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策略精编5篇
【导言】此例“可持续发展策略精编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可持续发展范文1
关键词:森林;可持续经营;林业;可持续发展
一、给予林业可持续经营于肯定
早在1990年,里约会议就开始关注森林可持续经营。在这次会议上把森林发展问题作为首要问题进行讨论,因而,森林对于保持生态平衡和环境绿化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它是一个天然的氧气吧。这次会议对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非常重视,对森林可持续经营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充分肯定,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努力。
二、对未来森林可持续经营进行预测
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恶化,从21世纪以来人们对森林可持续发展逐步深入研究,这样一问题引起了高度重视,也是森林经营思想的一个转型期。我国对森林研究也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森林经营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在森林经营和林业发展上要做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不要因为一时的经济利益而忽视其他效益,要做到经济、生态全面发展和进步。
三、林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一)森林对大气质量有很大提升
森林中的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对二氧化碳吸收,并放出大量的氧气,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使二氧化碳温室效应明显改善。由于树木的蒸腾作用,使大量的水分排放到空气中来,使空气更加湿润,使大气质量有很好的改善。
(二)森林对生物能够有效保护
很多的生物在森林中繁殖和生活,这里成为他们的栖息之地。这里有各种食物链,各种生物为了生存互相依赖,互相竞争,不断打破平衡,然后又形成另一种平衡。森林的物种多种多样,各有各的特征。
(三)森林可以减少水土流失
森林中拥有大量的树木和植被,它们的根系把土壤紧紧牢固住,土壤对水分有很好的吸收性,而且还可以容纳和渗透大量的水分。各种各样的植被根系错综交错,把土壤紧紧固定住,大量的枯枝败叶,也对土壤有很好的保护,当雨季到来的时候,使土壤不会被冲走,对水土的流失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四)森林对土壤的沙漠化能有效遏制
森林是一道天然的防护林,它能够阻止风沙的侵袭,对沙尘暴具有很好的防护作用。阻止土壤被大风吹走,避免土壤沙化的形成,对土壤环境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五)森林对洪水危害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森林美其名曰“天然水库”,它对雨水不仅有很好的吸附作用,而且还能够对洪水灾害起到预防的作用。因为森林是一个调节器,当气候干旱的时候,它就会放出水分,改善空气的湿度;当气候潮湿,雨水绵绵的时候,它就会自动的吸附水分,存储水分。
(六)森林能降低噪音污染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业和车辆越来越多,噪音也越来越多,对生态和健康有很大的危害。森林对噪音的传播有很大作用,可以防止噪音的散播,使噪音减低,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四、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发展林业要依靠科技
科技代表先进的生产力,是可持续发展重要的推动力。林业要想做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依靠科技,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的一项战略,同样也适用于林业发展上。可持续发展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是经济的发展,第二是资源和环境的再发展的保护。因此,林业要做到可持续发展,首先就要做到发展,必须保证林业的不断发展。林业要想发展就必须依靠科技,充分利用先进技术,突破传统技术,运用新技术,推动林业更快更好发展。林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对再发展进行保护,这个过程同样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要对传统的经营方式进行变革,从粗放型经济向节约型经济发展,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实现林业的不断发展。总之,要做的林业的不断发展,就必须利用科技,使科技在林业发展中的比例越来越大,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林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注意林业生态和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森林具有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而且很多人都普遍关注经济效益,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当前条件下,生态效益应该放在首要位置,应该是重要的。这三种效益是互相联系在一起的,林业的生态效益可以带动经济效益的发展。这些年,人人们开始逐渐把注意力转移到生态效益上。
