水质,禁止任何污染水质的开发建设活动;对小流域做好综合治理工程,防止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自然风景名胜保护区

主要包括双乳峰自然风景区、龙头大山自然保护区、三岔河风景名胜区及北盘江大峡谷风景区等区域。该亚区不仅具有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修复的服务功能,还具有人文景观价值。保护要则:限制保护核心区的人类活动,非核心区和其他生态保护区可适当进行生态旅游等开发活动,实施积极的建设性保护方针;限制旅游活动的强度,严禁对生态功能、环境治理或自然景观造成破坏。

人工生态调控区(物质)

农业生产生态服务区

主要指土地利用以种植业、养殖业和园艺等农业生产为主的区域,同时也包括农村居民点用地。该亚区调控要则: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展生态农业,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以沟、渠、路、堤、河的林带为骨架,以村宅绿化为补充,因地制宜,形成以自然式结构为主的农田林网化体系;农村居民点建设要强化集聚,消除分散,扩大农业有效利用空间,为农业现代化铺路,禁止乡村工业发展。

城镇建设调控区

主要指规划的城镇建设用地。该亚区调控要则:依据发展需要,强化城镇的主体功能,优化城镇间的配置组合,营造优良舒适的城镇生态环境;控制人口规模和建设规模,制止城市蔓延,提倡紧凑型发展,严禁城镇用地占用基本农田和河湖林地等生态用地;产业提倡集聚发展、绿色发展,结合产业链建设生态园区,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产业选择上注重对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工业区注重推广清洁生产技术以及特殊生产污水的预处理和综合污水的集中处理;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排放浓度;开发和占用要在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范围内进行,严禁城镇无序建设和随意占地,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维护区域生态平衡。

生态文化建设(精神)

目前贞丰县正在建设的生态广场和生态公园就是生态文明理念的落实,同时还需要城市的公众能积极参与建设,从身边小事做起,倡导生态理念保护生态资源;政府应从政策、资金投入等多方面引导和加强生态文明的建设;城市建设的投资者应减少对生态资源的索取,注重发展绿色经济;城市规划者应加强对生态城市建设的研究,为城市发展提供正确指引。

4结束语

生态环境建设原则应是恢复退化的土地,与当地生态条件相适应,平衡发展,制止城市蔓延,优化能源,发展经济,提供健康和安全,鼓励共享,促进社会公平,尊重历史,丰富文化景观,修复生物圈等,所考虑应是方方面面,因为生态系统具有极其发杂性,也因此要求我们要不断的努力,才能创造一个真真和谐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理查德・瑞吉斯特著 王如松 于占杰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Rodney R・White著 沈清基 吴斐琼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3]施莉 翁一峰,低碳生态规划在控规层面的探索――以无锡太湖国际科技生态园区规划为例,2011年中国城市规划论文集,2011

[4] 林建华 任保平, 主体功能区建设:西部生态环境重建的新模式选择,生态经济,2009

[5] 李浩, “生态城市”内涵的本质回归, 北京规划建设, 2011

[6] 于林 , 加快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研究, 生态经济(学术版), 2008

[7] 何家理 ,我国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绩效评价体系研究,生态经济, 2006

城市规划论文【第四篇】

引言

中国城市文化源远流长,对人类城市文明的发展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一座城市的活力、魅力,在于其所处区域的特色文化与其所处时代的历史内涵。城市历史文化彰显着城市气质灵魂。城市文化与城市规划素来交互共生,城市发展具有历史性与时代性,区域性与地方性,物质形态与精神内涵等多重属性。[1]在中国本土不同地域的城市展现出了两种互为观照的城市规划文化模式:中国传统规划思想影响下的城市文化与西方古典主义思想影响下的城市文化,经过多个城市对标遴选,笔者对西安千年城市规划文化与大连百年城市规划文化展开论述,尝试探究中国传统与中西合璧两种文化语境下规划的城市结构形态与文化内涵。

一、两种城市规划文化范式

中国古典都城规划形制与西方古典主义城市模式是城市规划文化的两种典型范式。

《周礼・考工记》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管子》曰:“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周礼的营城制度与管子的营城思想是中国传统城建文化的精粹样板,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营城形制,前者注重人文秩序而多用于方正的王城、都城的规划建设(图1),后者强调因地制宜而适用于地形变化丰富的一般城市。

