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琵琶行教案一等奖大全通用10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实用琵琶行教案一等奖大全通用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最新琵琶行教案一等奖大全【第一篇】
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1.“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2.“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板书。
“浔阳江边闻琵琶”。
秋瑟瑟忘归。
无管弦悲凉,奠下基调忽闻水上琵琶声(惊喜)。
惨将别不发。
五、第二段是“江心聆听琵琶曲”。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我们平常只是听,要描写它十分困难,然而白居易对琵琶音乐的描写却非常成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1.要求学生齐读第二段,体会作者高超的音乐描写方法。
2.要求学生找出比喻音乐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样的乐声。(下一个定语,表状态)。
板书:
比喻句音乐。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语幽细。
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宛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入微。
银瓶乍破水浆迸激越雄壮。
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戛然而止。
3.朗读这些句子,师生总结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最新琵琶行教案一等奖大全【第二篇】
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下面是琵琶行免费教案,请参考!
知识目标:
品味诗歌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领悟作者的艺术特色。
理清全文脉络,分析结构特点。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步骤:
一、导入:中国是一个盛产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唐诗》走过了3000多年的曲折岁月。《唐诗》是我国诗歌的一座高峰,它像一座光芒四射灯塔,照耀着历代文人墨客。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诗人才子。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师:这位诗人是谁?
生:白居易。
师:怎么知道?
生:名居易,字乐天;1篇《琵琶行》,1篇《长恨歌》。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师:白居易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琵琶行》?
生:被贬浔阳。
三、文题背景:
这首叙事诗,主要记叙白居易贬谪江州时,在一个萧瑟的秋夜,送客浔阳江头,偶逢琵琶女,从其苦难的身世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触发了天涯沦落的痛苦心境,悲怆之意油然而生,他饱蘸满腹辛酸之泪,尽情倾述悲愤之情,写下了千古绝唱《琵琶行》。诗一问世,即广为传送,远扬塞外,直至今天,虽历时千载,仍传不衰。
师: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就修建了琵琶亭。于是琵琶亭永远的记载了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美丽的故事千古的流传下来。现在我们学习这篇课文。
四、翻译并疏理课文思路。
序言部分:交待写作动机。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
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第五段:重问琵琶青衫湿。
五、讲析课文:
一分析琵琶女、白居易的共同命运。
师:在这首长诗(叙事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
明确:两个:琵琶女、诗人。
师: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师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提示:从乐妓与诗人的人生历程中来寻找答案。
师:乐妓:早年的境况是“艺压京城、艳盖群芳”(色艺双绝);
现在的境况是“年老色衰、漂泊憔悴”(委身商人)。
诗人:早年的境况是“身居高位、名动京师”(高官厚禄);
现在的境况是“谪居卧病、飘零天涯”(沦落凄凉)。
他们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是由“盛”(风光无限、春风得意)而“衰”(沦落天涯、境况凄凉)。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们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白居易用文学艺术形象的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又尽情地倾述了自己的悲愤之情。是“音乐”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师:诗人被贬到此地后基本上做到了“恬然自安”,是什么导致了他的情感波动。
师:提示:(从小序中找)铮铮然有京都声。
师:为什么听到京都声后,能激起白居易如此强烈的愤懑,忧郁之情?