总之,我国的地形复杂,气候类型多样,各地的特征各有不同,要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特征制定不同的标准。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可持续发展还会遇到新的问题和情况。因为我国的林业从整体上来看,还没有走出困境,虽然这些年我国的林业覆盖率已经有很大的提升,但是我林业资源还没有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对现有的林业进行保护,并大力发展人工林,为我国的林业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蒋有绪。森林可持续经营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J].世界林业研究, 2011, 14(2):1-8.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上面就是山草香给大家整理的5篇可持续发展策略,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可持续发展的相关认知。
论可持续发展2
摘要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如何处理好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的关系成为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途径。本文由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开始论述,引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对其内涵、实现方式展开论述,最后谈论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方式 节约资源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背景
20世纪以来,许多国家相继走上了以工业化为主要特征的发展道路。事实上工业经济模式在一个繁荣的表面下面隐藏着深刻的危机,它是在非再生能源的基础上充分发展起来,其结果就是耗尽生存的资源、污染生存的环境、忽视生存的发展空间(精神世界),形成了一种及时行乐的物质消费观。工业经济模式的实质是使人类向“崩溃的深渊”一步步逼近。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了空前紧张的程度。
面对严峻的现实,人类必须深刻的反思传统的发展观﹑价值观,资源观和环境观。各个国家都被迫理性地探索新世纪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试图打破昔日牺牲生态环境﹑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的樊笼,去寻求一条既能保证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又能维护生态良性循环的全新发展道路。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把处理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看得如此深刻和如此重要。“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与实现方式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有两个最基本的方面,即:发展与持续性。发展是前提,是基础,持续性是关键。没有发展,也就没有必要去讨论是否可持续了;没有持续性,发展就将终止。发展应理解为两方面:它至少含有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因此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发展作为一个国家或区域内部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必经过程,它以所有人利益增进为标准,以追求社会全面进步为最终目标。持续性也包含两方面:其一,自然资源的存量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物质上的稀缺性和在经济上的稀缺性相结合,共同构成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条件。其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当代人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利益,而且应该重视后代人的利益,即要兼顾各代人的利益,为后展留有余地。可持续发展要求把发展与生态环境紧密相联,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寻求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只注重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发展,决不是人类所期盼的发展。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须改变传统的经济与环境二元化的经济模式,建立一种把二者内在统一起来的生态经济模式。主要应把握以下方面:(1)生产过程的生态化。在生产过程中,建立一种无废料、少废料的封闭循环的技术系统。传统的生产流程是“原料——产品——废料”模式而生态模式的生产中,废料则成为另一生产过程的原料而得到循环利用。(2)经济运行模式的生态化。我们应当运用经济的机制刺激和鼓励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把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作为经济过程的一个内在因素包含在经济机制之中。(3)消费方式的生态化。要变革消费主义张扬的过度消费与短缺消费、非生态消费、奢靡消费与低俗消费等反伦理、反生态的消费方式,使消费方式“合度”、“合宜”、“合道”,倡导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和文明消费。只有生态化的消费方式才是可持续的消费方式。