巴洛克(Baroque)城市设计是西方古典主义规划思想演变的产物,发端于意大利罗马教堂轴线大道,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设计堪称经典之作。巴洛克城市文化主张运用主从关系、对称轴线的设计手法,极力强调运动与变化,表征为放射状道路系统的城市形态(图2)。典型代表城市:法国巴黎市中心城市设计、美国华盛顿的郎方规划方案、中国大连老城区中心等。巴洛克城市强调开放与清晰,彰显权力与秩序,支持道路与交通;巴黎是巴洛克城市设计的典范,城市中重要的主体象征是大道,马车与大车的轮式车辆交通对城市规划遵循线性发展的特点起了决定性的作用。[2]巴洛克城市规划的特点是把城市作为一个完整的审美单元,把用地划分成为几何图形,道路按直线型发展,一方面是因为要满足轮式车辆交通和运输,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当时占支配地位的城市生活美学。[3]

二、西安千年城市规划文化

西安,古称长安(取长治久安之意),中国四大古都之首,曾连续几度作为中国的“首善之城”,拥有着3 100年城市建设历史与1 100多年的都城文化史。周秦汉唐是西安城市划文化的主要历史发展轴线。

(一)西周时期

西安作为首都始于西周时期的沣河两岸的沣镐二京。周礼营城制度为城市规划实践的理论总结。井田营城形制,方九里,旁三门,九经九纬。西周王城中选择的交通轴线,是为了分割与联系不同功能区,道路网采用交通集散的方式有秩序地组织城市交通。周王城道路是历史上最早形成车走中央、人走两旁的具有人车分流思想与功能的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道路系统中,专供帝王使用的一条经涂和一条纬涂构成了城市的十字形中轴线,以强调封建帝王的中心地位和绝对权威。[4]

(二)秦汉时期

秦咸阳城建于现西安北郊的泾渭双河两岸。中国传统都城营建的文化标识表征为“象天法地”的整体观念与普遍联系,秦咸阳与汉长安对其进行了具体的诠释。具有居中求正、天地对应的空间秩序结构,五宫四象、天极地中的都城规划布局。[5]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定都咸阳,秦都咸阳的规划建设文化在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史上具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对后世都城营建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6]历史地理的考古研究成果揭示出秦咸阳的发展由渭北向渭南延拓,主要遗址包括渭北的咸阳宫、甘泉宫、望夷阡陌,渭南的宗庙社稷、上林苑、阿房宫、骊山帝陵等,形成“渭水灌都”的总体布局。[7]

(三)隋唐时期

唐长安城(原隋大兴城)是唐朝京城,城内一共108个街坊,王公大臣、文人雅士对不同坊里按文化特征进行命名(图3)。城市功能分区明确,城市形态方正不阿。皇城居中坐北朝南,朱雀门至明德门之间的朱雀大街是帝王的驰道御道、官方的通衢大道。大唐东、西两市分别居于宫城内、皇城外的两侧。大明宫是大唐皇帝的宫殿,位于城北的龙首原上。唐长安是世界第一大都市,城市面积约84km?,城市人口超过100万人。

(四)近现展

现在西安的古城墙是明城墙,是在唐长安皇城的基础上修筑的,之后基本城市范围都是以明城墙为主体的封建城市;近代西安的首轮总体规划为之后的城市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对城市从本土化走向现代化、国际化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西安城传承着周、秦、汉城市精神,延续隋唐的城市肌理,延用明清的城市结构,布置现代的城市功能,规划思路一脉相承、古今结合、和谐有序。城市发展强调尊重历史文化、结合现状地形和自然资源,合理规划城市总体布局和路网系统,使得西安的古城格局得以延续,城墙、护城河及古建等众多遗址得以保护。古都西安、特色城市、九宫格局、虚实相当、经纬龙骨、汉唐精神、八水绕城、天人合一,对这座城市的历史、现在与未来的格调进行了高度概括。

