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小学 小学科学教案【最新5篇】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科学教案小学 小学科学教案【最新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科学教案小学【第一篇】
1、从找寻蔷薇花丛的食物关系开始,通过讨论、分析活动,认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联――食物链。
2、通过画、找食物链,认识食物网,意识到食物网反映了群落和生态系统中动植物间复杂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3、经历讨论分析的活动过程,提高归纳综合的思维能力,注意在讨论分析活动中及时吸收别人的学习成果。
教学重点:
学会画、找食物链,认识食物网,意识到食物网反映了群落和生态系统中动植物间复杂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教学难点:
画、找食物链。
教学准备:
蔷薇花丛的动植物卡片(背后粘有小磁钉)、学生用的活动手册、跟食物链有关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蔷薇花丛的食物链
1、出示在蔷薇花丛中我们发现的动植物卡片(图或文字)。上节课我们在蔷薇花丛中发现了许多动植物,有蚯蚓、蜜蜂、蚜虫、瓢虫、西瓜虫、鸟等,根据学生的回答逐个出示动植物的卡片。
2、这些小动物它们吃什么?(蔷薇、土壤里的腐殖质、小草等,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逐个出示这些卡片)
3、你能用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吗?
一生上台用箭头直接在卡片之间画出它们的食物关系,其余学生在自己活动手册上用箭头画出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
4、分析这条食物链。
(1)仔细看看上面的箭头图示,你有什么发现?生物之间这样一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称为食物链。
(2)认识生产者和消费者。
5、写出蔷薇花丛中的其他的食物链。
二、水田里的食物网
1、出示水田的图片。水田里有许多动植物,我们来看看吧!课件出示水田里的生物,他们在水田里观察到了哪些动植物?认识这些生物。
2、阅读调查报告,看看他们画出了哪些食物链。点击出示箭头。
3、他们还有哪些食物链没有画出来。你能补画上去吗?学生在自己的书本上试着画出食物链。请一生说说没有画出的食物链,师点击鼠标出示其余的食物链。
4、认识食物网。
回头看看水田里的食物链,你们有什么新发现吗?教师用课件隐去水田里的动植物图片,留下这些箭头。像这样错综复杂呈网状的食物链就组成了一个食物网。
三、课后拓展
1、森林里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2、你还能找出像水田、森林这样的生态群落吗?
科学教案小学【第二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运动前后呼吸和脉搏频率的对比,探究加强体育锻炼的意义。
2.能准确地测试、计算、对比运动前后的心跳、呼吸次数及运动前后每分钟吸入空气、泵送血液的数量变化,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对比。
3.亲历模拟心脏舒张和收缩的活动过程,了解人体血液循环的原理。
4.尝试对运动时心跳、呼吸频率加快的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准备
测试运动前后心跳、呼吸频率的记录表、水槽、血液循环器官的挂图或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我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对于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2、师:运动与健康的关系很大。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运动与健康的关系。(揭示课题)
二、运动起来会怎样
1.我们每个同学经常在运动,运动前后我们有什么变化?
(1)怎么测心跳的次数?心脏位置在哪里?教师出示心脏位置图。仔细观察图,再摸摸自己心脏的位置。
(2)怎样算呼吸一次?怎么测?
(3)1分钟时间怎么看?(出示课件钟表)
3.学生设计方案后分组活动:(要求:四人小组中两人测心跳数,两人测呼吸数)
(1)测试并记录平静时每分钟的心跳和呼吸次数,把数据填写在表格上。
(2)原地跳动1分钟后,测试并记录每分钟心跳和呼吸次数。
休息时和运动(1分钟)后呼吸、心跳次数比较
姓名:班级:实验时间:年月日
状态项目呼吸心跳
休息时次次
运动后次次
增加次数次次
(3)汇报、交流。
休息时和运动(1分钟)后呼吸、心跳次数比较(学生汇报时用)
状态项目呼吸心跳
休息时次次
运动后次次
增加次数次次
让学生自己比较数据,说明什么?对不合理的数据作出评价。
三、为什么心跳会加快
1.模拟活动:心脏肌肉的力量。
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为什么运动后心跳、呼吸会加快?