三、我国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我国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1、环境污染依然严重。表现为水污染、大气污染、沙尘暴等环境问题相当突出。
2、资源短缺和浪费巨大。中国的人均资源极为短缺,但在短缺的同时,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我国资源浪费严重,突出表现在产业结构趋同、技术水平低、设备老化、生产能力过剩。
3、地区经济发展严重失衡。西部地区经济对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倚重,不仅使经济发展处于落后状态,而且还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
另外还有技术创新能力低,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收入分配的两极化严重等等问题。
(二)加速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建立绿色GDP指标体系,解决自然资源和环境价值的核算问题。从近年来各国实践经验看,核算大概包括:资源破坏、环境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和社会负效应;为减少环境污染、恢复生态平衡所支付的经济投资;资源的过度采掘和大量消耗所产生的负面作用。这不仅有利于保护资源和环境,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效益。
2、积极进行技术的创新,促进自然、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协凋发展。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对技术创新活动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经济资源的使用效率,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国民经济体系,减轻经济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3、政府对居民的过度消费即资源能源的浪费行为,要采取法治和课税的举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不仅仅是每个国家政府的行为,也应该是全人类的自觉行为。对严重浪费资源能源的经济组织和个人,采取必要的法律、经济措施是完全有必要的。
4、进行体制创新,完善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加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建立部门间协调的管理机制和反馈机制,形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合力。同时,规范地方政府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权利和义务,用可持续发展指标考核地方政府的政绩。
(作者: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0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1]洪旭,胡旺阳,杨锡怀。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理论界,2006(6)
[2]李建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乔颖。可持续发展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功能。商业研究,2006(2)
可持续发展定义范文3
(西北大学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摘 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性的生态危机和环境恶化问题促使人们普遍关注代际伦理的建构。出自罗尔斯的代际正义思想,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评价准则。本文以罗尔斯代际正义思想为基点,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所造成的世界环境问题日益恶化的大前提下,以期探寻其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借鉴和合理性启迪。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代际正义;代际关系;正义存储原则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1-0097-03
在以往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被人们忽略的罗尔斯的代际正义思想实则是罗尔斯代际正义理论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界经济加速发展的同时,世界资源环境也相应地出现了恶化问题,由此代际正义思想愈来愈多地为人们所关注。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不可避免地也出现了生态、环境和资源合理协调发展的社会问题。基于此,要以罗尔斯的代际正义思想作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伦理支撑,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繁荣发展。
代际正义,简言之,则是不同世代之间的正义问题。而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存在着差异,这就导致了各代人在生存时空和生存环境上的差异性。因此也就造就了不同时代的伦理道德观和伦理价值观。罗尔斯的代际正义思想针对的主要是功利主义,强调代际间的公平。简而言之,就是重视当下。反对以牺牲当下为前提去谋求未来的发展,或者是只顾现在而忽视未来的思想和做法。作为地球的管理人,我们必须本着机会平等和待遇对等的原则,为后代人的生存与发展合理利用和储备资源,做到可持续发展。