明确:诗人有着伟大抱负和理想,长安城是他施展抱负的地方,他被贬之后,表面上安于现状,可是不能施展抱负一直是他心头的一件憾事,而琵琶女表演的乐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都是非常激越雄壮的曲子,正好能释放自己隐藏在心头的深深的抑郁。也将白居易心头的不快之情一泄而出,表达了心头激烈的情感。
二、欣赏这千古绝唱的音乐描写。
师:音乐并不象高耸入云的山峰,奔腾不息的河流,翁郁苍翠的林木那样形象可感,它有声无形,缥缈难以捕捉,历代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很少,堪称精品的就更罕见。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对音乐的描写可以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可谓描写音乐的极品,自唐以来历咏不衰,实乃千古绝唱,现在我们就来欣赏它。
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这是诗人描写音乐的开始,音乐的魅力在其能抒发感情,琵琶女是一个演奏的高手,她通过自己的演奏诉说自己悲惨的遭遇和内心的哀愁: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而白居易则是一个听曲的高手,他通过听琵琶女的演奏,由琵琶女的遭遇联想到自己遭贬,心情十分低落,因而最后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所以这两句写出了漂泊流浪之恨,写得特别入神。
第二部分是“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春风得意的青年时代。那时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形象生动。“大珠小珠落玉盘”更使人觉得在这里落下的哪里是珠子,分明是她往日的盈盈笑语,和欢快时滚烫的泪水,让人过耳不忘。接着用“间关莺语花底滑”写弦音像黄莺(在)花下唱着轻快婉转的歌曲,优美动听。这更进一步写出了琵琶女内心的欢快。
第三部分“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渐渐地,弦声缓慢,仿佛眼前的小溪被寒冰阻塞着,发出冷涩的低泣,诉说着琵琶女心中难以言表的苦楚。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在间歇中琵琶女心中深深的愁和怨在压抑着,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此时此刻真是无声胜有声呀。
明确: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四弦一声如裂帛”,如裂帛,这是琵琶女的心的碎裂,也是诗人被贬九江之后,他的伟大抱负被撕裂,是愤激的哀号。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这一段,白居易和琵琶女,一个笔下写忧怨,一个弦上弹忧怨,他们都有一样的愁怨,诗人用湿漉漉的诗行写出了用湿漉漉的眼泪浸泡得湿漉漉的心。
师:“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何作用?
它给我们(造成了)一种视觉和听觉的美感:琵琶女的演奏停息了,东船西舫悄然无声,这是美妙绝伦的琵琶声引人入胜,引发了每一个人内心的郁闷和苦痛的结果;在茫茫的江水上,江面微波荡漾,落花慢慢漂流,只看到倒映在水中的明月,它盛满忧愁,弥漫着凉意,将人们引入一个凄清和悲凉的意境。它渲染了当时凄清的气氛又衬托出琵琶女弹奏的高超技艺,给人造成余音绕梁的感觉。
师:读了这一段,你能想到当时是怎样的社会现实?
尘世太污浊、黑暗,诗人(包括如诗人一样的有志之士)报国无门,请缨无路,他只能在诗歌世界成为士大夫。凭他的才华,他本来应该是这个尘世王国中的一个宠儿,结果却成了尘世的遗弃儿。他满怀的愁怨,就算是甘醇的杜康酒也化解不了,诗人的命运是苦楚的,即使醉了也不能一醉方休而沉醉千年,醒来后又只能继续走他飘泊的人生路。
师:此段关于音乐的描写,是不是直接描写?
生:是。
师:白居易对琵琶曲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生:如听仙乐耳暂明(这是对琵琶女的高度赞扬)。这么美妙的音乐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
三总结本课描写无形的音乐所运用的方法:
第二就是用双声叠韵词(用字方面):“嘈嘈切切”,“幽咽”,能把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表现出来。
第三就是运用的对比(有声和无声)、动静结合的方法:在小学的作文中,曾经常写到“我们教室里非常的静,连一根针掉到地上都能听到它的声音”,那么,以这种手法来写,就能突出教室的静,这种写法,在以后的作文中也应借鉴一下。
第四就是运用心情来表现音乐:如“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表现了心情的压抑,就可以体会到弦声的低沉。
第五就是把无形的音乐化为有形,有了画面感:比如说“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诗人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的表达了出来,并能区别音调音色的变化,真是妙不可言。
四课堂小作文:本文在写作中不但注意了音乐美,而且也注意了画面美。比如像《琵琶行》里面的“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这里面的意境就非常美,请大家把它改写成现代文。
参考:春江花月夜,一弯江水,一轮明月,寻声凝目月下船,空舱之前一红颜,追前忆昔信手弹,月浸江水人心寒。
参考:如刘长卿写过一首诗:“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写出了风入松的感觉。
……。
六、小结: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着,一路洒下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最新琵琶行教案一等奖大全【第三篇】
中国是一个盛产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唐诗》走过了3000多年的曲折岁月。《唐诗》是我国诗歌的一座高峰,它像一座光芒四射灯塔,照耀着历代文人墨客。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诗人才子。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师:这位诗人是谁?——白居易,1篇《琵琶行》,1篇《长恨歌》。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着,一路洒下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就修建了琵琶亭。于是琵琶亭永远的记载了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美丽的故事千古的流传下来。现在我们学习这篇课文。
三、学习“序”
1.快速阅读,疏通字词。
2.思考“序”中交代了什么内容?
