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历史与文化【精编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唐朝历史与文化【精编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唐朝历史与文化【第一篇】

贞观六年,公元632年的阴历9月29日,唐太宗李世民来到庆善宫举行宴会,而且还在宴会上吟诗作赋,有娱乐节目,参与宴会的不是皇亲国戚,就是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庆善宫是李世民出生的地方,选择这样的宅子举办宴会,也可以说是比较随和的私人宴会。

当然,气氛随和不等于随便,排座次就有讲究。当时参与宴会的有同州刺史尉迟敬德,就是隋唐名将尉迟恭。尉迟将军的分量大家是知道的,在唐太宗开创江山的武将当中,尉迟恭和秦叔宝、程咬金等都是位置居前的大功臣,李世民当年被单雄信追杀的时候,是尉迟恭及时出马救主,将单雄信打下马,让李世民免了一难。这个不仅“说唐”里有,正史里也有。

然而,这天居然有人坐在尉迟恭位置的上头,老尉迟将军讲话很不讲客气,冲着那人吼:“你立了什么功劳,居然敢坐在老子上面。”

坐在尉迟恭下头的任城王李道宗出来好意劝解,没想到尉迟恭不领情,抡起拳头对着李道宗一顿狂扁,尉迟将军一手好拳棒,李道宗不一会就满脸乌青,最严重的是,眼睛都几乎被揍瞎了。

李道宗是唐太宗堂弟,也是大唐的开国功臣,李世民看着自己的老部下殴打自己的堂弟,那滋味不好受,于是宴席也不开了,很不高兴地打道回府。

李世民没有公开处分尉迟老将军,而是私下里给他上了一堂历史课:“我过去对汉高祖诛杀功臣的事,是持否定态度的,我诚心诚意地希望和你们这帮文武功臣一起保守这富贵美好的生活,子子孙孙绵延不绝。不过,今天你是闹得过分了点,你任职以来,不良记录也不少,看老兄你的表现,我才明白汉高祖杀韩信,将彭越剁成肉末,也不能说全是汉高祖的错。咱们大唐立国,讲究法度,其实就是赏与罚。你该有什么待遇和恩宠都给你了,非分的你就不要去痴心妄想了。希望老兄你好好自勉,努力加强修养,不要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

尉迟恭天不怕地不怕,但还是怕老大,从此,他就收敛了很多。史载他后来天天在家里练仙丹打坐,安享晚年。

唐太宗这番话多少带点威胁,然而他对待老下属的方法还是很得体的,他没有选择在公共场合批评,照顾了尉迟恭的面子,选择在私下里进行教育,让他明白事情的严重性,也没有直接说要如何处理,而是引用历史上的往事进行旁敲侧击,可以说仁至义尽,对得起尉迟恭的功劳,也对得起大唐的法度。

唐朝历史与文化【第二篇】

唐朝(tangdynasty,6—9),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祚二百八十九年,因皇室姓李,故又称为李唐,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又因其政治、文化、制度等继承于隋朝并发扬光大,所以后世史学家常将两朝合称为隋唐。

隋朝末天下群雄并起,大业十三年(6)七月,唐国公,晋阳留守李渊在晋阳起兵,以尊隋为名打着“废昏立明,拥立代王,匡复隋室”旗号起兵,每战必克,十一月就攻下了首都长安,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立其13岁的孙子杨侑为帝(恭帝),改元“义宁”,被册封为唐王,大丞相,把握了朝政。义宁二年(618年),隋恭帝杨侑“禅让”帝位后李渊便以“唐”为国号称帝。因国君姓李,故又称李唐,尊称为大唐。“玄武门之变”后其次子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唐高宗李治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690年,武则天以周代唐,定都洛阳,史称武周。神龙革命后恢复大唐国号,继续李氏江山。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政治清明,经济发达,军力强盛,四夷宾服,万邦来朝,开创了经济繁荣的“开元盛世”。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上下。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渐衰,中后期又经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大中之治国势复振。878年,爆发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9朱温胁迫唐昭宗迁都洛阳。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