(五)长安城文化释义

长安乃都城,即王之城。“王”字,三横一竖。三横为天地人,一竖乃参通天地人者,是谓君谓王。上古造字,玉王同体。王佩玉,玉不光是王身上一点缀装饰品,更是王者、王城应持有的内在品质和高贵气质。玉有五德:润泽以温是谓仁,廉而不刿是谓义,垂而坠不飞扬是谓礼,缜密坚实是谓智,质地明晰是谓信。五德即五义:仁、义、礼、智、信。五义为《易经》之道理,对应《黄帝内经》之医理――人体五脏:肝、心、肺、肾、脾。五脏对应五行:木、火、金、水、土。五行对应五方东、南、西、北、中。五方对应五季:春、夏、秋、冬、长夏。五季对应无色:青、赤、白、黑、黄。五色对应五味,五味对应五谷,五谷对应五虫……这些传统文化要素均源自天子在王城及其国家对天地、自然、城市、人生的感悟。人与城市一样,其生命的轨迹都遵循着春(生发)、夏(生长)、秋(收敛)、冬(收藏)的机理,一直随着周围事物的变化在不断地运化着。对于西安来说,在空间维度上,划分为五区之象与上述各五种属性皆有一定的内在机制的关联;在时间维度上,西安历史变迁和发展变化之相与五季交替、五方变化都有相关的联系。《易经》之道,《黄帝内经》之医,同理同源。“天人长安”强调中国王者之城的天人合一(天、地、人合一)。

长安是中国西安的名片,过去、现在与未来一直都是。西安以“唐文化”为切入点,开始启动“唐皇城复兴计划”。“复”:即忠于历史;“兴”: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唤醒华夏文明精神。复兴不是复古,更不是守旧,而是一种对自己的坚守,一种本性的回归。“唐皇城”是世人的一个全新的愿景,一个动态的蓝图,是“长安梦”。源自生命最本真的力量,西安开始寻回并追赶曾一度失落而又被寄以厚望的自己――“华夏古都,天人长安”。最可贵的就是自己从未改变,城市生命之美贵在历史文化可持续。西安以“唐”作为时间坐标,以“长安”作为空间坐标,力求复兴自周以来,直至明清,以贯穿于近现代的城市历史的完整轴线来保护城市结构,延续城市肌理,体现传统文化内涵,焕发并展现古城魅力。西安的城市特色未来主要在空间布局、历史保护、文化建设、建筑风格、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等六个方面进行打造,表现为“九宫格局、传承文脉”,“保护发展、有机结合”,“城市精神、文化复兴”,“唐风汉韵、和谐共生”,“山水城市、天人合一”,“板块经济、发展引擎”六大城市特色。西安的城市特色凝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气、神,是西安最巨大、最现实、最理想的城市资源,其可以推动西安城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创新,进而实现城市复兴。

三、大连百年城市规划文化

大连是中国北方海岸的明珠港城,在近代殖民文化背景下逐步发展起来的知名魅力之城。大连近现代100余年的城市规划建设历程可分为帝俄占领时期的建设、日本占领时期的建设、新中国建设时期、新世纪转型发展的四个发展阶段。[8]

(一)帝俄占领时期的建设

1898年,大连依港建市。帝俄侵占东北、登陆旅大后,旅顺为军事要塞,在大连湾的青泥洼沿海岸开辟新港。经选址、定址以及下令建设,同年9月沙俄政府通过了萨哈罗夫和盖尔贝茨编制的大连港和大连城市规划方案,期间聘请德国两位建筑师引用了德国郊区的规划模式。[9]俄政府计划在此建设一座新的大型港口城市,为各国工商业创建新的活动中心。1901年,达里尼(即大连)特别行政区的第一部城市总体规划图成型。规划对城市定位为港口、商贸城市,用地规模约为平方公里,是当时远东颇具规模的殖民城市。规划中严格采用功能分区的规划概念,将城市划分为3个功能区:行政区、欧罗巴区和中国区。三大分区通过莫斯科大街(人民路与中山路东段)贯穿(图4),大连老城中心发端于此。

1903年,莫斯科大街及围绕中山广场的干道已基本成形。当时俄国人想把大连规划建设为联结欧亚大陆的水陆交通枢纽城市,所以城市规划的重点放在城市结构布局和交通运输上,采用盛行欧洲的巴洛克式城市设计手法,放射线的大街、林荫大道以及圆形广场为其显著表征。港口与城市的联系首先发生在港湾广场,港湾广场是交通广场。火车站与城市的联系首先发生在欧洲广场(青泥洼桥胜利广场),这里为当时城市商业中心。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为尼古拉耶夫广场(今中山广场),也是城市核心的交通广场。莫斯科大街(东段为中山广场至港湾广场的人民路,西段为中山广场至青泥洼桥的人民路东段)是城市交通干道,从东侧的港湾广场经过中山广场、友好广场,连接西侧欧洲广场。作为标志性大道的莫斯科大街贯穿城市东西,把城市交通枢纽(大连港、大连火车站)和重要的公共活动中心(港湾广场、中山广场、欧洲广场)通过直线干道的形式串联起来,为商港城市的经济繁荣与高效运转打下基础,同时创造了大连特有的城市景观。