(1)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经过;(2)概述琵琶女的身世;。
(3)点明写作动机;(4)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凄切伤怀。
四、录音范读,整体感知。
思考:1.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2.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
3.是什么把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4.全诗共写了几次音乐?(连带诗歌结构)是怎样写的?
第一次诗人送客闻琴(暗写、侧面烘托)。
第二次邀见、弹奏《霓裳》《六幺》(明写、详写)。
第三次感我此言“却坐促弦”(明写、略写、侧面烘托)。
5.哪一次音乐写得最精彩?(转入精读)。
五、精读音乐段。
(一)诗中关于音乐的'描写(第二自然段划分层次)。
a找出第二段中描写音乐的八个比喻句(板书)。
音乐特征情感。
转轴拨弦和缓低沉(序曲)先有情。
低眉信手声声思。
轻拢慢捻抹复挑(过渡)无限事。
1.如急雨粗重急骤。
2.如私语轻微委婉。
3.珠玉落盘清脆圆润。
4.莺语花底宛转流畅。
5.冰泉冷涩阻塞压抑幽愁暗恨。
6.银瓶乍破激越奔涌(高潮)。
7.铁骑突出高亢雄壮。
8.如裂帛短促急迫(曲终)、余韵悠悠。
b八个比喻句分别描摹了音乐的哪些特征?音乐的旋律有什么变化?
(1)以声喻声,使用大家熟悉的、类似的声音作为比喻,写出了音乐的五彩缤纷和疾徐抑扬的变化,使人有亲耳聆听之感。(视觉、听觉融通——通感)。
(2)以形摹声(视觉角度)。
(3)听者与弹者情感交织。
(4)景特描写烘托气氛。
六、学习3、4、5自然段。
1.思考:作者为何听琵琶女的演奏如此感动,诗中有没有告诉我们原因?
2.阅读3、4自然段(板书)。
比较诗人与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赏析。
歌女(悲凄)。
少年得意老年失意。
年表貌美年老色衰。
门庭若市门前冷落。
下嫁贾人独守空船。
(详写生平,略写感受)。
同是天涯沦落人,
诗人(凄苦)。
辞帝京,谪居卧病,
地僻无音乐,不闻丝竹。
黄芦苦竹,杜鹃啼血。
山歌村笛,呕哑嘲哳。
(详写感受,略写生平)。
相逢何必曾相识。
七、总结主旨。
诗中通过对琵琶女形象的塑造,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的悲惨命运,表达了诗人对歌女的同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天涯沦落人”之恨。
最新琵琶行教案一等奖大全【第四篇】
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一、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
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四、分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1.“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2.“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板书。
“浔阳江边闻琵琶”。
秋瑟瑟忘归。
无管弦悲凉,奠下基调忽闻水上琵琶声(惊喜)。
惨将别不发。
五、第二段是“江心聆听琵琶曲”。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我们平常只是听,要描写它十分困难,然而白居易对琵琶音乐的描写却非常成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1.要求学生齐读第二段,体会作者高超的音乐描写方法。
2.要求学生找出比喻音乐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样的乐声。(下一个定语,表状态)。
3.朗读这些句子,师生总结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最新琵琶行教案一等奖大全【第五篇】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品味诗歌。
2、学习、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
3、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用文字表现音乐的艺术手法同是天涯沦落人主旨的理解。
教学难点。
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预习题:
1、借助《名师一号》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2、读课文,疏通字音;结合注释,通译全诗,完成名师一号自主落实部分。
3、结合小序,理清叙事脉络,概括各段内容。
4、找出诗中的三次音乐描写,思考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那首悼亡诗是: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他悼亡的诗人是:白居易。
其中“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中的“琵琶篇”即《琵琶行》“胡儿能唱琵琶篇”少数民族的儿童都能唱琵琶篇,可见这首诗流传之广泛,影响之深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胡儿能唱的琵琶篇。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三、阅读诗序思考:白居易写作琵琶行的背景原因是什么?