一、罗尔斯代际正义理论之简介
处理代际之间正义问题是罗尔斯代际正义理论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它是针对功利主义所提出来的,与其一般性的正义理论是没有差别的。虽然代际主义要求人们代与代之间相互合作,但却以整代人为一个单位,不同的世代代表不同的单位。这就要求代际之间的每个个体都必须具有基本的道德性,代际之间的正义是一般正义理论在代与代之间的延续。这其中所说的代际正义主要指,在人类世代延续的过程之中,既要实现并满足当代人的自身需求,同时还要确保后代人有机会去满足自身的需求,获取自身的利益。
罗尔斯指出,就功利主义本身而言,其是将“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作为义务的根本。这样就就会有了过度积累率的出现的可能性,并要求较穷的世代为比自身富得多的后代做出重大的牺牲,目的就是为了让后代获得更大的利益。这样看来,比同代之间更难辩护的代际之间所平衡的计算利益的方式,是以部分人的得到与另一部分人的失去为前提的。谈及社会发展,罗尔斯将其分为两个阶段,即需要净储蓄率的积累阶段和无需净储蓄率的维持阶段。在积累阶段,每一代都为了使其后代在相对而言比较正义的社会中去享受更好的生活。当社会制度的正常运行进入到维持阶段时,必然是社会财富的积累已经达到了足以维持社会正义的地步。在这一阶段,一个社会是通过维持正义制度和保持它们额物质基础履行它的正义义务的。这就要求他们不仅需要将一定数量的社会资本留给其后代,而且给他们后代的必须是一个功能健全且完善的生态系统。但是,因为对每个社会而言,其发展阶段存在不同,它对正义的存储比例也是各不相同的。在每个阶段,为选择符合自我本身的代际正义标准存储比率,人们会根据自身富裕程度去选择。这样,就现实中所存在的正义存储原则而言,其稳定性和可靠性令人担忧,而这正符合罗尔斯的正义原则。
二、代际正义——促进可持续发展之伦理依托
从上面阐述的罗尔斯代际正义思想可以看出,罗尔斯的观点是对人类步入到新世纪新阶段以来人类环境状况的深刻反省和积极回应的成果,推动了人类伦理境界的极大升华。同代人与不同代人之间的各种责任与义务在罗尔斯看来,是一样的。原始状态中有选择的确定不同代人相互之间的正义原则,约束并管制着现时代的人们,使其的行动不能够随心所欲。将罗尔斯的正义思想运用到人类社会中,以促进人类社会整体延续生存发展为基本立足点,把正义运用拓延到不同代人之间,突显出罗尔斯自身高度重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伦理情怀与抒发,从而提升了正义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制度制定与运行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和重要价值。
新世纪新阶段,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快速发展,相应地也出现了环境、生态和资源短缺等人与自然不协调问题的产生。通过上述对罗尔斯代际正义思想的了解可以了解到,他的代际正义思想正是对经济全球化和贫富差距拉大以及个人利益最大化等带来的社会问题而做出的积极和理性的理论回应,体现在当代,则是为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合作战略思想和各国促进本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规划、制定与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正当性论证、理论性支撑和实效性价值评价准则。在这个基础上,罗尔斯的代际正义思想对于人类社会未来良性循环发展提供了基本的遵循原则和普遍的指导意义。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共同的未来》出现在了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上,并首次阐释了一种新的概念——“可持续发展”,即指在考虑当代人发展所需的状态下,在满足当代人需求或者幸福的能力时,是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的。此观点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随后可持续发展思想便快速地有理论转化为实践,成为了世界各国普遍制定并执行的行动纲领和计划,推动了世界环境的改善进程。提出可持续发展思想总的原则就是坚持"当世的人们不应该为了满足自身的幸福和需求,去牺牲今后几代人的幸福与需求的权利。我们可以看出,罗尔斯的代际正义这一伦理思想正是可持续发展总原则具备的正当性、实效性的哲学依据,换言之,代际正义思想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伦理依托。同时也是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的思想理论支撑。我们必须要清楚并明晰这一思想,并将其有效付诸于实践,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健康、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三、代际正义——可持续发展之前提条件
代际正义,在某种社会制度和社会性质下,以代内人们的自我约束作为核心价值的;以实现人类社会代际之间、代内之间的可持续为作为社会的终极发展目标的;以撑持代际之间的彼此约束、个体的平等和公平、保持相互克制的世代秩序、安全和自由为内容的标准的;代际正义与代内正义相互之间存在着统一性,代内正义表现的是当代人之间存在于空间理论上的横向公平原则,代内正义表现的是当代及后代之间存在于时间上的纵向公平原则。根据上述时空与纵横关系所描述的那样,代际正义的实现前提为代内正义。
人的存在有着自然性与对象性的特征,这就要求人们必须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去努力改造对象性的世界,运用实践将自我力量对象化于自然界,为了确保包括生态、资源、环境等现代性问题的能够得以解决,人们的关注焦点主要集中于代际正义以及代际不公上。经由此,人类实现代际正义的方式不仅通过人的对象性存在物转为自然界,也通过强烈的社会诉求使代际正义的实现成为可能。对于可持续发展而言,无论是从思想渊源的角度还是着力于现实,代际正义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都有着其存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在科学发展中处于基础性地位的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众所周知的。这也就意味着代际间的经济公正会处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位置。