教师出示心脏跳动有关知识,见书p77,可以以课件形式出现
读后提问:读了这段话后,你知道了什么?
你知道心跳是怎么回事?(板书:心脏在收缩和舒张)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血液循环模拟器,指名演示血液循环模拟器的收缩和舒张,并请学生模仿,体验心脏的力量。
2、心脏跳动是干什么?
猜一猜心脏舒张时血液怎么流的?心脏收缩的时候血液又怎么流?
师给各组一盆水,分组做血液循环的模拟实验。
教师用课件演示心脏收缩、舒张与血液循环关系(板书:血液在全身循环)
3.血液不停地在体内循环有什么意义呢?
阅读教材资料p77,说说血液循环有什么作用。教师借助课件说明。(板书:输送氧气、营养,排出废物)
4.指导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数据来计算平静时和运动时肺吸收的空气和心脏泵送到全身的血液量。
(毫升)(毫升)
平静时运动时
增加
注:按每次呼吸吸进500毫升空气.每次心跳泵送70毫升血液计算。
5.汇报、交流。
(毫升)(毫升)
平静时
运动时
增加
6、讨论:
才能满足身体各处的需要。所以运动后人的呼吸和心跳就要加快。)
(2)呼吸加快,心跳加剧了,血液流动快了,能量消耗大了,这对人体有什么好处?
出示训练有素运动员运动时吸进的空气量、泵送的血液量
训练有素运动员平静时吸进的空气量、泵送的血液量
1分钟呼吸次数吸进的空气量心跳泵送的血液量(毫升)(毫升)
平静时1070004036000
得出:运动时吸进的空气和泵送的血液量都大大增加,这能加快人体新陈代谢,加强呼吸肌和心肌的力量。(板书:运动能使新陈代谢加快,呼吸肌、心肌力量加强。)
四、总结:学了这一课后,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运动与健康
心脏跳动
心脏在收缩和舒张
血液在全身循环
输送氧气、营养,排出废物
作用:运动能加快新陈代谢,加强呼吸肌、心肌力量。
课后反思
运动对于健康的意义,学生认识不少,如果不上这节课,他们也能说出:“可以增强体质”“少生病”“延缓衰老”,等等。但这是他们从书本上或者别人的口中得到的,自己很少有这方面的亲身体验,或者说很少有意识地去体验。这节课就是要学生通过一个个有结构的活动去体验,去感受运动对心脏和其他器官的好处。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运动与健康关系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
本课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的有结构的活动主要有三个:第一是通过亲身的运动测算出运动1分钟后人的呼吸和心跳比平静时多了多少次。使学生知道自己激烈运动1分钟后呼吸和心跳会增加很多。第二是让学生通过心脏模拟器心跳情形感受到心脏收缩的力量;第三是通过做血液循环实验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心脏收缩、舒张时血液流动地情况。
由于一课时安排三个活动,且知识含量多,因此,如何在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成为本课教学的难点。
我试教了一个班级,结果拖课6分钟,且是草草收场。怎么办?根据试教情况,本着只要能达到教学目标的能精简就精简的原则,我对原有的
教案
作了五处修改:第一,精简了“引入”。原来的引入是通过讲述一个人把一只兔子和鸽子从小在笼子里喂养,长大后,他把兔子和鸽子放出来,结果兔子跑不了多远就死了,鸽子飞了几圈后也死掉了,让学生听候谈谈自己的想法。意在引导学生得出缺乏运动就失去健康的结论。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想法是多方面的,这样就要费时。为此,我改用“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让学生谈谈看法,学生一般较快地说出能增强体质,延续生命等话语,教师就能顺势揭示课题,省时快捷。
第二是将原来专项教学心脏位置的的内容安排在测试心跳环节中,这样教学自然又省时,不是为教心脏而教心脏,符合本课的教学目标要求。
第三是精简了实验表格。按教材要求本节课学生需填写两份表格,一份是记录运动前后呼吸、心跳次数的,另一份根据运动前后心跳、呼吸加快次数计算出心脏多泵送了多少血液和肺部多呼吸了多少空气。在填写第二份表格时学生需将第一份表格数据抄在第二份表格上再计算,费时,且易搞浑学生。因此,我在第二次教学时就直接出示第二份表格,反正第二份表格中包含了第一份表格的内容。
