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科学教案 六年级科学教案(精选5篇)
【导言】此例“小学六年级科学教案 六年级科学教案(精选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第一篇】
1.能运用板报或展览的方法与更多的人交流信息,并通过讨论如何编制板报的活动,学习把信息传递给更多人的方法。
2.知道打电话,发电子邮件,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等都是我们与远方的朋友进行信息交流的比较有效的方法。
3.通过邮件“电报”的活动体验收发电报时编码、传递和译码三个步骤,从中感受到信息的传递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发展。
教学过程
1.引入
2.通过墙报或展览与更多的人交流信息
(1)讨论:
a.怎样吸引更多的人来阅读我们的墙报?
b.怎样使有限的版面空间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
(2)交流讨论结果。
(4)学生阅读课文,根据课文介绍的方法,分组推算。
(5)汇报推算结果。
(6)每行排多少个字比较合适呢?学生实验:头不转能看清多少个字(一行)?
(7)交流汇报。
(8)通过今天的讨论和实践活动,你们有什么感想和启示?
3.用多种方法与远方的朋友交流
(1)讨论:如果你想把信息传递给更多,更远的朋友还可以用哪些方法?作好记录。
(2)汇报交流。
4.邮递“电报”游戏
(1)学生阅读课本72页萨米埃・莫尔斯的资料。
(2)教师介绍收发电报的三个步骤。
(3)学生进行编码、传递、译码游戏。
5.课后活动
把今天获得的信息用喜欢的方法传递给你们的朋友。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第二篇】
本部分知识选自八年级上册生物北师大版,第20章第5节《遗传和环境》。学生学习过第三节的知识,对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概念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学习基因型,表现型和环境这三者的关系,以及变异的分类。
概念分析
基因型:生物个体的基因组成
表现型:生物个体某一性状的具体表现
可遗传变异: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所引起的变异
不可遗传变异:不涉及遗传物质的改变,仅仅由环境条件引起的变异
掌握基因型,表现型和环境这三者的关系,并区别什么是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实例分析,总结基因型,表现型和环境这三者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体会可遗传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
重点: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概念理解
难点:基因型,表现型和环境的关系
从生活现象入手,回顾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概念,再从分析几个生活中常见实例入手,总结归纳,整个过程,文字和图片相结合,生活实际与书本知识相结合,让学生通过现象分析本质,再得出相关结论。
多媒体,ppt课件,图片实例
1、导入2、解读目标3、概念复习4、合作探究5、展示、6、分析得出结论7、小结
8、课堂练习
导入
老师:同学们还记得军训给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吗?学生:累,热,晒黑了
教师:我们都知道性状由基因决定,肤色也是基因控制的,那么军训有没有改变你的基因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学习今天的知识。
解读目标
强调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概念复习
用有耳垂和无耳垂复习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概念,学生回答,教师强调。
教师:基因型为aa的个体是否一定表现为有耳垂?
学生:是
教师:不一定,可以通过手术做成无耳垂,那么她的基因型会不会变成aa?