唐朝是版图最大亦是唯一未修建长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唐朝全盛时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一。唐代国土在西部及北部皆超出现代中国的疆界范围。唐朝自攻灭东突厥、薛延陀后,天子被四夷各族尊为天可汗,又借羁縻制度征调突厥、回鹘、铁勒、契丹、靺鞨、室韦等民族攻伐敌国。南诏、新罗、高句丽、百济、渤海国和日本等周边属国在其政治体制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受到唐朝的很大影响。

在唐朝的前半叶,社会、经济处于上升阶段,文化先进,是历史上中国向周边国家文化与技术的大输出时期,兼容并蓄的社会风气,也给五胡十六国以来进居塞内的各个民族提供一个空前的交流融合环境,统治者亦从外族文明汲取诸多。唐朝的后半叶,处于中国历史的转型期,土地、盐铁、赋税制度的改革标志着社会的变化,自中期以下的繁荣,主要表现在工商业的兴盛上。

唐代科技、文化、经济、艺术具有多元化特点,在诗、书、画各方面涌现了大量名家,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书法家颜真卿,画圣吴道子、李思训,音乐家李龟年等。唐朝文化兼容并蓄,接纳海内外各国民族进行交流学习,形成开放的国际文化。

唐朝与阿拉伯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声誉远扬海外,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唐朝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固华人聚居的地方称之为“唐人街”。

唐朝四个时期划分。

历史划分。

初唐--玄武门之变以前。

盛唐--玄武门之变以后到安史之乱以前。

中唐--安史之乱以后到黄巢之乱以前。

晚唐--黄巢之乱以后。

文学史分期,主要是分唐诗时用的。

初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六一八年)至玄宗先天元年(公元七一二年)。

盛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七一三年)至代宗永泰二年(公元七六六年)(因为安史之乱时期大诗人还在创作,而列入盛唐,似不妥)。

中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七六六年)至文宗大和九年(公元八三五年)。

晚唐--文宗开成元年(公元八三六年)至哀宗天佑四年(公元九o七年)。

公元626年,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李世民设计在玄武门杀死了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被立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公元627年玄奘天竺取经。

公元629年李靖灭东突厥。

公元635年李靖灭吐谷浑。

公元636或638年武则天入宫,封为才人。

公元640年候君集灭高昌。

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入藏。

公元643年太子李承乾谋反,太宗一征高丽。

公元644年唐灭焉耆。

公元645年太宗二征高丽。

公元648年唐灭龟兹。

公元649年唐太宗去世,高宗继位,次年将武则天从感业寺召回宫中。

公元651年阿史那贺鲁一统西突厥。

公元655年立武则天为后。

公元657年苏定方灭西突厥。

公元659年长孙无忌被逼自尽。

公元660年苏定方,刘仁轨平百济。

公元663年大唐,扶桑于高丽白江口发生首次战争。

公元679年裴行俭灭突厥。

公元683年唐高宗驾崩,太子中宗李显继位,同年废中宗为庐陵王,武则天立豫王李旦为帝,是为睿宗。

公元684年开唐大将李世勋的嫡孙徐敬业造反。

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

公元7武则天被逼退位,同年病逝,享年84。

唐朝历史与文化【第三篇】

“开元盛世”被很多人认为中国历史上最巅峰的时期,这主要得益于唐玄宗的统治。唐玄宗对之前的弊政加以整改,又慧眼识珠地把许多贤臣提拔了上去。他精简了官僚部队,把真的有用的人留了下来。唐玄宗仍然尊崇唐太宗的节俭风尚,大力提倡节俭。他还大量收复失地,降服了周围的少数民族政权,这为社会提供了和平稳定的环境。

在唐朝繁荣富强了不久后便开始走了下坡路,统治者因为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丧失了向前发展的斗志。公元755年,安禄山在唐朝局势混乱的时候发动叛乱攻入洛阳,唐玄宗逃离到了成都,这就是著名的“安史之乱”。

唐朝历史与文化【第四篇】

知识与能力掌握唐朝和日本的关系、遣唐史和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的情况;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特别是日本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的学习,启发学生思考隋唐时期出现频繁交往高潮的主要原因,和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1.通过对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中体现出的精神的了解,激发学生积极上进、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今天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教学重点:唐朝与日本的交往、唐朝与天竺的交往。