就待代际正义的思想渊源而言,人类中心主义和消费主义的日益盛行是伴随着诸多现代性问题出现的,这种趋势导致了人类后代的生存与发展处在了危险的境地。代际正义思想的形成,是人类经过反思代内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等诸多问题的产物。而这种反思更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界万物的辩证的思考。坚持并强调包括当代人的人类整体性思维观,抵制代内中心主义,主要强调以人为本。是区别于相对简单的、持否定态度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它是代际正义观的根本。
科学发展观是伴随着现代化以及飞速发展的人类文明的到来所提出的,这就必然要求代际公正并以代际正义为指导。不论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是存在于现实消费中的人与物的相互关系,换个角度而言,也就是处理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着手长远而言,其实质就是处理存在于当代与后代之间的利益关系,也就是代际关系。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延续的过程中,每代人在承担经济义务的同时都具有也必须具有共享经济权利与满足自我经济利益。所以说,代际正义理论用于科学发展观,着力于指导可持续发展,是有先决优势的,是可持续发展之前提条件。
四、罗尔斯代际正义思想对我国可持续发展之现实启示
当前,关于对代际间关系问题的研究在各学科间得到广泛、普遍的关注,尤其是在社会学和经济学学科,即主要研讨的是在场各代之间的关系问题。主要体现于平衡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竭尽所能的减少资源消耗与浪费、合理配置资源确保适度消费等问题,是罗尔斯代际正义思想的的主要体现。由于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不能协和发展的问题,使得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日益枯竭等世界性问题不可避免地产生并发展着,人们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并将其努力付诸于实践中,这种环境伦理学和经济学所涉及的人类后代问题与罗尔斯的代际正义思想相互吻合,并体现出了对人类的生存和人类自身后代的终极伦理关怀。
一般而言,可持续发展其核心问题就是社会资源的代际分配,其中社会资源包含有物质资源、自然资源、生态资源等主要内容。换言之,就是指如何在代际之间将这些资源能够做到合理配置、有效利用、适度消费,而促进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其目的则是使当代人和后代人这种代际之间能够共享这些有限的社会资源,能够实心互利共赢。保护已有文明成果、维持已经建立的社会正义制度,使其完整的流传,是每一代人都需要努力的。并且每一代人都必须要在自己所属的时代的时间限制下,尽可能的以采取不同形式的办法,完成实际资金的积累与储备。而正义存储原则的优势又在于,它是可以保障每代能够公平的维护并实现社会正义,并确保每代人都能承受的代际间的伦理关怀。这样,就使人类社会世代人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与保障。
综上所述,基于代际伦理视角,代际正义在道德上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并进行道德辩护。我们也可以大胆的说,代际正义就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代际正义为分析社会发展状况良性与否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角和更为人道的重要评价标准。为了我们子孙后代能够享有和我们一样的平等与机会去享有、享用、享受自然资源和自认环境,当代人要努力地去处理好当代人自身之间、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三者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代际正义思想为依托,真正地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这样才能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更文明、更发达、更繁荣!因此,不论是人与自然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可持续发展的含义中则是要最终落实和表征在人类代际关系上。作为地球上生存的每一代人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去保持人类文明的成果和人类社会的繁荣昌盛。
只有坚持将生态伦理与代际伦理互相结合和互相支持,才能为可持续发展建立坚实的伦理基础。以每代人在满足自身所需利益实现进步的同时,不去损害后代人获得利益的权利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并以后代人的发展为代际正义的实现指标,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与正义。这样我们才能在当今生态危机和环境恶化的时代中,促进并实现一个社会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真正实现一个充满生机勃勃、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3)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4)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83.