(二)日本占领时期的建设

1905年将“达里尼”改称为大连。日本军政当局一方面积极维修既有市政设施,一方面沿袭俄国的城市规划方案,对急需的设施进行了建设。地区划分略有改动,将市区分为军用区、日本人住区、中国人住区三部分。1909年大连的市区规划中,现人民路、中山路以北地区的道路大体形态已经形成,所以未作变印9愠 ⒅毕叩缆繁A簦规划将中山广场作为景观标志,以加强其作为城市公共中心的地位。1919年,城市规划引入用途地域制(即功能分区理念)。规划的功能分区包括:住宅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混合用地。东部的老城区未作变动,西部的新城区采用方格网作为道路网规划的基本形式,以适应机动车交通不断增长的新形势。

在原基础之上,中山路与人民路从中山区的港湾桥延长到了沙河口区的太原街,串联起了今日的中山广场、友好广场、希望广场、人民广场、奥林匹克广场(图5)。大道两侧用地功能从东到西分别为海陆交通枢纽中心、商务金融中心、商业中心、行政办公中心以及居住用地。

(三)新中国建设时期

大连城市是伴随港口和工业的发展逐步形成的。1958年规划确定大连为工业城市,城市发展规模、规划布局、用地指标和功能分区等要素得到基本确定,当时全市干道系统已基本形成。1985年的总体规划是大连第一个经国务院批准的规划。城市布局、功能分区进一步明确。工业区北移,居住区向西南方转移,文教区在城市西部,商业、贸易中心在城市东部形成。道路按功能划分为交通性干道和生活性干道。先后规划、优化了7条城市干道,改道、拓宽了8条城市干道,逐步形成完整的道路系统,改善了交通安全状况,提高了道路能力。1984年国家批准大连为沿海开放城市,承担着东北经济区的窗口作用,这要求总体规划应尽快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城市中心区为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三个区以及甘井子区的城区部分。规划中要求控制中心城市规模,重点发展第三产业,把大连建设成为吸引力与辐射力强的中心城市。这次规划明确了大连城市的结构模式(图6),规划要求在中山广场周围建设金融、证券交易、信息、展览、保险等机构,形成金融活动中心。

(四)新世纪转型发展

进入21世纪,“浪漫之都”便成为魅力大连的代名词。不仅是因为大连老城中心延续法国古典主义肌理形态,更是因为大连结合放射状道路系统设置林荫道、广场绿地等城市开敞空间,同时结合特有的道路结构组织新时期先进的绿色交通体系,积极倡导生态低碳城市与绿色交通出行。为了提高街道的通行能力,中山路与人民路将成为该中心区服务的城市干道,连接多个城市广场。为了适应未来城市发展的需要,调整现有的公共交通结构,重点发展轨道交通,建设综合性公共交通体系。人民路与中山路从东向西来沟通各个核心功能区的联系。绿地广场、林荫大道是“浪漫之都・魅力大连”城市文化的特征性要素。

四、结语

城市是人类社会权力和历史文化经过时间打磨而形成的生活空间会聚体。[10]西安是由中国古典城市规划文化一脉相承的城市,大连是受西方古典主义规划文化深刻影响的城市。

井田制方格网与巴洛克放射状是两座城市规划文化的现状表征,两者的城市形态与结构功能遵循着各自的规划设计特性。西安的城市结构体现着周礼井田营城制,棋盘路网表达了方正通达的中国城市美学文化特征;大连的城市结构是典型的西方巴洛克式风格,以放射性秩序美的形式体现。西安是由中华古典城市营建文化打磨出的中国古都,井田制方格网的城市结构形态是西安宝贵的文化遗产;大连是受西方古典主义规划思想影响的中国海港城,巴洛克式放射状路网是大连城市结构形态特有的文化表达。

参考文献: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发展规律――知与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韩帅。城市标志性大道的交通规划与设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

张冠增。西方城市建O史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6.

文国玮。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6.

徐斌。秦咸阳――汉长安象天法地规划思想与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4.

徐斌,武廷海,王学荣。秦咸阳规划中象天法地思想初探[J].城市规划,2016(12):65-7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古代考古学(秦汉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韩帅,蔡军,王凯。论城市标志性大道与城市规划的互动发展关系――以大连市为例[C].//第六届“21世纪城市发展”国际会议论文集。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759-772.

48 9331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