教学难点:隋唐时期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隋唐的对外交往与今天的开放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遣唐使。

1.(多媒体展示《弘法大师行状绘词》)史料解读。

(多媒体出示材料一地图:日本派遣唐使的目的)教师讲述:日本派遣唐使的目的是什么?(吐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

(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目标导学二鉴真东渡。

(一)开始珍妮机的发明(18世纪60年代)。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唐招提寺图片)。

2.教师简要介绍鉴真东渡的故事。(多媒体链接鉴真东渡的故事)。

1.(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玄奘离国已久,怀念祖国的心情越来越迫切。戒日主和各国国王、广大的僧俗人民再三挽留他。鸠摩罗国王甚至表示只要他肯留下来,要为他建立一百所专院。无奈玄奘归国心切,留学求经的目的既然已经达到,说什么也要回国了。643年春天,西游十七年的玄奘辞别了戒日王和天竺的朋友们,满载着印度人民的友谊、荣誉和六百五十七卷佛经,启程回国了。

2.(多媒体出示问题:天竺是今天的哪个国家)学生抢答论天竺是今天的哪个国家(印度)。

唐朝历史与文化【第五篇】

樊梨花,唐太宗贞观年间人,父樊洪为西凉国(西突厥)寒江关守将,后投唐,与薛丁山结为夫妇。二人智勇双全,登坛挂帅。在薛家满门抄斩后,她率子薛刚杀进长安,除奸报仇。在民间传说中,她是一个敢爱敢恨、胸怀宽广的大唐奇女,文武全才的兵马大元帅。

樊梨花,美丽无双,武艺最高,天下无敌;虽受辱含冤,却申明大义,顾全大局,以德报怨。她的形象是超常的,美丽的,深刻的,她所体现的正是中国妇女伟大的独立于世的精神。

与薛丁山的相知相识。

隋末唐初,唐王李渊夺取隋朝政权,建立了唐朝。由于治理有方,国力强盛,声望很高,西域各地纷纷遣使到中原与大唐修好,伊吾城主石万年举七城首先归附大唐。但自持强大的突劂势力不甘衰败,常常出兵侵挠唐王朝控制的西州和伊州,还挟制焉耆王,挑动高昌王和伊州城主与大唐为敌,甚至阻断交通,劫掠各国使臣。

当时,镇守河西锁阳城的大唐名将薜仁贵,智勇双全,顿食斗米,膂力过人,单臂可以扶起被狂风刮倒的营帐旗杆,在唐初是东征西战中一位勇猛强悍的老将。

为阻止突厥侵挠,唐王朝遣守边将军薜仁贵发兵西征,当大军开赴东天山脚下,与突厥兵马对阵准备厮杀时,只见薜仁贵身披战袍,手持方天画戟,英姿勃发,气度非凡,为了边阵的安定,为了丝路畅通,大唐的统一,他在短兵相交之刻,向敌阵张弓连发三箭,射中敌阵大小头目三人。这在敌军阵营中立即引起一片惊慌。敌阵首领深感薜仁贵久经沙场,武功高强,非等闲之辈,自知绝不是对手,便立即下马请降议和,使即将血染东天山的一场恶仗才没有重演。这就是“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凯歌入汉关”这一美传的由来。

当薜仁贵回师白虎关(在今安西与柳园之间)休整时,传说前来支援薜仁贵之子薜丁山误以为营帐内突然显现白虎星下凡,慌乱中张弓就射,竟然把薜仁贵当白虎星射杀身亡,这个带有神化色彩的故事虽然不足为信,但薜仁贵三箭定天山的美言却千百年来广泛流传在民间。

