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随笔【优质4篇】
【导言】此例“语文的随笔【优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语文随笔【第一篇】
多姿多彩的生活中,生命也随之舞动。有些人在你的世界狂欢,但最后却消失得无影无踪,这叫过客;有些人在你的世界沉默,但永远是你坚强的后盾,这叫亲人;有些人在你的世界疯狂,但总能给你不经意的温暖,这叫朋友。什么是朋友?朋友就是在你开心时陪你哈哈大笑,朋友就是在你难过时给予你温暖,朋友就是在你孤独的时候陪伴着你。
记得有一次,那天她告诉我让我明天自己去学校她有事就不与我一同去上学了。第二天,我来到学校,看到她已在自己的位置上。她向我走来,站在我面前,然后我问她干什么啊,她突然激动地对我说了一句“生日快乐!”接着转回座位拿出她为我精心准备的蛋糕和礼物。我的心在那一刻愣住,随后一阵感动。原来她是为了给我准备生日惊喜而让我独自来上学,即使今天是上学日,她也一大早起来为我买来蛋糕,她是多么的认真!这是我过得最棒的生日,没有之一。
她,就是我的朋友,心系一线的朋友。正如李白所说的“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与她有着说不尽的话、道不清的情。但在这话未说尽、情未道清之际,却寻不见她那俏皮的身影。她是否消失在我世界的尽头?我是否再也寻不到她?当然不。虽她已不在我身边嬉闹,但我身边的一切都与她息息相关。也许她只是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那般陪伴着我。
换种方式页不错,为我们五彩斑斓的生活加点料。朋友,是春天来临时吹散我们心中的郁闷的那一缕春风;是我们走在夏日大雨时手中撑着的一把雨伞;是丰收季节里我们陶醉的那杯美酒;是我们站在窗前欣赏雪花时手里捧着的一杯热茶。她,亦犹如此。“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语文教学随笔【第二篇】
课程标准倡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提高”不是每堂课零打碎敲的训练内容的简单相加,而是每堂课综合言语实践活动的整体推进。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改变的是课堂结构。在个性化教学观的支配下,运用“综合性学习情景板块教学”师生的课堂活动围绕“四大板块”进行:1.让学生提问。2.初读课文。3.朗读、背诵,感悟课文。4.组织课外活动。用教师精心创设的四大板块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打通了书本的言语符号与学生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
一、创设情境,质疑激趣。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紫丁香图片,让学生认识紫丁香并作简单介绍,使学生初步了解紫丁香,然后揭示课题,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想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有什么要问的。同时教师把学生所提的问题有选择地作简单板书。
古人说得好:“读书无疑需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阅读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习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这一环节中,不仅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在学生自问的过程中逐步引导他们逐步学会质疑、学会探究。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第一次初读:在指名说说初读时的第一个要求后,让学生按要求自由轻读田字格内及绿色线内的生字,再读读课文,做到:一目双行,读准字音,看清字形。然后对字词的读音分步进行检查并特别强调难读字的音。
第二次初读:在指名说说本次读课文的要求后,让学生按要求再次自由轻读课文2-3遍,要求:读通句子,做到:不添、不漏、不错、不破;然后标出节次。检查中以上面提出的“四不”要求为标准,分节指名读与同桌互相读相结合,使问题得到校正。
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初读时的感悟自由选择质疑时提出的问题进行简单的交流,解决如:紫丁香是谁种的,紫丁香种在哪儿等问题,并说说是从哪儿知道这些答案的,同时用多媒体出示相应内容(第一小节),让学生在自由练习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小节。
记得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说过:“语文课就是让学生读书,变着花样让学生读书,兴趣盎然地读,卓有成效地读,让学生读准、读通、读懂、读好。”这在初读中就能充分地体现出来。看似初读,学生对于自己提出的问题总是急切地想要得到答案,且有些问题较容易解决,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初读过后立刻进行交流,这样,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的重点以及学生难于读懂的内容上,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朗读背诵、感悟课文:
在这一环节中主要指导学生围绕自己质疑时提出的“为什么种紫丁香”这一问题来学习。
首先让学生自由轻读第二~五小节,看看自己在哪儿能够找到答案?然后在交流中以多媒体运用交互的方法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相应内容,引导朗读感悟。
学生1:老师,我知道了小朋友为什么把紫丁香种在老师的窗前了?那是因为小朋友知道老师每天工作很辛苦,回到家里还要给他们批作业,备课,一直到很晚才睡觉,一个人太冷静了,就让紫丁香陪伴老师。
学生2:老师,我和小朋友做伴时是一起唱歌、做游戏,紫丁香是怎样和老师做伴的。呢?