1齐读小序。
2自由讨论:小序写了几层内容。(以白居易为陈述主体来概括)。
3发言明确。
左迁九江,偶遇倡女,使弹数曲,引起共鸣,因为长句。
究竟是什么样的音乐引起了作者共鸣,为什么他听后会产生共鸣?我们先随着白居易的生花妙笔一起去欣赏一下琵琶女的弹奏。
四、鉴赏诗中的音乐描写,初步了解琵琶女形象。
(一)鉴赏第一段。
1、一生读第一段。
2、具体分析:
时间秋天的夜晚地点浔阳江头环境萧瑟。
事件设酒送客心境寂寥凄凉。
(注意:“别时茫茫江浸月”一句烘托人物凄凉的心境。)。
2、这一段在全文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渲染凄凉的氛围,奠定全诗的基调,为琵琶女的出现设伏,做好铺垫。
3、齐读第一段,体会凄凉。
4、鉴赏过程中需要强调的字词。
瑟瑟、管弦、惨、茫茫、主人下马客在船。
(二)鉴赏第二段。
1、齐读首句至“犹抱琵琶半遮面”。
2、琵琶女出场有几个阶段?(教师点拨)。
引导回答:乐声引人,寻声问人,相邀始见。
3、“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突出乐声之妙。
4、重点分析“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所展示的琵琶女的内心及作者当时的心情。(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琵琶女:羞怯。(2)急切。
5、需要强调的字词暗、迟。
6、在众人的千呼万唤中她终于露了半张脸,迟迟不肯出场的琵琶女演奏了什么样的音乐?让我一起来欣赏。
根据其演奏过程划分出不同阶段。(老师点拨即可)。
转轴调音未成曲调先有情大家风范出手不凡。
听者感受弦弦掩抑声声思抑郁不止诉说心事。
交代指法曲目指法娴熟演奏名曲。
(需要强调的字词:思、信手)。
7、鉴赏具体描写部分。
(1)一生读。
思考讨论:所写音乐的具体特点,描写音乐的表现手法。
学生分组讨论,统一认识,选派一名代表发言。
多媒体出示填表练习。
诗句特点手法。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浊重轻细急促清脆叠音拟声。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流利比喻摹声。
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幽咽冷涩低沉暂歇比喻摹声。
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愁恨暗生回味无穷感受烘托。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激越雄壮震撼人心比喻摹声。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鸦雀无声绕梁不绝环境烘托。
(注意:老师要发问,强调抓住诗中重点词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尤其要引导学生体会比喻中听觉形象与视觉形象的结合)。
(3)需要强调的字词:间关、暂、幽愁、突出。
小结:正是以上手法的综合运用,才使难以捕捉,稍纵即逝的音乐形象得以永存,使千年之后的我们同样能够领略到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欣赏到琵琶女精彩的演奏。
(4)听第二段配乐朗读,感受音乐之美。
结束语:琵琶女的弹奏仅仅是单纯的应约表演吗?前边提到:“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不,她更是在借助音乐来诉说心事,那么这个举止不凡,技艺高超的琵琶女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琵琶曲的弦外之音又是什么?请同学们课下思考谈论,我们下节课再讲。
五、作业:
1背诵。
2分析琵琶女遭遇。
3、结合琵琶女身世说说琵琶曲所表现的情感,再次体会琵琶女的演奏。
板书设计:
浊杂轻细清脆急促叠词拟声。
婉转流利欢快无比比喻摹声。
仇恨暗生回味无穷感受烘托。
激越雄壮震撼人心比喻摹声。
鸦雀无声绕梁不绝环境烘托。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分析作者和琵琶女的身世,理解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
一、导入:
上节课讲到:琵琶女的不仅仅是单纯的应约表演,更是在借助音乐来诉说心事,那么这个举止不凡,技艺高超的琵琶女究竟有怎样的经历呢?请看第三段琵琶女的自叙身世。
二、阅读第三段,概括琵琶女身世。
1、学生分组讨论,统一认识,选派发言代表。
2、多媒体出示句子,有小组代表发言分析,然后多媒体出示明确结果。
(1)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家住京城。
(3)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红极一时。
(7)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今昔对比感慨万千。
3、总结琵琶女经历:曾经色艺双全,红极一时如今年长色衰,漂流沦落。
4、学生再品第二段音乐描写,自由交流,阅读《名师一号》相关资料,最终让学生明白此段音乐描写既是在表现琵琶女技艺的高超,更是在通过音乐来书写琵琶女的情感。为下文自叙身世做铺垫。
5、下面请同学们结合琵琶女经历再次欣赏一下其演奏的音乐,体会不同特点的音乐传达琵琶女什么样的情感。
三、阅读第四段,概括诗人现状。
1、齐读第四段。
2、多媒体出示诗句,由同学发言分析。
(1)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被贬离京,卧病浔阳。
(2)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地势荒僻,环境恶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孤独苦闷。
3、补充作者经历,体会作者沦落之叹。
白居易29岁时中进士,32岁授校书郎、35岁升周至县蔚、36岁时被擢为翰林学士,37岁任左拾遗(谏官),期间,他除了直言诤谏外,还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和《新乐府》,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元和六年,白居易母亲病死在长安,白居易回故乡守孝三年,服孝结束后回到长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疏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是东宫官,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于是被贬谪为州刺史。王涯说他母亲是看花时掉到井里死的,他写赏花的诗和关于井的诗,有伤孝道,这样的人不配治郡,于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实际上他得罪的原因还是他的直言进谏和那些讽喻诗。
4、今昔对比,总结作者经历。
曾经得志升迁,如今被贬离京;曾经春风得意,如今孤独苦闷。
5、总结诗人与琵琶女的共同点,理解主旨句。
曾经色艺双全红极一时欢乐奢华春风得意才华横溢连续升迁。
如今年长色衰漂流沦落孤苦寂寞苦闷无聊被贬离京卧病浔阳。
正是有如此的相似,再加上音乐的沟通,诗人忍不住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感慨。这既是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又是对自己处境的感伤,更是对遭压抑,受打击的不满。