环境可持续发展4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环境审计
[作者简介]梁素萍,广西财经学院会计系副教授,广西南宁530003
[中图分类号]F23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11―0053―03
一、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过去的20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世纪,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与此同时,伴随而来的是人口剧增、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这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中国国务院2006年6月5日发表的《中国的环境保护(1996-2005)》白皮书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集中出现,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逐渐成为中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于是人们越来越关注这种发展所带来的后果,认识到人类当前的发展应顾及到子孙后代和地球的未来,不能牺牲环境求发展。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公害”事件以及当今世界范围的能源危机更进一步加速了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何谓可持续发展?据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由此不难看出,可持续发展有三大支柱,即社会、经济、环境,而且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此三大支柱的关系密不可分、同等重要。因此。要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达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必须首先珍视环境,努力提高对环境与发展、环境与人类社会之间关系的认识;其次,正确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而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和高层次经济监督系统的审计,理应通过加强环境审计监督,切实履行审计职责,谋求在经济发展与环境相互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以真正实现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的双赢战略。
二、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形成过程中,环境审计应运而生
自从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之后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又强调经济的发展,其具有丰富的内涵:可持续发展鼓励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但决不意味着把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对立起来。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还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这是一条崭新的,能够实现人类持久的健康发展的道路。为此,保护和治理环境成为了社会各个层面的头等大事,从地方事务到全球大事,从个人私事到公众事务,无不关注着环境治理,治理环境对社会各个层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就在人们对环境保护和治理的认知和重视程度日益提高的时候,我们又发现这种治理意识的进步与环境恶化的速度相比,还是很不相称的,因为在确保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仅仅依赖企业自觉地履行全部环境保护和治理的责任是不够的,为此必须通过严格的法律机制来保证企业履行相应的环境保护和治理责任,进一步分析,这种环境保护和治理责任是一种由环境管理部门和企业分别接受国家或环境资源所有者的授权承担的环保受托责任,这种受托责任实质上是一种受托经济责任,因为人类实施的环境保护和治理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经济活动。于是环境审计应运而生。
所谓“环境审计”,参照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提出的定义框架,学术研究方面将环境审计界定为“为促进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由审计机关对政府、企事业单位等被审计单位的环境管理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所进行的监督、评价和鉴证等工作”。近10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在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工作中,重视审计独立监督、评价职能的参与,特别是国家审计职能参与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工作。许多国家已成功地制定了相关的环境审计的法律、法规和审计规范,建立了相应的环境审计部门,培养了许多专职环境审计人员,环境审计已成为当前许多国家共同关注并全力予以实施的一项崭新的工作。环境审计正是在此背景下成为了一种新的环境管理手段,它作为一项加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新机制,为各方面环境信息的需求者提供系统的、确定的、周期性的和客观的鉴证意见,在环境管理方面发挥着监督作用。
总而言之,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增长模式,经济与环境协调构成了它的主要内容,而环境审计正是随着这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应运而生的。因为,为了改善人类的经济福利,而同时又不损害将来必须依靠的生态环境系统,协调经济与环境、社会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对环境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是由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具体承担的,它们履行的情况如何,需要审计组织来鉴证。可见,环境审计作为社会控制机制的一种手段,站在更高一个层次上承担着环境管理责任。
三、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环境审计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
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势必导致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加大,污染排放量急剧增长。为此,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并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环境治理和保护,1996~2004年,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入达到9522.7亿元人民币,占同期GDP的1.0%,2006年环境保护支出科目已被正式纳入国家财政预算①。与此同时,我国政府一直关注并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问题,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中国政府庄严承诺:中国要认真履行会议所通过的各项文件。会后我国发表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一中国2l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把可持续发展战略写进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之中。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制度上的保障。但是,在实施这一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同样面临一个永远的话题:管理与监督。而且随着这一过程的发展,缺乏第三者监督、鉴证、评价服务的环境管理上的弊端就暴露了出来,审计职能的参与就成为一个自然的选择,政府于是制定一系列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这些行为,一个全新的领域――环境审计的出现成为必然。
从审计学的角度看,环境审计与传统审计具有共性,即以审查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然而环境审计与其他审计还是有区别的,那就是它重点关注的是可持续发展战
略下的环境保护活动,表现在具体的监控环节上,是对经济活动的环境消耗是否有效恰当、环保资金使用是否合理、环境效益是否真实、执法是否严格等行为进行监督检查。
由此可见,实现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环境审计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监督被审计单位的环境管理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运用审计评价、鉴证的手段,促进保护和治理环境,遏制环境恶化是环境审计的重要途径,开展环境审计是环境保护工作在新时期赋予审计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因此,环境审计的直接目标是对环境管理责任的情况发表意见,最终目标是促进社会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开展环境审计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证