樊梨花是参与唐王朝西征中的一员女将。据传樊梨花原本是唐朝蕃邦一个山寨的首领,并不依附唐军,只因为西突厥不断东侵骚挠,具有爱国热情的樊梨花在唐将程咬金的劝说和邀请下,才毅然起兵西征。在她转战天山南北过程中,配合唐军确实打了不少胜仗,表现非常英勇,不仅为唐军弘扬了军威,也为后人留下了不少生动感人的传说,像在东天山焕彩沟点将换装的故事,在鸣沙山同敌人遭遇,欲血奋战,最后流传下来的沙山藏营典故等……如今,你若沿哈巴公路老路前往山北,在走进南山口不远,便可看到一个叫焕彩沟的地方,这里有一块巨大的汉碑,就曾是唐代樊梨花行军途中休整的地方。因为从这里越往山里走,天气会越凉,若回头往山外走,天气则会越热,所以樊梨花才传令人马在此停留,进行了点将换装,并为死难将士在这里准备了棺木。当时人们见此情景,便给此处留名叫棺材沟。延用到清代,一次宁远大将军岳钟琪路过这里,听说这条沟叫棺材沟,觉得很不好听,也不吉祥,便下令更改为今日的名子叫焕彩沟。

沙山藏营则是说樊犁花在西征中,先派一营女兵探路,在走进草原柳条河边的沙山子时,没想到突然同埋伏在沙山附近的.突厥铁骑遭遇,战斗打得非常激烈,结果终因援军未能及时赶到,女营寡不敌众,伤亡残重。当樊犁花率大军赶来把敌军打跑,才将壮烈牺牲的战士埋葬于沙山之下。另有一说是西征女兵有一营当时先扎营于沙山之下,没想到一夜之间,天气突变,狂风大作,越刮越猛,铺天盖地,防不胜防,第二天女兵全被埋在厚重的沙山之下。后来每到风天或者有人上山滑沙,沙山就会发出各种响声,音量随着震动大小变化不同,时而像战鼓雷鸣,时而像战马冲锋,时而似精灵哭泣,时而又如万众欢呼,时隐时现,若幻若真,人们说这是长眠在沙山下的征战将士忠魂不散。其实呢,仔细想想,这不过是人民群众把古代征战将士为国捐躯的爱国主义精神总愿同大自然的物理现象相结合罢了,以表达后人对传说中的远征将士的一种缅怀之情。

樊梨花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巾帼英雄。和花木兰、穆桂英相比,她身上的神话色彩似乎还要浓厚一些。《说唐》、《薛家将》在讲到薛仁贵征西的故事时,无一例外都要讲到这样一位富有叛逆精神并且敢于大胆追求理想爱情的古代女子。故事说的是在大唐贞观年间,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登上唐王朝皇帝宝座之后,以现在甘肃武威为中心的西凉国等一些西北小国不愿接受唐王朝的管辖,并以武力和唐王朝相对抗。为此,唐太宗李世民决定派薛仁贵前去征讨。所有关于樊梨花的传说便都发生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上。

关于樊梨花的身世,民间的传说多数认为和她的出生有关。说她出生之时就因有人预言她会弑父杀兄,而被自己的父亲,也就是西凉国寒江关守将樊洪扔在了野河滩上。后来,据说是一位得道的高人梨山老母途径此地将她带到山中。在抚养她长大的同时,教会了她移山倒海的法术。也许是因为人的天性,18岁的樊梨花在一次游历中偶然遇见了薛丁山,也就是唐王朝征西元帅薛仁贵的公子,并一见倾心。从此之后,她便开始了对理想爱情的苦苦追求与守候。为了爱情,她将薛丁山抓了三次放了三次;为了爱情,她在劝说自己的父兄归顺唐王朝而没有结果的情况下,杀死了自己的父兄。可即使这样,满脑子正统思想并抱有偏见的薛丁山对她却依然不冷不热。就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与她结了婚,也还要将樊梨花一休再休。只是后来战事吃紧,所以才又有了“三请樊梨花”的故事。据说后来还是唐太宗李世民下了圣旨,由程咬金做媒,才最终促成了他们两人的婚事,也才有了后来因为反唐而被人们记住名字的薛刚。