四、鉴赏最后一段。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先前我为琵琶女而叹息,现在琵琶女为我“良久立”,二人已经有了情感上的共鸣,此时心中充满的是“天涯沦落”的凄凉,因而再弹琵琶已是“凄凄不似向前声”,而听者的感受也有了变化,先前只是被琵琶女超凡的技艺折服,现在也为二人的经历感伤,因而“满座重闻皆掩泣”而诗人感触最深,故而“江州司马青衫湿。”这真是“天涯沦落至九江,浔阳秋夜遇知音。知音一曲引诗情,世人永唱《琵琶行》。”
五、听最后两段的配乐朗诵,体会作者的贬谪之恨。
注:第二课时中需要强调的重点字词见课件中标注的部分。
六、作业《名师一号》。
板书设计。
昔今。
琵琶女红极一时门庭冷落。
欢乐奢华寂寞凄凉。
技艺超凡色衰沦落。
同是天涯沦落人。
才华横溢被贬沦落。
白居易得志升迁被贬离京。
春风得意孤独苦闷。
最新琵琶行教案一等奖大全【第六篇】
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合作探究。
多媒体课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
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四、分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1.“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2.“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板书:
“浔阳江边闻琵琶”。
秋瑟瑟忘归。
无管弦悲凉,奠下基调忽闻水上琵琶声(惊喜)。
惨将别不发。
五、第二段是“江心聆听琵琶曲”。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我们平常只是听,要描写它十分困难,然而白居易对琵琶音乐的描写却非常成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1.要求学生齐读第二段,体会作者高超的音乐描写方法。
2.要求学生找出比喻音乐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样的乐声。(下一个定语,表状态)。
板书:
比喻句音乐。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语幽细。
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宛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入微。
银瓶乍破水浆迸激越雄壮。
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戛然而止。
3.朗读这些句子,师生总结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划成有形可感的实体。读者不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扬,或低回鸣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而且仔细欣赏起来,还可以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又有明显的音色、音调上的区别,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听了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听完一支完整的乐曲:先从轻徐悠长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众音繁会,像波涛起伏;马上又转到幽细甚至听不见,宛似悲恸抽泣;最后以短促刚劲的音响终曲,犹如急雷破山,崩岩走石。读者从这连珠式的具体可感的乐声中还能体会出弹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难以明白的“无限事”,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表达。
4.要学生找出通过写演奏者动作神态描写音乐的词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转轴拨弦”是弹奏前试弦调音的动作。“低眉信手续续弹”是弹奏的神态。“拢”、“捻”、“抹”、“挑”和“收拨”、“画”是弹奏时的指法,如此细腻地描写动作神态,交代了音乐的层次,从而更好地引导读者领会音乐,也表现了歌女技艺的熟练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乐修养。
六、小结本课内容。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学生齐读,找一个学生用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琵琶女的身世。
明确:“自言”以后二十二句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写早年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妓生涯。“秋月春风等闲度”一句过渡到后半部。后半部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弟走”两句写琵琶女生活道路发生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后边写她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以及嫁作商人妇后的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这一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年轻貌美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独守空房;用昔日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商人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江中听诉身世苦。
前半部:色艺超群,红极一时,欢乐奢华。
后半部:年长色衰、委身贾人,孤苦寂寞对比、反衬。
二、师生共同学习第四、五段。
板书:同病相怜感慨多。
三、结合全文,让学生找出写音乐效果的句子,说明其作用。
1.“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以主人与客人的表现衬托音乐美妙惊人。
2.第一次演奏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人们被音乐打动,心往神驰沉浸在音乐当中,衬托音乐高超迷人。
3.再次弹奏时:“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坐中泣下谁最多?江洲司马青衫湿”写尽音乐的感人力量。
四、分析琵琶女的人物形象。
五、分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内涵。
明确:“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六、分析本文明暗两线,画出结构图。
秋江夜送客。
月夜听琵琶凄凉话身世。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江洲司马青衫湿为君翻作琵琶行。
七、解决练习。
板书设计:
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