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关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若干重大关系》讲话中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很显然,这一论断的核心思想就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保护环境为重要内容,以实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要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全民、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固然重要,但有效的审计监督也必不可少。从我国面对的严峻环境现实来看,尽管我们已经在不断加大投入,但在许多地方环境政策仍然没有得到贯彻落实,环境管理、环境监控、资源利用、资金使用效率不高、资金被挪用或浪费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可持续发展定义范文5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视阈;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和内涵
(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以来,整的人类社会进入空前高速发展的阶段。正如在1848年《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那样,资本主义社会在不到100年时间所创造的物质财富超过了以往一切时代的总和,生产力的发展,各种机器的广泛应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交通方式的变化,人口大量增长等等,这一切仿佛是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这一“法术”彻底改变了世界。人们在享受日益丰富的物质成果的同时,也在承担着这一“法术”带来的种种恶果。资源危机,环境危机,人口危机开始困扰着我们。同时人类的欲望也得到了空前的膨胀,为了满足这种膨胀的欲望,更加剧了这些危机。这些危机已严重影响到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这些问题不解决,人类社会便无法发展,甚至可能出现倒退。这些危机的出现开始促使人类反思以往的发展法式,并探索新的发展方式。
1972年,当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还在为其高增长、高消费的“黄金时代”沾沾自喜的时候,著名的“罗马俱乐部”(Romanclub)集合了众多有识之士,开始探讨人类发展的困境,并完成了《增长的极限》一书。该书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敲响了警钟:第一次正面提出了这一问题,指出自然界的资源是有限的,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也是有限的,人类的发展是受到有限资源和环境的制约的。这是人类社会对以往无节制的向自然索取的发展方式的反思。人们开始讨论这一问题。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较为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这一概念一经提出便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探索新的发展方式,反映了当代世界文明成果。该报告将可持续发展界定为“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之后,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了学者和各类机构的广泛关注,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关注和界定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
全球范围的资源,环境危机接踵而至,面对这些关系到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时。迫使人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并进行总结。促进对这一问题达成共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标志着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了各国的关注,并在各国取得了合法性。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的界定是最为广泛接受的定义。这一定义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1.经济的持续发展。经济的发展是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首要条件。经济的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人类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就是不断改善改善人类的生存、生活质量,最终消灭贫困。这一终极目标的实现首先要通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来实现。特别是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这些国家面临着贫困问题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双重问题。贫困加剧环境的恶化,同时环境的恶化又会加剧贫困,形成恶性循环。要打破这一恶性循环,要把发展摆在首位。不发展贫困问题就无法解决,可持续发展更是无从谈起。
2.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如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就一定会危害后代的发展。短期内通过向自然资源环境的索取可以换来一定的经济发展。但人类的活动无法摆脱自然规律的限制。无节制的索取必将受到自然规律的报复,必将影响后代的发展。同时,经济的发展一定是以一定的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没有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没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人口可持续发展,人口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人口的可持续发展强调适度的人口规模、良好的人口结构以及较高的人口质量。当今,人口问题已成为困扰我们的重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人口规模不能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人口结构失调、人口素质不高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就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4.全球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全球人类共同的目标。当今世界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脱离其他它国家的发展而发展。同时任何国家的问题都会影响到其它国家。特别是资源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问题,比如全球暖,臭氧层的破坏等,这些问题影响着全球人类,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
二、马克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通过对可持续发展内涵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有着许多不谋而合之处。马克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马克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具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理念,以及马克思主义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方法论的指导。
(一)马克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具有共同的目标