唐朝历史与文化【第六篇】

武则天在平定徐敬业叛乱之后,决心除掉那些反对她的唐朝宗室和大臣。可是,谁在暗中反对她,用什么办法才能知道呢?于是,她就下了一道命令,发动全国告密。不论大小官吏,普通百姓,只要发现有人谋反,都可以直接向她告密。地方官吏遇到有人告密,不许自己查问,一定要替告密的人备好车马,供给上等伙食,派人护送到太后行宫,由武则天亲自召见。如果告密的材料属实,告密人可以马上做官;查下来不符事实,也不追究诬告。这样一来,四面八方告密的人当然越来越多了。武则天收到许多告密材料,总得有人替她审问。有一个胡族将军索元礼,就是靠告密起家的。武则天派他专门办谋反的案件。索元礼是一个极端残忍的家伙,审问案件,不管有没有证据,先用刑罚逼犯人供出同谋。犯人受不住刑,就胡乱招了一些假口供,这样,他审问一个人就会牵连到几十个几百个人。株连越广,案情就越大。索元礼向太后一汇报,太后直夸他办事能干。有些官吏看到索元礼得到太后赏识,就学起索元礼的样儿来。其中最残酷的是周兴和来俊臣。他们每人手下养了几百个流氓,专门干告密的事。只要他们认为谁有谋反嫌疑,就派人同时在几个地方告密,捏造了许多证据。更奇怪的是,来俊臣还专门编了一本《告密罗织经》,传授怎样罗织罪状的手段。

唐朝历史与文化【第七篇】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三元及第,都诞生于唐朝,即622年状元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成),和781年三元状元。

唐朝最令人瞩目的文学成就可算唐诗。自陈子昂和“初唐四杰”起,唐朝李白著名诗人层出不穷,盛唐时期的李白、杜甫、岑参、王维,中唐时期的李贺、韩愈、白居易,晚唐时期的李商隐、杜牧是其中的几个代表。他们的诗作风格各异,既有对神话世界的丰富想象,又有对现实生活的细致描写,既有激昂雄浑的边塞诗,亦有沉郁厚重的“诗史”,还有清新脱俗的田园诗。这些诗作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学成就的杰出代表。后世宋、明、清虽仍有杰出诗人出现,但律诗和古诗的总体水平都不如唐朝诗人,使得唐诗成为了中国古诗不可逾越的巅峰。《全唐诗》收录数量最多的大城市为长安、越州、洛阳。

唐朝的文化、制度、社会特点几乎全部承袭隋朝,唐朝的李家皇亲和隋朝的杨家皇亲更有亲戚关系,唐朝在一定程度上是隋朝的伸展,故历代史学家常把它和隋朝合并成“隋唐”。

唐朝历史与文化【第八篇】

到了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对宰相的权力又是一次大分割。

我国有位历史学家就说过,汉朝的宰相是元首制,而唐朝的宰相更像委员制。

为什么这么说呢?三省六部就是把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加强皇权。

三省是指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负责执行。尚书下面有六部,工部兵部刑部礼部户部和吏部。举一个例子吧,假如唐太宗时,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那么其运作的程序应该是先经过中书省的起草,然后再经过门下省的封驳审议,然后让皇帝做决策。皇帝给出决策后,交给工部完成。所以皇帝的一道懿旨,就包含了中书省、门下省和皇帝的意见。在这个过程之中,皇帝的权力多多少少也被限制了,但是宰相的权力可是被正式分割的。

除此之外,皇帝还不满足,还设置一个类似于内朝的机构枢密院。唐朝时掌权的宦官,常以枢密使的名义,削夺宰相的职权而干预朝政,甚至参与包括宰相在内的大臣的任命,后来发展到与宰相共参政事,宰相掌文,枢密使掌武。以此来分割宰相的权力。这也是君主加强君权的一种策略。

那么三省六部制是否很像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呢?二者有着本质的差别。我国和西方的政治制度发展趋势都是分权,但是我国分的是相权,而西方分的是皇权。三省六部制目的就是为了强化皇权,是君主专制的产物。而西方的三权分立呢,是为了防止专制,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的产物。

知识补充:

三省六部的政治制度.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一个三省体制.到隋朝.以尚书省.内史省(唐朝改名为中书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在唐朝初.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管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掌管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无事不总”.只负责执行政令.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举.而且.在尚书省下设置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且完善了三省六部体制.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48 26496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