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最新琵琶行教案一等奖大全【第七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能力目标: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重点: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教学难点: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1.“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2.“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板书:
“浔阳江边闻琵琶”。
秋瑟瑟忘归
无管弦悲凉,奠下基调忽闻水上琵琶声(惊喜)
惨将别不发
江浸月
。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我们平常只是听,要描写它十分困难,然而白居易对琵琶音乐的描写却非常成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1.要求学生齐读第二段,体会作者高超的音乐描写方法。
2.要求学生找出比喻音乐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样的乐声。(下一个定语,表状态)
板书:
比喻句音乐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语幽细
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宛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入微
银瓶乍破水浆迸激越雄壮
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戛然而止
3.朗读这些句子,师生总结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划成有形可感的实体。读者不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扬,或低回鸣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而且仔细欣赏起来,还可以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又有明显的音色、音调上的区别,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听了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听完一支完整的乐曲:先从轻徐悠长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众音繁会,像波涛起伏;马上又转到幽细甚至听不见,宛似悲恸抽泣;最后以短促刚劲的音响终曲,犹如急雷破山,崩岩走石。读者从这连珠式的具体可感的乐声中还能体会出弹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难以明白的“无限事”,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表达。
4.要学生找出通过写演奏者动作神态描写音乐的词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转轴拨弦”是弹奏前试弦调音的动作。“低眉信手续续弹”是弹奏的神态。“拢”、“捻”、“抹”、“挑”和“收拨”、“画”是弹奏时的指法,如此细腻地描写动作神态,交代了音乐的层次,从而更好地引导读者领会音乐,也表现了歌女技艺的熟练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乐修养。
教学过程;
江中听诉身世苦”,学生齐读,找一个学生用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琵琶女的身世。
明确:“自言”以后二十二句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写早年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妓生涯。“秋月春风等闲度”一句过渡到后半部。后半部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弟走”两句写琵琶女生活道路发生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后边写她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以及嫁作商人妇后的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这一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年轻貌美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独守空房;用昔日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商人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江中听诉身世苦
前半部:色艺超群,红极一时,欢乐奢华
后半部:年长色衰、委身贾人,孤苦寂寞对比、反衬
板书:同病相怜感慨多
重闻琵琶青衫湿
1.“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以主人与客人的表现衬托音乐美妙惊人。
2.第一次演奏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人们被音乐打动,心往神驰沉浸在音乐当中,衬托音乐高超迷人。
3.再次弹奏时:“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坐中泣下谁最多?江洲司马青衫湿”写尽音乐的感人力量。
明确:“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秋江夜送客
月夜听琵琶凄凉话身世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江洲司马青衫湿为君翻作琵琶行
板书设计: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
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最新琵琶行教案一等奖大全【第八篇】
2、学习、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
3、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用文字表现音乐的艺术手法同是天涯沦落人主旨的理解。
教学难点。
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预习题:
1、借助《名师一号》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2、读课文,疏通字音;结合注释,通译全诗,完成名师一号自主落实部分。
3、结合小序,理清叙事脉络,概括各段内容。
4、找出诗中的三次音乐描写,思考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那首悼亡诗是: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他悼亡的诗人是:白居易。
其中“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中的“琵琶篇”即《琵琶行》“胡儿能唱琵琶篇”少数民族的儿童都能唱琵琶篇,可见这首诗流传之广泛,影响之深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胡儿能唱的琵琶篇。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三、阅读诗序思考:白居易写作琵琶行的背景原因是什么?