经典作家深刻地论述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首先肯定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成果,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与以往的社会相比,有了重大的历史进步,同时还指出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的存在以及社会私有制的存在导致财富占有和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及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因此,要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更高一级的社会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社会主义制度改变了私有制,劳动人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决定了由人民群众共享劳动财富,从而消除了两极分化,同时解决了经济发展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彻底化解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从而保证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见,马克思所义所追求的社会主义制度,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社会主义制度为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马克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具有共同的理念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是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人口的可持续发展及全面协调发展。关于这个理念,马克思都进行过系统而深刻的论述。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的发展是建立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之上的,人类通过利用自然资源,可实现发展同时,人类的发展又受到资源环境及自然规律的制约,如违背了自然规律及无节制的索取自然资源,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报复。其次,关于适度人口的思想,马克思主义不仅提出人口自身生产的可持续问题,而且指出人口的生产要与物质生产及自然相适应。只有人口生产、物质生产与自然这三者的协调一致,才能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唯物主义认为生产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这里的生产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当人口自身规模扩大时,对物质资料的需求也将增加,这时要求扩大物质资料的生产,这样一来,就会加大人类对资源与环境的索取,因此,保持适度的人口是非常必要的。可见,适度人口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再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着丰富的全面协调发展思想,论述了城乡之间,工业与农业之间,不同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方法论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认为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问题,环境资源制约着可持续发展。粗放的发展方式、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不尊重自然规律必定会造成环境的破坏,阻断发展的可持续性。相反,转变发展方式,加强环境保护,尊重自然规律就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发展,不能因为保护环境就“限制增长”或者要求“零增长”或“负增长”。若不解决人口的贫困问题,也不可能实现保护生态环境。贫困往往会加剧环境的破坏。贫困人口为了生存的需要会不择手段的掠取资源,可能会对环境产生严重的破坏。因此,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发展。停止经济发展或者采取负增长只能是延缓现有资源的使用时间,并没有解决现有的资源的有限性问题。而经济发展却给人类提供了更多时间和空间,不断地开发新资源和替代资源。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不是停止科技进步,而是改变技术的使用方式。
马克思主义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从最初的从属与自然、敬畏自然,依靠自然发展为利用自然,并试图主导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随之发生了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步恶化,导致人类发展的非可持续性。。所以,我们在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应该尊重自然,正确利用自然,在环境保护的问题上,承担更多的责任。
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关于社会建设理论的论述较为薄弱。即便如此,马克思主义还是对社会建设理论开展了初步的研究,可以概括为社会发展阶段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善待自然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建设目标论,以社会管理和社会保障为主要手段的社会建设途径论。这些理论对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指导意义。
(一)社会发展阶段论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主要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之间存在着一个过渡的阶段,把共产主义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列宁进一步丰富了这一理论,把”第一阶段“称之为社会主义社会,把”高级阶段“称之为共产主义社会。这就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供了理论渊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资本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同时与马克思恩格斯所描述的共产主义又有一定的差距。这就决定了这一阶段的发展既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也不能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找到现成的答案。我需要结合我国的具体实践,探索符合实际的道路,这就是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完善。沿着这条道路不断前进,我们就可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这条道路实际上就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保持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同时吸收资本主义的相对优势。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目标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指出,人的全面发展还包括人的个性自由,人的性格、智慧的发展等多个方面。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充分体现了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向。能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才可能持续。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能够促进人口质量的提高,高质量的人口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能够使人们更加正确的认识人与自然、资源、规律等的关系,这些都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人的全面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也是人们不断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永恒动力。
(三)善待自然是马克思主与可持续发展的共有之意
善待自然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观点,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从而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人类要以持续性为原则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其次,生态系统是一个完善的有机体。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组成,它表现出整体性、动态性、自适应性和协调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一旦被人为地打破就很难恢复。再次,我们必须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做依赖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和适应自然。善待自然的意义在于,倡导我们以系统全面的思维方式,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以往的发展方式,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上一篇:胡政之与《大公报》(实用2篇)
下一篇:涉江采芙蓉精编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