第四是原来在测试心跳和呼吸次数时是让学生自己看着课件上的钟表数次数的,但学生完成人次参差不齐,教师就得等,浪费了时间。第二次教学时老师喊:准备——“瞿”,结束喊:“到”,同时结束。学生起跳都在原地站立跳,也省去了学生走来走去花费的时间。
第五是为节省学生翻书时间,我将树上的有关知识语句直接用课件投视出来。
第六是为节省时间,考虑本课教学以学生体验为主特点,每个问题一般提问不超3人次。
在精简的同时,为能更好地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到运动能增强人体机能的教学目的,我增加了心脏跳动、血液循环、血液运送氧气营养物质到全身各处,全身各处的废物随血液排出体外的flash课件,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从第二节的教学过程看,在测试运动前后呼吸和心跳次数时,由于学生节外生枝,虽然测试的动作过程清楚,但讲述环节还是不够清晰。
为节省时间,对个别学生的精彩回答教师没有及时予以评价,一定程度上伤失了学生的积极性。
-->
-->
科学教案小学【第三篇】
1、知道水里有溶解和不溶解于水的物质
2、使学生知道沉淀、过滤、消毒是水净化的常用方法。初步了解自来水的净化处理过程。
3、指导学生初步学会做沉淀和过滤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4、向学生进行饮水卫生教育,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与人合作、不怕困难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1、有关《水污染》和课本36页插图的课件。
2、沉淀实验:烧杯、明矾、玻璃棒。
3、过滤实验:滤纸、剪刀、烧杯、玻璃棒、漏斗、铁架台、滴管。
1、使学生知道沉淀、过滤、消毒是水净化的常用方法。
2、向学生进行饮水卫生教育,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沉淀和过滤实验的操作规程。
学生结合课件进行讨论并汇报
2、教师:水里有什么呢?(板书)自然界的水由于各种原因,混入了各种杂质,其中有不溶解于水的杂质,如泥沙、石块……,有溶解于水中的杂质,如食盐、各种矿物质……,还有细菌、病毒等。自然水域的水必须经过处理,除去部分或全部的杂质,才能饮用。把不干净的水变成干净的水,叫做水的净化。
(1)观察:每组实验桌上有两杯混浊的水,观察水里有哪些杂质?
(2)学生汇报。
(3)讲解:怎样除去水中的.这些杂质?要除去水中比水重的杂质,有一个简单的方法,把水放在容器中静置一会儿,一部分杂质就会沉到水底,这种方法叫沉淀。为了加快沉淀,还可以在水中加入明矾,明矾经过溶解后能把水中一些较小的颗粒粘在一起加快沉淀。我们附近农村,由于农民都使用了自来水,一般就不用在水中加入明矾沉淀。
(5)学生实验。
(6)学生观察、讨论:沉淀后的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7)小结:沉淀能除去水中什么样的杂质?家里的烧水壶、热水瓶等的时间用长了,壁上会有水垢,这就是水中杂质长期积淀的结果。
(1)讲述:沉淀能除去水中一部分杂质,但并不能完全除去不溶解的杂质。沉淀后的水还会有重量很轻的物体在水中,过滤又是一种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
(2)讲解过滤操作的方法。
(3)学生分组实验。
(4)观察、比较并讨论:过滤后滤纸有什么变化?过滤能除去水中什么样的杂质?
(5)小结:用沉淀、过滤的方法能除去水中不溶解于水的杂质。
(1)讲述:用沉淀、过滤的方法能除去水中不溶解于水的杂质,但不能除去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这就需要消毒,比如用加热的方法把水烧开,这种方法叫“煮沸”;也可以往水里加漂白粉。我们把煮沸各加消毒药品的方法统称为“消毒”,其中煮沸是又简单又可x的消毒方法。
(2)总结水的净化方法。
学生汇报
(1)提问:你家饮用的水是归哪里的水?自来水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2)讨论:自来水要经过几道净化处理过程?
(3)提问:自来水经过多道净化处理,能不能直接饮用?为什么?