1齐读小序。
2自由讨论:小序写了几层内容。(以白居易为陈述主体来概括)。
3发言明确。
左迁九江,偶遇倡女,使弹数曲,引起共鸣,因为长句。
究竟是什么样的音乐引起了作者共鸣,为什么他听后会产生共鸣?我们先随着白居易的生花妙笔一起去欣赏一下琵琶女的弹奏。
四、鉴赏诗中的音乐描写,初步了解琵琶女形象。
(一)鉴赏第一段。
1、一生读第一段。
2、具体分析:
时间秋天的夜晚地点浔阳江头环境萧瑟。
事件设酒送客心境寂寥凄凉。
(注意:“别时茫茫江浸月”一句烘托人物凄凉的心境。)。
2、这一段在全文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渲染凄凉的氛围,奠定全诗的基调,为琵琶女的出现设伏,做好铺垫。
3、齐读第一段,体会凄凉。
4、鉴赏过程中需要强调的字词。
瑟瑟、管弦、惨、茫茫、主人下马客在船。
(二)鉴赏第二段。
1、齐读首句至“犹抱琵琶半遮面”。
2、琵琶女出场有几个阶段?(教师点拨)。
引导回答:乐声引人,寻声问人,相邀始见。
3、“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突出乐声之妙。
4、重点分析“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所展示的琵琶女的内心及作者当时的心情。(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琵琶女:羞怯。(2)急切。
5、需要强调的字词暗、迟。
6、在众人的千呼万唤中她终于露了半张脸,迟迟不肯出场的琵琶女演奏了什么样的音乐?让我一起来欣赏。
根据其演奏过程划分出不同阶段。(老师点拨即可)。
转轴调音未成曲调先有情大家风范出手不凡。
听者感受弦弦掩抑声声思抑郁不止诉说心事。
交代指法曲目指法娴熟演奏名曲。
(需要强调的字词:思、信手)。
7、鉴赏具体描写部分。
(1)一生读。
思考讨论:所写音乐的具体特点,描写音乐的表现手法。
学生分组讨论,统一认识,选派一名代表发言。
多媒体出示填表练习。
诗句特点手法。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浊重轻细急促清脆叠音拟声。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流利比喻摹声。
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幽咽冷涩低沉暂歇比喻摹声。
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愁恨暗生回味无穷感受烘托。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激越雄壮震撼人心比喻摹声。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鸦雀无声绕梁不绝环境烘托。
(注意:老师要发问,强调抓住诗中重点词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尤其要引导学生体会比喻中听觉形象与视觉形象的结合)。
(3)需要强调的字词:间关、暂、幽愁、突出。
小结:正是以上手法的综合运用,才使难以捕捉,稍纵即逝的音乐形象得以永存,使千年之后的我们同样能够领略到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欣赏到琵琶女精彩的演奏。
(4)听第二段配乐朗读,感受音乐之美。
结束语:琵琶女的弹奏仅仅是单纯的应约表演吗?前边提到:“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不,她更是在借助音乐来诉说心事,那么这个举止不凡,技艺高超的琵琶女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琵琶曲的弦外之音又是什么?请同学们课下思考谈论,我们下节课再讲。
五、作业:
1背诵。
2分析琵琶女遭遇。
3、结合琵琶女身世说说琵琶曲所表现的情感,再次体会琵琶女的演奏。
板书设计:
浊杂轻细清脆急促叠词拟声。
婉转流利欢快无比比喻摹声。
仇恨暗生回味无穷感受烘托。
激越雄壮震撼人心比喻摹声。
鸦雀无声绕梁不绝环境烘托。
琵琶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琵琶行教案一等奖大全【第九篇】
《琵琶行》是脍炙人口的传统名篇,过去教学很多是以教师讲解分析为主代替学生的感悟阅读,学生的学习非常被动。我教这一堂课,改变了教学的角度,选择了这样一个突破口:把本诗的欣赏与对联的学习结合起来。在这一课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两条教学线,一条线是文本的理解与欣赏,这是主线,其结构设计为“整体感知”——“鉴赏探究”——“自主欣赏”三个步骤;另一条线是对联的欣赏与创作,这是副线,其结构设计为“引读对联”——“赏析对联”——“创作对联”三个环节。这样设计,避免了教学的单一性,增强了教学的立体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的文化氛围。
《琵琶行》这首诗值得欣赏的内容很多。我在处理教材、解读文本的时候,没有面面俱到,而是抓住诗中两个关键的地方,突出其重点。一是诗中的音乐描写,这是诗的主要艺术特色之所在,似乎形成这样一个规律,教《琵琶行》就必须讲音乐描写;一是琵琶女和诗人的身世,这涉及到诗的主题。叙事诗是通过人物的命运来反映现实的,而琵琶女的身世引起了诗人的强烈共鸣,诗人才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揭示出诗人和琵琶女的命运的共同点,才能够让学生进入诗的境界。在教学这两个重点内容的时候,我采取了欣赏与探究相结合的教法,在欣赏中探究,在探究中欣赏。欣赏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从审美的角度来欣赏诗的内容,进而提升语文学习的人文品位。我认为,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审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进而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这便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种追求。