学生:......(有回答会的。有回答不会的)
合作探究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两个探究题
4、总结变异的类型:区别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5、可遗传变异的应用
6、小结
b、环境既可以引起可遗传的变异,也可引起不遗传的变异,只有引起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变异才是可遗传的变异。
课堂练习
巩固知识,抽学生回答相应的练习题,并及时纠正易错知识。
1、表现型=基因型+环境
2、变异的类型
a、可遗传变异
b、不可遗传变异
本节课知识,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各种生活中的现象分析,学生小组讨论并展示,教师适当引导学习基因型、表现型、环境的关系,并得出结论,让学生感悟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概念之间的关联性。并能区别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
六年级科学教案【第三篇】
教学目标
1.会读“区、尤、其”等14个生字,会写“尤、其、区”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黄山奇石的独特和美丽。
3.通过品读重点词句,体会黄山奇石的栩栩如生,感受拟人、比喻的描写手法。
4.通过反复阅读、分析、理解课文,结合图片想象其他奇石的形貌,并且培养对黄山的向往之情和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重点词句,体会黄山奇石的栩栩如生,感受拟人、比喻的描写手法。
教学难点:
通过反复阅读、分析、理解课文,结合图片想象其他奇石的形貌,并且培养对黄山的向往之情和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方法
教法:
讲授法、朗读指导法、启发式教学法
学法:
想象感悟法、圈点批注法、读写结合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有关黄山的视频介绍、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黄山奇石的照片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搜集有关黄山奇石的资料
教学过程
激情生趣,初始黄山
视频展示
1.教师播放有关黄山介绍的视频。(其中有黄山奇石)
2.学生观看视频,并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说说感受。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课前通过大家搜集的资料,我们已经知道黄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现在让我们一起跟着作者的脚步,去看看黄山的奇石。
二。揭示课题
1.师生一起板书。
2.全班美美地读读课题。
3.释义“奇”:这里的“奇”是什么意思?(奇特、奇怪、神奇)
三。教师小结
一个课题就吸引了我们全班的眼神,那么课文又介绍了哪些奇石呢?哪些奇石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赶紧去文中看看吧!
初读课文,感知黄山
一。初读要求
1.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度的字词可以多读几遍。
2.用“______”划出文中写了几种黄山奇石。
二。生字学习
出示生词:
1.齐读,教师相机正音。
2.教师打乱生字卡片,小火车读。
3.巧记生字: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加点的字?
1.自由读。
2.小老师领读,教师相机正音。
3.巧记生字: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加点字的?
4.读读原句:你能找出原文中的句子读读吗?
三。整体感知
1.课文一共写了几种黄山奇石?
归纳: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
2.这么多奇形怪状的石头,难怪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
1)指名读。
2)提醒笔画“尤”、“其”:这两个字的哪些笔画需要相互提醒?(提醒“尤”字没有撇)
3)书写生字“尤”、“其”:教师范写,学生描一个写一个。
4)齐读。
四。教师小结
是啊,多么秀丽神奇的怪石啊,那么作者又是怎么描写这些石头的呢?让我们继续跟课文进行交流。
六年级科学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在航天技术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
2.了解火箭的基本原理。
3.了解多级火箭的发射过程。
4.通过实验探究和制作,了解火箭发射的原理。
5.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了解人类对太空的探索。
6.体会航天事业对人类所产生的影响。
7.意识到太空探索是一项光荣而危险的任务。
8.能让学生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
发射火箭的录像或图片
气球、喷气车,可旋转的大塑料瓶、水 、打气筒 。
第一课时
一、情景创设。
1.播放视频——2005年10月12日9点整神舟六号飞船成功发射的精彩瞬间。
2.学生描述发射瞬间火箭运动状态。
3.观看一些火箭图像。使学生知道飞向太空是人类千年的梦想,要进入太空就必须有足够的速度,目前采用的推进工具是火箭。
二、教师提出问题。
火箭能升空,大家认为它的力量从哪里来?
三、学生进行假设,教师对大家的假设做整理。
四、验证假设。
1.师:小结大家的假设,我们看到的火箭在飞行时,总是一部份向前运动,另一部份向反方向运动,在我们生活中有这种类似的运动现象吗?
2.师:我们能借助这些现象,做实验来证明我们的假设吗?
3.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师生对提出方法作适当评价。
4.教师演示自动喷水器。它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吗?制作自动喷水器需要哪些材料?我们做实验时要注意观察那些现象?
5. 学生讨论并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要认真观察实验并提出问题:
如:向筒内倒水后有什么现象?水从喷口向哪个方向喷出?筒朝哪个方向转动?
五、制作、实验,搜集证据并作记录。
六、 交流观察现象,并作解释。
学生描述,并上台画示意图,也可以。画箭头并说明意思。
七、对反冲现象进行小结。
1.如果从物体内喷出的不是水而是气,物体会不会运动?运动方向又怎样呢?还可以做哪些实验?