(1)教师:如果让你设计一个自来水加工厂,你有怎样的设想,把你的意图用文字或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
(2)学生设计。
(3)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
教师: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淡水的使用量逐年增多,出现了淡水资源的缺乏现象,更严重的是大量的工业废水排入到河流、田野……给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请同学们课下对附近的工厂、河流进行调查。谈谈你的感想和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办法。
一、水里有什么
杂质:溶解于水、不溶解于水
二、净化办法:
1.沉淀
2.过滤
3.消毒
三、设计自来水加工厂
科学教案小学【第四篇】
1、练习借助圆柱体向指定方向滚动物体,感知物体滚动的特性。
2、大胆地并有创造性的玩易拉罐。
3、体验集体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纸棒、易拉罐、食物球、障碍物若干
一、热身运动
播放《健康歌》,教师与幼儿一起做运动。
教师鼓励幼儿听音乐节奏,大胆地、自由地做动作。
二、与小猪共同游戏
(1)、介绍小猪及赶小猪的工具,使幼儿了解游戏的对象。
(2)、请幼儿利用所提供的工具自由地游戏。
(3)、讨论:a:你是怎样与小猪玩游戏的?
b:你是怎样让你的小猪滚动起来的?
三、游戏《赶小猪喂食》
(1)、引出游戏,简单说说游戏的玩法
(2)、请个别幼儿尝试
幼儿尝试时,教师鼓励其他幼儿仔细观察的同时适时地给予一定的指导,让幼儿明确游戏的规则。
(3)、幼儿练习
鼓励幼儿大胆进行尝试,在练习中提高操作的技能。
(4)、比赛
请幼儿自由组合成两组进行比赛,并提醒幼儿在过独木桥时注意安全。
四、结束活动
请幼儿利用工具把小猪送回家——滚进拱门内。
科学教案小学【第五篇】
一、教学目标:
1、在杠杆尺的探究活动中,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2、明确支点离重点越近,杠杆越省力;反之费力。认识日常生活中几种省力和费力的杠杆。
3、激发对生活中杠杆应用现象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重点:通过对杠杆尺的探究,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明确省力和费力杠杆的科学原理,理解其在生活中的合理应用。
四、材料准备:
教师:演示ppt、长铁棒、体操棒、木块、老虎钳、火钳、杠杆尺、钩码等。
学生:杠杆尺、钩码、记录表(按四人组配备)。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课:回顾杠杆三要素。
1、趣味游戏——撬“重物”,让学生实际体会杠杆的作用。
2、利用演示ppt,复习杠杆构成的三要素:支点、重点、力点。
3、提出本课研究主题,板书课题。
(二)、主题探究:利用杠杆尺,了解其省力和费力的科学原理。
1.通过实物并结合演示ppt,认识杠杆尺的构造及其原理。
2.布置研究任务1:探究使杠杆尺平衡的钩码挂法,并做好记录。
3.学生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始约10分钟的独立探究活动。
4.第一次汇报:展示力点钩码数大于重点钩码数和力点钩码数小于重点钩
码数的两张记录表,比较其钩码数量的多少,明确后者比较省力。
5.布置研究任务2:将省力的记录表挑选出来,用笔画出重点到支点、力
点到支点的线段。
6.第二次汇报:展示三张省力的记录表,比较所画的线段,思考其共同特
点。
7.结论一: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比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近,杠杆就省力。
8.第三次汇报:展示二张费力的记录表,用笔画出重点到支点、力点到支
点的线段,比较所画的线段,思考其共同特点。
9.结论二: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比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远,杠杆就费力。
(三)、实践深化: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合理应用。
1.趣味游戏——“以弱胜强”,通过对支点位置的控制,强化学生对上述
结论的理解。
2.实践体验——用老虎钳钳断铁丝,利用ppt图片分析其省力原理。
3.演示分析——“小小秤砣压千斤”,利用ppt图片分析其省力原理。
4.实践体验——用火钳钳起铁块,利用ppt图片分析其费力原理。
5.小结:杠杆工具的省力或费力,与其用途有密切关系。
(四)、延伸课外:调查生活中的杠杆类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