在课堂上,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难啊!很多时候,老师一进课堂,就难于管住自己的“嘴”,就给忘了学生的活动。这堂课,我的出发点是力图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为了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学习的生动局面,我改变了以往教师讲解学生听的方式,在学习形式上,我设计为“诵读式感悟”、“探究式鉴赏”、“自主式赏析”和“独立式创作”,这样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自主欣赏”这一板块的设计,我让学生充分交流,学生的赏析异彩纷呈,体现了个性化阅读的特点。这堂课还有一点让我感到高兴的是,学生对学对联、写对联很感兴趣,尤其是他们在课下相互讨论、切磋,共同研究,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精神,从中也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才能。我认为,语文学习就是要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让学生在课下动起来,这就是我们语文老师所期待的一种学习状态。
最新琵琶行教案一等奖大全【第十篇】
1。教学设计,选好角度。《琵琶行》是脍炙人口的传统名篇,过去教学很多是以教师讲解分析为主代替学生的感悟阅读,学生的学习非常被动。我教这一堂课,改变了教学的角度,选择了这样一个突破口:把本诗的欣赏与对联的学习结合起来。在这一课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两条教学线,一条线是文本的理解与欣赏,这是主线,其结构设计为“整体感知”——“鉴赏探究”——“自主欣赏”三个步骤;另一条线是对联的欣赏与创作,这是副线,其结构设计为“引读对联”——“赏析对联”——“创作对联”三个环节。这样设计,避免了教学的单一性,增强了教学的立体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的文化氛围。
2。解读文本,突出重点。《琵琶行》这首诗值得欣赏的内容很多。我在处理教材、解读文本的时候,没有面面俱到,而是抓住诗中两个关键的地方,突出其重点。一是诗中的音乐描写,这是诗的主要艺术特色之所在,似乎形成这样一个规律,教《琵琶行》就必须讲音乐描写;一是琵琶女和诗人的身世,这涉及到诗的主题。叙事诗是通过人物的命运来反映现实的,而琵琶女的身世引起了诗人的强烈共鸣,诗人才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揭示出诗人和琵琶女的命运的共同点,才能够让学生进入诗的境界。在教学这两个重点内容的时候,我采取了欣赏与探究相结合的教法,在欣赏中探究,在探究中欣赏。欣赏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从审美的角度来欣赏诗的内容,进而提升语文学习的人文品位。我认为,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审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进而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这便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种追求。
3。改变学习形式,促进主动学习。在课堂上,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难啊!很多时候,老师一进课堂,就难于管住自己的“嘴”,就给忘了学生的活动。这堂课,我的出发点是力图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为了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学习的生动局面,我改变了以往教师讲解学生听的方式,在学习形式上,我设计为“诵读式感悟”、“探究式鉴赏”、“自主式赏析”和“独立式创作”,这样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自主欣赏”这一板块的设计,我让学生充分交流,学生的赏析异彩纷呈,体现了个性化阅读的特点。这堂课还有一点让我感到高兴的是,学生对学对联、写对联很感兴趣,尤其是他们在课下相互讨论、切磋,共同研究,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精神,从中也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才能。我认为,语文学习就是要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让学生在课下动起来,这就是我们语文老师所期待的一种学习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