学生3:我还知道紫丁香是怎样和老师做伴的。我是在第三自然段中读懂的。就是当夜晚非常安静的时候,风儿轻轻吹动紫丁香的叶子,紫丁香就发出沙沙的声音,就好象小朋友在给老师唱歌一样非常动听。
接下去,学生在评议、朗读和背诵的竞赛以及交流自己独特的感受中学完这一课。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和研究。教师在这里成了一位顾问,一个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个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拿出真理的人。
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指导学生把自己的经历和知识带入阅读中。在教学中通过想象等方法创造出一个将文章内容重新组织起来的情景,让学生把课文中的内容想象成画面,根据对画面内容的排列和组合回忆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成为脑海中一幕一幕的电影镜头,学习会更自觉、更有意义。
四、组织课外活动。
交流课前各自搜集或是自己编写的赞美老师的诗歌,组织一个小小诗歌朗诵会。大部分学生找到的最经典的诗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还有部分学生找到了比较长的现代诗,基本上做到人人参与,活动效果较好。
“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是语文课程的一个新的理念,二年级学生虽然还处于低阶段,但现在的学生信息来源广泛,接触的媒体又多,因此适当地组织一些这类活动有助于增强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
语文的随笔【第三篇】
新一轮课程改革,使小学语文教学充满了新的活力。这当然是件大好事。同时,也应当看到,由于大家对新课程尚处于探索阶段,到底怎样去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众说纷纭,使人有种无所适丛的感觉。许多观点虽然很独到,很新颖,但操作起来,好象又很不好把握。尤其是通过听了我们的一些观摩课、研究课,隐隐觉得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开始走向新的极端:一味的课堂对话,一味的强调读和感悟。这,是不是一定就是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式呢?像这样教学,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我认以为,我们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不能忽视教育教学规律,不能忽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如果离开了实事求是,离开了全面地看问题,离开了变化发展地看问题,把什么都来个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需要与时俱进,但绝不可抛弃!尤其要全面地遵循它们所揭示的教育教学规律。
因此,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尽力使学生具备以下基本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1、习惯好。即具有各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2、热情高。即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学习语言文字的激情。
3、会读书。即具有各种基本的读书技能。
尤其是要在读书中,逐步使学生形成较敏锐的语感。即基本的感悟语言的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感,才可能学好语文,语感的培养,当然首先靠读,但教师的引导,进行一些有意思的训练也是必要的。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语感训练方式。诚然,光靠这种方法来训练,远远不够。还要采用其他多种多样的方法,如读议古诗和课文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展开联想、想象等,总之,要多方式、多层面、多渠道地训练学生的语感,从而促进学生语感的形成和发展。
语文教学随笔【第四篇】
《山中访友》这篇散文篇幅短小而叙事简略,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充满童心童趣,富有浪漫色彩。文章记述了作者独自到山野林间的一天游历,带着动情的眼光,所见之景都有许多新奇的色彩。
散文是轻松活泼的文学,上散文课也应该是轻松活泼的。因而我在黑板上写下《山中访友》几个字后,就向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看课文标题,展开想像,请你猜一猜作者到山中去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访问的情形会是怎样的?学生一下活跃起来,他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的猜想:访一位患难与共的朋友,与他共话友谊;访一位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朋友,与他促膝谈心;访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与他听琴下棋;访一位避居世外的高人,聆听高人指点迷津;访一位多年不见的朋友,向他共诉思念之情;访一位武林高手,与他切磋武艺;访一位隐居山中的诗人,与他煮茶论诗;访一位得道的僧人,听他说禅理,悟人生;访问大自然,要爱护大自然……没想到学生的想像如此丰富,课堂里洋溢着轻松活泼的气氛。我因势利导,满怀深情地对学生说: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像,跟随作者,走进山林,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散文当然少不了读,读是感情最好的流露,是内心和课文最有效的交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反复朗读,学生就能进入课文所描绘的境界,1篇优美的散文更是能在读中吸引学生。于是我先是让学生带着感情自由朗读,要求他们读书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在朗读中想象,在想象中朗读,在朗读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再引导学生深情地读,轻快活泼地读,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走进课文中充满诗意的画面,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看着同学们投入地朗读,我非常明显的体会到了让学生好读不如乐读的教学理念,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叫做“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反复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学生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思考和回答问题做好了准备。我了解学生读完课文的收获,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发言相当踊跃,你一言我一语地争着回答,他们的回答相互补充,课文所写内容就在他们的回答中清晰地呈现了出来,作者在山中拜访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看到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致如此之高,我趁热打铁,接下来又问: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回答不再踊跃。我一看要冷场,马上要求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合作研讨这个问题,然后再提交研讨结果。教室里再次热闹起来,他们投入地讨论,有时还发生激烈的。争论,我微笑地看着他们,觉得他们是这样可爱。几分钟后,他们提交了自己的讨论结果,有的说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有的说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有的说要爱护大自然,有的说要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有的说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有的说要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听着他们提交研讨结果,我心里真是乐开了花。再向他们抛下一个问题: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进山看了一路的美景,为什么作者却说成是“山中访友”?这一次学生的思维格外活跃,回答丰富多样,有的说把大自然当做朋友,与它们作心与心的交流;有的说把自然界的动植物当做朋友,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充满童心童趣;有的说能够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激发人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课文内容到此结束,接下来我又引导学生体验与反思:文章体现了人与自然一种怎样的关系?生活中人与自然有哪些不和谐的现象?假如你是自然中的一员,你想对破坏自然的人们说些什么?体验和反思旨在引导学生由“我”与山中“朋友”的感情,感悟文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反思现实中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现象,进而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更加关注自然和环境。学生列举了现实中人与自然的种种不和谐现象和人类破坏大自然的种种恶劣行径,并争相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这既尊重学生自己的体会与感受,又是思维和说话能力的训练,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最后布置作业:假设你是某一景物,实际上景物已经成为游人的朋友了,请你以景物为角色,与游人互诉心声。假若多年后山中环境发生了变化,你是山中“朋友”中的一员,请你以作者身份写《再访山中朋友》。
下课铃声响起,我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出了教室。我知道,课改的道路还很远,但我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的。
上一篇:培根随笔实用5篇
下一篇:中国文化学习心得【汇编4篇】