2.演示实验:反冲小船
3. 教师小结: 当水、空气从一种物体中向某个方向快速喷出时,这种物体会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起来,这种现象叫做反冲。
4.师生解释、交流:火箭飞离大气层,它的飞行与反冲作用有关。
八、拓展应用。
除了火箭,生活中你还知道那些反冲现象?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揭示任务。
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反冲现象,今天我们来做模拟火箭。
二、制作火箭,了解火箭升空的道理。
1.观察“火箭”的结构,明确模拟火箭的制作材料。
(1)小组观察并讨论,并作记录:
“火箭”有哪些部分组成?制作“火箭”需要哪些材料?“火箭”起飞的动力从哪里来?
2.分小组制定做火箭的方案
教师要求:
(1)记录时力求文字简练,提倡图文并茂。
(2)提倡记录预测结果。
(3)思考:需要装多少水?水的多少影响火箭的飞行吗?需要打多足的气?空气的多少影响火箭的飞行吗?
3.小组交流方案,并相互质疑。教师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先要明确学生的意图,针对核心问题进行质疑。对不能达成共识的方面可做记录。
4.小组按设计方案做火箭。
5.分小组放飞火箭
教师要求:
(1)装水,打入气体,增大封闭气体的压强,在水火箭尾部加接一根轻绳,便于实验安全和回收方便。
(2)请仔细观察“水火箭”起飞后的现象,作好实验现象和结果的记录。
(3)按照设计方法反复做几次,如果需要可以修改设计方法。
(4)实验结束后整理好器材,做好交流准备。
6.小组交流放飞火箭中的现象,提出更好的改进方法。
7.解释火箭飞行的道理。
火箭飞离大气层,必须自带氧化剂,火箭的飞行主要靠向后喷出燃气的反冲作用。
六年级科学教案【第五篇】
一、简单操作导入
生产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撬大石头的情况,请同学们用墨水瓶、橡皮擦、直尺试一试家长们是怎样撬石头的?为什么家长们会这样做呢?让我们来揭开它蕴含的科学道理。
二、学习新知
认识杠杆:刚才我们做的撬起墨水瓶的直尺,在我们农村叫撬棒(撬棍),向撬棒这样的简单机械,我们把它叫做“杠杆”。请一个同学来讲台上示范,其他同学自己操作,教师适时分析指出杠杆各部分的名称及定义。榜书:支点、用力点、阻力点。自己在小组内指一指这三个点位置,说说定义。
三、巩固新知
那么我们以后遇到一些简单的机械,如何判断它是不是利用杠杆的原理呢?想想该用那些知识去判断呢?要求组内简单交流,教师请同学交流,其他同学谈谈想法,说说同不同意这样的判断。
四、应用所学
出示女孩压水图(ppt)、跷跷板(ppt),请同学们自己认真思考,这是不是杠杆?是,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想好后,组内讨论。教师请小组代表在班内交流。(学生观察的很仔细,部分学生想到跷跷板的阻力点、用力点在随时改变,教师对同学的这种观察仔细、勤于思考精神给予表扬)。
五、实际判断
出示羊角锤撬钉子图(ppt)、老虎钳(ppt)、剪刀(ppt)等6张幻灯片,请学生判断是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先自己想,在小组交流)。教师抽小组代表逐图分析。
六、实验研究
教师让学生试着猜测判断:所有的杠杆都省力吗?带着这个猜测我们来深入研究隐藏在杠杆上的科学道理。
教师指导各组安装实验装置,叙述清楚实验要求。让各小组做实验探索省力、不省力也不费力、费力的三种情况,要求小组分工,记录好实验数据,把它填写到课本第6页的表格中。
七、数据统计
对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种;费力情况有()种。
八、对数据梳理分析,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了什么?
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自己思考后组内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教师巡视,对各组给予适当的点拨、指导。小组交流后,抽小组代表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允许其他同学追问、质疑、辩论。教师也根据需要适时进行追问和质疑。最后得出实验结论。回顾开始我们的猜测判断对吗?
九、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知道了杠杆有三个重要的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理解了有的杠杆省力;有的杠杆费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这节课同学们讨论积极,能认真思考,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